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s and experiments of a tendon-actuated flexible robotic arm for capturing a floating target
1
作者 Xin Xia Yunpeng Sun Jialiang Su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5期216-241,共26页
Reusable and flexible capturing of space debris is highly required in future aerospace technologies.A tendon-actuated flexible robotic arm is therefore proposed for capturing floating targets in this paper.Firstly,an ... Reusable and flexible capturing of space debris is highly required in future aerospace technologies.A tendon-actuated flexible robotic arm is therefore proposed for capturing floating targets in this paper.Firstly,an accurate dynamic model of the flexible robotic arm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ANCF)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description and the natur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NCF).The contact and self-contact dynamics of the flexible robotic arm when bending and grasping an object are considered via a fast contact detection approach.Then,the dynamic simulations of the flexible robotic arm for capturing floating targe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size,and mass of the target object on the grasping performance.Finally,a principle prototype of the tendon-actuated flexible robotic arm is manufactured to validate the dynamic model.The corresponding grasping experiments for objects of various shapes are also conducted to illustrat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he flexible robotic 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don-actuated flexible robotic arm Dynamic modeling Contact dynamics ALE-ANCF variable-length cable element Capturing experim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controlling of a flexible hydraulic manipulator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光 吴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5期578-583,共6页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combining the dynamics of an Euler-Bernoulli beam, described by the assumed-mode method and hydraulic circuit dynamics. Only one matrix, termed drive Jacobian, was needed in the mode...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combining the dynamics of an Euler-Bernoulli beam, described by the assumed-mode method and hydraulic circuit dynamics. Only one matrix, termed drive Jacobian, was needed in the modeling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aulic circuit and flexible manipulator mechanism. Furthermore, a new robust controller based on mentioned above dynamic model was also considered to regulate both flexural vibrations and rigid body motion.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combined sliding mode and backstepping techniques to deal with the nonlinear system with uncertainties.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was used to achieve an asymptotic joint angle and vibration regulation by providing a virtual force while the backstepp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regulate the spool position of a hydraulic valve to provide the required control forc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stabilizing effect and robustness of this control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modeling flexible manipulator sliding mode control backstepping control hydraulic actu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计及灵活性资源协同均衡的电力系统黑启动动态分区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艳 袁可心 +2 位作者 顾雪平 刘玉田 王洪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4-2096,I0004,共14页
研究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的黑启动动态分区策略对于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助力电力系统安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计及灵活性资源均衡约束,建立了最大化分区凝聚度和机组加权发电量以及最小化子系统重构进度差异的黑启动动态分... 研究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的黑启动动态分区策略对于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助力电力系统安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计及灵活性资源均衡约束,建立了最大化分区凝聚度和机组加权发电量以及最小化子系统重构进度差异的黑启动动态分区多目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基于收缩时域预测控制方法建立黑启动动态分区滚动优化框架,进一步采用广义Benders分解,通过机组分区主问题与系统分区子问题的交互迭代实现模型求解。最后,以接入规模风电和储能的IEEE 39节点系统和IEEE 118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通过分区优化过程中灵活性资源的协同均衡支撑新能源机组的运行安全,实现系统分区重构过程对新能源机组出力的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系统重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黑启动 动态分区 规模风电 灵活性资源 收缩时域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含间隙运动副磨损的空间站机械臂动力学分析
4
作者 李博 刘旭柠 +2 位作者 郭杰 王宇男 胡凯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6-183,200,共9页
