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涡轮叶-盘结构模态特性的界面参数规律研究
1
作者 张晨 温猛 +3 位作者 吴玉萍 袁巍 梅庆 荆建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共6页
叶片-轮盘耦合结构是动力涡轮机械中的关键结构,分析归纳界面参数对叶-盘耦合系统模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是进行振动特性准确预测与叶-盘结构设计研制的基础。以动力涡轮为例,建立含有枞树形非连续界面带叶冠的叶片-轮盘耦合结构有限元仿真... 叶片-轮盘耦合结构是动力涡轮机械中的关键结构,分析归纳界面参数对叶-盘耦合系统模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是进行振动特性准确预测与叶-盘结构设计研制的基础。以动力涡轮为例,建立含有枞树形非连续界面带叶冠的叶片-轮盘耦合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设定多组不同界面参数与工作状态,分别计算不同工作状况下的叶-盘耦合系统模态特性,分析界面参数对叶-盘耦合系统模态特性的影响,形成含有枞树形非连续界面带叶冠的叶片-轮盘耦合结构模型建模方法,进而研究界面参数对叶-盘耦合系统模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参数中接触刚度对叶-盘结构振动特性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可为动力轮机叶-盘结构耦合系统的性能预测与改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叶-盘结构 非连续界面 界面参数 模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涡轮界面参数对模态频率影响规律研究
2
作者 张晨 温猛 +3 位作者 吴玉萍 袁巍 梅庆 荆建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燃气涡轮是驱动船舶、车辆的核心动力机械,叶-盘结构是燃气轮机进行能量转化的关键部分,探究其界面参数对模态频率的影响规律,对提高叶-盘结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以燃气涡轮枞树形叶-盘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叶-盘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 燃气涡轮是驱动船舶、车辆的核心动力机械,叶-盘结构是燃气轮机进行能量转化的关键部分,探究其界面参数对模态频率的影响规律,对提高叶-盘结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以燃气涡轮枞树形叶-盘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叶-盘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计算接触刚度、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密度等不同界面参数下的模态频率,分析其影响规律,可为叶-盘结构耦合系统的模态频率预测及其改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叶-盘结构 界面参数 模态特性 振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则波作用下混凝土-环氧涂层界面气泡初始损伤演化
3
作者 常留红 郭洋 +2 位作者 郑景琦 李飘 薛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针对海工建筑物混凝土-环氧涂层界面气泡初始损伤在波浪作用下加速演化,进而导致涂层发生力学剥蚀的问题,本文基于内聚力模型基本理论,二次开发内聚力单元,建立环氧涂层-混凝土基体界面初始损伤内聚力模型,模拟规则波作用下界面疲劳损... 针对海工建筑物混凝土-环氧涂层界面气泡初始损伤在波浪作用下加速演化,进而导致涂层发生力学剥蚀的问题,本文基于内聚力模型基本理论,二次开发内聚力单元,建立环氧涂层-混凝土基体界面初始损伤内聚力模型,模拟规则波作用下界面疲劳损伤过程,分析规则波作用下气泡生成角度、面积和偏心率等因素对初始损伤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界面初始损伤的扩展演化分为损伤演化前、疲劳累积和损伤扩展三个阶段:初始损伤演化前,初始损伤动力响应集中于气泡底部尤其是半短轴边缘部位;疲劳累积阶段,半短轴边缘疲劳损伤累积呈阶梯式增长,半短轴边缘脱黏失效后,半长轴疲劳损伤迅速累积并发生脱黏失效;脱黏扩展阶段,脱黏区域从气泡初始损伤底部向外扩展,半短轴脱黏速率大于半长轴,最终形成圆形脱黏区域。随着气泡面积和偏心率的增加,内聚力单元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增大,涂层脱黏历时缩短;随着气泡生成角度增加,气泡底部内聚力单元最大应变逐渐减小,底部内聚力单元的应变集中效应减弱,涂层脱黏历时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界面 波浪荷载 界面气泡 初始损伤 内聚力模型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提高浅层横波波速结构反演精度——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
4
作者 张前 吴小洁 +1 位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在分层上微动和钻孔结果并非完全对应,就波速而言,微动结果未反演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小界面,钻孔结果未区分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两者在微动反演结果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微动反演模型的认识,获得更合理的反演结果。基于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设计物性分层模型、地质分层模型以及组合模型,从频散曲线形态、软弱夹层、分层变化等方面讨论两类界面影响反演结果的规律。