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ASS TRANSFER BEHAVIORS OF FE(Ⅲ), CO(Ⅱ) AND NI(Ⅱ) IN SULFURIC ACID WITH CYANEX302 BY USINGMICROPOROUS HOLLOW FIBER
1
作者 Luo Fang, Yue Shantang, Li Deqian and Wu Yonglie (Laboratory of Rare Earth Chemistry and Physics, Changchun Instittu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2)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60-263,共4页
In this paper the mass transfer behaviors of Fe(Ⅲ), Co(Ⅱ) and Ni(Ⅱ) with Cyanex302(bis(2,4,4- trimethylpentyl)monothiophosphinic acid) from sulfate medium by using hollow fiber membrane in counter-currently circula... In this paper the mass transfer behaviors of Fe(Ⅲ), Co(Ⅱ) and Ni(Ⅱ) with Cyanex302(bis(2,4,4- trimethylpentyl)monothiophosphinic acid) from sulfate medium by using hollow fiber membrane in counter-currently circulating operation we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acidity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extractant concentration on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w) was discuss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membrane extraction was considered as a false one series reaCtion and the rate controlling step was membrane resistance. When the value of Kw arrived at 1.0 × 10-6 m/s, △pH:CoFe equaled tO 6.225, and △pH:NiFe was bigger than △p HCo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 transfer Fe(Ⅲ) Co(Ⅱ) Ni(Ⅱ) Hollow fiber membr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多尺度计算模型
2
作者 陈猛 杨新明 +1 位作者 王瑜婷 张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聚丙烯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以减轻结构的高温损伤,但是其高温传热参数的计算与预测仍缺乏有效的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均一化方法,提出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的精细化多尺度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聚丙烯纤维高温下的... 聚丙烯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以减轻结构的高温损伤,但是其高温传热参数的计算与预测仍缺乏有效的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均一化方法,提出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的精细化多尺度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聚丙烯纤维高温下的体积变化以及纤维熔化后的松弛效应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的验证可知,提出的计算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下的传热性能.此外,通过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聚丙烯纤维的传热性能和纤维形状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不大,而纤维掺量是影响等效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对于纤维混凝土的传热性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传热性能 高温 均一化方法 松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的耦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公羽 张世欧 +3 位作者 崔迪 陈宏波 毕立原 尚宇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0-1322,共13页
大量的岩土工程例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分布式的裂缝监测,光纤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分布式监测。为了探究分布式光纤与大体积混凝土的耦合性能,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并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 大量的岩土工程例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分布式的裂缝监测,光纤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分布式监测。为了探究分布式光纤与大体积混凝土的耦合性能,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并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剪切滑移理论建立的光纤在受压状态下的应变传递模型能够实现对光纤应变传递效率的精确量化,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采用不同的光纤布置方法,并进行三分点分级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光纤与混凝土的耦合性能,结果显示沿箍筋垂直方向布设光纤与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耦合效果。