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权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36,共5页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展开测算及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聚集现象,莫兰指数整体呈“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的态势。生产重心演变轨迹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呈“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演变态势。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促进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空间演变与“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区位重心演变趋势,且主要受到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重心演变轨迹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3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森林碳汇效率的时空分异、驱动及响应特征
4
作者 何淼 肖伟 +2 位作者 李莹 陈昕 黄俊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研究期内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特征符合东南高西北低的规律。新型城镇化对于森林碳汇效率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作用强度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强,空间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到内陆递减特征。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经济和土地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东部绝大多数省份则需要关注三者平衡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构建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的多元森林碳汇增效机制,拓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缩小东中西部在森林碳汇效率方面的差距,是有效增汇及实现碳中和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效率 重心转移 标准差椭圆 时空演进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核桃生产分布的变迁及发展建议
5
作者 李佳琪 白丽 《北方果树》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在树立大食物观、维护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核桃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快速增长,核桃的生产布局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1]。这种变化对核桃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基于2000—2022年全国... 在树立大食物观、维护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核桃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快速增长,核桃的生产布局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1]。这种变化对核桃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基于2000—2022年全国核桃的产量数据,作者运用重心—标准差椭圆、区位商指数、生产集中度系数等方法考察中国核桃的生产空间布局特性及变迁。结果表明,2000—2022年,由于新疆产量的迅速增加,使得产量重心不断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迁移,生产空间布局呈西北—东南分布,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及生产集中度高。同时,提出核桃产业发展建议,以促进西北主产区及其他地区的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产业 布局变迁 重心演变轨迹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
6
作者 郭凯路 王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迁移轨迹不明显;工矿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且向东北方向偏移。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黄河中游地区的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中部,林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3种用地类型偏移轨迹均不明显;其他生态用地重心先后落在吕梁市和临汾市。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南部,农村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动态度 时空演变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青贮玉米生产的集聚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颜姣姣 罗国庆 张翼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0,共6页
为观测青贮玉米生产的动态变化,研究基于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面板数据,选用重心模型分析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域变动。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剖析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政策支持对中国青贮玉米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观测青贮玉米生产的动态变化,研究基于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面板数据,选用重心模型分析青贮玉米生产集聚区域变动。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剖析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政策支持对中国青贮玉米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青贮玉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即2001—2021年间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量的莫兰指数总体上呈“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的发展态势。生产重心演变轨迹结果显示,我国青贮玉米生产区域重心呈现“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演变趋势。机制结果表明,粮食优势、财政扶持、务工收入增加是推进青贮玉米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生产基础设备、化肥施用、农业收益对本省份青贮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相邻省份青贮玉米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产规模 重心演变轨迹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枣产区迁移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鹏 张永凯 李新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7-275,共9页
枣是原产我国的特色经济林果,近20 a来,由于黄河中下游传统产区在成熟期遇雨裂果损失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我国枣栽培中心由传统产区向西北产区转移。随着“东枣西移”的不断推进,西北(陕甘宁新)已经成为我国枣产业主体,枣区转移也给我... 枣是原产我国的特色经济林果,近20 a来,由于黄河中下游传统产区在成熟期遇雨裂果损失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我国枣栽培中心由传统产区向西北产区转移。随着“东枣西移”的不断推进,西北(陕甘宁新)已经成为我国枣产业主体,枣区转移也给我国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诸多挑战。分析近20 a我国枣产量、栽培面积、土地产出率、生产集中度与产地集中度的变化特征,采用重心理论模型分析我国枣产区迁移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枣产区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我国枣产地集中度系数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0.66。新疆枣区土地生产率、生产集中度系数、比较优势明显高于东部传统枣区。近20 a来,我国枣产量重心、栽培重心、土地生产率重心分别由东向西移动2257.37、1629.58和264.99 km,其重心移动轨迹向新疆、陕西、甘肃、宁夏枣产区等优生区和最佳优生区迁移,呈现明显的“东枣西移”趋势。成熟期降雨量、粮食供给水平、非农就业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等因素是驱动枣产区迁移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为我国枣产区优化区域布局、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枣 产区迁移 重心演变轨迹 集中度系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玉钱 彭双云 +2 位作者 吕铭皓 陈晓弟 郭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51,共13页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从时间上看,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前后由年均增加约6.88×10^(3)hm^(2)转变为年平均减少约2.66×10^(4)hm^(2),受政策、经济和城市化影响导致其变化最剧烈。