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
1
作者 黄锐 王卓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5,共6页
森林火灾不仅会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危害。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林火的预测,同时为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历史数据,利用Excel、SPSS... 森林火灾不仅会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危害。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林火的预测,同时为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历史数据,利用Excel、SPSSPRO、ArcGIS等工具,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场总面积、受灾森林面积等指标,从2010年的峰值降至2021年的谷值,即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由7723起降至616起,火场总面积从116243 hm^(2)降至14124 hm^(2),受灾森林面积从45761 hm^(2)降至4457 hm^(2),但2017年与2022年出现反弹现象;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聚集态,多数省区市表现为“高高聚集、低低聚集”,即林火高发区域在空间上多毗邻,林火低发区域之间趋于相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分布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刘加敏 吴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及其时空跃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超3/4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逐渐降低,但超半数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总体风险程度较高;②珠三角城市群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表现出更加动态的空间结构特性,城市群的西北部自身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水平受邻近城市影响较大,时空依赖性较强,超50%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Moran's I的空间凝聚度仅为11.11%,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较大的格局变动,自身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灰色-TOPSIS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acle Spatial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与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兴杰 许亚娟 王辉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06-1709,共4页
针对MapX组件在管理地理信息时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分离、数据管理及查询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引入OracleSpatial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利用空间操作符进行空间邻近分析,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 针对MapX组件在管理地理信息时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分离、数据管理及查询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引入OracleSpatial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利用空间操作符进行空间邻近分析,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查询速率,并针对空间数据转换时造成的信息丢失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该技术方案在航油公司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系统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空间数据管理 MAPX组件 一体化存储 邻近分析 数据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变与耦合协调关系
4
作者 苏子豪 邹伟 +1 位作者 范树平 肖逸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熵值法与TOPSIS模型完成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分析综合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子系统效益的变化情况。并针对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以及子系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1)2011—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幅度不同且地域差异性突出,多数地区的生态效益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起伏。2)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负的空间自相关,趋异集聚显著。3)子系统效益耦合协调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合肥市为中心,芜湖市、阜阳市为副中心,耦合协调度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限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因素以复合因素的影响为主,2020年受复合因素影响的地级市高达14个。[结论]基于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完成土地资源的针对性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间的联动协同布局,是今后全面提升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成为高质量发展强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土地利用效益 时空格局演变 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耦合协调关系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兴趣点数据的山西太原地铁站点生活圈服务设施时空演化特征
5
作者 刘洁瑄 符超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9,共15页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格局,还通过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模式深刻影响着周边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其站点辐射效应促进了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形成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地铁生活圈。以山...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格局,还通过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模式深刻影响着周边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其站点辐射效应促进了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形成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地铁生活圈。以山西太原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地铁开通后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的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地铁开通带来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和客流量的增加,并逐步形成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显著提高了非中心区域服务设施的发展水平,减轻了中心城区的服务压力;同时,服务设施便利度评分高值区与核密度高值区分布并不均匀,存在部分重合现象;在时间尺度上,地铁开通初期存在服务设施的兴趣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发展特征,后期服务设施的兴趣点数量逐步趋于平稳,且结构更趋于平衡;在驱动因素方面,原有服务设施基础是影响不同地铁站点生活圈服务设施集聚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多数要素间存在双因子增强效应,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生活圈 兴趣点数据 服务设施 核密度分析 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城市苫盖绿网监测工作体系构建与应用
