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xed-bed column study for deep removal of copper(Ⅱ) from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Yu-hua HU Hui-ping QIU Xue-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4-1384,共11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7.0–14.0 cm),feed flow rate (4.5–9.0 mL/min),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 (250–1000 mg/L),feed temperature (25–40 ℃) and the value of pH (2.0–4.0)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 PS-AMP resin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PS-AMP resin can deeply eliminate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The bed height,feed flow rate,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feed temperature and feed pH value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highest removal of copper (Ⅱ) were 7.0 cm with 35 mm of the column diameter,4.5 mL/min,40℃,1000 mg/L and 4.0,respectively.The breakthrough capacity,the saturated capacity of the column and the mass ratio of Cu/Co (g/g) in the saturated resin were correspondingly 16.51 mg/g dry resin,61.72 mg/g dry resin and 37.67 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copper (Ⅱ) 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fitted by the empirical models of Thomas,Yoon-Nelson and Adam-Bohart,respectively.The Thomas mode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predicting how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Ⅱ) in the effluent changes with the adsorp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chelating resin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fixed-bed column model fit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orization of natural diatomite mineral:Application to removal of anionic dye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a batch and fixed-bed reactor 被引量:1
2
作者 HADRI Mohamed EL MRABET Imane +4 位作者 CHAOUKI Zineb DRAOUI Khalid HAMDAOUI Mustapha DOUHRI Hikmat ZAITAN Hich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084-2098,共15页
In this work,the efficiency of an adsorption process,in which Moroccan diatomite(ND)is used as a low-cost adsorbent to remove Congo red(CR)dye from contaminated waters in batch and column system,was examined.The influ... In this work,the efficiency of an adsorption process,in which Moroccan diatomite(ND)is used as a low-cost adsorbent to remove Congo red(CR)dye from contaminated waters in batch and column system,was examined.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pH,adsorbent dose and temperature)on the adsorption of CR onto the ND adsorbent was studied.A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for CR revealed that a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provided the best fit to the experimental kinetic data,and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well describ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with a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6.07 mg/g using 15 g/L of ND,pH=6,contact time 3 h and 25℃.On the other hand,the ND regeneration tes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showed that the desorption reaches at least 50%when using ethanol as eluent.In addition,the adsorption process in a continuous mode was studied.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properly represented by the Yoon—Nelson model.Hence,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5.71 mg/g was reached using 0.114 g of adsorbent,CR concentration of 6 mg/L and a flow of 1 mL/min under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o red ADSORPTION DIATOMITE fixed-bed column kinet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反应堆用高温热管启动可靠性研究
3
