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ed glycate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diabetic skin reduces the cell viability and angiogenesis of 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晓赞 XIE Ting +3 位作者 SUN Xiao-fang WANG Qi LU Shu-liang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6-682,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lycation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 th factor( bFGF) in diabetic skin.Methods The abdom inal full-thickness skin tissues from 58 patients( 29 diabetic and 29 non-diabetic) aged 40 to69 years a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lycation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 th factor( bFGF) in diabetic skin.Methods The abdom inal full-thickness skin tissues from 58 patients( 29 diabetic and 29 non-diabetic) aged 40 to69 years and granulation tissues from 15 patients( 8 diabetic and 7 non-diabetic) aged 50 to 59 were analyzed.The propor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b FG F intotal b FGF was measured with co-immunoprecipitation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und skin were detected with hem 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The cell viability, apoptosis, and angiogenesis of human derm al m 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DMECs) after exposure to AG Es-b FG For bFGF were measured with cell counting kit-8, flow cytom etry,and tube form ation assay,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AG Es-b FG F in total b FG F showed agedependent increaseboth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skin. As com pared with non-diabetic skin, the constituent ratio in diabetic sk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qual age-group, and the same result could be obtained in granulation tissues from patients aged 50 to 59. The proportion of AG Es-b FG F in diabetic granulation was low er than that in diabetic skin from patients aged 50 to 59. H istological analysis show ed few er vessels in diabetic skin wound. In vitro, the viability and vascularization of H D M EC s were promoted by b FG F and inhibited after exposure to AGEs-bFGF for 7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one cause for im paired wound healing in diabetic skin could be the glycated b FG F and its changed angiogen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 终产物碱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sic flbroblast growth factor protects auditory neurons and hair cells from noise exposure and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2
作者 翟所强 王大君 +4 位作者 王嘉陵 Han Dongyi YANG Weiyan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7,共8页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protectivie effect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on cochlear neurons and hai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experiment I, cultured spiral ganglion neuron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protectivie effect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on cochlear neurons and hai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experiment I, cultured 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s) prepared from P3 mice were exposed to 20mM glutamate for 2 hours before the culture medium was replaced with fresh medium containing 0, 25, 50, and 100 ng/ml bFGF, respectively. Fourteen days later, all cultures were fixed with 4% paraformaldehyde, and stained with 1% toluidine blue. The number of surviving SGNs were counted and the length of SGNs neurites were measured. Exposure to 20 mM glutamate for 24 hours resulted in an inhibition on neurite outgrowth of SGNs and elevated cell death. Treatment of the cultures with bFGF led to promotion of neurite outgrowth and elevated number of surviving SGNs. Effects of bFGF were dose dependent with the highest potency at 100 ng/ml. In experiment Ⅱ, in vivo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with guinea pigs in which bFGF or artificial perilymph was perfused into the cochlea to assess possible protective effects of bFGF on cochlear hair cells an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CAP). The CAPs were measured before, immediatly and 48 hours after exposure to noi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P were observed (p<0. 05 ) among the bFGF perfused group, control group(t =3. 896 ) and artificial perilymph perfused group (t =2. 520) at 48 hours after noise exposure, Cochleae were removed and hair cell Loss was analyzed in surface preparations prepared from all experimental animals. Acoustic trauma caused loss of 651 and 687 inner hair cells in the control and artificial perilymph perfused group, respectively. In sharp contrast, only 31 inner hair cells were lost in the bFGF perfused ears. Similarly, more outer hair cells died in the control and perilymph perfuesed group (41830 and 41968, respectively) than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bFGF (34258).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FGF protected SGNs against glutmate neurotoxicity in vitro. In addition, treatment with bFGF also protected hair cells from acoustic trau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COCHLEA Spiral ganglion neurons excitotoxicity acoustic trau- ma hair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在维持骨骼肌质量中的作用