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现场光纤监测应用研究表明,光纤传感器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能,准确监测到了筏板基础浇筑后各关键区域的应变演化过程与规律。研究成果为分布式光纤技术监测岩土工程结构的变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耦合性能 应变传递机制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应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纤通道对称性对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气流场以及纱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玲 史倩倩 +1 位作者 田顺 汪军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为利用双喂入双分梳(DFO)转杯纺技术的双“喂给-分梳-输纤”系统设计更好地拓宽纤维原料的适纺范围,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深入分析了输纤通道的对称性对DFO转杯纺纱器内部气流场的影响;通过图像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法,探讨了2个输纤通道的夹角... 为利用双喂入双分梳(DFO)转杯纺技术的双“喂给-分梳-输纤”系统设计更好地拓宽纤维原料的适纺范围,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深入分析了输纤通道的对称性对DFO转杯纺纱器内部气流场的影响;通过图像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法,探讨了2个输纤通道的夹角对纱线外观和性能的影响。仿真发现:对称的输纤通道为转杯提供了更加稳定、均衡的气流场静压与速度分布;而110°的输纤通道夹角使得转杯内产生局部负高压区,易影响此区域的纤维形态而导致纤维排列混乱。采用黑/白粘胶条子分别喂入2个喂给-分梳通道进行纺纱实验,结果表明:输纤通道对称的转杯纺纱器所纺纱线包缠更加紧密,2种颜色的纤维在纱线表面的分布较为均匀;输纤通道夹角为110°时所对应的纱线在强度、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上的表现比前者略差,并且从右输纤通道进入转杯的纤维更倾向于分布在纱线表面,呈现出鲜明的外观效果。综上,输纤通道的不对称性为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转杯纱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 输纤通道夹角 数值模拟 气流场分布 纱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ite Rabbit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齐苗苗 王剑 +1 位作者 林平卫 梁坤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光纤时频同步技术的需求逐渐向远距离、多节点、高精度的方向发展。白兔(WR)技术作为光纤时频传递的重要实现方案,在精确时间协议(PTP)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扩展,通过引入同步以太网和数字双混频时差测量(DDMTD)技术,实现了主、从时钟... 光纤时频同步技术的需求逐渐向远距离、多节点、高精度的方向发展。白兔(WR)技术作为光纤时频传递的重要实现方案,在精确时间协议(PTP)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扩展,通过引入同步以太网和数字双混频时差测量(DDMTD)技术,实现了主、从时钟之间亚纳秒级的时间偏差和纳秒量级的同步不确定度,更在标准化、通用化以及便捷组网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系统性阐述了WR技术的同步原理及其性能优势,深入分析了影响系统同步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WR技术在分布式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要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需求,仍需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具体包括高精度绝对校准技术、远距离光纤传输的温度补偿、级联系统的噪声累积抑制以及基于无线链路的时频传递实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 White Rabbit 时间同步 频率同步 分布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工作环境中基于有限元法的宇航光纤温度仿真研究
6
作者 徐昊 顾庆昌 +1 位作者 杨洪伦 高泽仁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9,共5页
为了评估和预测能量传输型宇航石英光纤在太空工作环境(SWE)中的工作性能,对其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法,设计了宇航光纤热仿真模型,用于分析不同初始温度、多工作循环状态及各运行阶段的宇航石英光纤温度变化,并结合一般... 为了评估和预测能量传输型宇航石英光纤在太空工作环境(SWE)中的工作性能,对其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法,设计了宇航光纤热仿真模型,用于分析不同初始温度、多工作循环状态及各运行阶段的宇航石英光纤温度变化,并结合一般和特殊2种工作条件,提出了“运行-冷却”交替的宇航光纤工作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工作模式,宇航光纤在运行过程中的最高等效温度可降低18.85℃,平均等效温度可降低18.61℃,显著提升了宇航光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热辐射 石英光纤 光能传输 温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内地板隔声性能优化研究
7
作者 吴鑫 张艳斌 +1 位作者 曹江萍 卢耀辉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4,249,共7页
