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gain fiber-solid hybrid double-passing end-pumped Nd:YVO4 picosecond amplifier with high beam quality 被引量:1
1
作者 Xueyan Dong Pingxue Li +1 位作者 Shun Li Dongsheng W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273-281,共9页
We propose a fiber-solid hybrid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ber mirror(SESAM)modelocked fiber seed with a pulse width of 10.2 ps and a repetition rate of 18.9 MHz,a two-level fiber pre-ampl... We propose a fiber-solid hybrid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ber mirror(SESAM)modelocked fiber seed with a pulse width of 10.2 ps and a repetition rate of 18.9 MHz,a two-level fiber pre-amplifier and a double-passing end-pumped Nd:YVO4 amplifier.In the solid-state amplifier,to enhance the gain and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a specially designed structure in which the seed light passes through the gain medium four times and makes full use of population inversion is used as the double-passing amplifier.Besides,the beam filling factor(the ratio of the seed light diameter to the pump light diameter)and the thermal lens effect of the double-passing amplifier are considered and its opt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further improved.To preserve the beam quality of the double-passing amplifier,a new method of spherical-aberration self-compens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geometrical optics is used and discussed.Our system achieves a maximum average power of 9.5Wat the pump power of 28W,corresponding to an optical-to-optical efficiency of 27%.And the beam quality factor M^2 reaches 1.3 at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osecond fiber-solid hybrid double-passing amplifier high beam quality spherical-aberration self-compens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固体发动机药柱内部应变监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焘 李海阳 +3 位作者 申志彬 吴国夫 卞云龙 王立民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针对固体发动机药柱结构内部应变响应测量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内埋式应变测量方法。设计了内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试验器并对其开展了冷增压试验,获得了试验器药柱内部环向应变与轴向应变值。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测... 针对固体发动机药柱结构内部应变响应测量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内埋式应变测量方法。设计了内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试验器并对其开展了冷增压试验,获得了试验器药柱内部环向应变与轴向应变值。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以获取药柱内部的环向和轴向应变。研究成果可为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固体发动机药柱结构测量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为固体发动机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固体推进剂 光纤光栅传感器 应变测量 结构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架材料在固相微萃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丙阳 陈佳 邱洪灯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固相微萃取(SPME)是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萃取剂是影响萃取效果的核心要素。骨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径,非常适合用作SPME纤维涂层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农业、法医鉴定、环境处理、分离分析以及... 固相微萃取(SPME)是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萃取剂是影响萃取效果的核心要素。骨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径,非常适合用作SPME纤维涂层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农业、法医鉴定、环境处理、分离分析以及催化传感等领域的样品前处理中。诸多研究表明,骨架材料与SPME的结合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不仅局限于材料和方法本身,同时也有望在更多前沿新型的应用领域中大放异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骨架材料在固相微萃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首先阐明了SPME技术的原理支撑,再从应用性、多样性、创新性以及前瞻性的角度,分别介绍了不同种类骨架材料在SPME技术中的应用,最后对这些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架材料 固相微萃取 纤维涂层 样品前处理 共价有机骨架 金属有机骨架 氢键有机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改性煤基固废胶结充填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强强 汪浩东 +3 位作者 阴琪翔 赵明翔 姚越 闫宝峰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7,174,共8页
