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电厂放射性废油中^(55)Fe的测量方法
1
作者 马莉娜 范富有 +2 位作者 邱向平 王路生 戴雄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对核电厂放射性废油进行安全评价,需要测量其中的关键放射性核素^(55)Fe的活度。本工作建立了一种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核电厂废油样品中^(55)Fe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先用9 mol/L HCl反萃取废油样品中的^(55)Fe,再通过AGMP-1阴离子交... 为对核电厂放射性废油进行安全评价,需要测量其中的关键放射性核素^(55)Fe的活度。本工作建立了一种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核电厂废油样品中^(55)Fe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先用9 mol/L HCl反萃取废油样品中的^(55)Fe,再通过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纯化反萃取液,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量放化流程的回收率,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活度。测量结果表明:铁的平均回收率为71%±3%,潜在干扰核素^(63)Ni、^(54)Mn、^(51)Cr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5,^(60)Co的去污因子为5651。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1 h,^(55)Fe的最低检测限为0.02 Bq/g,用加标样品对方法进行检验,预期值与测量值的相对偏差在-2.9%^(6).0%范围内。此外,筛选了适合^(55)Fe测量的最优闪烁液,并建立了^(55)Fe和^(59)Fe双核素液闪图谱解析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准确测量核电厂放射性废油中的^(55)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放射性废油 ^(55)fe ^(59)fe 液体闪烁计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Ir掺杂MoS_(2)表面对N_(2)气敏吸附与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肖香珍 胡林峰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明掺杂之后对N_(2)表现出略好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_(2)吸附后,掺杂Fe、Ir原子与两个N原子之间电荷有所增加,N-N键之间的区域电荷密度减少,N-N键的强度减弱.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N_(2)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N原子的2p_(y)、2p_(z)轨道与Ir的5d_(xy)和5d_(z^(2))以及Fe的3d_(xy)和3d_(z^(2))发生杂化作用.通过分析解离活化能,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需要活化能均较高,且远大于在相应掺杂表面的吸附能,说明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应该表现为分子吸附或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r 掺杂 单层MoS_(2) N_(2) 吸附与解离 活化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激光熔覆Fe基非晶涂层裂纹及组织分析
3
作者 俞伟元 景瑞 +3 位作者 董鹏飞 吴保磊 李扬 强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39,共6页
为了减小激光喷涂熔覆层中的裂纹率,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增大激光功率的条件下大幅增大激光扫描速度,制备了Fe基非晶熔覆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以及配置能谱仪(EDS)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熔覆层的形貌和不同区域物相;... 为了减小激光喷涂熔覆层中的裂纹率,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增大激光功率的条件下大幅增大激光扫描速度,制备了Fe基非晶熔覆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以及配置能谱仪(EDS)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熔覆层的形貌和不同区域物相;用Jade软件计算了熔覆层的相对非晶含量;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了熔覆层的温度场和热应力。研究发现,高速激光熔覆得到的Fe基熔覆层晶粒尺寸、非晶相含量和裂纹率分别随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升高和减小。与常规扫描速度得到的熔覆层相比,不同扫描速度下的高速激光熔覆层非晶相含量均较低。模拟结果证明,通过增大激光扫描速度可以减小熔覆层中的热输入,从而减小其热应力,降低熔覆层的开裂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非晶涂层 激光熔覆 裂纹率 非晶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TiO_(2)-Fe_(2)O_(3)/C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研究
4
