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外源Cd(Ⅱ)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 EPS的胁迫效应--产量、组分、吸附特性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丽瑶 连泽阳 +5 位作者 宋卫锋 戴文灿 杨佐毅 孙梦格 黄祥武 白晓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7-547,共11页
以CdCl_(2)、CdSO_(4)和Cd(NO_(3))_(2)为胁迫因子,比较了不同阴离子在胁迫/诱导过程中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胞外聚合物(EPS)的产量和特性的影响以及对Cd(II)吸附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当Cd(NO_(3))_(2)胁迫/诱导浓度... 以CdCl_(2)、CdSO_(4)和Cd(NO_(3))_(2)为胁迫因子,比较了不同阴离子在胁迫/诱导过程中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胞外聚合物(EPS)的产量和特性的影响以及对Cd(II)吸附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当Cd(NO_(3))_(2)胁迫/诱导浓度为50mg/L时,EPS产量达到214.91mg/g VSS,其中蛋白质含量达到136.75mg/g VSS,较胁迫/诱导前增加了409.31%.此时EPS的吸附性能最好,对Cd(II)的平衡吸附量最大,较胁迫/诱导前增加了近一半.HPLC分析表明,EPS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变化与EPS的吸附特性密切相关.3D-EEM、XPS和FTIR结果表明,EPS中C=O、C-N和N-H含量增加,有利于重金属的结合.竞争吸附实验发现,EPS对Cd(II)的亲和力高于Zn(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菌 胞外聚合物 蛋白质 氨基酸 竞争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ellular fluorescent substances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被引量:9
2
作者 涂响 苏本生 +1 位作者 李小宁 竺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22-528,共7页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granulation and storage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protein and EPS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while polysaccharides remain almost unchanged.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 EPS is almost two-fold larger than that of polysaccharides in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ed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Moreover, some of the granules disintegrate during stor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rease of protein contents in EPS. Three peak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EEM)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EPS in the aerobic granules. Two peaks (A and B) are attributed to the protein-like fluorophores, and the third (peak C) is related to visibl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eak A gradually disappears during storage, while a new peak related to ultraviolet fulvic acid (peak D) is formed. The form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are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EPS proteins. Peak C has no obvious changes during granulation, while th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resent an increase in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during storage,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e fulvie-like substance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e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tein fulvic aci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废水中Fe^(3+)累积对藻菌共生体EPS分泌及膜污染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田茂芝 丁梓尧 +4 位作者 孙晨 周玮钰 王圣智 万瀚宇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3+)的加入通过影响EPS各组分的含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膜污染最轻。采用Hermia经典模型对膜通量衰减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Fe^(3+)增加会引起微生物絮体粒径变化,进而对膜污染产生显著影响。膜面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养殖废水 Fe^(3+)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
4
作者 陶传奇 张华 +6 位作者 黄健 奚姗姗 何春华 罗涛 王金花 张佳妹 马牧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1200,共10页
金霉素和土霉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检出率较高,通常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污水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作为保护层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较... 金霉素和土霉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检出率较高,通常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污水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作为保护层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较少。为探究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不同浓度配比(L1、L2和L3)混合物,研究了不同浓度金霉素、土霉素单独作用及其混合物对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金霉素和土霉素对EPS组分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生物除磷系统性能逐渐恶化,微生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多糖。