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Method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 in ODEs
1
作者 Song Xiaoqiu(Beiji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6年第4期19-26,共8页
In this paper, a 3rd order combination method with three processes and a 4th order combination method with five processes for solving ODEs are discussed. These methods are the Runge-Kutta method combined with a linear... In this paper, a 3rd order combination method with three processes and a 4th order combination method with five processes for solving ODEs are discussed. These methods are the Runge-Kutta method combined with a linear multistep method, which overcomes the defect of the 3rd order parallel Runge-Kutta method discussed in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WARE RELIABILITY numerical analysis combination method Parallel Computation O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ass of modified parallel combined methods of real-time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a stiff system
2
作者 朱珍民 刘德贵 陈丽容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4年第3期387-391,共5页
A class of modified parallel combined methods of real-time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presented for a stiff dynamic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parallelism across the system with the parallelism across the method, and rela... A class of modified parallel combined methods of real-time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presented for a stiff dynamic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parallelism across the system with the parallelism across the method, and relaxing the dependence of stage value computation on sampling time of input function, a class of modified real-time parallel combined methods are constructed. Stiff and nonstiff subsystems are solved in parallel on a parallel computer by a parallel Rosen-brock method and a parallel RK method, respectively. Their order conditions and convergences are discuss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is class of modified algorithms can get high speed 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ff system real-time numerical simulation parallel combined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作用下主辅机共塔型空冷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高潮 赵强强 +7 位作者 万超 范烨 杨凯旋 荆涛 姚兆林 崔元永 肖文博 师进文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s时高温区会减少,外侧压力降低,迎风背风段的压力变化大于两侧扇段,主机扇段总换热量降低,辅机扇段缓慢增加且受环境风影响较小;在不同环境风向下,当风向角为0°和180°时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大幅升高,风向角为45°和135°时,两塔之间的部分扇段被阻挡,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相对小幅降低,主机扇段的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被完全遮挡的方位,辅机扇段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向角90°处,即正对辅机扇段的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系统 主辅机共塔 环境风速 环境风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土壤学文献图形数值抽取技术框架初步构建
4
作者 刘杰 马海艺 +3 位作者 郭志英 郏梦思 王昌昆 潘贤章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51,共7页
