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S对细菌凝聚和絮状污泥颗粒化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景华 袁林江 +3 位作者 贺向峰 夏大朋 陈雪娇 郑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93-4900,共8页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变化情况;还利用模拟EPS与真实EPS分别对高岭土混合溶液与细菌菌悬液进行聚集沉淀效率交叉实验.结果显示,LB-EPS对细菌的聚集效率均大于TB-EPS;1号反应器污泥生长迅速并颗粒化,第70d污泥D_(50)达到377.5μm,最大粒径可以达到1.4~1.5mm.第90~100d由于污泥有机负荷不足,EPS浓度下降,颗粒污泥迅速解体,污泥粒径迅速下降,D_(50)由296.5μm迅速下降至109.6μm.而2号反应器污泥粒径在第70d增大到239.5μm(D_(50)),且后续仍在上升;模拟EPS对高岭土的絮凝能力更显著,而EPS对菌悬液中细菌的聚集效果更显著.研究认为胞外聚合物对细菌具有粘附作用,并促进细菌聚集,且LB-EPS较TB-EPS作用大,EPS的加入能够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加快;细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LB-EPS对游离细菌吸附聚集作用大于TB-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好氧颗粒污泥 细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废水的研究
2
作者 韩卫萍 盖磊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R由150 mg/L提高至450 mg/L时,总氮(TN)和溶解性磷酸盐(SOP)去除率分别由67.6%和86.6%提高至72.4%和94.3%,进一步提高OLR降低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此外,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泥特征,提高OLR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尤其在OLR为600 mg/L组别内,EPS含量提高至139.6 mg/g。进水OLR对缺氧池内EPS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厌氧池内EPS的影响。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当OLR为450 mg/L时,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活性酶最强。研究结果为农村低C/N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C/N污水 倒置A^(2)/O MBR 胞外聚合物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调控机理研究——以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产生的毒性影响为例
3
作者 张明 冯雪丽 +1 位作者 时文歆 张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5-2007,共13页
以受纳米材料石墨烯(G)和氧化石墨烯(GO)长期胁迫作用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GS)为研究对象,探究投加适量腐殖酸(HA)对AGS理化特性和污染物处理性能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表明:经过适量浓度的HA(10.0mg/L)处理后,实验组R2(1.0mg/L G)... 以受纳米材料石墨烯(G)和氧化石墨烯(GO)长期胁迫作用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GS)为研究对象,探究投加适量腐殖酸(HA)对AGS理化特性和污染物处理性能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表明:经过适量浓度的HA(10.0mg/L)处理后,实验组R2(1.0mg/L G)和R3(1.0mg/L GO)中AGS的理化特性与系统的处理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在整个实验期间(第0~75d),R3系统内的AGS平均粒径由1224.1μm增加至1407.5μm,R2系统内的AGS平均粒径由1313.0μm增加至1461.3μm.AGS理化特性的提升使得R2和R3系统内总氮去除率分别上升了2.3%和7.6%.通过投加HA,R2和R3系统内观察到活性氧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出现明显降低,这是由于HA可以与细胞内积累的活性氧相结合,进而降低G和GO胁迫下生物体内产生的氧化应激水平.此外,HA的引入减少了AGS中胞外聚合物(EPS)的过量分泌,并降低了EPS中芳香类蛋白质和酪氨酸类物质的含量,使得AGS呈现出更加致密紧凑的颗粒结构.最后,分析G和GO在HA投加前后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加适量HA提高了G和GO的初始电势值,增强了G/GO与微生物之间的排斥力作用,减少了微生物与G/GO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有效缓解了G和GO对AGS微生物产生的毒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胞外聚合物 氧化应激反应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硫酸铁絮凝剂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关注胞内和胞外聚合的变化
4
作者 兴虹 吴丽红 +1 位作者 田甜 王特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4,104,共6页
为了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研究了聚合硫酸铁絮凝剂(PFS)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低温(10~15℃)运行效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PFS浓度(0~200 mg/L)利于EBPR系统对COD和溶解性正磷酸盐(SOP)的去除,当PFS浓度为200 mg/... 为了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研究了聚合硫酸铁絮凝剂(PFS)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低温(10~15℃)运行效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PFS浓度(0~200 mg/L)利于EBPR系统对COD和溶解性正磷酸盐(SOP)的去除,当PFS浓度为200 mg/L时,COD和SOP出水浓度分别低至18 mg/L和0.48 mg/L,去除率提高至92.1%和94.5%,而过高PFS降低了EBPR的运行效能。PFS提高了污泥沉降性,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尤其是蛋白质(PN)的分泌,且呈现出PFS暴露浓度越高,EPS分泌量越高的趋势。在胞内聚合物方面,PFS提高了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最大生物合成量,而降低了糖原质的合成,PHA最大合成量为6.84 mmol/g。内聚物PHA合成量的升高促进了聚磷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强化生物除磷效能。研究结果为EBPR系统低温高效处理含磷废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硫酸铁 生物除磷 胞外聚合物 胞内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悦 管千慧 +3 位作者 周政 陈全 吴敏 易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41,共9页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安全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NPs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内化等物理化学方式使NPs粘附在其细胞表...