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构下穿施工既有隧道变形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路德春 宋涛 +2 位作者 林庆涛 孟旭 杜修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00,共16页
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易导致既有线路变形过大,给地铁列车运营安全带来安全隐患。考虑盾构机与土体相互作用、衬砌‑注浆层‑土体相互作用,以及同步注浆硬化过程和压力消散等关键因素,发展了盾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工... 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易导致既有线路变形过大,给地铁列车运营安全带来安全隐患。考虑盾构机与土体相互作用、衬砌‑注浆层‑土体相互作用,以及同步注浆硬化过程和压力消散等关键因素,发展了盾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工程建立盾构下穿既有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获得了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变形、内力响应、围岩压力,及其周围地层应力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既有隧道的变形机理。结果表明:既有隧道在纵向上发生挠曲和扭转变形,挠曲变形呈现为中部沉降两端隆起的“V”形变形,断面扭转变形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形式,且随盾构掘进先逆时针扭转后顺时针扭转;对于隧道横断面,在x=-0.8D~0.8D隧道断面呈现侧向压扁、竖向伸长的变形模式,在x=±0.8D之外隧道断面呈现侧向伸长、竖向压扁的变形模式,x=-0.8D~0.8D隧道断面变形由盾构开挖引起的土体卸载引起,x=±0.8D之外的隧道断面变形由中间区域隧道断面扭转和沉降变形的传递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下穿施工 既有隧道 变形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下穿引起围压改变对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纲 蔡浩然 +2 位作者 齐永洁 冯国辉 徐天宝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718,共11页
为研究盾构下穿对既有隧道环向受力变形的影响,在考虑隧道开挖应力释放效应、环间剪切力和环间拉力的情况下,改进既有隧道的围压重分布模型,求出既有隧道环向荷载。结合工程案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三环管片模型,模... 为研究盾构下穿对既有隧道环向受力变形的影响,在考虑隧道开挖应力释放效应、环间剪切力和环间拉力的情况下,改进既有隧道的围压重分布模型,求出既有隧道环向荷载。结合工程案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三环管片模型,模拟围压重分布后既有隧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近距离下穿会引起既有隧道环向围压减小,在考虑环间剪切力和环间拉力条件下,既有隧道环向附加围压分布不对称,呈偏向穿越侧上小下大的歪“8”字形。2)沿既有隧道前进方向,距离穿越中心越远,附加围压绝对值越小,既有隧道附加收敛值越小;在距离穿越中心约Z_(0)处趋于0(Z_(0)为既有隧道埋深),既有隧道在210°和330°位置处变化最大,附加围压减小值分别为28.11 kPa和25.54 kPa,变化率分别为10.96%和11.84%。3)随着土体损失率增大,附加围压绝对值越大,既有隧道附加收敛值越大;在土体损失率达到1.5%时,附加收敛值为13.7 mm,变化率为48.9%。4)随着隧道间距增大,附加围压绝对值越小,既有隧道附加收敛值越小;在隧道间距为7.6 m时,附加收敛值为13.3 mm,变化率为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下穿 附加围压 数值模拟 附加收敛值 既有盾构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正交侧穿既有桥梁桩基临界安全距离研究
3
作者 王超 邹金锋 +1 位作者 舒丹 伍钦铧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9-791,共13页
为探究盾构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桩基的安全施工距离,以正交侧穿施工为例,考虑桩基剪切效应的影响,利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构建既有桥梁桩基与在建隧道中间土体水平位移的平衡微分方程,进而推导桩-隧中间土体的水平位移解析解。在此... 为探究盾构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桩基的安全施工距离,以正交侧穿施工为例,考虑桩基剪切效应的影响,利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构建既有桥梁桩基与在建隧道中间土体水平位移的平衡微分方程,进而推导桩-隧中间土体的水平位移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确定桩-隧中间土体势函数的标准表达式及其系统突变失稳的充分必要条件,据此建立盾构隧道正交侧穿既有桥梁桩基临界安全距离计算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验证其工程适用性,并基于该方法分析盾构隧道正交侧穿既有桥梁桩基临界安全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界安全距离与桥梁桩基桩径比之间近似为指数函数关系,且二者呈正相关;临界安全距离与盾构隧道深径比呈二次函数关系,随深径比增大,临界安全距离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盾构隧道深径比为8.1时达到最大值。理论值与数值模拟所得估测值拟合良好,且现场测量结果及相关规范也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工程适用性。本研究为类似隧道穿越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既有桥梁 桩基 正交侧穿 桩-隧中间土体 尖点突变理论 临界安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并行下穿影响下既有管线纵向变形响应研究
