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纵向内构件的摇摆流化床气固流动规律
1
作者 徐荣升 王德武 +3 位作者 王若瑾 刘燕 吴邦华 张少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81-3793,共13页
针对摇摆流化床内气固分布不均所致流化质量降低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纵向内构件,对添加纵向内构件的摇摆流化床(LIMRFB)内气固流动规律及内构件作用效果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未添加纵向内构件的摇摆流化床(RFB)进行了对比。结果表... 针对摇摆流化床内气固分布不均所致流化质量降低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纵向内构件,对添加纵向内构件的摇摆流化床(LIMRFB)内气固流动规律及内构件作用效果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未添加纵向内构件的摇摆流化床(RFB)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RFB相比,纵向内构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泡向边壁区域的聚集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床层流化质量的目的。在LIMRFB内,气含量增加,壁面区域气泡尺寸减小、上升速度降低、分布更加均匀,沿摇摆方向两侧料位高度差降低;在内构件安装高度所对应的区域(Z_(1)~Z_(3)截面间),压降(ΔP_(Z_(1))-_(Z_(3)))随摇摆幅值的增加而降低,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摇摆周期影响不大;除颗粒静压外,流体与内构件壁面摩擦、帽孔对气泡剪切破碎作用能耗是LIMRFB压降的另一来源,附壁大气泡及其上部颗粒与床体壁面之间的摩擦能耗是RFB压降的另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流化床 纵向内构件 摇摆工况 气固流动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导入模塑工艺树脂流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金水 肖加余 +1 位作者 曾竟成 刘钧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2-26,共5页
研究了导流介质、重力、注射方式和注射管径等工艺参数对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树脂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主导树脂充模流动速度的是导流介质的渗透率;注射方式改变时,树脂的流动模式和流动速度发生改变;树脂的充... 研究了导流介质、重力、注射方式和注射管径等工艺参数对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树脂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主导树脂充模流动速度的是导流介质的渗透率;注射方式改变时,树脂的流动模式和流动速度发生改变;树脂的充模流动速度随着注射管径的增大而增大;树脂的流动倾角越接近竖直方向重力对树脂流动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导入模塑工艺 导流介质 树脂流动 达西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流化重力流沉积过程与堆积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华 陈思 +4 位作者 巩天浩 余政宏 黄传炎 张悦辉 赵睿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以具备牵引流特色的重力流沉积体为载体的高效储集体,是陆相湖盆沉积学研究与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发育的大规模多期次陆相重力流具有其沉积特征的独特性(面积约940km2,纵向分布厚度约1.1km).依据水动力条件及... 以具备牵引流特色的重力流沉积体为载体的高效储集体,是陆相湖盆沉积学研究与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发育的大规模多期次陆相重力流具有其沉积特征的独特性(面积约940km2,纵向分布厚度约1.1km).依据水动力条件及沉积过程机制,存在层级递进继承型、渐进过渡型、兼并融合型3种牵引流与重力流动力学过程,细分为泥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过渡型同生流、(高密度-低密度悬浮)似涌浪浊流、(高密度-低密度)准稳态浊流5种机制类型,并依据其发育背景识别出了滨海地区中央隆起带上以重力流水道为主导特征的水道型重力流沉积体系和受次洼地貌控制的面流型重力流.本研究细化了沉积动力学过程-堆积机制-沉积相-岩相一体化的关联性,确定了牵引流化重力流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作为极具潜力的优质储层目标,陆相牵引流化重力流沉积体的研究成果在丰富理论体系的同时,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拓展与突破具重要意义,具备生产实践价值,对于其他陆相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流化重力流 陆相湖盆 高效储集体 沉积过程 堆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动态纹理特征的气固流化床流型识别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云龙 李莹 赵红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9-63,共5页
准确识别流型是气固流化床二相流参数检测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光流法和动态纹理特征相结合的气固流化床流型识别的新方法。实验是在气固流化床二相流实验系统上利用高速摄影系统获取流型图像。流型图像分别为鼓泡床,节涌床... 准确识别流型是气固流化床二相流参数检测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光流法和动态纹理特征相结合的气固流化床流型识别的新方法。实验是在气固流化床二相流实验系统上利用高速摄影系统获取流型图像。流型图像分别为鼓泡床,节涌床,湍动床,快速流化床,稀相输送等5种典型流型。首先对获取的不同流型图像分别进行去噪和对比度拉伸等预处理,然后运用光流法得到连续2帧图像的光流场,再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图像的动态纹理特征,作为流型识别的输入特征向量。并分别结合弹性BP神经网络,Elman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实现流型的识别。实验表明:动态纹理特征和弹性BP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更能有效地识别气固流化床中的5种典型流型,整体识别率达到98%,为流型识别开辟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流化床 流型识别 光流法 灰度共生矩阵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阵流及其活动规律 被引量:4