结果显示:物性分层模型反演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出软弱层位置;改变界面主要影响相邻地层,增加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分别使相邻地层波速误差增大和减小;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相邻层波速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差异较小界面,误差大幅变化主要是由波速差异较小界面引起,反演对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更敏感。微动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合并模型中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或增设波速差异较大的界面,不改变地层局部的变化趋势时,有助于提高波速的反演精度。选取实测数据反演得到二维微动横波速度剖面,结合钻孔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信息,为海口江东新区场地条件评价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结构 波速差异界面 反演模型 微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转子内部烟气回流掺混现象的调节分析
5
作者 吕秀文 李苏阳 +2 位作者 产世宁 富庆飞 邢菲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共11页
波转子在航空发动机里可以替代压气机和涡轮,既可以运用非定常激波增压,提高发动机增压比、提升性能;也可以运用烟气回流现象,改善燃烧室进气条件,降低污染排放。为了分析波转子主动调节燃烧条件的可行性,本文将以调转速工况为基础,重... 波转子在航空发动机里可以替代压气机和涡轮,既可以运用非定常激波增压,提高发动机增压比、提升性能;也可以运用烟气回流现象,改善燃烧室进气条件,降低污染排放。为了分析波转子主动调节燃烧条件的可行性,本文将以调转速工况为基础,重点研究波转子转速工况与几何设计对烟气回流作用下的混气温度、掺混交界面位置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长细比的减小会让波转子2号端口混气温度升高、掺混交界面位置上移,而转速工况以及长细比不变时均不会产生这种单调的影响。与此同时,通道宽度越宽,空气占据面积越大,掺混越充分。调转速工况对掺混温度、掺混交界面位置改变最大,但转速小于等于0.85倍基准转速时开始发生倒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转子 烟气回流 掺混温度 掺混交界面 主动调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煤岩界面探地雷达波组自动拾取方法
6
作者 田莹 李春志 +5 位作者 陈硕 王子豪 吕馥言 张强 韩猛 胡成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17-326,共10页
煤岩界面探地雷达波组自动拾取方法是实现煤岩层位在线智能解译的关键。现有研究多假设煤岩界面为平整表面,忽略了粗糙表面下电磁波干涉效应的影响,无法适用于高频雷达天线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层位的自动追踪。为此,提出了一种粗糙煤... 煤岩界面探地雷达波组自动拾取方法是实现煤岩层位在线智能解译的关键。现有研究多假设煤岩界面为平整表面,忽略了粗糙表面下电磁波干涉效应的影响,无法适用于高频雷达天线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层位的自动追踪。为此,提出了一种粗糙煤岩界面探地雷达波组自动拾取方法。采用局部极值方法和振幅局部统计量自适应调整方法,自动提取并筛选潜在煤岩界面曲线的锚点;考虑电磁波干涉效应对锚点分布特性的影响,提出锚点邻域内就近生长方法,以锚点振幅变异系数作为曲线终止生长的判断依据;采用RANSAC迭代拟合算法和波形特征匹配方法,分类识别干扰双曲线和煤岩界面曲线,利用拟合曲线顶点空间关系去除粗糙界面处干扰双曲线;针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煤岩界面局部走向表现为双曲线的问题,分别构建粗糙煤岩界面曲线和干扰双曲线锚点的振幅衰减模型,利用考虑电磁波几何扩散效应的共曲线锚点补偿振幅变化规律,进行干扰双曲线的虚假检测控制。正演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检测粗糙煤岩界面位置,其变量参数仅为已知的探测参数和岩层电性参数,能够实现煤岩界面探地雷达波组自动拾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界面拾取 探地雷达 粗糙煤岩界面 波组自动拾取 界面特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结构MoS_(2)/RGO/NiFe_(2)O_(4)复合材料的构筑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7
作者 郭铮铮 赵一丹 +4 位作者 王辅强 裴璐 靳彦岭 任芳 任鹏刚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19-3732,共14页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自由空间充斥着大量的电磁波,造成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开发强电磁波吸收能力的复合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为此,通过简单的两步溶剂热法制备了异质结构MoS_(2)/RGO/NiFe_(2)O_...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自由空间充斥着大量的电磁波,造成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开发强电磁波吸收能力的复合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为此,通过简单的两步溶剂热法制备了异质结构MoS_(2)/RGO/NiFe_(2)O_(4)(MRN)复合材料。MoS_(2)和NiFe_(2)O_(4)的引入不仅有效缓解了RGO高电导率造成的阻抗失配,而且丰富了电磁波损耗机制。改善的阻抗匹配和丰富的电磁波损耗机制的协同作用使MRN3复合材料在石蜡基体中填充比为15%(质量分数)时,实现了强的最小反射损耗(-54.13 dB)和宽的有效吸收带宽(6.27 GHz)。此外,雷达散射截面模拟有力证实了MRN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合成 界面 多尺度 异质结构 电磁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金属层板在激光诱导冲击波作用下的界面损伤行为
