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不同等级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以钦州一次海雾过程为例
1
作者 陆芊芊 郑凤琴 +1 位作者 李广桃 韦美闹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0,共12页
利用2021年春季在钦州观测到的雾滴谱数据,分析了轻雾、大雾、浓雾和强浓雾4个等级下的微物理特征,探讨不同海雾等级下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随着雾等级的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和数浓度的最大值逐渐增大,平... 利用2021年春季在钦州观测到的雾滴谱数据,分析了轻雾、大雾、浓雾和强浓雾4个等级下的微物理特征,探讨不同海雾等级下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随着雾等级的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和数浓度的最大值逐渐增大,平均直径的最大值出现在浓雾等级下;雾滴谱呈现单调递减分布,平均谱满足Junge分布,从轻雾到强浓雾的雾滴谱谱线逐级抬升,轻雾的谱宽最窄,大雾、浓雾、强浓雾的谱宽一致,最大雾滴直径均为48.5μm;在轻雾和大雾等级下,核化和凝结增长是主要的微物理过程,各微物理特征量之间为强的正相关关系;浓雾和强浓雾等级下,雾滴的核化、凝结增长和碰并增长并存,数浓度与平均直径呈弱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雾等级 微物理特征 雾滴谱 微物理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被引量:64
2
作者 黄玉生 黄玉仁 +3 位作者 李子华 陈宝君 黄建平 顾江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5-725,共11页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 1 997年 1 1月 2 3~ 30日 ,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文中利用勐养站观测的宏、微观资料 ,重点分析了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并结合雾的宏观发展 。
关键词 云南 西双版纳 冬季 雾滴谱 微物理结构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端阳 濮梅娟 +3 位作者 杨军 张国正 严文莲 李子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持续浓雾 辐射平流雾 雾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宁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建平 梅清银 +1 位作者 靳永才 李子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共6页
1996年12月27~31日沪宁地区连续5天出现了浓雾天气。利用三用滴谱仪和ADAS对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温、压、湿、风等要素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探测。通过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1996年12月27~31日沪宁地区连续5天出现了浓雾天气。利用三用滴谱仪和ADAS对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温、压、湿、风等要素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探测。通过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雾的微物理结构与大气污染程度紧密相关,逆温层的长时间存在可以影响雾的微物理结构。此外,还观测到含水量、谱宽等存在周期为20~30分钟的振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宁地区 雾滴谱 空气污染 微物理结构 辐射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对雾中能见度参数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孟蕾 周奇越 +2 位作者 牛生杰 柯怡明 杨志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1-737,共7页
雾的能见度是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的函数,可以利用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行参数化得到能见度拟合值。但是当雾中有降水存在时,降水会影响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能见度参数化。2009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湖北恩施雷达站进行了包括雾微... 雾的能见度是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的函数,可以利用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行参数化得到能见度拟合值。但是当雾中有降水存在时,降水会影响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能见度参数化。2009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湖北恩施雷达站进行了包括雾微物理特征、雨滴谱及雨滴末速度、能见度以及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利用不同的能见度参数化公式得到能见度拟合值,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虑雾中降水影响时的能见度拟合值要比不考虑降水时的能见度偏差大,因此在有降水伴随雾产生时,降水的效应可忽略不计。同时,利用40%的雾滴谱观测数据建立了良好的模型用于拟合当地的能见度,并利用Gultepe公式得到相应的参数,对当地的能见度进行了计算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参数化 雾滴谱 雨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宏斌 张志薇 +3 位作者 刘端阳 祖繁 朱毓颖 吴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7-1188,共12页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雾时数的空间分布与1961-2010年江苏省年平均雾日数分布明显不同,近6年江苏雾时数的大值分布在长江沿线和淮河沿线及其以北两个地区,强浓雾和特强浓雾集中在淮河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在05:50(北京时,下同)江苏发生各等级雾的概率最高,四个季节分别在07:10(冬季)、05:50(春季)、05:20(夏季)和05:50(秋季)存在雾的概率最高;各站点发生雾的年均时数为318.5 h,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两级总时数占雾发生总时数的16.4%;持续时间越长的雾发生频次越小,冬季雾的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其他季节。