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际交往互动视域下的民国涉藏文物展陈研究
1
作者 李沛容 谌海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民国时期的涉藏文物展陈因性质、时长的差异,可以分为涉藏文物特展、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或博物馆中的涉藏文物展陈三种类型。涉藏文物特展与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通常采用短期的临展方式。博物馆涉藏文物展陈则以常设型为主。在边疆危机... 民国时期的涉藏文物展陈因性质、时长的差异,可以分为涉藏文物特展、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或博物馆中的涉藏文物展陈三种类型。涉藏文物特展与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通常采用短期的临展方式。博物馆涉藏文物展陈则以常设型为主。在边疆危机、开发边疆的历史背景下,上述展陈均以促进族际间的交往互动为旨趣。研究发现受现代博物馆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影响,涉藏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同样也离不开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参与互动,才能有效地向参观者传达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 交往互动 涉藏文物展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文创与文物活化——《陕博日历·彩陶中华》研发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2
2
作者 庞雅妮 李博雅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2-96,共5页
作为“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大型原创展览的重点配套文创产品,秉承打造特色产品、以产品带动产业、重视宣传推广的博物馆文传产品研发理念,《陕博日历·彩陶中华》结合展览及研究,注重知识性、学术性、观... 作为“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大型原创展览的重点配套文创产品,秉承打造特色产品、以产品带动产业、重视宣传推广的博物馆文传产品研发理念,《陕博日历·彩陶中华》结合展览及研究,注重知识性、学术性、观赏性、功能性的结合,从而使其与展览互相补充且相映成辉。通过一天一物,可以陪伴读者一整年的《陕博日历·彩陶中华》,使文物“活”在了当下,“活”在了现实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配套文创 文物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展带产”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国彬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8,共5页
目的通过"以展带产"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的研究,应对"文创2.0"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着力于产品的系统设计,完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创产业的与时俱进。方法通过对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 目的通过"以展带产"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的研究,应对"文创2.0"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着力于产品的系统设计,完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创产业的与时俱进。方法通过对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相关弊病进行研究,提出"以展带产"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完成"文创2.0"阶段的设计开发观念的更新,并通过例证说明"以展带产"设计策略的具体实践应用。结论 "文创2.0"的产业重点在产品的系统设计而不是一件产品本身,只有走出博物馆这个象牙塔,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开枝散叶,真正实现"文物活起来"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2.0 临展产品化 以展带产 逆设计 菏泽百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景观的“国族”叙事——民国时期边疆博物馆建设与展陈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冯建勇 叶梓溦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3,共7页
民国时期社会知识精英积极倡议边疆博物馆建设,乃因其具有“开化边民”、“让国民普遍了解边地情形”等政治、社会功能,他们希冀借助边疆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生产一种与民族国家构建理念相符的国家知识,从而服务于中央政府统合边疆地方... 民国时期社会知识精英积极倡议边疆博物馆建设,乃因其具有“开化边民”、“让国民普遍了解边地情形”等政治、社会功能,他们希冀借助边疆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生产一种与民族国家构建理念相符的国家知识,从而服务于中央政府统合边疆地方的总体目标。从具体建设过程来看,彼时边疆博物馆建设经历了一个“本土化”发展历程,不仅剥离了西方殖民主义糟粕,也摆脱了传统的“华夷之辨”。通过当时政府部门、各大高校和个人举办的边疆文物、摄影展览会可以观察到,借助展陈的边疆文物、民俗、古迹等多样态资料,旨在向受众传递“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意识。这表明,边疆博物馆及相关边疆文物、摄影展览会既生产传播关于边疆的知识,也构造符合国家统合边疆议程的国族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博物馆 文物展陈 国族叙事 国家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自丝路之都的唐代艺术”展策展方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庞雅妮 曹音 《文博》 2017年第2期90-96,共7页
"来自丝路之都的唐代艺术"文物展于2016年4月至7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其完善的策展方案是展览备受各方好评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该展览方案的选题、主题、大纲以及形式设计,试图说明在异文化背景下... "来自丝路之都的唐代艺术"文物展于2016年4月至7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其完善的策展方案是展览备受各方好评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该展览方案的选题、主题、大纲以及形式设计,试图说明在异文化背景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文物出境展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且基于意义共享的展览主题建构、叙事性的故事诠释以及符合展览叙事的空间设计,才能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化 跨文化传播 文物出境展览 策展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72至1972年中国艺术趣味在西方的发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巴兹尔·格雷著 赵成清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9,共9页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世纪间,中国审美趣味在西方逐步生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宾雍、皮特鲁奇、霍布森、李雪曼、韦陀等人为首的西方学者展现出不同的中国美术偏好,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思想。通过考古探险、文物...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世纪间,中国审美趣味在西方逐步生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宾雍、皮特鲁奇、霍布森、李雪曼、韦陀等人为首的西方学者展现出不同的中国美术偏好,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思想。通过考古探险、文物鉴藏、艺术展览以及译介研究等方式,欧美学者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在早期汉学与后期美术史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西方的中国审美趣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中国美术史开始被纳入到世界艺术史研究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艺术风格 汉学 审美趣味 美术展览 文物收藏 美术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治国 刘婕 +2 位作者 李乃胜 席光兰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文物保护 南澳Ⅰ号 凝结物 整体保护 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文物出境展览三十年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庞雅妮 《文博》 2016年第1期58-67,共10页
借助资源优势和比较早就可以独立出境办展的组织优势,自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间,陕西文物或包含有陕西文物的展览在全球五大洲共举办了190个318场次。本文从展览举办的地区与国家、时间段、展览题材、展览组织方式四个基本维度,对这30... 借助资源优势和比较早就可以独立出境办展的组织优势,自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间,陕西文物或包含有陕西文物的展览在全球五大洲共举办了190个318场次。本文从展览举办的地区与国家、时间段、展览题材、展览组织方式四个基本维度,对这30年积累的数据予以分析,以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和问题,并试图对今后出境展览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文物 出境展览 展览数据 展览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古物与话语--敦煌美术的发现及其现代书写(1900~1940年)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旭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0-34,共5页
20世纪中国美术中,敦煌美术的发现影响至深。然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直接引发莫高窟美术价值的认识之端,至1940年代艺术家西行西北,学界的聚焦点方从藏经洞文物移向莫高窟美术。本文试着梳理1900年到1940年之间美术观念递变中敦煌美... 20世纪中国美术中,敦煌美术的发现影响至深。然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直接引发莫高窟美术价值的认识之端,至1940年代艺术家西行西北,学界的聚焦点方从藏经洞文物移向莫高窟美术。本文试着梳理1900年到1940年之间美术观念递变中敦煌美术的“发现”过程,考察与之相关的摄影图像、古物展览以及美术史书写等对敦煌美术的认识与建构线索,呈现中国美术史书写中敦煌话语与现代中国美术变革理路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美术 美术史书写 西北文物展 美术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