6
作者 孙扬 高大伟 +1 位作者 姜浩野 杜万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9,共8页
【目的】北京市政府于2021年率先开展“揭网见绿”专项工作,而关于苫盖绿网(简称苫盖)监测工作如何开展,国内外尚未有相关研究,亟须建立一套全面的苫盖绿网监测工作体系。【方法】以北京市“揭网见绿”专项工作为例,采用遥感影像与深度... 【目的】北京市政府于2021年率先开展“揭网见绿”专项工作,而关于苫盖绿网(简称苫盖)监测工作如何开展,国内外尚未有相关研究,亟须建立一套全面的苫盖绿网监测工作体系。【方法】以北京市“揭网见绿”专项工作为例,采用遥感影像与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利用U-Net模型训练苫盖样本,再通过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苫盖绿网和管理地块的摸排与监测。【结果】建立了“建—施—核—监”苫盖绿网监测工作体系,完成了全市2020—2024年共8期的苫盖监测,初步建立了类型丰富的苫盖样本库。【结论】该工作体系在超大城市的揭网见绿工作中能够切实开展,苫盖样本库的建立为苫盖自动提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基础,为今后此类工作的推进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揭网见绿 空间大数据分析 深度学习 U-Net模型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的多维度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7
作者 陈明修 张丽丽 +3 位作者 余涛 张文豪 王春梅 郭凡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8,共15页
卫星遥感对大气甲烷浓度监测是目前为止成本较低且有效的方法,为了解XCH_(4)数据在不同观测系统中的细微差异,文章对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将卫星数据与地面站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并对两颗... 卫星遥感对大气甲烷浓度监测是目前为止成本较低且有效的方法,为了解XCH_(4)数据在不同观测系统中的细微差异,文章对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将卫星数据与地面站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并对两颗卫星XCH_(4)数据在不同纬度带的分布及典型研究区的有效覆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entinel-5p卫星数据相较于GOSAT-2卫星数据,与TCCON数据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Sentinel-5p:R^(2)=0.8494;GOSAT-2:R^(2)=0.7707);2)两颗卫星数据在中低纬度带(50°S~50°N)数据分布比例高达70%;3)典型研究区Sentinel-5p卫星数据在典型研究区15 d累积覆盖效果优于GOSAT-2卫星(GOSAT-2:0.81%;Sentinel-5p:36.85%)。文章对两颗碳卫星XCH_(4)观测数据进行的多维度评价分析可为多源碳卫星时空融合及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柱浓度(XCH_(4))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2 哨兵-5P 不确定性分析 空间分布 覆盖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物资保障效能测度与空间集聚研究
8
作者 米俊 董丹琪 王迪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0,共7页
应急物资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该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分析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应急物资保障效能及其空间集聚特征。... 应急物资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该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分析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应急物资保障效能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2011—2022年,我国应急物资保障效能整体提升,区域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征,但“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西部地区应急物资保障效能明显提高。(2)应急物资保障效能的空间集聚特征为“东高中西低”,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位于高-高(HH)象限,新疆、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位于低-低(LL)象限。研究丰富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的相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应急物资保障效能 数据包络分析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
9
作者 张襄松 陈妍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10,共7页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改进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改进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从各区域发展水平均值来看,主要呈现东北部区域>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格局;经过10年发展,高水平区域、较低水平区域和低水平区域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各减少1个,但较高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大幅增长,且高水平、较高水平地区的分布,由主要集中于东部区域和东北区域转移至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空间上主要呈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的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低-低聚集的地区数量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进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模型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河谷地区气候水文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以宝鸡地区为例
10
作者 刘引鸽 罗紫薇 +3 位作者 郭慧君 李丹丹 林茂琦 吕欣怡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4,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11种要素,采用自适应噪声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和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分析了近70年该区域多气象水文要素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探讨了不同分区气候水文要素变化的延续性及未来趋势。[结果](1)区域仅年气温和地温呈上升趋势,其余要素的年均趋势均呈下降趋势,各要素趋势率分别为0.27℃/10 a,0.25℃/10 a,-40.97 mm/10 a,-0.59 mm/10 a,-1.14%/10 a,-0.17%/10 a,-4060.4 J/(m^(2)·10 a),-0.99%/10 a,-3.6 mm/10 a,-1.61 mm/10 a和-1.94 mm/10 a。季节变化上,冬季气温和地温上升趋势最大,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紫外强度仅在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春季相对湿度减小最大,低层云量春季减小最大,径流和地表径流夏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地下径流秋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千陇丘陵区各要素的变率都较大;(2)空间上,年气温、地温、蒸发量和紫外强度的高值多分布于千陇丘陵区和渭河川塬区,年降水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高值区多分布在秦岭关山区。除凤县和眉县的蒸发量外,其他要素在各县区的升降趋势均与其在整个地区的趋势一致;(3)各气象水文要素具有2~3 a,4~5 a,7~9 a,11~13 a,19~35 a为主的年代际振荡周期;(4)未来宝鸡地区各气象水文要素均延续历史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延续时长不同,其中千陇丘陵区、渭河川塬区和秦岭关山区均存在最长延续时长10 a和最短延续时长4 a。[结论]宝鸡地区气候整体朝暖干化方向发展,各分区气候水文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且均存在明显振荡周期和正持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自适应噪声分解法 重标极差分析法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分析