针对土壤学文献中图形数值抽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形数值抽取技术框架。首先,对土壤学文献图形中常见要素及其表示符号进行梳理,并收集相关图形进行标注,形成训练数据集;然后,利用基于全局图像信息的YOLOv8模型,... 针对土壤学文献中图形数值抽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形数值抽取技术框架。首先,对土壤学文献图形中常见要素及其表示符号进行梳理,并收集相关图形进行标注,形成训练数据集;然后,利用基于全局图像信息的YOLOv8模型,通过多轮迭代优化训练适合于土壤学文献图形要素的识别模型;最后,研发图像坐标到数值坐标的转换算法,实现二维散点和柱状图数值的自动提取。经独立样本检验,所训练的模型可有效识别文献中的图形要素,且解算的数值与手工提取结果高度吻合(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大于0.99)。据此,本文构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形数值抽取技术框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为土壤学文献中图形数据进一步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土壤学文献 图形要素识别 数值提取 YOLO 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载荷作用下加筋板极限强度相互关系公式
5
作者 万琪 宋召军 +2 位作者 钱伟 杨鑫 李晓彬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7,共11页
船舶航行时整体船体梁受到货物装载载荷、船底吃水静水弯矩与波浪弯矩等组合载荷联合作用,而其局部船体加筋板结构则承受面内纵向、横向与面外压力载荷等三向载荷联合作用。侧向载荷的大小不同程度地影响加筋板面内的纵向与横向承载能力... 船舶航行时整体船体梁受到货物装载载荷、船底吃水静水弯矩与波浪弯矩等组合载荷联合作用,而其局部船体加筋板结构则承受面内纵向、横向与面外压力载荷等三向载荷联合作用。侧向载荷的大小不同程度地影响加筋板面内的纵向与横向承载能力,故需建立组合载荷共同加载条件下的加筋板极限强度相互关系式。本文以散货轮船底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称循环边界的双跨双弯几何范围加筋板模型,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实船连续船体结构遭受横向、纵向与侧向等组合载荷联合作用时的极限强度相互影响规律。通过研究发现,通常侧向载荷降低加筋板结构纵向与横向极限承载力,且板柔度越小则降低越大,同时建议分别通过增大型材尺寸与板材厚度提高侧压作用下的纵向与横向极限承载力,并提出组合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加筋板极限强度相互关系表达式。该方法可评估纵向、横向与侧向载荷联合作用下的极限强度相互关系,以开展复合载荷状态下的船舶加筋板结构强度设计的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载荷 加筋板 极限强度 数值仿真 相互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惯量积测量的支撑结构设计研究
6
作者 荣吉利 李剑峰 +4 位作者 周晓俊 李亮 杨梓航 刘睿 程修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针对惯性仪表组件高精度惯量积测量中的无干扰力矩支撑方式需求,设计了径向气浮和轴向气浮相结合的组合气体轴承作为非接触支撑结构.为了研究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建立其理论模型,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进行仿真,同时设计并搭建试验装置验证... 针对惯性仪表组件高精度惯量积测量中的无干扰力矩支撑方式需求,设计了径向气浮和轴向气浮相结合的组合气体轴承作为非接触支撑结构.为了研究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建立其理论模型,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进行仿真,同时设计并搭建试验装置验证仿真的准确性.研究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相近,并且发现非接触支撑结构的轴向承载力是惯量积测量时的薄弱处,结合参数化建模开展了轴向承载力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支撑结构中的转子套筒大径有利于提高轴向承载力;结构改进后,轴向承载力提升182.98%,惯量积测量时的旋转速度上限提升54.10%,测量精度提升4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气体轴承 承载能力 数值模拟 非接触支撑 惯量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芳屯外围油田“二三结合”综合措施调整
7
作者 周志军 张祺 +4 位作者 衣犀 王书洋 宫金成 吴启春 刘嘉琪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19,共11页
宋芳屯外围油田芳2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水驱控制效果不佳、低产井比例较高以及长期关停井数量较多等问题。传统的反九点法井网布局已无法适应当前高效开采的要求。为改善这些问题并提高区块采收率,采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 宋芳屯外围油田芳2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水驱控制效果不佳、低产井比例较高以及长期关停井数量较多等问题。传统的反九点法井网布局已无法适应当前高效开采的要求。为改善这些问题并提高区块采收率,采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引入中相微乳液驱替技术,结合室内实验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提出新的开发方案。结果表明,将复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椰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甜菜碱(质量比1∶3)作为中相微乳液的核心表面活性剂,并将其质量分数控制在0.5%时,体系能达到最优状态。通过醇度扫描法确定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9.4%,同时盐度优化值为4.3%NaCl。在填砂模型驱油实验中,中相微乳液的注入可提高采收率24.65百分点。此外,将现有井网优化为五点法布局,并将井距调整至195.1m。二次水驱井网加密与三次采油结合后,基于CMG数值模拟软件的预测,当水驱含水率达到86%时,注入中相微乳液可提高采收率20.42百分点,累积增油量预计达到31.93万吨。研究成果不仅为宋芳屯外围油田芳2区块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为其他陆相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结合 中相微乳液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算法渐变式液压缓冲器的优化研究
