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Low-level Faults in Dense Well Pattern by Joint Well-seismic Interpretation
1
作者 Zhang Xin Gan Lideng +1 位作者 Liu Wenling Jiang Ya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82-89,共8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娟萍 姚韦卓 +1 位作者 张江华 欧阳征健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结果表明:银洞子地区共经历了4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加里东期“古脊梁”形成,燕山中期构造变形定型,燕山晚期的前期伸展和后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喜马拉雅期构造调整兼走滑。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为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模式;其中,基本构造样式为一系列西倾单向叠瓦状冲断组合,表现为自东向西依次出露奥陶系、寒武系和元古宇,变形强度、抬升幅度依次增强,而滑脱层主要发育于深层。对银洞子地区地震剖面进行综合地质解释表明,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模式是研究区客观的、合理的地质解释模式。研究成果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勘探区带优选和地震地质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地震地质解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洋 孙宇航 +3 位作者 张浩然 田文彬 陈桂 马江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7-1087,共21页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精度和效率。为此,概述了监督、半监督和无监督深度学习技术,总结了深度学习在初至拾取、提高信噪比、数据重建、速度谱解释、偏移和提高分辨率等资料处理方面的应用,在断层、地震相、河道和盐丘等地质体识别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波阻抗反演、AVO反演、全波形反演、岩性识别、储层参数预测和流体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训练集的制作、神经网络的优选、训练策略和大模型等;最后展望了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与解释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出需要继续提高网络的泛化性,需要研究适合地震勘探的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与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4
作者 岳大力 李伟 +9 位作者 王武荣 孙盼科 吴胜和 徐振华 刘磊 邬德刚 屈林博 任柯宇 林津 张姝琪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3-923,共21页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并在近10年取得快速发展。鉴于此,作者系统梳理了智能化技术在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储层参数测井智能解释、智能化断层与地层构造解析、井震融合智能储层预测、碎屑岩储层智能三维地质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智能化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上述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技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质量样本不足、智能学习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程度低等难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储层表征 三维地质建模 测井解释 井震融合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富钾卤水地球物理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以川西地区为例
5
作者 李进 范翔宇 +4 位作者 熊鸿鸽 王红军 侯学文 钟霆堃 喻显涛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18,共12页
平落坝构造高品位富钾卤水的发现表明四川盆地三叠系海相液态钾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针对盆地内深层液态钾盐地球物理预测研究较少的问题,将平落坝雷四段富钾卤水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为指导,结合地质、地震、... 平落坝构造高品位富钾卤水的发现表明四川盆地三叠系海相液态钾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针对盆地内深层液态钾盐地球物理预测研究较少的问题,将平落坝雷四段富钾卤水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为指导,结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首先分析和总结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富钾卤水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优选伽马和声波速度作为敏感参数,建立富钾卤水层的地质—测井—地震三位一体井约束地震反演识别方法,并以平落4井为例,预测富钾卤水层的空间展布;最后结合地震反演结果,圈定出平落坝构造为川西凹陷液态钾盐沉积的最有利区域。在实际应用中建立一套适用于研究区富钾卤水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 富钾卤水 平落坝构造 测井解释 地质—测井—地震预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的生长地层识别与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皮羌断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子亚 郭召杰 +3 位作者 宋岩 杨威 刘达东 程翔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生长地层是指构造变形过程中沉积的地层,其年龄可用于限定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通过生长地层分析约束构造活动的发生时限已在挤压和伸展构造发育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与走滑断裂相关的生长地层分析案例尚鲜见报道。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 生长地层是指构造变形过程中沉积的地层,其年龄可用于限定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通过生长地层分析约束构造活动的发生时限已在挤压和伸展构造发育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与走滑断裂相关的生长地层分析案例尚鲜见报道。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与方法,厘定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皮羌断裂的几何样式和构造属性;基于地层的平面特征,确定与该断裂构造活动同期的生长地层,并据此限定皮羌断裂的活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标志层的左旋错断、断层面发育的近水平擦痕和近竖直阶步、断层迹线的线性特征及地震剖面上的正花状构造特征指示皮羌断裂为左行走滑断裂。在平面上,中新统(N1)及以下地层的厚度在皮羌断裂西侧向斜的同一翼保持稳定,地层的曲率也基本协调;而上新统(N2)与下伏地层则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且上新统一早更新统(N2-Q1~1)地层的厚度越靠近皮羌断裂越薄,且随着地层时代变新,地层的平面曲率逐渐变小,表明上新统至早更新统(N2-Q1~1)地层是与皮羌断裂强烈走滑活动相关的生长地层。这一认识与基于地震剖面的生长地层分析结果一致。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皮羌断裂的构造演化过程,还可为走滑断裂构造背景下生长地层的识别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生长地层 皮羌断裂 地震剖面解释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UNet++的地震层位识别方法
7
