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ast wav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composite charge:Theoretical analysis,numerical simulation,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Jun-bao Li Wei-bing Li +2 位作者 Xiao-wen Hong Jia-xin Yu Jian-jun Zh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1-102,共12页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generated by multi-layer composite charge under different detonation modes.Combin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the explosion mechanism of the ch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generated by multi-layer composite charge under different detonation modes.Combin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the explosion mechanism of the charge,a peak overpressure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composite charge under singlepoint detonation and simultaneous detonation was established.The effects of the charge structure and initiation method on the overpressure field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AUTODYN simulation.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ere subsequently verified in a series of static explosion experiment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ass of the inner charge wa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peak overpressure of the composite charge under single-point detonation.The peak overpressur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improved appare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charge.The overpressure curve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exhibited a multi-peak phenomenon,and the secondary peak overpressure even exceeded the primary peak at distances of 30D and 40D(where D is the charge diameter).The difference in peak overpressure among azimuth angles of 0-90°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the shock wave.The coupled effect of the detonation energy of the inner and outer charge under simultaneous detonation improved the overpressure in both radial and axial directions.The difference in peak overpressure obtained from model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as less than 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wave characteristics Multi-layer composite charge Dimensional analysis AUTODYN mapping model Explosion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quasi-isentropic model of a cylinder driven by aluminized explosive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line analysis
2
作者 Hong-fu Wang Yan Liu +3 位作者 Fan Bai Jun-bo Yan Xu Li Feng-lei Hu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979-1999,共21页
A quasi-isentropic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driving a cylinder with aluminized explosives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luminum(Al) reaction rate on cylinder expansion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 A quasi-isentropic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driving a cylinder with aluminized explosives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luminum(Al) reaction rate on cylinder expansion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quasi-isentropic hypothesis and relevant isentropic theories, the characteristic lines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driving a cylinder were analyzed,and a quasi-isentrop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is model includes the variation of the cylinder wall velocity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with the Al reaction degree. Using previously