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7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field simulation and establishment for mathematical models of flow area of spool valve with sloping U-shape notch mach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兆强 顾临怡 +2 位作者 冀宏 陈家旺 李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n the spool, such as mass flow rates, flow coefficients, effiux angles and steady state flow force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t la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on the spool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fice area curve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data provided by the test.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bottom arc of sloping U-shape notch (ABU) should not be omitted when it is required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orifice area of ABU. Although the theoretical flow area of plain bottom sloping U-shape notch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 simulated mass flow and experimental flow area of ABU are both larger than these of PBU at the same opening, while the simulated flow force of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prior to adapt the ABU when designing the spool with proportional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ol valve flow field simulation flow area steady state flow force mathematical model sloping U-shape 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of Nonlinear Elements During Lightning Overvoltage Simulations 被引量:3
2
作者 J. Bajorek M. Korzeniowski G. Maslowski R. Ziemba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95-2601,共7页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of lightning overvoltage modeling in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nonlinear elements.The presented results were obtained mostly for fast front transients of subsequent lightning return stro...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of lightning overvoltage modeling in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nonlinear elements.The presented results were obtained mostly for fast front transients of subsequent lightning return stroke currents.The effectiveness of numerical algorithms of nonlinear model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ir development for such transients are analyzed.Computer simulations carried out by application of EMTP show that nonlinear models of back-flashover and ZnO arresters work properly,while the implemented corona model can not be used for relatively large peak values of subsequent lightning return-stroke cur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过电压 仿真 非线性无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in a twin-rotor piston engine 被引量:1
3
作者 邹腾安 徐海军 +2 位作者 潘存云 徐小军 陈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163-4171,共9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major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twin-rotor piston engine(TRPE), Matlab/simulink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its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 In order to study the major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twin-rotor piston engine(TRPE), Matlab/simulink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its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ing processes in the TRPE, correspond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n simplified by period features of the TRPE. Finally, the major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figured out. The changing trends of mas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working fuel in the working chamber during a complete engine cycle were presen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s of an actual working cycle in the TRP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of simulation is feasible. As the pressure in the working chamber is calculated, all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TRPE can be obtained. The major performanc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 power to weight ratio and the volume power, are also acquired. Compared with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nventional engines, the TRPE has a bigger utilization ratio of cylinder volume, a higher power to weight ratio and a more compact structure. This indicates that TRPE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eng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rotor piston engine mathematic model thermodynamic process simulation utilization ratio of cylinder volu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 of deformation resistance of 30 MnSi V steel