以含间隙空间站机械臂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副磨损对机构运动输出精度的影响。首先,结合Lankarani-Nikravesh接触碰撞力模型与LuGre滞滑摩擦力模型对机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建立磨损深度与穿刺深度、刚度系数的关系函数;其次,探究不同... 以含间隙空间站机械臂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副磨损对机构运动输出精度的影响。首先,结合Lankarani-Nikravesh接触碰撞力模型与LuGre滞滑摩擦力模型对机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建立磨损深度与穿刺深度、刚度系数的关系函数;其次,探究不同间隙条件下,系统的动态响应特征;最后,将仿真结果与Archard模型相结合,分析不同条件下运动副的磨损情况,重构非规则间隙表面,求解磨损对系统动态响应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开环机构,间隙位置越靠近末端执行器对末端的影响越大,与航天器本体相连接的运动副磨损相对较严重,非规则间隙下,速度与加速度波动发生的时间滞后于规则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副间隙 磨损 LUGRE模型 机械臂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巡检机器人越障工况下基座旋转关节性能分析
5
作者 李小彭 刘海龙 +1 位作者 樊星 石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影响机器人越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行走臂基座旋转关节.为了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座旋转关节主动调节方法.首先建立了机器人基座旋转关节的双惯量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quadraticr... 影响机器人越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行走臂基座旋转关节.为了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座旋转关节主动调节方法.首先建立了机器人基座旋转关节的双惯量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quadraticregulator,LQR)控制理论设计了关节控制器.对比发现基座旋转关节性能主要由权系数矩阵Qc与Rc决定,使用遗传算法对关节控制器系数矩阵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优化效果,找到最佳方案来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最后进行了多关节双臂巡检机器人的越障实验,结果表明,经优化参数后的关节控制器能更好地控制机器人完成越障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臂巡检机器人 动力学模型 关节控制 遗传算法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双轴柔性太阳翼在轨转动多体动力学分析与验证研究
6
作者 董富祥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0-1458,共9页
双轴太阳翼转动是影响卫星姿态以及星上精密载荷指向精度和稳定度的重要因素。针对卫星双轴柔性太阳翼在轨转动动力学分析问题,提出采用基于递推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考虑轨道、卫星构型、太阳翼结构柔性、太阳翼驱动机构和动量... 双轴太阳翼转动是影响卫星姿态以及星上精密载荷指向精度和稳定度的重要因素。针对卫星双轴柔性太阳翼在轨转动动力学分析问题,提出采用基于递推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考虑轨道、卫星构型、太阳翼结构柔性、太阳翼驱动机构和动量轮组件在内的整星机电耦合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方程组。以某带双轴太阳翼卫星为对象,开展了卫星机电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研究,比较了太阳翼转动引起的卫星姿态角、姿态角速度仿真结果与在轨遥测数据。研究表明:建立的卫星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机电耦合模型仿真获得的姿态角和姿态角速度结果与相应在轨遥测数据几乎吻合,证明了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双轴柔性太阳翼转动时将产生较大干扰力矩和姿态扰动,为获得准确仿真结果,需要将控制力矩分配到动量轮组件上。仿真获得了太阳翼转动对浮动星体的扰动力矩,可为双轴太阳翼转动对星体扰动的地面验证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多体动力学 机电耦合动力学与控制 双轴柔性太阳翼 太阳翼驱动机构 动量轮力矩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式机器人EMB制动最佳滑移率线性自抗扰控制
7
作者 张凯健 茅靖峰 +2 位作者 张旭东 郑军强 秦秋月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77-186,共10页
轮式机器人的制动性能决定系统移动运行的稳定性和路径跟踪的准确性。为了提升轮式机器人的制动性能,研究了一种新型低时延电子机械制动(EMB)执行器结构,并提出基于最佳滑移率的线性自抗扰(LADRC)制动控制策略。首先,依据EMB制动原理和... 轮式机器人的制动性能决定系统移动运行的稳定性和路径跟踪的准确性。为了提升轮式机器人的制动性能,研究了一种新型低时延电子机械制动(EMB)执行器结构,并提出基于最佳滑移率的线性自抗扰(LADRC)制动控制策略。首先,依据EMB制动原理和功能要求,采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EMB执行器的三维结构设计优化;然后,根据驱动轮制动的最佳滑移率控制原理,结合单轮模型和Burckhardt轮胎模型,导出EMB执行器制动过程中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最后,在考虑模型不确定和大干扰情况下,完成了基于滑移率的LADRC制动控制器设计。多路况制动性能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合理调整轮式机器人制动控制的最佳滑移率,且车轮制动的附着系数始终达到峰值,确保了制动过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机器人 电子机械制动 执行器 最佳滑移率 线性自抗扰控制 低时延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天线航天器刚-柔-热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复合控制研究
8
作者 陈呈 刘翔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7,共15页
大型空间薄膜天线在深空探测、天基预警、对地观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薄膜天线具有大、轻、柔的显著特征,其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十分复杂且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天线工作性能的需求,天线在轨运行时必须保持极高的指向精度和形面精... 大型空间薄膜天线在深空探测、天基预警、对地观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薄膜天线具有大、轻、柔的显著特征,其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十分复杂且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天线工作性能的需求,天线在轨运行时必须保持极高的指向精度和形面精度.这就要求我们对薄膜航天器进行精细的动力学分析与有效的主动控制设计.该文针对一类平面张拉式薄膜天线进行刚-柔-热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复合控制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薄膜天线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型降阶.然后,基于非线性降阶模型并考虑空间热环境的影响,采用混合坐标法建立了航天器的刚-柔-热耦合动力学模型.最后,采用合力合成控制方法结合拉索作动的非线性振动控制策略,对航天器的姿态运动和非线性振动进行了同步、复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天线 刚-柔-热耦合动力学建模 非线性振动 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液伺服系统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研究
9