从空间上看,耕地非农化集中分布于滇中城市群的中部、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区域间耕地非农化差异变小,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滇中城市群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和草地,少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变化型耕地中有54.60%与草地相关,29.33%与林地相关,4.64%与建设用地相关,主要发生在滇中城市群的中部、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区域。(4)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5)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社会经济中的农业人口、国有固定产投资和城市化率是耕地非农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18,0.11,0.10;而自然因素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在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和扩张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7,-0.15。[结论]研究结果揭示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路径及驱动机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滇中城市群的耕地保护和耕地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变化轨迹分析 空间格局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施琪 王文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302,313,共11页
[目的]以县域为单位对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和集聚特征,以期为福建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1980,1990,2000,2010,2020年5期... [目的]以县域为单位对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和集聚特征,以期为福建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1980,1990,2000,201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福建省耕地资源主要呈带状分布于东南沿海,且耕地面积随时间推移逐年减少。②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耕地非农化程度不断加剧,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向全省范围扩散。耕地非农化高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类型。③福建省耕地非农化重心偏离于几何中心,其分布具有非均衡性。耕地非农化重心主要位于该省几何中心东南方向,沿先西南后东南再西北的路径转移。福建省东南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程度仍高于西北部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的总体趋势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迁移。④福建省耕地非农化呈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变化对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起主导作用,“高—高”集聚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转移,“低—低”集聚数量减少。[结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程度不断加深,空间聚集度加强及耕地非农化重心逐渐向西北地区移动。为确保粮食安全,兼顾经济发展,应采取合理措施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骏南 潘博华 +1 位作者 郑文科 张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7,共1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旱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与其他地类间的相互流动。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陕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轨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过程中普遍存在往复和折返的运动轨迹。3)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同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分布和转化规律,关中地区生活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陕北地区以生态保育用地和粮食生产用地相互转化为主。4)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仍会以城镇化建设为重;林草地等生态价值明显的地类面积下降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轨迹弦图 重心转移 PLUS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晓淼 冯艳 +2 位作者 张玲玲 穆战强 孔德政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76-84,共9页
以伊洛河流域有年代记载的95个传统村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实地调研和制图等方法,对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进行可视化展现,定性、定量地分析该流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伊洛河流域有年代记载的95个传统村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实地调研和制图等方法,对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进行可视化展现,定性、定量地分析该流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总体呈聚集型特征,核密度高值区位于伊洛河上游山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各时期村落重心点分布方向呈现“西(略偏南)—东(略偏北)”的特征。在时空演变上,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呈U字型,经历了先秦肇始,秦汉—隋唐收缩,宋元拓展,明清饱和4个阶段。村落选址经历了上游—下游—上游的变迁过程,且均为聚集型分布,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聚落选址与水关系的变化,以及土地由易到难的开发过程。在影响因素上,其时空格局演变是地形地貌、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传统村落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分布重心 分布密度 历史时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迹可控的微型水母机器人研制
13
作者 王琦 李绿洲 +2 位作者 董旭 袁宁一 丁建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0-1248,共9页
为解决微型机器人在较小机身尺寸下实现高效轨迹控制的难题,设计并研制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其由气室、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三部分组成,尺寸仅为6.8 cm×5.3 cm,可通过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协同控制有效实现水下轨... 为解决微型机器人在较小机身尺寸下实现高效轨迹控制的难题,设计并研制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其由气室、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三部分组成,尺寸仅为6.8 cm×5.3 cm,可通过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协同控制有效实现水下轨迹可控.水下实验验证了机器人JRT沿竖直方向游泳和悬停、水平定向游泳以及水平弹射功能,并通过对机器人JRT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游泳过程中的力平衡关系和运动状态数据分析提出了轨迹控制方案,测得水平定向游泳的速度可达到1.7 cm/s,轨迹偏差为0~3.4 cm,展现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较好的轨迹控制能力,可见其在水下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机器人 微型水母机器人 电磁驱动 轨迹控制 运动分析 重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功能分区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泉来 吕敏敏 +3 位作者 杨延伟 项鑫 谢雨薪 周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均产量平均值较2001年分别提高61.50%和31.71%,但增长幅度趋缓,粮食产量提升空间趋紧;粮食生产的高产区不断扩大,空间上形成豫东平原、豫北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核心区,耕地质量建设是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未来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2001—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鄢陵县,整体沿南偏东约17.3°方向移动了14073 m,2001—2010年向东南向移动,2010年后缓慢向西北向移动,移动距离逐阶段减小,粮食生产趋于平衡;粮食生产总量空间上具有强的正自相关性,高-高和低-低自相关类型并存,结合粮食产量,划定粮食生产的一级核心区、二级核心区、潜力提升区和一般生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演变 重心模型 功能分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尺度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宇航 殷浩凯 +3 位作者 解文艳 周怀平 杨振兴 刘志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082,共12页