3D-EEM分析表明,随金霉素、土霉素及其混合物浓度增加,EPS中类蛋白质物质荧光强度均先增强后减弱,浓度较高时产生了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金霉素与土霉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使得混合物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均弱于单独作用,只有配比L3中未出现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FTIR分析表明,金霉素、土霉素及其混合物对EPS中1653 cm^(-1)酰胺Ⅰ谱带的C O伸缩振动、1403 cm^(-1)酰胺Ⅱ谱带的C O对称拉伸、1266 cm^(-1)的P O伸缩振动、1100 cm^(-1)的糖类C—OH伸缩振动均产生影响。金霉素与土霉素存在拮抗作用引起各官能团存在差异性,1004 cm^(-1)的P—OH伸缩振动只存在于土霉素、配比L2、配比L3;900 cm^(-1)的P—O伸缩振动只存在于金霉素、土霉素、配比L2、配比L3;770 cm^(-1)的氨基酸COO变角振动只有金霉素中不存在。该研究将为科学评估金霉素和土霉素及其混合污染物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霉素 土霉素 胞外聚合物 生物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调控机理研究——以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产生的毒性影响为例
5
作者 张明 冯雪丽 +1 位作者 时文歆 张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5-2007,共13页
以受纳米材料石墨烯(G)和氧化石墨烯(GO)长期胁迫作用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GS)为研究对象,探究投加适量腐殖酸(HA)对AGS理化特性和污染物处理性能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表明:经过适量浓度的HA(10.0mg/L)处理后,实验组R2(1.0mg/L G)... 以受纳米材料石墨烯(G)和氧化石墨烯(GO)长期胁迫作用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GS)为研究对象,探究投加适量腐殖酸(HA)对AGS理化特性和污染物处理性能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表明:经过适量浓度的HA(10.0mg/L)处理后,实验组R2(1.0mg/L G)和R3(1.0mg/L GO)中AGS的理化特性与系统的处理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在整个实验期间(第0~75d),R3系统内的AGS平均粒径由1224.1μm增加至1407.5μm,R2系统内的AGS平均粒径由1313.0μm增加至1461.3μm.AGS理化特性的提升使得R2和R3系统内总氮去除率分别上升了2.3%和7.6%.通过投加HA,R2和R3系统内观察到活性氧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出现明显降低,这是由于HA可以与细胞内积累的活性氧相结合,进而降低G和GO胁迫下生物体内产生的氧化应激水平.此外,HA的引入减少了AGS中胞外聚合物(EPS)的过量分泌,并降低了EPS中芳香类蛋白质和酪氨酸类物质的含量,使得AGS呈现出更加致密紧凑的颗粒结构.最后,分析G和GO在HA投加前后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加适量HA提高了G和GO的初始电势值,增强了G/GO与微生物之间的排斥力作用,减少了微生物与G/GO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有效缓解了G和GO对AGS微生物产生的毒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胞外聚合物 氧化应激反应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附着材料对旋转式微藻生物膜系统处理餐厨垃圾沼液的影响
6
作者 柳珊 郭春春 +3 位作者 林舒芃 王斌 董仁杰 郭亭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44-253,共10页
微藻生物膜系统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微藻生物膜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附着材料的附着性能,选择合适的附着材料可以改善微藻生物膜系统的废水处理效果。该研究以模拟餐厨垃圾沼液为对象,首先对6种常见附着材料的附着性、耐用性和... 微藻生物膜系统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微藻生物膜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附着材料的附着性能,选择合适的附着材料可以改善微藻生物膜系统的废水处理效果。该研究以模拟餐厨垃圾沼液为对象,首先对6种常见附着材料的附着性、耐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发现,纯棉帆布、涤纶和涂层尼龙纺在耐久性和附着性方面表现较好,纯棉帆布可以达到最高5.19 g/(m^(2)·d)的生物量附着,且三者的经济性较好。随后,将这3种附着材料应用于旋转式微藻生物膜反应器,发现纯棉帆布可以实现最高的生物量附着,其微藻平均生产力为1.60 g/(m^(2)·d),其次是涤纶、涂层尼龙纺。并且纯棉帆布相对于涂层尼龙纺成本低且更容易挂膜,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微藻的色素含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纯棉帆布处理组中载体附着式微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40.24~43.46 mg/g。利用旋转生物膜系统处理餐厨垃圾沼液试验中,涂层尼龙纺和纯棉帆布处理组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其中纯棉帆布处理组中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50.6%、99.5%、28.5%、98.7%和97.0%。经过对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分析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组中悬浮微藻和载体附着式微藻的EPS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荧光强度与EPS的含量趋势一致,主要有机物为芳香族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因此,纯棉帆布作为附着材料能够实现较好的生物量附着和污染物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式微藻生物膜 附着材料 生物量 污染物去除 胞外聚合物 餐厨垃圾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镍纳米材料暴露对低温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机制探究
7
作者 闫生辉 汤宁宁 +1 位作者 周方方 孙素颜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针对新污染物纳米氧化镍(NiO NPs)对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运行效能影响不明确的现状,本工作在低温条件下(10℃~15℃)研究了NiO NPs长期暴露对EBPR的影响并揭示相关机制。结果表明,NiO NPs长期暴露抑制了EBPR对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的去除,... 针对新污染物纳米氧化镍(NiO NPs)对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运行效能影响不明确的现状,本工作在低温条件下(10℃~15℃)研究了NiO NPs长期暴露对EBPR的影响并揭示相关机制。结果表明,NiO NPs长期暴露抑制了EBPR对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的去除,在NiO NPs浓度为10.0 mg/L时,COD和SOP去除效率下降至75.6%~78.5%和70.5%~72.1%。NiO NPs长期暴露降低了系统内总悬浮固体(TSS)浓度及VSS/TSS,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NiO NPs重点提高了EPS内蛋白质含量,并提高了PN/PS。典型周期研究表明NiO NPs降低了厌氧释磷及好氧吸磷。微生物活性分析表明NiO NPs降低了比耗氧速率,但促进了活性氧及乳酸脱氢酶释放,降低了微生物代谢活性。研究结果为EBPR工艺处理含NiO NPs废水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 NPs EBPR 胞外聚合物 典型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土著菌共培养模式处理养殖尾水效果研究
