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6两次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宏伟 强生银 +1 位作者 温瑞智 任叶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0-3003,共14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速度脉冲的产生及观测台站方位相关的地震动总残差的影响,采用随机有限断层三维地震动模拟方法给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记录的仪器地震烈度图,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地震中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浅地壳地震的平均震源效应,M_(w)7.8地震对中长周期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比M_(w)7.6地震更强烈;(2)两次地震中远场地震动的非弹性衰减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的平均水平;(3)M_(w)7.8地震中最强烈的地震动主要集中于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的狭长区域内,该区域观测记录普遍具有双向速度脉冲特征,地震动总残差与台站方位角有明显相关性,推断M_(w)7.8地震沿北东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向北东向破裂传播,同时沿南南西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的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段向南南西方向破裂传播;(4)模拟记录能大致反映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及距离衰减特征,M_(w)7.8和M_(w)7.6地震中破裂面附近地震烈度分别达到Ⅸ和Ⅷ度,烈度分布主要受破裂断层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大地震 强震动记录 衰减特征 震源破裂特征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资料探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姚凯 卢大伟 +2 位作者 刘旭宙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在记录值较大时优势频率也偏低。在强震动作用下同一地区的地形条件不同造成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频率的差异,致使山顶建筑物所受损坏程度普遍较重。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强震动 峰值加速度 汶川大地震 甘肃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软场地大地震远场地震动反应特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战吉艳 陈国兴 刘建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07-514,共8页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著增大,地表设计地震动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明显增大,且两者的差异随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异性由+10%变化到-10%时,地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平台值有降低的趋势,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略有增大,且-10%的变异性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要比+10%的变异性的影响显著;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均有变异时对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土的阻尼比由-2δ到+2δ变异时,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平台值有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软场地 大地震远场地震动 土动力参数的变异性 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崇绍 闵祥仪 周民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1-335,共5页
利用汶川大震后在文县县城附近架设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三个流动台获取的7次强余震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做零线调整并计算记录时程均方根值,研究了局部地形高差对强震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 利用汶川大震后在文县县城附近架设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三个流动台获取的7次强余震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做零线调整并计算记录时程均方根值,研究了局部地形高差对强震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在进行山区建筑选场和城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局部地形的放大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动 流动台 局部孤突地形 峰值加速度 均方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地震”与低超越概率水准地震动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鲲 高孟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文阐明"大地震"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龙门山地震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潜在震源区为例,揭示"大地震作用"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联系。指出了当前抗震设防体系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抗大... 本文阐明"大地震"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龙门山地震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潜在震源区为例,揭示"大地震作用"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联系。指出了当前抗震设防体系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抗大地震作用"应该考虑极罕遇地震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罕遇地震动 极罕遇地震动 超越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汶川M_S8.0强震动记录与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卢大伟 姚凯 +1 位作者 闵祥仪 王东彬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获取了10组三分量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本文依据这些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黄土场地在地震发生后的自由场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震源、场地和震中距相同情况下,场地上不同测点记录...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获取了10组三分量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本文依据这些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黄土场地在地震发生后的自由场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震源、场地和震中距相同情况下,场地上不同测点记录的加速度峰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较明显地反映了场地地形对EW分向地面自由场加速度的影响。10个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均显示EW向大于NS向,而垂直向最小;各测点的傅里叶谱值,尤其是在小于1Hz频段范围内,差异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动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 强震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复杂结构的中震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文 涂津 潘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4,89,共5页
复杂结构、超限高层结构在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进行中震设计和验算。本文从抗震规范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概念入手,说明了中震设计和验算的工程概念和方法,提出了在现行规范和设计条件下,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中震设计的设计要点和应注意的... 复杂结构、超限高层结构在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进行中震设计和验算。本文从抗震规范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概念入手,说明了中震设计和验算的工程概念和方法,提出了在现行规范和设计条件下,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中震设计的设计要点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 中震 大震 复杂结构 超限结构 中震弹性阶段 中震不屈服阶段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震地震动破坏效应研究
8
作者 王子 赵伯明 +1 位作者 夏晨 孙风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42-146,共5页
本文基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的近断层48组加速度强震观测记录,推导了所在地区的强地震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通过高密度的观测数据直接得到具有建筑结构倒塌率数据的20个不同地区的强地震动特性参数。归纳了汶川地震的建筑倒塌... 本文基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的近断层48组加速度强震观测记录,推导了所在地区的强地震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通过高密度的观测数据直接得到具有建筑结构倒塌率数据的20个不同地区的强地震动特性参数。归纳了汶川地震的建筑倒塌率与地震动参数之间的易损性关系法则,提出了一种有效评估结构损伤等级的方法。针对地震前及其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比较分析了研究地区的结构倒塌率变化情况,假设按照提高后的基本加速度指标设防,该20个研究地区的结构预测倒塌率都呈现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强地震动 结构易损性 抗震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