5
作者 倪化勇 吕学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42-244,共3页
阵流是黏性泥石流的主要运动形式.选择蒋家沟1987~1994年8年间运动过程完整,阵次明显并且观测资料齐全的50次典型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泥石流阵流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泥石流阵流的活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对完整的泥石流暴发过程进行... 阵流是黏性泥石流的主要运动形式.选择蒋家沟1987~1994年8年间运动过程完整,阵次明显并且观测资料齐全的50次典型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泥石流阵流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泥石流阵流的活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对完整的泥石流暴发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泥石流阵流径流量与阵流频次之间存在幂律关系;通过对历年典型泥石流流量过程的分析,发现蒋家沟泥石流阵流活动具有多峰性与多时段性.对于进一步认识泥石流(尤其是黏性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阵流 蒋家沟 幂律规则 流量过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可控进气涡流系统的 604B 型柴油机工作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波 贾锡印 王传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对引进的604B型柴油机的性能消化分析以及实测示功图,求出了该机的放热规律同时拟合了韦伯燃烧函数应用本文计算的结果,对该机1500r/min的负荷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
关键词 柴油机 可控涡流 工作过程 放热规律 进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流噪声特性水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在高速水洞中进行了水下航行器流噪声的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头部线型、不同来流速度、不同测试点位置处水下航行器缩比模型的流噪声声压谱特性。试验结果发现,上述因素对模型流噪声均有显著影响:模型头部端面直径越小,头部曲线段越长,... 在高速水洞中进行了水下航行器流噪声的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头部线型、不同来流速度、不同测试点位置处水下航行器缩比模型的流噪声声压谱特性。试验结果发现,上述因素对模型流噪声均有显著影响:模型头部端面直径越小,头部曲线段越长,其流噪声声压级越小;流噪声声压级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比头部端面其他位置,驻点处的流噪声声压级最小。同时,运用相似率估算了大尺度航行器的流噪声声压谱,获得了较好的预测值。该研究成果对水下航行器的声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器 流噪声 水洞试验 相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流体动力特性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8
作者 陈俊 田子平 +1 位作者 赵刚 李茂雨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3,共6页
主要通过图像处理手段对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首先在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做了一组不同流量下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 ,然后用CCD摄像头把这些原始图像采集下来 ,再通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 ,采用Mat... 主要通过图像处理手段对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首先在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做了一组不同流量下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 ,然后用CCD摄像头把这些原始图像采集下来 ,再通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 ,采用Matlab对这些原始图像进行处理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并可近似计算出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如颗粒浓度 ,空隙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图像处理 灰度 贴壁流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壁作用下流化气量对粉末供给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任冠龙 孙海俊 +2 位作者 徐义华 卢洪义 胡晓安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1,共9页
