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d-induced responses of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 被引量:3
1
作者 柯世堂 葛耀君 +2 位作者 赵林 陈少林 Y.Tamur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3216-3228,共13页
Traditional gust load factor(GLF)method,inertial wind load(IWL)method and tri-component method(LRC+IWL)cannot accurately analyze the wind-induced responses of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so the real combination formula... Traditional gust load factor(GLF)method,inertial wind load(IWL)method and tri-component method(LRC+IWL)cannot accurately analyze the wind-induced responses of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so the real combination formulas of fluctuating wind-induced responses and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ESWLSs)were derived based on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random vibration theory.The consistent coupled method(CCM)was presented to compensate the coupled term between background and resonant response.Taking the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H=215 m)of nuclear power plant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which is the highest and largest in China,as the example,based on modified equivalent beam-net design method,the aero-elastic model for simultaneous pressure and vibration measurement of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 is firstly carried out.Then,combining wind tunnel test and CCM,the effects of self-excited force on the surface pressures and wind-induced responses are discussed,and the wind-induce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background component,resonant component,coupled term between background and resonant response,fluctuating responses,and wind vibration coefficients are discussed.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wind-induced response mechanism must be understood to direct the wind resistant design for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s wind-induced responses wind vibration coefficients aero-elastic model consistent coupled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with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加胜 张国强 +3 位作者 张泉 周晋 郭永辉 沈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715-720,共6页
An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 for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RUCT) under cross flow conditions as part of a heat pump system for a heating mode in winter was demons... An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 for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RUCT) under cross flow conditions as part of a heat pump system for a heating mode in winter was demonstrated.Extensive field experimental work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gather enough data for training and prediction.The statistical methods,such a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bsolute fraction of variance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were given to compare the predicted and actual values for model valid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edicted with the ANFIS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quite accurately.Therefore,the ANFIS approach can reliably be used for foreca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R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HEATING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fuzzy modeling appro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n Inlet Deflectors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a Natural Draft Counter-flow Wet Cooling Tower 被引量:1
3
