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爆破挤淤法中炸药埋深对土体参数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军 张凯宇 +4 位作者 陈晟凯 秦伟 倪俊峰 高紫阳 张一帆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爆破挤淤法是厚度15 m以上的软弱土地基有效处理方法之一。为了研究炸药埋深对该方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淤泥中爆破的模型试验,利用全自动十字剪切板进行了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探讨了炸药埋深对淤泥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含水率等影响,... 爆破挤淤法是厚度15 m以上的软弱土地基有效处理方法之一。为了研究炸药埋深对该方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淤泥中爆破的模型试验,利用全自动十字剪切板进行了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探讨了炸药埋深对淤泥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含水率等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分别观测了不同炸药埋深下爆破前后土体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爆破会破坏爆点附近的土结构,导致孔隙率增加,不排水抗剪强度骤降,形成爆破扰动区;扰动区以外土体受到挤压导致不排水抗剪强度增加,形成爆破挤密区。爆破后土体含水率下降,爆心距越大下降越显著。炸药埋深为0.3倍淤泥厚度的爆后不排水抗剪强度减小最显著,约27%,扰动区范围最大,约为19.2 d(d为爆点直径),爆破效果最显著。因此,存在爆点最佳埋深,使得爆破效果最好,扰动土体的范围最大;可通过不排水抗剪强度确定爆破扰动范围。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中炸药埋深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挤淤法 炸药埋深 十字板剪切试验 不排水抗剪强度 含水率 孔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条件下氢气的爆炸极限及最大爆炸压力研究
2
作者 王旭明 潘玉蕊 +2 位作者 张秋玲 许映杰 胡鑫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8-1723,共6页
氢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负压场景,确定负压工况下的燃爆参数是对氢气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的首要前提。采用高精度配气及爆炸压力采集系统研究氢气在负压场景下的燃爆特性,明确氢气的爆炸上限、爆炸下限、临界爆炸压力、最大爆炸... 氢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负压场景,确定负压工况下的燃爆参数是对氢气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的首要前提。采用高精度配气及爆炸压力采集系统研究氢气在负压场景下的燃爆特性,明确氢气的爆炸上限、爆炸下限、临界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升压比等燃爆参数;并通过Python中的Matplotlib等软件库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压力对氢气燃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空气条件下,初始压力从100 k Pa降至3.5 k Pa的过程中,爆炸范围不断缩小,特别是从初始压力低于10 k Pa开始,爆炸范围缩小速度明显增加,该现象与分子间距受压力影响的变化趋势存在强关联;当初始压力低至3.72 k Pa时,爆炸上、下限重合在12.58%体积分数的位置,该压力称为临界爆炸压力,低于该压力时体系将失去爆炸性;一般认为最大爆炸压力通常在理论当量体积分数29.6%附近取得,试验发现此规律仅适用于初始压力大≥5 k Pa的场景,当初始压力<5 k Pa时,理论当量体积分数将随着压力的减小而发生改变,逐渐偏离至体积分数10%~15%;最大爆炸升压比会随着初始压力的减小而降低,从常规的7.30降低至4.63,特别是在初始压力<5 k Pa的体系中,该比值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氢气 负压 临界爆炸压力 爆炸极限 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升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diction model for maximum rebound ratio 被引量:1
3
作者 雷卫东 滕军 +2 位作者 A.HEFNY 赵坚 关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115-119,共5页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was applied to a field explosion test, Mandai test in Singapore. The estimated possible maximum peak particle velocities(PPVs) were compared with ...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was applied to a field explosion test, Mandai test in Singapore. The estimated possible maximum peak particle velocities(PPV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records. Three of the four available field-recorded PPVs lie exactly below the estimated possible maximum values as expected, while the fourth available field-recorded PPV lies close to and a bit higher than the estimated maximum possible PPV.