4
作者 傅金阳 孙前辉 +3 位作者 杨州 夏祎倩 阳军生 肖超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94,共13页
为评估盾构隧道下穿对既有管线的影响并制定保护方案,基于半无限空间Mindlin解及统一土体移动模型,建立考虑盾构推力、刀盘摩擦力、盾壳摩擦力、注浆压力和地层损失的土体位移计算模型并得到解析解;将既有管线简化为Euler-Bernoulli梁,... 为评估盾构隧道下穿对既有管线的影响并制定保护方案,基于半无限空间Mindlin解及统一土体移动模型,建立考虑盾构推力、刀盘摩擦力、盾壳摩擦力、注浆压力和地层损失的土体位移计算模型并得到解析解;将既有管线简化为Euler-Bernoulli梁,建立3参数Kerr地基模型下的管线纵向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并计算;通过依托工程进行验证并开展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较有限元法和Pasternak地基模型,所提计算方法得到的管线纵向变形与监测数据吻合更好,管线纵向弯曲应变结果偏于保守;增大盾构隧道与并行管线的水平净距和纵向净距会使既有管线变形与弯矩减小,当水平净距小于1倍盾构隧道直径、竖向净距小于2.5倍盾构隧道直径时,既有管线的变形与弯矩均显著增大;两者间水平夹角增加会导致既有管线的纵向变形减小,但相比垂直下穿,盾构隧道并行下穿将导致管线竖向变形增大6倍,弯矩最值增大4倍;管线的竖向倾角对其纵向受力变形影响较小,可以最小竖向净距为基本条件简化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并行下穿 既有管线 解析解 MINDLIN解 Kerr地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富水地层临近既有线叠线隧道盾构始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杨平 于游 +2 位作者 朱俊 王加辉 何云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为验证上软下硬富水地层新建叠线盾构始发对端头地表沉降和临近隧道管片变形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地铁6号线岗子村站始发端头为背景,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始发端头未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三轴搅拌桩加固和人工冻结+三轴搅... 为验证上软下硬富水地层新建叠线盾构始发对端头地表沉降和临近隧道管片变形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地铁6号线岗子村站始发端头为背景,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始发端头未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三轴搅拌桩加固和人工冻结+三轴搅拌桩联合加固4种不同加固工况下的地表沉降,模拟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袖阀管加固的地表沉降最小,经过实测验证了该方法合理可行.通过改变袖阀管加固范围、既有线与新建叠线水平和竖向净距、新建叠线竖向净距,对不同工况下的新建叠线始发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袖阀管注浆加固宽度应在隧道拱腰两侧2m以上;当袖阀管加固深度下界为隧道底部0.5D(隧道直径)时,综合考虑地表沉降和下线隧道变形,加固上界应在上线隧道顶部0.6D以上,新建叠线竖向净距应控制在0.3D~1.2D,既有线与新建叠线水平净距应在0.6D以上;而新建叠线隧道埋深不变时,改变既有线与新建叠线竖向净距对既有线管片变形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始发 叠线隧道 数值模拟 袖阀管注浆 临近既有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线隧道盾构掘进对邻近并行既有营运线变形影响分析
6
作者 杨平 霍畅 +2 位作者 朱俊 陈佳 王加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6,共11页
研究叠线隧道盾构掘进不同工况对邻近并行既有营运线变形的影响,为类似复合地层叠线隧道掘进与既有隧道长距离并行的复杂工况提供借鉴。以南京地铁6号线岗-花区间叠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建立邻近长距离并行既有营运线的新建叠线隧道盾构掘... 研究叠线隧道盾构掘进不同工况对邻近并行既有营运线变形的影响,为类似复合地层叠线隧道掘进与既有隧道长距离并行的复杂工况提供借鉴。以南京地铁6号线岗-花区间叠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建立邻近长距离并行既有营运线的新建叠线隧道盾构掘进数值模型,模拟新建叠线隧道掘进时地表和既有营运线管片变形规律。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新旧隧道水平净距、竖向净距和新建叠线隧道竖向净距进行敏感性因素分析。随着新旧隧道水平净距增大,沉降槽宽度线性增加;当新旧隧道水平净距大于0.6 D时,既有隧道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沉降值均小于既有隧道管片位移控制值;随着既有隧道埋深增加,地表最大沉降位置逐渐向既有隧道侧过渡;当既有隧道埋深大于等于上线隧道时,既有隧道右线管片产生的最大沉降值将会超过控制值;在地层条件相同情况下,叠线隧道之间竖向净距越大,地表产生的沉降越小,且地表沉降槽宽度和下线隧道埋深呈对数关系;随着叠线隧道净距减小,上线隧道掘进引起下线隧道拱顶与拱底隆起值递增,叠线隧道净距不宜小于0.3 D。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使新旧隧道水平净距大于0.6 D、既有隧道埋深小于上线隧道埋深和叠线隧道净距大于等于0.3 D,实现邻近并行既有营运线的变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并行既有营运线 叠线隧道 盾构掘进 管片变形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上穿隧道底板孔爆破对下方隧道损伤影响研究