3
作者 赵衍朴 杨小雨 +3 位作者 于惠康 杨雪玲 杨春华 田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299,共7页
目的研究正常和高脂饮食情况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在维持骨骼肌质量中的作用,并探讨VEGFB与成纤维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设置4个实验组:正常饮食VEGFB^(+/+)及VEGFB^(-/-)组,高脂饮食VEGFB... 目的研究正常和高脂饮食情况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在维持骨骼肌质量中的作用,并探讨VEGFB与成纤维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设置4个实验组:正常饮食VEGFB^(+/+)及VEGFB^(-/-)组,高脂饮食VEGFB^(+/+)及VEGFB^(-/-)组;获取24周龄小鼠骨骼肌,称重;采用基因表达关联分析和qPCR实验探究骨骼肌中FGFs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种饮食条件下VEGFB缺失均会导致小鼠骨骼肌质量下降;正常饮食条件下,VEGFB^(-/-)小鼠骨骼肌中8个FGFs表达水平下调,其中6个为旁分泌FGFs;高脂饮食条件下,VEGFB^(-/-)小鼠骨骼肌中11个FGFs表达水平下调,其中8个为旁分泌FGFs。结论骨骼肌中VEGFB可通过FGFs网络参与维持骨骼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 成纤维生长因子 基因敲除小鼠 高脂饮食 FGF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动脉瘤腔血栓机化术治疗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
4
作者 李卫校 张恒 +7 位作者 徐如涛 崔明哲 张克伟 王恒 田琨 史云霞 翟水亭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断为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凝血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扌衮]法对骨骼肌钝挫伤家兔模型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阮磊 黄博 +4 位作者 王兰兰 薛惠天 孙梦龙 段苗苗 彭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 探讨推拿[扌衮]法对家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相关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和治疗(C)组,每组5只。使用自制改良重力锤打击装置对模型组和治疗组... 目的 探讨推拿[扌衮]法对家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相关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和治疗(C)组,每组5只。使用自制改良重力锤打击装置对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治疗组家兔于造模成功后7 d给予推拿[扌衮]法干预,频率140次/min,2次/d,3 min/次,共治疗3 d。干预结束后1 d进行取材。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兔股四头肌病理改变;Western-blot检测各组股四头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特异性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I型胶原蛋白(I collagen,COL-I)表达。结果 空白组肌组织结构规整;模型组肌组织形态迥异,边界模糊,间隙显著增宽,炎细胞浸润显著,四周胶原纤维生成增加;治疗组肌组织结构相对完整,间隙缩小,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生成,其病理修复程度显著优于模型组。检测家兔股四头肌MMP-9、TIMP-1、TGF-β1、COL-I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治疗组明显增加(P<0.01);但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推拿[扌衮]法能够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抑制骨骼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TIMP-1、TGF-β1及COL-I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法 骨骼肌钝挫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转化生长因子-Β1 I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生长因子的微纳米纤维创面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蔺志浩 房磊 +2 位作者 贾娇娇 扈延龄 房宽峻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4-251,共8页
伤口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细胞参与的过程,理想的创面修复材料对促进伤口的愈合至关重要,为实现更好的创面愈合,可在创面修复材料中添加生长因子等物质。首先总结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这... 伤口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细胞参与的过程,理想的创面修复材料对促进伤口的愈合至关重要,为实现更好的创面愈合,可在创面修复材料中添加生长因子等物质。首先总结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这3种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环节及机制,阐述了微纳米纤维支架、微球和纳米颗粒等生长因子的可控释放递送策略,重点讨论了负载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的微纳米纤维创面敷料。研究指出,生长因子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不同的生长因子参与伤口愈合的不同阶段,微纳米纤维作为一种可控释放的递送系统及理想的创面修复材料,在皮肤创面愈合医用敷料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微纳米纤维 医用敷料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和三七总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7
作者 董子晗 王海萍 +1 位作者 吕洋 刘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415-2423,共9页