作者 HU Danmei ZONG Tao +1 位作者 ZHANG Zhichao ZHANG Jianpi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I0005-I0005,共1页
The cooling process of cooling water is veryimportant in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The performanceof cooling towers has a great effect on security,stabilityand economy of power plants.The energy savingproblems of the ... The cooling process of cooling water is veryimportant in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The performanceof cooling towers has a great effect on security,stabilityand economy of power plants.The energy savingproblems of the cooling tower have always beenneglected previously.With the aim of energy saving inthe power plants nowadays,improving the coolingefficiency of the cooling tower has important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 towe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DEFLECT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作用下主辅机共塔型空冷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高潮 赵强强 +7 位作者 万超 范烨 杨凯旋 荆涛 姚兆林 崔元永 肖文博 师进文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s时高温区会减少,外侧压力降低,迎风背风段的压力变化大于两侧扇段,主机扇段总换热量降低,辅机扇段缓慢增加且受环境风影响较小;在不同环境风向下,当风向角为0°和180°时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大幅升高,风向角为45°和135°时,两塔之间的部分扇段被阻挡,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相对小幅降低,主机扇段的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被完全遮挡的方位,辅机扇段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向角90°处,即正对辅机扇段的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系统 主辅机共塔 环境风速 环境风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温分布特征的湿冷塔防冻及其百叶窗调控策略
5
作者 李森 罗晟 +2 位作者 李杨 李晓光 赵元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217-7226,I0016,共11页
供热湿冷机组冬季运行时存在深度调峰及抽汽供热负荷大等工况,此工况下冷却塔极易出现结冰现象。传统防冻措施难以迅速响应机组防冻需求,并且无法实现精确调节,引起机组能效降低。该文通过对湿冷塔建立定热负荷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结合... 供热湿冷机组冬季运行时存在深度调峰及抽汽供热负荷大等工况,此工况下冷却塔极易出现结冰现象。传统防冻措施难以迅速响应机组防冻需求,并且无法实现精确调节,引起机组能效降低。该文通过对湿冷塔建立定热负荷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结合严寒地区湿冷塔冬季运行中采取外圈配水的工程实际,探究安装上下两层百叶窗对湿冷塔填料底层、水池水面等关键面的水温分布特征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全塔配水,外圈配水可使水池水面最低水温提高10.20~13.90℃,可以有效消除冻结风险。当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外圈配水不能满足防冻需求时,可及时启用百叶窗调控,以有效提高湿冷塔关键面最低水温。该文基于百叶窗调控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湿冷塔精确防冻节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冷塔 防冻 百叶窗 配水方式 定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SACTI模型模拟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群组对环境影响
6
作者 张芳 赵丹 +3 位作者 张俊芳 吕明华 牛嫣静 黄莎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94,共7页
本文基于SACTI模型和整年气象数据,选取某厂址三台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布局对正常工况条件下冷却塔所致局地环境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分析了三台冷却塔运行过程中雾羽荫屏、漂滴沉降和盐沉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估了四季和年... 本文基于SACTI模型和整年气象数据,选取某厂址三台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布局对正常工况条件下冷却塔所致局地环境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分析了三台冷却塔运行过程中雾羽荫屏、漂滴沉降和盐沉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估了四季和年均条件下冷却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厂区三台冷却塔同时运行条件下,四季和年均结果中全年最大阴影时间约为782.4 h、地面沉积水量最大值为0.24 mm/a,盐沉积最大值为158.91 kg/(km^(2)·mon),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雾羽 漂滴 盐沉积 SAC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流闭式冷却塔的冷却能力和能耗比试验研究
7
作者 鲁家琛 盛健 +1 位作者 张华 凌发全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26,共7页