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安全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NPs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内化等物理化学方式使NPs粘附在其细胞表面或进入其细胞内部,这些NPs可能会引起微生物的应激保护反应从而刺激生物膜的形成,同时也会对生物膜产生毒性效应。本文主要从吸附作用和细胞内化总结了NPs与微生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并分析了NPs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对相互作用过程的制约;论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剖析了NPs对生物膜的生长状态、代谢活性、群落组成和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膜的形成对NPs的溶解腐蚀、表面钝化、稳定和团聚的影响。最后就多物种生物膜与NPs的相互作用机制、环境中NPs的长期毒性研究以及生物膜对NPs迁移行为的改变提出了展望。深入理解NPs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机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NPs对环境及人类潜在毒性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对NPs做出更全面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微生物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性质的重要影响物质—胞外聚合物(EPS) 被引量:82
6
作者 倪丙杰 徐得潜 刘绍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8-110,共3页
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多聚糖,蛋白质,少量DNA,脂和腐质酸等);胞外聚合物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及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胞外聚合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 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多聚糖,蛋白质,少量DNA,脂和腐质酸等);胞外聚合物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及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胞外聚合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絮凝性能 沉降性能 脱水性能 重金属吸附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erococcus durans产胞外多糖EPS-Ⅰ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顾笑梅 吴厚铭 马桂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88-1290,共3页
The rough crystal of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Enterococcus durans, a strai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creened from the intestine of a cock in our laboratory, was purified by CM-cellulose column chromatography, DEA... The rough crystal of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Enterococcus durans, a strai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creened from the intestine of a cock in our laboratory, was purified by CM-cellulose column chromatography, DEAE-Sephadex A-25 ionexchange and Sephadex G-100 gel chromatography to give EPS-Ⅰ. The EPS-Ⅰ was eluted as a single peak in HPLC analysis, indicating the homogeneity of EPS-Ⅰ and free from low-molecular-weight polysaccharides.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EPS-Ⅰ was determined as 42 000 by the light scattering method. The result of its elemental analysis was C 41.08% and H 7.23% without the elements of N, P and S. Monosaccharide analysis showed that it was composed of Glc and Man in a molar ratio of 4∶1. Sugar composition analysis, methylation analysis and 1H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EPS-Ⅰ was composed of pentasaccharide repeating units. The sequence of sugar residues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wo-dimensional NMR, including heteronuclear multiple-bond correlation(HMBC) and 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NOESY). The structure of the pentasaccharide repeating unit of EPS-Ⅰ was given, a new excellular polysaccharide from lactic acid bacterium compared with other EPSs was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OCOCCUS durans 胞外多糖 eps-I 分离 纯化 结构 乳酸菌 五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膜污染层EPS污染特征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秀芬 张丽娜 +2 位作者 李靖梅 陈坚 堵国成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8,共4页