8
作者 尤小梅 侯晓冬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1,共6页
以履带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其缓冲性能,建立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以最大缓冲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高压腔半径、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变量建立了缓... 以履带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其缓冲性能,建立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以最大缓冲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高压腔半径、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变量建立了缓冲器优化模型,分别采用蚁群算法、萤火虫优化算法及麻雀搜索算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原有结构的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在3种算法优化后,缓冲效率得到提升,缓冲力及压强差的峰值显著下降,其中麻雀搜索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在缓冲器的组合优化中收敛速度更快,优化效果也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 数值仿真 缓冲效率 组合优化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汇合口山区强弯河道洪水淹没研究
9
作者 林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7,136,共4页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城区河段整体二维数学模型,对不同洪水组合下山区强弯河道的洪水特征及其淹没情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复杂洪源影响,汇合口至弯顶上游侧河段表现出不同的水面横比降沿程分布和流速重分布特征,在洪水组合1时具有更为...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城区河段整体二维数学模型,对不同洪水组合下山区强弯河道的洪水特征及其淹没情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复杂洪源影响,汇合口至弯顶上游侧河段表现出不同的水面横比降沿程分布和流速重分布特征,在洪水组合1时具有更为显著的水面横比降,凹岸水位大幅高于组合2;水动力轴线偏向凸岸,而组合2时偏向凹岸;该类型河道的弯道水流特征导致两岸洪水淹没差异大,在洪水防控中应从水位、流速两方面考虑不利工况。研究成果可为当地防洪体系建设及防汛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类似河段的洪水淹没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洪水组合 强弯河道 汇合口 洪水淹没 二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透气性坚硬煤层联合卸压增透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玉军 李振华 李嘉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65,共9页
基于焦作某矿煤层呈现高瓦斯含量、低渗透性、硬度高及复合煤层等特点,且矿区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情况,为提高冲孔效果及瓦斯抽采效果,提出“松动爆破-机械造穴-水力冲孔”联合增透技术;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的钻... 基于焦作某矿煤层呈现高瓦斯含量、低渗透性、硬度高及复合煤层等特点,且矿区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情况,为提高冲孔效果及瓦斯抽采效果,提出“松动爆破-机械造穴-水力冲孔”联合增透技术;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的钻孔间距下的裂隙扩展状态进行模拟;对装药密度、装药结构与装药量等爆破参数进行了现场考察;利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造穴钻孔直径下的裂隙发育范围进行模拟;对刀具开闭程度与水压的关系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在辅助孔的导向作用下,在2孔之间生成贯通裂隙面,且模拟出爆破孔与辅助孔最佳间距为4 m;最佳的装药结构为使用联合增透技术后“改造药仓3卷并排装药”,合理的装药密度为1.02 kg/m;通过PFC2D进行模拟确定合理的扩孔直径为500 mm;现场进行水压与刀臂张开度测试,显示当水压达到6 MPa时,造穴刀臂能完全打开;现场工业性试验实施后,与矿井常规的水力冲孔措施相对比,冲孔速度提高1.21倍;冲孔效率提高1.23倍,钻孔冲煤量提高1.09倍;抽采浓度初始值、60 d值、120 d值分别增加20%、14%、16%。