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uplift piles using intact and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Qin-ke MAJian-lin +2 位作者 JI Yu-kun ZHANG Jian CHEN Wen-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70-485,共16页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were further determined by four methods(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method(DCM),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RCM),maximum curvature method(MCM),and critical stiffness method(CSM))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and displacement,a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via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DCM is more conservative,while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MCM is larger than the measured value.This suggests that RCM and CSM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an be preferentially applied.Moreover,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th displacement agrees well with the attenuation form of power function.The theoretical predicted result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based o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integrity of the curve.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pplicable for the piles that are not loaded to failure state,and thu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determination of test p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displacement curve prediction mode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p-y curve method based o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in sand soil 被引量:1
2
作者 JIANG Jie FU Chen-zhi +2 位作者 WANG Shun-wei CHEN Chao-qi OU Xiao-d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87-2004,共18页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 within an allowable displac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However,the current p-y curve methods cannot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which will lead to a large calculation difference.In this paper,a new analytical p-y curve is established and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pile is proposed,which can consider 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In particular,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by dividing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into two parts:initial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increment of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asonable assumption.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four examples.Based on the verified method,a parametric analysis is also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factors on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including internal friction angle,pile l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p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ly loaded piles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 analytical p-y curv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荷载-位移特性及承载力预测
3
作者 杜焕龙 王忠胜 +6 位作者 闫楠 吕承禄 白晓宇 贾世祥 孙淦 朱磊 王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82-3390,共9页
基于青岛某基坑抗浮工程中9根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现场拉拔破坏性试验,研究不同锚固长度下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荷载-位移特性,明确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相同直径的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锚入中风化花岗岩3.0 m与3.5 ... 基于青岛某基坑抗浮工程中9根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现场拉拔破坏性试验,研究不同锚固长度下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荷载-位移特性,明确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相同直径的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锚入中风化花岗岩3.0 m与3.5 m的锚杆其极限抗拔承载力为681 kN,锚入中风化花岗岩4.0 m的锚杆其极限抗拔承载力为1004 kN;加载初期,锚头位移呈线性增加,随荷载增加,锚头位移突增,均超过50 mm。双曲线函数与幂函数荷载-位移曲线模型与实测值在荷载水平较低时吻合度较好,临近破坏时吻合度相对较差,且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值较实测值偏差较大;指数函数荷载-位移曲线模型对本次试验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较高,与实测值曲线吻合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轧螺纹钢筋 抗浮锚杆 极限抗拔承载力 荷载-位移(Q-s)曲线 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荷载作用下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4
作者 柴红涛 文松霖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6-1562,1572,共8页