8
作者 张桂 高东 +1 位作者 薛景辉 周王凡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3,共11页
激光冲击黏附力测试可以用来评价多界面材料的界面性能和深入了解激光诱导冲击波下的界面损伤机理。本工作研究激光诱导冲击波作用下钛基碳纤维/环氧复合层板(titanium-based carbon-fiber/epoxy laminates,Ti-CF FMLs)中金属和纤维复... 激光冲击黏附力测试可以用来评价多界面材料的界面性能和深入了解激光诱导冲击波下的界面损伤机理。本工作研究激光诱导冲击波作用下钛基碳纤维/环氧复合层板(titanium-based carbon-fiber/epoxy laminates,Ti-CF FMLs)中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胶接界面的损伤机理。结合冲击后的截面形貌分析和界面抗拉强度测试,分析激光冲击参数对层板界面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激光冲击层板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确定对胶接界面损伤最大的激光光斑作用位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试样约束方式对界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密度从1.2 GW/cm^(2)增至7.2 GW/cm^(2),2/1 Ti-CF FMLs的界面抗拉强度由2.92 MPa降至0.11 MPa,3/2 Ti-CF FMLs则由0.138 MPa降至0.015 MPa;对于2/1 Ti-CF FMLs最大界面损伤值始终出现在未冲击侧,3/2 Ti-CF FMLs最大界面损伤值逐渐上移至第三层。当激光光斑中心距层板边界1.5 mm时,界面损伤达到峰值(0.75)。在试样背表面施加约束后,损伤程度相对于未施加约束试样显著减小。通过对Ti-CF FMLs界面损伤过程的分析发现,最大损伤的产生位置与反射卸载波和从正面向自由表面传播的入射卸载波的交会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冲击 Ti-CF FMLs 有限元分析 界面损伤 冲击波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 Wav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um Parameters in Anisotropic Medium 被引量:6
9
作者 Guo Huiping & Liu Xueguan Dept. of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s,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P. R. ChinaYin Hongcheng & Huang Peikang National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Laboratory, Beijing 100854,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2年第4期1-7,共7页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isotropic half-space medium normally illuminated by a plane wave are analyzed by kDB coordination. The general formula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t the air-mediu...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isotropic half-space medium normally illuminated by a plane wave are analyzed by kDB coordination. The general formula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t the air-medium interface is given, and its validity is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le propagating modes in different mediums and the effect of medium parameters on these modes are emphatically studied. This work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of an anisotropic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Characterization Electromagnetic wave scattering interfaces (materials) REFL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s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fluid-solid interaction dynamics with applications 被引量:9
10
作者 Jing Tang XING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39,共45页
关键词 linear and nonlinear fluid-solid interactions MIXED FE-substructuremethod MIXED FE-BE METHOD MIXED FE-FD METHOD MIXED FE-SP METHOD fluidsloshing acoustic volume—structure coupling breaking wave simulations pressurewaves in fluids LNG ship VLFS-water interaction wave energy harves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explosion wave propagation of combustible mixture gas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成 宁建国 马天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61-367,共7页