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PPVs from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match the field-recorded PPVs better than those from two empirical formulae. The ver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estimated and field-recorded values validates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PPV in a rock mass with a set of joints due to application of a two dimensional compressional wave at the boundary of a tunnel or a bore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ing wave maximum rebound ratio joint stiffiaess field explosion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H_(2)PO_(4)-KHCO_(3)混合粉体对管网甲烷爆炸的抑制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贾进章 张先如 王枫潇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自行搭建的管网实验系统中,将常用于抑制甲烷爆炸的碳酸氢钾KHCO_(3)与磷酸二氢铵NH_(4)H_(2)PO_(4)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选取5种不同的粉体配比,对比单一粉体以及各抑爆工况下各测点的爆炸峰值压力、火焰峰值速度和火焰峰值温度等爆... 在自行搭建的管网实验系统中,将常用于抑制甲烷爆炸的碳酸氢钾KHCO_(3)与磷酸二氢铵NH_(4)H_(2)PO_(4)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选取5种不同的粉体配比,对比单一粉体以及各抑爆工况下各测点的爆炸峰值压力、火焰峰值速度和火焰峰值温度等爆炸特征参数,获得抑制管网甲烷爆炸的最佳工况,并阐述了抑爆机理。结果表明:混合粉体对管网甲烷爆炸的抑制性能优于单一粉体;KHCO_(3)与NH_(4)H_(2)PO_(4)都易受热分解;其中,KHCO_(3)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迅速完成热解过程,从而吸收更多的反应热,抑爆性能优于NH_(4)H_(2)PO_(4)粉体;混合粉体中,抑爆效果随着KHCO3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在5种混合比例中,当KHCO_(3)与NH_(4)H_(2)PO_(4)质量比为2.0:1.0时,抑爆效果最佳。KHCO_(3)与NH_(4)H_(2)PO_(4)表现出良好的爆炸抑制效果,研究所得结论可为抑制甲烷爆炸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爆炸 混合粉体 抑爆性能 混合比例 实验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噪比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电火花喷爆加工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宇 韩钧 +2 位作者 曲嘉伟 张诗奇 陈海静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6,共8页
随着SiCp/Al复合材料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对其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L 25(56)的正交试验,使用一种新型高效的电火花加工方式——电火花喷爆加工,对20%的SiCp/Al复合材料进行工艺试验。主要优化指标为材... 随着SiCp/Al复合材料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对其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L 25(56)的正交试验,使用一种新型高效的电火花加工方式——电火花喷爆加工,对20%的SiCp/Al复合材料进行工艺试验。主要优化指标为材料蚀除率(MRR)、电极损耗率(TWR)和表面粗糙度(Ra),工艺参数为高压波电流、高压波电压、低压波电流、低压波电压、脉宽和相位差。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采用信噪比分析法,研究得到各工艺参数对不同优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单目标最优加工参数组合。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优化指标权重,分析得到综合考虑3个优化指标的多目标最优加工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高压波电流6 A、高压波电压120 V、低压波电流2 A、低压波电压100 V、脉宽10μs、相位差50%,使用该加工参数组合进行加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改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 工艺参数优化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信噪比 电火花喷爆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气/空气预混爆炸动态传播特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温小萍 卢灿 +2 位作者 沈仿 张智峰 郭志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0-2196,共7页
利用自行搭建的垂直透明圆管气体爆炸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化学当量比、CH4体积分数开展生物质热解气在透明圆管内爆炸动态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况条件变化,火焰逐渐呈球状、胞状、湍流等不同火焰结构,并演变为3种火焰传播状态,... 利用自行搭建的垂直透明圆管气体爆炸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化学当量比、CH4体积分数开展生物质热解气在透明圆管内爆炸动态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况条件变化,火焰逐渐呈球状、胞状、湍流等不同火焰结构,并演变为3种火焰传播状态,分别为仅含有初级不稳定现象、次级不稳定现象以及同时出现初级和次级不稳定现象的火焰传播状态,且3种火焰传播状态的火焰锋面及超压曲线出现显著振荡特性。随着化学当量比增大,火焰锋面和超压曲线的振荡幅度更剧烈。当量比在0.9~1.1范围时,火焰锋面速度峰值和超压峰值变化相对较小,但火焰锋面速度峰值临界时间和超压峰值临界时间变化较大。随着CH4体积分数增大,火焰锋面位置振荡强度减弱,但超压曲线振荡却表现出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生物质热解气 爆炸不稳定性 化学当量比 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巧玲 周诗岽 +1 位作者 吴文景 吕孝飞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132,共10页