通过几组离心模型试验及成果分析,研究桩基在水平荷载H、竖直荷载V、弯矩M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桩基在承受水平、竖直组合荷载作用时,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水平荷载H和竖直荷载V... 通过几组离心模型试验及成果分析,研究桩基在水平荷载H、竖直荷载V、弯矩M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桩基在承受水平、竖直组合荷载作用时,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水平荷载H和竖直荷载V的组合作用;桩基在水平荷载H、竖直荷载V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屈服包络线形状大致呈椭圆形,并且椭圆的中心不在原点。而位于V坐标轴的上半轴,偏于下压荷载的一侧,并且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方程可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可以用V-H加载平面上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对桩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进行判定;桩基在水平荷载H、竖直荷载V、弯矩M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空间屈服包络面大致呈椭球形,并且椭球形的中心点不在空间坐标系V-H-M的原点,位于V轴的上半部分,桩基承载力空间屈服包络面为判断和验证桩基在承受水平荷载H、竖直荷载V、弯矩M是否处于安全性状态提供了依据;运用桩基承载力空间屈服包络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设计方法在桩基设计过程中所带来的缺点,在桩基设计过程中运用桩基承载力屈服包络线方程进行设计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模型试验 组合荷载 承载力屈服包络特性 桩基 屈服包络线 屈服包络面 椭圆 椭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空间信息感知技术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致远 杨翾 李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80,共8页
【目的】针对传统负荷预测方法信息利用效率低、误差较大及难以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地空间信息感知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旨在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 【目的】针对传统负荷预测方法信息利用效率低、误差较大及难以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地空间信息感知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旨在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法】算法结合城市用地空间信息和电网负荷数据,采用分区分类处理策略:对已开发区,利用历史负荷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预测;对新开发区,以已开发区的同类用地性质负荷平均密度值进行等效处理,形成基础预测信息后,再开展负荷预测。对历史负荷数据和等效负荷数据进行精细化和颗粒化处理,整合指数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和弹性系数模型,通过动态权重组合形成最优拟合方案,构建基于用地空间信息感知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技术。以2014—2020年历史数据为基准进行参数拟合,统计工业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公共设施用电和其他用电类型的负荷数据,并以2021年负荷情况为目标进行预测。实验对比分析了指数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和弹性系数模型在总量预测与分区分类预测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分区分类预测准确度较总量预测提高约33%。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基于动态权重和均值权值的最优拟合效果,计算结果显示基于动态权重的最优拟合预测误差为1.12%,较均值权重误差值降低约12%,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和可靠性。【结果】研究表明,采用分区分类方法将空间信息按用地性质和负荷类型进行归类,可有效提升负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动态调整参数权重,整合单一预测模型,算法具有更好的动态适应性,能够实现最优拟合结果,得到更高的预测精度。【结论】本文创新点为:一是采用分区分类数据处理方式,提升城市电网空间信息和负荷信息的利用率;二是引入动态权值整合传统负荷预测模型,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通过这两种创新手段,显著提高了城市电网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 负荷预测 分类处理 指数模型 生长曲线 弹性系数 分区分类 最优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caused by deep excavation considering influence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明 刘新荣 +1 位作者 张乃烊 沈启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164-2171,共8页
A new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induced by deep exca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lastic half space Melan’s solution,and the analytical model i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 A new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induced by deep exca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lastic half space Melan’s solution,and the analytical model i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 with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action during excavation process.The change law of earth pressure of the normal consolidation soil after the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was analyzed,and elastic displacement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nalytic solution were further established given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and unloading.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stress state in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foundation pit,the planar mechanical analysis model of the foundation excavation problem was established.By combining this model with the physical equations and geometric equations of plane strain problem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modulus of soil,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the plane strain problem was also established.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modulus formula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parameter calculation method in Duncan-Chang curve model.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oil stress state of each point to determine its loading and unloading modulus.Finally,the foundation pit displacement change after excavation was calculated,and thus the soil pressure distribution after retaining structure deformation.The theoretical results calculated by making corresponding programs were applied to engineering practice.By 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calculation results with monitoring results,the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model were verified,which sh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imilar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ndation pit Melan's solution loading and unloading stress state Duncan-Chang cur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pile load-transfer under pile-side softening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杰 张可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231-236,共6页