作者 王晓晶 王小龙 +1 位作者 高汶韬 冯亚铭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针对摩擦干扰等不确定非线性因素对连续旋转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马达系统模型及其摩擦力矩模型。采用改进麻雀搜寻算法进行比例微分控制器参数调优,确定了一种基于摩擦前馈补偿的简化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策略... 针对摩擦干扰等不确定非线性因素对连续旋转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马达系统模型及其摩擦力矩模型。采用改进麻雀搜寻算法进行比例微分控制器参数调优,确定了一种基于摩擦前馈补偿的简化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策略。该控制器提高了超低速和高频响应性能,系统频率响应达到了11 Hz。在工业计算机系统上利用C++Builder编程的可视化界面对实验结果与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了控制效果。尽管实验中的控制性能相较于仿真略有下降,尤其是在高频情况下,但系统仍表现出较好的控制精度。研究结果为连续旋转电液伺服马达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 摩擦力矩模型 动态柔性变结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variable topology design for a multi-flexible ejection mechanism 被引量:2
10
作者 Hao Liu Jun Zhou +1 位作者 Zong-lai Mo Shi-wei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2-438,共7页
The airborne missile launch mechanism often subjects to significant deformations induced by the large ejection force during high-speed actuations in missile ejection process,leading to a substantial deviation of separ... The airborne missile launch mechanism often subjects to significant deformations induced by the large ejection force during high-speed actuations in missile ejection process,leading to a substantial deviation of separation parameters from designed values that threats safety of the carrier.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variable topology design for launch mechanism,achieved via a Prsmatic-Revolute-Revolute pair(PR-R)motion formed by the structural gap with a specific direction.It enables launch mechanism variability during missile ejection process and optimizes the ejection force given by the front and back ejection arms,and greatly optimizes the separation parameters during missile ejection.The kinetics simulation analysis is conducted under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original ejection mechanism and the novel mechanism with variable topology design,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vel variable topology design is more befitting for the launch process in terms of system safety and controllability,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separation posture,restraining the flexible effect of the mechanism,and fulfill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 value of multi-rigid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BLE TOPOLOGY Gap dynamics Multi-flexible BODY flexible control EJE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modelling of 2-DOF luffing mechanism with serial closed kinematic chains 被引量:2
11
作者 ZHU Zhen-xin ZHU Jian-xin +1 位作者 KANG Hui-mei QIAN Huan-y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Luffing mechanism 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machinery.This paper proposes a two degree of freedom(2-DOF)luffing mechanism,which has one more pair of driving cylinders than the single DOF luffing mechanism... Luffing mechanism 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machinery.This paper proposes a two degree of freedom(2-DOF)luffing mechanism,which has one more pair of driving cylinders than the single DOF luffing mechanism,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chinery.To establish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2-DOF luffing mechanism,firstly,we develop a hierarchical method to deduce the Jacobian matrix and Hessian matrix for obtaining the kinematics equations.Subsequently,we divide the luffing mechanism into six bodies considering actuators,and deduce the kinetic equations of each body by the Newton-Euler method.Based on the dynamic model,we simulate the luffing process.Finally,a prototype is built on a pile driver to validate the model.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model can reflect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proposed luffing mechanism.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that the front cylinders retract first shows better mechanical behavior than the other two control strategies.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2-DOF luffing mechanism 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The modeling approach can also be applied to similar mechanism with serial closed kinematic chains,which allows to calculate the dynamic parameters easily and exa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ffing mechanism dynamic model hierarchical method control strategy PROTO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Study on Rigid and 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for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锐 刘荣忠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235-240,共6页