4
作者 戴铁军 刘战英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10-212,共3页
Based on 30MnSiV steel,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was studied by using Gleeble 1500 thermomechanical simulato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ased on 30MnSiV steel,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was studied by using Gleeble 1500 thermomechanical simulato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rate and deformation resistanc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highly noticeable by mean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corresponds to test data by means of the contr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mechanical simulator mathematical model regression deformation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海智能仿真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5
作者 刘涛 李瀚熙 +1 位作者 尹勇 刘佳仑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4-1709,共26页
航海仿真通过构建船舶航行环境和行为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船舶响应,用于预判复杂干扰条件下的行为特征。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人船技术的发展,航海仿真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内容和应用。介绍了航海... 航海仿真通过构建船舶航行环境和行为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船舶响应,用于预判复杂干扰条件下的行为特征。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人船技术的发展,航海仿真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内容和应用。介绍了航海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典型场景、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三方面对航海仿真技术进行研究综述;剖析了多维电子海图、智能电子海图、船舶运动数学模型、航海模拟器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明确了以“数字孪生”和“虚实融合测试验证”技术为重要发展方向的未来航海智能仿真新趋势。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是持续推进航海智能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该研究为航海智能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系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仿真 电子海图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数字孪生 虚实融合测试 航海模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齐潘国 郑一顺 +2 位作者 迟帅 门荣华 刘超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5,共10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液压缸——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以解决传统位置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用于加载控制时,系统成本高、结构复杂及可靠性差等问题。给出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的实现方案,分析了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建立压力反馈式数字液...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液压缸——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以解决传统位置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用于加载控制时,系统成本高、结构复杂及可靠性差等问题。给出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的实现方案,分析了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建立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的传递函数模型,并绘制方块图,推导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研究不同刚度的负载对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影响,根据Bode稳定判据导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揭示了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搭建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AMEsim仿真模型,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研究成果为设计和研制压力反馈式数字液压缸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反馈 数字液压缸 数学模型 AMESIM仿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动式四辊弯机对雨刮簧片的工艺优化研究
7
作者 许京荆 刘云鹏 汪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共5页
为了降低汽车无骨雨刮器簧片经三辊辊弯成形后的残余应力从而提高其辊弯成形工艺加工质量,为此以三辊辊弯成型方案为基础提出可动式四辊辊弯加工方案。为了防止辅助辊对预期簧片形状造成较大影响,建立可动式四辊辊弯的数学模型探究第四... 为了降低汽车无骨雨刮器簧片经三辊辊弯成形后的残余应力从而提高其辊弯成形工艺加工质量,为此以三辊辊弯成型方案为基础提出可动式四辊辊弯加工方案。为了防止辅助辊对预期簧片形状造成较大影响,建立可动式四辊辊弯的数学模型探究第四辊子(即辅助辊)进给量与簧片成形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ANSYS Workbench平台搭建可动式辊弯成型过程的有限元模型,探究辅助辊进给量对簧片成形后残余应力的影响,以求通过调节辅助辊进给量,在保持簧片形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残余应力。结果表明:辅助辊进给量与主动辊进给量比值大于2时,辅助辊对簧片成形后残余应力基本无影响;当进给量比值k区间为(1.8~1.9)时,辅助辊基本不影响簧片成形几何形状,且残余应力降低量最大可接近30%;当进给量比值小于1.8时尽管残余应力降低比例很大,但是簧片形状同预期变化很大从而导致簧片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辊辊弯 雨刮簧片 数学模型 有限元仿真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廓形设计及蜗杆砂轮磨齿方法
8
作者 余水鑫 储涛 +5 位作者 黄潇辉 曹华军 王丽丹 侯圣文 姚景超 陶桂宝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32,共16页
