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声强化和气体扰动的微反应器混合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宏程 吴可君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4,共11页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耦合流体流动、化学反应、两相流-相场、压力声学等物理场,模拟研究了气液比、超声功率等工艺条件对Villermaux-Dushman反应离集指数的影响,讨论了气液两相反应体系的强化机理和流型转变点。研究结果可为气液两相流微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超声 计算流体力学 两相流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乙二胺的连续流制备工艺
2
作者 董凡 朱建民 +3 位作者 董振鹏 陈慕华 朱新宝 付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4,共7页
以乙二胺和环氧乙烷为原料,在具有特殊微结构的连续流微反应器内发生乙氧基化反应合成羟乙基乙二胺。考察了原料物质的量比、乙二胺含水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乙二胺)∶n(环氧乙烷)=3∶1、乙二胺含水量为0.... 以乙二胺和环氧乙烷为原料,在具有特殊微结构的连续流微反应器内发生乙氧基化反应合成羟乙基乙二胺。考察了原料物质的量比、乙二胺含水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乙二胺)∶n(环氧乙烷)=3∶1、乙二胺含水量为0.96%(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停留时间为60 s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环氧乙烷转化率接近100%,羟乙基乙二胺的选择性为87.4%,二羟乙基乙二胺的选择性为9.2%。间歇釜式反应工艺在相同物料比和反应温度条件下,羟乙基乙二胺的选择性为83.5%,二羟乙基乙二胺的选择性为15.9%。连续流微反应器能有效提高羟乙基乙二胺的选择性,降低副反应的发生,同时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乙烷 乙氧基化反应 羟乙基乙二胺 连续流微反应器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药物连续流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潇 商敏静 苏远海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9-1454,共16页
由于微反应器的特征尺寸较小,其比表面积大,混合效率高,热质传递效率快,可精确调控反应过程。相比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在微反应器内开展药物的单步/多步合成,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本质安全等优势。综述了近年来在三种常用的微反应器... 由于微反应器的特征尺寸较小,其比表面积大,混合效率高,热质传递效率快,可精确调控反应过程。相比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在微反应器内开展药物的单步/多步合成,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本质安全等优势。综述了近年来在三种常用的微反应器包括毛细管微反应器、板式微反应器和微填充床反应器以及其他新型微反应器中进行药物及其中间体连续流合成的研究进展。从均相和非均相反应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微反应器的优势。最后,对药物连续流合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药物 过程强化 动力学 连续流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在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邢铁瀚 余思泽 +2 位作者 赵冬汁 禹耕之 杨忆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1-760,共10页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类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气液传质受限、臭氧利用率低等问题。微反应器在促进流体混合和强化气液传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结合可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本文对微反应器进行简要介...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类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气液传质受限、臭氧利用率低等问题。微反应器在促进流体混合和强化气液传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结合可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本文对微反应器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微反应器中气液流动特性、混合效率和气液传质系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对采用T-型微通道反应器、毫米级管式反应器、康宁微通道反应器、金属套管式微反应器和微填充床反应器等进行臭氧高级氧化反应处理污水的研究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微反应器中臭氧高级氧化反应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臭氧氧化 气液两相流 废水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反应器系统的放大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正亚 朱晓晶 +4 位作者 贾竞夫 张杰 郑卓韬 刘晓霖 武志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95-4119,共25页
将超声波与微反应器结合能解决常规微反应器易被固体颗粒堵塞、操作弹性欠佳、放大困难等问题,使超声微反应器(USMR)成为新一代微反应器技术,广泛应用于涉及固体堵塞和混合传质受限的反应过程,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虽然目前有不少关于... 将超声波与微反应器结合能解决常规微反应器易被固体颗粒堵塞、操作弹性欠佳、放大困难等问题,使超声微反应器(USMR)成为新一代微反应器技术,广泛应用于涉及固体堵塞和混合传质受限的反应过程,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虽然目前有不少关于USMR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实验室用的小型反应器,鲜有关于USMR放大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USMR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谐振匹配和放大策略。一般来说,USMR系统包括超声波电源、超声波换能器、微通道反应器、通道中的流体四部分,超声波能量由电源产生并经换能器、微通道传输到流体中。要保证该系统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需要这四个部分对应的谐振频率保持一致、阻抗实现匹配。将USMR系统的放大分成超声波电源放大、反应器辐射面放大、微通道尺寸放大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每个方面放大遇到的核心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最后重点介绍了USMR在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应用,并根据合成过程的机理将其分为反应成核生长控制、分子自组装控制、乳液及界面限域控制三种纳米材料合成类型。综合结果表明,USMR在控制纳米材料尺寸形貌均一性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反应器 微化工 超声波化学 过程放大 流动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关键中间体在连续流微反应器中的高收率工艺研究
