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State of Ni Contaminants on Resid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Catalysts—Characterization by AEM, EPMA, UV-Vis and TPR 被引量:1
1
作者 Xue Yongf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Beijing 100083)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48-153,共6页
DistributionandStateofNiContaminantsonResidFluidCatalyticCrackingCatalysts—CharacterizationbyAEM,EPMA,UVVisa... DistributionandStateofNiContaminantsonResidFluidCatalyticCrackingCatalysts—CharacterizationbyAEM,EPMA,UVVisandTPRXueYongf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STATE Ni contaminant equilibrium CATALYSTS resid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深度学习与过程机理的FCC装置关键参数软测量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彬 谭硕 周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4-1634,共11页
产品产率作为催化裂化(FCC)装置的关键参数,构造其软测量模型对提升装置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原料与催化剂性质的缺失往往使得产率软测量模型性能迅速恶化。为此,以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深度置信网络-极限学习机(DBN-ELM)算法为基础,... 产品产率作为催化裂化(FCC)装置的关键参数,构造其软测量模型对提升装置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原料与催化剂性质的缺失往往使得产率软测量模型性能迅速恶化。为此,以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深度置信网络-极限学习机(DBN-ELM)算法为基础,将工艺过程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集成,提出了可用于预测商业催化裂化装置产品产率的软测量混合建模方法。此外,还提出基于流程模拟的灵敏度分析-相关系数矩阵(SA-CCM)策略用于软测量模型主要输入变量的选择。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相比于数据驱动模型具有更优的模型性能,即预测精度提升43.9%、数据相关性(皮尔森系数)提升29.3%。这说明所提出的产率软测量混合建模方法使得模型的预测性能提高,能较好地适应原料与催化剂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测量 催化裂化 深度学习 产率预测 混合模型 先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工艺流程选择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明丰 习远兵 +1 位作者 潘光成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研究了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各种可能的加工流程。结果表明,将汽油切割成轻重馏分分别进行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汽油烯烃在加氢脱硫过程中的饱和;轻馏分汽油中硫醇可以通过碱抽提方式脱除,不影响汽油烯烃含量;由于汽油中的二烯烃在较缓... 研究了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各种可能的加工流程。结果表明,将汽油切割成轻重馏分分别进行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汽油烯烃在加氢脱硫过程中的饱和;轻馏分汽油中硫醇可以通过碱抽提方式脱除,不影响汽油烯烃含量;由于汽油中的二烯烃在较缓和条件下能促进胶质的生成,需要进行选择性脱二烯烃;由于循环氢中的硫化氢对加氢脱硫反应有抑制作用、对烯烃饱和反应有促进作用,应增加循环氢脱硫化氢系统;产品中的硫醇可经固定床氧化脱除。根据催化裂化汽油原料特性、反应动力学及工业应用需要确定选择性加氢脱硫的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 选择性 加氢脱硫 流程 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油浆柔性脱固技术(RSFF)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邵志才 牛传峰 +3 位作者 方强 田鹏程 胡志海 韩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29,共6页
以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用自主开发的不同技术代别的柔性滤材对油浆进行脱除固体颗粒物处理(简称脱固),考察了过滤温度、进料速率对油浆脱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柔性滤材的性能稳定性及其对不同原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第三代滤材对... 以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用自主开发的不同技术代别的柔性滤材对油浆进行脱除固体颗粒物处理(简称脱固),考察了过滤温度、进料速率对油浆脱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柔性滤材的性能稳定性及其对不同原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第三代滤材对油浆的脱固率最高,第二代滤材对油浆的脱固率较第一代滤材略高;过滤温度越高、进料速率越低,脱固周期越长;第三代柔性滤材可以适应黏度高、固体颗粒含量较高的油浆,而且性能稳定、再生性能好。使用第三代柔性滤材,经过多次再生后,脱固油浆的Al和Si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0μg/g,过滤器初始压降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油浆 柔性滤材 脱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的MIP工艺过程产品分布优化 被引量:20
5
作者 欧阳福生 方伟刚 +1 位作者 唐嘉瑞 江洪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100,共6页
催化裂化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和强耦合的系统,传统的机理模型很难描述,而BP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和自学习能力。以某炼油厂1.0 Mt/a的MIP装置反应-再生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包括原料油性质、再生剂性质、操作条件的19个变量为神经... 催化裂化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和强耦合的系统,传统的机理模型很难描述,而BP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和自学习能力。以某炼油厂1.0 Mt/a的MIP装置反应-再生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包括原料油性质、再生剂性质、操作条件的19个变量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液化气、汽油、柴油、焦炭收率为输出变量,建立了19-24-4结构的BP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原料油预热温度、第一反应区出口温度、第二反应区出口温度、反应压力对产品分布的影响,并采用遗传算法得到使汽油收率最优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和外推能力,可为工业装置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MIP工艺 BP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支持向量机的移动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测量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瑞 张玥杰 +1 位作者 张艳珠 邵惠鹤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6-441,共6页