作者 李鲲 周全 +1 位作者 张锴 门启明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微型反应堆具有极好的可移动性和部署灵活性,在太空探索、深海研究、海洋航行、军事保障、勘探采矿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型反应堆中的核心部件之一——高温热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并详细研究了高温热管启动可靠... 微型反应堆具有极好的可移动性和部署灵活性,在太空探索、深海研究、海洋航行、军事保障、勘探采矿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型反应堆中的核心部件之一——高温热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并详细研究了高温热管启动可靠性影响因素。通过专家打分法初选出吸液芯的层数和目数、热管充钠量、热管倾角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再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热管启动可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吸液芯的层数和目数、适量充钠以及适度倾斜热管均能提高热管的启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可靠性 微型反应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制备: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4
作者 田睿智 兰正义 +3 位作者 殷杰 郝南京 陈航榕 马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无机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其生物医学功能和理化性质受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显著影响。但对于传统的间歇式合成方法,无机纳米颗粒批次间的高度可重复性合成仍存在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微流控技术为无机纳米... 无机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其生物医学功能和理化性质受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显著影响。但对于传统的间歇式合成方法,无机纳米颗粒批次间的高度可重复性合成仍存在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微流控技术为无机纳米颗粒的高度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合成提供了一种先进方法。同时,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快速传质和传热,并且具有反应体积小、能耗低等优势,使其成为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合成的理想途径。本文对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制备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概述了微流控装置中的流体特征和混合机制;接着进一步介绍了5种经典的微流控装置的微通道结构特征和相应的流体混合特点,并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微流控装置在无机纳米颗粒合成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最后简要描述了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的合成和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在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微流控 微反应器 无机生物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纳米粉体的微反应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黎琦 朱归胜 +4 位作者 徐华蕊 赵昀云 许积文 龙神峰 韦婷婷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0-2125,共6页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5 nm。研究了不同前驱体浓度、煅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ITO粉体性能及其在1400~1580℃下的陶瓷烧结性能。在1580℃下保温4 h烧结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8.46%的ITO陶瓷,其电阻率为3.532×10^(-4)Ω·cm,陶瓷表面和断面均无气孔。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微反应通道内的剧烈碰撞和均匀的爆炸形核过程,利用微反应器共沉淀反应制备的ITO粉体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均匀的颗粒大小和更好的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粉体 微反应器 共沉淀 氧化铟锡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中光化学合成H_(2)O_(2)的研究
6
作者 马骏 金央 +2 位作者 李军 陈明 王玉滨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6,共7页
为了绿色可持续地便捷化合成H_(2)O_(2),采用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CFIMR)进行光激发苯甲醇(BA)合成H_(2)O_(2)的强化研究。系统研究了CFIMR光反应系统中,原料单次停留时间、光强和累计停留时间对光激发BA合成H_(2)O_(2)效率的影响,... 为了绿色可持续地便捷化合成H_(2)O_(2),采用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CFIMR)进行光激发苯甲醇(BA)合成H_(2)O_(2)的强化研究。系统研究了CFIMR光反应系统中,原料单次停留时间、光强和累计停留时间对光激发BA合成H_(2)O_(2)效率的影响,通过反应-萃取耦合和气-液两相流强化等方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CFIMR中,在50 s的最佳单次停留时间下,H_(2)O_(2)平均合成速率(r)为0.5633 mmol/(L·min)。在最佳的辐照方式下,BA单相流的累计停留时间达到200 s时,BA相中H_(2)O_(2)浓度高达1.7623 mmol/L。通过引入反应-萃取耦合过程优化技术,简化工艺流程,r可达0.3762 mmol/(L·min);在pH=1.0的酸性条件下,r达到最高[1.2041 mmol/(L·min)];最佳H_(2)O/BA体积流量比下r为0.4580 mmol/(L·min);采用气-液两相流强化方法,r高达0.8832 mmol/(L·min)。CFIMR内BA单相流、H_(2)O-BA两相流和空气-BA两相流三种方式的r分别达到常规的光激发BA合成H_(2)O_(2)的151.06%、100.88%和236.85%。结果表明,在高光子通量密度和优异混合传质性能的CFIMR内光化学合成H_(2)O_(2)具有操作灵活和高效快速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管 微反应器 光化学合成 H_(2)O_(2) 苯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强化和气体扰动的微反应器混合性能研究
7
作者 张宏程 吴可君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4,共11页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耦合流体流动、化学反应、两相流-相场、压力声学等物理场,模拟研究了气液比、超声功率等工艺条件对Villermaux-Dushman反应离集指数的影响,讨论了气液两相反应体系的强化机理和流型转变点。研究结果可为气液两相流微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超声 计算流体力学 两相流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uO/NF纳米复合结构的光微反应器还原CO_(2)性能强化研究
8