6
作者 张丹华 赵晨熙 +3 位作者 董江湖 王池 邓鑫浩 严琼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67,共7页
连续流微型反应器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温和、高效、安全的特点.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优化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制备工艺,该文以N-叔丁氧羰基-L-焦谷氨酸苄酯(2)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通过硫叶立德增碳反应合成了β-内酰... 连续流微型反应器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温和、高效、安全的特点.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优化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制备工艺,该文以N-叔丁氧羰基-L-焦谷氨酸苄酯(2)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通过硫叶立德增碳反应合成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关键中间体(S)-5-氧代-2-叔丁氧羰基氨基-6-二甲基亚砜基-5-己烯酸苄酯(1),经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鉴定,产物与目标物一致.考察了不同碱、温度、流速、当量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恒定室温条件下以DMSO为溶剂、t-BuONa为碱、n(化合物2):n(TMSOI):n(t-BuONa)=1.0∶1.2∶1.2、两氟化乙烯-丙烯盘管内径均为0.8 mm、泵A、B、C流速均为50μL·min^(-1)、总保留时间为26.67 min时,目标产物的收率可达95%.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显著加快反应速率的同时提高了反应收率,使得该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连续流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法构建微尺度相界面及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褚良银 汪伟 +1 位作者 巨晓洁 谢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9-2234,共6页
微流控技术由于具有优异的流体微尺度相界面调控能力,是实现微结构精确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的重要新兴手段。本文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可控构建稳定相界面结构的两大体系:一是具有封闭液-液相界面的乳液液滴体系;二是具... 微流控技术由于具有优异的流体微尺度相界面调控能力,是实现微结构精确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的重要新兴手段。本文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可控构建稳定相界面结构的两大体系:一是具有封闭液-液相界面的乳液液滴体系;二是具有非封闭层状和环状液-液相界面的层流体系。回顾了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的这两类稳定相界面结构体系制备三大类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是利用乳液液滴体系制备微球微囊材料;二是利用层状层流体系制备微通道膜材料;三是利用环状层流体系制备超细纤维材料。指出微流控技术为实现功能材料的小尺度化、薄膜化、纤维化、多功能化、材料元件一体化等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认识液-液相界面设计与调控以及功能材料合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学 微反应器 流动 界面 加工制造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流微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述芳 白琳 +2 位作者 付宇航 金涌 程易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3-607,616,共16页
综述了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液滴微流控技术,回顾了微流控系统中液滴的基本行为,如液滴的生成、运动、聚并和分裂等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微液滴作为反应器其内部的流动、传质和反应过程,以及液滴流微反应器已有的和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通过... 综述了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液滴微流控技术,回顾了微流控系统中液滴的基本行为,如液滴的生成、运动、聚并和分裂等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微液滴作为反应器其内部的流动、传质和反应过程,以及液滴流微反应器已有的和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通过精确调控液滴在微尺度上的行为(产生、聚并与分裂、内部的混合与反应等),使单个液滴成为新型受限空间内的微型间歇反应器,而微通道内的液滴流进而形成了若干间歇反应器构成的连续流反应器新型式。除了微流控技术普遍具有的微小尺寸效应带来传质传热强化、易于放大等优势外,液滴流微反应器还具有诸如避免试剂交叉污染、液滴内部可控混合、易于独立调控、便于高通量筛选或者制备等独特特点,使得其在功能材料制备、化学合成以及生物化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微反应器 液滴流 微通道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9
作者 刘兆利 张鹏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7,共8页
微反应器是微型化学反应系统,具有换热和传质效率高、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易于放大、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和传统搅拌反应器相比,这些特点使得微反应器在缩短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产品收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微... 微反应器是微型化学反应系统,具有换热和传质效率高、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易于放大、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和传统搅拌反应器相比,这些特点使得微反应器在缩短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产品收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微反应器也存在易堵塞,催化剂负载、微通道的设计与制造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反应器技术,回顾了微反应器的特点,重点探讨微反应器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以及微反应器在精细化工和制药工业、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实例,讨论了微反应器目前存在的诸多挑战。微反应器目前是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方向,分析表明微反应器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潜力改变化学化工前景。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认识微反应器内化学反应以及微通道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将微反应器技术引入更广泛的反应体系中,加强微反应器的集成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微尺度 层流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合成1,2,4-丁三醇三硝酸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毛明珍 王伦 +6 位作者 张晓光 张媛媛 卫天琪 张建功 王月梅 张选利 郭旺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75,共3页