针对混流闭式冷却塔变工况下性能不足和能耗过高的问题,在原型混流闭式冷却塔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通过冷却塔测试平台,研究其冷却能力和能耗比在不同的进水温度(36.9~39.9℃)、循环水流量(125~170 m^(3)/h)及风机功率(10.48~16 kW)下的... 针对混流闭式冷却塔变工况下性能不足和能耗过高的问题,在原型混流闭式冷却塔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通过冷却塔测试平台,研究其冷却能力和能耗比在不同的进水温度(36.9~39.9℃)、循环水流量(125~170 m^(3)/h)及风机功率(10.48~16 kW)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进水温度升高使循环水温降增加,但冷却效率与冷却能力呈先升后降的非线性特征,在38.2℃工况时达到协同优化峰值(冷却能力107.8%,冷却效率59.7%,能耗比0.146);循环水流量增加导致传热效率下降(温降减少12%),冷却能力提升34.5%(89%→119.7%),同时能耗比降低14.9%(0.174→0.148);风机功率提升改善散热性能(温降增幅为11.4%),冷却能力小幅提升(99.5%→102%)保持稳定,能耗比增大25.4%(0.126→0.158)。研究可为调控工业用冷却塔提供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闭式冷却塔 影响因素 冷却能力 能耗比 冷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器顶角对太阳能增效型间接空冷塔性能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治达 马欢 司风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7,共11页
建立了太阳能增效型间接空冷塔的三维数值模型,从塔内外流场、温度分布以及不同分区散热器的进风量和换热量,分析在不同侧风和有无太阳辐射情况下,散热器顶角对太阳能增效型间接空冷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风条件下,塔的流动特性和... 建立了太阳能增效型间接空冷塔的三维数值模型,从塔内外流场、温度分布以及不同分区散热器的进风量和换热量,分析在不同侧风和有无太阳辐射情况下,散热器顶角对太阳能增效型间接空冷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风条件下,塔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随着散热器顶角的增大而变好,太阳辐射对塔性能的改善效果也越好;侧风会增强迎风区散热器的性能,削弱侧风区和背风区散热器的性能,且太阳辐射会使各分区的散热器性能有所提升;但如果该分区存在二次换热,太阳辐射反而会削弱该处散热器的换热;在散热器顶角从60°增大到120°后,太阳辐射使各风速下塔的平均通风量增加率从0.66%扩大到3.18%,平均换热量增加率从基本不变扩大到3.12%,太阳辐射对塔的提升效果随着散热器顶角的增大而增强。因此,散热器顶角为120°的塔型方案具有最优的流动换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冷却塔 三角散热器 顶角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干湿联合式机械通风冷却塔运行性能的试验研究
9
作者 王明伟 张晓楠 +6 位作者 孙全全 焦宗昌 孟庆良 张永振 李明 刘天天 何锁盈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73,共8页
为了解决机械通风空冷塔夏季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干湿联合式机械通风冷却塔,并通过试验研究了3组循环水流量、2组进塔水温及2组风机频率下冷却塔的出塔水温和水蒸发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循环水流量越大、进塔水温越低、风... 为了解决机械通风空冷塔夏季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干湿联合式机械通风冷却塔,并通过试验研究了3组循环水流量、2组进塔水温及2组风机频率下冷却塔的出塔水温和水蒸发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循环水流量越大、进塔水温越低、风机频率越低,则循环水温降也越低。当进塔水温为40 ℃、风机频率为35 Hz时,干湿联合式机械通风冷却塔循环水流量为30,45,60 m^(3)/h时的循环水温降分别为4.74,3.95,3.56 ℃,与机械通风空冷塔相比(循环水温降分别为2.22,1.50,1.05 ℃),水温降进一步降低了2.52,2.45,2.51 ℃;不同循环水流量对应的水蒸发量分别为0.098,0.106,0.142 kg/s。干湿联合式机械通风冷却塔可借助少量水的蒸发,进一步降低空冷塔的出塔水温,有助于提升空冷塔夏季高温时段的冷却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空冷塔的节能增效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风空冷塔 填料 填料直接蒸发预冷 出塔水温 水蒸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动荷载准则的大型冷却塔六塔风致干扰效应研究
10
作者 陶冶 陈旭 +1 位作者 吴云 赵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858,905,共11页
为研究大型冷却塔典型六塔布置下的群塔干扰效应,开展了矩形布置和菱形布置两种群塔组合、三种塔间距下的刚体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探讨了基于气动荷载的干扰因子随群塔布置形式、塔间距和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最不利工况下的塔筒表面... 为研究大型冷却塔典型六塔布置下的群塔干扰效应,开展了矩形布置和菱形布置两种群塔组合、三种塔间距下的刚体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探讨了基于气动荷载的干扰因子随群塔布置形式、塔间距和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最不利工况下的塔筒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六塔组合下的菱形布置形式相比矩形布置的群塔干扰效应更大,受干扰效应影响最大的冷却塔位于来流下风向;两种布置形式下干扰因子对风向角的敏感性要大于塔间距;受扰塔的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呈非对称分布,干扰效应增大了平均风压在侧风区和背风区的吸力以及脉动风压的数值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冷却塔 群塔干扰 气动荷载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研究
11
作者 王斐 陈梅清 聂美园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66,272,共6页
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是发电厂中常见的噪声源之一。其声源辐射面庞大,采用声学软件对其进行噪声影响计算及降噪措施效果评估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基于Cadna/A软件,以某火电厂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各种... 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是发电厂中常见的噪声源之一。其声源辐射面庞大,采用声学软件对其进行噪声影响计算及降噪措施效果评估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基于Cadna/A软件,以某火电厂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各种冷却塔声屏障方案的降噪效果,总结了声屏障到冷却塔的距离、屏体高度、屏蔽范围等主要设计因素的合理范围,并提出最优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 噪声控制 声屏障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不利气象对自然通风冷却塔及机组稳定运行的影响