作者 李洁 张佳 +1 位作者 陈连喜 吕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介孔结构。同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在空气条件下煅烧后,衍生物仍保留了N和C成分。此外,将制备的N掺杂树枝状双金属结构多孔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用于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结果表明:N掺杂TiO_(2)-Fe_(2)O_(3)/C比N掺杂非Fe参与的TiO_(2)/C和非N非Fe掺杂TiO_(2)/C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且N掺杂TiO_(2)-Fe_(2)O_(3)/C对MB染料的有效降解率达到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基-MOFs fe基-MOFs TiO_(2)-fe_(2)O_(3)/C N掺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Eu对Al-Mg-Si-Fe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海燕 潘美诗 +3 位作者 邓权威 龙协 黄小汉 王超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开发具有高强和高导电、导热特性的铝合金,是实现铝合金材料在电气电子、散热工业应用的关键。针对这些需求,系统研究Al-Mg-Si-Fe合金中加入微量Eu对真空压铸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5%~0.25%(质量分数,下同)Eu的合... 开发具有高强和高导电、导热特性的铝合金,是实现铝合金材料在电气电子、散热工业应用的关键。针对这些需求,系统研究Al-Mg-Si-Fe合金中加入微量Eu对真空压铸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5%~0.25%(质量分数,下同)Eu的合金变质效果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其中加入量为0.15%合金时晶粒明显被细化,脆性(FeSiAl)共晶相和长板状共晶Si的析出被抑制,同时减少Mg在铝基体中固溶度,降低合金的晶格畸变,导致合金的力学性能、导电和导热性能同时获得改善。Al-Mg-Si-Fe-0.15Eu合金的导热系数为68.50 mm^(2)/s,导电率为51.4%ICAS,抗拉强度为148 MPa,伸长率达到16.20%。与原始Al-Mg-Si-Fe铸态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12.50 mm^(2)/s,导电率提高了1.4%ICAS,抗拉强度提高了20 MPa,伸长率增加了5.4%,合金拉伸断口形貌从准解理断裂变为韧性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fe铝合金 稀土变质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与Fe_(3)O_(4)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丁继军 韦程溪 张鑫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114,共5页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超疏水性,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于98.4%。并且分离效率和通量在10个循环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波动,仍然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石墨烯复合膜 超疏水性 油水分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研究纳米孔洞对多晶FeO/Fe中FeO断裂的影响
7
作者 龚建雄 周存龙 +3 位作者 郭瑞 柴泽琳 孟钰峰 王天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共9页
孔洞缺陷是影响表面氧化皮断裂失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软件Lammps和Atomsk软件建立了半径相同位置不同(模型1)和孔洞位置相同半径不同(模型2)两种模型,为了探究两者对FeO/Fe多晶模型拉伸失效的影响,文章从抗拉强度、断裂韧... 孔洞缺陷是影响表面氧化皮断裂失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软件Lammps和Atomsk软件建立了半径相同位置不同(模型1)和孔洞位置相同半径不同(模型2)两种模型,为了探究两者对FeO/Fe多晶模型拉伸失效的影响,文章从抗拉强度、断裂韧性、中心对称参数(CSP)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当孔洞位于晶界和三叉点时,模型1和2的抗拉强度随着孔洞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断裂韧性在抗拉强度降低的同时增强.2.孔洞位于晶内时,模型2的抗拉强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断裂韧性整体降低;模型1既增强了模型的抗拉强度,又降低了断裂韧性.3.裂纹扩展受孔洞半径影响较大,半径达到1 nm以上时,模型2的裂纹扩展速度加快,模型1的裂纹扩展速度减慢.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氧化皮的断裂过程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多晶feO/fe 预制孔洞 抗拉强度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n改性核桃壳生物炭对水中Sb^(3+)的去除及机理研究
8