为探究乡镇尺度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以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为例,基于1982(第二次土壤普查)、1998、2008、2018年四个时期的样点土壤数据,采用地统计学与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和速效磷(AP)的时... 为探究乡镇尺度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以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为例,基于1982(第二次土壤普查)、1998、2008、2018年四个时期的样点土壤数据,采用地统计学与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和速效磷(AP)的时空变异特征,并结合重心模型探究养分的重心迁移方向,揭示宗艾镇1982—2018年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2—2018年土壤SOM、TN和AP、AK平均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3.30、0.19 g·kg^(-1)和7.75、53.13 mg·kg^(-1)。平均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26.92%、26.39%、131.80%和70.31%。1982—2018年SOM和AP含量呈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而AK和TN含量则不断增加。与1982相比,2018年SOM、TN、AP和AK的块基比均有所提高,表明四个时期的养分受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受非结构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人为活动干扰对其影响越来越大。2018年研究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AK含量的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AP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SOM和TN含量在研究区正南方向的空间分布不断增强,AP和AK含量在研究区东南方向的空间分布不断增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逐渐趋于集中,AP、AK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趋于分散。研究表明,施肥、秸秆还田是影响宗艾镇养分含量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应结合实地条件开展旱地作物秸秆适水还田并注意“控氮稳磷减钾补微肥”,以确保稳定提升耕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壤养分 克里金插值 重心模型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成 赵亚玲 +2 位作者 任敏敏 靳轶婷 吕丝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给予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国家湿地公园在黄河流域呈“双核多点”的密度特征,2015年和2022年则呈“多核连片”的分布趋势,公园数量与面积均有大幅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作用不断增强。(2)2010—2022年,湿地公园重心坐标总体上向东北移动247.31 km,具有显著的“东北—西南”分布特征。分流域来看,中游省区重心移动距离最大,下游省区移动最小。(3)自然环境维度对湿地公园分布影响有限,社会经济维度则在湿地保护修复和公园建设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人均GDP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因子分别在社会与自然维度中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湿地公园 时空分异 重心演化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洞庭湖流域时空演变研究
17
作者 傅铭哲 郑渊茂 +2 位作者 钱长照 贺秋华 余姝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正确获取流域时空演变趋势对于保护和建设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7—2021年遥感数据,采用NDWI水体指数阈值法(标准化差异... 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正确获取流域时空演变趋势对于保护和建设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7—2021年遥感数据,采用NDWI水体指数阈值法(标准化差异水体指数),分析了洞庭湖在此期间的湖泊流域面积变化趋势,研究了流域重心的迁移趋势,探讨了流域关键问题和脆弱环节。结果表明,大通湖在2017年至2021年3月下旬期间水域变化不大,保持在稳定状态。通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相对比较大,尤其2019年相比2018年呈断崖式萎缩,由2018年的863 km^(2)萎缩到2019年的648.02 km^(2),减幅214.98 km^(2)。影响湖泊演变的气象因素中,降雨与气温相关性最高。该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的制定和科学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洞庭湖流域 NDWI 时空演变 重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飞行机械臂建模及动态重心补偿控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钟杭 王耀南 +2 位作者 李玲 刘洪剑 李力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旋翼飞行机械臂是将多关节机械臂固连在旋翼飞行平台上而组成的一种面向主动任务操作的特殊系统,其飞行平台和机械臂之间存在强耦合特性.本文针对机械臂的规划运动对飞行平台的干扰问题,建立了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动态计算系... 旋翼飞行机械臂是将多关节机械臂固连在旋翼飞行平台上而组成的一种面向主动任务操作的特殊系统,其飞行平台和机械臂之间存在强耦合特性.本文针对机械臂的规划运动对飞行平台的干扰问题,建立了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动态计算系统重心位置坐标,设计出基于backstepping的动态重心补偿控制方法,针对补偿项测量噪声问题设计了二阶低通滤波器,并使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在相同的参数条件下,具有动态重心补偿项的控制算法比没有重心补偿项的控制算法在轨迹跟踪和姿态稳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飞行机械臂 重心补偿 轨迹跟踪控制 反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及贡献度分解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露 龚承柱 +1 位作者 李兰兰 帅传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0-97,共8页
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和清洁的能源正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研究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可以厘清天然气供需空间迁移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天然气供需现状,然后运用重心理论研究了中国天然气2000-2011年供需重心... 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和清洁的能源正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研究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可以厘清天然气供需空间迁移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天然气供需现状,然后运用重心理论研究了中国天然气2000-2011年供需重心迁移路径,进而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计算不同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不存在交叉,其中生产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消费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天然气生产重心迁移量比消费重心迁移量大,消费重心变动比生产重心变动更加剧烈,天然气供需不均衡加剧。在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过程中,西北片区对产量迁移的贡献度最大,华东片区对消费量迁移贡献度最大。根据天然气供需重心的迁移方向和区域贡献度可以发现,提高国内常规气田产能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对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天然气管道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平衡天然气供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供需关系 重心迁移 夏普利值 贡献度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安市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姗 唐楠 +1 位作者 魏东 李建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7-991,共5页
探讨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规律,以及二者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西安市制定合理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2000—2011年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分析二者迁移变化... 探讨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规律,以及二者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西安市制定合理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2000—2011年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分析二者迁移变化的规律、时序及相互间作用关系。得出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移动具有同向性,并与城市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同时,人口重心变动相对于经济重心具有滞后性。并据此推断西安市未来人口和经济重心将继续向北部地区移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重视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强北部地区城市设施建设配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空间演变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