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志刚 崔洪庆 孙殿卿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从断层多期活动的客观存在出发,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层多期活动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对断裂多期活动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关键词 断层 多期活动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1999—2009年水平形变应变场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良迁 薄万举 +1 位作者 杨国华 郭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9,共5页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NN...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运动 应变应力场 断裂带 应力作用 蕴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55
3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75-285,共11页
本文系统解析并分析了1931年8月-2005年10月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发生的905个震级M4.5-8.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北北东或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控制了青藏... 本文系统解析并分析了1931年8月-2005年10月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发生的905个震级M4.5-8.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北北东或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控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岩石圈应力场。从喜马拉雅到贝加尔湖以南包括中国西部的广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的水平分量位于近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特别是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其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地区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属于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表现出周缘地区的水平挤压应力更为强势。应力场特征充分表明, 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受到强烈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同时,有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近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应力控制着该区的岩石圈应力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大体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且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研究青藏高原存在挤压应力场与引张应力场及其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发展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震源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3
4
作者 龙思胜 赵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7-464,共8页
以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 ML=2 .2~ 3.7的 2 2次天然地震为资料 ,以 P波初动法求出震源机制解 ,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初步总结出该地区震源应力场和地震破裂的一些特征 .该区在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近水平的区域应力场... 以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 ML=2 .2~ 3.7的 2 2次天然地震为资料 ,以 P波初动法求出震源机制解 ,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初步总结出该地区震源应力场和地震破裂的一些特征 .该区在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近水平的区域应力场强烈挤压作用下 ,受复杂的地质结构影响 ,其震源应力场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雅江、北三角和成都地块西部 3个分区 ,地震破裂以正断层、走滑型为主 ,表明垂向作用力在震源应力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宝兴天全地区的地震以逆断层、走滑型为主 ,其主压应力轴水平分量与浅层物质运移的南西方向一致 .笔者认为 ,多种形式的地震破裂组合 ,是大面积地壳浅层物质持续运移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震源应力场 地震破裂 物质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罗霞 方旭庆 +1 位作者 张云银 张云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在经历了残丘山勘探阶段、多样性潜山勘探阶段之后,位于正向构造单元之间的中低位序复杂隐蔽潜山成为勘探主要方向。桩海地区东部紧邻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运动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古生界潜山构造样式非常复...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在经历了残丘山勘探阶段、多样性潜山勘探阶段之后,位于正向构造单元之间的中低位序复杂隐蔽潜山成为勘探主要方向。桩海地区东部紧邻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运动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古生界潜山构造样式非常复杂,并且由于埋藏深,前期地震资料精度低,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展。该研究针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古生界复杂构造特征,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桩海地区古生界复杂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桩海地区古生界发育一套稳定的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岩系,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桩海地区古生界发育北西、南北、北东和东西4组走向的断裂,断层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北西走向断裂5条,倾角较陡,平面上呈现正、逆相间分布的特点。南北走向断裂3条,剖面呈“花状”特征,为走滑断层。北东走向断裂为正断层,该组断层切割北西向断裂组。东西走向断裂主要是桩海地区潜山的南、北边界断层,该组断层切割北西走向断裂组。断层活动时期可划分为4期。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形成的逆断层,断层贯穿古生界;第二期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构造反转形成的正断层,贯穿中生界和古生界;第三期为晚白垩世挤压形成的逆冲断层,贯穿中生界和古生界;第四期为始新世以来走滑和伸展形成的正断层,断层贯穿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和部分新近系。不同走向断层交汇切割,形成“棋盘格”式复杂构造。古生界顶面整体呈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背斜形态。自西向东可划分4排山。