为降低高速列车的车内噪声水平,基于传递矩阵声学模型,对碳纤维层合板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Sobol灵敏度方法,研究板的厚度、材料密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层合板隔声量的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厚度对传声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以层合板... 为降低高速列车的车内噪声水平,基于传递矩阵声学模型,对碳纤维层合板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Sobol灵敏度方法,研究板的厚度、材料密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层合板隔声量的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厚度对传声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以层合板各层厚度作为优化变量,以隔声量和面密度作为优化目标,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Ⅱ)对层合板进行双目标优化,pareto解集表明,层合板厚度分别是1.5、61和2.5 mm时,质量和声学性能的平衡状态最佳;最后,建立声固耦合模型,对优化结构进行声学仿真和试验测试,并对比高速列车内地板隔声数据。结果表明,传递矩阵和声固耦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都满足工程要求;相比于高速列车内地板,碳纤维层合板的计权隔声量提高15.6 dB(A),单位面积质量下降3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碳纤维层合板 隔声量 传递矩阵 灵敏度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自支撑电极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8
作者 陈奥辉 宋艳芳 +1 位作者 陈为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06-2810,共5页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CO_(2))电催化转化成高附加值燃料,是实现能源储存、碳减排及碳中和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CO_(2)分子在水相电解质中的溶解度低,这一传质限制严重阻碍了电催化反应的工业化进程。为了攻克这一技术瓶颈,多孔自...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CO_(2))电催化转化成高附加值燃料,是实现能源储存、碳减排及碳中和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CO_(2)分子在水相电解质中的溶解度低,这一传质限制严重阻碍了电催化反应的工业化进程。为了攻克这一技术瓶颈,多孔自支撑电极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日益受到科研界的瞩目。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孔结构自支撑电极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阐释了本文作者课题组关于新型多孔自支撑结构——中空纤维气体透散电极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该电极结构能够实现在活性位点处反应物分子CO_(2)连续充足供给的优势,提出了利用气体透散电极来增强三相界面反应并促进定向传质的概念。这一策略有望成为制备多孔自支撑电极的新型技术路线,对推进电催化还原CO_(2)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多孔自支撑电极 电催化 定向传质 中空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贴式应变传递的光纤光栅匹配解调研究
9
作者 黄南 贾书海 +2 位作者 王龙宁 杨泽航 李宇杰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0-537,共8页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应用前景广阔,限制其大量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是传感信号的高速高精度解调。介绍了一种匹配光栅滤波解调的方法及系统:数值模拟了反射式匹配滤波解调法,并对表贴式应变传递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光纤-胶体-压电堆叠...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应用前景广阔,限制其大量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是传感信号的高速高精度解调。介绍了一种匹配光栅滤波解调的方法及系统:数值模拟了反射式匹配滤波解调法,并对表贴式应变传递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光纤-胶体-压电堆叠三层模型,通过仿真确定了光纤光栅黏接在压电堆叠上的具体参数;搭建了匹配解调系统,探究了在压电堆叠上黏接多根光纤光栅来扩宽解调范围的方法,并以希尔伯特变换寻峰算法实现了光纤光栅中心波长的解调。黏接两根光纤光栅时系统的解调范围为1 540.121 nm~1 541.474 nm,最大偏差为8.6 pm,波动均值为5.4 pm,解调范围、精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良好,能够满足某些场景波长解调的需求。该解调系统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 匹配滤波 应变传递 信号解调 寻峰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环境下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传变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星月 吴细秀 +3 位作者 吴士普 邱进 刘彬 槐青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729,I0020,共13页
运行数据显示全光纤电流互感器(fiber optic current transformer,FOCT)在极端环境下(温度为–45~85℃、振动加速度>15 m/s^(2))故障概率明显偏高,因此研究极端环境对FOCT性能的影响十分必要。在分析FOCT工作原理基础上,重点讨论了F... 运行数据显示全光纤电流互感器(fiber optic current transformer,FOCT)在极端环境下(温度为–45~85℃、振动加速度>15 m/s^(2))故障概率明显偏高,因此研究极端环境对FOCT性能的影响十分必要。在分析FOCT工作原理基础上,重点讨论了FOCT核心模块的结构特征及极端环境的影响,并建立FOCT传变模型。根据FOCT真实工作环境,分析了极端环境对其测量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光纤长度的增加、振动加速度的变大,都会使FOCT比差增大,测量精度下降。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测量误差较大,无法满足0.2S级测量准确度的要求。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开展了温度和振动影响试验。针对现有试验缺乏对极端环境的考核,提出增加测点的温度试验方法和增加振动响应试验及振动耐久试验的振动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两者结果具有一致性,偏差电流波形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该研究为FOCT可靠性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 极端环境 比差 故障概率 传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动应变传递率的长距离输水管道损伤状态诊断方法
