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based impedance control for 5-DOF flexible joint robots 被引量:5
1
作者 熊根良 谢宗武 +3 位作者 黄剑斌 刘宏 蒋再男 孙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807-815,共9页
A new impedanc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technique to actualize the anticipant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on of end-effector and the external torques was presented. Compar... A new impedanc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technique to actualize the anticipant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on of end-effector and the external torques was presented.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backstepping method that has "explosion of terms" problem, the new proposed control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technique and the backstepping.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DSC) technique can resolve the "explosion of terms" problem that is caused by differential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in the model, and the problem can bring a complexity that will cause the backstepping method hardly to be applied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to the multi-joint robot.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was proved in the laboratory environment that was set up on the 5-DOF (degree of freedom) flexible joint robot. Tracking errors of DSC-backstepping impedance control that were 2.0 and 1.5 mm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backstepping impedance control which were 3.5 and 2.5 mm in directions X, Y in free space, respectively. And the anticipant Cartesian impedance behavior and compliant behavior were nchieved successfully as depicted theore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esian impedance control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BACKSTEPPING PPSeCo flexible joint robo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pneumatic wall-climbing robot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志恒 鲍官军 +1 位作者 张立彬 杨庆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A new kind of flexible pneumatic wall-climbing robot,named WALKMAN-I,was proposed. WALKMAN-I is basically composed of a flexible pneumatic actuator (FPA),a flexible pneumatic spherical joint and six suction cups. It h... A new kind of flexible pneumatic wall-climbing robot,named WALKMAN-I,was proposed. WALKMAN-I is basically composed of a flexible pneumatic actuator (FPA),a flexible pneumatic spherical joint and six suction cups. It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low-cost,lightweight,simple structure and good flexibility. Its operating principle was introduced. Then three basic locomotion modes,which are linear motion,curvilinear motion and crossing the orthogonal planes,were presented. The safety conditions of WALKMAN-I were discussed and built. Finally,the control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ALKMAN-I is able to climb on the vertical wall surface along a straight line or a curved path,and has the ability of crossing orthogonal planes and obstacles. The maximum rotation angle reaches 90°,the maximum velocity reaches 5 mm/s,and the rotation angle and the moving velocity of WALKMAN-I can be easily control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climbing robot locomotion mode flexible pneumatic actuator (FPA) flexible pneumatic spherical joint safety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走滑断层隧道柔性接头抗错性能试验研究