8
作者 凌云 李淼鑫 +1 位作者 周英娴 孙诤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7,共10页
研究微藻与土著菌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净化效果与相互作用,为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提供参考。2022年10月从养殖尾水中分离鉴定1株产油栅藻(Scenedesmus sp.),研究其与土著菌共培养模式下养殖尾水中氮磷降解率、胞内外有机物质和土著菌群... 研究微藻与土著菌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净化效果与相互作用,为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提供参考。2022年10月从养殖尾水中分离鉴定1株产油栅藻(Scenedesmus sp.),研究其与土著菌共培养模式下养殖尾水中氮磷降解率、胞内外有机物质和土著菌群的变化状况,探讨产油栅藻与土著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生物反应器(PBR)系统中藻株和土著菌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71.37%、对总磷和氨氮去除率达到100%,均达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利用养殖尾水代替BG11培养基时,栅藻的脂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藻菌组合比单一藻株的脂质含量增加了8.11%;栅藻在生长过程中会改变土著菌群的组成,降低土著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抑制原污水中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47.55%)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14.69%),选择利于自身生长的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57.11%)成为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油栅藻 养殖尾水 胞外聚合物 土著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污水间歇断流下滴滤池效能维持及微生物胞外应激机制
9
作者 李亚娇 蒋小雨 +5 位作者 池玉蕾 张彬鸿 任武昂 丁晓倩 鞠恺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4-2442,共9页
间歇断流下微生物的适应恢复能力是滴滤池稳定运行的关键,该过程与微生物以EPS形式储存的活性物质紧密联系.基于此,对比分析滴滤池稳定运行周期内生物膜结构、EPS组分及其官能团的变化特征,探讨了EPS的应激机制同微生物活性维持与恢复... 间歇断流下微生物的适应恢复能力是滴滤池稳定运行的关键,该过程与微生物以EPS形式储存的活性物质紧密联系.基于此,对比分析滴滤池稳定运行周期内生物膜结构、EPS组分及其官能团的变化特征,探讨了EPS的应激机制同微生物活性维持与恢复的关联.结果表明,间歇断流下滴滤池的COD、NH_(4)^(+)-N去除率分别达95.56%±1.10%、87.06%±2.08%;受EPS影响,生物膜呈松散孔隙/紧密堆积的形貌结构;微生物在断流期转化SB-EPS内吸附的碳源与LB-EPS内储存的多糖为营养物质,并依靠EPS内疏水基团与架桥作用维护稳定结构,形成了EPS适应饥饿交替的应激机制,进而维持了滴滤池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滴滤池 间歇断流 生物膜结构 胞外聚合物 应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硝化细菌Pseudomonas stutzeri strain NP3的同步脱氮除磷特性及代谢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红艳 杨垒 +4 位作者 李玉彩 张胜静 路颢琪 梁攀 任勇翔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1910,共10页
针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基建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具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NP3,经16S rRNA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并对其脱氮除磷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 针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基建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具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NP3,经16S rRNA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并对其脱氮除磷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菌株NP3能够以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单一氮源进行脱氮除磷,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积累较少,氮、磷主要以同化作用去除,其生长和代谢速率NH_(4)^(+)-N>NO_(2)^(-)-N>NO_(3)^(-)-N.在碳源为柠檬酸钠、C/N为10、温度为30℃、pH值为7、转速为160r/min的最佳生长条件下,该菌株最大氨氮和磷酸盐去除率均接近100%.同时,反硝化和聚磷功能基因(nosZ、nirS、ppk)的成功扩增,进一步证明菌株NP3具有同步脱氮除磷能力.此外,胞外聚合物(EPS)在磷去除中起到重要作用,去除占比达到45%以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EPS的表面官能团可以吸附C-PO_(3)/P-O、PO4_(3)^(-)/HPO_(4)^(2-)等不同形式的磷,充当磷转移站.^(31)p核磁共振(NMR)结果进一步表明EPS对磷的赋存形态存在较大影响,其中焦磷酸盐是EPS存在时的主要磷物种,而正磷酸盐和磷酸二酯是提取EPS后的主要磷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同步脱氮除磷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性质的重要影响物质—胞外聚合物(EPS) 被引量:82
11
作者 倪丙杰 徐得潜 刘绍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8-110,共3页
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多聚糖,蛋白质,少量DNA,脂和腐质酸等);胞外聚合物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及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胞外聚合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 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多聚糖,蛋白质,少量DNA,脂和腐质酸等);胞外聚合物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及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胞外聚合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絮凝性能 沉降性能 脱水性能 重金属吸附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冬 田海成 +2 位作者 梁瑜海 范丹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2,共7页
