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地区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4 位作者 吴昊昱 梁向军 吕睿 郭文峰 张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3-598,共6页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将倾伏角的时间变化分为2001-02-06—2008-12-19和2008-12-20—2023-07-31两个时段,第1个时段反映走滑性质的应力场,第2个时段为正断性质的应力场;在这两个时段内,山西地区发生的中等强度地震大多符合相应的应力场特征。2001年日本9.0级地震对山西地区应力场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时间变化 山西地区 中等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2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杨晓东 索锐 王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59,共8页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M 4.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内蒙古地区应力场研究
3
作者 张帆 崔丰智 +3 位作者 郝美仙 杨彦明 李娟 杨晓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基于震源机制的贝叶斯右手三棱锥方法(BRTM)和极性数据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方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基于极性数据和基于震源机制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极性数据更为丰富,可克服震源机制解数据的有限性,获得更多区域的反演结果。将基于极性数据的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后,采用BRTM方法获得125个格点的反演结果,可扩充计算区域和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不同区域的应力场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剪切和拉张特征,大兴安岭主脊表现为剪切特征,两侧盆地表现出拉张特征,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一带局部呈现挤压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缘主要表现出拉张特征,阿拉善地块主要表现出剪切特征;最大主应力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小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BRTM 震源机制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4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丁大业 丁学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3,共8页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和正走滑型为主,主要受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拉张作用;长治盆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小区域应力场特征,T轴近NS向,P轴沿文王山断裂为NEE-SWW向,其他区域以NE-SW为优势方向,并显示出震源节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高倾角特征。探讨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发现矿山诱发地震多为正断型,塌陷为逆断型,其应力轴特征表现出P轴或T轴的大幅偏转,两轴夹角约180°,与天然地震的P轴和T轴接近垂直存在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辅助判识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长治盆地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地热井套管-水泥环胶结面应力场分析
5
作者 赵新波 秦翊玮 +4 位作者 吕健 梁凯 何晓红 赵世军 张立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8,共13页
干热岩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对其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短缺问题。在所有井筒系统结构中,套管-水泥环胶结面是较为薄弱的结构,在热流固耦合作用下,套管-水泥环胶结面破裂机理尚不清楚。本文考虑套地层孔隙水压力、... 干热岩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对其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短缺问题。在所有井筒系统结构中,套管-水泥环胶结面是较为薄弱的结构,在热流固耦合作用下,套管-水泥环胶结面破裂机理尚不清楚。本文考虑套地层孔隙水压力、套管内注入水与地层之间温差所引起的热载荷、孔隙流体的热渗效应(T-O),建立干热岩地热井套管-胶结面-水泥环-地层组合体热流固耦合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逆变换,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与已公开发表的温度场数据和径向应力场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井为工程背景,得到了井筒系统内各界面随时间发展的温度曲线和径向应力曲线,发现套管-水泥环胶结面处的温度在2.3 d左右降低到套管内壁温度,而径向应力开始有短暂的降低后增加,径向应力最小值为6.31 MPa。进一步分析胶结面的热流固耦合参数对干热岩地热井套管-胶结面界面径向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胶结面的弹性模量、泊松比、T-O系数与水泥环的相应属性相近时,或者较低的地层温度和较小的胶结面孔隙率,均能减小套管-胶结面界面处的径向应力,因而更有利于套管-胶结面-水泥环-地层组合体的完整性。该结论对干热岩地热井保护井筒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地热井 热流固耦合 套管-水泥环胶结面 应力场 理论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6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7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城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现今应力场特征
8
作者 邓明文 赵彬彬 +1 位作者 李金 李桂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12,共18页
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M_(S)5.6、M_(S)5.4、M_(S)5.1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_(S)≥5.0中强地震的震... 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M_(S)5.6、M_(S)5.4、M_(S)5.1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_(S)≥5.0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其次利用新疆台网2003—2024年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补充计算了研究区M_(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MSATSI)反演南天山应力空间分布,最后探讨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拜城及其邻区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库车坳陷地区地震深度集中在11km左右,昭苏盆地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范围内,震源深度上的差异是由发震断裂所处构造单元不同所引起的。拜城M_(S)5.6地震节面Ⅰ走向263°,倾角49°,滑动角98°;节面Ⅱ走向71°,倾角42°,滑动角81°;矩震级为M_(W)5.28,矩心深度为11km。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且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近NS方向,与该地区1991—2016年GPS速度场方向相一致,应力形因子R值接近1,区域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及其邻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GPS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9
作者 付真 张旭 +2 位作者 郭祥云 刘恒 周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8-2514,共17页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物质向东南挤出的重要区域,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应力场对理解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和构造运动模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观测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了解越来越精细,...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物质向东南挤出的重要区域,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应力场对理解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和构造运动模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观测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了解越来越精细,分辨率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应力场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知之甚少.本文利用收集的川滇地区350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构造应力场在三维地壳空间的分布,探讨了应力方向的水平向变化以及随深度的垂向变化.结果表明,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沿水平面由北往南呈顺时针连续变化,在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缘变化较大.构造应力在不同深度均以走滑型为主,随深度增加,红河断裂以南局部区域正断分量增加,四川盆地南部和缅甸北部逆冲分量增加,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附近走滑和逆冲分量增加,小江断裂北段东侧走滑分量增加.主压应力方位角随深度变化偏转很小,不超过20°,偏转较大区域位于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尤其是金沙江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交汇处.由GPS观测获得的地表主应变率与浅层(0~10 km)主应力方位角在大部分区域很接近,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差异较大,最大偏差约60o.综合应力场与形变场结果,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应力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较大,与形变场差异显著,表明该区域构造应力和地表形变均较为复杂,具较强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三维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特征