11
作者 叶阿忠 田小梅 +1 位作者 李田田 张源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共12页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网络密度的提高和网络效率的降低有利于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个体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市群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长江经济带 社会网络分析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趋势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法威 吴潇竞 郭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MarKov链分析耕地非农化的动态演变趋势,为合理管控耕地非农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都市圈)重点发展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北部和南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性呈先减后增再减趋势,集聚效应逐渐减弱,冷热点区在空间上形成了“块状热点集群”和“点状冷点集群”。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水平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等级间不够稳定,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基本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较少出现“跳跃式”转移;考虑空间因素后发现,相邻县区差异化的耕地非农化水平对本县区发生等级转移的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空间溢出效应增强,维持原等级的概率越低,更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的概率同时受空间滞后类型和初始等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 动态趋势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MARKOV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中国C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梅焕 邓彦昊 +2 位作者 王涛 姚明昊 赵滢滢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大气CO_(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对CO_(2)的监测一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利用2015—2022年OCO-2卫星观测的CO_(2)柱浓度混合比数据(XCO_(2)),基于克里金插值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 大气CO_(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对CO_(2)的监测一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利用2015—2022年OCO-2卫星观测的CO_(2)柱浓度混合比数据(XCO_(2)),基于克里金插值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浓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有以下3个结论。1)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XCO_(2)数据集精度较高,与地面监测站(瓦里关站、鹿林站)观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仅为1.75 ppm和1.58 ppm,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6。2)年际上,2015—2022年中国年均XCO_(2)由399.52 ppm增至417.64 ppm,年均增速为2.56 ppm/a,高于过去10年全球CO_(2)浓度平均增速(2.06 ppm/a),但在2019年之后XCO_(2)增速呈下降趋势。季节上,XCO_(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XCO_(2)最高,夏季最低。3)空间分布上,XCO_(2)表现出东部高,西部、东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XCO_(2)浓度高值区域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城市群。中国东北、西南地区XCO_(2)增速较快,高于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反演 OCO-2 XCO_(2)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7,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网络联系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空间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居民动态OD矩阵提取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田钊 张乾钟 +3 位作者 赵轩 陈斌 佘维 杨艳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现有的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周期较长,交通小区划分粒度粗糙,导致调查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居民出行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居民动态OD矩阵提取方法。首先,针对信令数据中的两种复杂噪声:乒乓切换和漂移数据,提出... 现有的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周期较长,交通小区划分粒度粗糙,导致调查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居民出行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居民动态OD矩阵提取方法。首先,针对信令数据中的两种复杂噪声:乒乓切换和漂移数据,提出了基于窗口阈值的检测与等效位置替换方法,以及复杂漂移点的检测和标记处理方法;然后,提出一种改进的ST-DBSCAN聚类方法,引入一种等时化方法将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相结合,识别出行过程中的驻留点;最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含有道路关键节点的路网,将居民出行OD与路网节点相匹配,有效推导出城市居民动态OD矩阵。实验结果表明:与ST-DBSCAN算法相比,所提改进的ST-DBSCAN算法在聚类效果和识别速度上分别提升了6.10%和5.26%;与统计方法和二阶统计量方法相比,基于改进的ST-DBSCAN算法的动态OD矩阵提取方法在均方误差(MSE)上分别降低了16.98%和21.55%。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提出的动态OD矩阵提取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分析城市居民日常与高峰时段的出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出行 智能交通系统 手机信令数据 动态OD矩阵 驻留点识别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地理数据的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励 王思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0,I0008,I0009,共12页