为研究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采用16个SBR反应器研究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的变化以及总氮质量浓度、IC/TN、COD/TN对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的EP... 为研究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采用16个SBR反应器研究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的变化以及总氮质量浓度、IC/TN、COD/TN对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的EPS含量不断升高,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不断降低;总氮质量浓度为35~280 mg/L时,提高总氮质量浓度可以提高EPS的含量,总氮质量浓度>280 mg/L时EPS含量有所减少;IC/TN为0.01~0.2时,EPS及其各组分含量随无机碳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IC/TN>0.2时,无机碳质量浓度对于EPS及其各组分含量无明显影响;COD/TN<0.5时,有机物对于EPS含量具有促进作用,COD/TN>0.5时,有机物的提高对于EPS含量有抑制作用.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工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应避免过长的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总氮质量浓度应保持在150~210 mg/L,无机碳质量浓度应保持在IC/TN为0.1~0.2,有机物质量浓度应保持在COD/TN<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eps含量 影响因素 颗粒污泥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与表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兰河 李军 +2 位作者 郭静波 贾艳萍 张海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65-1871,共7页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模拟废水,在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调整进水碳源浓度改变系统内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考察EPS的变化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及其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PS从100mg.L-1提高至500mg.L-1时,出水悬浮...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模拟废水,在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调整进水碳源浓度改变系统内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考察EPS的变化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及其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PS从100mg.L-1提高至500mg.L-1时,出水悬浮固体浓度(ESS)从4.4mg.L-1提高至46.6mg.L-1,污泥容积指数(SVI)从68.55ml.g-1提高至164.35ml.g-1,EPS与ESS、SVI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916和0.9451)。污泥絮体重新絮凝能力(FA)从44.8%下降至17.9%,区域沉降速率(ZSV)从11.2m.h-1下降至3.2m.h-1,EPS与FA、ZSV呈负相关(R2分别为-0.9941和-0.9805)。污泥表面Zeta电位从-12.09mV下降至-37.21mV,污泥相对疏水性RH从44.11%下降至19.31%,EPS与Zeta电位、RH呈负相关(R2分别为-0.9524和-0.9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 絮凝沉降性能 表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生物处理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杨敏 胡学伟 +2 位作者 宁平 孙蔚青 阮廷中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2,共6页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近年来国内外对EPS组成成分、结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了EPS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中如膜污染、污泥特性、生物除磷...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近年来国内外对EPS组成成分、结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了EPS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中如膜污染、污泥特性、生物除磷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污泥特性 生物除磷 重金属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EPS对MBR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绍峰 崔崇威 黄君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6-269,共4页
EPS普遍存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部及表面,在细胞之间构成一种架桥作用,细胞通过这些胞外物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MBR膜通量下降主要来自污泥而非上清液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EPS浓度和组成影响污泥混合液疏水性、Z... EPS普遍存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部及表面,在细胞之间构成一种架桥作用,细胞通过这些胞外物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MBR膜通量下降主要来自污泥而非上清液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EPS浓度和组成影响污泥混合液疏水性、Zeta电位、黏度、粒径等物理、化学特性和菌胶团的生物活性,且与膜污染程度相关关系良好;通过操作条件的调整可以改变EPS的组成和含量,在保证污泥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维持良好的膜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污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16