以1,2,4-丁三醇(BT)水溶液为起始原料,发烟硝酸/浓硫酸为硝化剂,采用微反应器连续合成1,2,4-丁三醇三硝酸酯,考察反应温度、物料及混酸比例、停留时间对反应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1,2,4-丁三醇∶发烟硝酸∶浓硫酸的摩尔比为1∶... 以1,2,4-丁三醇(BT)水溶液为起始原料,发烟硝酸/浓硫酸为硝化剂,采用微反应器连续合成1,2,4-丁三醇三硝酸酯,考察反应温度、物料及混酸比例、停留时间对反应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1,2,4-丁三醇∶发烟硝酸∶浓硫酸的摩尔比为1∶5∶4,反应温度15℃,停留时间48 s,工艺收率90.5%,产品含量98.8%。与传统间歇釜式合成工艺相比,该工艺实现了1,2,4-丁三醇三硝酸酯合成反应的稳定进行,反应温度接近室温,消除了过程反应热的积累和温度波动,缩短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丁三醇三硝酸酯 微反应器 连续流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内表面上垂直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微反应器型光催化装置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中媛 李耀刚 +1 位作者 张青红 王宏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21-2025,共5页
通过在微通道内表面上制备均匀的ZnO晶种层薄膜,再在晶种膜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垂直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将长有ZnO纳米棒的微通道用作微反应器,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为例考察了流体停留时间和连续重复使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通过在微通道内表面上制备均匀的ZnO晶种层薄膜,再在晶种膜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垂直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将长有ZnO纳米棒的微通道用作微反应器,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为例考察了流体停留时间和连续重复使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80 s时MB的光降解率为95%,连续重复使用180 h后,MB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微反应器 ZNO纳米棒 连续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中的混合对Cu-ZnO催化剂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凌晨 蒋新 +2 位作者 汪志勇 秦湘飞 卢建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8-724,共7页
通过对微反应器中流速的调控,研究了混合过程对Cu-ZnO催化剂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采用Villermaux-Dushman反应体系测量了不同流速下反应器中的混合状况,采用X射线衍射(XRD)、高倍电镜线扫(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对应流速... 通过对微反应器中流速的调控,研究了混合过程对Cu-ZnO催化剂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采用Villermaux-Dushman反应体系测量了不同流速下反应器中的混合状况,采用X射线衍射(XRD)、高倍电镜线扫(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对应流速下制备得到的前体和氧化物的结构。结果显示,混合强度增加,前体中的Cu2+、Zn2+分布更为均匀,绿铜锌矿的比例减小,锌孔雀石中的Zn含量提高;进而导致其热分解形成的氧化物中Cu-Zn分布也更为均匀,Cu O-ZnO界面增加,Cu O晶粒粒径减小。研究表明,沉淀反应时混合条件的改变,导致后续系列中间产物中Cu-Zn分布的差异,通过这一路径,混合对反应的影响最终作用于催化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混合 纳米结构 共沉淀法 流速 Cu-Zn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连续流动微反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永钊 高春光 +2 位作者 方莉 赵永祥 郝俊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79,83,共4页
介绍了一种自制连续流动微反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自制装置的结构特点与组建过程,同时,结合其在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展示了自制连续流动微反装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实验设备 连续流动微反装置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连续流快速合成13个查耳酮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世范 姚雪梅 +2 位作者 杨凯 王嫚 王玲婷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4-728,共5页
使用壁厚为1~1.5μm,断面内径为0.5~1.5mm的玻璃毛细管,制作了简易微管连续流反应器。利用该连续流反应器合成了13个查耳酮,并应用IR和^1H NMR谱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40kHz的超声波作用下,反应温度26... 使用壁厚为1~1.5μm,断面内径为0.5~1.5mm的玻璃毛细管,制作了简易微管连续流反应器。利用该连续流反应器合成了13个查耳酮,并应用IR和^1H NMR谱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40kHz的超声波作用下,反应温度26~38℃,使用该反应器合成查耳酮的产率可高达80%~90%,与传统的烧瓶反应相比,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6h缩短到10min左右。该法反应产率高、反应时间短,可以连续、大规模合成查耳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连续流反应器 查耳酮 超声波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恭孝 王者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对微反应器的结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并以多功能集于一体的微反应器、康宁公司的无缝扩型的连续流动反应器为例,重点讨论了微反应器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工业应用。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多功能一体 无缝扩型 连续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微反应器化学发光法测定氢溴酸加兰他敏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波 石文兵 黄玉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1,共4页
