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1
作者 Ji Feng Shen Wangb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1-208,共8页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the new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and the hig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es in deep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Chinese ...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the new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and the hig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es in deep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ountry and nation at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evel.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vilization mutual learming,it should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focus o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edia,build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and finally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nd cultural community of“beauty representing itself with diversity and integri-ty”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lization mutual lear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文明互鉴的内涵要义、逻辑理路与价值遵循
2
作者 万晓红 陈瑾如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22,共11页
体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场域。基于纵向上“文明”概念与横向上“体育文明”概念的回溯,辨析“互鉴”、“文明互鉴”与“体育文明互鉴”等基本概念,通过基于典型案例的体育文明互鉴实践,... 体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场域。基于纵向上“文明”概念与横向上“体育文明”概念的回溯,辨析“互鉴”、“文明互鉴”与“体育文明互鉴”等基本概念,通过基于典型案例的体育文明互鉴实践,厘清体育文明互鉴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从前提、基础和条件三个维度分析和揭示体育文明互鉴何以成立的逻辑理路,并提出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较的窠臼、以文明对话消解文明隔阂、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冲突的体育文明互鉴的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体育文明 文明互鉴 体育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与器乐转译——以戏曲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转译为例
3
作者 王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5,240,共12页
在西方音乐本土化和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化的过程中,乐器是中、西方音乐突破语言障碍,进行交流融合、突破创新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西方乐器进行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音乐探索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本土作曲家有意识地在钢琴创作中引入戏曲... 在西方音乐本土化和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化的过程中,乐器是中、西方音乐突破语言障碍,进行交流融合、突破创新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西方乐器进行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音乐探索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本土作曲家有意识地在钢琴创作中引入戏曲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中西不同艺术领域、形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并在彼此音乐语言的借鉴与表达中产生转译。这一路径不仅可以重新激发传统戏曲的艺术活力,还可以促进两类艺术形式的优势互补以及中西文化的审美交流与文明互鉴,推动现代音乐的多样化、民族化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中国钢琴音乐 戏曲 民族化 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古代文论文明互鉴之路径——以“幽玄”范畴在日本的变异归化为镜
4
作者 曹顺庆 王熙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本古典文论范畴的“幽玄”流变为镜,可以更深入地观照中国古代文论自身。“幽玄”的流变之路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幽玄”从中国流变至日本的“他国化”变异之路,二是“幽玄”在日本的现代阐释之路。因而需首先对“幽玄”的中日流变之路进行追溯与考察,其次采取“迂回进入”的方法,以大西克礼对“幽玄”范畴的现代阐释路径为镜,审思其理路,概观其得失,以为思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这一百年命题提供镜鉴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古代文论 现代阐释 幽玄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科学史:近代实验科学的阿拉伯起源
5
作者 曹顺庆 高璐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1,228,229,共17页
近代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它的兴起与发展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同呼吸、共命运的动态历史。然而,西方学界长期歪曲和遮蔽东方文明的科学成就,将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简化为西方文明进步的单线叙事;而国内学... 近代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它的兴起与发展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同呼吸、共命运的动态历史。然而,西方学界长期歪曲和遮蔽东方文明的科学成就,将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简化为西方文明进步的单线叙事;而国内学界相关研究对西方话语亦步亦趋,致使知识体系话语常年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禁锢。基于文明互鉴历史史实可知,阿拉伯文明不仅在中世纪保存、传承、阐释了古希腊科学传统,更在哲学思想建构、科学方法论探索、数学工具革新与研究教育体制化方面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原创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兴起的重要环节。阿拉伯科学家率先建立并推广了实验科学方法并开展了自然数学化研究实践,其科学成果与方法论思想皆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科学家;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医院、图书馆、大学及天文台亦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社会建制的范本。重审近代实验科学的起源问题,揭示近代实验科学的阿拉伯起源,不仅是把握科学史学科话语主动权的一次积极尝试,更是重塑平等互鉴文明观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科学史 近代实验科学 阿拉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
6
作者 杨晓慧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71,共8页
国际影响力作为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通过促进人才流动、知识共享和文化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既是教育强国的内在本质规定,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为强大的... 国际影响力作为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通过促进人才流动、知识共享和文化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既是教育强国的内在本质规定,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为强大的国际传播力、交流互鉴力与教育引领力。提升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优化教育交流互鉴内容体系,全面加强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传播能力矩阵建设,拓宽完善立体化国际传播网络形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为解决世界普遍性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国际影响力 国际传播力 交流互鉴力 教育引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悟空热”:数字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子翔 张继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4,共13页
