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李远栋
苏瑾
+1 位作者
李嘉钰
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痛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15~20 min/次,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颈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30/31)、82.76%(24/2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改善颈臂疼痛、颈部压痛、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颈痛颗粒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的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苏瑾
符碧峰
+7 位作者
刘润腾
冯天笑
李远栋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李嘉钰
王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0-725,共6页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三维重建
椎间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动态捕捉技术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在体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远栋
王平
+3 位作者
李嘉钰
刘广伟
冯敏山
陈永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2565-2567,26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操作进行动态捕捉实验,对该手法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阐述该手法空间运动特征以加强其技术量化。方法:在已标定的动态捕捉场地内,2位高年资整脊手法操作医生对10位健康年轻受试者完...
目的:通过对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操作进行动态捕捉实验,对该手法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阐述该手法空间运动特征以加强其技术量化。方法:在已标定的动态捕捉场地内,2位高年资整脊手法操作医生对10位健康年轻受试者完成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扳动时间为(0.21±0.04)s,扳动位移为(13.93±4.27)mm,旋扳角度为(18.81±3.83)°;左右侧扳动时间、扳动位移及旋扳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双侧手法主要参数基本一致。结论:确定了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量化的范围,双侧操作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基本相似,该手法具有"操作时间短、旋扳角度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运动学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李远栋
苏瑾
李嘉钰
王平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基金
天津市科委青年项目(15JCQNJC12700)
王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天津市教委资助项目(津教工[2016]3号)
+1 种基金
中医传承工作室-天津卫计委资助项目(津卫中[2017]193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201908)。
文摘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痛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15~20 min/次,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颈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30/31)、82.76%(24/2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改善颈臂疼痛、颈部压痛、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颈痛颗粒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
Keywords
fixed-point lateral flexion and rotation manipulation
Jingtong Granules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
clinical research
分类号
R681.5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的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苏瑾
符碧峰
刘润腾
冯天笑
李远栋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李嘉钰
王平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医院康复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骨伤科诊疗中心
出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0-725,共6页
基金
“十二五”行业重大专项目(201107004)
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2019XZZX-GK006)
+2 种基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项目(201908)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9KJ064)
王平劳模创新工作室。
文摘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三维重建
椎间孔形态
Key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
fixed-point lateral flexion and rotation manipulation
three-dimensional(3D)reconstruction
intervertebral foramen morphology
分类号
R318.01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动态捕捉技术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在体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远栋
王平
李嘉钰
刘广伟
冯敏山
陈永帅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2565-2567,2687,共4页
基金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15JCQNJC12700)
王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天津市教委项目(津教工[2016]3号)
+1 种基金
中医传承工作室-天津市卫计委项目(津卫中[2017]193号)
《脊柱失稳中医手法治疗方案及推广应用研究》“十二五”行业重大专项目(201107004).
文摘
目的:通过对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操作进行动态捕捉实验,对该手法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阐述该手法空间运动特征以加强其技术量化。方法:在已标定的动态捕捉场地内,2位高年资整脊手法操作医生对10位健康年轻受试者完成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扳动时间为(0.21±0.04)s,扳动位移为(13.93±4.27)mm,旋扳角度为(18.81±3.83)°;左右侧扳动时间、扳动位移及旋扳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双侧手法主要参数基本一致。结论:确定了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量化的范围,双侧操作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基本相似,该手法具有"操作时间短、旋扳角度小"特征。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运动学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
Keywords
fixed-point
lateral
flexion
-
rotation
al realignment cervical
manipulation
kinematics
3D motion capture system
分类号
R274.2 [医药卫生—中医骨伤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李远栋
苏瑾
李嘉钰
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的形态学影响
苏瑾
符碧峰
刘润腾
冯天笑
李远栋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李嘉钰
王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动态捕捉技术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在体运动学研究
李远栋
王平
李嘉钰
刘广伟
冯敏山
陈永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