基于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再生资源利用和胶结充填材料性能优化问题,研究了玻璃纤维掺量、长度和养护龄期对煤基固废胶结材料输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玻璃纤维增强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改性煤基固废胶结材料坍... 基于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再生资源利用和胶结充填材料性能优化问题,研究了玻璃纤维掺量、长度和养护龄期对煤基固废胶结材料输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玻璃纤维增强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改性煤基固废胶结材料坍落度随纤维长度和掺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均大于200 mm,满足输送性能要求;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纤维长度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高的变化规律;当玻璃纤维长度为6 mm、掺量为0.3%时,质量分数为79%的煤基固废胶结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玻璃纤维改性煤基固废胶结材料水化反应后,生成的针状和团状产物填充了材料细小裂隙且附着于纤维表面,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玻璃纤维 胶结材料 充填材料 输送性能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茎秆纤维结构及其沥青胶浆流变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祖仲 熊乔扬 +3 位作者 刘卫东 曾金海 马晨杨 杨佳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51,共8页
本研究将棉秸秆、玉米秸秆、废竹、蔗渣制备出植物纤维。采用相关分析和试验评价各植物纤维沥青胶浆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在微米级结构层面上,棉秸秆纤维、玉米秸秆纤维和蔗渣纤维呈现出空腔管状结构,竹纤维、木质素纤维为实心结构;各... 本研究将棉秸秆、玉米秸秆、废竹、蔗渣制备出植物纤维。采用相关分析和试验评价各植物纤维沥青胶浆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在微米级结构层面上,棉秸秆纤维、玉米秸秆纤维和蔗渣纤维呈现出空腔管状结构,竹纤维、木质素纤维为实心结构;各纤维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且影响其热解速率。掺入纤维后,沥青胶浆高温稳定性改善明显,在初始试验温度下各纤维沥青胶浆车辙因子提升了23.8%~75.7%,弹性恢复率提高了9.4%~18.5%。掺加纤维后,沥青胶浆低温抗裂性能略有下降,但植物纤维类型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沥青胶浆 茎秆固废利用 微观结构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T800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失效机制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少静 李凯 +2 位作者 丁文辉 王立强 申秀丽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为揭示固体火箭发动机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多载荷工况下的失效机理,开展了单向T800碳纤维复合材料试件不同偏轴角度下的拉伸实验。利用声发射(AE)无损测试技术获得了试件完整波形信号,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选取了AE信号的特征参数,通... 为揭示固体火箭发动机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多载荷工况下的失效机理,开展了单向T800碳纤维复合材料试件不同偏轴角度下的拉伸实验。利用声发射(AE)无损测试技术获得了试件完整波形信号,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选取了AE信号的特征参数,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AE信号进行了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扫描电镜(SEM)拍摄的微观断口形貌将不同的损伤机制与声发射聚类组对应。进一步利用代表性体积单元并结合渐进损伤方法,实现了单向复合材料损伤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AE信号的峰值频率与幅值两类参数的相关系数低于0.2。采用二者对AE信号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数值仿真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发现纤维断裂峰值频率最高,基体开裂峰值频率居中,界面脱粘峰值频率最低,试件宏观破坏时的AE信号幅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固体火箭发动机 纤维缠绕壳体 声发射 偏轴拉伸 聚类分析 渐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堆积密实度的固废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德弘 卢文启 鞠彦忠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固废掺合料(粉煤灰、矿渣和玻璃粉)进行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制备及性能研究,研究了固废种类、掺量和掺入方式对RPC堆积密实度、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固废RPC强度模型。结果表明:粉煤灰、矿渣和玻璃粉的替代... 采用固废掺合料(粉煤灰、矿渣和玻璃粉)进行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制备及性能研究,研究了固废种类、掺量和掺入方式对RPC堆积密实度、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固废RPC强度模型。结果表明:粉煤灰、矿渣和玻璃粉的替代水泥量分别为15%、10%~15%和20%时,RPC强度更具有优势,工作性能和微观性能更好;固废合理的掺入可使立方体抗压强度最高提高25.8%,而且随着堆积密实度的增大,固废RPC立方体抗压强度先提高后稍有降低;结合鲍罗米公式和密度堆积模型,考虑影响RPC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固废掺合料RPC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为RPC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粉末混凝土 固废掺合料 堆积密实度 配制强度模型 钢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VOC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雪强 李志刚 潘国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6,共9页
