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源热泵翅片管换热器积灰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勇 马广兴 +3 位作者 常琛 何怡 苑文燕 霍思源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103,共10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脏堵而耗能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问题,以翅片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的方法,借助Fluent流体动力学软件,对颗粒物在6排管的翅片管换热器表面的沉积进行研究,采用SST k-ω模型,分析不同粒...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脏堵而耗能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问题,以翅片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的方法,借助Fluent流体动力学软件,对颗粒物在6排管的翅片管换热器表面的沉积进行研究,采用SST k-ω模型,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在换热器表面的沉积特性。同时,搭建积灰试验系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利用CCD工业相机捕捉积灰过程中翅片表面的图像,并通过MATLAB对图像与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表面的颗粒物沉积分布主要在±75°区域,沉积占比达94%;在换热管的背面,即±(160~180)°区域,沉积占比仅为2%;在较低风速下,换热器表面的颗粒物沉积质量随风速增大而降低;风速达到1.5 m/s后,沉积质量开始上升;混合颗粒物对换热器的脏堵效应具有协同作用,相较于单一粒径颗粒物,混合颗粒物在换热器表面的最大沉积质量、压降及脏堵系数均呈现出更高的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维护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积灰 数值模拟 脏堵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间断扭曲肋的三套管相变蓄热器的充热性能研究
2
作者 谢尚奎 林志敏 +1 位作者 侯博 王良璧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32,共9页
针对蓄热器内填充的相变材料热导率低、充热时间长等缺点,文章建立了同心三套管相变蓄热器内置间断扭曲肋的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相变材料熔化过程进行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此结构在不同扭曲肋头数和扭曲程度的条件下,... 针对蓄热器内填充的相变材料热导率低、充热时间长等缺点,文章建立了同心三套管相变蓄热器内置间断扭曲肋的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相变材料熔化过程进行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此结构在不同扭曲肋头数和扭曲程度的条件下,相变材料液相率、平均温度、充热量和平均充热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随着扭曲程度的增大,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逐渐缩短,当扭率为2.5时完全熔化时间最大可减少33.1%;随着扭曲肋头数的增加,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同样逐渐缩短,当扭曲头数为4时完全熔化时间最大可减少25.6%。间断扭曲肋的加入使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明显缩短,充热能力有所增强,有助于提高三套管相变蓄热器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热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器 熔化 扭曲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翅一体式高温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
3
作者 刘兵 刘迎文 +1 位作者 杨启欣 王炯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201,共13页
针对当前燃气热水器管翅焊接式高温换热器换热性能不足、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铲齿工艺的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首先,对现有管翅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构建了数值模型,探究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获得了传热管... 针对当前燃气热水器管翅焊接式高温换热器换热性能不足、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铲齿工艺的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首先,对现有管翅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构建了数值模型,探究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获得了传热管与翅片的接触热阻;然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性能的关键几何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得了其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响应面法开展了无接触热阻换热器关键几何参数的多目标优化,给出了综合性能表现优异的换热器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无接触热阻换热器相较于原始管翅换热器,其出口烟温降低了24.8%,压降降低了49.5%,单位烟气来流面积的换热器重量降低了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翅一体式 高温换热器 波纹翅片 几何参数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调用套管式分流器结构设计及分流效果验证
4
作者 燕子腾 詹飞龙 丁国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2-159,共8页
为了提高系统运行能效,制冷空调系统中采用分流器实现多路翅片管换热器内两相制冷剂的均匀分流。目前空调系统中采用的文丘里式分流器具有复杂的流道结构且需要多根毛细管作为配件,使得其成本均较高。提出一种新型套管式分流器,通过离... 为了提高系统运行能效,制冷空调系统中采用分流器实现多路翅片管换热器内两相制冷剂的均匀分流。目前空调系统中采用的文丘里式分流器具有复杂的流道结构且需要多根毛细管作为配件,使得其成本均较高。提出一种新型套管式分流器,通过离散泡状流实现各流路干度的均匀分流,通过均压掺混和循环流动实现各流路流量的均匀分流。提出设计公式与模型对套管式分流器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套管式分流器的分流效果。与传统文丘里式分流器相比,套管式分流器分流不均匀度降低18%,生产成本降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气液两相流 分流器 翅片管换热器 优化设计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喷射气流技术的翅片管换热器除灰研究
5
