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T-TPRK与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研究
1
作者 张欧阳 李彦 +3 位作者 杨华 闫海波 严泽宇 王保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SPT-TPRK组(21例37眼)和FS-LASIK组(18例32眼),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并计算切削偏差值,同时观察基质厚度变化,分析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的相关性。结果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U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UCVA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周FS-LASIK组患者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术后各时间点实际基质切削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预测基质切削量相比,术后各时间点SPT-TPRK组患者角膜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1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个月FS-LASIK组切削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3个月FS-LASIK组患者切削偏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后1周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个月基质厚度变化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患者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SPT-TPR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呈正相关(P<0.05),术后1、3个月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SPT-TPRK与FS-LASIK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良好效果;两种手术患者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FS-LASI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较SPT-TPRK预测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脉冲技术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基质厚度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全自动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测量与传统测量方法的临床一致性评价
2
作者 周玉华 陈孟阳 +6 位作者 游昌涛 李帅飞 徐玲玲 陈东栋 马宏杰 李庚 胡明阳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Linknet-VGG16模型深度学习算法在测量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EOZ)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大学附属郑州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FS-LASIK(34眼... 目的探讨Linknet-VGG16模型深度学习算法在测量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EOZ)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大学附属郑州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FS-LASIK(34眼)和SMILE(35眼)治疗的69例(69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一选取患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FS-LASIK组患者采用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联合Amaris750S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手术,SMILE组患者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进行手术。术后复查Pentacam图像共276张。构建基于VGG16编码器的Linknet分割模型,采用图像归一化处理加快模型收敛速度,通过准确率、交并比、Dice系数评估模型性能。以传统EOZ测量角膜切向曲率法作为参考标准,通过Bland-Altman分析分别对全部图形和各组图形进行一致性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时间效率。结果本次共系统评估了6种(U-Net、U-Net++、DeepLabv3-ResNet50、DeepLabv3+-ResNet50、Unet-Densenet169、Linknet-VGG16)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图像分割架构,Linknet-VGG16模型在关键指标上表现最优:像素级准确率为99.83%、交并比为99.48%、Dice系数为99.74%,尽管与U-Net模型在准确率(99.82%)和Dice系数(99.72%)上无显著差异,但U-Net模型推理速度(62.46 ms)较Linknet-VGG16模型(42.62 ms)慢31.76%。采用临床适用性综合评分模型(权重:准确率20%、IoU 20%、Dice系数20%、速度25%、模型大小15%)进行评价,Linknet-VGG16模型以88.01分优于其他架构(U-Net:86.29;DeepLabv3+-ResNet50:80.41;DeepLabv3-ResNet50:73.82;U-Net++:73.22;Unet-Densen169:66.66)。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FS-LASIK组136张图像对比差值均数为0.01 mm(95%一致性界限为-0.36~0.35 mm),96.3%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SMILE组140张图像对比差值均数为-0.01 mm(95%一致性界限为-0.36~0.33 mm),95.7%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全部276张图像对比差值均数为0.00 mm(95%一致性界限为-0.36~0.34 mm),96.4%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结果均表现出良好一致性。传统EOZ测量方法单个图像测量平均时间为13.00 min、深度学习模型为3.22 s。结论传统角膜切向曲率法测量EOZ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全自动EOZ测量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图像识别准确率高;并且深度学习算法较传统角膜切向曲率法测量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地形图 人工智能 有效光学区 Bland-Altman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瓣型Epi—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上皮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鹏 李盈龙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9-703,共5页
背景紧密连接作为角膜上皮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探讨和比较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 背景紧密连接作为角膜上皮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探讨和比较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方法48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24只。2个组均取右眼分别行去瓣型Epi-LASIK和LASEK手术,后者术中也不保留角膜上皮瓣。于术后1、2、3、5d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并分离角膜组织,每个时间点获取6只兔眼角膜标本。另取2只正常兔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查法观察各组兔眼角膜上皮内occludin蛋白的表达变化,用RT.PCR半定量检测兔眼中央区角膜内occludin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角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兔眼角膜上皮内可见occludin蛋白表达呈绿色荧光,荧光信号较强且排列有序。术后1~2d,LASEK组兔眼角膜上皮内绿色荧光信号表达强度低,数量少且排列紊乱,而去瓣型Epi—LASIK组角膜上皮内荧光信号强于LASEK组且排列整齐,术后3~5d,2个组荧光信号均增强,排列有序。RT—PCR检测表明,术后1、2、3d,LASEK组兔眼角膜上皮内occludinmRNA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11±0.02、0.25±0.03、0.43±0.04,明显低于去瓣型Epi—LASIK组的0.20±0.04、0.44±0.04、0.76±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6、12.898、17.315,P〈0.05);术后5d,2个组角膜上皮内occludinmRNA表达相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05)。2个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occludinmRNA表达相对值均逐渐升高,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68.903,P=0.000)。结论与LASEK比较,去瓣型Epi—LASIK对角膜上皮紧密连接的损害轻,术后角膜上皮紧密连接的修复也更加迅速,提示去瓣型Epi—LASIK有利于减少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紧密连接 OCCLUDin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变化