麻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质、环保、耐冲击等特点,是极具附加值与潜力的材料。但传统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纤维分散不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大量释放等问题,制约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介... 麻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质、环保、耐冲击等特点,是极具附加值与潜力的材料。但传统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纤维分散不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大量释放等问题,制约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介绍了麻纤维固相共混热致复合的材料制备方法、麻纤维表面处理技术、麻纤维复合材料一步法制备技术、麻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等制备工艺,并对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纤维 固相共混 脱胶 界面改性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磺化聚醚砜纤维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
9
作者 杨琪 邓南平 +1 位作者 程博闻 康卫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解决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固态有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较低和力学性能较弱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树枝状磺化聚醚砜(SPES)纳米纤维膜,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结合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并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探讨了纺丝... 为解决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固态有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较低和力学性能较弱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树枝状磺化聚醚砜(SPES)纳米纤维膜,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结合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并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探讨了纺丝工艺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在最佳的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下,研究了SPES纳米纤维膜对复合固态电解质结晶度、离子电导率、力学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丁基六氟磷酸铵质量分数为2%,静电纺丝电压为30 kV,接收距离为15 cm时,制备的树枝状SPES纳米纤维膜具有最好的形貌,将PEO浇筑在该纳米纤维膜上获得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为8.13×10^(-5)S/cm(30℃),断裂强度为5.1 MPa,且可使对称电池在0.1 mA·h/cm^(2)下稳定循环198 h,使LiFePO_(4)/Li电池在循环400圈后仍保持着128.6 mA·h/g的放电比容量;SPES纳米纤维膜因破坏PEO的结晶区且能构成三维离子传输路径,不仅提高了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还使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可满足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固态电解质 锂金属电池 静电纺丝 磺化聚醚砜纤维 聚氧化乙烯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度综合分析法从制革固废中回收羊毛纤维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倩荣 吴芳彤 +1 位作者 刘春卯 郑翔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为提高制革固废中毛纤维的利用价值,本实验将隶属度综合分析法与响应面优化法相结合,建立了酶法回收毛纤维的工艺。运用隶属度综合分析法对不同酶法回收的羊毛纤维白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酶解液总蛋白、总糖含量进行赋权计算,以... 为提高制革固废中毛纤维的利用价值,本实验将隶属度综合分析法与响应面优化法相结合,建立了酶法回收毛纤维的工艺。运用隶属度综合分析法对不同酶法回收的羊毛纤维白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酶解液总蛋白、总糖含量进行赋权计算,以获得的综合评分S为响应值,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对酶制剂配比进行优化,最终获得羊毛纤维的回收工艺。具体为:含毛制革固废80℃高温水浴1 h,冷却后浸入含有胶原酶2.5 g/L、胰蛋白酶2.5 g/L、菠萝蛋白酶5 g/L的溶液当中,以NaOH溶液调节pH至7.0,40℃酶解5 h,过滤洗涤,提取毛纤维。经测定提取的毛纤维白度61%,纤维断裂伸长率33%,较原毛均有所提升,纤维断裂强度1.08 cN/dteX,为原毛的96%。该研究为制革含毛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属度 响应面 毛纤维 制革固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玄武岩固废混凝土弯曲疲劳寿命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绍甫 《浙江建筑》 2024年第3期84-86,共3页
通过静载和弯曲疲劳试验对比单掺、复掺不同尺寸玄武岩纤维的混凝土性能差异。基于疲劳试验测试结果,建立弯曲疲劳寿命拟合曲线,并计算混凝土疲劳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纤维可在混凝土基体内发挥桥联作用,增韧后混凝土平均疲劳寿命... 通过静载和弯曲疲劳试验对比单掺、复掺不同尺寸玄武岩纤维的混凝土性能差异。基于疲劳试验测试结果,建立弯曲疲劳寿命拟合曲线,并计算混凝土疲劳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纤维可在混凝土基体内发挥桥联作用,增韧后混凝土平均疲劳寿命提高一个数量级,但相较于无纤维样品流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玄武岩纤维 固废材料 弯曲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羊毛非织造材料开纤工艺研究
12
作者 张乐 赵奕 《产业用纺织品》 2024年第7期27-37,共11页
为实现资源再利用,将废弃羊毛水刺制成的非织造材料预处理后,通过微米级和亚微米级两级开纤处理,制备废弃羊毛基功能非织造材料。探究处理体系固液比、开纤温度、还原时间及pH值对羊毛非织造材料原纤结构单元剥离程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为实现资源再利用,将废弃羊毛水刺制成的非织造材料预处理后,通过微米级和亚微米级两级开纤处理,制备废弃羊毛基功能非织造材料。探究处理体系固液比、开纤温度、还原时间及pH值对羊毛非织造材料原纤结构单元剥离程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羊毛结构单元的开纤量随开纤温度、还原时间和pH值的升高而增加,随固液比的提高而降低,羊毛非织造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随开纤量的提高而降低。经试验得出最佳微米级开纤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5∶50、温度50℃,最佳亚微米级开纤工艺参数为温度75℃、还原时间2.5 h、pH值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羊毛纤维 非织造材料 固液比 开纤温度 还原时间 pH值 孔径分布 损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芳纶纳米纤维柔性自支撑电极的构建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思凡 郭雪 +1 位作者 张钰欣 魏取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8,共8页