目的探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单独或联合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分化的... 目的探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单独或联合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分化的影响以及PNS和FGF-2促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20~30 g 3周龄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度。鉴定纯度合格后通过PNS和FGF-2单独或联合诱导以及PNS和FGF-2分别与LY294002(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抑制剂)联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根据培养的相应时间点,分为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PNS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FGF-2组)、三七总皂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NS+FGF-2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Desmin和Cx43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特异性蛋白、有关通路蛋白及细胞凋亡有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检测心肌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各单独诱导组(FGF-2组、PNS组)或联合诱导组(PNS+FGF-2组)均提高心肌特异性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P<0.05),且最高表达水平出现在联合组。PNS和FGF-2分别与LY294002联用,相较于两单独诱导组降低了心肌特异性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通路相关蛋白Akt的磷酸化水平,且Bcl-2水平降低,Bax水平升高,Bcl-2/Bax比值减小(P<0.05)。结论PNS和FGF-2均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且二者的联合诱导是一种更高效的诱导方法。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PNS和FGF-2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且PNS和FGF-2起到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三七总皂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心肌梗死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大鼠肌肉再生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欢 张莉 +2 位作者 崔强 卢虎英 卫肖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34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大鼠腓肠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蛋白(Desm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大鼠腓肠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蛋白(Desm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空白组、电针组、自然修复组各24只,每组再分为1 d、4 d、7 d、14 d 4个亚组,各6只。模型组、自然修复组与电针组采用腓肠肌钝挫伤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造模,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取腓肠肌行HE染色,其余各组按时间点相应处理并取腓肠肌行PCNA、Desmin和bF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自然修复组各时间点PC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Desmin在损伤后1 d、14 d低于空白组(P<0.05),损伤后7 d高于空白组(P>0.05);bFGF在损伤后7 d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PCNA、bFGF与Desmin的表达在损伤后1 d、4 d均高于自然修复组(P<0.05)。结论电针阿是穴能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加快其成肌分化,缩短损伤修复进程,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及提前bF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损伤 电针 阿是穴 增殖细胞核抗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结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瑞风 杨元文 +2 位作者 赵新程 闫鑫 张开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46-1049,106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揭示患者皮损MSCs是否异常,进一步...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揭示患者皮损MSCs是否异常,进一步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MSCs,流式细胞术及多向分化法进行细胞鉴定,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的浓度。银屑病组和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组细胞因子水平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皮肤MSCs的细胞形态和多向分化能力相似,细胞表面抗原均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而CD34、CD45及HLA-DR表达阴性。与健康对照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分泌EGF和SCF升高、bFGF降低(P<0.05),而VEGF水平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组EGF、SCF、bFGF和VEGF分泌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分泌EGF、SCF和bFGF异常,这可能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总皂苷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 被引量:38
10
作者 魏英 余丽梅 +2 位作者 王钰莹 姚观平 潘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9-564,共6页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G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腹腔注射给予TG 20、...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G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腹腔注射给予TG 20、40 mg·kg^(-1)·d^(-1)),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心肌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水平。结果 TG治疗35 d后,与模型组比较,TG高和低剂量组均能明显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容积和收缩末期左室容积(P<0.05),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P<0.01)。TG组心肌梗死面积和纤维化改变明显减小,心室壁较厚;梗死区及其周边心肌组织CD31阳性细胞组成的微血管密度较模型组增高(P<0.05);缺血区心肌组织中VEGF和bFGF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TG可明显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恢复和改善心室重构及梗死区心肌血液供应,作用机制与上调心肌组织VEGF和bFGF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而增加血液供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总皂苷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连军 项蕾红 +2 位作者 祝禄川 武晓莉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7-499,共3页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孵育24、72、96h,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法测定其上清液中TGF-β1、bFG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50μg/mL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bFGF的表达;10~250μg/mL曲尼司特可降低IL-6的表达,上述改变在一定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相似。结论:曲尼司特能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产生,增加bFGF的合成,减少IL-6的表达,这或许可解释其在抑制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曲尼司特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陈世益 李云霞 +3 位作者 马昕 陈劲松 周国瑛 龚祖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 :研究局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 (Insulin-likeGrowthFactor-2 ,IGF -2 )对骨骼肌钝性打击伤后愈合速度、质量和对内源性IGF -1、IGF -2的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大鼠右下肢腓肠肌内侧面中段实施钝性打击伤 ,分别于损伤... 