4
作者 李羽 郭玉 +2 位作者 娟汪思瑶 张美美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仪测量视网膜周边离焦。记录视网膜周边总屈光差异值(TRDV);四个象限的RDV:上方RDV(RDV-S)、下方RDV(RDV-I)、鼻侧RDV(RDV-N)及颞侧RDV(RDV-T);距黄斑中心凹10°、20°、30°、40°及53°相应同心圆环区域的RDV(分别表示为RDV 0°-10°、RDV 10°-20°、RDV 20°-30°、RDV 30°-40°、RDV 40°-53°)。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并记录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10 c·d^(-1)、20 c·d^(-1)、30 c·d^(-1)空间频率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分别表示为10 c·d^(-1) MTF、20 c·d^(-1) MTF、30 c·d^(-1) MTF)以及截止频率(MTF cutoff)。采用iTrace像差仪测量并记录角膜垂直三叶草(Z_(3)^(-3))、垂直彗差(Z_(3)^(-1))、水平彗差(Z_(3)^(1))、水平三叶草(Z_(3)^(3))、垂直四叶草(Z_(4)^(-4))、垂直二次散光(Z_(4)^(-2))、球差(Z_(4)^(0))、水平二次散光(Z_(4)^(2))、水平四叶草(Z_(4)^(4))及总高阶像差(HOA)的数据。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周边TRDV、RDV-S、RDV-N、RDV 20°-30°、RDV 30°-40°、RDV 40°-53°比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OSI、MTF cutoff及10 c·d^(-1) MT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角膜Z_(3)^(-3)、Z_(3)^(-1)、Z_(3)^(1)、Z_(3)^(3)、Z_(4)^(-4)、Z_(4)^(-2)、Z_(4)^(0)、Z_(4)^(2)、Z_(4)^(4)及HO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ΔRDV 0°-10°与ΔZ_(3)^(-3)、ΔZ_(3)^(1)、ΔZ_(4)^(-2)、ΔZ_(4)^(0)及ΔZ_(4)^(2)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10°-20°与ΔZ_(4)^(-4)及ΔZ_(4)^(-2)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20°-30°与ΔZ_(4)^(-4)及ΔZ_(4)^(4)呈正相关(均为P<0.05);ΔTRDV、ΔRDV 40°-53°均与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ΔRDV-S与ΔZ_(3)^(-1)及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ΔRDV-N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结论FS-LASIK能降低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但引入了部分角膜高阶像差,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周边离焦 视觉质量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晶 郑燕 +1 位作者 刘倩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3,共7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 近视/手术 像差 对比敏感度 飞秒激光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和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买志彬 刘苏冰 +2 位作者 聂晓丽 唐秀侠 辛宝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3-637,共5页
背景飞秒激光制作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瓣技术日渐成熟,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成为关注热点。目的对比分析FEMTOLDV飞秒激光及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对LASIK后角膜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 背景飞秒激光制作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瓣技术日渐成熟,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成为关注热点。目的对比分析FEMTOLDV飞秒激光及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对LASIK后角膜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人2010年3—7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行LASIK的近视患者38例38眼,分为FEMTOLDV组20例20眼(采用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及Hansatome组18例18眼(采用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等资料相匹配。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央及角膜瓣边缘的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种制瓣方式术后角膜细胞形态学的异同。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度变化和裂隙灯下表现。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术眼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1.0。FEMTOLDV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21±0.48)D,Hansatome组为(-0.04±0.54)D,两组屈光度结果接近。FEMTOLDV组术后1周角膜上皮有增厚表现,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FEMTOLDV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浅基质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9、-25.49、-28.87,P〈0.01)。Hansatome组术后1周角膜上皮厚度为(56.73±2.47)μm,较术前值(51.16±1.11)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P〈0.05),3个月时接近术前厚度;Hansatome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浅基质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7、-14.13、-19.63,P=0.00)。所有眼均可在切削面见到高反光颗粒,FEMTOLDV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切削面高反光颗粒密度均明显少于Hansato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05、-11.900、-14.084,P〈0.01)。术后1周时两组均观察到角膜细胞形态改变,切削界面后见激活的基质细胞,3个月时激活细胞减少。FEMTOLDV组术后3个月可见完整的神经纤维,而Hansatome组神经纤维短小。术后3个月,FEMTOLDV组周边角膜基质高反光,并有不规则纤维化,而Hansatome组角膜瓣边缘基质反光较弱。结论与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LASIK比较,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神经纤维再生较早,角膜瓣边缘瘢痕化改变较明显,显示出较强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光 角膜瓣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SBK术、SMILE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醇 黎明 +3 位作者 应方微 贾惠莉 杨娟 王时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37-1841,1845,共6页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FS⁃SBK术)、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散光患者150例,...