A set of analytical equation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axial force along depth and the pile-top load-settle-ment curve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ri-linear softening model to pile-side soil and bilinear hardening model ... A set of analytical equation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axial force along depth and the pile-top load-settle-ment curve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ri-linear softening model to pile-side soil and bilinear hardening model to pile-end soil . Influences of the pile-side and pile-end soil behavior on the load-settlement curve were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lowering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step degree of the axial force along depth is the softening of the pile-side soil to result in the side friction lowering when the pile-top load is increa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ismethod, the parameters used in calculation are obtained from the test in Zhuzhou area.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thencompared with the tested results. Contrast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the tested values are very close,which illu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SETTLEMENT curve tri-linear SOFTENING model BILINEAR hardening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状溶洞数量影响灌注桩顶部水平受拉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德泉 海军 +7 位作者 刘宏利 高祁 刘海龙 桂海麒 孙卫勇 谢瑞庭 朱沁 周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串珠状溶洞数量对灌注桩顶部水平受拉特性的影响,为岩溶强发育区嵌岩桩的水平承载力设计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1)桩顶水平荷载相同时,上部土层段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峰值)、桩侧土抗力随溶洞数量的增多...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串珠状溶洞数量对灌注桩顶部水平受拉特性的影响,为岩溶强发育区嵌岩桩的水平承载力设计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1)桩顶水平荷载相同时,上部土层段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峰值)、桩侧土抗力随溶洞数量的增多而增大,单桩水平承载力随溶洞数量增多而明显减弱.2)上部土层段桩身水平位移随桩顶水平荷载增大而增大,桩顶水平位移最大,嵌岩段很小甚至为0;弯矩M-深度z曲线整体呈抛物线形,桩身弯矩在土岩界面和上层溶洞与底板界面呈现2个峰值,弯矩的变化仅仅影响到上层溶洞及其底板,第2层溶洞及其以下的弯矩几乎为0,土岩界面弯矩最大、截面最危险;土抗力p-深度z曲线呈“凸肚”形.3)溶洞数量增加,位置越高,p-y曲线越容易收敛,可以采用p/pub=α(y/y50)β拟合土层段的桩身p-y曲线.溶洞数量对α与β值变化幅度的影响较小,α与β值变化幅度体现p-y曲线随深度变化的敏感度,两者敏感度随溶洞数量增多而增大.4)工程桩刺穿串珠状溶洞时,为了提高单桩水平抗拉能力,建议采用注浆法改善上部岩土性质,加大土岩界面处桩身配筋率,并将桩身嵌入上层溶洞底板一定深度,防止基桩在土岩界面处发生弯曲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岩溶 水平受荷 P-Y曲线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泰长江大桥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灿晖 王康康 +1 位作者 沈孔健 郑清刚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常泰长江大桥索塔锚固结构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结构,为研究该新型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的受力特性,进行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制作2个锚固结构足尺节段试验模型,通过压剪试验研究锚固结构的荷载~滑移曲线及应力... 常泰长江大桥索塔锚固结构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结构,为研究该新型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的受力特性,进行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制作2个锚固结构足尺节段试验模型,通过压剪试验研究锚固结构的荷载~滑移曲线及应力、应变分布等受力特性,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锚固结构的传力机理和各组件的内力分配比例,推导剪力钉剪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2.14倍单索最大索力荷载作用下,锚固结构保持弹性状态,钢壁板未产生明显滑移,钢-混界面最大滑移不超过0.25 mm,该锚固结构中钢-混传剪构造至少具有2.14倍的安全系数;荷载作用下,剪力钉剪力从上至下逐渐增大,锚腹板附近底部3排剪力钉剪力较大,钢-混传剪构造至少存在剪力钉和界面摩擦力2种传剪机制,钢-混传剪构造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钢-混传剪构造受力过程分为粘结力传力阶段和局部滑移阶段,剪力钉剪力分布不仅与沿剪切方向长度分布有关,也与荷载的大小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组合索塔锚固结构 钢-混传剪构造 荷载~滑移曲线 足尺模型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模型超固结状态演化分析及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10
作者 姚仰平 张奎 +1 位作者 王祖乐 朱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7-1135,共9页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与正常固结状态计算理论的统一,并基于三轴试验预测证明了UH模型能更加合理地描述超固结状态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开展载荷板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可以发现,相较于剑桥模型,UH模型计算的地基土荷载变形曲线、侧压力系数分布更加准确,其本质是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证明UH模型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超固结状态土体强度变形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求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固结状态演化 UH模型 剑桥模型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地基荷载变形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高温-荷载耦合损伤模型及其验证
11