目的 :研究局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 (Insulin-likeGrowthFactor-2 ,IGF -2 )对骨骼肌钝性打击伤后愈合速度、质量和对内源性IGF -1、IGF -2的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大鼠右下肢腓肠肌内侧面中段实施钝性打击伤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外源性IGF -2 (实验组 )及生理盐水(对照组) ,观察骨骼肌损伤修复情况。结果 :伤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更早形成基底板层保护膜 ,更早更多地激活成肌细胞、生成肌丝、形成肌管、融合成肌纤维 ,愈合质量也较好。实验组的IGF -1mRNA含量在伤后 1、2、3、4天升高 ,IGF -2的mRNA含量在伤后 1、2、3、4、6、9、1 4天均升高 ;对照组的IGF -1mRNA含量在伤后 2、3、4、6、9、1 4天升高 ,IGF -2的mRNA含量在伤后 3、4、6、9天升高。结论 :局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可以使内源性的IGFmRNA表达提早 ;可以刺激成肌细胞增生 ,促进肌管形成 ,加速肌管融合成肌纤维 ,加速骨骼肌创伤后修复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骨骼肌损伤 修复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龙丸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血管新生的影响与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杨祖福 胡婉英 +2 位作者 秦志强 张明彩 付继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双龙丸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和分子学机制。方法 63只Wistar大鼠参照Drexler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模型。随机分为双龙丸大剂量组 (6 72 g/kg)、双龙丸小剂量组 (3 36g/kg)、AMI对照组 (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双龙丸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和分子学机制。方法 63只Wistar大鼠参照Drexler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模型。随机分为双龙丸大剂量组 (6 72 g/kg)、双龙丸小剂量组 (3 36g/kg)、AMI对照组 (生理盐水灌胃 ) ,另取 11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 (生理盐水灌胃 ) ,各组治疗观察半数至 2w、半数至 4w结束。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AMI大鼠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数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缺血心肌VEGFmRNA和bFGFmRNA的表达。结果双龙丸大、小剂量组各期的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数均比AMI对照组增多 ,且第 4w比第 2w更显著 ;第 2w时 ,大剂量组VEGF较AMI对照组、bFGF较小剂量组和AMI对照组均增高 ,大剂量组 4w时VEGF较 2w降低 ;大、小剂量组各期VEGFmRNA的表达均比AMI对照组增高 ,其第 4w均较第 2w为低 ;而bFGFmRNA的表达则仅见大剂量组第 2w时高于其他组 ;以上各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双龙丸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 ;大剂量应用对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丸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毅敏 唐纯志 +2 位作者 程少冰 陈爱连 张玉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2-1134,1139,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 目的:观察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 d。处理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脑组织EGF和bFGF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GF表达下降(P<0.01),而bFGF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EGF和bFGF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促进神经再生相关生长因子EGF和bFGF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针刺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素结合性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熊盛 林剑 +1 位作者 姚汝华 宗敏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4-217,共4页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s a multi-potential growth factor who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depend on its receptor’s intrinsic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and second messengers such as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s a multi-potential growth factor who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depend on its receptor’s intrinsic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and second messengers such as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Heparin sulfate proteoglycans (HSPG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enhance or inhibit bFGF activity. The response elicited by HSPG i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and binding kinetics for bFGF of the various pools of HSPG. The type of cellular response might depend on the specific HSPG and FGF receptor expressed on the cell surface. The specific core protein of HSPG, and tissue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heparin sulfate modification result in altered bFGF re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肝素 结合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血管瘤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型和bFGF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诗农 王丰哲 +2 位作者 马颖 吴振华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IMH)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型、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均经手术证实的IMH 37例,术前均行MR平扫,光镜下观察切除标本与对应MRI改变,其中24例行bFGF免疫组化染色(常规SP法)。结果将本组37例病灶分为三种类型:A....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IMH)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型、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均经手术证实的IMH 37例,术前均行MR平扫,光镜下观察切除标本与对应MRI改变,其中24例行bFGF免疫组化染色(常规SP法)。