10
作者 马旭东 王想 +1 位作者 周依 马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6-680,711,共6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段主应力轴方位角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现相反变化趋势,东段主应力轴方位角在1966—2009年一直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2009年之后略有减小;张家口-渤海地震带M_(L)≥4.0地震大多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东段约70%的M_(L)≥3.0地震的震前misfit值下降,马家沟矿井周边几次M_(L)≥4.0地震前都发生应力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应力张量方差 垂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强震发震断层三维模型与地震构造环境
11
作者 郭钊吾 鲁人齐 +5 位作者 张金玉 房立华 刘冠伸 吴熙彦 孙晓 祁诗淼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8,共1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强震,造成126人死亡,最大烈度达Ⅸ度,引起广泛关注。定日M_(S)6.8地震的震中位于登么错断裂附近,初步推断该断裂为发震断裂。文中根据公开获取的地表地质调查结果、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基于...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强震,造成126人死亡,最大烈度达Ⅸ度,引起广泛关注。定日M_(S)6.8地震的震中位于登么错断裂附近,初步推断该断裂为发震断裂。文中根据公开获取的地表地质调查结果、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平台,构建了登么错断裂的三维几何模型,揭示了定日M_(S)6.8强震发震断层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登么错断裂具有明显的几何分段性,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次地震的主震发生在登么错断裂(P3段)三维结构突变的位置(断层面呈向东凸出的弧形),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与断层面复杂的几何结构有关。震中所处的藏南地区深部发育大型拆离层,登么错断裂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正断层,断层底部在上地壳拆离层下方消失,并未进一步向下延伸,属于藏南地区浅部正断层系统,此次地震是浅部正断层应力释放的结果。通过Coulomb 3.4程序计算得到不同深度的库仑应力变化表明:登么错断裂南段、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中段、申扎-定结断裂南段、雅鲁藏布江断裂中段、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中段处于震后应力加载状态。因此,建议对余震进行监测和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时重点关注上述区域。文中刻画了三维发震断裂模型,初步分析了发震构造,为该区域孕震环境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强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三维断层模型 库仑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的广东及邻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12
作者 况文欢 张捷 +1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8-127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M<4.5),由于其低频成分不发育、高频成分受限于速度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等原因,反演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更好的理解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本文先基于GCAP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几个较大地震事件;然后,应用一种基于主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方法得到了该地区77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研究和本文得到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分区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WNW,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分区域看,粤桂交界和广东阳江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40°和45°,而广东河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30°和22.5°.同时,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从粤桂交界向东南方向,经过广东阳江和河源,到珠江三角洲,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从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到以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再到接近纯走滑的规律性空间变化.考虑到粤桂交界地区山地褶皱构造较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平缓,推测广东及邻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与局部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广东及邻区应力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 中小地震 广东及邻区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5
13
作者 盛书中 王倩茹 +4 位作者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3,共15页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为正断层型应力场;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倾向W,倾角范围为37°~48°,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地震 应力场 断层不稳定系数 震源机制解节面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广东河源M≥4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及应力触发
14
作者 黄润青 邓阳凡 +2 位作者 陈瑛 熊成 张周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6-969,共14页
广东省河源市分别于2023年2月11日和3月8日发生了M4.0地震和M4.3地震,这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内,并在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强的震感.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座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之一.自1970年以来,新丰江库区发生的4级以上地... 广东省河源市分别于2023年2月11日和3月8日发生了M4.0地震和M4.3地震,这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内,并在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强的震感.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座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之一.自1970年以来,新丰江库区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仅有16次,2023年库区在两个月内连续发生两次4级以上地震,表明新丰江库区仍具有发生4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而2023年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地下应力变化特征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2023年2月1日至3月12日期间的连续地震波形资料,利用机器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EQTransformer)进行微震识别及震相拾取,共识别出1220个地震事件,是原先地震目录地震数的2倍;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该地震目录进行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新丰江库区的地震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两次M≥4地震的地震序列在水平面上呈NW-SE向展布,震源深度分布于5~15 km范围内,震中随深度的分布呈大角度向深部延伸;通过gCAP波形反演计算了这两次M≥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反演了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2月11日地震发生于一条NEE走向、倾向SE的左旋走滑隐伏断裂,3月8日地震发生于一条NW走向、倾向SW的右旋走滑隐伏断裂;利用AutoCoulomb程序包计算了两次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M4.0地震对后续M4.3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新丰江水库的发震构造及地下应力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对周围及后续M_(S)6.2地震、M_(S)6.3地震的应力影响
