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预测方法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付广 张鑫尧 +2 位作者 梁木桂 邓春 蒋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对于准确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至关重要,以往主要是通过断层埋深、倾角、停止活动至今时期、相同深度深围岩压实成岩时期和围岩压实系数,预测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所得结果偏小难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断...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对于准确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至关重要,以往主要是通过断层埋深、倾角、停止活动至今时期、相同深度深围岩压实成岩时期和围岩压实系数,预测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所得结果偏小难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与相同深度围岩压实成岩埋深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改进,提出通过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和围岩压实成岩程度与压实成岩埋深之间关系,确定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的预测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3断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分别约为2450、2350和2300 m,明显大于利用改进前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分别约为1974.4、1267.7和1329.5 m),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更合理地解释了F3断层附近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更符合地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压实成岩埋深 改进前预测方法 改进后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条件下多种因素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斌 钱兆明 +1 位作者 贾明滔 李邵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保障资源的高效开发,充分利用地层岩体的稳定边坡角,减少露采剥离量,本文以推覆构造地质条件的刚波夫主矿体露天矿为背景,考虑采深、地下水位及断层上盘平台宽度三种因素,设计不同因素组合,再分别考虑工况条件研究方案,对推覆构造条件复杂地质情况下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深单因素工况中,边坡安全系数随采深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当采深大于210 m后,由于露天采坑为漏斗形,随着深度增加,深部边坡在单位高度上的暴露面积减小,下部边坡的坡体对变形起到抑制作用;在地下水单因素工况和断层上盘平台宽度单因素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随工况条件变差而降低;在双因素或多因素影响下,受到各因素的叠加影响,采深与地下水位高度越大,或断层上盘平台宽度越小时,坡脚及整体的变形量越大;最后,通过对优化后的全采区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当折减系数为1.5时,边坡未出现大范围位移情况,边坡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边坡稳定性 采深 地下水位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地壳形变InSAR提取及断裂运动机制
3
作者 谢丽媛 杨莹辉 +3 位作者 许强 李小云 陈强 谭莎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2-982,共11页
利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川滇菱形块体东缘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震间地表形变场,反演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震间运动速率与闭锁深度。结果表明,安宁河断裂由北向南跨断裂InSAR形变速度差异由约2 mm/a逐步增加至约2.5 mm/a,则木河断裂跨断... 利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川滇菱形块体东缘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震间地表形变场,反演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震间运动速率与闭锁深度。结果表明,安宁河断裂由北向南跨断裂InSAR形变速度差异由约2 mm/a逐步增加至约2.5 mm/a,则木河断裂跨断裂形变速率差异相对较小,约1.8 mm/a。安宁河断裂最北段石棉段滑动速率约2.8 mm/a,中段冕宁段滑动速率约4.0 mm/a,最南段西昌段滑动速率约3.2 mm/a;则木河断裂北段滑动速率最大约3.1 mm/a,向南至宁南段逐渐衰减至约2.6 mm/a。西昌段闭锁深度最深,约37.8 km,其向南、向北方向延伸均逐渐减小,其中最北段石棉段闭锁深度最浅约5.0 km,而在最南段宁南段闭锁深度约13.2 km。整体而言,西昌段具有相对更大的断裂滑动速率和更深的闭锁深度,表明其孕震潜能更强,而这也与该区段更为密集的地震活动形成相互验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震间InSAR形变场 大气与轨道误差校正 断裂运动速率 断裂闭锁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断裂与莫霍面对油气富集海陆差异性的影响
4
