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透明土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1
作者 刘汉龙 周航 +1 位作者 陈荣淋 亓戈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6,共11页
为解决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变破坏机理“看不见、摸不着”的核心难题,自主研发了一套高自动化、集成化、可视化的多功能透明土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自动化混合搅拌与真空饱和预压的透明土材料制配功能、采用激光成像与CCD技术的高精... 为解决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变破坏机理“看不见、摸不着”的核心难题,自主研发了一套高自动化、集成化、可视化的多功能透明土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自动化混合搅拌与真空饱和预压的透明土材料制配功能、采用激光成像与CCD技术的高精度图像采集与测试功能以及多功能模块化试验功能。基于该系统,开展了单桩沉贯、条形基础加载、边坡加载与超浅埋大断面隧道开挖等系列模型试验。试验结果清晰揭示了以下关键规律:沉桩过程桩周与桩尖土体扰动范围受土性主导所呈现的规律,条形基础加载下不同埋深处的内部土体位移分布规律,边坡破坏全过程滑动面的演化规律,以及隧道开挖引发的沉降集中带发展与扰动区扩展特征。该试验系统具备不扰动、不介入、全断面、全过程、可视化、数字化等显著优点,可为揭示滑坡、泥石流、隧道塌方、地面塌陷等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变破坏机理及防控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系统 透明土 土工试验 岩土灾变破坏机理 结构-土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锚固体破坏与锚固力传递模式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铀 白世伟 +2 位作者 方昭茹 朱维申 杨春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6-690,共5页
预应力锚索的破坏机理及锚固力传递模式随锚索形式及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对锚固体的一种破坏模式及锚固力渐进破坏时的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该模式块体稳定性判据及渐进破坏时的锚固力传递递推公式,对预应力锚索的施工设计及机理... 预应力锚索的破坏机理及锚固力传递模式随锚索形式及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对锚固体的一种破坏模式及锚固力渐进破坏时的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该模式块体稳定性判据及渐进破坏时的锚固力传递递推公式,对预应力锚索的施工设计及机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破坏机理 锚固力传递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裂隙岩体的压缩破坏RFPA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唐红梅 王平 王林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岩体的结构面特征对岩体的变形与破坏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含裂隙岩体破坏过程中裂纹扩展、强度及能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选用灰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单向压缩应力状态,分析了裂隙岩体的初始裂隙不同水平位置、倾角及... 岩体的结构面特征对岩体的变形与破坏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含裂隙岩体破坏过程中裂纹扩展、强度及能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选用灰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单向压缩应力状态,分析了裂隙岩体的初始裂隙不同水平位置、倾角及长度对裂隙岩体破坏的影响,共14个工况。模拟结果表明:裂隙的水平位置对裂纹的上、下扩展角的影响不大,随着裂纹水平位置a的增大,上裂隙扩展线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早,裂隙水平位置对其峰值强度影响较小;随裂隙倾角的增长,上、下扩展角迅速降低,试件峰值强度随之增加;随裂隙长度的增加,上、下扩展角迅速增长,峰值强度呈减小的趋势;裂隙的水平位置、倾角及长度对裂隙岩体残余强度影响很小。通过对14个工况的能量和声发射活动发现:当预制裂隙远离轴线时岩体破坏呈“双峰”型破坏;当预制裂隙为陡倾裂隙时岩体破坏呈“瘦高”型破坏;当预制裂隙为缓-中倾角裂隙时岩体破坏呈“矮胖”型破坏。研究结果对灰岩地区危岩的防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岩土力学 裂隙岩体 数值模拟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管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开富 谢新宇 +2 位作者 张继发 郑麟 朱向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937-1941,共5页
基于现场试验检测结果,分析了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在砂土中的抗拔破坏模式和应力传递机理,运用极限平衡原理研究了抗拔承载力,得到了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者较为一致。现场试... 基于现场试验检测结果,分析了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在砂土中的抗拔破坏模式和应力传递机理,运用极限平衡原理研究了抗拔承载力,得到了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者较为一致。现场试验表明,未达破坏荷载前,抗拔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与变形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抗拔碎石桩破坏性状明显,能明确得到抗拔碎石桩的破坏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 破裂面 破坏模式 上拔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动力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祝方才 邓署冬 +2 位作者 孙德安 邓建 何忠明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为了探究某高速公路工程中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衡阳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GCTS公司的USTX-2000非饱和土/饱和土动静三轴试验系统进行了非饱和动三轴试验,并利用Janbu公式进行了拟合。分析了... 