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万明 张淑林 裴旭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3年第6期33-36,85,共5页
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无疑是优秀人才,研究该群体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5~2011年度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依托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无疑是优秀人才,研究该群体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5~2011年度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依托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从获得者、导师、培养单位等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的群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全国优博 群体特征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邱均平 赵月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8,共7页
运用计量的方法和模型,从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和论文指导教师三个方面对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优秀博士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核心群体;(2)理工类... 运用计量的方法和模型,从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和论文指导教师三个方面对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优秀博士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核心群体;(2)理工类共占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67.79%,显示出学科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指导教师与其培养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服从洛特卡分布:f(yx)=0.759/x3.302,并且各学科门类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存在高度相关性,Pearson(皮尔生)乘积矩相关系数高达0.974,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行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位论文 优博 计量分析 洛特卡分布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根洲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1年第5期38-43,共6页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EDD)在不同能级高校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在同一能级高校之间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部委高校在获得NEDD方面占有绝对优势。NEDD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四个理科门类,理学门类NEDD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和...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EDD)在不同能级高校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在同一能级高校之间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部委高校在获得NEDD方面占有绝对优势。NEDD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四个理科门类,理学门类NEDD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文史哲学科NEDD基本集中在传统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学、农学、医学三个门类NEDD基本集中在具有相应行业背景的单位。从NEDD分布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在六十年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各博士授予单位应紧紧围绕学科竞争力打造优势、凝练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贪大求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获奖单位 分学科 分布特征 学科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存在马太效应吗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根洲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73-78,共6页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呈现非均衡性,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此项分布存在马太效应的结论。从总量、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三个维度的定量分析发现,存在马太效应的单位分别有7个、9个、4个,仅占15.56%、15.79%、10.00%的比例,而存在"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呈现非均衡性,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此项分布存在马太效应的结论。从总量、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三个维度的定量分析发现,存在马太效应的单位分别有7个、9个、4个,仅占15.56%、15.79%、10.00%的比例,而存在"反马太效应"的单位分别有32个、43个、33个,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1.11%、75.44%、82.50%,这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也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分布 非均衡性 马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优博论文多纬度分布研究——基于1999~2011年全国优博论文数据分析
5
作者 汪琴 耿有权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5期76-81,共6页
以1999~2011连续13年间产生的1279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优博论文的学科门类、所在区域、学位授予单位及导师分布的多维度计量分析,总结出其中一些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以7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为轴 被引量:3
6
作者 俞兆达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9,共15页
拔尖文科博士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生力量,内外联动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促进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的有力保障。文科博士学位论文作为衡量文科博士学业成就、科研水平和学术潜力的核心标志,其水平高低是判定文... 拔尖文科博士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生力量,内外联动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促进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的有力保障。文科博士学位论文作为衡量文科博士学业成就、科研水平和学术潜力的核心标志,其水平高低是判定文科博士“拔尖”与否的关键尺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是拔尖文科博士群体的典型代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致谢集中表达了该群体成长过程中所获社会支持的具身体验,是探察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素材。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对73篇全国文科优博论文致谢文本的混合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支持主体方面,导师引领多方重要他者为拔尖文科博士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圈层式护航;在社会支持介体方面,促进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的社会支持介体类型重叠且来源分化,物质和信息支持的显示度远高于情感和陪伴支持,情感和陪伴支持来源的二元分化隐含着学缘关系淡化的潜在风险;在社会支持受体方面,拔尖文科博士身处象牙塔尖的多维苦乐体验不仅叙述了低情感性支持对读博之“苦”的二次强化,也昭示着“苦中取乐”的成才路径和“同群竞优”所引发的“形式陪伴”风险。为此,应探索建立“一主多从,资青协同”的文科博士生导师组制,在培养过程中适当关心文科博士生的家庭背景与亲缘关系互动情况,并通过激发同群效应的积极意义,优化文科博士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博士 社会支持 全国优博 论文致谢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