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备受青睐,将氢气掺入到天然气管道中是实现氢能大规模输送的有效途径。在输送过程中,管道一旦发生泄漏便会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目前隧道内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扩散规律尚不明确。建立了隧道内埋地... 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备受青睐,将氢气掺入到天然气管道中是实现氢能大规模输送的有效途径。在输送过程中,管道一旦发生泄漏便会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目前隧道内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扩散规律尚不明确。建立了隧道内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型,探究了掺氢比(体积分数)、泄漏孔径和来流风速对混合气体泄漏扩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氢天然气泄漏后在隧道顶部大量积聚,呈现出中心区域浓度高、边缘区域浓度低的现象。随着掺氢比增大,混合气体爆炸下限降低,相同时间内的泄漏量增多。因隧道空间密闭,混合气体在短时间内不能充分扩散,因此掺氢比越大,爆炸危险区域越大,达到爆炸极限的时间越短。当掺氢比由5%增加到20%时,爆炸危险区域增加了3.18%,混合气体达到爆炸极限的时间缩短了3.7%。泄漏孔径越大,混合气体泄漏量越大,爆炸危险区域越大,混合气体达到爆炸极限的时间越短。当泄漏孔径由20 mm增大至100 mm时,沿隧道径向的爆炸危险区域由距地面1.49 m减小至0.30 m,轴向爆炸危险区域由13.4 m增大至91.9 m,达到爆炸极限的时间由95.2 s缩短至11.3 s。来流风速的平流输送作用促进了混合气体沿隧道轴向的扩散,缩小了隧道顶部的高浓度区域,爆炸危险区域显著缩小。当来流风速由0.5 m/s增大至2.0 m/s时,爆炸危险区域缩小了81.7%。因此,隧道内气体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通风,避免燃烧爆炸等事故的发生。该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内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埋地掺氢天然气管道 泄漏扩散 掺氢比 爆炸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径比柱形炸药水下爆炸气泡动力学行为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元凯 秦健 +3 位作者 迟卉 孟祥尧 文彦博 黄瑞源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3,共13页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柱形装药在固支方板下爆炸气泡动力学行为;对质量2.5g、长径比分别为1∶1和2∶1的TNT炸药进行了水中固支方板下的爆炸实验,利用高速摄影记录爆炸气泡演化图像;使用ABAQUS软件对长径比...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柱形装药在固支方板下爆炸气泡动力学行为;对质量2.5g、长径比分别为1∶1和2∶1的TNT炸药进行了水中固支方板下的爆炸实验,利用高速摄影记录爆炸气泡演化图像;使用ABAQUS软件对长径比为5∶1、10∶1、20∶1的柱形装药,在竖直与水平设置条件下的水下爆炸气泡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炸药长径比为1∶1和2∶1时,爆炸气泡演化现象无明显差别。当药柱竖直放置时,由于炸药长径比不同导致的爆炸气泡初始形态差异,会在气泡演化过程中迅速消弭;但长径比与起爆位置都对射流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药柱水平放置时,起爆点位置会影响气泡的对称性和水射流形态;药柱端部起爆时,气泡膨胀过程的形态略微不对称,水射流向起爆点方向偏移;炸药长径比越大爆炸水射流在气泡内部越宽,并且水射流的载荷越小;药柱中心起爆时,爆炸气泡产生竖直向上的水射流,不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水下爆炸 柱形装药 长径比 固支方板 爆炸气泡 水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端起爆的近地冲击波超压增益机制研究
9
作者 黄宁 吕中杰 +1 位作者 高晨宇 刘彦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179,共11页
两端起爆能够改变装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增强装药爆炸近地冲击波超压威力。探明两端起爆对近地冲击波超压的增益机制,对提升装药能量利用效率具有指导作用。研究建立了大场域冲击波威力仿真模型,计算分析装药内部爆轰波叠加前后压力变化... 两端起爆能够改变装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增强装药爆炸近地冲击波超压威力。探明两端起爆对近地冲击波超压的增益机制,对提升装药能量利用效率具有指导作用。研究建立了大场域冲击波威力仿真模型,计算分析装药内部爆轰波叠加前后压力变化,研究两端起爆的近地冲击波威力场特征。在多种长径比工况下,观测冲击波威力场特征演化,解析装药两端起爆对近地超压威力场的增益机制。开展20 kg级不同长径比静爆试验,验证两端起爆对近地超压的增益机制。研究发现:两端起爆装药内两爆轰波相撞,形成了两道轴向反射波和一道径向强冲击波,冲击波威力场在二者影响下形成了双反射波系结构,相较一端起爆,双反射波系对近地冲击波超压有显著增益。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装药长径比3.5时,两端起爆对近地冲击波超压增益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爆炸 超压 两端起爆 爆轰波叠加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解液溶剂/空气混合物爆炸特性实验研究
10