溶液pH值不仅影响溶质的电荷等表面性质,同时也影响膜表面的特性,从而影响溶质与膜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质在膜面的沉积量及膜通量.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主要的膜... 溶液pH值不仅影响溶质的电荷等表面性质,同时也影响膜表面的特性,从而影响溶质与膜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质在膜面的沉积量及膜通量.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主要的膜污染物质之一,从实际MBR膜污染层中分离纯化得到的EPS,在EPS引起膜污染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过滤阻力、EPS在膜表面沉积量及膜通量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不同溶液pH对EPS污染特征的影响,可为揭示MBR中EPS膜污染的成因和机理以及污染膜的清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MBR膜污染层EPS的膜污染过程较好地符合沉积阻力模型,EPS在膜表面的污染主要是EPS沉积引起的;EPS溶液的pH越高,其与膜之间的排斥力越大,沉积量越少,沉积阻力越小,膜通量越高.pH为7.0时,沉积阻力为3.34×1011m-1,沉积量为1.25 g/m2,初始相对膜通量为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胞外多糖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曹秀芹 赵自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20-424,471,共6页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性能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反映污泥中微生物特性及构成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污泥特性和系统的处理效果。但由于EPS影响因素众多,因而目前尚缺乏标准的分析方法。文中对EPS的影响因素进行...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性能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反映污泥中微生物特性及构成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污泥特性和系统的处理效果。但由于EPS影响因素众多,因而目前尚缺乏标准的分析方法。文中对EPS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基质以及工艺运行条件如污泥负荷、溶解氧、停留时间等,并对不同的EPS提取方式及其组分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随着人们对EPS及其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必将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处理效果的有效控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废水基质 工艺条件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沥浸污泥EPS的变化规律及对Zeta电位、污泥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杰 齐建华 +1 位作者 韩士群 周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快,随后减速变缓,EPS_py在整个过程中减少速度较慢;p H值、总EPS含量(EPST)、多糖含量(EPS_(py))、蛋白质含量(EPS_p)、腐殖质含量(EPS_h)均对Zeta电位影响显著,EPST、EPS_p、EPS_h与Zeta电位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污泥Zeta电位降低是H^+的静电中和作用和EPS电荷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Zeta电位、EPST、EPS_h、EPS_p、EPS_(py)均对生物沥浸污泥粒径影响显著,EPST、EPS_h、EPS_p、EPS_(py)与污泥粒径的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大量H^+的中和作用、EPS电荷的减少、污泥絮体间空间位阻的降低共同促进了污泥絮体颗粒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沥浸 胞外聚合物 ZETA电位 污泥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2+)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江孟 胡学伟 +3 位作者 李姝 张燕 李媛 苏艺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7-241,共5页
采用胁迫培养的方式,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Pb2+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包括Pb2+对蛋白质和多糖产生量及比值(PN/PS)的影响、对EPS中Pb2+质量比的影响、对EPS基团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b2+... 采用胁迫培养的方式,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Pb2+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包括Pb2+对蛋白质和多糖产生量及比值(PN/PS)的影响、对EPS中Pb2+质量比的影响、对EPS基团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b2+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对蛋白质和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Pb2+质量浓度大于等于20 mg/L时,对蛋白质和多糖的产生有促进作用。PN/PS随Pb2+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大,在Pb2+质量浓度为40 mg/L时略有下降,说明Pb2+更有利于促进蛋白质的产生。生物膜中Pb2+质量比随Pb2+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证明Pb2+通过与蛋白质和多糖结合在生物膜上积累。FTIR分析表明,Pb2+的加入会导致羧基基团的振动减弱,羟基出现变形振动、伸缩振动等;SEM图像显示,加入Pb2+后,出现含Pb的白色沉淀物,阻塞了传质通道,使EPS孔洞和通道数目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物膜 PB2+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冲击下MBR污泥SMP和EPS的三维荧光光谱解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安莹 王志伟 +2 位作者 李彬 韩小蒙 吴志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54-1762,共9页
利用三维荧光(EEM)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冲击下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微生物溶解性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盐度冲击下MBR污泥SMP和EPS的EEM图谱.结果表明,当冲击盐度大于2.5g/L时,SMP的EEM图谱中色氨酸荧光峰B(27... 利用三维荧光(EEM)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冲击下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微生物溶解性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盐度冲击下MBR污泥SMP和EPS的EEM图谱.结果表明,当冲击盐度大于2.5g/L时,SMP的EEM图谱中色氨酸荧光峰B(270nm,350nm)、类胡敏酸荧光峰C(375,475nm)、类富里酸荧光峰D(260,460nm)以及EPS的EEM图谱中色氨酸荧光峰B的荧光强度随冲击盐度的提升而增加,EPS的EEM图谱中类胡敏酸C峰的荧光强度则随冲击盐度的提升而下降.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确定EEM图谱中存在的4个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质组分C1(230/280,350nm),类胡敏酸组分C2(290/310,380nm)、C3(290/360,460nm)和C4(270/340,440nm);当冲击盐度大于2.5g/L时,SMP中C1、C3和C4组分的荧光强度与冲击盐度呈正相关,而EPS中C3和C4组分的荧光强度分别与冲击盐度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均≥0.90;SMP中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和类胡敏酸组分的荧光强度之和分别与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和胡敏酸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0.93,可作为荧光组分强度定量计算的依据,而EPS中此相关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木霉强化菌藻颗粒污泥性能及类藻酸盐提取