工业过程软测量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软测量模型,然而,利用传统全局建模方法与多模型建模方法进行复杂工业过程软测量建模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SVMs)泛化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局部加权学习(LWL)算法思想,提出... 工业过程软测量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软测量模型,然而,利用传统全局建模方法与多模型建模方法进行复杂工业过程软测量建模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SVMs)泛化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局部加权学习(LWL)算法思想,提出一种适于局部学习的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s)学习算法和基于这种算法的移动建模方法.利用这种建模方法对Box-Jenkins煤气炉和重油催化裂化(FCCU)装置进行分析建模,并与其它不同建模方法进行比较,显示了该方法的优点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加权支持向量机 局部加权学习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晶化FCC催化剂传质性能的频率响应法辨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秦玉才 高雄厚 +3 位作者 石利飞 张莉 段林海 宋丽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7-535,共9页
以苯为探针分子,采用频率响应(FR)技术和智能重量分析仪(IGA)研究了原位晶化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上的传质行为。结合N_2吸附和扫描电镜(SEM)剖析所得织构性质数据,并与传统半合成FCC催化剂以及稀土改性Y分子筛传质性能进行对比,结... 以苯为探针分子,采用频率响应(FR)技术和智能重量分析仪(IGA)研究了原位晶化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上的传质行为。结合N_2吸附和扫描电镜(SEM)剖析所得织构性质数据,并与传统半合成FCC催化剂以及稀土改性Y分子筛传质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位晶化FCC催化剂所具有的独特纳米化和高度分散的分子筛组分分布状态,显著改善了基质大孔/介孔结构与分子筛微孔孔道的贯通性,削弱了分子筛孔道与基质界面间的传质阻力,从而优化了成型催化剂颗粒的传质性能。本研究再次证实了频率响应技术可以检测和辨析多孔催化材料体系中发生的复杂吸附-扩散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多级孔催化材料传质性能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响应技术 原位晶化 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 传质过程 孔道贯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新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曼桥 孟凡东 +2 位作者 王龙延 闫鸿飞 王明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0,82,共5页
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自成功开发FDFCC-Ⅲ工艺以来,基于能源战略考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又成功开发了ECC技术、FDFCC-Ⅳ技术和化工型FDFCC技术,这些技术对降低装置能耗、提高石油轻质油收率、降低干气产率、增加丙烯收率都将发挥十... 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自成功开发FDFCC-Ⅲ工艺以来,基于能源战略考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又成功开发了ECC技术、FDFCC-Ⅳ技术和化工型FDFCC技术,这些技术对降低装置能耗、提高石油轻质油收率、降低干气产率、增加丙烯收率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干气 丙烯 工艺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页岩油脱氮工艺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明 陈登峰 +2 位作者 肖双全 解民 郝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9,共5页
大庆页岩油用作催化裂化(FCC)原料时,因其碱性氮含量高,会降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在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前要进行脱氮预处理。大庆页岩油脱氮工艺是将大庆页岩油与自制脱氮剂在反应器内充分混合反应后,再经沉降器和聚结塔分离页岩油... 大庆页岩油用作催化裂化(FCC)原料时,因其碱性氮含量高,会降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在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前要进行脱氮预处理。大庆页岩油脱氮工艺是将大庆页岩油与自制脱氮剂在反应器内充分混合反应后,再经沉降器和聚结塔分离页岩油和氮渣的过程。考察了剂/油质量比、反应时间、沉降时间、反应温度和聚结塔床层空速对大庆页岩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庆页岩油脱氮工艺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剂/油质量比0.0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0min、沉降时间180min、聚结塔床层空速0.5h-1。在该条件下,大庆页岩油碱性氮质量分数从3775μg/g降为365μg/g,可作为催化裂化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脱氮工艺 碱性氮 催化裂化(FCC)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汽提器内气固传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永民 卢春喜 时铭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9-413,共5页