作者 蔡梦轲 王万银 +1 位作者 张义蜜 王丁丁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4-1575,共22页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近海乃至全球油气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油气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海陆差异性,而油气聚集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的地壳结构,基于地形和重力数据揭示了盆地断裂分布与莫霍面起伏变化特征,利用NVDR-THDR技...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近海乃至全球油气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油气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海陆差异性,而油气聚集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的地壳结构,基于地形和重力数据揭示了盆地断裂分布与莫霍面起伏变化特征,利用NVDR-THDR技术和欧拉反褶积方法明确了断裂平面位置及其视深度分布,基于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技术和双界面模型重力场快速反演技术获取了莫霍面起伏变化。研究发现断裂与莫霍面均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海域同时发育NNE—NE和WNW—NW走向的断裂,而陆域以NNE—NE向断裂为主,与陆域相比,海陆断裂视深度整体更浅、晚期活动更为强烈;海域凹陷的莫霍面平均值浅于陆域凹陷、地壳厚度平均值薄于陆域凹陷、莫霍面拉张因子之和的平均值与地壳拉张因子之和的平均值均大于陆域凹陷,反映了海域经历更强的构造活动变形。这使得海域具备有利生烃区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的良好条件,而陆域相应条件则较弱,直接影响了盆地内部油气富集的差异性分布。因此,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分布与断裂分布和莫霍面起伏变化情况紧密相关,该研究为开展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断裂 莫霍面深度 地壳厚度 油气聚集 海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融合语义分割的三维断层地震识别方法
5
作者 单慧琳 王兴涛 +3 位作者 徐宜俊 王志浩 黄浩瀚 张银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7-1000,共14页
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断层识别方法层出不穷,重点围绕U型网络开展研究,但U型网络使用了大量的常规卷积,在提高提取特征效果的同时忽略了特征冗余和过拟合问题,导致网络复杂度较高。为了在高精度识别的同时减少特征冗余、缓解过拟合问题,... 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断层识别方法层出不穷,重点围绕U型网络开展研究,但U型网络使用了大量的常规卷积,在提高提取特征效果的同时忽略了特征冗余和过拟合问题,导致网络复杂度较高。为了在高精度识别的同时减少特征冗余、缓解过拟合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轻量型融合语义分割网络(lightweight fusion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twork,LF-SeNet)用于三维断层识别。相较于传统的断层识别网络,LF-SeNet将跳跃连接思想和特征融合相结合,其中,轻量型特征融合模块包含三维可分离卷积、SimAM(simple attention module)、Dropout层和有限矩阵乘积操作,有效地保证了特征提取的效果。为了有效降低网络的复杂度,本文将空洞卷积和轻量型特征融合模块相结合,一方面降低了网络的计算量,另一方面减少了常规卷积带来的特征冗余问题。除此之外,本文采用Dropout层和数据增强手段,提高了网络的泛化能力,缓解了过拟合问题。将该方法在FaultSeg3D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LF-SeNet的参数量为2.56M,浮点运算次数相较于传统的U型网络降低了95.59G,交并比提升了2%。最后,本文使用三维数据合成技术将断层识别图进行可视化操作,实验结果显示LF-SeNet识别出的断层连续且清晰,说明该网络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证明了LF-SeNet在断层识别问题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SimAM 三维深度可分离卷积 断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纹深度和位置对220kV瓷支柱绝缘子振动检测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董国振 敬尚前 +7 位作者 王庆 李文彬 李国维 吕亚东 李晓康 张哲 宗方蕊 万书亭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169,共9页
为解决基于振动特征的变电站220kV瓷支柱绝缘子缺陷带电检测问题,以型号为B03.8-1的220kV串联瓷支柱绝缘子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瓷支柱绝缘子裂纹的深度和位置对振动检测灵敏度的影响。首先采取SolidWorks软件建模,设置不同裂纹深度和... 为解决基于振动特征的变电站220kV瓷支柱绝缘子缺陷带电检测问题,以型号为B03.8-1的220kV串联瓷支柱绝缘子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瓷支柱绝缘子裂纹的深度和位置对振动检测灵敏度的影响。首先采取SolidWorks软件建模,设置不同裂纹深度和位置的模型并导入Ansys软件中,利用脉冲信号模拟锤击进行瞬态分析,提取拾振点的加速度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然后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分析,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检测的灵敏度随着瓷支柱绝缘子裂纹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裂纹与下法兰的相对位置影响振动检测的灵敏度,其中裂纹位于第一伞裙和第二伞裙之间或距离下法兰底面过近时,振动检测的灵敏度较低;裂纹与瓷支柱绝缘子中心轴线的距离不影响振动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支柱绝缘子 振动检测 裂纹深度 裂纹位置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深—构造—区域”多角度下的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7