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FS⁃SBK术)、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散光患者15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将患者分为FS⁃SBK术组、SMILE术组和LASIK术组各50例。FS⁃SBK术组使用FS⁃SBK术治疗,SMILE术组使用SMILE术治疗,LASIK术组使用LASIK术治疗,评价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MILE术组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屈光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视力高于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S⁃SBK术和LASIK术相比,SMILE术可显著改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屈光度、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 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近视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庆生 王欣 +3 位作者 王忠海 张绍忠 王林 许文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1-554,共4页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术眼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其长期应用后对眼压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近视患者1552例1552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者321眼,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SBK)者60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者623眼。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周递减1次,共1个月。术前及术后1、2、3、4周分别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并根据眼压升高的幅度分为〈5mmHg(1mmHg=0.133kPa)、5~15mmHg和〉15mmHg三种糖皮质激素反应。术后发现眼压升高及眼压恢复正常1个月时采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盘参数的检测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的1552眼中,术后1个月内眼压升高者47眼,其中行LASIK者用药后眼压升高者占3.12%(10/321),行SBK者占3.29%(20/608),行FS—LAStK者占2.73%(17/623),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5,P〉0.05)。停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或加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术眼眼压降至正常水平,仅1眼出现轻度反弹,视力无下降。术后眼压升高与眼压恢复后1个月时,受检眼的盘沿面积分别为(1.65±0.44)mm2和(1.66±0.44)mm2,盘沿容积分别为(0.40±0.09)mm2和(0.39±0.08)mm2,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0.28±0.08)mm和(0.29±0.07)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0.81、0.48,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进行抗炎治疗导致的眼压升高为可逆性,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眼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准分子激 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7
9
作者 郑燕 周跃华 +3 位作者 张晶 刘倩 柳静 胡雅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0-465,共6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探讨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64例128眼,患者分为LASIK组(37例74眼)和LASIK—CXL组(27例54眼),2个组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LASIK—CXL组患者在LASIK术后立即用质量分数0.1%核黄素滴至角膜基质床持续90s,平衡盐溶液(BSS)行瓣下冲洗后用紫外线交联加固仪照射进行角膜交联。2个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对2个组术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OCT(AS—OCT)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49±2.41)D和(-6.97±2.41)D,术后6个月时分别降低至(-0.68±0.88)D和(-0,75±0.94)D;2个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分别为1.18±0.28和1.05±0.38,术后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0.06±0.09和-0.03±0.18;术前AveK值分别为(44.37±1.46)D和(44.47±1.50)D,术后6个月时分别减少至(39.30±2.06)D和(38.66±1.80)D;术前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25±0.21和0.24±0.22,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加为0.29±0.24和0.28±0.24,术前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分别为0.36±0.16和0.39±0.15,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至0.57±0.31和0.75±0.37,且LASIK—CXL组术后SAI值明显大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P=0.002)。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分别为(8.44±1.44)mmHg(1mmHg=0.133kPa)和(8.63±1.35)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5.74±1.31)mmHg和(6.25±1.24)mmHg,且LASIK-CXL组CRF值明显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0,P=0.004);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滞后量(CH)分别为(8.78±1.51)mmHg和(8.69±1.62)mmHg,术后6个月分别降至(7.23±1.08)mmHg和(6.50±1.32)mmHg,LASIK—CXL组术后CH值明显低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0,P=0.017)。AS—OCT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LASIK—CXL组角膜基质出现高密度反光带者45眼,占81.82%,而LASIK组术眼未出现角膜基质高密度反光带。结论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改善术眼术后视力的效果与LASIK接近,但在增加角膜硬度方面明显优于LASIK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方法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联合物理疗法 胶原/代谢 交联制剂/治疗用途 生物力学现象 前瞻性研究 角膜交联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与FS-LASIK术后散射变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路路 王雁 +1 位作者 刘洋辰 吴文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新的微创无瓣屈光矫治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预测性,但目前有关其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尚少.了解SMILE术后散射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其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比分析SM...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新的微创无瓣屈光矫治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预测性,但目前有关其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尚少.