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
1
作者 JIANG Ruirui FEI Liangjun KANG Shouxu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6-503,共8页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parameters,the sand content,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s,and the sand content were all established.The model of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of per unit film pore area,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free surface,and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interference center with sand content and infiltration time were proposed.Reveal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_(3)^(-)-N content based on different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same infiltration time,as the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 increases,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per unit pore area decreases.The infiltration index of the free infiltration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vary little when the sand content increases,mainly are around 0.64 and 0.5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iltration parameters a,b and the sand content is linear function.At the same location,the more the sand content,the smaller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in free surface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surface,the less the NO_(3)^(-)-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hole irrigation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muddy water FERTILIZER sand content NO_(3)^(-)-N con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济麦22的产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建民 毕昕媛 +6 位作者 李瑞珍 高凤翔 姜丽娜 杨瑞平 陈利军 任焕珍 任君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提升弱冬性小麦品种在冬性麦区的产量,以高产、春化期短、抗冻性较弱的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沁县松村冬麦区采用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技术在封冻前进行播种,确保麦种冬前只萌动不出苗,次年早春早出苗,以应对寒冷冬季的... 为提升弱冬性小麦品种在冬性麦区的产量,以高产、春化期短、抗冻性较弱的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沁县松村冬麦区采用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技术在封冻前进行播种,确保麦种冬前只萌动不出苗,次年早春早出苗,以应对寒冷冬季的极端天气。试验设置覆膜不灌溉(T1)、覆膜灌溉1次(T2)、覆膜灌溉2次(T3)、不覆膜不灌溉(CK1)、不覆膜灌溉1次(CK2)和不覆膜灌溉2次(CK3)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显示,T1处理的出苗数达12.07株/穴,出苗率为92.82%,显著高于CK1。成苗期,T1处理成苗数稳定,显著高于CK1。干旱期间,T1处理成穗受到抑制,成穗数为344.85万穗/hm^(2),T2和T3处理的成穗数分别达347.93万、371.85万穗/hm^(2),显著高于CK1、CK2和CK3。产量分析结果发现,T1、T2、T3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1、CK2和CK3。综上,在冬性麦区通过覆膜晚播结合灌溉技术引种弱冬性小麦济麦22,不仅可以提高小麦抵御寒冷与干旱胁迫的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 济麦22 冬麦区 覆膜晚播穴种技术 干旱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制度对覆膜春玉米的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玉洁 李援农 +2 位作者 潘韬 翟禄兴 杜子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72,共6页
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和灌水次数处理下覆膜玉米的耗水规律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次数的变化对产量有较大影响;灌溉次数较多的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波动幅度较小,土壤水分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相同的灌水次数下... 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和灌水次数处理下覆膜玉米的耗水规律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次数的变化对产量有较大影响;灌溉次数较多的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波动幅度较小,土壤水分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相同的灌水次数下,适当增加灌溉定额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作物产量,但超过一定值之后,产量并无显著提高。玉米的耗水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在拔节-抽雄、抽雄-乳熟期的耗水量最大,对水分亏缺最敏感,是需水关键期。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玉米 灌溉制度 耗水规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2 位作者 傅渝亮 金世杰 王锦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91,96,共5页
为揭示土壤容重对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通过开展不同土壤容重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土壤容重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湿润体特征及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土壤容重的浑水膜孔... 为揭示土壤容重对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通过开展不同土壤容重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土壤容重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湿润体特征及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土壤容重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模型;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率、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容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率以及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减小;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距膜孔中心相同位置处的土壤含水率减小。该研究成果可为更深入的研究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规律和浑水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膜孔灌 土壤容重 自由入渗 入渗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金世杰 费良军 +3 位作者 傅渝亮 王锦辉 钟韵 陈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5-239,254,共6页
