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1
作者 康志明 尤红 +1 位作者 郭文华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1-56,共6页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天气 诊断分析 逆温层 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气象条件变化对青岛平流雾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盛立芳 梁卫芳 +1 位作者 王丹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共10页
利用风廓线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青岛夏季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雾的演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雾的强度和厚度与风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风向为稳定的东南风,90%以上的相对湿度层有一定厚度时,3 m/s以... 利用风廓线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青岛夏季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雾的演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雾的强度和厚度与风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风向为稳定的东南风,90%以上的相对湿度层有一定厚度时,3 m/s以内的风速层内容易成雾,雾顶高度在240~530 m之间。雾顶可以在逆温层底,也可能低于逆温层底。逆温层抬升有利于雾层向上发展,突破混合层高度。稳定的向岸风有利于海风的形成,造成比湿持续增加和大气中粗粒子增多,能见度下降和雾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海风 逆温层 风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初冬一次辐射平流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爽 张宏升 +3 位作者 吕环宇 潘江勇 蔡丽娜 董蔷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620,共7页
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探空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 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探空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过程属于辐射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探空资料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边界层内出现一层逆温和多层逆温;边界层内近地层的逆温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对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结构分析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本次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作用;低层持续的弱暖平流输入,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动力场结构分析表明,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和维持时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水汽条件分析表明,增湿和冷却使此次大雾过程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在大雾过程的前期,存在弱的水汽辐合;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水汽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逆温层 辐射强迫 动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雾天气特征与逆温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悦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0,共12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统计分析了黄海海雾的天气特征,接着归纳总结了有利于黄海海雾生成的天气系统类型,进而分别挑选了各类型的一次个例,解释其海上大气逆温层成因.结果表明:(1)黄海海雾天气系统可分为入海变性高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独立高压)、中国大陆东移低压或低槽、北太平洋高压脊和入西太平洋高压4类,各自所占比例约为62.5%、21.9%、9.4%和6.2%.(2)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冷暖平流与海面湍流冷却作用决定了海上大气逆温层的形成.海雾生成前,天气系统在演变过程中支配着形成逆温的暖气团,暖气团来源于陆上,则主要是上层强暖平流、下层弱暖(冷)平流导致逆温;暖气团来源于海上,则多由近冷海面的湍流混合、冷却降温形成逆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 天气特征 逆温层 平流效应 湍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昆洛高速峨山段典型山地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尤红 杨明 +1 位作者 郭荣芬 白学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9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存在逆温层或中性层,逆温层越强,山地雾越浓;近地层小于1m·s^-1的微风有利于成雾;分析还指出这次强山地雾发生在久雨转晴和地面强变性冷高压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地面强辐射冷却效应对山地雾有触发和增强作用,地形背风坡有明显增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雾 诊断分析 辐射冷却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雾的边界层温湿层结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宋润田 孙俊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5,50,共4页
以1981~1996 年58 次冷雾(成雾时T≤0℃)为样本,利用高空和部分低空探测资料,对其边界层的温湿度层结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不论对人工消除过冷雾的研究还是对提高预报水准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 边办层 逆温强度 冷雾 辐射雾 平流雾 温湿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平流海雾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黄彬 高山红 +2 位作者 宋煜 张增海 赵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3,共8页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有密切关系;海雾出现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露点温度有关;海流是影响海雾形成的水文因素之一;海雾是大气处在稳定层状态下的一种凝结现象,有海雾不一定有逆温,但是逆温层的消散却为海雾的消散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卫星云图 平流雾 气-海温差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一场持续性大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玮 黄玉芳 +1 位作者 孔凡忠 刘继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90,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使得温度层结由不稳定转为稳定更利于浓雾产生。边界层在低层辐合上升和高层辐散下沉的界面中形成逆温层,是浓雾产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层 温度层结 温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夏立新 黄石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2-56,51,共6页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机理分析 辐射降温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