作者 王杰 宁潇尧 +1 位作者 王学辉 汪箭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80-3490,共11页
本工作利用爆炸极限与点火能测试反应平台开展了典型锂离子电解液溶剂碳酸甲乙酯(EMC)蒸气爆炸实验,首次测量了不同初始温度与当量比条件下EMC的最大爆炸压力P_(max)、爆炸下限LFL等爆炸危险性基础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燃烧化... 本工作利用爆炸极限与点火能测试反应平台开展了典型锂离子电解液溶剂碳酸甲乙酯(EMC)蒸气爆炸实验,首次测量了不同初始温度与当量比条件下EMC的最大爆炸压力P_(max)、爆炸下限LFL等爆炸危险性基础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EMC/空气混合气体的最大爆炸压力P_(max)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当量比φ=1.2附近取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增加,P_(max)呈递减的趋势,且P_(max)与初始温度的倒数1/T_(0)呈线性关系;由于存在热损失,在相同工况下,P_(max,exp)均小于最大绝热爆炸压力P_(max,ad)。EMC/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LFL随着T_0的升高而降低,并呈线性关系,且对燃料爆炸下限经典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新公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反应机理分析得到不同T_0对于LFL的影响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OH?自由基的生成速率来实现的。本研究可为定量评估EMC的爆炸危险性提供一定依据以及为其实际使用中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甲乙酯 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下限 初始温度 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陶瓷负泊松比复合结构的防弹防爆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贺锋 梁一鸣 +4 位作者 李季 高超 慕孟 白家琦 祁少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19-2928,共10页
负泊松比结构由于优异的力学特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抗爆炸、抗侵彻等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复合结构,从抗侵彻、抗爆炸两个角度设计了三个主要功能层,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探究了异型陶瓷负泊松比复合结构在爆炸环境和弹丸... 负泊松比结构由于优异的力学特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抗爆炸、抗侵彻等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复合结构,从抗侵彻、抗爆炸两个角度设计了三个主要功能层,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探究了异型陶瓷负泊松比复合结构在爆炸环境和弹丸侵彻下的响应特征,分析了防护机理并设计了参数优化方案,研究了陶瓷层最低厚度、负泊松比结构纵向蜂窝数、内凹六边形凹角、钢板厚度、聚脲层厚度等参数对结构抗爆抗弹性能的影响。通过能量吸收率(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侵彻深度、中心点位移等指标评估不同参数组对应复合结构的防护能力。结果表明,陶瓷层最低厚度是影响结构抗侵彻能力的最大因素,聚脲层厚度和负泊松比结构纵向蜂窝数是影响结构抗爆能力的较大因素。在降低面密度的同时调整各参数,获得了最优抗爆抗侵彻的复合结构设计方案,实现了低面密度与高强防护的结合。研究提供了工程防护增强设计的新思路,助力推进了防护工程轻质化、模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负泊松比 夹层结构 抗爆抗弹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高过载能力的大传爆比传爆序列
12
作者 牟洪刚 黄朝翔 +1 位作者 韩雅峰 崔少康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针对超音速巡航导弹抗高过载、飞行速度快,安全性、可靠性的新要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抗高过载能力的大传爆比传爆序列,该序列由电子雷管、导爆管、传爆管、水平转子和垫片组成。其中,水平转子的转轴与弹轴不重合,使得导爆管与电子... 针对超音速巡航导弹抗高过载、飞行速度快,安全性、可靠性的新要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抗高过载能力的大传爆比传爆序列,该序列由电子雷管、导爆管、传爆管、水平转子和垫片组成。其中,水平转子的转轴与弹轴不重合,使得导爆管与电子雷管和传爆管错位,使之平时处于隔离状态。发射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解除保险,水平转子开始运动,转子旋转一定角度后使导爆管与电子雷管对正,解除隔离使之处于待发状态。该序列中的垫片包括平台和凸台两部分,它可以起到双重的缓冲作用,同时保护位于上部的水平转子和底部的传爆管,具有优异的抗高过载能力。该序列具有大传爆比的特点,传爆管药量的增加为战斗部节省了空间,提高了战斗部的装药量,增强了武器的毁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 传爆序列 传爆比 抗高过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径比装药对海底管道峰值振速的影响
13