作者 赵南南 张文乐 韩振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2,共7页
阳城分公司采区范围内,煤层倾角较大且断层发育,煤层赋存特征复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矿井安全高效开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关联性与区域性综合对比的方法,明确采深、断层对煤层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 阳城分公司采区范围内,煤层倾角较大且断层发育,煤层赋存特征复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矿井安全高效开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关联性与区域性综合对比的方法,明确采深、断层对煤层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明确了开采深度与煤层顶板变化的关联规律,随着采深的增加,煤层直接顶泥岩层变薄,基本顶砂岩层增厚。得出了断层影响下煤层顶底板变化的区域特征,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季庄断层区域,顶底板泥岩层增厚,基本顶砂岩层变薄,分支断层区域规律性更为明显。八采区整体受断层构造作用影响较大,与六采区对比,顶底板区域变化特征与断层影响规律呈现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赋存特征 开采深度 断层 构造作用 区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精密水准资料研究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垂向运动特征
8
作者 赵勃 季灵运 +4 位作者 郝明 邱江涛 朱良玉 蒋锋云 刘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6-430,435,共6页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结合改进的倾滑位移模型,系统分析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各区段的垂向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正经历左旋走滑与逆冲挤压的复合变形机制,且不同区段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垂向倾滑速率呈现从西段的0.24 m...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结合改进的倾滑位移模型,系统分析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各区段的垂向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正经历左旋走滑与逆冲挤压的复合变形机制,且不同区段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垂向倾滑速率呈现从西段的0.24 mm/a向东增大到2.31 mm/a后,又减小到1.51 mm/a的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反演获得的闭锁深度与地震精定位所揭示的小震活动深度高度吻合,说明该断裂带各区段处于不同的闭锁状态。结合地震活动性发现,天水-宝鸡段发震危险性最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精密水准 倾滑速率 闭锁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DSC和SIDSwinT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小强 安贵财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9,共12页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感受野对输入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在变负荷和变噪声条件下无法有效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导致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自适应深度可分离卷积(MADSC)和空间交互双流Swin Transformer(SIDSwi...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感受野对输入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在变负荷和变噪声条件下无法有效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导致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自适应深度可分离卷积(MADSC)和空间交互双流Swin Transformer(SIDSwinT)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一维振动信号转换成二维时频图以保留完整信息;接着,构建MADSC提取局部特征信息,捕捉不同尺度下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特征变化;然后,设计SIDSwinT提取全局特征信息,利用提出的空间交互模块(SIM)自适应地调整特征权重;同时,通过可变形注意力对采样信息进行加权消除工况波动造成的分布差异;最后,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信息,提升诊断准确性和稳定性。使用两种不同数据集验证所提方法的故障诊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信噪比为-4时准确率高于93.00%,在变负荷条件下准确率高于92.00%,验证了所提方法较对比方法具有更强的抗噪性能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空间交互 可变形注意力 深度可分离卷积 Sw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C-HVDC双极故障条件下自适应限流控制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硕 何柏娜 +3 位作者 程婷 张东进 代维汉 尉元龙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3,共11页