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是一种双侧齿面采用不同压力角的渐开线齿轮,其独特的齿廓设计对齿轮的强度、传动效率及动态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与传统的对称齿轮不同,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通过采用不同压力角的齿廓设计,能够提高齿根承载能力,... 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是一种双侧齿面采用不同压力角的渐开线齿轮,其独特的齿廓设计对齿轮的强度、传动效率及动态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与传统的对称齿轮不同,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通过采用不同压力角的齿廓设计,能够提高齿根承载能力,减小传动误差,特别适用于复杂动态负载和特殊传动要求的场合。基于齿轮啮合原理,研究了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的齿廓精确设计及其蜗杆砂轮磨齿加工方法。首先,推导了非对称齿轮的齿廓方程,详细分析了齿条刀具与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建立了齿轮的精确几何模型。在蜗杆砂轮磨齿加工方面,研究了蜗杆砂轮的轮廓设计、修整方法及其在非对称齿轮加工中的应用。经VERICUT仿真试验,发现非对称蜗杆砂轮磨削加工得到的齿轮廓形与理论设计廓形基本一致,验证了双压力角非对称蜗杆砂轮廓形及其开展磨齿加工的可行性。该研究为非对称齿轮的设计和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齿轮传动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齿轮 数学建模 蜗杆砂轮磨齿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V减速器几何回差分析及实验研究
9
作者 方凯 王会良 苏建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5,139,共6页
RV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中的重要部件,其回转误差是传动精度的一个重要的动态性能指标。通过分析影响RV减速器回差的因素,建立几何回差的数学模型并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得出总体机构的回差数值。使用SOLIDWORKS建立RV减速器三维装配模型,... RV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中的重要部件,其回转误差是传动精度的一个重要的动态性能指标。通过分析影响RV减速器回差的因素,建立几何回差的数学模型并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得出总体机构的回差数值。使用SOLIDWORKS建立RV减速器三维装配模型,设置其材料属性及配合条件,建立ADAMS的虚拟样机进行仿真,将其结果与传动误差数学模型进行比对验证。搭建RV减速器传动误差实验平台,对RV减速器的回转误差进行测量,将最终所得结果与数学建模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最终验证仿真以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洛模拟法 ADAMS 回差 数学建模 运动仿真 回转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环境适应性试验室模拟平台新风系统仿真
10
作者 李卫 陈浩 +4 位作者 柯钢 黄孝胜 李成娇 郭航 叶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0-369,共10页
高原环境舱作为一种能够模拟高原条件的特殊设备,在特种设备测试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在地面常规条件下提供高原低压、低温等极端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在地面常规条件下开展高原测试实验。基于天津市某汽车后勤装备动力设备高原环境模... 高原环境舱作为一种能够模拟高原条件的特殊设备,在特种设备测试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在地面常规条件下提供高原低压、低温等极端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在地面常规条件下开展高原测试实验。基于天津市某汽车后勤装备动力设备高原环境模拟平台,对该平台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合理简化后建立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开展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原环境模拟平台的设备选型符合设定的环境试验要求,实现了环境试验舱的绿色高效设计。此外,通过研究PID控制器来研究该环境试验舱的控制逻辑,揭示了温度、湿度和压强之间的相互影响。温度对湿度的调控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降温时,当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降温过程中湿度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会相对较短,温度为-20℃时,平衡时间最短,仅需771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仓 新风系统 SIMULINK仿真 数学模型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性能的顺序式模拟移动床结构调控策略
11
作者 李艳 雷美丽 李鑫钢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19-2229,共11页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切换模式多变,能耗水耗低,可实现多组分、难分离体系的连续性高效分离纯化。前期研究表明,顺序式模拟移动床无法同时兼顾纯度和溶剂消耗等性能,为此计划通过结构调控与优化,提升分离性能,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操作...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切换模式多变,能耗水耗低,可实现多组分、难分离体系的连续性高效分离纯化。前期研究表明,顺序式模拟移动床无法同时兼顾纯度和溶剂消耗等性能,为此计划通过结构调控与优化,提升分离性能,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操作模式。首先选择低聚木糖糖浆作为目标体系,使用DOWEX MONOSPHERE^(TM)99/310 K^(+)树脂作为固定相,完成相应的分离实验及过程模拟,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过程模拟对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子步骤进行切换顺序调控和切换模式改型,并比较其产品纯度、收率、水耗等指标。结果表明,新型“循环-进料-洗脱”模式表现优异,可在控制水耗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纯度和收率,且与传统结构“进料-循环-洗脱”相比,相同操作条件下目标产物的纯度和收率分别提升了33%、37%,水耗下降了2.79 ml/min。此外,不同改型方式也可调控分离性能,提高产品多样性,并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的工业化应用与改型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 结构调控 数学模拟 分离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航道船舶追越操纵运动数值模拟
12
作者 吴漫 童思陈 +3 位作者 孙开 王祥 蒋聘凤 张倩倩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4,共7页
为研究船舶追越引起船间效应的问题,以MMG模型为基础,采用Fortran语言,建立考虑船间效应的船舶追越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并进行不同横向距、水深、船速及船长的船舶追越仿真,结果显示,一定条件下,两船初始横向距离越小、水深越浅、两船船... 为研究船舶追越引起船间效应的问题,以MMG模型为基础,采用Fortran语言,建立考虑船间效应的船舶追越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并进行不同横向距、水深、船速及船长的船舶追越仿真,结果显示,一定条件下,两船初始横向距离越小、水深越浅、两船船速比越小及两船船长比越小,船间效应越明显。以典型河道为例,开展非均匀流影响下考虑和不考虑船间效应的仿真模拟。研究表明,不考虑船间效应时,两船追越时不存在碰撞风险;考虑船间效应时,两船横向偏移、横向流速、艏向角改变量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碰撞风险。因此,内河航道船舶追越模拟如不考虑船间效应影响,模拟结果或偏于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操纵 数值模拟 船舶追越 船间效应 水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土条件下土渠渗漏数值模拟及其多因子数学模型