采用氧气示踪的方法在f 486×8000mm的有机玻璃床内对普通流化床汽提器和盘环形挡板汽提器进行了系统的气固相传质冷态模拟实验,得出了不同汽提线速和催化剂质量流率下上述两种催化剂汽提器内油气浓度轴向分布的变化规律。根据其油... 采用氧气示踪的方法在f 486×8000mm的有机玻璃床内对普通流化床汽提器和盘环形挡板汽提器进行了系统的气固相传质冷态模拟实验,得出了不同汽提线速和催化剂质量流率下上述两种催化剂汽提器内油气浓度轴向分布的变化规律。根据其油气浓度轴向分布的特点,结合鼓泡流化床两相理论以及一系列的假设,提出了针对这两种汽提器的一维传质模型。由实验结果待定了一维传质模型的模型参数,获得了计算两种汽提器轴向油气浓度分布的半经验的指数关联式。该关联式和实验数据比较吻合,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由该关联式可进一步计算出汽提器的汽提效率,可以为工业汽提器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提器 传质模型 催化裂化 流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反应器内的气固流动行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志强 吴昌宁 +1 位作者 魏飞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6-822,共7页
在新提出并建立的“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与提高一次风率相比, 提高二次风率(二次风与一、二次风之和的比值), 有利于提高颗粒循环量. 当颗粒循环量达到400 kg·m-2·s-1时, 第一... 在新提出并建立的“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与提高一次风率相比, 提高二次风率(二次风与一、二次风之和的比值), 有利于提高颗粒循环量. 当颗粒循环量达到400 kg·m-2·s-1时, 第一提升管出口处的固含超过了20%, 此时下行床内充分发展段的固含超过了5 5%,即高浓度颗粒充满了整个循环流化床系统, 并且第一提升管内的颗粒径向浓度分布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反应器 颗粒循环量 固含 提升管 下行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理论与工艺开发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孟凡东 常剑 +1 位作者 王龙延 闫鸿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1-50,共10页
提出了催化裂化"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的理论,论述了实施这一理论的两种具体方式,即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和系统与环境间无物质或能量交换。基于这一理论,成功开发了FDFCC-Ⅲ工艺、FDFCC-Ⅳ工艺和ECC工艺。中试... 提出了催化裂化"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的理论,论述了实施这一理论的两种具体方式,即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和系统与环境间无物质或能量交换。基于这一理论,成功开发了FDFCC-Ⅲ工艺、FDFCC-Ⅳ工艺和ECC工艺。中试和工业应用的实践表明,采用"低温接触、大剂/油比"技术理念和操作条件的这些工艺技术,改善了原料油和催化剂的初始接触混合状况,抑制了热裂化反应,促进了催化裂化反应,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并能显著改善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低温接触 大剂/油比 工艺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的灵活多效催化裂化工艺 被引量:8
13
作者 孟凡东 王龙延 郝希仁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48,共3页
在对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并联流动的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体系———灵活多效催化裂化(FDFCC)工艺。该工艺能显著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含量,中试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烯烃含量可降低20%~30%,硫含量下降... 在对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并联流动的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体系———灵活多效催化裂化(FDFCC)工艺。该工艺能显著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含量,中试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烯烃含量可降低20%~30%,硫含量下降15%左右,改质汽油诱导期增加,马达法辛烷值(MON)和研究法辛烷值(RON)略有增加,苯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芳烃含量远小于规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工艺 烯烃含量 反应机理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低温接触大剂/油比技术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6
14
作者 常剑 孟凡东 +1 位作者 王龙延 闫鸿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7-375,共9页
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催化裂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的技术理念,并对基于此技术理念的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归类。中试试验和工业应用的实践表明,采用"低温接触、大剂/油比"技术理念和... 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催化裂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的技术理念,并对基于此技术理念的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归类。中试试验和工业应用的实践表明,采用"低温接触、大剂/油比"技术理念和操作条件,改善了原料油和催化剂的初始接触混合状况,抑制了热裂化反应,促进了催化裂化反应,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并能显著改善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与常规催化裂化工艺相比,采用这一技术理念的工艺过程,转化率提高3百分点左右,干气产率降低25%左右,总液收率提高1百分点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低温接触 大剂/油比 工艺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铜基氧载体和铜矿石的煤化学链氧解耦燃烧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坤 赵海波 +4 位作者 田鑫 梅道锋 方彦飞 马琎晨 郑楚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20-2726,共7页