作者 陈桃莉 魏本龙 +1 位作者 王梦晓 刘转年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对比了不同热解温度的核桃壳生物炭对Sb^(3+)的吸附性能,并对核桃壳生物炭使用Fe/Mn共沉淀法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 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对比了不同热解温度的核桃壳生物炭对Sb^(3+)的吸附性能,并对核桃壳生物炭使用Fe/Mn共沉淀法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两种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其对Sb^(3+)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纯热解碳化相比,Fe/Mn元素的引入增加了原始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从13.801m^(2)/g提高到305.732m^(2)/g。核桃壳及Fe/Mn改性生物炭对水溶液中Sb^(3+)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改性生物炭对Sb^(3+)的最大吸附量为68.062mg/g,吸附机制主要有铁氧化物络合、Sb^(3+)—π键相互作用及锰氧化物的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热解 吸附 fe/Mn S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炼铜渣中Fe的常压酸浸溶出规律及动力学分析
9
作者 阎崔蓉 张浩 +4 位作者 周新涛 罗中秋 蔡秀楠 高梓猛 时金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8,共12页
冶炼铜渣富含Fe、Si等有价元素,具有优异的二次资源特性,可作为原料构建高附加值硅铁基功能材料。掌握酸浸条件下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及矿物相的有效分离机制,是其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HSC 6.0模拟硅铁物系在不同pH和电... 冶炼铜渣富含Fe、Si等有价元素,具有优异的二次资源特性,可作为原料构建高附加值硅铁基功能材料。掌握酸浸条件下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及矿物相的有效分离机制,是其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HSC 6.0模拟硅铁物系在不同pH和电位条件下的优势物种,研究H_(2)SO_(4)酸浸条件下渣中含铁矿物相的溶出条件及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考察了酸浸温度、H_(2)SO_(4)浓度、粒径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Fe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浸温度与H_(2)SO_(4)浓度对Fe浸出率呈正向影响,粒径对Fe浸出率呈负向影响,而搅拌速度的影响甚微;在H_(2)SO_(4)浓度为2.0 mol/L、酸浸温度为90℃、铜渣粒径为(45,88]μm的条件下,酸浸60 min后,铁的浸出率可达95.73%。选择收缩未反应芯模型来描述该酸浸过程,在反应初始阶段,其反应速率主要受化学反应过程的控制,其活化能为40.99 kJ/mol,随后转为内扩散控制,活化能为8.70 kJ/mol。在化学反应控制阶段,计算得到H_(2)SO_(4)浓度和铜渣粒径的影响指数分别为0.558和-0.759,从而确定了H_(2)SO_(4)常压浸取冶炼铜渣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铜渣 常压酸浸 fe酸浸动力学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 固-液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含量对激光熔覆Fe基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雷声 张海浪 +3 位作者 李侠 胡珊珊 王厚民 胡正强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3,共9页
为研究WC粉末的添加量对40Cr钢表面激光熔覆WC+Fe基复合涂层的组织、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在40Cr钢表面制备WC的质量分数为0、5%、10%、15%的Fe基复合合金熔覆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熔覆层的物相进行分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 为研究WC粉末的添加量对40Cr钢表面激光熔覆WC+Fe基复合涂层的组织、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在40Cr钢表面制备WC的质量分数为0、5%、10%、15%的Fe基复合合金熔覆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熔覆层的物相进行分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自带的能谱仪(EDS)观察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用维氏硬度计分析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熔覆层的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当WC粉末质量分数为0时,熔覆层的物相主要由α-Fe、Fe_(3)C组成;而添加WC粉末后,熔覆层中出现了Fe_(3)W_(3)C、Fe_(2)W_(2)C等新的硬质相,弥散分布在熔覆层中,可达到提高熔覆层硬度和耐磨损的目的。熔覆层显微组织无气孔、裂纹及其他较明显的组织缺陷。当WC粉末的质量分数为15%时,熔覆层的显微硬度为1 015.73HV_(0.2),约为基体硬度的3.7倍,此时熔覆层硬度为整组试样中最高。相较于WC粉末的质量分数为0时的合金涂层,添加质量分数为5%、10%、15%WC颗粒的Fe基合金复合涂层的磨损失质量分别下降约33.3%、47.9%、60.4%,熔覆层的磨损失质量随着WC含量增加而减少,WC的质量分数为15%时磨损失质量最小,为0.19 mg。当WC颗粒的质量分数为15%时平均摩擦因数最小,为0.405 7。此时熔覆层摩擦因数和磨损失质量均最小,熔覆层耐磨性能最好,磨损形式以磨粒磨损为主。因此,添加适量WC粉末的熔覆层硬度和耐磨损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40Cr WC+fe基复合涂层 显微组织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Fe^(3+)-MOF在三维电芬顿体系中对活性艳蓝X-BR的降解