7
作者 周航 冉正熙 +4 位作者 温蓬 蒲传金 肖定军 林谋金 杨鑫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40,共11页
为研究新建重叠上穿隧道爆破开挖对下方既有隧道围岩造成的损伤与破坏,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底板孔爆破位置和两隧道间距对既有隧道的破坏规律。试验与模拟结果均表明既有隧道损伤主要出现在隧道顶部及其两底角处... 为研究新建重叠上穿隧道爆破开挖对下方既有隧道围岩造成的损伤与破坏,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底板孔爆破位置和两隧道间距对既有隧道的破坏规律。试验与模拟结果均表明既有隧道损伤主要出现在隧道顶部及其两底角处。隧道顶部损伤主要以层裂裂纹和径向裂纹为主。对既有隧道两底角裂纹扩展结果分析发现:(1)新建隧道中心底板孔和左侧底板孔起爆后,既有隧道两底角分别呈现出对称、非对称“八”字形裂纹扩展形貌;(2)中心底板孔起爆时下方隧道两底角裂纹长度随隧道间距增加而整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左底角炮孔起爆时下方隧道左底角裂纹长度则多数大于右底角裂纹长度;(3)数值分析进一步表明,两隧道间距离大小对既有隧道底角受力和裂纹起裂有显著影响,随着间距增大,既有隧道底角受力和裂纹起裂应力呈非线性变化,适当的间距可优化重叠隧道施工结构以提高安全性。数值模拟与试验在现象和规律上的吻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结果可靠性,研究结果对既有隧道合理支护和新建隧道安全爆破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掘进 爆破施工 既有隧道 爆生裂纹 裂纹扩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施工因素的盾构下穿对既有隧道沉降影响
8
作者 薛子钎 夏洪春 +1 位作者 朱训国 严滑钧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4,共6页
[目的]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会诱发既有隧道发生沉降变形,因此,有必要研究施工因素在盾构下穿过程中对既有隧道的沉降影响。[方法]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下穿3号线工程为例,基于Midas/GTS NX软件建立多组数值模型,分析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两... [目的]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会诱发既有隧道发生沉降变形,因此,有必要研究施工因素在盾构下穿过程中对既有隧道的沉降影响。[方法]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下穿3号线工程为例,基于Midas/GTS NX软件建立多组数值模型,分析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两个施工因素影响下,双线盾构下穿对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规律;根据不同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对应的隧道最大沉降值进行曲线拟合;基于考虑隧道埋深影响的既有隧道沉降修正公式,提出了适用于广州地区的、考虑施工因素的双线盾构下穿引起既有隧道沉降的预测公式。[结果及结论]合理范围内,既有隧道的沉降值与土仓压力、注浆压力呈负相关;不同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的沉降拟合曲线函数,能够预测多种施工因素水平变化下的既有隧道沉降;下穿段土仓压力下限值为0.236 MPa,注浆压力下限值为0.267 MPa;盾构近接穿越施工应加强施工监管和防护,合适的注浆压力和土仓压力能够减小对既有隧道的扰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下穿 既有隧道沉降 施工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地下爆破振动控制技术
9
作者 贾家银 曹贞洋 +4 位作者 周世均 吴晓东 高兴 吴昊骏 龚敏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为控制泄水洞开挖过程中的爆破振动,保护其上方距离2.30~3.10 m的既有隧道的安全,采用电子雷管毫秒微差爆破及孔内分段等技术优化爆破方案。首先根据现场下穿泄水洞之前的常规爆破情况,优化现场爆破方案,调整孔位参数,减少炮孔数目;在... 为控制泄水洞开挖过程中的爆破振动,保护其上方距离2.30~3.10 m的既有隧道的安全,采用电子雷管毫秒微差爆破及孔内分段等技术优化爆破方案。首先根据现场下穿泄水洞之前的常规爆破情况,优化现场爆破方案,调整孔位参数,减少炮孔数目;在下穿段正式爆破前,在开挖面掏槽区附近开展单孔爆破试验,获取包含现场地质信息的单孔爆破振动波形;采用线性叠加法计算并对比炮孔按不同延时间隔起爆的振动波形,从中筛选出炮孔的最优延时间隔;同时,为改善掏槽爆破时的临空条件、降低掏槽爆破的振动,对掏槽区的首爆孔采用孔内分段爆破。通过现场试验和计算分析,综合爆破协同作用和减振效果,确定了掏槽孔、辅助孔的孔间延时为5 ms、排间延时为40 ms,周边孔的孔间延时为3 ms。将新爆破方案在现场进行应用和不断优化,最终实现泄水洞工程以1.5 m进尺、全断面爆破下穿既有隧道时,其正上方距离3.10 m的路面监测点的最大振动在4.0 cm/s以内,结构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电子雷管微差起爆和孔内分段爆破技术能有效控制现场的爆破振动、保护了临近建(构)筑物,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水洞 既有隧道 微差爆破 最优延时间隔 孔内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地铁盾构自主掘进姿态控制功能改造与工程实践