A kinetic model of the rigid and 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for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is set up with Kane's method. The parachute is considered as a flexible body, the flexible displacement is expressed w... A kinetic model of the rigid and 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for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is set up with Kane's method. The parachute is considered as a flexible body, the flexible displacement is expressed with modal spread method, the position of the parachute is expressed with a hybrid coordinate method, and the kinematics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is analyzed. Ten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relative to the attitude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re chosen, and the correlative generalized active forces, the generalized inertial forces, the generalized internal forces are calculated in turn. On the base of the Kane's method, the ten degrees of freedom dynamic equations for the coupled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re finally set up.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expediently simulate and analyze accurately the exterior ballistic trajectory of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nd provid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with some helpful re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刚柔耦合系统 动力模式 凯恩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空间机械臂RBF神经网络补偿滑模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小彭 付嘉兴 +1 位作者 刘海龙 尹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8-1267,共10页
柔性结构导致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动态参数随着时间产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跟踪控制的准确性.质量轻和长径比大导致柔性空间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振动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考虑二维变形和扰动转矩的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 柔性结构导致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动态参数随着时间产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跟踪控制的准确性.质量轻和长径比大导致柔性空间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振动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考虑二维变形和扰动转矩的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简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控制律,利用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对柔性空间机械臂中的时变项和扰动转矩进行识别和补偿.然后以双曲正切函数作为逼近率,提出了滑模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和地面物理样机控制实验可以得到,在柔性空间机械臂控制律的设计中,神经网络补偿的控制策略有效地减少了扰动转矩对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影响.并且通过使用tanh函数来代替sgn函数,能够减少输入转矩的波动,更加验证了RBF神经网络补偿滑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空间机械臂 神经网络补偿 动力学建模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辅助轮摆臂的履带式机器人越障能力分析
14
作者 安治国 周志鸿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因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安全领域。为了改善现有摆臂履带式机器人结构复杂、重量和体积较大等不足,进一步提高其越障能力,提出一种带辅助轮摆臂的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设计该机器人的几何模型,分析其越... 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因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安全领域。为了改善现有摆臂履带式机器人结构复杂、重量和体积较大等不足,进一步提高其越障能力,提出一种带辅助轮摆臂的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设计该机器人的几何模型,分析其越障机理,推导摆臂的正逆运动学方程,分别建立有/无滑移条件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采用柔性体有限段模型法建立履带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履带滑转率、机器人主体质心高度,履带与地面接触力及摆轮受力的变化,综合分析该机器人越障时的动力性能。在越阶、爬坡和越沟壑不同工况下,提出的带辅助轮摆臂的履带式机器人表现出良好的越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臂 履带式移动机器人 柔性体 有限段模型 多体动力学 越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CFB氮氧化物排放建模与优化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炯楠 高明明 +1 位作者 吕俊复 岳光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由于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燃烧不稳定,为实现负荷波动过程中机组NO_(x)的动态预测,从锅炉燃烧机理切入,建立了氧量模型与即燃碳模型;对炉内NO_(x)自生成与自还原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NO_(x)动态排放模型。进行给... 由于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燃烧不稳定,为实现负荷波动过程中机组NO_(x)的动态预测,从锅炉燃烧机理切入,建立了氧量模型与即燃碳模型;对炉内NO_(x)自生成与自还原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NO_(x)动态排放模型。进行给料量、二次风量开环阶跃试验;分析NO_(x)排放与氧量耦合情况,采用简化对角解耦与前馈补偿解耦法解除耦合。结合某130 t/h生物质CFB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拥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能反映氧量及NO_(x)排放过程的动态特性,可实现给料量控制NO_(x)排放质量浓度、二次风控制氧体积分数的单回路控制,所设计的NO_(x)排放质量浓度模型及解耦控制方法可以为今后生物质CFB机组适应动态运行以及智能控制策略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CFB 机理模型 NOX排放 动态特性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转向制动工况的制动力动态分配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桐 荣劲 +3 位作者 王军年 孙文 初亮 葛林鹤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5-1765,共11页