数值模拟与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均证明:提出的联合增透技术在低透气性硬煤中能够提高冲孔效果及抽采浓度,为其他低透气性坚硬煤层的瓦斯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 坚硬煤层 数值模拟 联合增透技术 冲孔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直型与弯曲型联合消能多级消力池水力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一帆 杨磊 +1 位作者 向金虎 康亚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在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下,多级消力池往往由于水流衔接不畅导致下游的流态与消能效果较差。基于河北省青山水库溢流表孔及泄洪底孔消能防冲设计,采用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级消力池与二级消力池不同体型参数下池内特征水... 在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下,多级消力池往往由于水流衔接不畅导致下游的流态与消能效果较差。基于河北省青山水库溢流表孔及泄洪底孔消能防冲设计,采用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级消力池与二级消力池不同体型参数下池内特征水力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一级消力池池长满足稳定水跃发生条件后,继续增大池长对消能率的影响较小;尾坎高度(即池深)的降低导致收缩断面弗氏数逐渐增大,表孔侧与底孔侧一级消力池消能率随着坎高降低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规律;二级消力池直线段长度增大导致水跃位置下移,弯曲段轴线角度适度增大有利于提高消能率,但角度过大时消能率降低;在此基础上推荐了一级消力池与二级消力池联合消能的组合体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一级池内的导墙可以显著改善二级池流态,各级消力池内跃前断面弗氏数均超过4.50,发生的水跃属于稳定水跃;综合消能率达到70.12%,较初设方案有明显提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消力池 联合消能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接隧洞下通竖井的调压室流态和阻力系数CFD分析
12
作者 邹远璐 陈胜 +2 位作者 章梦捷 赵文龙 张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1,共5页
前接隧洞下通竖井的调压室水流条件复杂,型式特殊,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研究其水力特性,针对国内某抽水蓄能电站建立了该调压室局部模型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发电及抽水工况下分流及汇流两种典型流态的分流比对水头损失系数... 前接隧洞下通竖井的调压室水流条件复杂,型式特殊,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研究其水力特性,针对国内某抽水蓄能电站建立了该调压室局部模型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发电及抽水工况下分流及汇流两种典型流态的分流比对水头损失系数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流态下水头损失系数与分流比的拟合曲线,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流态下的水头损失系数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可用于该类调压室的水力特性研究;与常规布置形式调压室相比,机组稳定发电运行时前接隧洞下通竖井的调压室水流流态较差,结合处伴有局部向上的流动及回流;水头损失系数随分流比呈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此类调压室的设计及水力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与调压室结合布置 调压室 三维数值模拟 水头损失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船舶撞击弧形闸门风险评估
13
作者 张超怡 陈星 +3 位作者 张启灵 邢喜旺 李端有 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34-542,共9页
随着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各类水利设施面临船舶撞击的风险日益增大。相比于大坝等大体积混凝土挡水结构,闸门结构尺寸相对单薄,在遭受船撞后失效的风险更高,是挡水一线的薄弱环节,当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定量评估闸门的船撞失效风险。针对... 随着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各类水利设施面临船舶撞击的风险日益增大。相比于大坝等大体积混凝土挡水结构,闸门结构尺寸相对单薄,在遭受船撞后失效的风险更高,是挡水一线的薄弱环节,当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定量评估闸门的船撞失效风险。针对弧形闸门,以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作为评价数据输入,提出一种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和D-S证据理论的多源信息融合评估方法,开展了闸门结构的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船舶吨位200~3 000 t、船速1~8 m/s时,闸门遭受船撞后的失效风险等级为Ⅱ级,撞击后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但不会影响其安全运行。