了解SMILE术后散射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其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比分析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后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和FS-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8例127眼,其中SMILE组35例64眼,FS-LASIK组33例63眼,使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测量散射光计量值,比较2个组术眼术后不同时间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改变,并分析2种手术因素与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关系.结果 FS-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时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1.03±0.19)D和(0.95±0.16)D,明显高于术前的(0.88±0.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而SMILE组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8±0.16)、(0.95±0.14)和(0.94±0.16)D,与术前的(0.91±0.15)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个组间术眼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77,P=0.781).术后不同时间点FS-LASIK组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量均高于SMILE组(F分组=14.798,P<0.001),术后1周时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个月、6个月SMILE组术眼眼内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量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R^2=0.123、0.145、0.098,均P<0.05).结论 SMILE手术前后术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不明显,而FS-LASIK术后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尤以早期最为显著.2种手术后的散射光计量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近视 近视散光/手术 视觉质量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前后散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洋辰 王雁 +4 位作者 李晶 左彤 王璐 鲍锡柳 魏升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6-1099,共4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后散射光的变化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飞秒LASIK手术前后散射光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飞秒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5例109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的散射光计量值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关系,分析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残余角膜植床厚度(RBT)、RBT/CCT、切削深度、切削比、设定瓣厚度、角膜瓣直径、蒂宽、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飞秒LASIK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测得的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0_+0.19、1.10-+0.19、1.02_+0.18、0.96±0.16和0.94±0.15,各时间点间所测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9,P=0.000),术后1周的散射光计量值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17),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眼的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P=0.437),术前和术后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7,P=0.062)。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负相关(r=0.226、-0.228、-0.241,P〈O.05),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0.149、-0.219、-0.255,P〈0.05)。结论飞秒LASIK术后1个月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可能与手术中选择的多种参数和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散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上皮瓣的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3 位作者 龚小雪 吴军丽 唐谋玉 李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3例46眼)和去瓣组(23例46眼)。定期随访观察4组患者术后疼痛、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留瓣组(P<0.05);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Epi-LASIK术后为(2.64±0.61)d,LASEK术后为(2.75±0.82)d,留瓣组:Epi-LASIK术后为(4.53±1.03)d,LASEK术后为(4.59±1.16)d,各术式去瓣组与留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个月时,haze眼数Epi-LASIK和LASEK留瓣组分别为1眼和2眼,去瓣组分别为2眼和3眼,去瓣组间和留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术中去除上皮瓣不影响临床疗效,而且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上皮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瓣 近视 LASIK LAS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陶思思 王华 +1 位作者 罗栋强 陈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9.00 D,柱镜度数≥-0.50 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 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 D...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9.00 D,柱镜度数≥-0.50 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 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 D)25例(34眼)。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位变化,使用CRAVY矢量分析法将散光进行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中低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5眼(91%);术后残余散光在±0.5 D以内82眼(88.2%),±1.0 D以内93眼(100%);高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0眼(89%)。术后残余散光在±0.5 D、±1.0 D以内分别为26眼(76.5%)、33眼(97.0%)。散光进行CRAVY矢量分解分析,术后中低度散光组J0为-0.068±0.152、J45为0.001±0.123,高度散光组J0为-0.019±0.184、J45为0.018±0.2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运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近视散光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角膜磨镶术 近视 散光 CRAVY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瓣蒂位置对LASIK术后干眼症发生率影响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一帆 郁继国 +1 位作者 施节亮 王勤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7-852,共6页