13
作者 肖一诺 谢雅琪 +2 位作者 马逸飞 黄陈明慧 万俊锋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为探究里氏木霉对菌藻颗粒污泥(ABGS)性能的影响,通过ABGS反应器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映污泥性能及其稳定性。设计两组序批式反应器(SBR),探究厌氧/好氧+光暗周期条件对菌藻共生系统的作用,两反应器共运行90 d,P1反应器于运行第30... 为探究里氏木霉对菌藻颗粒污泥(ABGS)性能的影响,通过ABGS反应器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映污泥性能及其稳定性。设计两组序批式反应器(SBR),探究厌氧/好氧+光暗周期条件对菌藻共生系统的作用,两反应器共运行90 d,P1反应器于运行第30天投加里氏木霉,P2反应器作对照。结果发现,P1反应器对NH_(4)^(+)-N、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5%、70%、75%和98%,里氏木霉对ABGS的稳定性和污染物去除性能有显著增强作用。同时,ABGS胞外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增加,基于胞外聚合物(EPS)假说,也证实P1反应器中ABGS较P2反应器更加稳定。ABGS的EPS中含有大量高附加值产物,采用高温热碱法成功从ABGS中提取到类藻酸盐(ALE),1 t污泥可以回收64.5 kg左右ALE,证实ABGS拥有极高的资源回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颗粒污泥 里氏木霉 胞外聚合物(eps) 类藻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金属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萍 司帅 +2 位作者 张雅君 翟羽佳 魏智刚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387,429,共5页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金属腐蚀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了EPS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对碳钢、铸铁、黄铜和304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蛋白质、多糖抑制碳钢腐蚀的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作用下,蛋白...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金属腐蚀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了EPS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对碳钢、铸铁、黄铜和304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蛋白质、多糖抑制碳钢腐蚀的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作用下,蛋白质或多糖的质量浓度为1.0mg/mL时,碳钢的腐蚀速率最低;多因素作用下,多糖加入量为0.7mg/mL、蛋白质加入量为0.7mg/mL、浸涂时间为36h时,碳钢的腐蚀抑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以为金属防护领域研发新型防腐蚀涂料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蛋白质 多糖 碳钢 腐蚀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外保温系统的力学分析和数值仿真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研 蒋林华 +1 位作者 储洪强 徐怡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8-482,共5页
采用弹性损伤本构模型和参数,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实现了EPS外保温系统黏结强度的原型结构仿真,并对改进材料性能和调整结构的EPS外保温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与分析.研究发现,原型系统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即原型系统的黏结... 采用弹性损伤本构模型和参数,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实现了EPS外保温系统黏结强度的原型结构仿真,并对改进材料性能和调整结构的EPS外保温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与分析.研究发现,原型系统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即原型系统的黏结强度无法达到国家强制要求;通过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改进系统的数值仿真给EPS外保温系统提出了采用锚固构件及砂浆抗拉强度为2.50MPa的优化方案,此时所得到的系统黏结强度可达0.48MPa.研究结果表明EPS外保温系统数值仿真可以有效运用于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外保温系统 黏结强度 聚合物改性砂浆 本构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洛芬对新型厌氧/好氧/缺氧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制
16
作者 张新伟 吕扬勇 王春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143,共6页
为了明确布洛芬(IBP)对新型厌氧/好氧/缺氧(AOA)工艺低温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本工作在低温(10~15℃)条件下通过控制进水IBP浓度,分析了AOA运行效能、污泥特征、微生物代谢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揭示了IBP对AOA工艺的影响机制。结果... 为了明确布洛芬(IBP)对新型厌氧/好氧/缺氧(AOA)工艺低温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本工作在低温(10~15℃)条件下通过控制进水IBP浓度,分析了AOA运行效能、污泥特征、微生物代谢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揭示了IBP对AOA工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IBP降低了AOA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且IBP浓度越高,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抑制越显著。IBP降低了污泥浓度、有机质占比及污泥沉降性,但增加了胞外聚合物(EPS)及其组分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在6.0 mg/L IBP阶段内,EPS含量提高至95.8~99.7 mg/g,且蛋白质(PN)和多糖(PS)含量分别增加至64.5~66.1 mg/g和31.4~34.2 mg/g。IBP降低了比好氧速率(SOUR)至34.2 mg/(g·VSS·h)并刺激了活性氧和乳酸脱氢酶的释放,降低了微生物代谢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高浓度IBP降低了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ota门水平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丰富了IBP在污水低温环境下的影响行为,并为污水高效营养盐去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P 新型AOA工艺 脱氮除磷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保温砂浆的抗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战 邢锋 +1 位作者 周齐权 张鸣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5,共3页