作者 姜谙男 黄炫茜 +1 位作者 许梦飞 蒋浩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针对隧道岩体在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耦合损伤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引入高温-荷载耦合损伤因子,建立了考虑高温作用的广义Hoek-Brown(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解决了模型在数值积分过程中的奇异点问题,并利用Fortran... 针对隧道岩体在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耦合损伤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引入高温-荷载耦合损伤因子,建立了考虑高温作用的广义Hoek-Brown(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解决了模型在数值积分过程中的奇异点问题,并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模型的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所得到的曲线趋势一致且计算结果误差在5%以内,温度作用下隧洞围岩损伤逐渐加剧,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程序的稳健性,可为火灾作用下隧道围岩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一种有效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Hoek-Brown准则 耦合损伤模型 完全隐式应力返回映射算法 弹塑性模型 高温-荷载耦合 单轴压缩试验 应力-应变曲线 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决策下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外部性价值量化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武昭原 刘婧宇 +3 位作者 周明 元博 赵会茹 李庚银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补贴的逐渐下降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已逐渐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然而,不同于传统集中式优化规划框架,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储能用户分散决策模式下其自利性行为对整体系统运行效率...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补贴的逐渐下降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已逐渐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然而,不同于传统集中式优化规划框架,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储能用户分散决策模式下其自利性行为对整体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及其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构建了计及分布式光伏储能投资决策的双层模型来模拟需求侧市场成员分散决策行为与系统整体运行的交互关系,以量化分析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外部性价值。进而,从个体层和系统层两维度设计了市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实际系统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储能 外部性价值 分散决策 双层模型 净负荷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基中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朴修 刘开富 +1 位作者 谢新宇 徐越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大弯矩出现在2.0倍桩径深度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桩身弯矩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最大土抗力所在的位置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逐渐从1.5倍桩径深度处向2.0倍桩径深度处移动,循环土体抗力-桩身水平变形(p-y)曲线的退化主要发生在表层土体;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土界面的初始刚度,但同时也会加速桩土体系的刚度退化.建议在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的设计中,特别注意竖向循环荷载对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位移及桩土相互作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g模型试验 大直径单桩 复杂荷载 P-Y曲线 桩土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RP筋-再生混凝土重复加卸载下黏结性能理论研究
14
作者 黄健 阎亮 +3 位作者 李丽娟 刘锋 简嘉宇 邹睿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7,共8页
复合材料(FRP)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其疲劳性能的研究。对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筋与再生混凝土在重复加卸载下的黏结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基于静力和重复... 复合材料(FRP)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其疲劳性能的研究。对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筋与再生混凝土在重复加卸载下的黏结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基于静力和重复加卸载拉拔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了BFRP筋直径、疲劳应力水平、加卸载次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BFRP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模型由重复加卸载阶段模型和此后的静力拔出阶段模型组成。在重复加卸载阶段,疲劳黏结应力-滑移曲线主要由疲劳黏结刚度和卸载点的滑移控制。研究发现,疲劳黏结刚度除与初始刚度相关外,还主要受到疲劳应力水平和疲劳次数的影响。疲劳黏结刚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指数函数近似模拟。重复加卸载阶段的滑移主要与疲劳应力水平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复加卸载阶段的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疲劳荷载对黏结性能的影响。在重复加卸载完成后的静力拔出阶段,研究发现历史疲劳荷载对该阶段的黏结性能无明显影响,传统的静力黏结模型仍然适用。最后,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疲劳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结构 本构模型 黏结理论 重复加卸载 黏结应力-滑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抗震性能的神经网络优化预测
15
作者 陈娟 何俊杰 +2 位作者 黄志 周旺保 戚菁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05,共14页
为了能够精确预测出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采用麻雀搜索优化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SSA-Elman)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进行了预测。通过5个标准测... 为了能够精确预测出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采用麻雀搜索优化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SSA-Elman)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进行了预测。通过5个标准测试函数对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optimization algorithm,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进行了性能比较。对4根不同参数的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并进行了分析。采用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数据对各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并对误差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传统的能量损伤模型和Park模型,计算SSA-Elman模型预测数据的损伤值和试验数据损伤值,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SCC1和试件SCC2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形状为弓形,试件SCC3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为反S形,试件SCC4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更加接近于梭形;通过5个标准测试函数对比得到SSA算法搜索性能优于PSO和FA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精度、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SSA-Elman模型对4个试件抗震性能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均小于Elman、PSO-SVR和FA-BP模型,SSA算法能有效优化Elman模型的权值和阈值;SSA-Elman预测模型获得的损伤值与传统模型损伤值能够很好的吻合,验证了SSA-Elman模型用于预测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构柱 Elman模型 损伤预测 低周往复荷载 SSA算法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循环荷载下嵌岩单桩基础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16