文化赋能论视角下,中华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外在结构下并非被动适应,而是能主动适应新媒介和技术实现“两创”与国际传播。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游戏改编,《黑神话:悟空》承载的中华文化借助游戏媒介实现“对外而通”“对内而生”... 文化赋能论视角下,中华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外在结构下并非被动适应,而是能主动适应新媒介和技术实现“两创”与国际传播。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游戏改编,《黑神话:悟空》承载的中华文化借助游戏媒介实现“对外而通”“对内而生”的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借助政府引领的“伞式效应”和社群式、价值链式、跨产业式蜂窝等民间社会发挥的“蜂窝式效应”的协同作用,《黑神话:悟空》在国内外引发“悟空热”,并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展示出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自生结构”的强大适应性和生命力,也为中国游戏产业及文化产品的出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数字时代 文化赋能论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建筑看湖北恩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柏权 黄天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制承载的文化符号来看,恩施的传统建筑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散落在恩施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恩施传统建筑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迁徙流动、中央权力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濡染、开放包容的心态等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传统建筑 文化符号 文化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文化的共情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古春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在交往实践中,既有各美其美的灵韵,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又有美美与共的“通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在交往实践中,既有各美其美的灵韵,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又有美美与共的“通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基础。各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情感意志有意味的形式表达,民族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抒情,折射出各民族的心理、情感、信仰,容易形成亲和力,产生共情,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律动,从共情中融会互通、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文化共情 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10
作者 张晶晶 张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0,共12页
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呈现新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涌现新需求、国际传播学科发展面临新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国际传播思想与实践中汲取理论源泉,以知识创造、理论对话、文明互鉴为创... 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呈现新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涌现新需求、国际传播学科发展面临新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国际传播思想与实践中汲取理论源泉,以知识创造、理论对话、文明互鉴为创新动力,深刻把握知识本源的原创性、理论内涵的科学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理念引领的全局观等特征。基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实际语境,面向全球发展新命题;发掘自主知识价值,创设理论对话新时空;打造互鉴融通窗口,开拓文明多样性知识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传播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理论成果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11
作者 曹清波 刘春荣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态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与实践结晶,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深远。该思想不仅通过构建平等互鉴、包容共生、共同发... 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态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与实践结晶,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深远。该思想不仅通过构建平等互鉴、包容共生、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交往范式,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创新性解决方案,更从三重维度系统回应了全球文明治理的核心议题:其一,通过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文明对话的价值共识;其二,依托文化主体性理论保障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存续;其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文明发展路径选择。这种兼具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的理论创新,为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新秩序确立了科学的认识论框架与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交流互鉴 文化主体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下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一鸣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方式之一,文章从出版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这一出版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主体、文化标识、文化信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价值论分析框架,尝试建构网络... 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方式之一,文章从出版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这一出版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主体、文化标识、文化信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价值论分析框架,尝试建构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间的理论关联,从管理机制、标识体系、主体培育、产业体系、技术赋能等角度提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网络文学海外出版 出版“走出去”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浙学研究的再出发
13
作者 何俊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4,159,共9页