11
作者 董鹏波 杨帆 贾丽霞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9,共5页
为提高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OFs)MIL-88B(Fe)作为三维电极在电芬顿(3D/EF)体系中对活性染料的降解效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Fe^(2+)/Fe^(3+)-MOF,并将其用于活性艳蓝X-BR的降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以Fe^(2+)/Fe^(3+)-MOF为三维电极,在优化的... 为提高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OFs)MIL-88B(Fe)作为三维电极在电芬顿(3D/EF)体系中对活性染料的降解效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Fe^(2+)/Fe^(3+)-MOF,并将其用于活性艳蓝X-BR的降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以Fe^(2+)/Fe^(3+)-MOF为三维电极,在优化的降解条件下,活性艳蓝X-BR染色废水的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为100%和71.1%,并且在pH 3~7内均表现出高效的活性染料降解性能,拓宽了电芬顿工艺pH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降解 三维电极 芬顿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活性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掺杂的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用于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
12
作者 朱宣祺 崔丽影 +2 位作者 赵欣宇 姜玲 张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_(2)NPs).Fe/Ppy-NH_(2)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铁离子在Fe/Ppy-NH_(2)NP...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_(2)NPs).Fe/Ppy-NH_(2)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铁离子在Fe/Ppy-NH_(2)NPs中的大量掺杂,一方面,能够增强其在近红外光区的消光能力,Fe/Ppy-NH_(2)NPs的光热转化效率高达37.9%,是一种良好的光热试剂,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光热治疗;另一方面,铁离子3d轨道中存在的单电子能够降低纵向弛豫时间,Fe/Ppy-NH_(2)NPs能够作为T_(1)加权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实现对肿瘤的定位.Fe/Ppy-NH_(2)NPs在对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基吡咯 fe^(3+)掺杂 磁共振成像 光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结构变化研究
13
作者 王旭锋 张真豪 +3 位作者 高绪锋 金雅璇 张寒雨 李运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原子以固溶形式存在于基体中.Fe含量为3%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有聚集趋势,但BCC晶体结构占比较小,晶体结构仍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含量为5%,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发生明显聚集,最终形成以FCC、HCP晶体类型为主镶嵌Fe原子的Cu基体.研究了Fe团簇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Fe团簇的形成、长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该过程受形核生长机制控制,不同阶段形成Fe团簇的大小和数量受Fe-Fe原子相互作用力、Fe原子的扩散能力以及Fe团簇与Cu基体间的界面能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快速凝固 晶体结构 fe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性能研究
14
作者 宋业恒 毛继平 +5 位作者 任东伟 张国良 于琳浩 陈雅琪 向文国 陈时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模拟双床(甲烷还原/水蒸气氧化)化学链制氢过程,探究氧化铁含量和反应条件对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中氧化铁最佳质量分数为20%,最佳工艺条件为:CH_(4)体积分数5%,温度900℃,水蒸气体积分数20%。XRD、SEM等表征和实验结果表明,Fe离子融入了MgAl_(2)O_(4)尖晶石的体相内并增强了载氧体稳定性,当氧化铁质量分数高于20%时,载氧体会因烧结团聚迅速失活,高体积分数甲烷会因裂解速率高于载氧体释氧速率而产生大量积炭,升高温度可增强反应活性,但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载氧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制氢 载氧体 fe_(2)O_(3) MgAlO 4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B合金沉积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的影响
15