背景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提出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与术中角膜瓣蒂的位置有关,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大。目的系统评价LASIK术中鼻/颞侧蒂和上方蒂角膜瓣对术后干眼症发生率... 背景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提出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与术中角膜瓣蒂的位置有关,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大。目的系统评价LASIK术中鼻/颞侧蒂和上方蒂角膜瓣对术后干眼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并选择关联检索词对199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比较LASIK术中不同位置角膜瓣蒂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中纳入的关联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周及3、6、12个月时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及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Jadad量表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若纳入的各项研究无异质性(即P≥0.1,异质性检验,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0篇,其中3篇未分别给出术后各组结局指标的详细资料,故予以排除,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条件纳入,共331例652眼。纳入的文献经Jadad评分均为3分以上,其中5篇文献530眼对BUT进行评价,7篇文献652眼进行SchirmerI试验,4篇文献320眼对术后角膜知觉进行了评价,文献之间均无明显异质性(,〈50%)。Meta分析显示术后第1周上方蒂组的BUT明显短于鼻/颞侧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42,95%CI:-0.79~-0.06,P=0.020),而在术后3个月和6~12个月2个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鼻/颞侧蒂组角膜敏感性明显高于上方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62,95%CI:-1.09~-0.19,P=0.005),而在术后1周和6~12个月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SchirmerⅠ试验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中保留鼻侧或颞侧角膜瓣蒂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今后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干眼症 角膜瓣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中眼球旋转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辛宝莉 刘苏冰 +3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孙宏霞 侯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眼球旋转的特点与规律。方法选择行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560例(1117眼),其中,右眼558眼,左眼559眼。采用Zy... 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眼球旋转的特点与规律。方法选择行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560例(1117眼),其中,右眼558眼,左眼559眼。采用Zywave波前像差仪(美国博士伦公司)采集患眼在暗室瞳孔自然散大状态下及明光小瞳孔时的虹膜数据及波前像差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在切削角膜瓣后掀开角膜瓣前,启动虹膜定位功能,记录眼球旋转类型和度数(系统默认顺时针旋转角度为正值,逆时针旋转角度为负值)。结果双眼的外旋发生率明显大于内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右眼外旋377眼(占33.75%),左眼外旋373眼(占33.40%);双眼的旋转度:右眼-0.1°^-11.4°(平均-3.33°±2.28°),左眼0.1°~14.1°(平均3.03°±2.26°)。双眼内、外旋转度≤5.0°者共950眼(占85.05%),其中右眼内旋169眼,外旋304眼;左眼内旋170眼,外旋307眼。结论角膜行屈光手术时,从坐位的术前检查到仰卧位的屈光手术,眼球会发生内、外旋转,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将眼球内、外旋转进行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虹膜定位 波前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球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及泪液中TGF-β_1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静 陈艺 +2 位作者 韩苏宁 邹玉平 邹秀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泪液中haze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将30例(60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分为两组-右眼(30眼)...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泪液中haze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将30例(60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分为两组-右眼(30眼)术中保留上皮瓣为留瓣组,左眼(30眼)术中弃上皮瓣为去瓣组,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术后1、3、7 d泪液中TGF-β_1的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1、3、6个月haze的情况。结果术前等效球镜留瓣组(-4.98±2.28 D)与去瓣组(-5.20±4.02 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0)。两组术后1、3、6个月haze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0.52,0.72)。两组术前及术后1、3、7天泪液中TGF-β_1的水平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1,055,0.45,0.19)。观察期间两组术后泪液中TGF-β_1水平不断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结论上皮瓣去留对epi-LASIK术后haze及泪液中TGF-β_1水平无明显影响,术后泪液中TGF-β_1可能在角膜伤口愈合反应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上皮瓣 转化生长因子β_1 上皮下雾状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OCT测量法对FS200飞秒激光和Moria90刀头行薄瓣LASIK中角膜瓣形态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翟长斌 郝颖娟 +3 位作者 易省平 刘娟 张晶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0-774,共5页
背景 薄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方法,越来越多的薄瓣LASIK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傅里叶眼前节OCT角膜瓣厚度及形态的测量为角膜瓣和角膜基质层厚度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但应用眼前节OCT测量法对FS200... 背景 薄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方法,越来越多的薄瓣LASIK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傅里叶眼前节OCT角膜瓣厚度及形态的测量为角膜瓣和角膜基质层厚度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但应用眼前节OCT测量法对FS200飞秒激光和Moria 90刀头行薄瓣LASIK中角膜瓣形态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 目的 利用傅里叶频域OCT测量法比较应用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和传统微型角膜刀Moria 90刀头制作的角膜瓣形态及其厚度,评价两种方法制作角膜瓣的特点.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同仁医院眼科行FS200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Moria 90刀头行LASIK的患者各30例30眼,于术后1个月应用傅里叶频域OCT(OPTOVUE RTVue-100)测量和比较两种方法所制的中央角膜瓣厚度以及角膜0°和90°径线所在截面上特定10个点的角膜瓣厚度. 