10
作者 朱叶艇 毕湘利 +5 位作者 朱雁飞 于宁 吴迪 秦元 王志华 姜海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8-1386,共9页
为提升存量传统盾构循环利用率、践行我国地下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某区间盾构工程项目,设计一种针对存量地铁盾构进行自主掘进姿态控制功能加载的微改造方案。通过系统架构设计、分区目标油压寻优计算,实现基于推... 为提升存量传统盾构循环利用率、践行我国地下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某区间盾构工程项目,设计一种针对存量地铁盾构进行自主掘进姿态控制功能加载的微改造方案。通过系统架构设计、分区目标油压寻优计算,实现基于推力矢量技术的盾构自主掘进姿态控制方法的跨直径、跨模式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目标推力矢量分配的推进分区目标油压执行情况良好,控制精度达±5%;2)为确保盾构持续匀速掘进能力,目标推力控制在高于实际推力3%的范围,掘进速度控制在设定值±3 mm/min;3)盾构姿态变化与推力矢量作用点位移之间呈现镜像对称的交互特征,单个区间内盾构切口水平和高程姿态控制在设定目标±10 mm的管片环数比例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盾构 智能改造 自主掘进 推力矢量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隔型基坑施工对邻近地层及隧道位移的影响
11
作者 周鼎文 韩磊 +2 位作者 应宏伟 朱成伟 李慧慧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2-1082,共11页
为了研究远近分坑的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及其他因素对分坑施工引起软土深大基坑及周围设施变形的影响,基于杭州某邻近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深基坑案例,建立分隔型基坑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各土层小应变刚度硬化(HSS)模型... 为了研究远近分坑的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及其他因素对分坑施工引起软土深大基坑及周围设施变形的影响,基于杭州某邻近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深基坑案例,建立分隔型基坑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各土层小应变刚度硬化(HSS)模型参数的合理性.结合在实际案例基础上简化的基坑算例,研究“平台”式分隔型基坑的分坑施工顺序对坑外地层及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软土地层分隔型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地层和隧道位移与分坑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软黏土厚度及隧道与基坑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相关.当采用先近后远施工时,远坑宽度越大,近坑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和隧道位移越大.对于先远后近施工,则反之,此时远坑与近坑宽度之比取3.0~4.0、近坑宽度取15~20 m的分坑方案对近坑围护墙和邻近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最佳.随着软黏土层厚度的增大,先近后远和先远后近2种分坑施工顺序引起的近坑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和隧道位移均明显增大.提出分坑施工顺序对坑外地层位移的影响分区的概念,影响分区的分界线可以简化取为与坑壁夹角近似为45°的直线,随着远坑宽度和软黏土层厚度的增大,先近后远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小于先远后近施工的影响分区的范围逐渐减小.通过参数分析,提出与分隔墙位置和软土层厚度相关的影响分区分界线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型基坑 既有隧道 分坑施工 变形 位移影响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爆破振动响应及控制阈值确定
12
作者 贾香宁 赵岩 +1 位作者 乔旭 闫海琴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8,共8页
铁路交叉隧道工程中,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会影响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稳定和列车行车安全.针对交叉隧道开展爆破振动响应的研究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依托京张高铁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利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手段主要分析了爆破荷载作用下... 铁路交叉隧道工程中,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会影响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稳定和列车行车安全.针对交叉隧道开展爆破振动响应的研究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依托京张高铁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利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手段主要分析了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动力响应特征,并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交叉隧道合理间距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建议.