11
作者 冉成 郑东健 林英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3,78,共5页
鉴于传统点式传感器难以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长距离输水管道振动的分布式监测和损伤诊断,应用振幅传输模式下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AT-BOTDA),开展了输水管道振动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模型试验,提取了输水管道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提出了基于... 鉴于传统点式传感器难以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长距离输水管道振动的分布式监测和损伤诊断,应用振幅传输模式下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AT-BOTDA),开展了输水管道振动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模型试验,提取了输水管道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动应变传递率的长距离输水管道损伤状态诊断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输水管道损伤会引起固有频率降低、阻尼比升高,且频率和阻尼变化率随损伤程度增大而增大;运用输水管道沿程动应变传递率,可以实现管道损伤的准确定位和损伤程度诊断,比模态参数更具敏感性。由此可见,基于分布式光纤动应变传递率进行长距离输水管道损伤状态诊断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管道 分布式光纤 AT-BOTDA 模态参数 动应变传递率 损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碳基材料协同强化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研究
12
作者 范佳媛 曾文慧 +2 位作者 任志超 张文涛 吕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28,133,共6页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在热管理应用中存在导热系数低、易泄漏、与热管理器件接触热阻大的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改善石蜡相变材料的缺陷,以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为基体,膨胀石墨(EG)协同碳纤维(CF)作为高导热介质,制备了...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在热管理应用中存在导热系数低、易泄漏、与热管理器件接触热阻大的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改善石蜡相变材料的缺陷,以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为基体,膨胀石墨(EG)协同碳纤维(CF)作为高导热介质,制备了系列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定形特性和柔性;EG和CF协同形成的有效导热通道增加了石蜡的导热系数,且导热系数随着CF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EG质量分数为1%、CF质量分数为3%时,定形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了44.5%;EG和CF协同强化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控温特性良好,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热管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 膨胀石墨 碳纤维 协同强化传热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纤维疏水膜辅助阴极强化H2O2在线电合成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杉 赵学辉 王梦雪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氧的传质及利用率是影响电芬顿(Electro-Fenton)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构建了中空纤维膜曝气辅助阴极在线电合成H_(2)O_(2)工艺装置,利用中空纤维膜曝气增强溶液中氧传质及浓度,以强化阴极在线电合成H_(2)O_(2)的生成效率。实验考... 氧的传质及利用率是影响电芬顿(Electro-Fenton)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构建了中空纤维膜曝气辅助阴极在线电合成H_(2)O_(2)工艺装置,利用中空纤维膜曝气增强溶液中氧传质及浓度,以强化阴极在线电合成H_(2)O_(2)的生成效率。实验考察了pH、电流密度、极板间距、曝气量及曝气位置等工艺参数对H_(2)O_(2)在线生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空纤维疏水膜曝气辅助阴极在H_(2)O_(2)产量和氧利用率上均显著优于陶瓷头曝气工艺,中间曝气(距阴极1 cm),曝气量为10 mL/min,电流密度为19.2 mA/cm^(2),极板间距为4 cm的条件下,H_(2)O_(2)的产量可以达到59.20 mg/L,电流效率为97.42%,氧利用率为1.63%。实验结果为中空纤维疏水膜曝气耦合电芬顿工艺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中空纤维疏水膜 过氧化氢 氧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聚酰亚胺三维间隔机织物的参数化建模及高温环境传热数值模拟
14