复杂的演化过程决定了不同潜山带保留层系和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对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变应力场控制下,桩海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拉张挤压走滑”4个演化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桩海地区受到NE-SW向挤压、形成3条北西走向逆冲带;晚侏罗—早白垩世,桩海地区经历NW-SE向拉张,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北西向断层正、逆相间的特征,分割形成北西走向4排山雏形;晚白垩世,在郯庐左旋→右旋转换作用下,桩海地区受到NWW-SEE向挤压,经历二次挤压推覆,第二—四排山自东向西推覆,对古生界进行一次改造,基本奠定古生界构造格局;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产生近南北向和北东向走滑断层及东西走向调节断层,切割早期北西向断裂组,同时在南、北边界断层伸展作用下,桩海地区发生南升北降翘倾运动,古生界构造样式定型,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样式。构造演化控制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结构和成藏条件有所差异。自东向西地层逐渐减薄,西部地层剥蚀严重,第一排山仅保留寒武系,向东部的三排山保留的奥陶系逐渐增厚。第一排山发育寒武系断块圈闭,第二排山发育奥陶系—寒武系背斜圈闭,第三、四排山发育奥陶系—寒武系断块圈闭。从两侧向中间由断块山变为褶皱山、储集性变好,以第二排山奥陶系—寒武系逆冲褶皱山成藏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应力场 翘倾运动 郯庐断裂 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擦痕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寿庭 李忠权 王峰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62-368,共7页
自然界绝大多数断裂,尤其是控矿断裂均具明显的多期活动特征。擦痕是从事断裂多期活动特征研究中较直观、实用的标志之一。文章对断裂带内擦痕发育的复杂性、多变性特征与原因,以及多期活动控矿断裂的擦痕发育特征判析等问题,进行了... 自然界绝大多数断裂,尤其是控矿断裂均具明显的多期活动特征。擦痕是从事断裂多期活动特征研究中较直观、实用的标志之一。文章对断裂带内擦痕发育的复杂性、多变性特征与原因,以及多期活动控矿断裂的擦痕发育特征判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多期活动 擦痕 剪应力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运动方式的转变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14
7
作者 邢成起 张杰 吕德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52-57,共6页
通过对构造变形、构造空间展布关系、断面产状变化以及构造应力场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在第四纪内的运动方式经历了由挤压逆掩为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初期)到左旋走滑兼具挤压逆冲(中更新世中、晚期)直至纯... 通过对构造变形、构造空间展布关系、断面产状变化以及构造应力场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在第四纪内的运动方式经历了由挤压逆掩为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初期)到左旋走滑兼具挤压逆冲(中更新世中、晚期)直至纯左旋走滑运动(晚更新世—现今)的逐渐转变过程.作用于这种转变,研究区内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其主压应力轴方向由老至新依次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运动方式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内部次级块体向东滑动、岩石圈物质向东流展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运动方式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基本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惠民 沈永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垂直 形变 断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地貌特征水系格局与新构造活动 被引量:4
9
作者 常丕兴 王亨方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34-41,共8页
根据对渭河盆地地貌、水系格局的分析,本文提出:(1)渭河盆地地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以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几组断裂控制下的断块运动;(2)断块运动自南而北呈波浪式发展,且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可分为老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更... 根据对渭河盆地地貌、水系格局的分析,本文提出:(1)渭河盆地地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以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几组断裂控制下的断块运动;(2)断块运动自南而北呈波浪式发展,且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可分为老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初、更新世末—全新等世四个活动期;(3)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差异性,华阴—华县一带最强,为应力集中区;(4)盆地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48°~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盆地 地貌 水系格局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济阳坳陷新构造运动的成藏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卓勤功 蒋有录 解玉宝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5-73,共9页
济阳坳陷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背斜构造,特别是复活性大断裂及其裂缝,在济阳坳陷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经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诱发和推动油气以断裂系统模式从烃源岩中排出,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和排烃动力... 济阳坳陷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背斜构造,特别是复活性大断裂及其裂缝,在济阳坳陷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经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诱发和推动油气以断裂系统模式从烃源岩中排出,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和排烃动力,影响油气运移取向,控制主要油气藏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输导或封挡油气,洼陷内小断裂和微裂缝等隐蔽输导体系可输导油气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控制油气幕式充注成藏;多种输导体系沟通新近系大型披覆背斜圈闭和丰富的烃源岩,形成了如孤岛、埕东等大中型油气田。笔者将新构造运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称为成藏效应,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新认识盆地油气资源,并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和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构造应力场 断裂系统 成藏效应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断层形变资料探讨滇西实验场区现今构造活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兴华 李珊 宋金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认为这一趋势变化可能是未来地震形势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滇西 地震实验场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