12
作者 菅佳乐 周春灌 +1 位作者 李陆军 朱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6-233,共8页
自然通风冷却塔受环境气象影响导致不稳定运行对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十分不利。为评估不利气象因素瞬间发生后,冷却塔及机组是否能满足设计中负荷变化的调节能力,建立了淋水面积18000 m^(2)的自然通风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利风... 自然通风冷却塔受环境气象影响导致不稳定运行对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十分不利。为评估不利气象因素瞬间发生后,冷却塔及机组是否能满足设计中负荷变化的调节能力,建立了淋水面积18000 m^(2)的自然通风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利风速、高温高湿、逆温不利气象条件突现后,冷却塔的热力特性及机组的背压、出力的变化幅度及变化速率。结果表明:在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突现高温高湿气象对自然通风冷却塔及配套机组稳定性的影响。高温高湿突现可导致出塔水温升高12.6℃,机组背压升高6.99 kPa,阶跃负荷变化最大约4%,线性负荷变化约0.19%min,约60 min系统恢复稳定状态。不利风速和逆温对常规塔及配套机组的影响远小于高温高湿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环境风 高温高湿 逆温 数值模拟 稳定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洞试验的冷却塔填料风载荷安全性分析
13
作者 贲岳 李陆军 +1 位作者 王树鑫 朱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评估环境风对冷却塔填料的影响,保证电厂在极端大风下的运行安全性,通过环境风洞试验研究了高位收水冷却塔模型在不同环境风向、风速条件下,不同位置测点的填料压力和压差系数,并对原型填料的安全风速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填料底部压... 为评估环境风对冷却塔填料的影响,保证电厂在极端大风下的运行安全性,通过环境风洞试验研究了高位收水冷却塔模型在不同环境风向、风速条件下,不同位置测点的填料压力和压差系数,并对原型填料的安全风速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填料底部压差系数,与环境风向明显相关,无防风隔墙条件下中心区域通风量较大,外部区域通风量较小。增设防风隔墙后,环境风的影响范围缩小至正对来流的象限。在原型中,不淋水条件下环境风速低于15 m/s对S波填料不构成安全性问题,在淋水条件下环境风低于40 m/s时对S波填料不构成安全性问题;防风隔墙降低了冷却塔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收水冷却塔 环境风 风洞试验 填料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流冷却塔填料性能实验研究及优化
14
作者 陈勇春 刘金平 +3 位作者 谭小卫 苏振兴 谭志锋 邹震杰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作为冷却塔的换热核心部件,填料的性能对强制通风冷却塔动力设备的功耗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搭建横流冷却塔填料性能实验台,研究了风速、淋水密度及填料高度对人字波纹填料传热传质性能及阻力特性的影响,并拟合出相关经验公式对横流冷却... 作为冷却塔的换热核心部件,填料的性能对强制通风冷却塔动力设备的功耗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搭建横流冷却塔填料性能实验台,研究了风速、淋水密度及填料高度对人字波纹填料传热传质性能及阻力特性的影响,并拟合出相关经验公式对横流冷却塔的风机功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随着风速、淋水密度的增大以及填料高度的减小而提高。其中,风速是影响横流冷却塔填料传热传质性能最重要的因素,风速由0.96 m/s增至2.05 m/s,填料的容积散质系数可提升70%;在小淋水密度下,增大淋水密度可以较好地提升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填料区风阻随着风速的提升明显增大,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区风阻约与填料迎面风速的1.68~1.91次方成正比。当冷却水体积流量为70 m^(3)/h时,可牺牲20%换热量,将进出水温差由5℃降至4℃,耗电比可减小约71%;而保持耗电比为0.035 kW·h/m^(3),将逼近度由4℃降至3℃,冷却水体积流量需减小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流式冷却塔 人字波纹填料 传热传质 风阻 耗电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
15
作者 薛永锋 金俊先 +3 位作者 杨继冲 王友昊 何锁盈 高明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4-1201,共8页
以某1000 MW机组的大型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分区配水、填料非等片距布置和干湿混合雨区的三区协同增效模式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且验证了其准确性。重点开展了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 以某1000 MW机组的大型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分区配水、填料非等片距布置和干湿混合雨区的三区协同增效模式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且验证了其准确性。重点开展了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三区协同冷却塔的热力阻力性能均显著优于常规冷却塔。在循环水流量、进塔水温度、空气干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研究范围内,采用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后,水温降平均增加了0.63~0.72 K,冷却效率平均增加了3.66~4.11百分点,冷却数平均增加了0.16~0.20,通风量平均增加了10.54%~1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冷却塔 三区协同增效 热力阻力性能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夏季降温效果试验研究
16
