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姆河右岸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断缝体”储集特征及成储模式
1
作者 王红军 张培军 +6 位作者 唐昱哲 王思琦 张良杰 郭春秋 邢玉忠 董建雄 王强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阿姆河右岸区块油气资源丰富,东部地区近期发现的单体规模较大的碳酸盐岩“断缝体”气藏,展示了该区碳酸盐岩十分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利用地震、岩心薄片及钻测井资料,宏观微观相结合,开展上侏罗统碳酸盐岩“断缝体”天然气成藏富集... 阿姆河右岸区块油气资源丰富,东部地区近期发现的单体规模较大的碳酸盐岩“断缝体”气藏,展示了该区碳酸盐岩十分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利用地震、岩心薄片及钻测井资料,宏观微观相结合,开展上侏罗统碳酸盐岩“断缝体”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在控圈断层、改造断层及微断层3类不同级别断层和丘滩体、灰泥丘及滩间3类沉积环境下,受伴生溶蚀流体作用形成储渗结构差异较大的丘滩体—控圈断层、丘滩间—控圈断层、丘滩体+改造断层、丘滩间+改造断层、丘滩体+微断层和丘滩间+微断层等不同规模的6类“断缝体”储层,是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天然气藏。结合几类已投产的“断缝体”气藏的开发地质参数,将该类气藏进一步细分为Ⅰ类控圈(构造带)断层强破裂+强溶蚀的规模断缝体气藏;Ⅱ类改造断层附近中破裂+中溶蚀的局部断缝气藏和Ⅲ类微断层弱破裂+未溶蚀的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气藏,其中Ⅰ类气藏在储量规模和高产稳产方面优势明显,是该地区下一步深挖勘探潜力的主要目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 上侏罗统 碳酸盐岩 储层 裂缝 断层 断缝体 天然气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油藏开发特征与潜力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发岐 李俊鹿 +3 位作者 高一龙 吴锦伟 白兴盈 高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7,F000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泛发育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极大地改善了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形成了基质储层低渗透背景下的优质油藏类型——断缝体油藏,同时也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和产能的差异性,给油藏内幕结构精细刻画和产能控制因素研究带来挑...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泛发育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极大地改善了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形成了基质储层低渗透背景下的优质油藏类型——断缝体油藏,同时也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和产能的差异性,给油藏内幕结构精细刻画和产能控制因素研究带来挑战。充分运用断裂体系空间刻画、断裂分类分级和产能对比分析等方法,基于井-震-藏联合攻关进一步明确了断缝体油藏开发特征。建立了断缝体油藏“二元四区”模型,划分出断核破碎带、诱导裂缝带、微裂缝改造带、基质孔隙带等4个区带,其中断核破碎带是主要产量贡献单元。断层延伸长度越长、实钻构造位置越高,断核破碎带单井产能越高。诱导裂缝带距离断层越近,产能也越高。断缝体油井生产特征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断裂系统作为储集体的高产阶段;②断裂系统既作为储集体又同时发挥导流作用的储-导转化阶段;③裂缝主要发挥导流作用阶段。通过研究大幅提升了断缝体油藏高产井占比,同时对盆地西南缘中生界油藏高效滚动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断缝体油藏 “二元四区”模型 开发特征 高产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致密-低渗油藏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 被引量:48
3
作者 何发岐 梁承春 +2 位作者 陆骋 袁春艳 黎小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0-71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构造复杂,成藏条件与盆内不同,断裂、裂缝的发育为致密-低渗储层提供了重要的渗流通道和优质储集空间。在明确区域构造应力特征和断裂、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岩心、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的精细...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构造复杂,成藏条件与盆内不同,断裂、裂缝的发育为致密-低渗储层提供了重要的渗流通道和优质储集空间。在明确区域构造应力特征和断裂、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岩心、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的精细相干、振幅变化、曲率属性等技术,开展了断裂、裂缝的识别技术研究。裂缝型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储层类型,针对这种储层提出了断缝体的概念,认为断缝体是由断裂、伴生脆性破碎带及被其改造过的致密低渗砂岩共同构成的储集体,其上部及侧面均有非渗透泥质岩、致密层等封挡。目前已在断缝体中发现多个油藏,开发效果良好,意义重大。通过对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明确了大-中尺度裂缝的组合展布决定断缝体的骨架形态,小-微尺度裂缝发育边界与砂体发育边界叠合决定断缝体的边界,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断缝体识别与描述流程,阐述了断缝体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实践证实,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技术对于盆缘构造带低丰度致密-低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识别方法 致密油藏 南缘过渡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剑川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7
4
作者 丰成君 陈群策 +2 位作者 李国歧 秦向辉 孟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4-534,共11页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浅表层现今主应力的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部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20世纪80年代地应力结果,分析了跨度近30a后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动力学指示意义。依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讨论了丽江—剑川地区现今地震活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超压成因与盖层封闭能力 被引量:21
5
作者 鲁雪松 张凤奇 +4 位作者 赵孟军 卓勤功 桂丽黎 于志超 刘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6-67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典型的高压—超压含油气区,明确超压成因机制以及强超压条件下油气保存机制,对于认识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勘探区十分重要。从高探1井超压油藏特征及其勘探成果出发,在分析高探1井超压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中...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典型的高压—超压含油气区,明确超压成因机制以及强超压条件下油气保存机制,对于认识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勘探区十分重要。从高探1井超压油藏特征及其勘探成果出发,在分析高探1井超压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中盖层水力破裂动态封闭的烃柱高度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超压为多种成因,其中构造挤压增压占51.03%,超压传递占14.94%,欠压实增压占34.03%,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冲断—侧向挤压应力是深层异常高压的主要诱因。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泥岩盖层厚度大,排替压力大,封闭能力强,超压系统盖层水力破裂和先存断层重新滑动动态控制了盖层能承受的最大超压和能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头屯河组为2套独立的压力系统,清水河组压力系数为2.32,接近先存断层滑动的临界压力条件,推测盖层破裂前能够动态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为200 m。高泉背斜中—上侏罗统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层系,河道—三角州前缘砂体可为优质储集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可能是下一步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高探1井 超压成因 盖层 封闭能力 烃柱高度 水力破裂 断层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香线金沙江大桥桥位工程地质比选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广泽 蒋良文 柴春阳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25,共4页