为揭示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的影响,通过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室内浑水膜孔灌试验,研究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减渗特性以及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土壤初始含水率和累积入渗时间... 为揭示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的影响,通过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室内浑水膜孔灌试验,研究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减渗特性以及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土壤初始含水率和累积入渗时间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模型和减渗模型。研究表明:当浑水的含沙率和膜孔的直径一定时,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相同时间内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初始含水率为4.96%,7.43%,10.07%和12.40%的分别较风干条件下的减少了19%,33%,45%和56%,减渗效果明显。通过对含水率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靠近和远离膜孔的部位含水率变化梯度较大,平均含水率梯度达到了2%/cm,而中间部位含水率变化较小,平均含水率变化梯度仅为0.6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浑水膜孔灌 入渗量 减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费良军 王锦辉 金世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8,共7页
根据室内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浑水与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的区别,研究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及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与浑水垂直一维入渗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参数、湿润锋运移参数与不... 根据室内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浑水与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的区别,研究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及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与浑水垂直一维入渗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参数、湿润锋运移参数与不同膜孔直径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稳定入渗率模型、单位膜孔面积侧渗量模型和湿润锋运移模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单点膜孔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大,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和单位膜孔面积侧渗量逐渐减小;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的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都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单位膜孔面积侧渗量的入渗系数Kc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侧渗量入渗指数αc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直径 浑水膜孔灌 自由入渗 垂直一维入渗 侧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含沙率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利华 费良军 +1 位作者 陈琳 郝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为研究浑水膜孔灌条件下含沙率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设5个含沙率水平(0、3%、6%、9%、12%),观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以及NO-3-N和NH4+-N运移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浑水含... 为研究浑水膜孔灌条件下含沙率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设5个含沙率水平(0、3%、6%、9%、12%),观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以及NO-3-N和NH4+-N运移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浑水含沙率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小,相同入渗历时内湿润体体积和高含水率区域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土壤含水率越小。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符合Kostiakov模型(R2>0.9,P<0.01);随着浑水含沙率的逐渐增大,入渗系数逐渐减小,而入渗指数基本不变。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减渗率均与入渗时间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含沙率对减渗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减渗系数的影响来实现。湿润体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着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在膜孔中心附近区域其含量均较高。土壤NO-3-N主要集中分布在湿润半径10 cm范围内,湿润体水平方向及膜孔垂向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距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NH4+-N主要集中分布在湿润半径5 cm范围内,湿润半径5~10 cm范围内的土壤NH4+-N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率 浑水 膜孔灌 肥液入渗 水氮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入渗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2 位作者 傅渝亮 金世杰 王锦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了揭示浑水入渗与清水入渗的差异,通过大量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因素,研究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膜孔灌自... 为了揭示浑水入渗与清水入渗的差异,通过大量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因素,研究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膜孔灌自由入渗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泥沙粒度组成、膜孔直径、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的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60 0,根据入渗时间利用这些模型可求得相应的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率,从而进一步判断浑水膜孔灌土壤的自由入渗能力.结论可为更深入地研究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规律和浑水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浑水入渗 泥沙粒度组成 稳定入渗率 单点源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膜孔沟灌土壤水盐分布与灌水质量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展羽 冯根祥 +2 位作者 马海燕 陈阳 司涵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2-11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微咸水膜孔沟灌下流量和开孔率对土壤水盐分布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流推进时间和距离符合幂函数分布,流量和开孔率对水流推进速度影响较大;膜孔沟灌通过降低水分蒸发,抑制盐分表聚,有效调节了土...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微咸水膜孔沟灌下流量和开孔率对土壤水盐分布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流推进时间和距离符合幂函数分布,流量和开孔率对水流推进速度影响较大;膜孔沟灌通过降低水分蒸发,抑制盐分表聚,有效调节了土壤水盐分布,总体上,对0—40cm土层盐分具有明显淋洗作用;灌水效率E。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流量的变化不明显;灌水均匀度E。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减小;脱盐效率E3随开孔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流量的变化不明显;通过方差分析对灌水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初步得出试验区适宜的膜孔沟灌优化灌水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膜孔沟灌 水盐分布 灌水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3D的微咸水膜孔沟灌水盐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0