作者 曹秀芹 赵自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20-424,471,共6页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性能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反映污泥中微生物特性及构成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污泥特性和系统的处理效果。但由于EPS影响因素众多,因而目前尚缺乏标准的分析方法。文中对EPS的影响因素进行...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性能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反映污泥中微生物特性及构成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污泥特性和系统的处理效果。但由于EPS影响因素众多,因而目前尚缺乏标准的分析方法。文中对EPS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基质以及工艺运行条件如污泥负荷、溶解氧、停留时间等,并对不同的EPS提取方式及其组分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随着人们对EPS及其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必将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处理效果的有效控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废水基质 工艺条件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EPS组成生物膜对Cu^(2+)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学伟 李姝 +1 位作者 荣烨 李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49-1753,共5页
采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通过调节培养液的配比对载体进行挂膜,得到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比分别为7:1、5:1和10:1的3种生物膜作为吸附剂,用其对Cu2+进行吸附试验,同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培养8d后,生物膜可挂膜成熟,在C/N=12时,生物... 采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通过调节培养液的配比对载体进行挂膜,得到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比分别为7:1、5:1和10:1的3种生物膜作为吸附剂,用其对Cu2+进行吸附试验,同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培养8d后,生物膜可挂膜成熟,在C/N=12时,生物膜上的菌落数较C/N=4和C/N=37条件下多.PN/PS值越小,生物膜对铜的吸附量越高,EPS3对Cu2+的吸附量分别高出EPS1 7.37%,EPS2 7.62%.在生物膜吸附Cu2+后,溶液中Ca2+、Mg2+、K+含量明显升高,表明离子交换对生物膜吸附Cu2+起主要作用,且Cu2+更易与Ca2+和Mg2+产生离子交换作用.当KNO3浓度在0.1~0.6mol/L之间,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生物膜吸附Cu2+的量迅速减少,当KNO3浓度大于0.6mol/L时,生物膜对Cu2+吸附量的变化趋于平缓,说明生物膜对Cu2+的吸附同时包括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沥浸污泥EPS的变化规律及对Zeta电位、污泥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杰 齐建华 +1 位作者 韩士群 周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快,随后减速变缓,EPS_py在整个过程中减少速度较慢;p H值、总EPS含量(EPST)、多糖含量(EPS_(py))、蛋白质含量(EPS_p)、腐殖质含量(EPS_h)均对Zeta电位影响显著,EPST、EPS_p、EPS_h与Zeta电位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污泥Zeta电位降低是H^+的静电中和作用和EPS电荷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Zeta电位、EPST、EPS_h、EPS_p、EPS_(py)均对生物沥浸污泥粒径影响显著,EPST、EPS_h、EPS_p、EPS_(py)与污泥粒径的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大量H^+的中和作用、EPS电荷的减少、污泥絮体间空间位阻的降低共同促进了污泥絮体颗粒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沥浸 胞外聚合物 ZETA电位 污泥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陶玉贵 倪正 +2 位作者 王文强 秦昌云 徐艳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1027,共7页
以活性污泥中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作为吸附剂,考察了pH、EPS投加量及温度对Pb2+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其吸附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热力学吸附特征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EPS对Pb2+的最佳吸附条件组合为:温度35... 以活性污泥中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作为吸附剂,考察了pH、EPS投加量及温度对Pb2+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其吸附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热力学吸附特征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EPS对Pb2+的最佳吸附条件组合为:温度35℃,pH4.2,m(EPS):m(Pb2+)=2.5:1,在此条件下Pb2+实际去除率达到89.16%。EPS对Pb2+的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但更适合用Langmuir方程拟合,3种不同温度下(20、30、40℃)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分别为0.9229、1.0129、1.1191mg·mg-1。EPS对Pb2+的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并在240min达到吸附平衡,平衡时理论最大吸附量为0.45mg·m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胞外聚合物(eps) 吸附 重金属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EPS的提取方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宏伟 雷鸣 +2 位作者 李莹 张雪花 王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1534,共4页
The optimum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from activated sludge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MBR) were studied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rmal, acid, alkaline treatm... The optimum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from activated sludge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MBR) were studied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rmal, acid, alkaline treatment methods,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rmal treatment (80℃,45 min) and EDTA bi-sodium treatment were effective.The sludge cell was damaged seriously by NaOH treatment (1 mol·L-1,2 h), but when formaldehyde was added, the nucleic acid concentration was reduced by 21.5%, and the damage to sludge cell was then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胞外聚合物 EDTA二钠 热提取 NaOH提取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