repor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quasi-isentropic model was verified to be applicative and accurate. This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cylinder experiments with aluminized cyclotrimethylenetrinitramine explosives with 15.0 % and 30.0 % Al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quasi-isentropic model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calculate the cylinder expansion rule or Al reaction degree, but also to calculat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cylinder expansion. For explosives with 15.0 % and 30.0 % Al, 24.3 % and 18.5 % of the Al was found to have reacted at 33.9 μs and 34.0 μ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Al content results in different reaction intensity, occurrence time, and duration of two forms of reaction(diffusion and kinetic) between the Al powder and the detonation products;the post-detonation burning reaction between the Al powder and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prolongs the positive pressure action time, resulting in a continuous rise in temperature after deto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zed explosives Cylinder experiments Quasi-isentropic model Characteristic line analysis Reaction degree of Al powder Physical parameters of detonation produ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包微环境湿热特性与凝露演变分析
3
作者 陈吉清 黄朴 +2 位作者 蒋心平 陈计宏 兰凤崇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2-1085,共14页
动力电池包在外环境及自身工况的耦合作用下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凝露,凝露的蓄积将转变为积水从而对电池包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开展动力电池包温湿特性试验并利用CFD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研究电池包内部温湿特性演变过程及凝露产生机... 动力电池包在外环境及自身工况的耦合作用下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凝露,凝露的蓄积将转变为积水从而对电池包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开展动力电池包温湿特性试验并利用CFD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研究电池包内部温湿特性演变过程及凝露产生机制:冷却液的流入瞬间会增加凝露发生的可能;模组高功率工作能抑制凝露的生成;高温高湿环境不利于电池包的正常工作,不仅可能导致电池包内部出现局部高温,还会使发生凝露的风险增加。研究对动力电池包内环境湿热管理的设计和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包 模型试验 湿热特性 仿真分析 凝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A与OMA模态参数辨识统一性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董磊 宋汉文 郑铁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2,27,共7页
现代模态测试的对象正从系统部件转向整体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征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在结构组件众多导致系统模态密集化、局部化;在实际的工程结构中,甚至无法对大型结构施加有效的激励或激励的成本很高,使得EMA方法不能进行,只能使用... 现代模态测试的对象正从系统部件转向整体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征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在结构组件众多导致系统模态密集化、局部化;在实际的工程结构中,甚至无法对大型结构施加有效的激励或激励的成本很高,使得EMA方法不能进行,只能使用OMA方法。在系统动力学特征越加复杂与参数辨识难度增加的同时,对参数辨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算法的模态辨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EMA与OMA都面临着整体频段的拟合困难、模型阶次与模态参数选择困难以及测点数的迅速增大带来的计算量剧增等困难;并且,EMA与OMA之间还存在着辨识方法不能统一的问题;简要回顾了VF算法原理,并进一步将VF算法拓展到OMA问题中,将频域内的EMA与OMA建立一个统一辨识流程,实现了整个频段上的整体拟合;简化了模态参数辨识流程,减少人工介入工以及由于频段划分不当造成的识别质量的下降。利用公开数据进一步验证了EMA问题中,VF算法在低信噪比和大规模曲线数目时的辨识效果,以及在OMA问题中的良好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模态分析 环境激励模态分析 模态参数 频域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试块中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
5
作者 任秋阳 王艳辉 +2 位作者 丁冠军 徐杰 崔广炎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4,共11页