作者 赵勇 马广兴 +3 位作者 常琛 何怡 苑文燕 霍思源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附着灰尘导致传热恶化的问题,搭建可视化换热器除灰试验台,采用颗粒物粒径为10μm和20μm的混合颗粒,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不同喷射角度和风速的除灰试验。结果表明,正面水平喷气情况下,当风速提升到21 m/s...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附着灰尘导致传热恶化的问题,搭建可视化换热器除灰试验台,采用颗粒物粒径为10μm和20μm的混合颗粒,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不同喷射角度和风速的除灰试验。结果表明,正面水平喷气情况下,当风速提升到21 m/s时,除灰率达97%;反面水平风速为28 m/s时,除灰率为40%;在16 m/s正向喷射风速下,初始阶段时,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的除灰率随气流角度逐渐增加而上升,气流角度达到水平偏上30°左右时,除灰率达到最大,为94.7%;当气流角度继续增加时,除灰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正向喷射风速为21 m/s时的粉尘脱落质量比也在30°左右达到最大值,为92.9%。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的除灰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翅片管换热器 喷射气流 除灰率 脏堵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燃料水池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及其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应用
6
作者 张向南 李云屹 +2 位作者 白博峰 韩旭 张斯亮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的扁管蛇形翅片传热元件。试验装置成功启动并能够稳定运行,通过试验研究证明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可满足乏池冷却的试验要求,为后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池 非能动冷却系统 高效热交换器 板式传热元件 扁管 蛇形翅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流氦负压换热器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刘轶伦 何崇超 +1 位作者 丁培 卢亮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86,共9页
利用分布参数法,对用于100 W@2 K低温系统的绕管翅式负压换热器和板翅式负压换热器进行了设计,质量流量为5 g/s。以液氦出口温度、换热效率和壳程压降作为设计指标,初步确定了两种型式的换热器尺寸。利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该设计结果进... 利用分布参数法,对用于100 W@2 K低温系统的绕管翅式负压换热器和板翅式负压换热器进行了设计,质量流量为5 g/s。以液氦出口温度、换热效率和壳程压降作为设计指标,初步确定了两种型式的换热器尺寸。利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该设计结果进行了校核,发现数值模拟与设计计算在换热计算上吻合较好,但在阻力计算上并不匹配。设计尺寸下,绕管翅式换热器性能指标为2.239 K、82.6%和68.12 Pa;板翅式换热器的性能指标为2.278 K、81.59%和77.49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K 负压换热器 绕管翅式 板翅式 分段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增良 徐伟胜 +4 位作者 丁晨 阮晓 吴哲 王琦超 洪炳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0,共12页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与水力学性能进行多方面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中流动时,热流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油气在壳程流动时,CIRF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热力学性能,RAW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水力学性能。综合油气回收工况与计算结果配置CIRF型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油气回收工艺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其可以在有效提高油气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兼顾换热器的水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CFD 管壳式换热器 翅片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空调器小管径室外换热器流路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迪 谭裕锋 +3 位作者 吕根贵 陈旗 吴红霞 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9,共11页
随着空调器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铜价的持续升高,制冷空调行业采用的换热器在向着小体积、低成本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性能衰减的技术瓶颈。为突破此瓶颈,以一款冷暖型房间空调器翅片管式室外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将其换热管外径由7 mm减小至... 随着空调器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铜价的持续升高,制冷空调行业采用的换热器在向着小体积、低成本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性能衰减的技术瓶颈。为突破此瓶颈,以一款冷暖型房间空调器翅片管式室外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将其换热管外径由7 mm减小至5 mm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其流路,最终实现Φ5 mm换热器性能达到初始样机水平并有效降低换热器成本。首先,分别在5种标准工况下测试初始样机性能;然后,利用CoilDesigner软件来分析小管径化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流路布置的情况下,Φ5 mm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略有提升,但制冷剂侧压降增大4~7倍;进一步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了5种流路布置方案来探究分路数、分路汇合位置等因素对换热器传热及压降特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小管径翅片管式换热器流路优化的思路,并设计了3种Φ5 mm管径室外换热器流路优化方案。仿真评估3种方案的可行性后制作样机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方案(3)性能与原换热器相当,同时其材料成本可降低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空调器 翅片管式换热器 小管径 流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10
作者 雷露晓 王政伟 纪国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1-225,共5页