风险评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基于地理数据开展风险评估可有效提高精度.通过采集多源地理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地理探测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提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并通过实... 风险评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基于地理数据开展风险评估可有效提高精度.通过采集多源地理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地理探测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提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表现良好;餐饮美食、公司企业和交通设施等场所是影响疫情的主要因素,疫情流行具有因子交互性,其中餐饮美食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空间传播上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社区风险等级较高并呈现向外围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有明显的高值或低值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机器学习 空间统计分析 公共卫生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海洋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长高 严镔 陈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有效地将三维样品测试分析散点数据降为二维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地质体中试验测试数据的不均衡性问题,为海洋地质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取样 实验测试 聚类算法 空间插值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A统计图量化的桥梁动态监测数据质量评估
18
作者 殷鹏程 谭曼丽莎 +1 位作者 曹阳梅 单德山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探索性数据分析统计图在桥梁健康监测动态数据质量评估中已有广泛应用。为了减少人工观察统计图的主观性,通过近似度量方法实现统计图的量化分析,得到多个指标对监测数据进行快速质量评估。在运营环境激励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具有... 探索性数据分析统计图在桥梁健康监测动态数据质量评估中已有广泛应用。为了减少人工观察统计图的主观性,通过近似度量方法实现统计图的量化分析,得到多个指标对监测数据进行快速质量评估。在运营环境激励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具有短时线性平稳性,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某大跨斜拉桥振动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绘制样本数据直方图和Q-Q图,通过观察数据分布特征预先判断数据质量,确定优、良和差3个等级。然后,分别通过KL散度和余弦相似度2种近似度量方法对样本数据直方图和Q-Q图进行量化,得到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程度的指标;通过箱线图检测样本数据全局异常点,得到正常数据占比;统计分析得到量化值和先验质量等级的对应关系,确定以直方图KL散度和余弦相似度为主、以箱线图正常数据占比为辅的数据质量评估标准。最后,取部分数据为验证集,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法各个指标的合理性,并给出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数据质量评估 探索性数据分析 KL散度 余弦相似度 箱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槽寿命相关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劼 施辉洪 +6 位作者 彭晨 陈灿 陈开斌 罗英涛 张亚楠 王怀江 张红亮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49,共12页
随着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铝电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日益庞大,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应对复杂的工业环境时显得不足。提出了一套基于边缘端-云端实时感知系统的铝电解大数据分析方案,集成了在线监测、人工离线检测及记录数据。首先... 随着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铝电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日益庞大,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应对复杂的工业环境时显得不足。提出了一套基于边缘端-云端实时感知系统的铝电解大数据分析方案,集成了在线监测、人工离线检测及记录数据。首先使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铝电解槽寿命及工艺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平均寿命为2064 d,运行时长超过2000 d的槽占58%。接着,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EDA)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缺失、噪声和特征缩放等预处理,并通过可视化方法揭示了工艺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最终,提取出关键变量,为铝电解槽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铝 槽寿命 探索性数据分析 分布式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福建省县域单元农业碳排放核算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瑞 姜春 +3 位作者 谢臻 邱龙霞 江晓忠 史聪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451,共12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域尺度农业净碳排放量时空特征,为福建省及其他各省市区制定碳减排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12种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清单,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测算出农业碳排放总量;结合福建省农业特征选取7种...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域尺度农业净碳排放量时空特征,为福建省及其他各省市区制定碳减排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12种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清单,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测算出农业碳排放总量;结合福建省农业特征选取7种主要农作物计算碳吸收量;并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福建省农业净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研究期内净碳排放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碳源方面,农地利用碳排放占据较大比例;碳汇方面,水稻、蔬菜和甘蔗对碳吸收的贡献较大。大部分县(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年均下降幅度较小。(2)福建省县域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聚集态势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约有一半的县(市)处于较低强度区。(3)2001—2020年福建省各县(市)的空间等级分布格局有一定程度的变动,中等排放区和中低排放区数量增多,高等排放区、中高排放区和低排放区数量减少,两极分化情况有所缓解。[结论]2001—2020年福建省大部分县域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呈下降趋势,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下降幅度不够大,未来还应从政策激励、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减排效果,促进农业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汇 县域单元 探索性空间分析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