3
作者 粟威 陶伟明 +4 位作者 匡亮 张熙 申玉生 曹彧 胡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大型模型试验,对左旋走滑断层运动下隧道结构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整体式隧道结构,采用节段式衬砌和柔性接头连接下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 以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大型模型试验,对左旋走滑断层运动下隧道结构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整体式隧道结构,采用节段式衬砌和柔性接头连接下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位移形式、内力分布和破坏模式,旨在探究断层强制位移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出铰接设计对隧道结构抗错断性能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断层破碎带内设置15 cm长度衬砌节段,并以30 cm长度节段向两侧过渡,衬砌节段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形式,能够有效减小断层破裂面附近隧道结构的拉、压应变峰值,其中左拱腰处应变峰值降幅达到84.6%;柔性接头可通过剪切、扭转变形承担围岩传递至隧道结构的位错,隧道结构的位移曲线在柔性接头处出现不连续现象;断层走滑错动作用下断层带与活动盘交界面隧道结构受弯最严重,隧道拱腰和拱脚处弯矩最大,采用抗错断措施之后拱腰弯矩降幅最大达到87.1%;柔性接头能够避免衬砌大范围开裂和损伤,仅出现衬砌局部拉、压破坏,显著提升隧道结构的抗错断性能。为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的抗错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走滑断层 柔性接头 节段衬砌 抗错断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器的微创机器人从操作臂零力控制方法
4
作者 桑宏强 路炜 +1 位作者 刘芬 黄芳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5-1073,共9页
针对现有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因从操作臂关节内部阻力和其自身重力而导致医生术前调整困难,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龙伯格状态观测器的零力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括摩擦和关节柔性在内的从操... 针对现有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因从操作臂关节内部阻力和其自身重力而导致医生术前调整困难,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龙伯格状态观测器的零力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括摩擦和关节柔性在内的从操作臂动力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辨识了动力学模型参数。其次,为快速准确获得关节速度和加速度,建立了柔性关节等效状态空间模型,并设计了龙伯格观测器。最后,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和零力控制助力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零力控制方法有效,能够补偿调整过程中的大部分阻力,提高了术前调整效率,并保障了术前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机器人 龙伯格观测器 柔性关节 零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研究
5
作者 申玉生 张熙 +4 位作者 常铭宇 潘笑海 粟威 陶伟明 赵何霖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4,共14页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下,根据隧道结构的加速度、接触应力、应变响应特征,以及隧道结构整体、局部连接处震害形态,探究强震作用下变刚度衬砌节段的损伤特征和减震抗错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小于0.2g地震动时隧道结构沿轴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呈断层破碎带中部大、交界面附近小的特点,地震动大于0.2g时分布形式则相反;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小于1时,表明隧道结构能量耗散、产生损伤,0.2g地震动后断层破碎带内隧道仰拱局部出现损伤,0.8g地震动后上盘与断层交界面隧道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降至0.3,结构损伤最为严重;交界面附近围岩-衬砌接触应力峰值小于上、下盘,但围岩发生塑性破坏的时机更早;破碎带内隧道仰拱损伤早于上、下盘,但损伤程度更轻;断层交界面附近衬砌开裂、错断最严重,需重点加强抗震设计;断层破碎带中部及上、下盘距交界面较远处由于衬砌变刚度结构和柔性接头的减震、诱导变形功能,震后隧道结构损伤程度较轻、范围较小。文中结论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工程抗震与减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破碎带 变刚度衬砌 柔性接头 幅值放大系数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共轴驱动永磁球型关节设计及扰动抑制
6
作者 张永顺 刘志军 +1 位作者 刘振虎 王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针对当前永磁球型关节普遍存在电磁驱动结构复杂,耦合磁场建模困难,磁矩奇异性,抵抗外界扰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据永磁体转子轴线始终趋于磁场旋转轴线的旋转定轴效应,研制了一种以内置全悬浮永磁体转子的万向随动机构为主体的永磁柔性... 针对当前永磁球型关节普遍存在电磁驱动结构复杂,耦合磁场建模困难,磁矩奇异性,抵抗外界扰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据永磁体转子轴线始终趋于磁场旋转轴线的旋转定轴效应,研制了一种以内置全悬浮永磁体转子的万向随动机构为主体的永磁柔性直驱球型关节。球型关节的定子由两组鞍形线圈和一组亥姆线圈三轴正交嵌套而成。为解决磁矩控制变量冗余问题,采用磁场旋转轴线侧摆、俯仰角为独立控制变量的三相电流公式叠加空间万向旋转磁场,实现磁场内同步旋转永磁体转子侧摆、俯仰磁矩解耦和在空间万向磁场旋转轴线导引下的永磁球型关节侧摆、俯仰两自由度运动。进而,用Lyapunov函数证明系统稳定性,采用基于模糊算法优化的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抑制抖振和降低输出端轨迹误差。模拟结果验证了模糊优化滑模控制器的有效性。相比未模糊优化滑模控制方法,存在外界扰动时,优化模糊控制器通过切换增益进行自适应调整,能有效抑制系统控制输入产生的抖振,并提高轨迹跟踪速度,降低跟踪误差。仿真和试验表明,球型关节电磁结构简单,磁场解析建模便利,电流输入变量与磁矩输出变量一一对应,抗干扰能力和抖振抑制效果良好,实现了球型关节期望轨迹的快速跟踪,动态跟踪性能良好,改善了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柔性球型关节 旋转共轴效应 空间万向旋转磁场 滑模控制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复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