作者 吴俊芳 郝芃 +4 位作者 潘赟琼 刘蓉 顾伟 戴家木 臧传锋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为研究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催化石墨化的影响,采用电沉积的方法,通过改变电解液中FeSO_4·7H_(2)O的质量浓度,实现Ni-Fe-B合金层在碳纤维毡上均匀负载,并探讨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SO_4·7H_(... 为研究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催化石墨化的影响,采用电沉积的方法,通过改变电解液中FeSO_4·7H_(2)O的质量浓度,实现Ni-Fe-B合金层在碳纤维毡上均匀负载,并探讨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SO_4·7H_(2)O质量浓度100 g/L、温度50℃、电流1 A/dm^(2)、沉积3 min的条件下进行电沉积,高温处理后负载的碳纤维毡石墨化率可高达90.77%,表面电阻率从1.99 mΩ·cm降到0.82 mΩ·cm,降低了58.69%。研究发现,在2400℃的高温下,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能起到催化石墨化作用,将无序结构的碳纤维成功转化为有序结构的石墨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B合金 电沉积 催化 石墨化 碳纤维毡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M142铝合金表面Ni-Fe镀层的脉冲电化学沉积工艺和性能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16
作者 马越 叶兵 +2 位作者 杨成 安明东 周飞 《材料保护》 2025年第2期42-55,共14页
为了提升M142铝合金材料表面的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采用田口方法设计L_(16)正交实验来研究脉冲电化学沉积参数对Ni-Fe镀层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基于方差分析研究脉冲参数电流密度、占空比和脉冲频率对镀... 为了提升M142铝合金材料表面的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采用田口方法设计L_(16)正交实验来研究脉冲电化学沉积参数对Ni-Fe镀层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基于方差分析研究脉冲参数电流密度、占空比和脉冲频率对镀层硬度、摩擦系数、磨损率、自腐蚀电流密度和电荷转移电阻性能的影响,最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实现脉冲工艺的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脉冲参数中的占空比对Ni-Fe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电流密度对镀层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较大。此外,使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分析Ni-Fe镀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以及耐腐蚀性这3项性能,最终得出当脉冲参数频率为2000 Hz、占空比为50%、电流密度为2 A/dm^(2)时,Ni-Fe镀层的综合性能最佳,具有最大显微硬度301.0 HV_(0.05)和最大电荷转移电阻14148Ω·cm^(2)以及最小摩擦系数1.06、最小磨损率51.45×10^(-4)mm^(3)/(N·m)和最小自腐蚀电流密度0.57μA/cm^(2)。对比优化前后镀层的微观结构发现Ni-Fe镀层晶粒的细化是性能再次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镀层 脉冲电沉积 田口法 多目标优化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高功率激光器下的Fe基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
17
作者 张君 王靖宇 +3 位作者 袁浩宇 庄利利 霍福军 任紫亭 《煤矿机电》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激光熔覆技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高的激光功率,合理的工艺参数搭配可以熔覆出性能较好的涂层,企业中一般凭借经验对参数进行搭配,熔覆层的质量有时候不能达标。为了帮助企业得出合理的工艺参数搭配,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和扫描速... 激光熔覆技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高的激光功率,合理的工艺参数搭配可以熔覆出性能较好的涂层,企业中一般凭借经验对参数进行搭配,熔覆层的质量有时候不能达标。为了帮助企业得出合理的工艺参数搭配,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熔覆涂层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激光功率和3种不同扫描速度正交试验,在大功率矩形光斑条件下采用单层多道的熔覆方法在立柱母材27SiMn钢表面制备Fe基合金熔覆涂层,然后对熔覆涂层的金相组织、表面硬度和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熔覆层的微观组织主要表现为柱状晶和等轴晶,晶胞面积较大,且生长方向较为一致,微观组织较为均匀,且在熔覆层的上部相较于熔覆层下部的组织更为致密。立柱母材27SiMn钢的表面硬度约为23 HRC,激光功率为12 000 W,扫描速度为500 mm/min时,熔覆层厚度约为2 mm,熔覆涂层表面硬度约为56.2 HRC,相较于基体提高了2倍以上。熔覆层的耐腐蚀性相较于基体也有明显提升,且腐蚀作用在熔覆层的搭接区域会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参数 涂层性能 大功率矩形光斑 27SIMN钢 fe基合金熔覆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茶茶枯的生物质碳点制备及对Fe^(3+)检测研究