A two-dimensional multi-material code was indigenously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uc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gnition pos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law of explosion wave for hydrogen and methane-based co... A two-dimensional multi-material code was indigenously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uc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gnition pos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law of explosion wave for hydrogen and methane-based combustible mixture gas. In the code,Young'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track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explosion products and air,and combustible function model was adopted to simulate ignition process. The code was employed to study explosion flow fiel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uct and to obtain peak pressures in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gnition positions. Nume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propagation in a duct,for point initiation,the curvature of spherical wave front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evolves into plane wave. Due to the multiple reflections on the duct wall,multi-peak values appear on pressure-time curve,and peak pressure strongly relies on the duc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gnition position. When explosive wave reaches the exit of the duct,explosion products expand outward and forms shock wave in air. Multiple rarefaction waves also occur and propagate upstream along the duct to decrease the pressure in the duct. Th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one-dimensional isentropic gas flow theory of the explosion products,and indicate that the ignition model and multi-material interface treatment method are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ible mixture gas explosion wave interface treatment combustion function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波作用下煤岩层面超低摩擦特征解析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 张学朋 +3 位作者 李文鑫 蒋宇静 李郑梁 王春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95-4507,共13页
在地质构造、开挖面切割以及高应力、强采动影响下,深部煤岩大多具有明显的块状构造特征,当受到顶板断裂等动载应力波作用下时,这些块状煤岩层面极有可能会产生超低摩擦滑动现象,进而诱发滑移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为了探究应力波... 在地质构造、开挖面切割以及高应力、强采动影响下,深部煤岩大多具有明显的块状构造特征,当受到顶板断裂等动载应力波作用下时,这些块状煤岩层面极有可能会产生超低摩擦滑动现象,进而诱发滑移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为了探究应力波作用下煤岩层面超低摩擦特征,基于应力波传播理论推导了应力波与煤岩层面相互作用解析理论模型。在解析模型中,分别采用Bandis-Barton模型以及Coulomb-slip模型表征煤岩层面的法向和切向行为。通过将解析模型与已有理论模型以及相同的UDEC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解析模型的可靠性。讨论了煤岩层阻抗比、煤层高度、应力波入射角对应力波作用下煤岩层面超低摩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岩层波阻抗比的增加,煤岩层面相对法向位移的变化范围越大,煤岩层面越容易产生超低摩擦现象,或更容易产生摩擦力更小的现象;煤层高度越高,煤岩层面的相对法向位移变化以及相对切向位移变化整体上越小,煤岩层面整体上越不容易产生超低摩擦现象;随着应力波入射角(10°~40°)的增加,煤岩层面相对法向位移的变化范围越小,但煤岩层面的切向应力分量变化增大,若没有水平推力作用,随着应力波入射角的增加,煤岩层面发生超低摩擦滑动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传播 煤岩层面 超低摩擦 动力灾害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冲击倾向性对深部煤岩界面超低摩擦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利萍 胡学锦 +1 位作者 潘一山 李明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3-1642,共10页