分析结果表明:爆破振动作用下,既有隧道底板中部为最不利位置.基于第四强度理论及相关爆破振动速度数据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可以应用于工程监测实践的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此外,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不同隧道间距下,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底板中部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与交叉隧道间距之间呈指数型衰减关系.根据相关的爆破振动控制规范,可以得到隧道合理间距允许值的取值范围.引入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可以为类似交叉隧道设计选线及既有隧道的爆破振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隧道 二次衬砌混凝土 爆破振动动力响应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控制标准 合理间距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技术在爆破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程兵 叶福 +3 位作者 汪泉 郑强强 吕闹 高朋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3,共6页
为有效达到爆破安全教学目标,提出将数值模拟技术用于爆破安全教学。以爆破动载对既有硐室的影响为例,开展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将模拟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拟和实验结果具有较高匹配度,二者都能清楚呈现硐室周围的应... 为有效达到爆破安全教学目标,提出将数值模拟技术用于爆破安全教学。以爆破动载对既有硐室的影响为例,开展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将模拟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拟和实验结果具有较高匹配度,二者都能清楚呈现硐室周围的应变分布特征和易破坏部位;与实验只能获取最终结果不同,数值模拟还可展现炸药爆破破岩、爆炸波传播及硐室破坏的全过程。在爆破安全教学中使用数值模拟,既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爆破安全知识,还可保证师生们的人身安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技术 爆破安全课程 爆破动载 既有硐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上跨既有隧道的变形控制技术
14
作者 穆亦龙 周小文 刘怀宇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东莞市地铁1号线新建盾构隧道以1.73 m的极小净距离上跨已营运的莞惠城际隧道,新隧道上、下半圆分别位于全、中风化花岗岩中。此外,在新隧道盾构路径上存在原隧道施工时遗留的若干锚索,对盾构机运行存在重大安全影响。为了保障盾构施工... 东莞市地铁1号线新建盾构隧道以1.73 m的极小净距离上跨已营运的莞惠城际隧道,新隧道上、下半圆分别位于全、中风化花岗岩中。此外,在新隧道盾构路径上存在原隧道施工时遗留的若干锚索,对盾构机运行存在重大安全影响。为了保障盾构施工安全及严格限制新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取多方面的控制措施,包括通过试验段和数值模拟优选掘进参数、预先进行地层注浆加固、停机开仓法切割锚索、位移监测等。最终,盾构上跨施工顺利完成,监测显示地层和既有隧道的位移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该工程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花岗岩 既有隧道 锚索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地层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管道掌子面被动极限支护压力计算
15
作者 张潜 路志旺 +3 位作者 崔鼎 赵威 叶友林 商诗健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2-1119,共8页
为探究砂土地层盾构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管道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土体的被动失效区及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因素,首先,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掌子面与既有管道之间水平间距对前方土体被动失稳区及其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所... 