为进一步优化传统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基于传热流动基础理论,建立扁平纵向翅片管的物理模型,给出相关传热计算公式,优化扁平管和翅片的结构参数。进一步将扁平翅片管和圆管翅片管以及组成换热... 为进一步优化传统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基于传热流动基础理论,建立扁平纵向翅片管的物理模型,给出相关传热计算公式,优化扁平管和翅片的结构参数。进一步将扁平翅片管和圆管翅片管以及组成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截面同翅片结构参数下单位体积内气侧换热面积增加1.5倍,同质热负荷下换热器的体积减少50%以上,结构紧凑,具有较好的综合优势,为该换热器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管 纵向翅片管 换热器 传热特性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道窑尾部热交换器传热特性及涡流强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任平 周祖祥 +3 位作者 黄菊 辛嘉俊 王启 岳文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0,共9页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管间距和涡流发生器对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N换热器管外空气换热热阻为主要热阻,占比达到85%以上;当翅片间距、管横向间距、管纵向间距增大时,Nu增大,压降减小,三者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大;当翅片厚度增大时,Nu减小,压降增大,但翅片厚度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小;在所模拟的结构参数中,当翅片间距为5 mm、翅片厚度为1.2 mm、管横向间距为12 mm、管纵向间距为16 mm时,AlN陶瓷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好。相同计算工况下,与光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78.24%~466.41%,与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涡流发生器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2.78%~8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传热性能 压降性能 努塞尔数 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汉林 谷雅秀 +1 位作者 何跃飞 刘力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全工况”模式的热流密度高于“风冷”和“蒸发冷凝”两种模式,而“水冷”模式由于其传热面积远小于其它模式,所以其热流密度最高;“全工况”模式在保持配风量及循环水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热流密度随循环水配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喷淋水与冷却水的流量最佳配比为2∶5;“全工况”模式在严寒干燥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总热流密度分别为5879.64、3964.28及2933.05 W/m^(2),因此不同地区环境运行的传热性能相差较大,该冷凝器“全工况”模式在空气干燥的地区,喷淋冷却水温度范围为13~18℃运行时传热性能较优。在相同的条件下,“蒸发冷凝”模式的水膜传质系数高于“全工况”模式,且两者均随喷淋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换热器 传热传质性能 运行特性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陶瓷膜一体化元件的采热性能研究
13
作者 胡志强 巴莎 +4 位作者 杜康 刘凯文 谭文锋 李向伟 李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4-109,共6页
油田污水余热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经济性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造成热能流失。为提高油田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水平,基于污水处理与余热回收利用一体化基本思路,设计了换热管为螺旋(LX)、螺旋翅片(LC)、光滑(GH)、直翅片(ZC)等4种结构的陶瓷... 油田污水余热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经济性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造成热能流失。为提高油田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水平,基于污水处理与余热回收利用一体化基本思路,设计了换热管为螺旋(LX)、螺旋翅片(LC)、光滑(GH)、直翅片(ZC)等4种结构的陶瓷膜过滤与换热一体化元件,并建立了元件的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4种换热管的流场、采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选。分析结果表明:LX换热管可同时增强内外流体的扰动特性,具有较好的余热回收性能,其单位面积吸热功率与LC换热管、ZC换热管和GH换热管相比分别提高了22.5%、48.0%和2.5%,比较适合用于高温污水余热回收。所得结论可为陶瓷膜过滤与余热回收利用一体化元件的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含热油田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含热污水 余热回收 陶瓷膜 换热管 采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优选法和Taguchi法的涡流发生器结构及布置优化
14
作者 武巧 陈刚 +2 位作者 蒋胜蓝 文帅 刘雅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567-12575,共9页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换热因子、摩擦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等指标对不同方案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热工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单面布置涡流发生器的方式相比,双面布置方式综合性能更佳;涡流发生器开孔数量增多并不能使得摩擦因子持续下降,靠近涡流发生器尾端且仅开一个孔时综合性能较优;涡流发生器在第四排管布置与否对换热及流阻的影响不大,综合性能差异不大,但是随着涡流发生器继续减少,综合性能出现较大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强化传热 流阻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翅片管换热器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蒋翔 李晓欣 朱冬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6,共4页
介绍了翅片管换热器的特点、材料及型式 ,列出了 3种翅片管换热器的应用示例 ,分析了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翅片管的应用情况 ,并给出了应用结果 ,为翅片管换热器的应用方法提供了借鉴 。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应用 研究 研制 特点 材料 型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翅片管束流动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7
16