针对目前研究对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不足的问题,构建足尺寸钢筋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模拟隧道衬砌空洞病害。基于雷达图像特征,提出空洞病害量化分析方法,并利用探地雷达检测不同工况下的空洞病害,得出衬砌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 针对目前研究对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不足的问题,构建足尺寸钢筋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模拟隧道衬砌空洞病害。基于雷达图像特征,提出空洞病害量化分析方法,并利用探地雷达检测不同工况下的空洞病害,得出衬砌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内部填充物的情况下,最大振幅A_(T),能量E_(T)和IMF1分量与构建的空洞尺寸呈正相关;含水情况下,最大振幅A_(T),能量E_(T)与IMF1分量提高,且与构建的空洞尺寸呈负相关;几何结构不规则的空洞呈现的深度近似于下底面相似的具有相同长度的等体积几何结构规则空洞的深度,其误差小于5%;水与不密实病害的内部介质会使空洞呈现在图像上的位置向下偏移,深度分别提高8%与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空洞病害 物理模型试验 混凝土试块 特征规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FEM双向流固耦合的大外飘型船舶砰击颤振响应不确定度研究
6
作者 田光钰 王一雯 +1 位作者 张涵韬 吴卫国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0-806,共17页
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及结构高频颤振响应的准确评估与分析,是明确船舶结构安全性的前提,然而其数值仿真计算的可靠性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则较少得到关注。本文开展分段龙骨梁水弹性模型CFD-FEM双向流固耦合仿真以及试验研究,对船模在波浪下... 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及结构高频颤振响应的准确评估与分析,是明确船舶结构安全性的前提,然而其数值仿真计算的可靠性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则较少得到关注。本文开展分段龙骨梁水弹性模型CFD-FEM双向流固耦合仿真以及试验研究,对船模在波浪下的高频响应进行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开展不确定度分析,评估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数值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能够提供不同影响因素下结果是否收敛的判别依据和不确定度水平,并明确船艏的砰击压力、船模的运动和船体高低频波浪弯矩的不确定度水平。对比数值仿真与试验测试可知,CFD-FEM双向流固耦合仿真能够精确地捕捉到船舶结构高频响应,船舶在巡航工况下高频弯矩成分能够占到低频波浪弯矩的49.95%以上,砰击载荷诱发的舰船高频颤振动态响应不容忽视,此类舰船的结构设计及安全评估中须考虑其影响。本文可为船舶砰击颤振此类高频结构动态响应的不确定度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弹性模型试验 砰击颤振 CFD-FEM双向流固耦合 不确定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恒定泄漏速率气体扩散模型实验和数值研究
7
作者 肖丰浦 熊涛 +4 位作者 刘鲁坦 李亚楠 董海 杨冬冬 陈国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为解决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特性研究的难题,搭建泄漏速率可调的气体泄漏扩散实验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构建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结合模型误差评价指标厘清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以数值仿真模型为基础探究泄漏气体的时... 为解决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特性研究的难题,搭建泄漏速率可调的气体泄漏扩散实验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构建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结合模型误差评价指标厘清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以数值仿真模型为基础探究泄漏气体的时空扩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行为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考虑泄漏速率的变化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不同时刻危险气体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预测油气开发过程异常泄漏事故后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泄漏速率 泄漏扩散 模型实验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侧吹熔炼工艺参数正交仿真试验与显著性分析
8
作者 祁燈锐 黄义鹏 李明周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164,共13页
针对铜侧吹熔炼工艺参数优化控制难题,基于MetCal软件平台,利用已开发的铜侧吹熔炼多相平衡热力学数学模型和仿真系统,采用L49(7~8)正交试验设计,系统探究了氧料比、燃煤率、熔剂配比等7个关键工艺参数对熔炼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方差分... 针对铜侧吹熔炼工艺参数优化控制难题,基于MetCal软件平台,利用已开发的铜侧吹熔炼多相平衡热力学数学模型和仿真系统,采用L49(7~8)正交试验设计,系统探究了氧料比、燃煤率、熔剂配比等7个关键工艺参数对熔炼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方差分析(SPSS)结合效应量评估,揭示了各参数对铜锍品位、渣相组分及烟气成分的显著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氧料比和燃煤率对铜锍品位、渣含铜等6项指标具有全局性显著影响;石英熔剂率通过调节硅酸度显著改变渣中Fe_(3)O_(4)含量和铁硅比;富氧浓度与烟气SO_(2)浓度呈强正相关,而熔炼温度和烟灰率对工艺指标无统计学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热力学模型进一步探讨了Cu-Fe-S-O-Si-Ca多元体系的相平衡机制。本研究建立的参数显著性分级结果为铜侧吹熔炼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可推广至复杂冶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侧吹熔炼 热力学模型 正交试验 显著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道面EMAS阻滞性能建模分析
9
作者 于鸿彬 赵合欢 曹立志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8,共5页