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发展,开发轻柔、灵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的柔性储能器件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ANF)作为纤维增强柱撑材料,采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MXene/ANF柔性自支撑电极,避免引入集流体和黏... 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发展,开发轻柔、灵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的柔性储能器件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ANF)作为纤维增强柱撑材料,采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MXene/ANF柔性自支撑电极,避免引入集流体和黏合剂等“死体积”,并将其组装成全固态对称超级电容器。随着ANF含量增加至15%(质量分数),MXene/ANF自支撑电极的拉伸断裂强度增加至151.5 MPa,而电导率降低至1371.1 S/cm,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432.7 F/g的高比电容。组装的柔性对称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为25.7 Wh/kg,对应的功率密度为523.1 W/kg,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长循环寿命(1000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电容保持率为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纳米纤维 MXene 纤维增强 柔性自支撑电极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在转杯纺纺纱器中的运动和形态变化分析
14
作者 龚新霞 邵秋 杨瑞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9-205,共7页
为研究转杯纺关键部件(输纤通道、转杯)中纤维运动的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Rocky DEM 2022R1和ANSYS Fluent 2022R1模拟了28 mm的棉纤维在输纤通道、滑移面和凝聚槽内的运动,结合气流场云图、纤维运动控制方程对棉纤维的速度、加速度、... 为研究转杯纺关键部件(输纤通道、转杯)中纤维运动的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Rocky DEM 2022R1和ANSYS Fluent 2022R1模拟了28 mm的棉纤维在输纤通道、滑移面和凝聚槽内的运动,结合气流场云图、纤维运动控制方程对棉纤维的速度、加速度、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在纺纱器的速度呈先增后不变的规律;纤维在输纤通道的速度为22~27.4 m/s,纤维形态不会有大幅度变化;纤维在转杯内的速度为27.4~115.5 m/s,纤维在凝聚槽由多段小幅度弯折状态,转变为完全伸直紧贴凝聚槽壁面的状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纤维速度和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从理论上为生产优化和设计解决方法提供指导,对转杯纺输纤通道、转杯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杯纺 纤维运动 流固耦合 纤维模型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固态发酵过程中麦麸组分的动态变化
15
作者 陈蒙慧 江迪 +4 位作者 关二旗 李萌萌 刘远晓 张凯歌 卞科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可溶性膳食纤维、粗蛋白质、淀粉、总酚、植酸等成分的质量分数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麸基质中,4株乳酸菌在24 h内生长较为迅速;麦麸经乳酸菌发酵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其中布氏乳杆菌发酵48 h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由4.72%增加至6.58%;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麦麸中淀粉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植物乳杆菌在提高麦麸多酚质量分数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多酚质量分数由1.34 mg/g增加至3.86 mg/g,麦麸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此外,乳酸菌发酵麦麸可显著降低其植酸质量分数。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在提高麦麸的营养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麦麸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乳酸菌 固态发酵 可溶性膳食纤维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颗粒在不同截面形状纤维表面沉积特性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刘倩倩 尤健明 +5 位作者 王琰 孙成磊 JIRI Militky DANA Kremenakova 姚菊明 祝国成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1,共11页
为了探究黏性颗粒在不同截面形状纤维表面的沉积特性,选择截面为圆形、三角形和十字形的纤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igimat、Solidworks建模软件构建在空间中呈随机分布的刚性三维纤维体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的方法,基于la... 为了探究黏性颗粒在不同截面形状纤维表面的沉积特性,选择截面为圆形、三角形和十字形的纤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igimat、Solidworks建模软件构建在空间中呈随机分布的刚性三维纤维体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的方法,基于laminar流场特征,引入JKR(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对黏性颗粒在不同纤维表面的沉积特性进行气-固两相耦合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黏性颗粒的运动过程中,过滤机理会随时间而变化。初期,捕集主要依赖纤维表面的吸附作用,而后期主要通过纤维本身和颗粒之间的黏附团聚运动共同实现,形成了“尘滤尘”现象。此外,颗粒间滚动摩擦系数对颗粒在纤维上沉积的影响很大。滚动摩擦系数越大,颗粒之间的接触力链结构越稳定,颗粒更难脱落。在3种截面形状的纤维中,十字形截面的捕集效率最高,三角形次之,圆形最低。该研究探究了黏性颗粒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了纤维结构和布局,为提高空气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纤维表面 黏性颗粒 滚动摩擦系数 颗粒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全溶解-固相萃取-UPLC-MS/MS法分析聚酯纤维中阻燃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梦丹 李盈盈 +2 位作者 张思佳 李琳 侯晓虹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254-1262,共9页