15
作者 顾培苑 万永魁 +2 位作者 宋泽尧 王润妍 关兆萱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703,共14页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_(S)6.2地震及M_(...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_(S)6.2地震及M_(S)6.3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效应,进而阐明该地震对其地震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对邻近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利用“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方法确定主震及其后续地震的2个可能发震节面;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建立地震作用下的区域同震位移场与地表应变场;分析主震垂直断层走向的位移场结果,确定其滑动特性;计算主震在后续地震事件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其对后续地震的促进作用;采用节面聚类的方法,确定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将中国台湾花莲地区应力场投影到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上,分析其发震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物质在震中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流出,南东和北西两侧大量涌入震中,断层南东方向(上盘)出现显著隆升,断层北西方向(下盘)出现明显沉降;垂直方向上断层上盘存在明显向上的运动分量,断层下盘存在明显向下的运动分量;主震对后续地震事件的活动性有促进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0.01 MPa阈值;主震及后续地震的产生是当地应力积累后的正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应力体系 库仑破裂应力 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
16
作者 郑礼洋 万永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7-2236,共10页
广西位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仪器观测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观测资料少导致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等相关研究较为薄弱。2019年该区发生了北流5.2级地震序列,积累了相当的震源机制资料,改善了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资料较少的现状,本文研究搜... 广西位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仪器观测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观测资料少导致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等相关研究较为薄弱。2019年该区发生了北流5.2级地震序列,积累了相当的震源机制资料,改善了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资料较少的现状,本文研究搜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并整理了前人的相关资料,对广西及邻区的震源机制类型进行统计,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了该区域应力场总场和分区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从NW往ES方向的分布看,逆断型震源机制解逐渐增多,正断型震源机制解逐渐减少;总体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NW-SE向,主张应力轴为NE-SW向,且两轴接近水平,整体应力场为走滑型;西部地区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N-E向,往东部主压应力轴方向逐渐向NW-SE方向变化,使得各分区主压应力方向在整体区域上呈扇形分布特征;根据各分区应力场结果得出:a区域内最易产生NE-SW向和NW-SE向的断裂,断裂类型以走滑型为主;b区域最易产生NNE-SSW向和NWW-SEE向断裂,其中NNE-SSW向断裂更偏向于逆走滑型,NWW-SEE向断裂更偏向于走滑型;c区域最易产生正N-S向和正E-W向断裂,受周围区域断裂延伸影响,该区域的主要断层并未体现这一特征,断裂类型以逆走滑型和逆断型为主;d区域最易产生NW-SE向和NE-SW向断裂,其中NW-SE向断裂更偏向于逆断型,NE-SW向断裂更偏向于走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流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主压应力 主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及应力应变耦合关系
17
作者 杨辉 冀康 郭泱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176,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变形性质量化研究不足和应力应变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解算研究区域地壳的特征应变场,利用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区域地壳的主应力分布。结果显示,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带和断陷...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变形性质量化研究不足和应力应变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解算研究区域地壳的特征应变场,利用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区域地壳的主应力分布。结果显示,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带和断陷盆地内,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地壳形变较小。其中,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块体的交界处地壳变形尤其剧烈,表现为沿板块边界的强压缩变形,主要变形机制为NW-SE向压缩与NE-SW向弱拉张共存,最大主压应变率超过0.05μstrain。研究区域地壳处于较为统一的张应力环境,最大主应力方向接近水平并指向SEE向,与对应区域的主张应变方向吻合,最小主应力方向更接近主压应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地壳变形 球面最小二乘配置 震源机制解 应变场 主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
18
作者 段美芳 陈佳 +2 位作者 李孝宾 杨建文 李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9-675,共7页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0.25°×0.25°精细度的构造应力场。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分布特征,探讨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应力状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2)研究区受到NS向的挤压和EW向的拉张作用,总体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形因子R值变化范围为0.02~0.39,表明研究区总体为压应力特征。3)维西-乔后断裂的剑川-大理段应力场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兼有少量的近NS向,应力场作用多为水平向,R值偏小;大理-巍山段应力场方向为NNE-SSW和NS向,应力场作用以垂向为主,且R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汪倩 彭莱 +2 位作者 蒋雨函 周启超 高小其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16,共27页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如石英);液体喷出物含盐度高,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泥浆水分别来自于古沉积物孔隙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洋沉积孔隙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浆水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流体上移过程发生的改造作用;大部分泥火山喷出气体以甲烷为主,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可知,泥火山喷出气体中CH4均为有机成因。现有研究结论表明,地震发生前后泥火山会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对泥火山的长期监测可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地球化学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
20
作者 陈鑫 张清 +2 位作者 何嘉幸 郭培兰 刘白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聚类分析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