作者 黄浩 胡自成 +3 位作者 郭屹博 金宇超 张海燕 龚辰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并联布置方式优于串联布置,且管间距应大于0.2 m;增加地埋管深度可显著提升温室降温效果,在1.5 m深处时,夜间和日间降温分别达2.04、8.04℃;在风速2.5m/s、水流量1.2 m^(2)/h的工况下系统性能最优,制冷量达到7.59 kW·h,并保持EER值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温度控制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热源塔 管道布置 温室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冷却塔多周期循环冷却水系统分时换热研究
17
作者 杨青 谭明华 +1 位作者 赵国宇 刘士琦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0,85,共5页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钢铁及化工工业最重要的辅助冷却设施,换热器及冷却塔的布置方式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成本,目前的研究较少考虑在环境及工况变化条件下的灵活柔性设计,在环境及工况变化时难以根据热负荷状态进行实时的结构调整。因...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钢铁及化工工业最重要的辅助冷却设施,换热器及冷却塔的布置方式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成本,目前的研究较少考虑在环境及工况变化条件下的灵活柔性设计,在环境及工况变化时难以根据热负荷状态进行实时的结构调整。因此提出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多周期柔性配置方法,换热单元采用分段超结构布置,通过多周期内的换热同时优化,可实现多种工况下的耦合配置和灵活调节,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综合方法的可靠性和节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系统 多周期 多冷却塔 分段超结构 变工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倒塌效果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高文乐 李云飞 +3 位作者 寇玉明 孙鸿 张建伟 柳姬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整体倒塌效果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结构的倒塌过程进行复现,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原模型基础上,仅改变爆破切口圆心角和高度,选定14 m、15 m、16 m、17 m、18 m五种爆破切... 为探究不同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整体倒塌效果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结构的倒塌过程进行复现,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原模型基础上,仅改变爆破切口圆心角和高度,选定14 m、15 m、16 m、17 m、18 m五种爆破切口高度和190°、210°、230°三种爆破切口圆心角,将其正交排列组合,探究两者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爆破切口圆心角对冷却塔爆堆范围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爆破切口高度起次要作用;爆堆最高点基本位于倒塌中心线上,且分布在塔壁横向断裂位置附近,结构后方塔壁的裂隙出现位置和破碎程度决定了结构爆堆高度和爆堆高度最高点出现的位置;在爆破切口高度一定时,结构的竖向触地速度随爆破切口圆心角的增加而减小;当爆破切口角度圆心角一定时,随着爆破切口高度的不断增加,结构的竖向触地速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此类冷却塔结构爆破拆除时的最优爆破切口圆心角为210°,最优爆破切口高度为1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拆除 爆破切口参数 数值模拟 冷却塔 爆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S-CO_(2)发电系统空冷塔优化设计分析
19
作者 刘亚琴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兆福 谢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1-5162,I0018,共1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获得S-CO_(2)侧热力参数,空冷塔模块对空气侧流动和换热进行计算,获得空冷塔投资成本。由于塔高限制,该文采用多换热管排单塔及多塔对空冷塔进行布置。结果表明,单塔投资成本小,6排管单塔和多塔(2塔)投资成本分别为8141.5万元和9735.6万元,因为塔身成本占比更大,建议采用单塔。增大换热管排数减少换热器夹点温差,降低循环热效率,影响空冷塔稳定运行,建议优化管排数为6。该文研究环境温度对空冷S-CO_(2)燃煤发电的影响,发现随环境温度升高,循环热效率降低。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空冷S-CO_(2)燃煤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自然通风直接空冷塔 循环热效率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核电厂址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扩散的影响规律初探
20
作者 张俊芳 李若洁 +6 位作者 李云鹏 吕明华 赵丹 潘妍慧 吕思博 姚易辰 姚仁太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8-2067,共10页
近海核电厂采用二次循环冷却供水方式,配逆流式大型海水自然通风冷却塔。由于冷却塔作为高大建筑物以及冷却塔排放的雾羽对烟囱排放污染物扩散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针对工程布局,开展核电厂址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扩散的影响规律研究。... 近海核电厂采用二次循环冷却供水方式,配逆流式大型海水自然通风冷却塔。由于冷却塔作为高大建筑物以及冷却塔排放的雾羽对烟囱排放污染物扩散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针对工程布局,开展核电厂址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扩散的影响规律研究。本研究联合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发现核电厂大型冷却塔卷吸效应对放射性物质迁移途径和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排放雾羽,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都存在卷吸效应,烟囱排放的气载污染物会通过冷却塔底部进风口进入冷却塔,作为高架源进行二次排放。相比不排放雾羽,排放雾羽时的卷吸效应更加显著,通过冷却塔二次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冷却塔 卷吸效应 气载污染物 扩散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