为了揭示动载扰动下煤的冲击倾向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的影响机制,以不同冲击倾向性煤块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单轴压缩试验测定了煤样冲击倾向性,然后采用自行研制的煤岩界面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煤块滑动位移、动能表征冲击过程中超低... 为了揭示动载扰动下煤的冲击倾向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的影响机制,以不同冲击倾向性煤块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单轴压缩试验测定了煤样冲击倾向性,然后采用自行研制的煤岩界面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煤块滑动位移、动能表征冲击过程中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开展了应力波扰动下不同冲击倾向性煤块超低摩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受扰动频率影响存在频率显著影响区,强、弱、无冲击倾向性煤块频率显著影响区分别为2.5~3.5 Hz、2.0~3.0 Hz、1.5~2.5 Hz,频率显著影响区内煤岩界面更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随着煤块冲击倾向性增强,频率显著影响区域整体右移。(2)超低摩擦效应强度与扰动幅值正相关,在高强度扰动下强冲击倾向性煤更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3)建立了有效弹性能释放速率指数与动能之间的拟合函数关系式,实现了用煤的冲击倾向性指标综合评价超低摩擦效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扰动 煤岩块体 冲击倾向性 煤岩界面 超低摩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心杆系统中一维弹塑性波演化精细分析(Ⅱ):弹塑性交界面与平台段反射衰减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光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30,共11页
相对于入射波加载阶段透反射分析过程,入射波平台段持续时间长且弹塑性传播与演化行为复杂得多,此阶段试件内弹塑性波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开展了矩形入射波作用下试件内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两个界面上的弹塑性透反射行为计算... 相对于入射波加载阶段透反射分析过程,入射波平台段持续时间长且弹塑性传播与演化行为复杂得多,此阶段试件内弹塑性波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开展了矩形入射波作用下试件内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两个界面上的弹塑性透反射行为计算,定量研究了夹心杆系统中反射波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强入射波作用下,由于弹塑性波相互作用,试件内形成了曲线型弹塑性交界面,使透射端达到屈服状态的时间明显提前,该弹塑性交界面以大于弹性声速的速度向反射端变速传播;在塑性阶段,反射波的衰减是试件截面积增大引起的广义波阻抗增大和压缩引起的塑性波往返次数增加两个方面导致的衰减量之和。计算显示,试件的密度变化虽然明显影响其波速和广义波阻抗,但两个方面引起的衰减量之和正好接近于零,使得密度变化对透反射波平台段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塑性模量的增大使得反射波在平台端衰减更快,而试件直径对反射波衰减速度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从4 mm增大到10 mm,反射波衰减速度增大,但增大到12 mm后衰减量反而有所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透反射波形的深入分析以及精细化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HOPKINSON压杆 弹塑性交界面 应力衰减 反射波 透射波 广义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冲击下土体应力及弹塑性界面时程分析
15
作者 饶平平 吴志林 +1 位作者 金潇 冯伟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雷电作为自然界一种极端天气的表现形式,常给地基、地面、高耸建筑等造成严重破坏。工程防雷措施依赖于土体雷电冲击特性。现阶段,研究人员大多从电气工程角度探究雷电冲击土体造成的危害,但因学科间的差异与局限,雷电作用下岩土工程与... 雷电作为自然界一种极端天气的表现形式,常给地基、地面、高耸建筑等造成严重破坏。工程防雷措施依赖于土体雷电冲击特性。现阶段,研究人员大多从电气工程角度探究雷电冲击土体造成的危害,但因学科间的差异与局限,雷电作用下岩土工程与电气工程的交叉融合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本文构建土体雷电冲击模型,基于电弧通道能量平衡方程计算雷电放电产生的冲击波压力,将冲击波压力作为外加荷载作用在土体中,并通过修正Mohr-Coulomb屈服准则考虑动荷载下土体应变硬化,利用土体的理想锁定状态方程(Idealized Locked Equation of State)和动态扩孔方法考虑冲击波非稳态加载,探究雷电冲击下土体的弹塑性界面及应力时程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雷电冲击下,土体应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先陡增后迅速衰减的趋势,应力突变点表明土体此时正处于弹塑性交界面;在应力突变点之前,土体附加应力趋于0,处于弹性状态。