EPS保温砂浆是以聚苯乙烯泡沫颗粒作为主要轻骨料,配以适量高聚物黏结剂、减水剂、增塑剂和有机纤维配制而成的节能材料。主要研究了各种原料及聚合物、外加剂和纤维的掺量及配合比对EPS保温砂浆的抗裂性能的影响,以改善其抗裂性能,使... EPS保温砂浆是以聚苯乙烯泡沫颗粒作为主要轻骨料,配以适量高聚物黏结剂、减水剂、增塑剂和有机纤维配制而成的节能材料。主要研究了各种原料及聚合物、外加剂和纤维的掺量及配合比对EPS保温砂浆的抗裂性能的影响,以改善其抗裂性能,使之能够避免出现裂纹和空鼓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保温砂浆 抗裂性 外加剂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R中污泥的内源消化性能及EPS转化特征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以松 王晓昌 +1 位作者 孙琪媛 杨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7-442,共6页
膜生物反应器(MBR)具有污泥产量少等众多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水性能差、剩余污泥难于处理的问题.为此,采用2种生物技术(好氧消化和好氧/缺氧消化)处理MBR工艺剩余污泥,研究污泥的内源消化性能及胞外聚合物(EPS)的转化特征... 膜生物反应器(MBR)具有污泥产量少等众多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水性能差、剩余污泥难于处理的问题.为此,采用2种生物技术(好氧消化和好氧/缺氧消化)处理MBR工艺剩余污泥,研究污泥的内源消化性能及胞外聚合物(EPS)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好氧/缺氧消化20d时MLVSS降解率可达到50%,比好氧速率(SOUR)降低到1.5mgO2/gMLVSS·h以下,完全能够满足污泥稳定处理的要求,同时比好氧消化节约曝气能耗.EPS的组分化学分析发现污泥消化后EPS中蛋白质、多糖和DNA的含量明显增加,表明消化过程中活性污泥的裂解导致胞内物质的释放,促进了EPS含量的增加与转化.同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凝胶渗透色谱的分析结果认为,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与结合性胞外聚合物(BEPS)均以蛋白质、多糖、富里酸和腐植酸等组成,随着污泥的消化,BEPS增加且逐渐转化为SEPS,并导致类富里酸、类腐植酸等难降解有机物的积累和类蛋白质的降解;污泥消化前后SEPS分子量分布变化明显,呈现分子量减小的趋势,而BEPS分子量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有机物浓度的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光谱 污泥消化 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酶水解液混合碳源对微生物胞内外聚合物的影响
19
作者 郑滢颍 尹芬 +1 位作者 马晓军 李冬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193,共7页
为实现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提高非粮生物基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活性污泥混合菌种驯化过程中木材酶水解液混合碳源对微生物胞内聚合物聚羟基链烷酸酯(PHA)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分析了PHA、EPS与驯化污泥性质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提高非粮生物基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活性污泥混合菌种驯化过程中木材酶水解液混合碳源对微生物胞内聚合物聚羟基链烷酸酯(PHA)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分析了PHA、EPS与驯化污泥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底物碳源乙酸钠的加入可以抑制丝状菌过度繁殖和污泥膨胀,有利于PHA合成菌的生长;木材酶水解液驯化体系中胞外聚合物多糖(PS)含量的升高是导致污泥性能差和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添加乙酸钠可以降低蛋白质(PN)与PS的含量;混合碳源可获得最大的PHA含量(491.8 mg/L)以及较高羟基戊酸(HV)单体占比[HV∶羟基丁酸(HB)=10∶90]。相关性分析表明,提高污泥浓度、防止污泥膨胀同时促进EPS的合成是进一步积累PHA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酶水解液 乙酸钠 聚羟基脂肪酸酯 胞外聚合物 活性污泥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发酵液作外加碳源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探究
20
作者 蔡玲 黄显怀 王坤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3,共8页
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硝酸盐氮,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来脱氮及维持微生物生长。将厨余垃圾发酵液(R1)与常用碳源葡萄糖(R2)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1对总氮、硝酸盐氮、氨氮、COD、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硝酸盐氮,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来脱氮及维持微生物生长。将厨余垃圾发酵液(R1)与常用碳源葡萄糖(R2)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1对总氮、硝酸盐氮、氨氮、COD、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均优于R2。在混合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下,R1与R2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量大量增加,其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明显,在第90天,R1中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约为R2的1.2倍;混合重金属离子的长期存在激活了抗性机制微生物生成更多的TB-EPS,而TB-EPS会络合重金属离子降低传质速度来阻碍重金属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在第15天,R1的抑制率达46.8%,R2的抑制率高达87%。对90 d的混合重金属离子污泥负荷进行检测,发现单位质量SS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污泥负荷为(0.74±0.23)mg/g,R1抑制率稳定在31.6%左右,R2抑制率稳定在37.3%左右。厨余发酵液的投加降低了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处理系统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所以厨余发酵液可以作为一种优质外加碳源处理电镀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厨余发酵液 胞外聚合物 电子体系传递活性 混合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