18
作者 梅天娇 司家勇 +3 位作者 张治中 刘佳妮 黄博荣 仪锦文 《化学世界》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以油茶茶枯粉末为碳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新型生物质碳点(CDs),研究了油茶茶枯粉末的加入量、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对CDs荧光强度的影响,进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 以油茶茶枯粉末为碳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新型生物质碳点(CDs),研究了油茶茶枯粉末的加入量、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对CDs荧光强度的影响,进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等对所制备的CDs进行了结构和光学特性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尺寸为1.5 nm,在365 nm的紫外灯照射下呈现出明亮的蓝光发射,且在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Fe^(3+)离子对所制备的油茶茶枯CDs有荧光猝灭作用,CDs的荧光强度与Fe^(3+)在0~30和50~90μmol/L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当Fe^(3+)物质的量的浓度为0~30μmol/L时,检出限为5.25μmol/L,相关系数(R^(2))为0.9994,Fe^(3+)物质的量的浓度为50~90μmol/L时,检出限为5.26μmol/L,R^(2)为0.9982,可作为荧光纳米探针检测Fe^(3+)金属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茶枯粉末 水热法 碳点 荧光猝灭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Ga合金磁致伸缩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化
19
作者 李花 温嘉慧 +3 位作者 苏凌宇 李杨 王海青 蒋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2,共8页
通过第3元素添加,设计了Fe_(83-x)Co_(x)Ga_(17)(x=0,0.4,0.8)、Fe_(83)Al_(x)Ga_(17-x)(x=0,4,8)、(Fe_(83)Ga_(17))_(100-x)Y_(x)(x=0,0.4,0.8)合金,考察第3元素Co、Al、Y对合金磁致伸缩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原子置... 通过第3元素添加,设计了Fe_(83-x)Co_(x)Ga_(17)(x=0,0.4,0.8)、Fe_(83)Al_(x)Ga_(17-x)(x=0,4,8)、(Fe_(83)Ga_(17))_(100-x)Y_(x)(x=0,0.4,0.8)合金,考察第3元素Co、Al、Y对合金磁致伸缩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原子置换了体心立方结构中的部分Fe原子,与Fe-Ga基体合金形成置换固溶体,发生固溶强化,但是对合金磁致伸缩性能的提升并不明显;Al元素的添加对合金磁致伸缩性能的提升明显,其中Fe83Al8Ga9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应变为1.8×10^(-4),结合XRD物相分析,发现与A2相的增加有关.Y元素的添加使合金磁致伸缩性能恶化,当Y元素含量为0.4%时,磁致伸缩应变为0.8×10^(-4);当Y元素含量为0.8%时,磁致伸缩应变为0.4×10^(-4).对合金进行物相分析,发现其磁致伸缩应变的下降与有序相的生成有关.Fe_(82.6)Co_(0.4)Ga_(17)和(Fe_(83)Ga_(17))_(99.2)Y_(0.8)合金的硬度比Fe83Ga17合金的高10%左右,Fe_(83-x)Co_(x)Ga_(17)、Fe_(83)Al_(x)Ga_(17-x)、(Fe_(83)Ga_(17))_(100-x)Y_(x)合金均展示了优异的强度塑性组合,压缩屈服强度在500 MPa以上,压缩应变率在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GA合金 元素添加 磁致伸缩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法高效合成FeCo双金属催化剂用于生产高热值SNG
20
作者 武鹏 郑昱 +1 位作者 马丽娜 罗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38,共10页
开发一种生产C1-C_(4)碳氢化合物组成的高热值合成气体(40-60 MJ·Nm^(-3))的新催化路线,对于气体应用和高热需求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本研究在温和的温度(240-330℃)、中等压力(2MPa)和较高的空速(6000 mL/gcat/h)下,对电沉... 开发一种生产C1-C_(4)碳氢化合物组成的高热值合成气体(40-60 MJ·Nm^(-3))的新催化路线,对于气体应用和高热需求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本研究在温和的温度(240-330℃)、中等压力(2MPa)和较高的空速(6000 mL/gcat/h)下,对电沉积合成的Co/IF和FeCo/IF催化剂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FeCo双金属催化剂在合成高热值气体方面表现优越。特别是FeCo/IF催化剂在330℃时显示出97.2%的CO转化率,产生了68.1 MJ·Nm^(-3)的热值(含45.5 mol%CH4和48.2 mol%C_(2)-C_(4)碳氢化合物)。FeCo催化性能的提升归因于共沉积过程增强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细化了纳米颗粒的尺寸。这一发现标志着催化工程在开发高热值合成气催化剂合成技术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法 fe-Co双金属 合成天然气 高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