粉末燃料流化输送特性是粉末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为深入研究粉末燃料的流化特性,本文基于气固双流体模型,通过UDF实现活塞运动,初步建立了考虑运动壁面作用下的稠密气固两相数值计算模型,并开展了不同流化气量条件下粉末... 粉末燃料流化输送特性是粉末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为深入研究粉末燃料的流化特性,本文基于气固双流体模型,通过UDF实现活塞运动,初步建立了考虑运动壁面作用下的稠密气固两相数值计算模型,并开展了不同流化气量条件下粉末燃料的流化过程以及流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不同工况下气体对颗粒的卷吸输出量均大于理论流量,同时粉末储箱内压强和运动壁面受力均大于稳定输送阶段,且颗粒输出量和粉末储箱压强均随流化气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稳定输送阶段,运动壁面向前推送的粉末量与流化气卷吸的粉末量达到动态平衡,不同工况下都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气固型面,且粉末平均流量均小于理论流量,粉末平均流量随着流化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颗粒床层的高度随着流化气量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发动机 双流体模型 稠密两相流 质量流量 流化过程 活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聚乙烯流化床的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信瑀 张海涛 +1 位作者 马宏方 李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6-743,共8页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工业级聚乙烯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冷态模拟,并利用Matlab的图像处理功能将图像的像素点与模拟网格进行对应来计算流化床内的气泡大小。从流化床流动结构、颗粒、气泡3个角度,研究...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工业级聚乙烯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冷态模拟,并利用Matlab的图像处理功能将图像的像素点与模拟网格进行对应来计算流化床内的气泡大小。从流化床流动结构、颗粒、气泡3个角度,研究了不同气速、不同初始物料量对工业级聚乙烯流化床的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颗粒的轴径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工业流化床内部的边壁效应明显较弱,密相区整体呈现较为均匀的颗粒分布;气速对于流化床气固流动的影响较大,当气速为0.46 m/s时,流化床内密相区的颗粒分布最为均匀,整体的流动较好;初始床层高度主要影响流化后密相区的高度,对于床层膨胀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流化床 数值模拟 CPFD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沸腾式送粉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韦俊尤 胡晓冬 姚建华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9-723,共5页
为了改进激光熔覆沸腾式送粉器的性能,对送粉器的送粉过程运用FLUENT软件进行了3维非定常的气固两相流仿真。通过对比Syamlal-O’Brien,Gidaspow,Mckeen和修正的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中Ni基合金粉末输送的模拟结果,发现Mckeen模型... 为了改进激光熔覆沸腾式送粉器的性能,对送粉器的送粉过程运用FLUENT软件进行了3维非定常的气固两相流仿真。通过对比Syamlal-O’Brien,Gidaspow,Mckeen和修正的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中Ni基合金粉末输送的模拟结果,发现Mckeen模型得到的粉末流量与实验值相符。利用Mckeen模型,分别对不同沸腾气流量进行计算,其平均的粉末流量也与实验值接近,从而确定了Mckeen曳力模型适用于该类送粉器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2.6L/min的沸腾气流量下的气体与粉末的流化特性。结果表明,沸腾进气口2对送粉的影响不大,关闭该气流入口也可得到很好的送粉结果。这为激光熔覆送粉器结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沸腾式送粉器 曳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幂律液固曳力模型流化床内湿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子涵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谢磊 陈曦 马一玫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00-2012,共13页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TFM)结合颗粒动理学理论(KTGF)方法,对三维幂律流化床中的液固两相流动行为进行了模拟。基于幂律流体的流变方程以及压降方程,提出了两种幂律液固曳力模型,引入了考虑液膜效应的湿颗粒动态恢复系数模型,计算幂...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TFM)结合颗粒动理学理论(KTGF)方法,对三维幂律流化床中的液固两相流动行为进行了模拟。基于幂律流体的流变方程以及压降方程,提出了两种幂律液固曳力模型,引入了考虑液膜效应的湿颗粒动态恢复系数模型,计算幂律流体与湿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将预测固含率分别与文献中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结合动态恢复系数模型的相对误差介于0.45%~1.59%,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探究了稠度系数K以及流性指数n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变参数的增大,床层内的颗粒平均浓度降低,湿颗粒表面液膜逐渐变厚,法向恢复系数降低;颗粒拟温度随n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K的上升而增大;曳力系数、颗粒压力以及颗粒黏度均随流变参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颗粒在壁面处的浓度明显高于中心处附近的浓度,且颗粒在中心处向上运动,在壁面处附近回落,在流化床中形成环-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幂律液固曳力模型 动态恢复系数模型 流化床 液膜厚度 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液固两相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盼锋 海润泽 +2 位作者 李奇 李文彬 余国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液固两相流化床具有液固相接触效率高、传质和传热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过程中。