13
作者 苏佩东 徐阳 +5 位作者 张彦杰 韩旭东 陈爱萍 朱焱 王修贵 刘金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2,60,共10页
准确计算土渠渗漏量对灌区的输水效率测算和灌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出准确高效的渠道渗漏评估方法,以河套灌区义长灌域为研究区,建立土渠二维入渗的数值模型,采用渠道渗漏试验数据对其率定验证,进一步探究渠道水深h、底宽b、边坡系... 准确计算土渠渗漏量对灌区的输水效率测算和灌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出准确高效的渠道渗漏评估方法,以河套灌区义长灌域为研究区,建立土渠二维入渗的数值模型,采用渠道渗漏试验数据对其率定验证,进一步探究渠道水深h、底宽b、边坡系数m、分层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k_(s1)、k_(s2)、k_(s3)对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规律,以Kostiakov-Lewis模型为基础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基于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型模拟R^(2)均在0.928以上、RMAE、RMSE分别小于14.57%、0.048 cm^(3)/(cm·s),模型可以用于模拟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各因素对渠道稳渗速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k_(s1)>h>k_(s2)>k_(s3)>b(m不显著)。建立的土渠二维入渗多因子数学模型R^(2)在0.87以上,均值为0.96,RMSE、RMAE、ME均值分别为0.05 cm^(3)/(cm·s)、14.13%、0.027 cm^(3)/(cm·s),评价指标结果较好,模拟值与预测值较吻合,模型可行。研究量化了各影响因素对渠道稳渗速率的影响,发现紧邻渠床土层和水深对渠道渗漏影响显著,所建立的土渠渗漏实用公式能够准确高效地用于分层土壤条件下各级渠道渗漏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渠 渠道渗漏 层状土壤 入渗参数 数值模拟 多因子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压温室温湿度机理模型的建立与试验验证
14
作者 叶玉婷 毛罕平 +2 位作者 朱苏冀 潘世琦 王恩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0-77,共8页
为了准确模拟正压温室内部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以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了正压温室温湿度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进行外循环时,种植区和气候室温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和0.6℃,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 为了准确模拟正压温室内部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以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了正压温室温湿度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进行外循环时,种植区和气候室温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和0.6℃,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和3.5%;种植区和气候室的温度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2.1℃和1.1℃,相对湿度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4.4%和5.6%;湿帘降温时种植区和气候室温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和0.5℃,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和1.7%;种植区和气候室的温度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2.2℃和0.9℃,相对湿度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3.3%和2.8%;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度。因此,所构建的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正压温室内的温湿度,为正压温室的设计与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温室 温度 湿度 机理模型 建模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表面冷凝结霜特性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5
作者 宋孟杰 孔德翰 +5 位作者 余思锐 赵玉刚 陈宁立 王海东 张龙 张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58,共21页
结霜是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低温物理现象,且往往产生负面影响。结霜模拟技术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结霜过程,还可为防/除霜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降低或避免能源、航天、交通、电力、冷藏等领域因霜导致的潜在危害。为充分理解结... 结霜是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低温物理现象,且往往产生负面影响。结霜模拟技术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结霜过程,还可为防/除霜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降低或避免能源、航天、交通、电力、冷藏等领域因霜导致的潜在危害。为充分理解结霜这一非均匀、变密度、移动边界、连续相变的复杂传热传质与流动耦合过程,分别基于低温表面冷凝结霜过程中液滴冷凝、凝固凸起、虚霜生长、霜层成熟四阶段及霜冻气候的既有模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液滴冷凝阶段,既有模型对液滴粒径、成核速率等指标的模拟精度可达80%以上;凝固凸起阶段,冻结锋面高度、冻结时长等参数的模拟精度可达85.3%;虚霜生长与霜层成熟阶段,霜层厚度、霜层密度等指标的模拟精度可达82%以上;霜冻气候模拟与预测的准确率最高则可达88.4%。既有结霜模拟技术依原理差异可分为基于物理学和数学的数理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方法的数值模拟和基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模型3种,其中,数据分析模型类结霜模型多用于霜层生长阶段,因该阶段在结霜全周期中占时长、预测参数多且精度高而具最大发展潜力。低温表面冷凝结霜全过程中,液滴成核过程模拟因尺度小、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处于枝晶生长前期而难度大,霜层生长中后期的枝晶周期性倒融再生过程因霜层内部微孔隙结构变化剧烈、精密测量时因物理遮挡无法观察而亦属当下挑战。本文结论为复杂场景下结/除/防/控霜等涉霜涉冰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等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结霜 数理模型 数值模拟 液滴凝固 枝晶生长 倒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悬浮列车牵引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16
作者 冯江华 胡云卿 +4 位作者 袁贤珍 赵岸峰 石煜 许义景 曹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5,共9页