为探究砂土地层盾构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管道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土体的被动失效区及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因素,首先,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掌子面与既有管道之间水平间距对前方土体被动失稳区及其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所得数值模拟最不利工况下的掌子面前方土体被动失效区域特征与极限平衡理论框架相结合,提出一种适用于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管道的三维极限平衡理论模型,该模型由上部倒棱台、既有管道和下部对数螺旋楔形体3部分组成,并系统推导相应工况下掌子面被动极限支护压力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理论解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所提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既有管线位于掌子面前方约隧道直径的水平距离处时,其对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及前方土体破坏模式的影响程度最大;2)土体内摩擦角、管道埋深及管隧间距对掌子面被动极限支护压力影响显著;3)当内摩擦角较大时,支护压力随管隧间距呈正相关增长;4)在小内摩擦角条件下,管隧间距变化对支护压力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被动失稳 极限支护压力 极限平衡法 下穿既有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墩立柱法密贴下穿既有隧道影响规律
16
作者 任文滔 周子涵 +3 位作者 康大勇 周小涵 王林枫 李隆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892-10901,共10页
在既有隧道下方零距离开挖往往导致既有隧道的剧烈扰动,而随着地下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结构间密贴施工的情况。通过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规范的施工及详尽的监测,能够有效地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依托广州地铁十二号... 在既有隧道下方零距离开挖往往导致既有隧道的剧烈扰动,而随着地下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结构间密贴施工的情况。通过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规范的施工及详尽的监测,能够有效地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依托广州地铁十二号线赤岗站新建站台层密贴下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设计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全过程结构监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支墩立柱轴力均在安全范围内;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隧道最大竖向位移达到约6 mm,水平位移保持稳定;轨道沉降差在下穿开挖阶段增大,最大沉降差约4 mm,左右线隧道断面分别内缩4 mm和扩张2 mm,垂直收敛4.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密贴下穿 既有隧道 变形控制 支墩立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法隧道超小净距穿越既有地铁结构影响分析
17
作者 胡瑞青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1,共10页
以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新建矿山法隧道超小净距上、下穿越既有运营地铁线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研究矿山法隧道近接施工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受力特性,并辅以现场实测手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超前大管棚+复合式三层衬砌... 以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新建矿山法隧道超小净距上、下穿越既有运营地铁线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研究矿山法隧道近接施工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受力特性,并辅以现场实测手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超前大管棚+复合式三层衬砌结构型式+洞内夹土体注浆加固的技术方案,新建矿山法隧道开挖卸荷后下卧盾构隧道“横鸭蛋”变形趋势减小,竖向沉隆极值分别为2.62 mm和3.77 mm,水平向位移极值为1.81 mm和1.06 mm,变形极值和径向收敛均小于安全控制指标值;既有线盾构隧道轴线变形呈“驼峰状”,采用三点定圆法计算的曲率半径远大于15000 m的安全控制指标值,开挖影响范围沿隧道纵向约85 m;既有线出入口竖向沉隆极值分别为3.31 mm和1.55 mm,小于地下结构竖向位移允许值,开挖影响范围主要为出入口过街通道,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新建矿山法隧道开挖卸荷后,下卧既有线盾构隧道竖向水土荷载减小导致衬砌结构内力减小,而既有线出入口受开挖影响,沉降变形较大导致板墙内力增加。通过在既有线布设自动化监测网采集变形数据,经对比现场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穿越既有线技术方案合理可行且安全可靠,可为后续类似矿山法隧道近接既有线施工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法隧道 既有地铁 超前大管棚 复合式三层衬砌结构 夹土体注浆加固 数值分析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对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坤 张志伟 +2 位作者 梁荣柱 李忠超 田洪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136,共11页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将诱发下卧盾构隧道隆起变形,预测既有盾构隧道位移发展对近接上穿施工控制和既有盾构隧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两阶段法,提出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引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位移解析解;通过可考虑环间接头弱化的非连续盾构...