作者 李慧敏 刘淑强 +2 位作者 杜琳琳 张曼 吴改红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研究高温环境下三维间隔机织物的传热机制和传热过程,以玄武岩/聚酰亚胺三维间隔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三维间隔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并确定控制方程以及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织物进行高温环境下的传热... 为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研究高温环境下三维间隔机织物的传热机制和传热过程,以玄武岩/聚酰亚胺三维间隔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三维间隔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并确定控制方程以及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织物进行高温环境下的传热过程数值模拟,通过实验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探究了玄武岩/聚酰亚胺三维间隔机织物的间隔高度以及间隔跨距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间隔跨距,间隔高度对三维间隔机织物传热性能的影响更大,传热平衡状态时织物背面域点探针温度相差11.4℃;且在三维间隔机织物内部,同一时刻下同一水平面上的间隔纱温度略低于空气域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间隔机织物 玄武岩纤维 聚酰亚胺纤维 高性能纤维 高温环境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疏水纤维栅强化排风流热湿传递过程模型与试验
15
作者 巫升祥 陈世强 +4 位作者 邓欢 黄敏华 郭渊昊 吴志荣 蒋加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1632,共11页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维栅气液热质交换试验,引入无量纲间距比,量化几何尺寸与水气比对气液热湿传递的影响。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求解理论模型,探寻纤维栅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火积]耗散最小为传递过程优化目标,Le与[火积]耗散热阻成正相关,Le趋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越小,提取热量越多,强化热湿传递过程。具体为,当纤维栅间距比为8、水气比为0.73时,NTU_(m)随水气比增长越显著,风温最高降低8.1℃,相较于空腔状态下温降提高2℃,焓降值达到17.62kJ/kg。再者,间距比越大,水膜更新频率快,增加气液接触次数,降温幅度越高,空气侧传热效率达到33%,水侧加热效率呈现上升趋势,热湿交换更趋完善;间距比越小,纤维填充率高,纤维栅持液量增加,水侧加热效率提高显著,但是,空气侧传热效率较低,热湿交换远离极限。所得结论,揭示纤维栅强化热湿能量提取的机理,指导纤维栅几何参数优选,实现高效提取特定水气比范围内排风流余热资源,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排风 纤维栅 热湿传递 传质单元数 [火积]耗散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etal materials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世锋 李安 +1 位作者 张朝晖 李东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762-1766,共5页
The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sample thickness, porosity, temperature, air-cavity thickness and double-layer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e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sample thickness, porosity, temperature, air-cavity thickness and double-layer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e effects 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ere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nd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sample porosity and/or thickness, and/or increasing the air-cavity thickness. Meanwhile,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gives better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 but also lowers the performance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while double-layer structure enables better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acoustic absorption heat transfer pool boi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信息泄露影响的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安全导入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广辉 李娟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3-198,共6页
为了提高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安全传输能力,提出基于信息泄漏加密传输的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安全导入方法。采用离散混沌时间序列同步调制方法实现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导入过程中调制编码处理,根据混沌随机编码特性实现对光纤传... 为了提高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安全传输能力,提出基于信息泄漏加密传输的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安全导入方法。