结果 FS200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中央角膜瓣厚度值为(112±3)μm,全角膜瓣平均厚度值为(112±3) μm,分别低于Moria 90刀头制瓣组的(121±7) μm及(128±11)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30),FS200飞秒激光制瓣组角膜瓣厚度的变异范围也明显小于Moria 90刀头制瓣组.FS200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形态规整、均一,形状近似规则的平面,其中央、旁中央、周边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Moria 90刀头制作的角膜瓣中间薄,周边厚,近似弯月形透镜,其中央、旁中央、周边区角膜瓣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FS200飞秒激光制瓣组各测量点角膜瓣厚度与预期角膜瓣厚度(110 μm)的平均差为(3±4)μm,而Moria 90刀头制瓣组为(17±10) 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傅里叶眼前节OCT测量表明,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精确度高,可控性强,稳定性好,且操作更安全,是薄瓣LASIK的首选.傅里叶眼前节OCT是评价LASIK术后角膜瓣形态和厚度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飞秒激光 角膜 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膜瓣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与去瓣Epi-LASIK术后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秀瑾 马景学 +3 位作者 赵春芳 吴玉潭 李仙芝 李丽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与去瓣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0只兔各取一侧眼行Epi-LASIK,对侧眼行去瓣E...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与去瓣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0只兔各取一侧眼行Epi-LASI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剩余2只兔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h,1、3、7d共4个时间点取出角膜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兔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Epi-LASIK组术后1d及3d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t=4.04,P<0.05);Epi-LASI组术后1、3、7d角膜基质中IL-1β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t=3.71,P<0.05;t=3.06,P<0.05)。Epi-LASIK组术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兔角膜基质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并可见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i-LASIK组术后角膜基质中IL-1β的表达强于去瓣Epi-LASIK组。结论去瓣Epi-LASI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损害较Epi-LASIK轻,提示去瓣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程度较轻,有利于角膜组织的快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角膜基质 细胞凋亡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患者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平 王康宏 陈梨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626-2628,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72例(129眼),采用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术后远视...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72例(129眼),采用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术后远视力(VA)、近视力(N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CVA、NVA、眼轴长度、切削比、眼轴长度以及术后视近时间均是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术治疗近视具有显著疗效,术后视力受术前BCVA、NVA、切削比、眼轴长度以及术后视近时间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制瓣 准分子激光术 视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膜稳定性对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晶 王林农 +1 位作者 曹雪倩 常丽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9-1114,共6页
背景目前干眼发病率较高,干眼患者泪膜不稳定可严重影响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以往泪膜和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影响了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预期。采用客观定量的泪膜稳定性和视觉质量检测... 背景目前干眼发病率较高,干眼患者泪膜不稳定可严重影响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以往泪膜和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影响了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预期。采用客观定量的泪膜稳定性和视觉质量检测方法,术前及时改善早期干眼患者的泪膜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FS-LASIK手术前后术眼泪膜质量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纳入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术前矫正视力≥5.0的近视患者120例120眼,术前客观散射指数(OSI)值均〈1.2。按照《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中关于轻度干眼的诊断标准和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干眼组71眼和非干眼组49眼,2个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匹配。非干眼组术眼接受FS-LASIK,轻度干眼组使用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1个月后接受FS—LASIK。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评价术眼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采用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定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和OSI。结果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的安全指数分别为1.05±0.11和1.03±O.09,有效指数分别为1.02~0.14和1.0l±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1、0.147,均P〉0.05);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BU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轻度干眼组术眼术后3个月BUT值明显低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术后1、3和6个月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平均OSI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同时间点轻度干眼组术眼平均OSI值明显高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后1、3和6个月术眼MTFcutoff值均明显低于各自的术前值,术后6个月轻度干眼组术眼MTFcutoff值明显低于非于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BUT、平均OSI值和MTFcutoff值均接近术前水平。结论FS-LASIK术后可获得较好的客观视觉质量,术前泪膜稳定性与术后客观视觉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于眼患者的泪膜不稳定对人眼的多个视觉质量指标造成影响;OQAS-II系统可早期发现和随访监测干眼的泪膜变化,有助于屈光不正患者手术适应证筛选和对术眼术后视觉质量进行合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膜 飞秒激光 治疗用途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视觉质量 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散射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