直流断路器(direct current circuit breaker,DCCB)广泛应用于柔直输电系统,其造价与开断电流密切相关。文中从减小断路器开断电流的角度出发,设计适用于半桥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自适应限流控制... 直流断路器(direct current circuit breaker,DCCB)广泛应用于柔直输电系统,其造价与开断电流密切相关。文中从减小断路器开断电流的角度出发,设计适用于半桥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自适应限流控制结构。在分析MMC直流侧短路电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换流站输入阻抗幅值的变化反映其故障深度,定义换流站故障深度系数K f;将K f引入MMC控制结构,使其与桥臂电压参考值关联,提出针对MMC直流侧短路故障的自适应限流控制方法;在PSCAD/EMTDC平台搭建半桥型MMC柔直输电系统模型,模拟直流侧短路故障清除过程,验证限流控制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限流控制方法可依据MMC不同故障深度,实现差异化限流控制,减小DCCB开断电流,提升故障清除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直输电系统 直流断路器(DCCB)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 自适应限流 故障深度系数 差异化限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阈值表示的机加工自动线能量需求跨层模型
11
作者 王丽平 雷蕾 宋宪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7,共8页
为了实现多层次分析的最优设置,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机广义阈值表示的机加工自动线能量需求跨层模型。首先通过在优化阶段建立机器和系统组织层之间的交互消除了所描述的次优决策。并且将传统的序贯优化方法转化为递归优化方法。另外分析... 为了实现多层次分析的最优设置,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机广义阈值表示的机加工自动线能量需求跨层模型。首先通过在优化阶段建立机器和系统组织层之间的交互消除了所描述的次优决策。并且将传统的序贯优化方法转化为递归优化方法。另外分析利用了最小能量时间函数,将具有可变功率和处理速率的机器级高分辨率模型与系统级状态模型联系起来。进一步利用一个马尔可夫广义阈值模型,通过指数分布的向下状态来模拟机器的随机行为,并在互操作缓冲区的实际水平上实现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一个工业案例验证了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分析 马尔可夫 广义阈值模型 最小能量时间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光纤微震监测技术在底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刚 韩云春 +6 位作者 余国锋 罗勇 任波 叶赞 王立超 赵靖 徐一帆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5,共10页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监测为工程背景,使用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与ESG微震监测系统进行对比,得出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势:记录的波形频谱特征更清晰,表现出高信噪比优势;对扰动深度的监测范围更大,远距离监测效果更好;震源定位结果分布更加合理,更符合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在监测工作面回采全周期内,分析了11023工作面断层异常区底板破坏与微震活动性关系:在断层和煤层变薄异常区附近,微震事件的数量增多、强度增大;工作面初采期间应力集中释放,受采动影响,底板破坏较深;相对大能量事件主要分布在断层异常区的底板,底板破坏深度约为27 m,微震事件在3煤底板60 m以下没有成线或成面聚集的情况,说明裂隙并未扩展,未形成导水通道,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纤微震监测 底板突水 扰动深度 震源定位 断层异常区 微震活动性 相对大能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晚三叠世大地震的孕震深度和环境的岩石磁学证据
13
作者 张蕾 李海兵 +5 位作者 孙知明 周祐民 曹勇 王焕 郑勇 司家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84-3997,共14页
假玄武玻璃可以形成于深部孕震带到近地表的不同深度,确定其形成深度对揭示断裂带力学性质和大地震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南段八角庙出露的晚三叠世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碎裂岩和初碎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 假玄武玻璃可以形成于深部孕震带到近地表的不同深度,确定其形成深度对揭示断裂带力学性质和大地震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南段八角庙出露的晚三叠世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碎裂岩和初碎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磁学、显微结构和地球化学测试,探讨了龙门山断裂带晚三叠世大地震的孕震深度和孕震环境。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假玄武玻璃和碎裂岩中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单斜磁黄铁矿和顺磁性矿物;初碎裂岩中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和顺磁性矿物。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顺磁性矿物在同震摩擦热作用下生成了磁铁矿和单斜磁黄铁矿。磁性矿物的转换过程指示了含有硫化物的弱流体作用的还原性的孕震环境。热磁曲线(χ-T)测试结果揭示了初碎裂岩在自然界中经历的最高温度约为275~300℃,根据地温梯度推算初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的形成深度为12.8~14.0km。根据孕震深度、假玄武玻璃构特征和地震机制估算,龙门山断裂带孕震深度的正应力σ≤240.2~264.1MPa,剪应力τ≤144.1~158.5MPa。龙门山断裂带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大地震活动,其中在孕震深度(<14km)固结的碎裂岩带内形成的假玄武玻璃比较容易保存在地震断裂带内,并记录了深部较强的应力特征和弱流体作用的还原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玄武玻璃 岩石磁学 孕震深度和环境 映秀-北川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鲜水河断裂带震间运动学参数反演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礼家 卢昊 +6 位作者 冯光财 熊志强 王跃东 高华 王文昕 杨小平 吕利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6-1263,共8页