作者 杨立军 贾思宁 +2 位作者 卜永东 杜小泽 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50-57,9,共9页
空冷散热器为电站间接空冷系统的主要设备,研究空冷散热器翅片管束的流动传热特性,对于电站间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常用翅片管束流动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计算获得了空冷散热... 空冷散热器为电站间接空冷系统的主要设备,研究空冷散热器翅片管束的流动传热特性,对于电站间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常用翅片管束流动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计算获得了空冷散热器冷却空气流动阻力和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随迎面风速的变化规律,拟合得到了摩擦因子与努赛尔特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利用对流换热的综合性能评价标准(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即Nu/f1/3,对6种翅片管束的流动传热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增加,空气对流换热增强,压降增加,翅片管的对流换热系数随之升高,摩擦因子降低,但是换热系数的增加幅度小于压降的增加幅度。Forgo型翅片管束综合流动传热性能优于椭圆型管束。本文研究结果为电站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的选型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空冷系统 空冷散热器 翅片管束 流动传热性能 性能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结构对翅片管换热器积灰与压降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唐家俊 詹飞龙 +2 位作者 胡海涛 丁国良 庄大伟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积灰对具有不同翅片结构的翅片管换热器均会造成长效性能的衰减。本文搭建了换热器积灰可视化实验台,研究了翅片结构对积灰量及积灰后空气侧压降的影响。测试样件的翅片类型包括平直翅片、波纹翅片和开窗翅片;翅片间距范围为1.3~1.8 mm... 积灰对具有不同翅片结构的翅片管换热器均会造成长效性能的衰减。本文搭建了换热器积灰可视化实验台,研究了翅片结构对积灰量及积灰后空气侧压降的影响。测试样件的翅片类型包括平直翅片、波纹翅片和开窗翅片;翅片间距范围为1.3~1.8 mm。实验结果表明:开窗翅片管换热器表面最容易沉积粉尘并增大积灰后压降,与平直翅片相比,波纹翅片和开窗翅片表面粉尘沉积量分别提高了25.6%和52.8%、积灰后压降增量分别提高了44.4%和165.6%;对于开窗翅片,小翅片间距有利于积灰并增大积灰后压降,与翅片间距1.8 mm的样件相比,翅片间距1.5 mm和1.3 mm的样件表面粉尘沉积量分别提高了26.2%和43.2%、积灰后压降增量分别提高了24.1%和49.4%;在积灰过程中,随着粉尘沉积量的增加,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压降先增大后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粉尘沉积 压降 翅片结构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军 吴学红 +2 位作者 徐青 凌长明 张正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82-85,共4页
提出一种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选择Re范围在1 000到5 000时与平板开缝翅片的模拟相比较。结果表明,在Re小于2 752时,平板开缝比波纹开缝的换热效果好,而Re大于2 752时,波纹开缝比平板开缝换热效果... 提出一种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选择Re范围在1 000到5 000时与平板开缝翅片的模拟相比较。结果表明,在Re小于2 752时,平板开缝比波纹开缝的换热效果好,而Re大于2 752时,波纹开缝比平板开缝换热效果更好,并且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的流动阻力小于平板开缝,因此,Re大于2 752时波纹开缝比平板开缝综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开缝翅片 波纹翅片 传热特性 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置梯形翼翅片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苏石川 李光琛 +2 位作者 陈明华 张旭 王浩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87-91,共5页
针对某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开发,应用RNG k-模型及SIMPLE算法,研究了侧置梯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翅片管换热器和平直翅片管换热器在顺排和叉排两种排列方式下其流动与换热耦合特性。在雷诺数500~4 000的范围内,采用侧置梯形翼涡流发生器,... 针对某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开发,应用RNG k-模型及SIMPLE算法,研究了侧置梯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翅片管换热器和平直翅片管换热器在顺排和叉排两种排列方式下其流动与换热耦合特性。在雷诺数500~4 000的范围内,采用侧置梯形翼涡流发生器,顺排布置时,翅片管换热器综合性能因子提高了9.43%~22.67%,叉排布置时,综合性能因子提高了4.89%~14.87%。研究结果表明,侧置梯形翼涡流发生器可以有效地改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性,提高其换热能力,为设计高性能换热装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梯形翼 纵向涡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管换热器内部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鹿世化 刘卫华 +1 位作者 余跃进 黄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7-1372,共6页
空气侧换热是制约翅片管换热器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风机-换热器单元的内部空气流场分布对空气侧的换热影响显著。本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两种手段对一种'U'型翅片管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商用软件对该空间进行了... 空气侧换热是制约翅片管换热器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风机-换热器单元的内部空气流场分布对空气侧的换热影响显著。本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两种手段对一种'U'型翅片管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商用软件对该空间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给出了整场流速的详细分布。用干冰作为材料,对该空间进行了可视化发烟实验。在不同高度的速度分布上,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显示正对风机的速度最大,换热最好。本研究为翅片管的优化提供了数据,为本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内部流场 CFD 可视化 发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