作者 马海燕 王昕 +2 位作者 张展羽 冯根祥 吕宁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利用HYDRUS-3D模型对室内试验条件下微咸水膜孔沟灌水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HYDRUS-3D模型模拟膜孔沟灌入渗过程的可靠性较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模拟,对不同方案下的水盐运移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为450~900m3... 利用HYDRUS-3D模型对室内试验条件下微咸水膜孔沟灌水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HYDRUS-3D模型模拟膜孔沟灌入渗过程的可靠性较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模拟,对不同方案下的水盐运移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为450~900m3/hm2时,3%、6%和9%开孔率下的脱盐率均在46%以上,短期内达到0~40cm土层内压盐的效果,可为花生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为达到节水、压盐的效果,膜孔沟灌条件下的灌水量不宜小于300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3D模型 微咸水 膜孔沟灌 水盐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单膜孔肥液入渗水分及氮素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董玉云 费良军 任建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4,共5页
为了探求特定条件下的水肥运移规律,该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对单膜孔肥液入渗水分运移及NO3--N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单膜孔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水平湿润距离和垂直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 为了探求特定条件下的水肥运移规律,该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对单膜孔肥液入渗水分运移及NO3--N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单膜孔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水平湿润距离和垂直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均符合幂函数方程;质地对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和再分布的影响均较大;供水结束时,不同土壤质地的NO-3-N含量在湿润土体表层10cm范围内的高含水率段分布均比较均匀,且NO3--N含量相差较小;NO3--N本底值对湿润体表层10cm范围内NO-3-N含量分布和再分布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地 膜孔灌 渗透 肥液 水分运移 NO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浑水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琳 费良军 +2 位作者 刘利华 王子路 钟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在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下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6.02%,7.40%,8.23%,10.08%和13.20%)条件下入渗特性、湿润锋运移、土壤水分分布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运移特性,建立了... 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在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下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6.02%,7.40%,8.23%,10.08%和13.20%)条件下入渗特性、湿润锋运移、土壤水分分布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运移特性,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累积入渗量以及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湿润体内水分和氮素的分布规律均受到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同一入渗时刻,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而湿润锋运移距离却呈现出随时间增大的趋势;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湿润体体积越大,湿润体内水分、铵态氮以及硝态氮分布范围越广;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入渗系数K值越小,入渗指数α越大。灌水结束时,湿润体内铵态氮绝大部分分布在湿润体半径r≤5cm范围内,而湿润体半径10cm>r>5cm范围的土壤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湿润体半径r≥10cm时,铵态氮含量明显降低;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由膜孔中心至半径为10cm范围内,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硝态氮含量均随着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距离膜孔中心越近硝态氮含量越高;在同一位置处,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再分布,湿润锋逐渐下移,湿润体内铵态氮逐渐向下运移且其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随时间继续运移,上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小,下层新湿润体中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整个湿润体内硝态氮含量分布趋于均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氮素运移及转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膜孔灌 土壤初始含水率 水分再分布 模型 氮素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费良军 王锦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2,共8页
通过室内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和4种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不同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不同泥沙粒... 通过室内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和4种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不同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关系;提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自由面和交汇面湿润锋运移距离模型;并揭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的累积入渗量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粒径小于0.01 mm的颗粒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入渗系数K随着d0.01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指数α随着d0.01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的增大,自由面和交汇面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减小,减渗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粒度组成 浑水膜孔灌 单向交汇 交汇时间 减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孔沟灌条件下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援农 李方红 +1 位作者 雷雁斌 费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87,共4页
结合膜孔灌溉技术的特点,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实验方案,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春玉米膜孔沟灌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消耗规律,并相应得出春玉米地膜覆盖条件下各个生育期的水分消耗系数,为膜孔沟灌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 结合膜孔灌溉技术的特点,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实验方案,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春玉米膜孔沟灌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消耗规律,并相应得出春玉米地膜覆盖条件下各个生育期的水分消耗系数,为膜孔沟灌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沟灌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消耗系数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供水条件下单点膜孔入渗湿润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费良军 吴军虎 +2 位作者 王文焰 丁新利 张江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7-140,共4页