作者 向梦琪 苗飘丹 王伟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光催化二氧化碳与水转化获得化学能可以同时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需求增加的问题。在氙灯(350W)照射的光微反应器中,评估了CuO/NF纳米复合结构在连续光催化还原CO_(2)为甲醇中的性能。通过将含有不同浓度的CuO纳米颗粒水热法负载在镍... 光催化二氧化碳与水转化获得化学能可以同时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需求增加的问题。在氙灯(350W)照射的光微反应器中,评估了CuO/NF纳米复合结构在连续光催化还原CO_(2)为甲醇中的性能。通过将含有不同浓度的CuO纳米颗粒水热法负载在镍泡沫上,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性的CuO/NF纳米复合结构。通过形貌和BET表征可知,与裸镍泡沫相比,CuO的负载使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具有更好的活性。通过紫外漫反射和带隙分析可知,当Cu浓度为0.05 mol/L时,在可见光下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光微反应器中甲醇的产率为8.01μmol/h,约为普通管式反应器的1.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泡沫 CO_(2)还原 甲醇 整体式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异丙酯的连续流微通道合成及动力学
9
作者 吴越江 詹乐武 +1 位作者 侯静 李斌栋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0,I0005,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工艺制备硝酸异丙酯(IPN)存在的反应过程不易控制、反应温度过高及收率低等问题,采用心型微通道反应器,以异丙醇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经发烟硝酸和乙酸酐的作用合成了硝酸异丙酯(IPN);考察了异丙醇、发烟硝酸和乙酸酐摩... 为了解决传统工艺制备硝酸异丙酯(IPN)存在的反应过程不易控制、反应温度过高及收率低等问题,采用心型微通道反应器,以异丙醇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经发烟硝酸和乙酸酐的作用合成了硝酸异丙酯(IPN);考察了异丙醇、发烟硝酸和乙酸酐摩尔比、发烟硝酸质量分数、总流速、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硝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10℃,总流速60mL/min,发烟硝酸质量分数98%,异丙醇、发烟硝酸和乙酸酐的摩尔比1∶1.2∶0.9,异丙醇和二氯甲烷质量比1∶1的条件下,转化率可达99.83%。建立了均相IPN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活化能为37.05kJ/mol,指前因子为4.93×10^(4)L/(m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微通道反应器 硝酸异丙酯 IPN 硝化反应 异丙醇 二氯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在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制备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齐亚兵 王康康 +1 位作者 吴子波 党方方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0-52,共13页
与传统釜式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的传热传质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反应过程可精确控制。因此,微反应器可作为一个高效和便捷的反应平台,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的制备过程中。本文全面地介绍了微... 与传统釜式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的传热传质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反应过程可精确控制。因此,微反应器可作为一个高效和便捷的反应平台,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的制备过程中。本文全面地介绍了微反应器在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制备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地解析了在微反应器内制备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展望了微反应器在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制备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在微反应器内制备有机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纳米药物、载药递释材料和诊疗药物的技术将会朝着系统化、智能化、定制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制备 药物 中间体 载药递释材料 诊疗药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赵宏宇 唐晓津 王彧斐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1,共9页
为分析微反应器微观混合过程中的内部信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选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T形圆管、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所选用CFD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 为分析微反应器微观混合过程中的内部信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选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T形圆管、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所选用CFD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良好。分析了Villermaux-Dushman反应体系中流体在上述3种微反应器中的流动状态和速度分布、H^(+)和I_(2)分布情况及其离集指数(X_(S))的分布规律,从而评估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结果表明:3种微反应器中的流体流动均为层流态;在T形圆管微反应器中,H^(+)被快速完全消耗;在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中,H+始终存在;3种微反应器的X_(S)均较小,表现出优良的微观混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微反应器 Villermaux-Dushman反应 微观混合性能 离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OFs的固定化脂肪酶微反应器的构筑及其扁桃酸催化应用
12
作者 李远华 凌思棋 +3 位作者 封科军 冯颖 郭于菁 谢世桓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0-1179,共10页