结果将本组37例病灶分为三种类型:A.局限型(7例。18.92%);B.单一肌肉弥漫型(10例,27.02%);c.多组肌肉弥漫型(20例,54.05%)。37例中。35例(94.59%)病灶在T1WI上表现为不均一信号,37例(100%)病灶在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一信号。不同病理类型具有不同MRl分型分布比率(P<0.05),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C型,毛细血管瘤多表现为A或B型,混合型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24例中,bFGF阳性14例(14/24),bFGF阴性10例(10/24),bFGF表达与MRI信号特征无相关性(P>0.05),bFGF表达与MRI分型有相关性(P<0.05),MRI C型多为bFGF阳性,MRI B型bFGF多为阴性。结论IMH的MRI分型与其病例分型、bFGF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IMH的MRI特征能够反映其病理所见和瘤体内在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谭震 宫苹 赵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明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以探讨在牙种植体组织界面局部应用bFGF诱导类牙周膜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同一只SD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4代,建... 目的明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以探讨在牙种植体组织界面局部应用bFGF诱导类牙周膜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同一只SD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4代,建立体外创伤模型,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bFGF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四唑盐比色实验(MTT)测定细胞的增殖速度。结果普通培养基中,成骨细胞迁移速度快于成纤维细胞。加bFGF培养基中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各组,同时MTT结果显示加入bFGF能明显促进两种细胞的增殖。结论bFGF能明显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移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成骨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按摩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仁建 唐成林 +4 位作者 邹敏 郜婕 谢辉 陈晓琳 唐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研究新西兰兔股四头肌经重物外力损伤后,在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按摩对肌肉组织的病理修复、超声影像学观察以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目的:研究新西兰兔股四头肌经重物外力损伤后,在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按摩对肌肉组织的病理修复、超声影像学观察以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体质量(2.0±0.5)kg,按随机抽样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4)和模型组,模型组分为按摩前对照组(B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12)和按摩组(D组,n=12)。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C、D组实验动物用自制打击器制备兔右后肢股四头肌损伤模型。C组不予按摩,D组于制模后第5天开始按摩。C、D组于伤后第7、14天及第21天各取4只实验动物股四头肌样本,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bFGF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微泡超声影像技术检测制模后第7、14天的组织坏死情况。结果:按摩干预后,C组和D组比较,第7天bFGF表达量D组>C组(P=0.016),而在制模后第14、21天bFGF表达量C组均﹥D组(P=0.000,P=0.020)。超声微泡造影及HE染色显示,D组与C组比较,损伤部位较轻,血供较丰富,坏死区明显减轻且血管恢复较快。结论:按摩可有效防止肌细胞的萎缩、退变及坏死,为损伤区域提供丰富血供,促进血管生成,其利于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与bFG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 骨骼肌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EGF,TGF-β异构体与其受体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4 位作者 葛世丽 孙同柱 周岗 赵志力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β的三种异构体 (TGF β1,β2 和β3 )及它们的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学技术确定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 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β的三种异构体 (TGF β1,β2 和β3 )及它们的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学技术确定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 30例不同胎龄(13~ 31周 )的胎儿皮肤和 5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bFGF、EGF、TGF β异构体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外基质中 ,而其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内。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发育 ,这些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 ,在晚期妊娠胎儿(胎龄 2 9~ 31周 )和成人皮肤中 ,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 ,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结论 bFGF、EGF、TGF β的异构体及其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在妊娠早期胎儿皮肤中 ,这些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胎儿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葛新发 潘卫东 董贵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1,546,共5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化学偶联技术,制备重组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生理盐水组、小...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化学偶联技术,制备重组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生理盐水组、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包裹磁性纳米粒组、bFGF包裹磁性纳米粒组和bFGF直接注射组,采用重物下落装置建立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按上述分组方式分别于损伤部位皮下注射药物或不作处理,在外加磁场的牵引下靶向聚焦至损伤部位。在损伤后第2、10、17、24和30天分别取样,测定和计算肌肉收缩力和应力松弛。结果:磁纳米化的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作用;在损伤后第2天,磁纳米化的bFGF即能使应力松弛恢复接近正常肌肉水平;与bFGF直接注射组相比,bFGF包裹磁性纳米粒对损伤肌肉收缩力的提高更明显(P<0.05,第17天)。结论:磁纳米化的bFGF比直接注射bFGF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应力和恢复应力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磁性纳米粒 骨骼肌钝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