目的探索聚酯纤维中常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磷酸三苯酯和三苯基氧化膦)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完全溶解法将样品基质溶解,再采用商品化固相萃取柱PEP-2对提取的样品溶液进行进一步净化,结合UPLC-MS/MS技术测定5种聚酯纤维样品中的两种有机... 目的探索聚酯纤维中常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磷酸三苯酯和三苯基氧化膦)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完全溶解法将样品基质溶解,再采用商品化固相萃取柱PEP-2对提取的样品溶液进行进一步净化,结合UPLC-MS/MS技术测定5种聚酯纤维样品中的两种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结果在最优的条件下,建立的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58),灵敏度高,磷酸三苯酯和三苯基氧化膦方法检测限分别为0.08 ng·g^(-1)和0.014 ng·g^(-1),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2%~104.6%,方法精密度RSD值低于8.8%。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无基质干扰、稳定可靠,为该类基质中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 样品前处理 基质完全溶解法 固相萃取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固相复合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明道 姜宁 +1 位作者 赵新涛 李骏腾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10,共16页
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结构可设计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固相复合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固相复合成型工艺的成型过程与原理,总结了所制... 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结构可设计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固相复合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固相复合成型工艺的成型过程与原理,总结了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等特点,阐述了此类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固相复合工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复合 复合材料 热塑性树脂 纤维浸润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研究(下)
19
作者 张宇强 王佳龙 +1 位作者 谢恒杲 余涛 《铁道技术监督》 2024年第11期43-46,共4页
为解决传统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在介绍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原理和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相结合的隧... 为解决传统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在介绍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原理和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相结合的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分析设备配置和工作原理。以云南省某铁路隧道1个月的实际数据为例,分析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由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仪得到的可视化三维点云数据,能够完整展示隧道全息变形情况;采用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能够实时动态监测隧道截面位移变化情况。通过以上2种监测方法的“点面结合”,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该时间段内该隧道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隧道变形监测的智能化及准确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变形监测 监测系统 光纤光栅传感 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研究(上)
20
作者 张宇强 王佳龙 +1 位作者 谢恒杲 余涛 《铁道技术监督》 2024年第10期50-53,63,共5页
为解决传统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在介绍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原理和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相结合的隧... 为解决传统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在介绍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原理和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相结合的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分析设备配置和工作原理。以云南省某铁路隧道1个月的实际数据为例,分析隧道安全综合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由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仪得到的可视化三维点云数据,能够完整展示隧道全息变形情况;采用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能够实时动态监测隧道截面位移变化情况。通过以上2种监测方法的“点面结合”,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该时间段内该隧道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隧道变形监测的智能化及准确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变形监测 监测系统 光纤光栅传感 混合固态三维激光雷达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