7
作者 党选举 肖康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30,共6页
针对协作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高精度建模问题,提出基于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在第一个基于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Bouc-Wen模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增... 针对协作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高精度建模问题,提出基于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在第一个基于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Bouc-Wen模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增加第二个Bouc-Wen模型用于描述第一个模型的输出误差。将两个模型串联,构建一个混合结构的关节迟滞模型,用于描述柔性关节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基于Franka协作机器人平台,采集关节数据,验证所迟滞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经典PI迟滞模型和独立Bouc-Wen迟滞模型,所构建的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复杂迟滞特性模型MAE分别降低了83.2%和74.8%,RMSE分别降低了81.8%和81.1%,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机器人 柔性关节 迟滞建模 BOUC-WEN模型 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nsformer模型的工业机器人关节迟滞建模研究
8
作者 党选举 沈远桂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2,共6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关节表现的复杂迟滞特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iTransformer(inverted transformer)模型的非线性迟滞建模方法,用于描述柔性关节的输出力矩与扭转角之间的复杂迟滞特性。采用具有输入反转嵌入层的iTransformer... 针对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关节表现的复杂迟滞特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iTransformer(inverted transformer)模型的非线性迟滞建模方法,用于描述柔性关节的输出力矩与扭转角之间的复杂迟滞特性。采用具有输入反转嵌入层的iTransformer模型,体现时间前后信号关联性,其自注意力机制,描述了迟滞的记忆特性。为了提高迟滞模型的精度,从结构及输入前端信息两个方面对iTransformer模型进行改进:在结构上,将LSTM网络与iTransformer模型并联,以增强迟滞模型的动态特性;在输入端,设计了一个自相关模块。将输入扭转角向量进行哈达玛积运算,构成新输入向量,并与所设计类迟滞算子结合,设计一个iTransformer模型前端的自相关模块,充分体现了输入信号的关联性。与iTransformer、LSTM及PI迟滞模型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迟滞模型,对工业机器人的复杂迟滞特性的描述,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 复杂迟滞特性 iTransformer模型 类迟滞算子 自相关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观测器的柔性机械臂指令滤波反步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宿俊浩 于金鹏 +2 位作者 刘加朋 朱钰 司晨怡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07,共8页
针对模型参数未知的柔性关节机械臂系统,利用指令滤波及模糊观测器技术,提出了指令滤波模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该系统期望轨迹的跟踪控制。首先,设计模糊观测器来估计柔性机械臂的连杆角速度和电机转角速度;其次,利用模糊自适应技术来解... 针对模型参数未知的柔性关节机械臂系统,利用指令滤波及模糊观测器技术,提出了指令滤波模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该系统期望轨迹的跟踪控制。首先,设计模糊观测器来估计柔性机械臂的连杆角速度和电机转角速度;其次,利用模糊自适应技术来解决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然后,应用指令滤波技术解决了控制器设计过程中的计算复杂性问题,并通过李雅普诺夫控制原理证明了该柔性关节机械臂控制系统中所有变量的收敛性;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柔性关节机械臂控制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机械臂 指令滤波 模糊观测器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参与电能量-调频市场的联合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鹏飞 王顺超 +5 位作者 张志勇 何肇 黎岚 曹阳 李星运 张宁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8,共9页