浙学既呈现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又体现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回应与对未来的引领上。新时代浙学研究的再出发,需要不断深入理解浙学的内涵,同时转入现代与思考未来。浙学的内涵来自地域内学术思想的不断揭明、根源性论证和谱系性梳理。浙... 浙学既呈现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又体现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回应与对未来的引领上。新时代浙学研究的再出发,需要不断深入理解浙学的内涵,同时转入现代与思考未来。浙学的内涵来自地域内学术思想的不断揭明、根源性论证和谱系性梳理。浙学研究要真正转入现代,需要从具体现实问题出发,阐释其背后的学术思想基因。浙学的未来发展应置于广阔的文明互鉴视野之中,从东亚文明交流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进而观察与理解浙江人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互鉴中对浙学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浙学研究将在多维度中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学 现代性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正义: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向度
14
作者 郭国祥 涂业婷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6,共8页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现实的人”在交往中与他者产生“真正的社会联系”,进而使自身作为类主体和作为现实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实现。然而,在资本的规制下,此种“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仅被虚假的“类关系”所遮蔽,且...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现实的人”在交往中与他者产生“真正的社会联系”,进而使自身作为类主体和作为现实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实现。然而,在资本的规制下,此种“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仅被虚假的“类关系”所遮蔽,且由个体间交往推及至文明间交往,形成了以“交往异化”为表征的文明交往境况。马克思在揭露和批判资本逻辑主导下文明交往异化的基础上,以“人类解放”“人类史”和“人类社会”为理论视角,对文明交往价值进行了革命性重构,勾勒出超越资本逻辑、迈向人类解放的交往正义图景。文明交流互鉴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明交往的新范式,为破解人类文明交往的正义困境、共建交往正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异化 交往正义 文明交流互鉴 全球文明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叙事传统差异性探析
15
作者 钱践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7,共12页
从文明进程的历史维度考察,叙事传统受到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叙事传统孕育于文明诞生之前,深植于口述传播之中;世界上各主要文明形成差异化的叙事传统,书写传播起到固化作用;故事形式和内容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但叙事传统保持差异性;叙... 从文明进程的历史维度考察,叙事传统受到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叙事传统孕育于文明诞生之前,深植于口述传播之中;世界上各主要文明形成差异化的叙事传统,书写传播起到固化作用;故事形式和内容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但叙事传统保持差异性;叙事传统具有强持续性,在数字新媒体时代面向未来延续。中华文明的叙事传统相较于其他的叙事传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其中蕴含数千年未曾断绝的文明密码,是建设中华文明不断开创新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坚实基础和丰厚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传统 叙事体系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的《管锥编》与《管锥编》中的比较视域——钱锺书与比较文学的双向建构
16
作者 蔡熙 冯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钱锺书的《管锥编》围绕一个个在现代文明中逐渐“失语”的古代文论术语,将其置于比较视域中耙梳、举证与汇聚,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对话空间,从比较诗学的视域探寻东西方文明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寻求不同国族文化之... 钱锺书的《管锥编》围绕一个个在现代文明中逐渐“失语”的古代文论术语,将其置于比较视域中耙梳、举证与汇聚,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对话空间,从比较诗学的视域探寻东西方文明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寻求不同国族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并赋予其以新的诠释意义,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研究范式。从比较视域中的《管锥编》与《管锥编》中的比较视域做汇通性研究,考察钱锺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将比较视域渗透到中西诗学与中西文化的内在深层结构的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在文明互鉴中的开拓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钱锺书 比较视域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
17
作者 王弋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6,共5页
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事。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成为展示现代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文化意义表达形式的选择与构建,通过视觉设计转化为具有传播意义的表达形式,促进世界文... 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事。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成为展示现代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文化意义表达形式的选择与构建,通过视觉设计转化为具有传播意义的表达形式,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建。本文以杭州亚运会为例,以视觉形象设计的视角,深入探讨形象设计中的文化叙事、发展演变和系统构建,并尝试总结现代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国家形象 杭州亚运会 视觉形象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探析
18
作者 丁乾琨 贾蕾蕾 梁惠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明:其一,西方社会工业化转型、上海开埠通商及城市化进程为西式礼服的传播提供了外在基础条件;其二,西式男礼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款式及礼仪级别,且制作工艺完备、功能性较好,具备对外传播的内在必要条件;其三,近代上海自由、平等、摩登的新思潮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式礼服流行的重要引导和推动条件。西式礼服的传播经历了由颇受争议、到逐渐被吸纳、至最终融入上海各类礼仪活动的过程,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礼仪服饰推向世界舞台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服 跨文化传播 工业化 城市化 服装思潮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 被引量:16
19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212,共8页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孜以求力图解决的目标,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又一轮激烈的研讨。文章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更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于“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审视西方经验、西方实践以及西方理论。通过史实的梳证可知,包括“浪漫主义”“意象派”“新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诸多英美文论的形成明显汲取了来自中国文化哲学的元素。以此延展,文章提出了中外文论互鉴史研究、文论他国化变异研究、比较诗学变异研究等以中国为视角、以中国理论为建构方法的新领域,提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概念、创新性问题。做到知识自主,更要做到阐释自主,才能解决话语问题,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说不出”“不想说”“不敢说”的“卡嗓子”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文论互鉴 英美文论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