0~1500 m高度不同等级的雾的温度结构均有逆温层存在,且随着雾强度的增加,逆温强度增加;有雾时相对湿度在下层饱和,但随着雾强度的增加,上层相对湿度更小。随着雾强度的增加,不同大小的雾滴数浓雾均增大,强浓雾或特强浓雾发生时,雾滴谱明显拓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雾 秒级探空 边界层特征 雾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冬季平流雾微物理结构观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杰 牛生杰 +3 位作者 陆春松 吕晶晶 王巍巍 项磊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9-276,共8页
利用Vaisala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和雾滴谱光谱探测仪(FM100)等,对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罕见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属于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 利用Vaisala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和雾滴谱光谱探测仪(FM100)等,对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罕见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属于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的影响。此次雾过程可分为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阶段,期间的平均数密度为123.58-661.24个.cm^-3,平均直径为3.12-7.33μm,平均含水量为0.016-0.137 g.m^-3,最大直径为20.28-50.00μm。在生成发展阶段,雾滴谱逐渐上抬、拓宽,谱型由单峰逐步向双峰、三峰转化。单峰峰值直径为2μm,双峰2μm、16μm;三峰期间分别为2μm、16μm和23μm。在维持阶段,滴谱存在周期性振荡。雾滴谱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滴谱 微物理结构 平流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区冬季雾滴谱特征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子华 吴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46-51,共6页
1989年和1990年冬,在重庆市中区至市边区进行了雾的综合探测。通过5次浓雾过程的119份雾滴谱资料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区雾滴谱分布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重庆雾的二次发展过程,做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
关键词 重庆 冬季 雾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雾滴谱拓宽的微物理过程和宏观条件 被引量:51
9
作者 李子华 刘端阳 杨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54,共14页
为研究南京雾的物理化学过程,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院内进行了雾的外场综合观测实验,共获得27次雾过程资料,其中有22次过程进行了全过程不间断的雾滴谱和湍流观测。根据雾滴谱分布特征可以将辐射雾分为... 为研究南京雾的物理化学过程,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院内进行了雾的外场综合观测实验,共获得27次雾过程资料,其中有22次过程进行了全过程不间断的雾滴谱和湍流观测。根据雾滴谱分布特征可以将辐射雾分为宽谱辐射雾(都为强浓雾,最大直径大于40μm)和窄谱辐射雾(多为浓雾,最大直径小于22μm)两类。辐射雾由浓雾发展为强浓雾的过程中,都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其本质就是雾滴谱爆发性拓宽,数密度和含水量骤然增大。本文详细分析了爆发性拓宽的宏观条件和微物理过程。结果指出,雾滴谱爆发性拓宽是在降温速率加大(即过饱和度加大)条件下出现的,浓雾阶段地面的弱冷平流及日出后湿地表水分蒸发都易引起雾滴谱爆发性拓宽。雾滴谱拓宽初期,以核化、凝结过程为主,后期以碰并、凝结过程为主。雾滴谱的"拓宽"具有阶梯式的特征;当降温速率很大,即过饱和度很大时,各档雾滴数可不断增多,谱宽可连续增大。湍流不仅对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雾滴碰并增长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雾滴谱拓宽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向Mie散射的激光雾滴谱仪 被引量:5
10
作者 史晓丁 伍波 樊冬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为测量大气中雾滴粒子的分布,自主研制出基于激光及光电探测技术的前向Mie散射的激光雾滴谱仪。通过标定测试及实际测量,对研制仪器的准确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激光雾滴谱仪可对大气中2~50μm粒子进行准确测量,粒子谱分布... 为测量大气中雾滴粒子的分布,自主研制出基于激光及光电探测技术的前向Mie散射的激光雾滴谱仪。通过标定测试及实际测量,对研制仪器的准确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激光雾滴谱仪可对大气中2~50μm粒子进行准确测量,粒子谱分布及其折合液水含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数据相关的系数为0.74。该仪器可用于降雾天气的实时观测,以及雾生消微物理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雾粒子 滴谱分布 前向Mie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雾水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子华 董韶宁 彭中贵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3-68,共6页