为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需求,提升发电侧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并获得高收益,提出利用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的方案,并通过耦合机组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的联合优化运行最大化市场收益。研究了耦合发电方案及耦... 为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需求,提升发电侧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并获得高收益,提出利用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的方案,并通过耦合机组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的联合优化运行最大化市场收益。研究了耦合发电方案及耦合效果,基于高维分区线性化方法建立了余热耦合功率模型;通过概率分布描述调频信号的不确定性,给出基于概率分布的调频辅助服务收益模型;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耦合机组参与电能量-调频市场联合优化运行的混合整数线性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耦合方案能够在提升发电侧灵活性的同时保证高能效,同时,通过联合优化运行可使耦合机组合理跟踪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中获得最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灵活性 燃气内燃机 耦合发电 电能量市场 调频市场 联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动力学结合输入整形的机器人关节抑振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涛 肖正明 +1 位作者 余世科 段俊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据系统期望参数设计了控制器力矩环和位置环的控制律,将期望动力学控制器与输入整形器相结合,探究了两者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传统方法对比,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有效简化了输入整形器的设计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残余振动抑制效果;同时,该控制方法可以稳定柔性关节系统模态参数,使输入整形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抑振性能,极大地提高了抑振控制方法的鲁棒性;所提抑振控制方法能提高机器人运行精度,增加关节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柔性关节 残余振动控制 输入整形 期望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地连墙不同节点形式的界面抗剪能力对比试验研究
12
作者 刘晓东 穆保岗 +5 位作者 黄李骥 刘明虎 邓会元 龚维明 赵佳 肖世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07,共9页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预制装配式地连墙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针对不同形式竖向接头抗剪能力研究试验尚显不足.本文设计了包含刚性和柔性接头在内的4种形式的模型构件,完成了直剪加载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等...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预制装配式地连墙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针对不同形式竖向接头抗剪能力研究试验尚显不足.本文设计了包含刚性和柔性接头在内的4种形式的模型构件,完成了直剪加载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刚性接头抗剪承载能力均高于柔性接头,其中拉结钢管接头承载能力最高,承插式接头承载能力最低;4种接头剪切破坏方式均为脆性破坏,破坏时刚性接头的锚固构造会影响裂缝形态,刚性接头的裂缝中均存在沿钢管壁的竖直裂缝,而柔性接头的裂缝则跨越了接缝部位,应变测试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剪切状态下裂缝的发展特征.同时研究发现:采用PCI(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institute)的计算公式计算刚性接头的抗剪承载力较为准确.上述研究为预制装配式地连墙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地连墙 抗剪强度 刚性接头 柔性接头 脆性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产化应用的新型复合柔性支撑设计与验证
13
作者 王茫茫 李思慧 +3 位作者 陈轩 刘涌 周小华 聂云松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52,共9页
面对遥感相机批产化制造的市场需求下,针对目前反射镜支撑组件装配容差小、生产制造精度要求高和反射镜面型对装配应力和热环境敏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胶-金属-胶复合的新型柔性支撑结构,并对其结构参数与柔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化... 面对遥感相机批产化制造的市场需求下,针对目前反射镜支撑组件装配容差小、生产制造精度要求高和反射镜面型对装配应力和热环境敏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胶-金属-胶复合的新型柔性支撑结构,并对其结构参数与柔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化后高刚度的结构胶粘接金属件来代替传统螺钉连接,并设计了一种嵌入式圆筒胶粘接头用于提高装配容差,采用固化后低弹性模量的硅橡胶与反射镜侧面进行面胶接,同时引入一种基于板簧单元串联与并联的金属柔性元件,利用金属板簧和硅橡胶的柔性来降低装配应力和环境扰动对反射镜面型的影响。通过柔度分析理论,推导并分析了柔度物理模型以及柔度与结构参数的影响关系,设计了一组参数应用于某批产化相机的反射镜支撑中。对比了柔度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实际测试中重力变形和模态特征频率结果,结果显示基于柔度模型计算重力载荷下刚体位移误差精度优于6.1%,基于柔度矩阵的工程公式计算特征频率误差精度优于10%。最后对反射镜支撑组件温度拉偏4℃后测试面型结果优于0.011λ(λ=632.8nm)。结果表明复合柔性支撑能适用于装配容差大、生产制造精度一般以及复杂力、热变化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在某批产化遥感相机得到成功应用,在轨表现良好,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支撑 柔度矩阵 反射镜支撑 胶粘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灵活编码策略与性能预测的无线语义图像传输系统
14