作者 杨润湉 马强 +3 位作者 王志宝 李菲 吴钧 王如意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7,共13页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层位识别方法通常在地震振幅信号特征方面进行处理,而地层之间上、下位置的空间关系、不同尺度特征未得到充分关注,导致普通深度学习网络在识别多个地震层位时容易产生层位识别结果连续性不强和错层等问题。为了充分...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层位识别方法通常在地震振幅信号特征方面进行处理,而地层之间上、下位置的空间关系、不同尺度特征未得到充分关注,导致普通深度学习网络在识别多个地震层位时容易产生层位识别结果连续性不强和错层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层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多尺度特征,使用MultiResBlock多尺度残差模块、CBAM注意力与UNet++,提出了基于多尺度注意力UNet++的层位识别方法 (MR_CBAM_UNet++)。该方法利用MultiResBlock提取更多层位尺度特征,采用CBAM注意力模块以减少非目标层的振幅信号干扰,利用Focal Loss与Dice Loss组成的联合损失函数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加入唯一性约束对模型识别结果优化得到层位识别结果。在实际地震数据上的评价结果显示,MR_CBAM_UNet++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对非层位信息的抑制能力和复杂地势下层位的识别能力均有很大提升。在测试集上,层位识别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86.19%,有效缓解了层位解释连续性不强和错层等问题,唯一性约束也使层位识别结果更贴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位解释 UNet++ CBAM注意力模块 MultiResBlock多尺度残差模块 联合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挑战
8
作者 于强 王宝江 +4 位作者 张禄明 田涛 高志亮 任战利 畅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6,共14页
随着全球能源领域“数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油气勘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中应用场景广泛,对其综合分析可为解决新时代油气勘探中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通... 随着全球能源领域“数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油气勘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中应用场景广泛,对其综合分析可为解决新时代油气勘探中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勘探、测井、岩石薄片鉴定、油藏地质建模、油气大模型等勘探领域中的应用综述,重点阐述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及其变体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优势与局限性,并根据目前深度学习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油气勘探领域对大模型的探索方向和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度学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油藏评价等油气勘探领域,以CNN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去噪、速度建模、构造解释、地震反演等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②深度学习技术在测井评价、岩石薄片鉴定、油藏地质建模、油气大模型等任务中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勘探效率和精度,还能从复杂数据中发现新的规律,提出对油气勘探中非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案;③深度学习技术在训练数据的质量及代表性、数据集的整合和共享、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挑战。结论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将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框架,注重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创新或持续优化现有模型,加大数据整合与共享,注重地质复杂性和非结构化解释等方面工作,以上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油气地质勘探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数智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油气勘探 地震资料处理 测井数据解释 油藏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疏松砂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储层关键参数预测
9
作者 李芳 孙万元 +1 位作者 汪锐 李进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0,共9页
勘探开发证实南海琼东南盆地蕴藏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资源,该类资源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弱固结等特征,但目前此类疏松砂岩储层欠缺合理的岩石物理建模和地震预测方法。为提高疏松沉积物弹性表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Mori-T... 勘探开发证实南海琼东南盆地蕴藏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资源,该类资源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弱固结等特征,但目前此类疏松砂岩储层欠缺合理的岩石物理建模和地震预测方法。为提高疏松沉积物弹性表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Mori-Tanaka理论和Wood模型描述了超深水超浅层沉积物的压实和悬浮接触状态,通过引入疏松参数实现了超浅层沉积物岩石物理创新建模,并分析了疏松参数对弹性特征的响应规律,然后综合地质和测井信息开展了横波速度反演预测,最后将构建的岩石物理量版和叠前反演提取的弹性数据体相结合,对目标靶区疏松砂岩储层的含气性进行了定量解释。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超深水超浅层砂岩储层的弱固结沉积特征,建立了耦合疏松参数的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实际测试纵横波速度和岩石物理模型模拟结果,证明了疏松参数是表征储层固结压实度的关键参数,纵横波速度随着疏松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基于Mori-Tanaka理论的岩石物理模型避免了迭代求解,有效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②建立了基于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的横波速度反演方法,并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了测井横波速度,实现了在横波速度资料缺失条件下的合理资料补充。③针对探区实际测井和地震资料,基于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了岩石物理量版,并结合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数据实现了疏松砂岩储层含气性的有效预测,所建储层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可为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分析和勘探部署提供有效支撑。结论认为,该技术实现了对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特性的更准确描述,特别是在浅层疏松砂岩沉积物刻画和含油气性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超浅层 疏松砂岩 岩石物理 横波预测 海底沉积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预测方法研究
10