在酸性条件下,氢溴酸加兰他敏被质子化后与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被二氯甲烷所萃取,当缔舍物被带入含鲁米诺的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ne,CTAC)逆胶束纳米微反应器中时,离解出来的AuCU与鲁米诺产生化... 在酸性条件下,氢溴酸加兰他敏被质子化后与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被二氯甲烷所萃取,当缔舍物被带入含鲁米诺的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ne,CTAC)逆胶束纳米微反应器中时,离解出来的AuCU与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发光强度与氢溴酸加兰他敏的含量呈线性关系,从而可间接测定氯溴酸加兰他敏的含量.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01~15μg/mL,检出限(3σ)为0.05ng/mL,对浓度为1.0μg/mL的氢溴酸加兰他敏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4%.该法已成功用于片剂、针剂和生物体液中氢溴酸加兰他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反应器 氢溴酸加兰他敏 化学发光 流动注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CO2解吸过程流动行为及气提强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宏臣 周峰 +1 位作者 尧超群 陈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48-2455,共8页
研究了微反应器内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解吸过程的流动和气提强化行为。观测到解吸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型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细环流。高温时,流型交替演化将导致气泡速度波动。气提促进强化CO2解吸过程的结果表明,低溶液流量时... 研究了微反应器内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解吸过程的流动和气提强化行为。观测到解吸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型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细环流。高温时,流型交替演化将导致气泡速度波动。气提促进强化CO2解吸过程的结果表明,低溶液流量时,少量惰性气体就可显著提高CO2解吸速率;大惰性气体流量将缩短停留时间,经计算解吸强化效率,确定了解吸过程的最佳气提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二氧化碳捕集 解吸 N-甲基二乙醇胺 流型 气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固载化三氯化铁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希东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1,共5页
采用萘与异丙醇的烷基化合成路线,考察了改性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以及反应条件对异丙基化反应的影响。以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固载FeCl_3的HM(H-SAPO-11、HZSM-5)分子筛催化剂,采用XRD、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BET、... 采用萘与异丙醇的烷基化合成路线,考察了改性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以及反应条件对异丙基化反应的影响。以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固载FeCl_3的HM(H-SAPO-11、HZSM-5)分子筛催化剂,采用XRD、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BET、FT-IR对催化剂做了表征;在微分反应器上考察了改性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条件对萘异丙基化反应的影响。当FeCl_3在HM上的固载量(质量分数,下同)从10%增至50%时,萘的转化率也随之增大。对50%Fe/HM分子筛催化剂,在原料配比为n(萘)∶n(异丙醇)∶n(环己烷)=1∶2∶10、催化剂质量为2 g、质量空速为1 h-1、反应温度为280℃的条件下,萘转化率为61.4%,2,6-DIPN的收率为38.4%,β,β-DIPN选择性为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FECL3 异丙基化 微分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纳米微反应器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多塞平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文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在酸性条件下,盐酸多塞平分子中氮原子被质子化后与阴离子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缔合物被二氯甲烷带入鲁米诺的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反胶束纳米微反应器中,离解出来的AuCl^-4立即与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发光强... 在酸性条件下,盐酸多塞平分子中氮原子被质子化后与阴离子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缔合物被二氯甲烷带入鲁米诺的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反胶束纳米微反应器中,离解出来的AuCl^-4立即与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与盐酸多塞平的含量成线性关系,从而可测定盐酸多塞平的含量,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01-10μg·mL^-1,检出限(3d)为0.02ng·mL^-1,对浓度为1.0μg·mL^-1的盐酸多塞平进行11次平行测定,RSD为1.2%,该法已成功用于片剂、针剂和生物体液中盐酸多塞平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反应器 盐酸多塞平 化学发光 流动注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尧超群 乐军 +2 位作者 赵玉潮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59-2766,共8页
气-液弹状流,又称Taylor流,是一种以长气泡和液弹交替形式流动的流动形态。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因其气泡与液弹尺寸分布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径向混合强等优点,是一种适于强化气-液反应的理想流型。本文首先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泡的生成... 气-液弹状流,又称Taylor流,是一种以长气泡和液弹交替形式流动的流动形态。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因其气泡与液弹尺寸分布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径向混合强等优点,是一种适于强化气-液反应的理想流型。本文首先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泡的生成机理、气泡和液弹长度,以及气泡生成阶段的传质特征。其次系统综述了主通道中弹状流动及传质过程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泡形状与液膜厚度、液弹内循环和泄漏流特征、气-液传质系数的测量与预测,以及物理与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传质特性等方面内容。最后阐述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气-液弹状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微通道 微反应器 气泡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