为研究合成铜基氧载体与铜矿石氧载体在煤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过程中性能的差别,在热重分析仪(TGA)上比较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uO/CuAl2O4氧载体与天然铜矿石氧载体的释氧性能,在流化床反应器上研究了这2种氧载体与高平无烟煤的化... 为研究合成铜基氧载体与铜矿石氧载体在煤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过程中性能的差别,在热重分析仪(TGA)上比较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uO/CuAl2O4氧载体与天然铜矿石氧载体的释氧性能,在流化床反应器上研究了这2种氧载体与高平无烟煤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反应性能。TGA实验结果表明,CuO/CuAl2O4氧载体的释氧速率和载氧率均高于铜矿石氧载体,2种氧载体的循环释氧性能基本保持稳定。在与煤反应的流化床实验中,CuO/CuAl2O4氧载体相较于铜矿石具有更高的碳转化速率和氧载体转化速率;在不同温度(850950℃)下,CuO/CuAl2O4和铜矿石的CO2产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大于0.93);循环实验表明2种氧载体均具有良好的循环反应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氧载体 铜矿石 化学链氧解耦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工艺中结垢与阻垢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关键词 炼油 渣油 结垢 结焦 催化裂化 加氢 热处理 阻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催反再与分馏先进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彬彦 王吉溪 陈吉夫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12-15,共4页
介绍了大庆石化总厂与美国HoneywellHi-SpecSolutions公司合作开发的以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为核心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与分馏先进控制系统的功能目标、方案设计和技术关键,并以半年的实际考核数据... 介绍了大庆石化总厂与美国HoneywellHi-SpecSolutions公司合作开发的以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为核心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与分馏先进控制系统的功能目标、方案设计和技术关键,并以半年的实际考核数据说明了该系统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为石化企业指出了一条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控制 鲁棒 重油 催化裂化 分馏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压加氢改质方案的炼油流程协同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前银 刘红磊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简称燕山分公司)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效益,对炼油系统进行了流程协同优化。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掺炼催化裂化柴油,由加氢裂化方案改为加氢改质方案运行,将改质柴油送入三号催化裂化装置(简称三催化装置)的提...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简称燕山分公司)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效益,对炼油系统进行了流程协同优化。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掺炼催化裂化柴油,由加氢裂化方案改为加氢改质方案运行,将改质柴油送入三号催化裂化装置(简称三催化装置)的提升管进行回炼;同时,将焦化蜡油改入加氢裂化装置进行加工,而蜡油加氢装置不再加工焦化蜡油以改善催化裂化原料。协同优化后,中压加氢改质装置的柴油产品十六烷值提高7个单位;三催化装置的液化气收率提高1.96百分点,汽油收率增加0.88百分点,总液体收率增加2.28百分点;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喷气燃料产品的密度(20℃)降低至806 kg/m3,烟点为23.8 mm,尾油BMCI由11.8降低至10.8;蜡油加氢装置精制蜡油的饱和分质量分数提高4.68百分点,芳香分质量分数降低5.96百分点,氮质量分数降低0.06百分点,使催化裂化原料性质得以改善。通过将中压加氢改质装置的喷气燃料馏分抽出送催化裂化装置回炼,与回炼改质柴油相比,催化裂化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RON)增加1.0个单位,改质柴油十六烷值提高4.8个单位。通过全炼油板块系统性优化,燕山分公司车用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由53.5降低至51.5,解决了质量过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优化 中压加氢裂化 催化裂化 十六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催化裂化汽油两步改质工艺研究
19
作者 杨晓宇 王祥生 +1 位作者 袁景利 郭新闻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39-243,共5页
在深度脱硫的前提下,更多地保留高辛烷值的烯烃组分,并使烯烃高选择性地向芳烃转化以维持产品汽油的辛烷值。以La-ZSM-5作为芳构化催化剂,高加氢脱硫选择性的N i-A l2O3作为脱硫催化剂,采用先芳构后脱硫的两步工艺组合顺序对全馏分流化... 在深度脱硫的前提下,更多地保留高辛烷值的烯烃组分,并使烯烃高选择性地向芳烃转化以维持产品汽油的辛烷值。以La-ZSM-5作为芳构化催化剂,高加氢脱硫选择性的N i-A l2O3作为脱硫催化剂,采用先芳构后脱硫的两步工艺组合顺序对全馏分流化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加氢改质。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改质后产品汽油可以达到国Ⅳ标准。在改质过程中由于2种催化剂分别装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因此可以根据原料组成的变化分别调节2种催化剂的工艺条件,始终保持良好的整体改质活性,维持系统的长时间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馏分催化裂化汽油 深度脱硫 加氢改质 两步工艺 辛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MS-8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氧化法脱钒复活研究
20
作者 田华 袁起民 +3 位作者 李春义 山红红 杨朝合 张建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4-85,89,共3页
以钒含量较高的RMS 8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为原料 ,考察了氧化法和酸洗法的脱钒效果。结果表明 ,脱钒率不仅与洗涤条件有关 ,而且与氧化焙烧的条件有关。氧化焙烧时间相同时 ,不同洗涤溶液的脱钒效果也不同 ,其中草酸和H2 O2 混合溶液脱... 以钒含量较高的RMS 8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为原料 ,考察了氧化法和酸洗法的脱钒效果。结果表明 ,脱钒率不仅与洗涤条件有关 ,而且与氧化焙烧的条件有关。氧化焙烧时间相同时 ,不同洗涤溶液的脱钒效果也不同 ,其中草酸和H2 O2 混合溶液脱钒效果较好 ;脱钒率随洗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氧化焙烧时间和温度对脱钒效果也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氧化时间越长 ,氧化温度越高 ,脱钒率也越高。从活性恢复的角度看 ,在脱钒率较低时 ,催化剂的活性即可得到大部分恢复。但再进一步提高脱钒率 ,对催化剂活性的恢复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催化剂 RMS-8 氧化法 酸洗法 原油 FCC 沸石 草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