通过高温碳化制备不同系列碳化金属有机骨架(carbon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MOFs),应用于制备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解酶(BCL)微反应器,研究了孔结构和孔道微环境对BCL固定化性能的影响,探索了这些微反应器催化拆分扁桃酸对映体反... 通过高温碳化制备不同系列碳化金属有机骨架(carbon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MOFs),应用于制备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解酶(BCL)微反应器,研究了孔结构和孔道微环境对BCL固定化性能的影响,探索了这些微反应器催化拆分扁桃酸对映体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cMOFs中的cMIL-53(Al)材料对BCL固定性能最佳,且在循环使用九次后,仍保持(R)-扁桃酸转化率(C)为50%,产物的对映体过剩量(ee_(p))超过99%,酶选择因子(E)大于200。通过一系列表征发现,经高温碳化处理的cMIL-53(Al)孔间结构增大,有利于BCL进入cMOF微孔结构,增加BCL空间活性位点;同时煅烧使其表面羧酸官能团含量增加,有利于BCL通过氢键与其表面进行吸附固定,最终明显提高拆分催化性能。相较于传统的有机碱催化方法,本研究提出的酶固定化微反应器具有可重复使用、催化时间短、产物易于纯化分离以及环境污染较低等优点,为新型酶固定功能材料构建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碳化 复合材料 动力学 微反应器 固定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化工过程低成本m GAN-NN建模
13
作者 李梓良 张玮 +2 位作者 胡恒 王盈锦 徐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8-1986,共9页
使用深度学习建立化工过程模型往往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短缺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低成本数据增强建模方法mGAN-NN。该方法在GANs生成器的损失函数中引入最大均值差异(MMD)判据,提高了生成数据与真... 使用深度学习建立化工过程模型往往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短缺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低成本数据增强建模方法mGAN-NN。该方法在GANs生成器的损失函数中引入最大均值差异(MMD)判据,提高了生成数据与真实数据分布特征的相似度;然后利用生成的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进而使用真实实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调整。这种方法明显的优势在于,即使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构建出鲁棒性强的模型。采用此方法建立了微反应器中制备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活性物质量分数的预测模型,其拟合系数(R^(2))可达0.91,相较神经网络(ANN)提高了236%,相较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提高了32%。同时,平均绝对误差(MAE)降至3.38,相较ANN减小了58%,相较SVR减小了45%,展示出了较高的泛化性以及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数据增强 微反应器 建模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原位监测的微反应器在HNS微流道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健 时育坤 +6 位作者 和欣 张松 韩瑞山 周继明 张方 吴梦希 刘军山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9-565,I0005,共8页
针对含能材料微流道制备过程中缺乏温度原位监测手段的问题,提出一种集成薄膜温度传感器的微反应器系统;微反应器由包含薄膜温度传感器的玻璃基片与包含微流道的硅基片键合组成;微流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放置了3个温度传感器,以实... 针对含能材料微流道制备过程中缺乏温度原位监测手段的问题,提出一种集成薄膜温度传感器的微反应器系统;微反应器由包含薄膜温度传感器的玻璃基片与包含微流道的硅基片键合组成;微流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放置了3个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微反应过程中高空间分辨率的温度测量;基于该微反应器,搭建了六硝基茋(HNS)连续化微流道制备系统,实时监测了HNS微纳米化及球形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微反应器具有精度高、耐腐蚀、可观测的优点;HNS微纳米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流体最大温升为6.4℃,由于HNS的逐渐析出,流体中的固体含量增大,流速变慢,流体温度的分布发生变化;在HNS球形化过程中,两相流体的混合是一个放热过程,流体最大温升为2.3℃;微流道中游处的温度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说明当液滴流动至中游时,HNS微球已经制备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反应器 薄膜温度传感器 实时温度监测 六硝基芪 HNS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SDBS水基囊泡相磁流体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左春玲 邓庆芳 宋伟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0-1405,共6页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原料复配自发形成囊泡相,并以其为微反应器,Fe^(2+)和Fe^(3+)在囊泡内发生反应,得到平均粒径为20m的Fe_(3)O_(4)纳米晶囊泡分散液作为水基磁...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原料复配自发形成囊泡相,并以其为微反应器,Fe^(2+)和Fe^(3+)在囊泡内发生反应,得到平均粒径为20m的Fe_(3)O_(4)纳米晶囊泡分散液作为水基磁流体。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磁滞回线(VSM)等对合成的Fe_(3)O_(4)纳米晶以及磁流体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以合适的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获得的囊泡相为微反应器形成的水基囊泡相磁流体,在室温稳定性优良,静置60h其稳定性系数仍然可达97%。在磁场反复作用后,囊泡相水基磁流体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中的Fe_(3)O_(4)纳米粒子颗粒均匀,具有超顺磁性特征,磁饱和度达到59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B/SDBS 囊泡 微反应器 磁流体 FeO4磁纳米粒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甲苯连续二硝化制备二硝基甲苯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饶 赵鑫 +5 位作者 陈戴欣 姜圣坤 廉应江 王金波 杨梅 陈光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6,共10页
为实现二硝基甲苯(DNT)的安全高效生产,采用微反应技术,以甲苯为原料、硝硫混酸为硝化剂,研究了甲苯连续二硝化反应过程基本规律。提高反应温度、增大硝酸与甲苯的摩尔比、降低混酸含水量、减小硝硫摩尔比、集成釜式搅拌操作有利于DNT... 为实现二硝基甲苯(DNT)的安全高效生产,采用微反应技术,以甲苯为原料、硝硫混酸为硝化剂,研究了甲苯连续二硝化反应过程基本规律。提高反应温度、增大硝酸与甲苯的摩尔比、降低混酸含水量、减小硝硫摩尔比、集成釜式搅拌操作有利于DNT的生成;降低反应温度、提高混酸含水量和硝硫摩尔比,有利于降低2,4-/2,6-DNT比值。针对80/20DNT产品进行了硝化工艺优化。在反应温度75℃、混酸含水量14%(质量分数)、硝硫摩尔比1/4或1/3、搅拌时间5 min条件下,产物中一硝基甲苯(MNT)含量小于0.2%,2,4-和2,6-DNT含量大于96%,2,4-/2,6-DNT比值小于4.25,其他DNT异构体含量均小于4%,符合行业标准。绝热条件下,室温进料,混酸含水量14%(质量分数),硝硫摩尔比1/4,搅拌时间10min,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研究结果为甲苯连续二硝化工艺开发及80/20DNT产品的连续制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过程强化 硝化 二硝基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在含能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琳 杨炜 吕阳成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44,共20页