结合实际情况,对机轮作用下EMAS的破坏作用做了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作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含有耗散函数的Lagrange动力学方程.此外,运用MATLAB软件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飞机在X、Y方向上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 结合实际情况,对机轮作用下EMAS的破坏作用做了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作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含有耗散函数的Lagrange动力学方程.此外,运用MATLAB软件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飞机在X、Y方向上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较好地描述了真机在EMAS阻滞状态下的实际情况,验证了该系统模型的有效性,为飞机道面EMA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道面 emaS 阻滞性能 静力分析 动力学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系统的热电性能研究
10
作者 方移 彭晋卿 +3 位作者 谭羽桐 张强志 李博佳 肖哲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将双面光伏百叶与双层玻璃幕墙相结合,提出一种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bPVB-DSF),建立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开展敏感性分析以明确影响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最后对比不同类型幕墙系统的热电特性。研究表... 将双面光伏百叶与双层玻璃幕墙相结合,提出一种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bPVB-DSF),建立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开展敏感性分析以明确影响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最后对比不同类型幕墙系统的热电特性。研究表明,模拟及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室外侧玻璃、双面光伏百叶以及室内侧玻璃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2、1.49和0.66℃。基于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双面光伏百叶的倾斜角度、叶片宽度、叶片间距及立面朝向对系统热电性能的影响较大,而空腔间距的影响很小。在夏季,相较于双层玻璃幕墙(DSF),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得热量下降约17.38%;相较于中置单面光伏百叶幕墙(mPVB-DSF),中置双面光伏百叶幕墙可提高11.35%的发电量,而两者的热工性能相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技术 数值模型 实验 热电性能 参数分析 双层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载磁导航中弹体磁化场建模研究
11
作者 张平安 高敏 +2 位作者 汪伟 王毅 李超旺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9-1326,共8页
为实现地磁导航在弹体制导中的高精度应用,提出一种弹体磁化场解算模型。采用四面体单元对弹体模型进行剖分离散,通过求和每个离散单元对测量点的磁感应强度,进而计算弹体周围任何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球壳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和弹体模型的AN... 为实现地磁导航在弹体制导中的高精度应用,提出一种弹体磁化场解算模型。采用四面体单元对弹体模型进行剖分离散,通过求和每个离散单元对测量点的磁感应强度,进而计算弹体周围任何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球壳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和弹体模型的ANSYS(analysis systems)仿真实验表明,弹体磁化场解算模型相对误差分别为0.42%和0.55%。弹体缩比模型野外试验结果表明,测量点的测量值和计算值变化趋势的相对误差为1.09%。通过3种方式验证了弹体磁化场解算模型能够高精度测量弹体周围任何位置的磁感应强度,表明解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较高的工程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导航 磁化场模型 ANSYS仿真 球壳数值解析 弹体缩比模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一类对称正定矩阵绝对值方程的无逆动力学模型
12
作者 马昌凤 曾姣艳 华瑜 《工程数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4,共9页
建立了求解一类对称正定矩阵绝对值方程的无逆动力学模型。同时,证明了此动力学模型的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无逆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且与已有的五种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从计算时间和误差进行分析,说明了所提... 建立了求解一类对称正定矩阵绝对值方程的无逆动力学模型。同时,证明了此动力学模型的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无逆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且与已有的五种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从计算时间和误差进行分析,说明了所提出的无逆动力学模型是有竞争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值方程 无逆动力学模型 收敛性分析 数值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M的3D打印PETG成型精度优化研究
13
作者 吴凯 田国强 +2 位作者 高森森 许小奎 曾光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2,共4页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丝材为对象,研究了层厚、填充密度、填充图案对PETG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及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层厚0.20 mm,填充率30%和填充方式为直线。