该方法能够直观呈现闸门风险等级,实现了失效风险的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可为水利基础设施通航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闸门 船舶撞击 云模型 组合赋权法 D-S证据理论 数值模拟 多源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火箭推力室对非对称喷管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乔明坤 徐惊雷 陈匡世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为了探索提高宽域喷管推力性能的可行途径,提出了一种耦合火箭推力室的高性能非对称喷管设计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有/无火箭推力室及其参数配置对非对称喷管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火箭推力室会显著改变喷管内流场结构,... 为了探索提高宽域喷管推力性能的可行途径,提出了一种耦合火箭推力室的高性能非对称喷管设计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有/无火箭推力室及其参数配置对非对称喷管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火箭推力室会显著改变喷管内流场结构,引入激波并产生一定尺度的回流区;全飞行包线内,火箭推力室的合理布局可以对主喷管产生一定推力增益,推力系数最多可增加18.02%,且耦合火箭推力室后的组合喷管在相同工况下产生的总推力大于主喷管单独工作和火箭推力室单独工作产生的推力之和,产生了“1+1>2”的效果;不同工况下,火箭推力室的出口马赫数、流量、安装角度等因素对火箭推力室增益效果有一定影响;当火箭推力室的流量和安装角度足够大时,会造成喷管主流的严重分离,导致主喷管不起动。耦合火箭推力室可以提高喷管低马赫数下的推力性能,在全包线范围内增大喷管推力,但需控制推力室流量和安装角度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室 非对称喷管设计 组合构型 推力增益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空洞-减薄病害的超大跨隧道服役安全研究
15
作者 麻建飞 贾港帅 +3 位作者 江波 陈征 凌小康 贺少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705,729,共9页
统计19座高铁隧道衬砌病害的分布规律,修正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数值仿真分析组合病害对服役期超大跨铁路隧道内力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洞-减薄组合病害占统计病害的39.3%,是铁路隧道出现频率最高的病害类型;组合病害在拱... 统计19座高铁隧道衬砌病害的分布规律,修正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数值仿真分析组合病害对服役期超大跨铁路隧道内力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洞-减薄组合病害占统计病害的39.3%,是铁路隧道出现频率最高的病害类型;组合病害在拱顶处的出现频率最高,为0.78.将空洞影响区域下降段的围岩压力替换为幂函数分布,推导出比现有线性分布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组合病害导致超大跨隧道衬砌结构内力和安全系数在病害作用区和影响区剧烈变化,安全系数最大降低61.68%.组合病害和衬砌劣化显著影响超大跨隧道服役安全性,服役时间越长,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越显著.以素混凝土最小安全系数为2.0、2.4、2.8和钢筋混凝土最小安全系数为1.70、2.04、2.38为界限,建立超大跨铁路隧道含组合病害的衬砌安全评价分级和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衬砌病害 荷载结构法 组合病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陆地风电空心锥形基础组合承载特性
16
作者 宋福星 李大勇 +1 位作者 张雨坤 梁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00-4308,共9页
空心锥形基础是一种新型陆地风电基础形式,相比于传统重力式基础,具有钢筋和混凝土用量低、减少基坑开挖产生废渣土等优点。为研究空心锥形基础在组合荷载下的承载特性,通过开展数值模拟,探究基础体积一定时,基础顶板直径与底板直径比... 空心锥形基础是一种新型陆地风电基础形式,相比于传统重力式基础,具有钢筋和混凝土用量低、减少基坑开挖产生废渣土等优点。为研究空心锥形基础在组合荷载下的承载特性,通过开展数值模拟,探究基础体积一定时,基础顶板直径与底板直径比对基础组合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顶板与底板直径比为6时,空心锥形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较同体积重力式圆形基础提高1倍,弯矩极限承载力提高60%。不同组合荷载下,不同直径比的空心锥形基础的破坏包络线可分别用一条曲线描述,提出不同组合荷载的破坏包络线表达式。水平与弯矩组合荷载下,重力式圆形基础和空心锥形基础的破坏包络线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心方向相反。圆形基础在水平与弯矩荷载异向时承载力较高,空心锥形基础在水平和弯矩同向时承载力较高。空心锥形基础有较好组合承载能力,可为超大单机装机容量风机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锥形基础 组合加载 破坏包络线 数值模拟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出口马赫数的组合进气道模态转换反压控制研究
17
作者 乔文友 舒鹏 +3 位作者 陈咸刚 黄俊 桂丰 车杰先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5,共16页