研究目的:分析丽香铁路金沙江大桥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划定桥位工程地质比选河段,研究桥位地质选线原则,确定主要比选桥位并初步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推荐桥位。研究结论:丽香铁路在热水塘至虎跳石约5 km河段跨过金沙江,重... 研究目的:分析丽香铁路金沙江大桥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划定桥位工程地质比选河段,研究桥位地质选线原则,确定主要比选桥位并初步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推荐桥位。研究结论:丽香铁路在热水塘至虎跳石约5 km河段跨过金沙江,重点研究比选了7号、8号、27号三个有比选价值的桥位,经综合勘探后形成如下结论:(1)7号桥位场地欠稳定,桥基强度低,岸坡不稳定,方案不成立。(2)8号、27号桥位场地较稳定,桥基强度高,岸坡较稳定。但8号桥位与龙盘坝址规划相冲突而放弃,推荐采用27号桥位。(3)本文可作为高山峡谷区桥位选址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带 活动断层 岸坡稳定性 地基强度 场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徐贵忠 王艺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构造 演化 盆地 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东部侏罗系盐下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良杰 王红军 +6 位作者 程木伟 龚幸林 邢玉忠 蒋凌志 张宏伟 吴德峰 王丽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83,共13页
中亚阿姆河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断层对侏罗系盐下天然气聚集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三维地震、岩心和生产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度断层对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盐下... 中亚阿姆河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断层对侏罗系盐下天然气聚集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三维地震、岩心和生产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度断层对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盐下碳酸盐岩主要发育NE、NEE向两组逆断层和NWW、EW、NNW、SN向四组走滑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的逆断层相关褶皱和压扭性的正花状构造为主;断层主要形成于新近纪,NEE向逆断层在喜马拉雅早期挤压作用下形成,NE向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晚期的压扭应力场;断层分布具有分带性,南北方向以阿高左行走滑断裂带为界,南侧逆断层以NE向为主、北侧逆断层逐渐过渡为NEE向,SN向走滑断层则主要分布于玛霍断裂带以东。根据规模可划分为控构造带断层、控圈断层、改造断层和微断层4类,前3类多从基底断至盐膏岩,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和天然气运移,断层的活动强度越高,缝洞储层越发育,天然气富集程度越高。根据断层特征划分为3类有利区带:Ⅰ类为临近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的强充注规模缝洞型气藏发育区;Ⅱ类为临近改造断层的局部低充注的缝洞型气藏发育区;Ⅲ类为临近微断层的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气藏发育区,其中Ⅱ类气藏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 碳酸盐岩 断层 缝洞 天然气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甘陕交汇地区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戚帮申 张鹏 +7 位作者 丰成君 辛鹏 孟静 谭成轩 吴树仁 杨肖肖 陈群策 胡道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14-1827,共14页
川甘陕交汇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强烈活动特征,为一潜在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关键构造部位。为了查明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在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及四... 川甘陕交汇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强烈活动特征,为一潜在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关键构造部位。为了查明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在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及四川省广元市三堆镇实施机械岩心钻探工程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甘谷钻孔3个主应力关系为SH>Sh>Sv,甘谷地区现今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且具有较高地应力值,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位平均为N41°E,易于钻孔附近北西西向西秦岭北缘断裂产生左旋走滑兼逆冲活动;三堆钻孔3个主应力关系为SH>Sh>Sv,该地区现今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位平均为N85°W,利于钻孔附近北东向青川断裂产生右旋走滑兼逆冲活动。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对断裂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和广元地区的地应力大小均已经达到了使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需加强地应力实时监测和分析。该研究成果为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的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陕交汇地区 西秦岭北缘断裂 青川断裂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沙永乐蓝洞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金尉 付腾飞 +2 位作者 赵明辉 张汉羽 田丽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碳酸盐岩台地 三沙永乐蓝洞 洞体转折 地下水溶蚀 台地边缘断层/裂缝 深部洞穴垮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盐下构造识别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军 刘雅琴 +2 位作者 于京波 曹强 陈笑青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8-102,195+10,共7页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风险勘探面临的主要地质难题在于二叠系巨厚盐丘(厚度大于3000m)带来的地震盐下构造假象的识别和消除,以及埋深近4000m的基质孔隙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该专题从巨厚盐丘对盐下构造影响的实例入手,探讨...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风险勘探面临的主要地质难题在于二叠系巨厚盐丘(厚度大于3000m)带来的地震盐下构造假象的识别和消除,以及埋深近4000m的基质孔隙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该专题从巨厚盐丘对盐下构造影响的实例入手,探讨该影响所带来的盐下假圈闭、假断层等问题,认为时间域内盐丘对盐下地层的上拉幅度大小主要与盐丘的厚度有关,盐下同相轴错断与盐丘厚度和盐丘翼部的陡缓有关,并尝试通过速度模型、多种地震数据联合解释等方法来消除这种影响,恢复盐下地层真实形态;同时,借助于地震反演和裂缝检测等地震技术成功地预测了碳酸盐岩非均质性储层的发育带。应用上述技术在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盐下目的层勘探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丘 盐下构造 边缘断层 速度模型 裂缝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