关键词 熔融沉积成型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 4环己烷二甲醇酯 正交试验 精度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旅游者与观光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和fsQCA的分析
14
作者 佘玉欣 陈希 +1 位作者 贾灵娟 薛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了解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在海南省选择了2个分别以体育旅游和观光旅游为主的海边游览区作为问卷发放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探究体育旅游者和观光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驱动... 了解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在海南省选择了2个分别以体育旅游和观光旅游为主的海边游览区作为问卷发放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探究体育旅游者和观光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体验偏好、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游憩体验偏好对地方依恋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2)体育旅游者的游憩体验偏好和地方依恋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更显著,体育旅游者的游憩体验偏好对其地方依恋的促进作用比观光旅游者更显著,体育旅游者的地方依恋在其游憩体验偏好影响环境责任行为时产生的中介作用比观光旅游者更显著;3)8个内生性因素形成了3条体育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组态路径、6条观光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组态路径;4)体育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表现为主动型情感驱动机制,观光旅游者则主要表现为更为复杂的多元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责任行为 地方依恋 游憩体验偏好 结构方程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列车正性情感体验需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琪 王超 支锦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2-419,449,共9页
目的遵照“以事实为依据”的设计原则,明确对列车样本展开设计分析的内容与标准,获得准确的体验需求。方法首先基于哈森扎尔在情感体验方面的研究,提出正性品质理论模型及其需求洞察路径,用于分析、提取列车乘客的情感体验需求;其次利用... 目的遵照“以事实为依据”的设计原则,明确对列车样本展开设计分析的内容与标准,获得准确的体验需求。方法首先基于哈森扎尔在情感体验方面的研究,提出正性品质理论模型及其需求洞察路径,用于分析、提取列车乘客的情感体验需求;其次利用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最后以享誉世界的儿童列车“阿苏男孩号”对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获得了22项需求及其优先级排序,总结得出儿童列车体验设计的策略:空间设计优先考虑提供就餐场所,以及针对用户分层做空间分割;设施设计优先考虑亲子互动性;涂装设计优先考虑“列车外壳”;服务设计优先考虑为家长陪伴提供条件。结论该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洞察样本列车的体验需求及其优先级排序,能够为优化列车自身体验与指导同类列车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设计 需求分析 正性品质 KANO模型 用户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试块中不同空洞几何形态的地质雷达图像特性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辉 丁冠军 +1 位作者 崔广炎 李宇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62,共11页
根据施工现场隧道无筋衬砌空洞病害情况,构建足尺寸的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并设置不同几何形态空洞,模拟无筋衬砌空洞病害。利用探地雷达(GPR)检测得到不同龄期、不同天线频率和不同病害对比情况下的空洞病害数据,进行地质雷达图像特性... 根据施工现场隧道无筋衬砌空洞病害情况,构建足尺寸的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并设置不同几何形态空洞,模拟无筋衬砌空洞病害。利用探地雷达(GPR)检测得到不同龄期、不同天线频率和不同病害对比情况下的空洞病害数据,进行地质雷达图像特性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试块中空洞病害检测的最佳天线频率为800 MHz,最佳检测时间为第17天左右;最大幅值A T和电磁波能量E T可作为空洞早期识别的重要特征参数;不同形状空洞的电磁波振幅属性与混凝土龄期关系呈现为“W”形曲线规律;当空洞和不密实病害同时存在时,最大幅值A T更适合不密实病害的辨识研究。本研究可为隧道无筋衬砌空洞及不密实病害的检测和辨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施工现场隧道无筋衬砌空洞病害的检测时间与天线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物理模型试验 无筋衬砌 空洞病害 特性测试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商业模式与顾客旅程如何带来积极顾客体验——基于NCA与fsQCA混合方法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永发 肖洋 孔恒洋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7,共15页
数字化时代顾客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改善顾客体验吸引顾客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要素对顾客体验的净效应,而忽视多要素对于顾客体验的组态效应。本文采用NCA与fsQCA混合方法,以服务型企业为对象,研究... 数字化时代顾客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改善顾客体验吸引顾客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要素对顾客体验的净效应,而忽视多要素对于顾客体验的组态效应。本文采用NCA与fsQCA混合方法,以服务型企业为对象,研究数字化(深度及广度)、商业模式(新颖性与效率性)与顾客旅程(主题连贯性、设计一致性及场景敏感性)等多因素组合引致顾客实用体验与享乐体验的多重路径。基于258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简单追求数字化不一定能引致积极顾客体验;商业模式的高新颖性和高效率性有助于引致积极顾客体验,反之则易引致消极顾客体验;主题连贯性和场景敏感性“一高一低”的条件组合也能引致积极顾客体验;积极实用体验和积极享乐体验可同时发生。研究结论对于正确认识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对于顾客体验的差异化影响、科学有效地设计顾客旅程和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顾客体验 商业模式 顾客旅程 组态效应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黄鳝剖切机仿真及试验