对2015~2022年跨鲜水河断裂带的Sentinel-1A/B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该断裂带的震间视线向形变速率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速率分解得到的断层平行方向的水平形变速率为数据约束,基于螺旋位错模型和遗传优化算法,反演鲜水河断裂带的震间运动... 对2015~2022年跨鲜水河断裂带的Sentinel-1A/B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该断裂带的震间视线向形变速率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速率分解得到的断层平行方向的水平形变速率为数据约束,基于螺旋位错模型和遗传优化算法,反演鲜水河断裂带的震间运动学参数,得到该断裂带的构造加载速率(3.5~13.0 mm/a)、闭锁深度(14.7~26.2 km)、浅层蠕滑速率(3.2~12.5 mm/a)及其顶部深度(0.3~2 km)和底部深度(3.4~13.7 km)的空间变化。联合鲜水河断裂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反演的震间运动学参数,计算炉霍段、道孚段、乾宁段、康定段和磨西段在震间阶段的地震矩亏损率、累积的地震矩以及矩震级,定量评估不同分段的发震风险性。结果发现,鲜水河断裂各分段均有发生M_(W)6.5以上地震的潜力,炉霍段和乾宁段有发生M_(W)6.9左右地震的风险,未来应持续关注其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INSAR 震间形变 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构造中电阻率与声波波速特征分析及其在探测过程中的联合运用
15
作者 高健 潘剑伟 +3 位作者 詹林 钱伦 杨晨 张成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查明断裂构造的具体位置对于工程场址的选择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声波测井是广泛运用于探测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对低阻体敏感且探测范围较大的特点,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分辨率有限,难以准... 查明断裂构造的具体位置对于工程场址的选择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声波测井是广泛运用于探测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对低阻体敏感且探测范围较大的特点,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分辨率有限,难以准确圈定地质体的边界位置;声波测井具有准确识别地层的特点,但其横向探测范围非常有限。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结合2种方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各自的优势以提高圈定地质体的精度,文章首先通过物性试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后电阻率与声波波速变化的相关性,随后用一实例分析断裂构造的电阻率与声波波速特征以及两者在探测过程中的联合运用,最后借助声波测井数据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结果进行深度校正,得到断裂构造在地下空间的三维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岩石破裂后的电阻率与声波波速较未破裂前均偏低;断裂构造的破碎带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剖面上以低阻异常区域存在,在声波波速曲线上破碎带区域的波速值会有明显的骤降,2种方法的组合探测模式可为断裂构造具体位置的圈定提供更好的指导。钻探结果验证了借助声波测井数据校正后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结果比未校正之前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深度校正 物性参数 高密度电阻率法 声波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数小波包能量矩熵的深度GRU轴承故障预测
16
作者 葛本利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28,共8页
为了准确及时的表征轴承的性能退化,实现有效的早期故障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数小波包能量矩熵的深度门控回归单元轴承早期故障预测方法。首先,将复数小波包能量矩熵定义为一种新的监测指标,用来表征其承载性能的退化。其次,构造了深... 为了准确及时的表征轴承的性能退化,实现有效的早期故障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数小波包能量矩熵的深度门控回归单元轴承早期故障预测方法。首先,将复数小波包能量矩熵定义为一种新的监测指标,用来表征其承载性能的退化。其次,构造了深门控回归单元网络,捕获了所定义的监测指标中隐藏的线性映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速率衰减策略的改进训练算法,以提高所构建的深度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两个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提出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数小波 能量矩熵 深度门控回归单元 故障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加权的集成DAE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17
作者 滕莉娜 王娟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4,89,共9页