作者 袁煜晖 贺瑞 朱元张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6,共10页
为保障嵌岩单桩基础海上风机的长期安全运行,试验研究了嵌岩单桩基础与土质地基单桩基础的受力特性差异,通过室内1g模型试验分析了地层性质、荷载条件对桩基承载力与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长径比较小的单桩基础,底部嵌岩时... 为保障嵌岩单桩基础海上风机的长期安全运行,试验研究了嵌岩单桩基础与土质地基单桩基础的受力特性差异,通过室内1g模型试验分析了地层性质、荷载条件对桩基承载力与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长径比较小的单桩基础,底部嵌岩时桩基水平刚度和承载力较无嵌岩情况提升显著;水平单调循环加载作用下,桩顶累积位移在开始的数十个循环中快速发展,后期逐渐趋于稳定;底部嵌岩时,桩顶的累积位移存在平衡状态;循环加载初期,桩基刚度均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大,主要表现为砂土的振密效应,砂土密实后,结构刚度基本稳定;在循环荷载幅值较大时,强风化地基中的桩-岩界面在加载后期损伤脱离,桩基刚度有所下降;水平加载试验中,底部嵌岩单桩桩身弯矩最大位置始终高于无嵌岩情况;无论嵌岩与否,桩身最大弯矩位置均随荷载循环加载次数增加而有所下降;对于嵌入不同风化程度岩石的单桩,循环加载后再静力加载至桩基破坏,其最终破坏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嵌岩单桩 循环荷载 模型试验 P-Y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确定静载试验的基桩极限承载力
17
作者 阳吉宝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利用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很多,但至今尚未找到合理、有理论依据的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的评判方法。因此,尝试利用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基桩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来评判基桩极限承载力;利用Matlab软件直... 利用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很多,但至今尚未找到合理、有理论依据的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的评判方法。因此,尝试利用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基桩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来评判基桩极限承载力;利用Matlab软件直接拟合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以突变特征值为评价标准,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研究表明:(1)对比分析目前常用的尖点突变模型求解方法与文章提出的直接拟合法,发现目前常用的一般求解法存在不稳定性、误判等不足,评判结果与静载试验实际情形不符;(2)直接拟合法求得的势函数具有唯一性、首位性、单调性等特征,计算结果与基桩静载试验的实际情况相符,解决了一般求解法存在不稳定性、误判等问题,且比现行基桩检测规范计算结果更为安全。研究结果为较大直径基桩在缓变形情形下,以0.05D桩顶沉降量为标准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模型 基桩静载试验 荷载-沉降曲线 极限承载力 基桩稳定性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双轴加载下钛合金微动磨损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18
作者 韩怡茗 李欣 +1 位作者 闫贺年 杨建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1259,1268,共10页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加载工况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因此,以钛合金的微动磨损为例,进行了交变双轴加载下微动磨损的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建立了受循环交变双轴加载作用下的微动磨损模型;然后,对不同法向载荷幅值、位移载荷幅值、双轴加载相位差下的微动磨损行为进行了仿真,并根据Q-P曲线分析方法对这些复杂微动情况下的微动磨损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双轴加载的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双轴微动磨损试验,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磨损形貌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交变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不同于恒定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交变下法向载荷均值与恒定法向载荷保持不变,交变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均大于恒定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位移幅值和相位差一定,随着法向载荷幅值的增大,磨损宽度和深度均增加,磨损形貌由“W”型转变为“W+V”型;法向载荷幅值和相位差一定,磨损宽度和深度均随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法向载荷幅值和位移幅值一定,改变双轴加载相位差,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后缘,18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前缘,90°和270°相位差的前、后缘磨损深度极大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构疲劳破坏 微动磨损形貌 双轴加载 柱面/平面接触模型 交变法向载荷 能量模型 Q-P曲线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负荷曲线的负荷分类和综合建模 被引量:68
19
作者 鞠平 陈谦 +7 位作者 熊传平 黄丽 方朝雄 陈峰 赵红嘎 戴琦 鄢安河 付红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6-9,共4页
针对广域电力系统中负荷节点面广量大的困难,提出了基于日负荷曲线的、将统计综合法与总体测辨法相结合的电力负荷综合建模思路。首先通过对全网所有220kV(或110kV)负荷节点典型日负荷曲线进行构成分析,得出各负荷节点中行业用电构成的... 针对广域电力系统中负荷节点面广量大的困难,提出了基于日负荷曲线的、将统计综合法与总体测辨法相结合的电力负荷综合建模思路。首先通过对全网所有220kV(或110kV)负荷节点典型日负荷曲线进行构成分析,得出各负荷节点中行业用电构成的负荷比例;然后采用谱系数平均距离聚类分析法对全网负荷节点进行分类;再根据分类结果和少量负荷节点的实测参数,推广获得所有节点的负荷模型参数。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河南电网和福建电网,结果表明新方法简单实用、效果良好,为广域电力系统的负荷建模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建模 负荷构成 日负荷曲线 聚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高桩基础水平大变位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2
20
作者 朱斌 朱瑞燕 +2 位作者 罗军 陈仁朋 孔令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利用浙江大学自行研制的大型地基与边坡工程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单桩基础水平大变位的大比例模型试验,获得了桩身屈服前后不同深度的桩身位移和桩身弯矩。通过建立桩身位移、弯矩及桩周土反力三者之间相互推导的有效途径,研究了桩周土p–... 利用浙江大学自行研制的大型地基与边坡工程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单桩基础水平大变位的大比例模型试验,获得了桩身屈服前后不同深度的桩身位移和桩身弯矩。通过建立桩身位移、弯矩及桩周土反力三者之间相互推导的有效途径,研究了桩周土p–y曲线沿深度的分布特性,发现传统Reese法和API法p–y曲线具有偏大的初始刚度及偏小的极限土抗力。在拟合桩周土反力试验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桩基水平大变位的双曲线型p–y曲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比例模型试验 水平荷载 大变位 p–y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