作者 杨舒涵 申滨 黄晓舸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46,共18页
为了提升多样化的图像内容在复杂多变的无线信道条件中的自适应性和编码灵活性,面向语义图像传输(SIT)系统提出一种深度灵活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DF-JSCC)方案以及传输性能预测(PreNet)模型。具体而言,在DF-JSCC中融入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 为了提升多样化的图像内容在复杂多变的无线信道条件中的自适应性和编码灵活性,面向语义图像传输(SIT)系统提出一种深度灵活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DF-JSCC)方案以及传输性能预测(PreNet)模型。具体而言,在DF-JSCC中融入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MS-FFM),提高模型对细节特征的捕获能力。进一步引入特征增强模块(FEM),通过自适应地调整特征图的通道权重,增强对重要特征的表达能力。此外,PreNet通过在细节丰富的特征图中进行特征分布建模,并利用多维特征融合和学习,实现了对重构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的高质量预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最先进的DeepJSCC方案相比,DF-JSCC在多样化通信场景中实现了至少1.03dB的PSNR性能改进,同时在相同的传输条件下,能够节约50%以上的带宽资源消耗。PreNet通过进一步降低20%的均方误差(MSE),增强了复杂环境中SIT的预测质量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灵活性 语义图像传输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关节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15
作者 蹇秋伟 马庆禄 +1 位作者 王欣宇 邹政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6,共9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执行器已无法满足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对轻量化和柔顺性的高要求。气动关节作为一种仿生柔性执行器,正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究中,气动关节展现出了更好的柔顺性和安全性,为机器人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执行器已无法满足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对轻量化和柔顺性的高要求。气动关节作为一种仿生柔性执行器,正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究中,气动关节展现出了更好的柔顺性和安全性,为机器人适应复杂工作环境、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气动关节固有的迟滞性和非线性等特性,在实际稳定控制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控制策略。基于此,简要介绍气动关节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近些年来气动关节驱动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与未解决的问题,简要分析展望了气动关节控制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关节 柔性机器人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柔性关节变刚度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国平 刘吉轩 +3 位作者 贾谦 门静 张欣昱 张琛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159,共11页
随着我国国防、医疗等重要领域智能装备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机器人高精度、高灵活性、复杂运动能力及高人机共融能力成为现实急需,其关节的主、被动柔顺自适应能力成为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以关节的柔性实现形式为主线,从... 随着我国国防、医疗等重要领域智能装备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机器人高精度、高灵活性、复杂运动能力及高人机共融能力成为现实急需,其关节的主、被动柔顺自适应能力成为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以关节的柔性实现形式为主线,从利用弹性体实现柔性、黏弹性体实现柔性、磁性材料实现柔性、驱动技术实现柔性及混合技术实现柔性等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机器人柔性关节变刚度技术的研究现状,就当前各类型的柔性关节致柔技术原理、典型设计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综述,为机器人柔性关节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技术 柔性关节 变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合面刚度的卧式加工中心整机结构分析
17
作者 李珂 黄祖广 +4 位作者 周雪鹏 张大卫 任国喜 陈红昌 程竑力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为准确分析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的静动态特性并找出薄弱环节,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刚度和阻尼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考虑结合面刚度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在静刚度分析中,X、Y、Z三向静刚度分别为93.85、117.45、182.54 N/μm。其中,X向刚度最弱。... 为准确分析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的静动态特性并找出薄弱环节,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刚度和阻尼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考虑结合面刚度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在静刚度分析中,X、Y、Z三向静刚度分别为93.85、117.45、182.54 N/μm。其中,X向刚度最弱。动态特性分析显示,机床前四阶固有频率分别为44.22、74.40、87.19、105.68 Hz,且其中三阶模态由立柱引起,表明立柱是动态特性的薄弱环节。刚柔耦合仿真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响整机刚度的重要性依次为立柱、主轴箱、床身、工作台。综上分析可得,立柱是该卧式加工中心静动态特性的薄弱环节,改进立柱结构可有效提升整机的静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加工中心 结合面刚度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刚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柔性支撑的带腰绳起重臂平面外稳定性