为了提升鲁棒性和泛化性,并且考虑各种深度自动编码器的互补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加权的集成深度自动编码器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结合稀疏深度自动编码器,降噪深度自动编码器和收缩深度自动编码器三种模型来构造集成深度自动编码器,... 为了提升鲁棒性和泛化性,并且考虑各种深度自动编码器的互补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加权的集成深度自动编码器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结合稀疏深度自动编码器,降噪深度自动编码器和收缩深度自动编码器三种模型来构造集成深度自动编码器,提升处理冗余信息、噪声破坏和信号扰动的能力。为了增强识别性能,提出了一种动态加权平均方法来聚合学习特征。在自吸离心泵数据集和电机轴承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提出方法的测试精度分别达到100%、99.69%和99.92%。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较,证明了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自动编码器 动态加权 旋转机械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火山活动与深部地质过程的新认识 被引量:28
18
作者 牛漫兰 朱光 +2 位作者 宋传中 王道轩 刘国生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26,共6页
在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演化中 ,都伴生了火山活动。早白垩世走滑期的火山活动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也指示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断裂带内新生代玄武岩喷发起始于强烈伸展的后期 (古新世 ) ,在随... 在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演化中 ,都伴生了火山活动。早白垩世走滑期的火山活动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也指示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断裂带内新生代玄武岩喷发起始于强烈伸展的后期 (古新世 ) ,在随后的断裂挤压期达到高潮。该玄武岩喷发不但反映了断裂带已深切至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带 ,也显示地幔交代、混杂地幔区等重要的深部过程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火山活动 岩浆起源 深部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地条件下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启方 金星 丁海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运动学震源模型并利用昆明盆地三维地下构造模型,本文研究了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埋藏深度、破裂速度以及断层面上位错的不均匀分布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有重要影响....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运动学震源模型并利用昆明盆地三维地下构造模型,本文研究了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埋藏深度、破裂速度以及断层面上位错的不均匀分布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有重要影响.不同破裂方式下,破裂的方向性强的区域分布不同,由于破裂的方向性效应和复杂场地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破裂方式的断层附近地震动分布差别很大.随着破裂速度的增加,方向性效应更加明显,断层附近的长周期地震动也随之增大;对于浅源地震,随着断层埋深的增加,地震动明显下降.对于埋藏深度很浅的断层,当Asperity靠近断层上沿时,会显著增大其在地表投影附近的长周期地震动.能否合理地估计这些基本震源参数,是预测未来发震断层周围地震动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复杂场地 破裂方式 破裂速度 断层埋深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明 闫磊 韩绍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38-43,共6页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已有的1∶20万重力资料、1∶10万航磁资料,采用重磁数据处理新技术开展了盆地北部及中部基底构造特征的研究。根据重磁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形态简单,变化平缓,盆地内部布格重力异常低,盆地边缘异常则相...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已有的1∶20万重力资料、1∶10万航磁资料,采用重磁数据处理新技术开展了盆地北部及中部基底构造特征的研究。根据重磁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形态简单,变化平缓,盆地内部布格重力异常低,盆地边缘异常则相对较高;盆地沉积岩的磁化率普遍很低,可以视为弱磁化和无磁性,鄂尔多斯盆地的区域磁异常场主要反映了结晶基底太古宇和元古宇岩石的磁性差异及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依据已知的鄂尔多斯盆地岩石物性差异和已有的重磁数据空间分布范围,解译盆地边缘的断裂构造主要依靠1∶20万重力资料,反映了盆地边缘具有典型的盆山耦合特征;而盆地内部与以往认识不同,发育规律性的大断裂,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而解释结晶基底内部的基底断裂构造,主要依靠1∶10万航磁资料。依据航磁反演的盆地结晶基底埋深及基底的起伏形态,重新划分了盆地基底的构造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对上覆沉积盖层的控制作用,间接影响到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重磁方法 基底断裂 基底埋深 构造单元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