然而,流化床中与传质过程耦合的颗粒流化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其湍动特性,使得对传质过程特性的研究十分困难。且仅依靠实验... 液固两相流化床具有液固相接触效率高、传质和传热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过程中。然而,流化床中与传质过程耦合的颗粒流化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其湍动特性,使得对传质过程特性的研究十分困难。且仅依靠实验观测和理论预测难以揭示多相流相互作用规律,无法获得全面和详细的速度场和浓度场分布情况。近年来,数值模拟的快速发展为深入探索流化床中液固两相流动行为及其与传质过程耦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对流化床液固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模拟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借助于计算传质学理论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局部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而可以深入分析液固两相流化床中的传质过程规律与传质特性,为液固两相流化床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两相流动 传质过程 数值模拟 计算传质学 湍流传质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颗粒流态化流动逻辑关联式新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新念 蔡洪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1-65,共5页
通过对现有流态化理论成果归纳与其他实验数据的重新整理,及在对流体透过颗粒层全流态流动规律探究的基础上,建立颗粒流态化全流态流动规律的逻辑关联式新模型。同时采用实证方法,比较了该公式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发现两者... 通过对现有流态化理论成果归纳与其他实验数据的重新整理,及在对流体透过颗粒层全流态流动规律探究的基础上,建立颗粒流态化全流态流动规律的逻辑关联式新模型。同时采用实证方法,比较了该公式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得很好,从而验证了上述逻辑关联式的正确性,最终实现了对颗粒流态化全流态流动规律的构建和推理模式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态化 逻辑关联式模型 实证分析 流化床 全流态流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W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及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德波 孙超凡 +3 位作者 冯永新 周杰联 陈拓 曾庭华 《广东电力》 2018年第7期56-65,共10页
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30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了数值模拟的关键参数,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对比... 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30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了数值模拟的关键参数,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循环流化床炉内气固流动特性、温度场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为现场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 循环流化床 燃烧过程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综放煤矸流动规律与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阮进林 季亮 +1 位作者 高鹏 刘军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6-32,共7页
为缓解近距离煤层上位煤层开采条件判定困难、下位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效果较差的问题,以山西省保德县桥头镇保德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颗粒流程序(Particle Flow Code,PFC)建立煤矿中12309工作面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将顶煤和直接... 为缓解近距离煤层上位煤层开采条件判定困难、下位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效果较差的问题,以山西省保德县桥头镇保德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颗粒流程序(Particle Flow Code,PFC)建立煤矿中12309工作面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将顶煤和直接顶判定为理想状态下的松散介质,进而设置数值模型的具体参数。数值模型初始状态包括3.54 m的直接顶和6.1 m的煤层,其中煤层分为3 m的上煤层和3.1 m的下煤层。基于数值模型,遵循“见矸关窗”原则和控制变量法,设计一种放煤厚度为2、3、4m,放煤步距为0.8、1.6、2.4 m的组合试验,试验将不同放煤厚度和放煤步距两两结合,共计9组,通过数值数值模型中的试验运行数据结果,获取最合理的工艺参数,9组试验除调整放煤厚度和放煤步距外,其他参数均保持不变(包括矸石颗粒的粒径、物理学参数等)。试验结果表明,在调整放煤厚度时,顶煤的损失量和放煤厚度呈同比例关系,和损失量占比呈反比例关系;在调整放煤步距时顶煤的损失量和放煤厚度呈同比例关系,和损失量占比呈同比例关系,得到数值模型中的最佳工艺参数为2 m放煤厚度、0.8 m放煤步距,煤矿实际后应用2 m放煤厚度后,发现需要较高的支架高度,可能会成为施工安全的潜在隐患,进而对数值模型最佳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得到复合煤矿实际工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3 m放煤厚度、0.8 m放煤步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放煤矸 流动规律 工艺参数 煤矿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