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将诱发下卧盾构隧道隆起变形,预测既有盾构隧道位移发展对近接上穿施工控制和既有盾构隧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两阶段法,提出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引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位移解析解;通过可考虑环间接头弱化的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模拟既有盾构隧道,采用Riftin地基考虑盾构隧道-土层相互作用,同时通过Mindlin经典解得到新建隧道开挖卸载应力,并作用于既有盾构隧道之上,建立新建隧道上穿作用下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解答;通过将杭州圆形顶管隧道上穿既有地铁1号线、上海地铁8号线隧道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两个工程案例实测值与本文方法和常用Euler-Bernoulli(EB)等效连续梁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和EB连续梁模型预测的隧道纵向位移均接近实测值;本文方法预测的隧道弯矩和接头张开量均大于EB连续梁模型;但EB等效连续梁模型预测的纵向位移曲线整体呈现为光滑连续,而本文方法预测的位移曲线是由一系列短直线连接而成,在接头处存在“尖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上穿 既有盾构隧道 环间接头弱化 纵向变形 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 Riftin地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挖面失稳导致地下结构变形破坏的离心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红 王爱霞 陈湘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0,共5页
城市密集地下工程结构群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遭遇复杂地质环境时,可能会导致隧道开挖面失稳从而对既有结构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开展了三个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均质粉土地基和有黏土夹层的粉土地基中多层既有地下结构,研发了模拟隧道开挖... 城市密集地下工程结构群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遭遇复杂地质环境时,可能会导致隧道开挖面失稳从而对既有结构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开展了三个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均质粉土地基和有黏土夹层的粉土地基中多层既有地下结构,研发了模拟隧道开挖面失稳的试验技术,再现了施工扰动引发的土体破坏模式和既有结构变形破坏机理。试验表明,控制开挖面位移(0.48H,H为开挖面高度)或者开挖面附近存在黏土夹层时,其附近形成的土拱有效地控制破坏区域,显著降低既有隧道的变形和应变,最终竖向变形为0.3~0.35 m,最大拉应变为850微应变;如果开挖面位移增大至0.86H,均质粉土地基出现整体失稳,既有隧道的最终竖向变形0.48 m,最大拉应变达到1900微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结构群 隧道开挖面失稳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层盾构刀盘损伤分析及既有刀盘结构改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浩 段怿欣 +3 位作者 张爽 吴俊 许丽群 耿昊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2-38,共7页
依托济南地铁2号线济钢新村站-彭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从地层条件、掘进参数、刀盘设计-制造流程、静力学特性、模态特性和刀盘振动现场监测等多方面对施工过程中的盾构刀盘开裂损伤问题和刀盘改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刀盘... 依托济南地铁2号线济钢新村站-彭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从地层条件、掘进参数、刀盘设计-制造流程、静力学特性、模态特性和刀盘振动现场监测等多方面对施工过程中的盾构刀盘开裂损伤问题和刀盘改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刀盘开裂损伤可能是由刀盘的四阶频率与施工时刀盘z方向主频共振导致的;刀盘-牛腿连接处焊接的加强筋板能够增强刀盘-牛腿连接处的整体刚度,显著降低连接处的最大等效应力;刀盘主梁-副梁之间焊接钢板形成的环梁能够增强并优化结构整体刚度和应力分布位置,减小最大变形量;加强筋板和环梁能够增大刀盘的固有频率,后者效果更为显著;通过改造既有刀盘来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刀盘损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刀盘结构 损伤分析 既有刀盘改造 数值模拟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