以高速磁悬浮列车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硬件实物在环的研究方法,构建高速磁悬浮牵引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并通过半实物仿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包括三电平牵引变流器、长定子直线电机及车辆等数字模... 以高速磁悬浮列车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硬件实物在环的研究方法,构建高速磁悬浮牵引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并通过半实物仿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包括三电平牵引变流器、长定子直线电机及车辆等数字模型的构建,以及运行控制策略与单/双端供电模式下的牵引控制机制设计。此外,开展了针对高速运行场景的达速运行仿真分析。在某磁悬浮试验线上,完成了低速牵车试验,并验证了单/双端供电模式下的速度与位置闭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牵引系统及控制器性能稳定,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工程适用性。为高速磁悬浮系统的工程化设计、性能优化及测试验证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 半实物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 数学模型 仿真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数据驱动的列车制动管压力预测模型
17
作者 应之丁 范琳 周和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0-437,共8页
为解决长大组合列车安全操作问题,有效利用现有150辆编组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预测超长列车的制动性能,建立精准且适用于不同编组位置车辆的长大组合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提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这一概念,采用曲线拟合法与理论推导的方... 为解决长大组合列车安全操作问题,有效利用现有150辆编组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预测超长列车的制动性能,建立精准且适用于不同编组位置车辆的长大组合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提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这一概念,采用曲线拟合法与理论推导的方式,建立仿真数学模型,并提出理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的改进方法。列车管压力差模型与首车列车管压力变化模型叠加后得到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与利用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得到的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误差保持在10%以内。最后,利用该预测模型得到200辆编组组合列车制动作用时的列车管压力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试验 列车管压力 列车管压力差 曲线拟合 仿真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极片耦合的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18
作者 王佳骏 曾月 +2 位作者 麻宏强 谢越 王圣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共11页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的差分计算方法。由于数理模型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模拟计算时间长,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相似理论提出缩尺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不同缩尺比例湿涂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缩尺比例下湿涂层湿度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9;原尺模型的模拟时间为5 h,缩尺倍数为800的缩尺模型的模拟计算时间为2.77 h,相比原尺模型减少了44.6%,有效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最后,基于缩尺模拟方法对数理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温、湿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均在±15%以内,仅个别数据点偏大,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 差分计算方法 缩尺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耕整地机械的作业效率与能耗优化研究
19
作者 李秀萍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8期37-40,共4页
该文通过分析玉米耕整地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作业过程,识别出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数学建模的作业能耗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实际作业中能耗... 该文通过分析玉米耕整地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作业过程,识别出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数学建模的作业能耗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实际作业中能耗变化的规律,并揭示能耗与作业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作业参数组合的策略。研究成果为玉米耕整地机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耕整地机械 作业效率 能耗优化 数学模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接触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
20
作者 张珂 李青松 +1 位作者 胡凌宽 黄志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20,共14页
轴承的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的准确性,选择了太阳轮轴传动的末端6210滚动轴承作为研究目标,并针对4种不同挡位工况进行了轴承磨损损伤分析,以此研究了轴承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首先... 轴承的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的准确性,选择了太阳轮轴传动的末端6210滚动轴承作为研究目标,并针对4种不同挡位工况进行了轴承磨损损伤分析,以此研究了轴承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首先,在不同工况下,对未计及磨损损伤和已考虑到磨损损伤的轴承疲劳寿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两者间的比较结果开展了讨论;其次,对不同工况下轴承磨损的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最终,针对轴承磨损损伤进行了疲劳寿命试验,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之间的对比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轴承磨损损坏后会造成轴承在工作中的形变量和等效应力大幅增加,寿命下降最高可达26%;磨损损伤会对轴承滚动体和内外圈的能量、内外圈对滚动体的弹性滑动、系统动能和应变能产生影响;当把轴承磨损损伤因素纳入轴承疲劳寿命的仿真预测时,其与实际寿命最小误差仅为3.62%;考虑磨损损伤轴承疲劳寿命的仿真预测更接近轴承实际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轴承磨损损伤数学模型 仿真预测 疲劳寿命预测 计算云图 滚动体磨损体积损失量 滚动体弹性滑动 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