为了探究某高速公路工程中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衡阳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GCTS公司的USTX-2000非饱和土/饱和土动静三轴试验系统进行了非饱和动三轴试验,并利用Janbu公式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吸力、净围压等对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变形特性的影响,并对其相应的本构关系及模型参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吸力一定情况下,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呈双曲线型,骨干曲线随着净围压增大向上移动,不同净围压情况下,其与吸力未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净围压相同时,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最大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增大而减小;吸力一定条件下,最大动弹性模量随着净围压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加;相同净围压下,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大而增大。研究成果为工程地质问题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非饱和残积土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岩土力学 工程地质灾害 循环荷载 动剪切模量 单向激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城区魏家湾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常德龙 王孔伟 +2 位作者 李春波 胡安龙 魏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48-52,共5页
在城市建设中,开挖和填方是两种最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加剧了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对宜昌市猇亭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以魏家湾滑坡为典型实例,重点探讨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城... 在城市建设中,开挖和填方是两种最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加剧了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对宜昌市猇亭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以魏家湾滑坡为典型实例,重点探讨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城市地质灾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人工填土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滑坡进行了破坏机理分析和后期稳定性以及泥石流危险评价。结果表明:魏家湾滑坡今后发生整体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前缘发生再次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小,后缘发生局部破坏的可能性较大;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值为0.434,属于中度危险,在后期演化过程中有较大可能发生坡面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工程活动 城区地质灾害 破坏机理 稳定性评价 危险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及成因机理--以松滋油田A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伟 易积正 肖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0,共6页
基于松滋A区油田工程灾害统计资料,开展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以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工程灾害事件"套管损坏"为例,通过比较不同地下地质结构油区工程灾害发育特征的差异,从储层性质、矿物成分、沉积... 基于松滋A区油田工程灾害统计资料,开展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以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工程灾害事件"套管损坏"为例,通过比较不同地下地质结构油区工程灾害发育特征的差异,从储层性质、矿物成分、沉积相等入手,分析地下地质结构与套管损坏、油层出砂等工程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角度分析灾害成因机理,探讨在油田开发注水情况下,地下地质结构对工程灾害的控制和影响;并从工程角度,提出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储层 油田开发工程灾害 套管损坏 成因机理 地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雪-降雨型滑坡失稳机理 被引量:7
8
作者 凌松耀 蹇永明 +4 位作者 张智勇 李卓 黄翀垚 郭兴会 张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80-8987,共8页
季冻区融雪降雨导致的滑坡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养造成了巨大威胁,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公路工程为依托,为此进行现场勘察,建立了新疆某公路6#滑坡监测站,通过建立监测站,对该边坡的位移、水分、温度等信息开展监测,... 季冻区融雪降雨导致的滑坡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养造成了巨大威胁,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公路工程为依托,为此进行现场勘察,建立了新疆某公路6#滑坡监测站,通过建立监测站,对该边坡的位移、水分、温度等信息开展监测,利用该监测站2019年11月—2020年8月整个冻结融化期的监测数据,同时基于geostudio软件的非饱和土分析,将数值模拟土壤含水率变化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有效的数值方法,并对融雪期该边坡在季节性冻土冻融影响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融雪期表层边坡土的含水率变化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并根据建立模型分析了该滑坡的初始滑动。结果表明:融雪水对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融雪水及冻结滞水沿着裂缝优势入渗,在融雪期初期增大土体含水率,增大土体自重;在融雪期维持土体较高含水率,随着连续降雨发生,湿润锋下移,土体孔压增大,形成暂态饱和区,边坡失稳。融雪期长时降雨是该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将数值模拟土壤含水率变化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为该地区之后滑坡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道路边坡 黄土滑坡 边坡监测 致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