受轮胎侧偏、载荷横移等因素的影响,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动力学行为比直线制动更复杂。深入探究该工况下改善汽车循迹能力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对于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电子机械制动为载体,进一步研究转向制动工况下... 受轮胎侧偏、载荷横移等因素的影响,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动力学行为比直线制动更复杂。深入探究该工况下改善汽车循迹能力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对于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电子机械制动为载体,进一步研究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制动力分配策略。首先,以2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参考,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求解汽车保持稳定行驶时前和后轴车轮所需的最低侧向力。然后,通过在线求解附着椭圆得出可供各车轮制动的最大纵向力。在此基础上,以最大纵向力为依据进一步计算制动力分配系数,实现制动力优化分配。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能够根据汽车行驶工况、载荷状态和路面附着条件动态调节制动力分配比例,提升了转向制动工况汽车的循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力动态分配 转向制动 电子机械制动 模型预测控制 循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桥臂调制波调整的多端柔直系统直流过电压抑制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彭茂兰 冯雷 +3 位作者 王宇 徐李清 赵薇 郭春义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81,共11页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能够实现多电源供电和多落点受电,运行方式灵活,是解决清洁能源并网和消纳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当系统受端交流侧发生故障时将出现盈余功率,导致...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能够实现多电源供电和多落点受电,运行方式灵活,是解决清洁能源并网和消纳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当系统受端交流侧发生故障时将出现盈余功率,导致直流过电压问题。对此,提出一种基于桥臂调制波动态调整的多端柔直系统直流过电压抑制策略。所提策略通过在换流阀桥臂调制波中引入直流电压偏差控制,动态调整暂态期间桥臂调制波的直流电压参考值,从而减少桥臂投入的子模块数量,最终达到抑制直流过电压的目的。为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送端光水打捆经四端柔性直流输电的外送系统,给出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参数设计方法。通过设置受端交流系统不同工况,对比研究了所提控制策略投入后的系统直流过电压特性,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抑制因受端交流侧故障引起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过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盈余功率 直流过电压 桥臂调制波动态调整 直流电压偏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行高炮稳定跟踪系统建模与谐振抑制方法
18
作者 江腾耀 李伟 +2 位作者 雷昱 胡鑫 王伟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29-3043,共15页
未来战场的高机动作战环境对自行高炮稳定跟踪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根据自行高炮稳定跟踪系统的机械结构特点,应用动量矩定理及矢量求导,基于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描述伺服电机配以减速机驱动方位炮塔和俯仰身管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未来战场的高机动作战环境对自行高炮稳定跟踪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根据自行高炮稳定跟踪系统的机械结构特点,应用动量矩定理及矢量求导,基于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描述伺服电机配以减速机驱动方位炮塔和俯仰身管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的进一步分解,得到方位俯仰姿态角与输入力矩的关系式。综合考虑传动机构的刚度和控制对象的变惯量特性,建立载体运动姿态耦合条件下具有复杂动载荷力矩干扰的双轴稳定跟踪系统控制模型。针对结构谐振设计一种基于极点配置法和变增益加速度反馈的自整定PI控制方法与基于观测等效惯量的自整定陷波器,采用大地坐标系下的等效闭环干扰速率补偿式稳定控制策略,对该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传动机构存在连接弹性的条件下,所给出的控制方法实现了稳定误差不大于2.2×10^(-2) mrad、正弦稳定跟踪误差不大于3.5×10^(-2) mrad,具有良好的控制精度和抗扰动性能;在保证系统拥有较快响应速度的同时,有效抑制了伺服电机变速和稳态过程中的机械谐振,显著降低了负载力矩振荡和负载有效转矩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行高炮 动力学模型 稳定跟踪控制 机械谐振 极点配置 自整定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引气系统预冷器动态模型搭建及辨识研究
19
作者 石周正 董明皓 +4 位作者 刘崎 罗子彦 王鸿博 秦现生 王战玺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9-1098,共10页
飞机发动机引气作为热端气体,经引气系统预冷后,用于座舱温度调节及机翼防冰。为了实现数字化智能控制,建立精准的预冷器控制模型,从而提高飞机引气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重点研究了飞机引气系统中的预冷器动态模型参... 飞机发动机引气作为热端气体,经引气系统预冷后,用于座舱温度调节及机翼防冰。为了实现数字化智能控制,建立精准的预冷器控制模型,从而提高飞机引气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重点研究了飞机引气系统中的预冷器动态模型参数辨识,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预冷器换热过程偏微分方程,分析了预冷器的换热机理。通过建立预冷器热端、冷边及间壁偏微分方程分析了预冷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辨识36组工况下的预冷器时间常数,搭建36点正交实验,从而拟合预冷器时间常数,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动态模型的拟合精度和模型真实性,从而用于仿真实验及控制器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座舱温度控制系统 预冷器换热机理 有限元分析 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20
作者 沈书宇 张海峰 叶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5-1603,共9页
针对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扰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运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表明6-PSS并联机构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的多变量系统),... 针对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扰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运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表明6-PSS并联机构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的多变量系统),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离线处理,使其反映出机构真实动力学特性,并满足设备实时计算能力的要求;然后,基于简化后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GFTSMC),设计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对控制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控制器的稳定性;最后,将控制策略应用于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并将其与PD前馈控制及传统滑模控制(SMC)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FTSMC相对于PD和SMC的平均误差分别下降了82.92%和18.88%,标准差分别下降了80.03%和41.73%,且能够起到抑制抖振的效果,是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的一种有效且实用的鲁棒控制方案。该研究结果可为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控制及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动力学建模 虚功原理 滑模控制 李雅普诺夫函数 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