分析了1984~1990年在重庆测得的182个雾水样品,揭示了该地区雾水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雾水已酸化,属硫酸型;离子浓度高,且与空气污染及雾的微物理结构密切相关。
关键词 重庆 酸雾 化学组分 雾滴谱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长白山夏季雾的宏微观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羽飞 齐彦斌 +1 位作者 李倩 李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3,共12页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雾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风速大、能见度低、有短暂消散,且数浓度低、有效直径和液态水含量小等特征。雾滴有效直径平均值为5.7μm,数浓度平均值为246.4 cm^(-3),液态水含量平均值为0.05 g·cm^(-3),其微物理特征与海雾特征接近。雾过程开始为爬坡雾,这是长白山主峰夏季典型的地形云雾,随后由高空云层平流至长白山主峰而接地产生。在强浓雾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的变化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在成熟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雾滴谱 雾演变特征 微物理结构 高山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一次春季海雾过程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伟 陈德花 +3 位作者 胡雅君 荀爱萍 蒋永成 孙学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69,共13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以及FM-120型雾滴谱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强浓雾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分析表明,此次海雾过程500 hPa为槽底偏西西北气流,70...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以及FM-120型雾滴谱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强浓雾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分析表明,此次海雾过程500 hPa为槽底偏西西北气流,700 hPa至地面为一致的偏南气流,探空形势稳定。海雾发生前,整层风速明显减小,弱风速层厚度迅速增大,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卫星监测分析表明,海雾首先快速形成于台湾海峡上,在偏南气流作用下,平流至沿海地区。水文条件分析表明,福建近海存在一条冷水带,从海峡中部至沿海海温梯度大,海温在18~24℃,近海气海温差介于0~2℃,有利于海峡内平流冷却雾的形成。雾滴谱分析表明,翔安站能见度显著下降伴随着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显著增加,雾滴谱爆发性拓宽。海雾过程中,5 min平均粒子数浓度最大超过200个·cm^(-3),瞬时数浓度最大达到468个·cm^(-3),雾过程平均数浓度为100个·cm^(-3)。5 min平均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0.41 g·m^(-3),瞬时液态水含量最大达到1.35 g·m^(-3),雾过程平均液态水含量为0.17 g·m^(-3)。粒子浓度呈现双峰结构特征,峰值分别位于4~6和22~26μm,表明小粒子和大粒子对海雾的形成均有明显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气海温差 雾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一次海雾过程的多源资料综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伟 李菲 +3 位作者 吕巧谊 崔梦雪 张妤晴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2-696,共15页
基于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卫星资料、翔安站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1年4月1日闽南沿海一次大雾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是一次典型的海雾过程。雾形成时500 hPa为偏西—西南气流,低层为一致... 基于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卫星资料、翔安站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1年4月1日闽南沿海一次大雾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是一次典型的海雾过程。雾形成时500 hPa为偏西—西南气流,低层为一致的西南气流与反气旋下沉气流,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和湿层,为海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静稳的环流形势和充沛的水汽条件。此次大雾过程存在雾和低云的相互转化。白天以低云为主,傍晚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整层风速的减小,低云逐渐接地转变为雾。清晨由于偏西气流的作用,沿海的雾再次转变为低云。利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推演雾顶高度,雾的初生和发展阶段厚度相对较低且波动性大,成熟阶段雾顶高度约为100 m。微物理参数分析表明雾过程的平均粒子数浓度为52.4个·cm^(-3),液态水含量为0.084 g·m^(-3),平均直径为9.4μm;1分钟平均粒子数浓度最大达到132.6个·cm^(-3),液态水含量达到0.7321 g·m^(-3)。此次过程不同阶段粒子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的谱分布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其中数浓度的谱分布在初生、发展和消散阶段,以单峰结构为主,峰值直径为4~6μm;成熟阶段表现为双峰结构特征,主峰位于4~5μm,次峰位于24~26μm;液态水含量同样为双峰分布,但主峰位于24~26μm,次峰位于5~6μm;表明雾的粒子数浓度受小粒子影响为主,但液态水含量以20~30μm的粒子贡献最大。从发展到成熟阶段谱对比来看,20~30μm粒子数量的增加使得液态水含量明显增大,这是导致能见度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多源资料 微物理特征 雾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