通过室内单点膜孔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单点膜孔入渗湿润体形状和湿润体内含水量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单点膜孔入渗水平湿润半径和垂直湿润半径与入渗时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湿润半径和湿润体内平均含水量的计算... 通过室内单点膜孔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单点膜孔入渗湿润体形状和湿润体内含水量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单点膜孔入渗水平湿润半径和垂直湿润半径与入渗时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湿润半径和湿润体内平均含水量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点源入渗 湿润体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孔灌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费良军 韩雪冬 +1 位作者 贾丽华 程东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8-602,共5页
通过农田小区膜孔灌灌水施肥试验,研究了玉米不同生育期膜孔灌和畦灌农田土壤氮素运移特性。结果表明:膜孔灌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膜孔附近,膜孔中心垂直剖面土壤硝态氮分布比较均匀,畦灌的分布则比较集中。膜孔灌灌水定额越大,土壤表... 通过农田小区膜孔灌灌水施肥试验,研究了玉米不同生育期膜孔灌和畦灌农田土壤氮素运移特性。结果表明:膜孔灌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膜孔附近,膜孔中心垂直剖面土壤硝态氮分布比较均匀,畦灌的分布则比较集中。膜孔灌灌水定额越大,土壤表层硝态氮季节性减小越快,硝态氮减小的土层越深,深层80~100cm硝态氮累积量越大,而畦灌的分布则比较集中。收获时,膜孔灌处理整个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为97.7mg·kg-1,畦灌处理为114.55mg·kg-1,膜孔灌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洗。这一研究成果为提高膜孔灌水肥利用率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玉米 土壤水氮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锦辉 费良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4-188,195,共6页
根据室内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建立了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参数与不同膜孔直径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 根据室内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建立了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参数与不同膜孔直径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稳定入渗率模型、自由面和交汇面湿润锋运移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膜孔直径增大,单点膜孔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大,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逐渐减小;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的K值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α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膜孔间距一定的情况下,入渗发生交汇的时间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自由面和交汇面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直径 浑水膜孔灌 交汇入渗 单向交汇时间 交汇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地膜玉米膜孔灌溉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买自珍 蒋儒龄 +7 位作者 袁丕成 陆俊武 佘萍 李明芳 陈永葆 张建兴 杨琳 赵佰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8,共6页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以先玉335号玉米为材料,冬灌改为播前灌,并在玉米大喇叭口后期至抽雄前(7月12日)和灌浆期(8月8日),采用膜孔灌溉方式补灌2水,研究地膜玉米不同补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改冬灌...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以先玉335号玉米为材料,冬灌改为播前灌,并在玉米大喇叭口后期至抽雄前(7月12日)和灌浆期(8月8日),采用膜孔灌溉方式补灌2水,研究地膜玉米不同补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改冬灌为播前灌,可减少玉米拔节期1次灌水,其依据是苗期~拔节期耗水量少;进入大喇叭口期,耗水量增加;抽雄~灌浆期,需水达到高峰期,日耗水强度最高,这是玉米一生最关键需水期。本试验结论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地膜玉米在春灌底墒水条件下,膜孔方式补灌1350 m3/hm2和1800 m3/hm2水量,产量分别为10568.0 kg/hm2和10933.1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6.75 kg/(hm2.mm)和15.57 kg/(hm2.mm)。与大田畦灌灌溉定额3600 m3/hm2相比,可节水50.0%~62.5%,节约的水用来扩大中部干旱带灌溉面积,可取得节水增产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孔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孔灌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玉云 王宝成 +2 位作者 贾丽华 穆红文 费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66,共6页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相同灌水频率时,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灌水量时,耗水强度随灌水频率的增加...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相同灌水频率时,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灌水量时,耗水强度随灌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玉米产量与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之间呈良好的抛物线关系;膜孔灌夏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较佳的需水量是2546~3410 m3·hm-2;灌水条件相同时,玉米膜孔灌比常规畦灌的耗水量减少6.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3.3%,增产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夏玉米 耗水特性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γ-聚谷氨酸的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琳 费良军 +3 位作者 王子路 郭欣 曾建 杨扬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9-535,共7页
为探究聚谷氨酸对浑水膜孔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运动和土壤改良方面的影响,基于室内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配比(0,0.1%,0.5%,1.0%)对水分入渗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累积入渗量,与处理C相比,处... 为探究聚谷氨酸对浑水膜孔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运动和土壤改良方面的影响,基于室内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配比(0,0.1%,0.5%,1.0%)对水分入渗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累积入渗量,与处理C相比,处理C1、处理C2、处理C3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了17.27%,30.91%和42.73%,稳定入渗率分别减小了17.28%,35.79%和57.32%,但土壤饱和含水率分别增加了7.38%,35.27%和39.62%;Kostiakov公式中K值从0.132 8减小到0.070 7,α值从0.774 6增大到0.812 7;γ-PGA会阻碍垂直湿润锋运移,使得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根系吸水层,但对水平湿润锋的运移并没有阻碍作用,并且对土壤水分的水平运动有推进作用,0.5%γ-PGA施量效果最显著;另外,γ-PGA改变了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在浑水膜孔灌中,可将水分集中在土壤上层,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浑水膜孔灌 土壤持水能力 入渗特性 Kostiakov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