作者 李悦 晏勇 +2 位作者 张常勇 李冲 李淑明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提高桥梁地震响应预测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公路网典型四跨连续梁桥结构特性和地震动参数为基础,首先构建桥梁设计特征参数和地震响应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 为提高桥梁地震响应预测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公路网典型四跨连续梁桥结构特性和地震动参数为基础,首先构建桥梁设计特征参数和地震响应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等指标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基于可解释技术对最优模型中影响桥梁抗震性能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并将最优模型与传统精确模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连续梁桥地震响应预测的适用性最高,其R2达到0.98,且RMSE、MAE和MSE均较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桥墩直径是影响预测结果的主导因素,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墩高、跨径与预测结果呈正相关,桥墩直径与其呈负相关;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传统精确模拟的误差在2.5%以下,且计算效率提高了500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 连续梁桥 地震响应 设计特征参数 机器学习 可解释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hybrid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CPT-based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 potential using 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被引量:6
11
作者 MAHMOOD Ahmad TANG Xiao-wei +2 位作者 QIU Jiang-nan GU Wen-jing FEEZAN Ahm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00-516,共17页
Discernment of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 is a complex and non-linear procedure that is affected by diversified factors of uncertainties and complexity.The Bayesian belief network(BBN)is an effective tool to present a ... Discernment of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 is a complex and non-linear procedure that is affected by diversified factors of uncertainties and complexity.The Bayesian belief network(BBN)is an effective tool to present a suitable framework to handle insights into such uncertainties and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a hybrid approach method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BN model based on cone penetration test(CPT)case history records to evaluate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 potential.In this hybrid approach,naive model is developed initially only by 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technique using domain knowledge(DK).Subsequently,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ive model are embedded as DK in the K2 algorithm to develop a BBN-K2 and DK model.The results of the BBN models are compared and validated with the availabl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and C4.5 decision tree(DT)models and found that the BBN model developed by hybrid approach showed compatible and promising results for liquefaction potential assessment.The BBN model developed by hybrid approach provides a viable tool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s to assess sites conditions susceptible to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This study also presents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BBN model based on hybrid approach and the most probable explanation of liquefied sites,owing to know the most likely scenario of the liquefaction phenome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esian belief network cone penetration test seismic soil liquefactio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structural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一致性对抗网络的地震断层训练样本合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升 李海英 +3 位作者 刘军 张政 严哲 顾汉明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25,共9页
为了获得真实的地震断层训练样本,提出了基于循环一致性对抗网络的断层训练样本合成方法。使用随机生成的断层标签与实际断层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无监督的对抗网络学习断层标签与断层数据之间的联系,生成与断层标签特征相匹配的地震断层样... 为了获得真实的地震断层训练样本,提出了基于循环一致性对抗网络的断层训练样本合成方法。使用随机生成的断层标签与实际断层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无监督的对抗网络学习断层标签与断层数据之间的联系,生成与断层标签特征相匹配的地震断层样本,由此得到带有标签的断层训练样本集。该方法是一种获取断层训练样本集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度学习地震断层解释缺少训练数据集的问题。对合成断层样本与真实断层进行平均主频与纹理差异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使用合成的断层样本训练神经网络,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数据测试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成的断层训练样本具有真实可靠的特点,所提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工区生成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断层,能够灵活有效地应用于不同工区的地震断层智能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识别 断层智能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断层样本合成 深度学习 无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正演在深水沉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向存 范伟峰 +3 位作者 姜忠正 罗少辉 郭伟 万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提升深水沉积地层的地震解释精度和地震数据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对带有峡谷的陆坡沉积进行地震正演,分析了浊流和块体搬运主控的沟谷、水道、峡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精细正演。