作者 吴锦达 厉擎阳 +2 位作者 许柏园 常宇 曲艳东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为研究水下爆炸时炸药长径比对海底管道峰值振速的影响规律,基于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由水体、海底土壤、TNT炸药和X70管道组成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长径比(1.31<L/D<2.83)的柱状药包水下爆炸时对海底管道... 为研究水下爆炸时炸药长径比对海底管道峰值振速的影响规律,基于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由水体、海底土壤、TNT炸药和X70管道组成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长径比(1.31<L/D<2.83)的柱状药包水下爆炸时对海底管道峰值振速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比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和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方法,尝试获得海底管道峰值振速的预测公式。研究表明:在近场水下爆炸范围内,装药作用于管道的振速呈周期性衰减。在炸药量固定的条件下,炸药的长径比越大,作用于管道的峰值振速越大。当管道的迎爆面振速达到峰值时,其背爆面会降至振速谷值,反之亦然。在3.6>R>1.8时,相比与萨道夫斯基公式,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方法时管道的振速预测误差相对较小;而在9>R>3.6范围内,两种拟合方法都适用于爆炸荷载下海底管道的振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水下爆炸 峰值振速 流固耦合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障碍物与管道壁面间距比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余明高 刘磊 +3 位作者 郑凯 苏洋 滕飞 刘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156,共6页
运用自建瓦斯爆炸实验平台,对障碍物与管道壁面间距比变化下的瓦斯爆炸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障碍物与管道壁面间距比的增加,预混气体的爆炸压力和平均火焰传播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中当障碍物与管道两侧壁面间距比相同... 运用自建瓦斯爆炸实验平台,对障碍物与管道壁面间距比变化下的瓦斯爆炸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障碍物与管道壁面间距比的增加,预混气体的爆炸压力和平均火焰传播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中当障碍物与管道两侧壁面间距比相同时,对爆炸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最大;相比于其他阻塞率的障碍物,间距比的改变对阻塞率50%的障碍物爆炸压力增幅比最大,对比间距比为0时的爆燃压力,间距比为0.25和0.5时的爆燃压力分别增加了55.6%,101.8%。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和井下设备的设计、安装提供实验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碍物 间距比 瓦斯爆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密闭管道内油气爆炸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波 杜扬 +2 位作者 李国庆 袁广强 王世茂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85,145,共7页
针对长径比对密闭管道内汽油蒸汽和空气的混合气爆炸特性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表明:细长密闭管道内的油气爆炸压力为两阶段上升,而压力上升速率曲线呈现出"双峰"结构;最大爆炸压力和取得最大pmax值的最佳油气浓度均随管道长径... 针对长径比对密闭管道内汽油蒸汽和空气的混合气爆炸特性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表明:细长密闭管道内的油气爆炸压力为两阶段上升,而压力上升速率曲线呈现出"双峰"结构;最大爆炸压力和取得最大pmax值的最佳油气浓度均随管道长径比L/D的增加逐渐减小;达到最大爆炸压力所需时间随管道长径比L/D的增加呈线性关系增加,且靠近最佳油气浓度的油气受管道长径比的影响较小,而偏离最佳油气浓度较远的油气受管道长径比的影响较大;随着油气浓度的增大,第二个压力上升速率峰值先呈指数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呈负指数下降;当油气浓度低于临界浓度时,第二个压力上升速率峰值比第一个压力上升速率峰值低,而高于临界浓度时则反之;第一个和第二个压力上升速率峰值及取得最大(dp/dt)max2值的油气浓度均随管道长径比L/D的增加而降低。这些规律性的结论可为管道的防抑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长密闭管道 油气 爆炸 长径比 爆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道内障碍物数量对瓦斯爆炸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尉存娟 谭迎新 袁宏甦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4,共5页
为了研究水平管道内障碍物数量对瓦斯爆炸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水平管道式气体爆炸试验装置,选用阻塞率为60%的圆环型障碍物,在常温常压下对管道内障碍物数量分别为1片、3片、5片和7片时瓦斯(试验气体为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下同)爆炸过程... 为了研究水平管道内障碍物数量对瓦斯爆炸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水平管道式气体爆炸试验装置,选用阻塞率为60%的圆环型障碍物,在常温常压下对管道内障碍物数量分别为1片、3片、5片和7片时瓦斯(试验气体为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下同)爆炸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瓦斯的爆炸压力及其上升速率均随障碍物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而火焰传播速度则随着障碍物数量的增加单调递增,但递增幅度逐渐减小。在密闭置障管道内瓦斯的爆炸压力及其上升速率随测试位置长径比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火焰传播速度则随测试位置长径比的增大单调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障碍物 爆炸压力 火焰传播速度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的波形小波特征研究 被引量:51
17
作者 黄汉明 边银菊 +2 位作者 卢世军 蒋正锋 李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6,共7页