目前传统的间歇制备过程由于受制于宏观尺度难以对工艺参数、产物结构及性能实现精准调控,导致产物的均一性差,制备过程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实现含能材料的安全、可控和高效的制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反应器以其微型化... 目前传统的间歇制备过程由于受制于宏观尺度难以对工艺参数、产物结构及性能实现精准调控,导致产物的均一性差,制备过程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实现含能材料的安全、可控和高效的制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反应器以其微型化、集成化、高度安全性和出色的传质传热效率等诸多优势,高度契合含能材料制备过程的需求。因此,微反应器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含能材料制备中崭露头角。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在危险化工合成过程及含能材料制备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其在单质含能材料和复合含能材料制备中的潜在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未来微反应器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包括规模化生产、三废处理及智能化平台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流控技术 含能材料 强放热反应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环酯类锂电池添加剂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婷 王忠东 +4 位作者 项星宇 何呈祥 朱春英 马友光 付涛涛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是一类在锂电池中用量不大,但对改善锂电池高低温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和循环次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随着锂电池等下游应用长期向好地发展,添加剂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由于传递性... 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是一类在锂电池中用量不大,但对改善锂电池高低温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和循环次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随着锂电池等下游应用长期向好地发展,添加剂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由于传递性能不佳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且污染严重。微反应器在微米尺度对流体有着高效分散和混合的优势,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锂电池添加剂合成方面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微反应器优异的传递性能,系统综述了微反应器在环酯类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添加剂的微化工合成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合成 传递 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 电子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技术在含能材料连续安全合成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尧超群 刘璇 +3 位作者 张德旺 赵帅南 郭笑妮 陈光文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含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兵器工业、航空航天及民用建设等领域。其合成过程复杂、危险性高,传统釜式反应工艺难以满足产品质量和过程安全控制的要求。微反应技术具有热质传递速率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含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 含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兵器工业、航空航天及民用建设等领域。其合成过程复杂、危险性高,传统釜式反应工艺难以满足产品质量和过程安全控制的要求。微反应技术具有热质传递速率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含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本文从微反应技术基本原理、含能化合物合成、含能颗粒材料制备和超声微反应器四方面展开综述,基于化学工程视角,阐释微化工技术在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特点。同时,总结并展望了技术领域的研究难点与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反应动力学/热力学、高黏/含固流体混合强化、反应放大与智能系统、三废处理及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结合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连续合成 超声微反应器 强放热 含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微反应器内传热过程模拟仿真与尺度放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玉光 袁飞 +4 位作者 赵双飞 聂莹莹 赵跃 何伟 郭凯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297,共9页
为提升微反应器制备含能材料的热安全性,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仿真方法,对螺旋微反应器内结构参数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螺旋微通道中,连续流动的流体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会产生连续的二次流扰动... 为提升微反应器制备含能材料的热安全性,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仿真方法,对螺旋微反应器内结构参数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螺旋微通道中,连续流动的流体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会产生连续的二次流扰动方向变化,有助于增强流体的传热性能。增大螺旋微反应器的曲率、减小无量纲螺距值和增大流体流速,能够有效提升努塞尔数和控制沿程阻力系数。螺旋微反应器的传热性能存在“放大效应”,当螺旋管管道半径放大到2.5 mm以上时,热阻系数增大,传热性能降低。将螺旋管的管道半径控制在2.5 mm,能够在维持较高传热性能的同时,使换热流体通量增大了25倍,且压降降低了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强化传热 结构参数 尺度放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