综合分析认为:块体搬运主... 为提升深水沉积地层的地震解释精度和地震数据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对带有峡谷的陆坡沉积进行地震正演,分析了浊流和块体搬运主控的沟谷、水道、峡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精细正演。综合分析认为:块体搬运主控沟谷宽深比小且为对称充填状,内部主要为杂乱弱振幅反射;而浊流主控峡谷宽深比大,内部为波状强振幅反射;地层顶底界面夹角越小,真实尖灭点与地震反射尖灭点间的误差越大;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厚度变小使得地震反射频率降低,振幅增强;水道饱含水时的振幅强于饱含气时的振幅。由此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形态属性特征下多类型深水沉积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可以有效提高深水沉积地层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地层 沟谷 水道天然堤复合体 地震正演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物探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午阳 魏新建 李海山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8,共19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总结了智能物探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物探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2次浪潮中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总结了智能物探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物探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2次浪潮中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得益于物探领域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硬件算力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深度学习框架,智能物探技术从早期的机器学习发展为目前的深度学习,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目前智能物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标签集的构建、去噪、断裂检测、层位与层序解释、地震相分类和异常体检测、岩性识别与油气藏开发、地震反演成像等方面,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克服了人工交互操作和人工经验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助力打破传统物探技术瓶颈。(3)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面临着缺少公开的标签数据集、缺少解决地球物理领域问题的智能化框架及尚未形成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共享的智能化开发平台等难题,可以从解决数据基础、构建智能平台、开展网络架构基础性研究及与应用场景结合等方面着手解决;此外,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还包含智能地震成像方法研究,储层成像方法研究,油气大数据挖掘、智能风险评估与智能决策以及超算软件装备研发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物探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标签数据集 深度学习框架 智能处理与解释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的水下隧道地质建模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凯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2,共7页
研究目的:工程地质模型的构建主要依赖大量钻孔资料和地质测绘成果,而由点状信息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易出现数据分布不均匀、盲区大的特点,水域桥隧工程勘察工作以二维线状勘探为主,严重依赖钻探,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作业风险大等问题,... 研究目的:工程地质模型的构建主要依赖大量钻孔资料和地质测绘成果,而由点状信息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易出现数据分布不均匀、盲区大的特点,水域桥隧工程勘察工作以二维线状勘探为主,严重依赖钻探,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作业风险大等问题,难以满足精细化、快速、高效地质建模需求。本文以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水域三维高精度地震反射波法对宁波端潜山发育区进行探测,充分利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构造分析成果结合钻探数据通过井约束地质建模技术精确构建工区三维构造、属性地质模型,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工程实体与地质模型的融合分析,把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工程实体的空间关系表达出来,精确、立体地分析隧道洞身与地层、构造的接触情况,有效解决水域交通工程地质建模存在制约的问题。研究结论:(1)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勘探可以有效查明隧址区水底、第四系地层、下伏基岩(潜山)与不良地质构造(构造、破碎带)空间分布信息,为水域交通工程线状地质勘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三维地震反射勘探可以有效解决水域交通工程地质建模基础数据不充分、空间分布不均匀以及数据盲区问题,通过井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模精度,构建完整的水下空间地质模型,精确模拟地层、构造的形态、位置和空间接触关系,获得工区地层、构造和属性地质模型;(3)通过工程结构模型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融合分析,可以把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工程实体的空间关系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准确展示出来,直观分析隧道洞身岩土地质条件,为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案优化、BIM设计、施工运维、风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力保障;(4)本研究结论可为水域工程勘察与地质建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水域三维地震反射 地震解释 三维地质建模 隧道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海波 包燚 +9 位作者 兰慧田 王成 乔卫 范兴才 赵忠华 李慧 扈玖战 关晓巍 王团 李奎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7,共14页
大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为物探技术)以高效支撑油田勘探开发为宗旨,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发展。针对各领域勘探开发的需求,已形成适用配套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并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 大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为物探技术)以高效支撑油田勘探开发为宗旨,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发展。针对各领域勘探开发的需求,已形成适用配套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并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黏弹性叠前偏移技术和薄互层波阻抗直接反演技术,有力支撑了大庆油田各领域油气勘探开发,为油田“稳油增气”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持续向非常规油气藏、复杂油气藏、深部油气藏等领域延伸,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对物探技术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围绕当前大庆油田主要勘探开发领域,在梳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松辽盆地北部、海拉尔-外围盆地、四川盆地矿权流转区、塔里木盆地塔东区块在常规油、致密碎屑岩油气藏、页岩油、火山岩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等领域面临的地质难题,厘清物探技术需求和差距,提出了未来在推广完善成熟技术、创新研发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大数据平台、探索储备新能源物探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大庆油田物探技术的持续快速进步,为大庆油田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物探技术 自主创新 发展方向 地震采集 地震处理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通内盆地走滑断层地震判识的若干陷阱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禺 邬光辉 +5 位作者 宋玉婷 黄天俊 杨博 马兵山 李国会 赵星星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880,共12页