在组合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中,如何根据发动机工作特性确定出口反压动态变化规律是整个推进系统能否实现推力平稳过渡的关键。本文根据冲压和涡轮发动机对入口马赫数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出口马赫数的反压控制方法,开展了三维非定常数值模... 在组合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中,如何根据发动机工作特性确定出口反压动态变化规律是整个推进系统能否实现推力平稳过渡的关键。本文根据冲压和涡轮发动机对入口马赫数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出口马赫数的反压控制方法,开展了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采用基于单点定常合理反压拟合的控制规律,验证传统反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基于组合进气道出口马赫数的反压控制方法,分析模态转换过程中反压控制规律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基于单点定常合理反压拟合的控制规律进行非定常计算得到的冲压和涡轮通道出口最大马赫数分别为0.323,0.812,超过了冲压和涡轮发动机入口马赫数不大于0.3和0.5的要求;基于出口马赫数的反压控制方法得到的进气道冲压和涡轮通道出口最大马赫数分别为0.267,0.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进气道 模态转换 非定常数值模拟 反压控制方法 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研究
18
作者 敬心谙 赖正聪 杨云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49-755,共7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低矮隔震层的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基于橡胶剪切理论及滑动摩擦理论建立各隔震元件的力学模型,提出该体系中主要隔震构件尺寸设计方法和各元件力学参数定义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提出一种适用于低矮隔震层的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基于橡胶剪切理论及滑动摩擦理论建立各隔震元件的力学模型,提出该体系中主要隔震构件尺寸设计方法和各元件力学参数定义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隔震前后周期、层间剪力、隔震层位移和水平向减震系数等指标,并进行罕遇地震下最大拉应力和隔震层最大位移校核。结果表明,该体系将复位橡胶元件与滑动摩擦元件分开布置,耐久性能较好,复位橡胶不承受竖向压力,仅提供水平刚度且更换时无需顶升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隔震层 组合隔震 隔震体系 数值模拟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震工作条件下跨流道流动耦合干扰研究
19
作者 刘精彩 王卫星 +2 位作者 朱家浩 胡杨 姜璇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7-121,共15页
爆震涡轮组合发动机,过渡模态冲压与涡轮进气涵道存在运动激波主导的跨流道流动耦合干扰现象。本文采用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结合动力学模态分解分析方法,对该类复杂强耦合非定常流动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下游爆震燃烧室影响,冲压... 爆震涡轮组合发动机,过渡模态冲压与涡轮进气涵道存在运动激波主导的跨流道流动耦合干扰现象。本文采用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结合动力学模态分解分析方法,对该类复杂强耦合非定常流动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下游爆震燃烧室影响,冲压涵道存在逆向传播的运动激波,该运动激波在涵道内逆向传播速度减小,激波强度减弱。运动激波由冲压涵道向主涵道传播过程中,运动激波由平面激波逐渐衍射为类球面激波;同时,伴随着运动激波在主涵道壁面激波反射。主涵道中激波衍射与反射在涡轮涵道诱发微弱扰动波,未出现运动激波。2阶动力学模态是各涵道流动振荡的主导模态,其模态频率与爆震频率相同。冲压涵道流场振荡能量占比较大,流场压力脉动强度较强;涡轮涵道流场振荡能量占比较小,流场压力脉动强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发动机 冲压涵道 涡轮涵道 耦合干扰 运动激波 激波衍射 激波反射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超大双基坑的施工工序
20
作者 费建波 肖俊 +1 位作者 周贤舜 杨朝帅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1-549,I0001,共10页
深圳大运交通枢纽新建工程包含车站主体基坑与交通核基坑,双基坑紧邻密贴,同时修建,施工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为明确明挖顺作和盖挖逆作开挖工法对基坑安全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由明挖顺作法和盖挖逆作法组合得到的4种施工工序,... 深圳大运交通枢纽新建工程包含车站主体基坑与交通核基坑,双基坑紧邻密贴,同时修建,施工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为明确明挖顺作和盖挖逆作开挖工法对基坑安全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由明挖顺作法和盖挖逆作法组合得到的4种施工工序,分析围护结构水平变形、各板竖向变形和周边地表沉降等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采用“车站逆作、交通核逆作”施工工序时交通核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中板和底板竖向变形最小,而采用“车站顺作、交通核顺作”施工工序时这些指标值最大.基于结构变形最小的原则,推荐“紧邻高架的较大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远离高架的较小基坑采用盖挖逆作法”作为适合该类工程的最优施工工序.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该类工程的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超大双基坑 数值模拟 明挖顺作法 盖挖逆作法 工序组合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