任一时刻下,随着逐渐远离雷电冲击点,土体应力呈现迅速衰减的趋势,应力发生突变骤降表明此处土体正处于弹塑性交界面;在突变点之后土体附加应力趋于0,处于弹性状态。土体压缩系数对土体的弹塑性界面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压缩指标增大,土体塑性区半径逐渐减小;随着土体黏聚力逐渐增大,土体塑性区半径逐渐减小;增大土体弹性模量可以增大土体塑性区半径,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电流波形对土体塑性区中的应力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对土体弹性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冲击 冲击波压力 应变硬化 土体应力 弹塑性界面 时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水平井外裂缝与地层界面远探测声波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梦生 刘鹏 +7 位作者 范华军 李振 赵浩 姜京伟 冯周 王克文 李雨生 武宏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9-2454,共16页
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非常规储层中常发育有密集小尺度和高角度裂缝.这些裂缝一方面起到增加储层渗透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油气开采、水力压裂、注二氧化碳等过程中,它们又可能引起水平井孔套变和邻井压窜等风险.因此,考察这些裂缝的水... 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非常规储层中常发育有密集小尺度和高角度裂缝.这些裂缝一方面起到增加储层渗透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油气开采、水力压裂、注二氧化碳等过程中,它们又可能引起水平井孔套变和邻井压窜等风险.因此,考察这些裂缝的水平井远探测声波测井响应特征,以及进一步利用远探测方法识别这些裂缝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构建了致密储层水平井外存在裂缝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开展了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裂缝与井孔夹角较小时,井孔内接收器主要接收裂缝反射波.当夹角大于某临界值后,接收波形主要为来自裂缝两个端点的散射波,它们分裂为两个波包.进一步提出广义SH散射波概念,即声源的偏振方向与裂缝走向平行的横波,它总是代表了所有方位上散射能量最强的方位.水平井外同时存在裂缝和强声阻抗地层界面是更为普遍的情况.相关模拟结果表明,裂缝散射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广义SH散射波上.随着地层界面和裂缝走向差异的增大,裂缝对应的广义SH散射波更容易识别.最后,通过一口水平井远探测实例验证了正演模拟结论的准确性.本文研究对识别和评价非常规储层水平井外小尺度裂缝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远探测声波测井 裂缝 地层界面 散射波 广义SH散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界面上方球体的电磁散射
17
作者 张华永 陈珍珍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1124,共5页
研究水平界面上方球体的电磁散射可以为诸多应用提供一个合适的理论模型,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精确求解此电磁散射问题的半解析方法。该方法应用适当的球矢量波函数来展开球体的散射场和内场,并且考虑到球体与水平界面之间的耦合散射,应... 研究水平界面上方球体的电磁散射可以为诸多应用提供一个合适的理论模型,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精确求解此电磁散射问题的半解析方法。该方法应用适当的球矢量波函数来展开球体的散射场和内场,并且考虑到球体与水平界面之间的耦合散射,应用了球和圆柱矢量波函数之间的转换关系。水平界面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场和球体的散射场均采用投影法计算。以平面波、高斯波束和拉盖尔-高斯波束照射硅基底上方的聚苯乙烯球为例,计算了归一化的微分散射截面。数值结果表明对于入射的平面波和高斯波束在反射波方向附近散射最强,另外随着球体离水平界面距离的增加而前向散射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界面上方球体 电磁散射 矢量波函数 投影法 微分散射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透射和反射压力的计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严富怀 岳松林 +2 位作者 邱艳宇 王明洋 何勇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9,共11页