采用离散混沌时间序列同步调制方法实现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导入过程中调制编码处理,根据混沌随机编码特性实现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过程中的同步输出稳定性调节和自主随机编码,构建光纤传感网络信息传输泄漏抑制的加密密钥,通过Logistics映射实现对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导入过程中的信息泄漏加密重传,根据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的混合敏感密钥表征和算术编码,实现信息泄漏控制和数据安全导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导入的加密性能较好,其光纤传感网络传输数据已加密比特序列的识别率为98%,误码率仅为2.7∗10-9%,抗泄漏能力达到了0.970,并且导入后的数据完整度达到了0.996,说明该方法具备了较强的加密效果、抗泄漏能力,实现数据的安全导入和加密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泄露 光纤传感网络 传输数据 安全导入 加密 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压缩变形传感光缆耦合试验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时昂 张平松 +2 位作者 程刚 吴海波 张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0-1582,共13页
灾害监测、预测是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连续、实时、抗干扰、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长距离、长周期、高隐蔽性、强突发性的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针对不同工程问题,评价与解决传感光... 灾害监测、预测是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连续、实时、抗干扰、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长距离、长周期、高隐蔽性、强突发性的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针对不同工程问题,评价与解决传感光缆与被测岩土体协调变形问题,是精细化分析岩土体变形分布与研究演化规律的关键所在。利用自主研制的三维主动变形可控围压光缆-砂土耦合试验装置,探究了0~4.0MPa围压条件下金属基索传感光缆与粗砂介质压缩变形的协调性问题。试验结果表明:低围压条件下金属基索传感光缆与砂土压缩变形协调性较差,变形表现为非线性变化特征;随着围压增大,传感光缆与砂土耦合效果提高,变形呈现线性变化特征,当围压达到1.6MPa后,两者协调变形一致性明显提高,其形变由非线性向线性转变。基于上述变形特性,提出了一种围压曲面投影数值模型,采用非扭结边界条件的样条插值算法对非试验数据实际位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试验研究认为金属基索光缆用于高围压条件下砂土变形测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研究内容可以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用于深部地层变形监测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岩土变形 应变传递 协调变形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光纤激光器稳频系统设计
19
作者 刘帆 郭文阁 +3 位作者 刘丹丹 阮军 高玉平 张首刚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1-1687,共7页
本文利用工控机、NI数据采集卡、外围光路搭建激光稳频硬件系统,以调制转移光谱技术为基础,使用LabVIEW FPGA开发了一套单频光纤激光器数字稳频控制软件。基于调制转移光谱产生的伺服控制信号,通过采集误差信号,经PI处理后控制压电陶瓷... 本文利用工控机、NI数据采集卡、外围光路搭建激光稳频硬件系统,以调制转移光谱技术为基础,使用LabVIEW FPGA开发了一套单频光纤激光器数字稳频控制软件。基于调制转移光谱产生的伺服控制信号,通过采集误差信号,经PI处理后控制压电陶瓷伸缩,将780nm的激光频率锁定在铷原子的超精细跃迁谱线上。Allan方差结果显示,短期稳定度为1.52×10^(-11)@10s;长期稳定度优于1.56×10^(-11)@100000s,可连续运行20天以上。该数字稳频软件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大大节约开发周期,操作界面直观简洁,方便用户分析处理。已成功应用于铷87喷泉钟系统中,且该稳频系统具有通用性,可应用于原子干涉仪、激光陀螺仪等精密测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频光纤激光器 调制转移光谱 LabVIEW FPGA 数据采集卡 数字稳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流向的变压器饼式绕组散热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欢 刘云鹏 +3 位作者 毕瀚文 李东阳 黎晏霖 范晓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27-3336,I0033,共11页
变压器热点温度作为运行经济性、安全性的关键指标,是设备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估中的重点。该文对变压器内部散热进行研究,着眼于饼式绕组及其油道结构,基于能量流向建立绕组温度变化的物理模型。基于这一模型,在一台内置分布式传感光纤的1... 变压器热点温度作为运行经济性、安全性的关键指标,是设备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估中的重点。该文对变压器内部散热进行研究,着眼于饼式绕组及其油道结构,基于能量流向建立绕组温度变化的物理模型。基于这一模型,在一台内置分布式传感光纤的110kV三相ONAN变压器上开展试验研究,使用分布式光纤测温(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DTS)技术对运行状况下的绕组整体温度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绕组在ONAN冷却方式下的散热状况。在变压器启动初期,绕组各处散热量较低,温升速率较快。约2 h后,各饼散热量基本与损耗相一致,散热率可达98%以上,因此将这一阶段称为准稳态。准稳态阶段,绕组整体散热率基本一致。负载变化前期不同位置散热量的差异是温度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DTS手段及散热器进出口处油温,提出绕组每饼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无量纲数建立绕组内外表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对不同位置、负载率下两种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获得了绕组运行过程中对流换热系数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饼式绕组 散热分析 对流换热系数 分布式光纤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