18
作者 陈策 覃彤 +2 位作者 李烁 王腾飞 陆念力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针对带有腰绳装置的起重臂,在计及拉绳根部固支点侧向柔性的条件下,建立精确的起重臂平面外失稳分析模型。引入边界条件、变形协调方程以及支点侧向受力平衡方程,在轴力效应的二阶理论基础上,研究推导了考虑拉绳固支点侧向柔性的起重臂... 针对带有腰绳装置的起重臂,在计及拉绳根部固支点侧向柔性的条件下,建立精确的起重臂平面外失稳分析模型。引入边界条件、变形协调方程以及支点侧向受力平衡方程,在轴力效应的二阶理论基础上,研究推导了考虑拉绳固支点侧向柔性的起重臂平面外失稳特征方程,并与Ansys软件的有限元数值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本文还深入分析了固支点侧向刚度变化的极端情况以及单拉绳作用下失稳特征方程的简化形式,探讨了固支点侧向刚度对臂架稳定性能力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当固支点侧向刚度较低时,可以通过提高固支点侧向刚度来提高臂架稳定承载能力。当固支点侧向刚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再提高固支点侧向刚度对臂架稳定承载力的提高将不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臂 平面外稳定性 腰绳 失稳特征方程 拉绳固支点 侧向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考虑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
19
作者 郭万金 李儒 +3 位作者 王利斌 郝钦磊 曹雏清 赵立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4-985,共12页
为解决含有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3T2R型高灵巧性机器人的刚度辨识问题,提出一种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分析机器人紧凑性和经济性复合式构型设计的结构特点及作业姿态调整高灵巧性的运动特点,构建机器人雅可比矩阵,并建立... 为解决含有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3T2R型高灵巧性机器人的刚度辨识问题,提出一种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分析机器人紧凑性和经济性复合式构型设计的结构特点及作业姿态调整高灵巧性的运动特点,构建机器人雅可比矩阵,并建立机器人末端变形模型,分析机器人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对机器人末端变形的影响;考虑机器人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共同作用影响及机器人弱刚性大变形的结构特征,进行机器人关节刚度辨识,并对移动关节3进行变刚度建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常规刚度辨识方法辨识出的机器人关节3、关节4和关节5的刚度分别增大了146.59%、30.18%和36.07%;在所选6组机器人位姿处末端综合变形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误差率为4%~6%,验证了所提刚度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度辨识 弱刚性关节传动链 柔性杆 机器人末端变形 高灵巧性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设计与动力学建模分析
20
作者 叶进进 高宏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1-1532,共12页
针对传统柔性关节中弹性组件多采用单自由度的设计局限,在单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实现了两个方向的偏转运动。首先,基于伪刚体模型法推导了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的弯曲刚度,利... 针对传统柔性关节中弹性组件多采用单自由度的设计局限,在单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实现了两个方向的偏转运动。首先,基于伪刚体模型法推导了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的弯曲刚度,利用卡氏第二定理确定了弹性组件的垂直刚度;然后,根据集中参数法和能量法,对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进行了动力学建模,推导了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的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低阶固有频率;最后,对弹性组件进行了实例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以及实验验证了弯曲刚度、垂直刚度及低阶模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组件X轴弯曲刚度的理论值、仿真值和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27%;Y轴弯曲刚度的理论值、仿真值和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99%;垂直刚度的理论值、仿真值和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8.33%;弹性组件一阶固有频率、二阶固有频率和三阶固有频率的理论值、仿真值和实验值三者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8.09%、7.87%、3.71%。可见,该二自由度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设计合理,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为机器人柔性关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簧片型弹性组件 机器人柔性关节 模态理论模型 弯曲刚度 垂直刚度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