研究了如何从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波形记录中提取出有效、适用的波形特征,以用于对爆破事件的识别.首先对波形记录进行了4层小波包变换;然后对变换得到的最后一层小波包系数提取3种波形特征:能量比特征、香农熵特征及对数能量熵特... 研究了如何从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波形记录中提取出有效、适用的波形特征,以用于对爆破事件的识别.首先对波形记录进行了4层小波包变换;然后对变换得到的最后一层小波包系数提取3种波形特征:能量比特征、香农熵特征及对数能量熵特征;最后利用v-SVC支持向量分类机对这3种特征的分类能力进行了外推检验.通过选用不同地区、不同台站、不同震级的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的波形记录,力求提取的特征量能尽可能地反映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的本质区别,尽量弱化震中距、震级等因素对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种特征中以香农熵特征的识别效果最好,能反映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的本质区别,可作为识别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的一个有效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识别 小波包 能量比 香农熵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氧比对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继波 李金河 +2 位作者 谭多望 孙永强 张光升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23,共4页
为揭示铝氧比对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压力的影响,对三种不同铝氧比的RDX/A l体系柱形装药进行了水中爆炸实验,通过高速扫描方法求解了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峰值压力随传播距离的衰减规律,分析了所含铝氧比对冲击波初始压力峰值和压力峰值衰... 为揭示铝氧比对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压力的影响,对三种不同铝氧比的RDX/A l体系柱形装药进行了水中爆炸实验,通过高速扫描方法求解了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峰值压力随传播距离的衰减规律,分析了所含铝氧比对冲击波初始压力峰值和压力峰值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A l/O=0时,初始冲击波峰值压力达到了18.95 GPa,A l/O=0.4时初始冲击波峰值压力约为13.66 GPa,而A l/O=0.7时初始冲击波峰值压力约为8.35 GPa,而峰值压力的衰减速率也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铝粉参加反应的时间、反应的程度等因素对近场冲击波初始峰值压力和峰值压力的衰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含铝炸药 水中爆炸 铝氧比 近场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2009年和2013年两次核爆的地震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田有 柳云龙 +2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郑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9-820,共12页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临时地震台站接收到的朝鲜核爆的波形资料,对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两次朝鲜核试验的地震学特征进行比较.震中距范围从145km到420km.采用P/S型谱比值方法识别朝鲜核爆,通过与2009年3月20日长春地震和2013年1...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临时地震台站接收到的朝鲜核爆的波形资料,对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两次朝鲜核试验的地震学特征进行比较.震中距范围从145km到420km.采用P/S型谱比值方法识别朝鲜核爆,通过与2009年3月20日长春地震和2013年1月23日沈阳地震事件的比较,表明在频率大于3 Hz时P/S型谱比值能够有效识别发生在中朝边境地区的地下核试验.选定参考台站,利用区域震相Pg波的振幅谱比值计算朝鲜核爆至各台站路径上的相对衰减.结合介质速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白山地区衰减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地区衰减层析成像提供初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爆 振幅谱比 衰减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索今基含铝炸药的铝氧比对爆轰性能及其水下爆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项大林 荣吉利 +2 位作者 李健 冯晓军 王浩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分析铝氧比对爆压和爆速的影响规律,采用试验方法测定了黑索今(RDX)基含铝炸药的爆轰参数,应用KHT程序计算分析了试验测试结果;针对RDX基含铝炸药,进行了1 kg柱形装药水下4.7 m爆炸试验,测量了距爆心1~3 m处的冲击波压力峰值与气... 为了分析铝氧比对爆压和爆速的影响规律,采用试验方法测定了黑索今(RDX)基含铝炸药的爆轰参数,应用KHT程序计算分析了试验测试结果;针对RDX基含铝炸药,进行了1 kg柱形装药水下4.7 m爆炸试验,测量了距爆心1~3 m处的冲击波压力峰值与气泡脉动周期,拟合得到了冲击波压力峰值与衰减时间常数的相似律系数。研究结果表明:RDX基含铝炸药的爆压和爆速随铝氧比的增加呈现线性减小变化,爆热在铝氧比为0.997时达到最大值;当铝氧比为0.366时,冲击波压力峰值与冲击波能达到最大值;当铝氧比为0.633时,冲击波冲量与冲击波能量密度达到最大值;当铝氧比为0.997时,气泡第一次脉动周期与半径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黑索今基含铝炸药 水下爆炸 铝氧比 冲击波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