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位移量小、变形微弱且构造复杂,深层地震低分辨率识别走滑断层困难且受诸多假象影响。通过剖析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层的典型地震现象,结合地质因素综合分析辨别走滑断层是否发育,总结了典型的地震假象... 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位移量小、变形微弱且构造复杂,深层地震低分辨率识别走滑断层困难且受诸多假象影响。通过剖析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层的典型地震现象,结合地质因素综合分析辨别走滑断层是否发育,总结了典型的地震假象并建立三大类陷阱模式,主要包括:①基底陡崖、阶梯状断裂与断垒结构可能误判为“花状构造”,基底盖层垂向发育的相似褶皱也可能成为走滑构造假象;②喷发岩、蒸发岩厚度、岩性的横向变化,可能造成地震层速度横向突变,导致下伏岩体在地震剖面上产生似走滑断层的高陡假象;③垂向规模发育的沟谷地形、岩溶地貌、岩相相变等地质现象可能出现似走滑断层的地震响应。为避免这些地震解释陷阱,在提高走滑断层地震分辨率的基础上,排除蒸发岩和火成岩的速度影响,剔除地形地貌与岩相变化的影响,并基于以地震平面属性为主的典型走滑构造识别,排除地震走滑断层的假象,建立合理的走滑断层地震地质解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地震响应 断层识别 解释陷阱 克拉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的半监督层位追踪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沐阳 高建虎 +1 位作者 雍学善 常德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8-947,共10页
层位追踪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步骤,通常由解释人员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效率较低。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构建地震数据和训练标签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完成层位追踪,由于人工解释结果获取困难,仅由少量标签训练的模型泛化能力较差。为此,提... 层位追踪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步骤,通常由解释人员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效率较低。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构建地震数据和训练标签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完成层位追踪,由于人工解释结果获取困难,仅由少量标签训练的模型泛化能力较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半监督层位追踪方法,将层位追踪转化为层位断层间区域的图像分割。首先使用自编码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训练,之后将部分参数迁移至有监督学习网络后使用少量标签数据进行有监督学习,最后对整个工区的地震数据进行预测,提取分割结果边缘作为层位追踪结果。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均表明,相较于有监督学习层位追踪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少的错误分割,由分割边界提取的层位与人工层位解释结果的误差较小,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追踪 地震资料解释 卷积神经网络 半监督学习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建立的双层桥墩矢量式损伤极限状态能力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威佐 王克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8-667,共10页
为了确定双层桥墩的抗震能力,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了双层桥墩的矢量式损伤极限状态能力模型.将地震动激励角视作为一个符合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大量推倒(Pushover)分析构建双层桥墩的能力样本数据库,以训练其能力值预测模型,... 为了确定双层桥墩的抗震能力,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了双层桥墩的矢量式损伤极限状态能力模型.将地震动激励角视作为一个符合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大量推倒(Pushover)分析构建双层桥墩的能力样本数据库,以训练其能力值预测模型,并利用SHAP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双层桥墩的能力阈值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分布参数明显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建议值;矢量式损伤极限状态能力模型能有效识别双层桥墩能力的分层现象,决定系数R^(2)>0.95,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地震动激励角显著影响双层桥墩的抗震能力.相比于上层墩柱,双层桥墩严重损伤极限状态的目标值更容易受到下层墩柱特征参数的影响,可适当关注下层墩柱属性以增强双层桥墩整体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双层桥墩 地震动激励角 随机森林(RF)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Res-Unet神经网络的三维断层识别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泽伟 朱培民 +3 位作者 张昊 廖志颖 李广超 郑浩然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三维地震数据中的断层规模从米级到千米级不等,断距从米级到数十米级不等。断层通常表现为同相轴错断、突然增减、消失或扭曲等显著地震响应特征。断层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占的体积比例很小,使得利用常规断层识别方法得到的断层识别结果... 三维地震数据中的断层规模从米级到千米级不等,断距从米级到数十米级不等。断层通常表现为同相轴错断、突然增减、消失或扭曲等显著地震响应特征。断层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占的体积比例很小,使得利用常规断层识别方法得到的断层识别结果存在不连续、识别率低等问题。针对断层的多分辨率特征,充分考虑了断层点或线在整个地震数据的占比小等特点,提出了一种三维神经网络MultiRes-Unet3D断层识别方法,该方法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使用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解决了普通交叉熵损失函数不同项之间的平衡问题,使得神经网络具有了较为可靠的断层识别能力。首先,利用正演模拟方法生成三维合成地震数据集和断层标签,然后基于Tensorflow搭建、训练与测试MultiRes-Unet3D神经网络,再将训练好的网络模型迁移到实际三维地震数据的断层识别中。该神经网络断层识别方法在实际地震数据中的应用表明,断层识别结果空间连续性好,识别结果客观,断层边界更为准确,网络模型泛化性能良好,适用于具有不同断层构造特征的实际地震数据,节约了断层解释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解释 断层识别 深度学习 Tensorflow MultiRes-Unet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