18
作者 刘明勇 朱林 +3 位作者 欧阳周寰 向雪 李平 闫春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3-71,共9页
针对目前黄鳝人工剖切费时、费力且安全性差等难点,该研究以体表黏滑的鲜活黄鳝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款小型黄鳝自动剖切机。首先,测定了黄鳝基本物理参数以及相关力学参数。其次,基于刚柔耦合原理,将黄鳝鱼体与夹持轮、滑道的接触等效... 针对目前黄鳝人工剖切费时、费力且安全性差等难点,该研究以体表黏滑的鲜活黄鳝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款小型黄鳝自动剖切机。首先,测定了黄鳝基本物理参数以及相关力学参数。其次,基于刚柔耦合原理,将黄鳝鱼体与夹持轮、滑道的接触等效为刚度—阻尼模型,运用Abaqus与Adams仿真软件建立其刚柔耦合模型。以鱼体输送时间、输出速度、夹持力、整机振动为试验指标,探究弹簧刚度、滑道倾角、夹持轮转速等单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弹簧刚度增大,夹持力先增大后降低,整机振动幅度降低,而输送时间和输出速度影响不大。随着滑道倾角增大,鱼体输出时间减少,而输出速度、夹持力、整机振动增大。随着夹持轮转速的增大,鱼体输送时间、输出速度、夹持力、整机振动均增大。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获得优化工况为夹持轮转速600 r/min、弹簧刚度1.2×10^(3) N/m、滑道倾角16°。最后,开展黄鳝自动剖切机加工试验,测得的振动参数以及鱼体输出速度与仿真结果接近,且鲜活黄鳝在优化工况下剖切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小型黄鳝剖切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刚柔耦合 多因素分析 试验 剖切机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铁塔单/双挂载连接件承载性能研究
19
作者 钟炜辉 彭良辉 +2 位作者 郑玉辉 王瑶 刘兆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挂载数量对挂载连接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设计了单挂载与双挂载两种挂载连接件。通过单调拟静力试验研究挂载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刚度及其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双板件厚度、抗滑移系数和螺栓预紧... 为研究挂载数量对挂载连接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设计了单挂载与双挂载两种挂载连接件。通过单调拟静力试验研究挂载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刚度及其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双板件厚度、抗滑移系数和螺栓预紧力对单/双挂载连接件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挂载连接件的破坏模式均为钢管底部加劲肋处断裂,双挂载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相比于单挂载连接件分别增加了108.48%和104.27%,可通过加强钢管的上下端部提高连接件的承载力;当抗滑移系数小于等于0.1时,单挂载连接件出现滑移破坏,当抗滑移系数小于等于0.15时,双挂载连接件出现滑移破坏,在其他参数下连接件均未出现滑移破坏;相比于螺栓预紧力和抗滑移系数,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和双板件厚度对连接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影响更大;推导出的连接件极限承载力和极限位移计算公式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铁塔 挂载连接件 挂载数量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平台超临界CO_(2)管道泄漏扩散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涛 曹杨 +6 位作者 周伟 胡毅然 宋光春 杨雅琪 李彦尊 韩辉 李玉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CO_(2)封存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海上CO_(2)封存通常依托海上油气平台管道回注,CO_(2)回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而严重影响作业人员安全。以恩平15-1海上平台为研究对象,开展超临界CO_(2)泄漏扩散规律实验研究。通... CO_(2)封存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海上CO_(2)封存通常依托海上油气平台管道回注,CO_(2)回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而严重影响作业人员安全。以恩平15-1海上平台为研究对象,开展超临界CO_(2)泄漏扩散规律实验研究。通过缩比设计,搭建与恩平15-1相应的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利用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方法,设计了超临界CO_(2)泄漏扩散参数,开展了海上平台管道CO_(2)在不同泄漏压力(1.5~3.0 MPa)、泄漏孔径(0.5~6.2 mm)、泄漏方向(水平、竖直、斜45°)及环境风速(0~0.5 m/s)下的相似模型实验,研究泄漏CO_(2)在平台上的扩散情况及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压力和环境风速的变化,会影响CO_(2)泄漏后的近场射流,但对其远场扩散的影响较小;CO_(2)浓度会在泄漏约20 s后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不会随泄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泄漏口径会显著影响泄漏口轴向CO_(2)浓度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海上平台CO_(2)泄漏监测与安全防护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平台 恩平15-1 CO_(2)回注 CO_(2)泄漏扩散规律 物理模型实验 量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