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的透射、反射压力计算尚缺乏可靠的计算理论,利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以及水、土的状态方程,分别推导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介质中传播的Hugoniot关系以及p-u曲线,进而从理论上解析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处的透... 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的透射、反射压力计算尚缺乏可靠的计算理论,利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以及水、土的状态方程,分别推导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介质中传播的Hugoniot关系以及p-u曲线,进而从理论上解析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处的透射和反射压力。分别建立了水中自由场、水-土分层介质场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其中水、土参数与理论推导时采用的三相介质饱和土计算模型中的参数保持一致。计算结果表明,水土交界面透射、反射压力的理论解与数值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采用80 g TNT炸药,距离水土交界面0.1~0.9 m(比例爆距为0.232~2.089 m/kg1/3)爆炸时,得到的透射、反射压力的理论解与数值解误差均小于7%,根据解析解得出反射压力与水中入射压力之比,反射压力系数在1.6~1.8范围内;距离水土交界面0.5 m时,饱和土的含气量在0~10%范围内变化,得到的透射、反射压力的范围为63.8~70.0 MPa,此时其反射压力系数在1.55~1.70范围内。推导得出的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透射、反射压力的计算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高,可为开展水下爆炸对水底土中工程结构的毁伤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交界面 冲击波传播 理论计算 透射压力 反射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低噪声及高线性度的高性能MOCVD-SiN_(x)/AlN/GaN毫米波MIS-HEMTs
19
作者 袁静 景冠军 +7 位作者 王建超 汪柳 高润华 张一川 姚毅旭 魏珂 李艳奎 陈晓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文章在超薄势垒AlN/GaN异质结构上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原位生长SiN_(x)栅介质,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SiN_(x)/AlN/GaN金属-绝缘体-半导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MIS-HEMTs)。深能级瞬态谱(DLTS)技术测试SiN_(x)/AlN的界面信息,显... 文章在超薄势垒AlN/GaN异质结构上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原位生长SiN_(x)栅介质,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SiN_(x)/AlN/GaN金属-绝缘体-半导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MIS-HEMTs)。深能级瞬态谱(DLTS)技术测试SiN_(x)/AlN的界面信息,显示其缺陷能级深度为0.236 eV,俘获截面为3.06×10^(-19)cm^(-2),提取的界面态密度为10^(10)~10^(12)cm^(-2)eV^(-1),表明MOCVD原位生长的SiN_(x)可以有效降低界面态。同时器件表现出优越的直流、小信号和噪声性能。栅长为0.15μm的器件在2 V的栅极电压(Vgs)下具有2.2 A/mm的最大饱和输出电流,峰值跨导为506 mS/mm,最大电流截止频率(fT)和最大功率截止频率(fMAX)分别达到了65 GHz和123 GHz,40 GHz下的最小噪声系数(NFmin)为1.07 dB,增益为9.93 dB。Vds=6 V时对器件进行双音测试,器件的三阶交调输出功率(OIP3)为32.6 dBm,OIP3/Pdc达到11.2 dB。得益于高质量的SiN_(x)/AlN界面,SiN_(x)/AlN/GaN MISHEMT显示出了卓越的低噪声及高线性度,在毫米波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_(x)栅介质 MOCVD MIS-HEMTs 界面态 低噪声 线性度 毫米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Zn@NC与CuS的强耦合界面构建及其超薄电磁波吸收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惠中 李博 +2 位作者 赵超 蒋肖 曾小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电磁波的污染促使高性能电磁波(EMW)吸收剂的发展,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不能满足目前的性能要求。因此,多组分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巧妙地设计Co Zn基金属有机骨架(Co Zn-ZIF-L)纳米片,并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包裹的Co Zn纳... 电磁波的污染促使高性能电磁波(EMW)吸收剂的发展,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不能满足目前的性能要求。因此,多组分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巧妙地设计Co Zn基金属有机骨架(Co Zn-ZIF-L)纳米片,并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包裹的Co Zn纳米颗粒(Co Zn@NC)。随后,利用水热工艺在Co Zn@NC表面复合超小的Cu S纳米颗粒,构建强界面耦合结构,有效地将Co Zn@NC与Cu S的介电性能优势结合起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异质结构显著提高了电磁波吸收能力。Co Zn@NC/Cu S异质结构表现出优异的EMW吸收性能,其反射损耗(RL)达到-56.2d B,匹配厚度仅为1.46 mm,有效吸收频带宽(EAB,R_(L)≤-10 d B)达4.13 GHz。该工作为设计一种强界面耦合的高性能EMW吸收材料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 超薄匹配厚度 界面耦合 介电损耗 电磁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