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6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时空演变与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柯水发 万深玮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洪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2—2020年共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三级指标赋权,测算中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情况以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其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捕捉全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再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并分解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贡献率,同时借助Moran’s I检验各省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后,应用障碍因子识别方法找出阻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结果】1)在样本期内,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2)全国及各地区内和地区间,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基尼系数变化均处于波动中上升状态,且各省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3)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受单位林业劳动生产率、新兴新质林业产业产值占比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素制约。【结论】未来,应完善新型林业劳动者所需的培训体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调整新型林业劳动资料所需的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升级;优化新型林业劳动对象所需的政策体系,打通价值转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 形成逻辑 时空演变 障碍因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叶林 朱志刚 陆海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均具有波动提升态势,前者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峰距逐渐变窄的右移趋势,后者核密度曲线具有“多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右尾延展度变小的右移趋势。(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呈现东部沿海城市较高、中西部偏低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东部珠江入海口附近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西北—东南方向移动。(3)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与政府调控负向抑制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正向推动作用较大,信息化水平呈负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TOBIT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 蓝水英 +1 位作者 李静怡 余冰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表现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群内部,这种差异在城市群之间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城市群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人口格网分布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米瑞华 刘书敏 倪世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利用第五至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探索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农业人口格网化方法,获得陕西省1.5 km农业人口格网密度数据,揭示农业人口分布的特征和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2020年陕西省农业人口在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分布密集,陕北高原和秦巴... 利用第五至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探索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农业人口格网化方法,获得陕西省1.5 km农业人口格网密度数据,揭示农业人口分布的特征和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2020年陕西省农业人口在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分布密集,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地相对稀疏;在河谷地带分布相对密集,而在城市核心区、难利用土地以及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密度极低。2000—2020年,陕西省农业人口密度全域普遍下降,但各地降幅存在差异,致使空间不均匀性加剧,其原因可能在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农业人口规模下降速度不同。精度验证发现,农业人口格网数据与人口普查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农业人口格网数据集的拟合精度较高。研究减轻了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充分捕捉了农业人口分布的细节信息,对加快塑造分布合理的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分布 人口数据格网化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演变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时空演变、利用效益与发展对策
6
作者 吕宁 汪峰 +2 位作者 刘瑜 周卫 尹飞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0-1454,共15页
滩涂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数量与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掌握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数量时空演变、利用成效及存在问题,可为滩涂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现有沿海滩涂面积达到151.2万h... 滩涂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数量与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掌握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数量时空演变、利用成效及存在问题,可为滩涂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现有沿海滩涂面积达到151.2万hm^(2),沿海省份均有分布,其中江苏省占比最高(占全国的25.4%),近年来,我国滩涂面积总体呈现缓慢淤涨态势,据估算,每年淤积增长量约为3万hm^(2),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我国滩涂围垦利用历史悠久,利用方式有盐田制盐、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港口-城镇-工业建设、湿地保护与旅游及新能源开发等,利用方式的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不同区域滩涂资源的开发数量、强度及利用潜力均呈现强空间异质性,生态承载力与环境负效应是其开发利用的主要约束因子。综合效益比较来看,种养结合与新能源开发利用优势突出。由于滩涂成因复杂,且受围垦政策限制,当前主要以湿地保护和渔业养殖为主,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效率较低,其生态及经济价值均有较大的挖潜空间。基于新时期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提出加强滩涂资源属性界定与数量动态监测、科学测度不同利用方式潜力、加大科技创新支撑、配套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时空演变 围垦利用 区域分异 湿地保护 海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7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与多因子驱动机制
8
作者 郑德凤 李欢欢 +1 位作者 郝帅 乌日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4-723,共10页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与多因子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1年省际碳排放强度总体呈先缓后急的下降趋势,时间尺度上,从38.464 t·十万元^(-1)(2000年)下降到12.872 t·十万元^(-1)(2021年),同时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表现为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曲线整体呈左移趋势,主峰形态的高度变高、宽度变窄,并呈多峰分布,说明碳排放强度处于动态减少趋势,且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缩小。碳排放强度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特征,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南—东北—西北—北。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集聚性不断增强;热点分析集聚效应为东南冷、西北热。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中,外商投资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程度最大,且多因子交互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作用,因此降碳减排工作要综合考虑多因子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制定和实施地域性低碳策略至关重要,根据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提出针对性降碳措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集聚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9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尹义星 赵荣钦 李中轩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147,共7页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商丘降幅最大,商丘经济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平顶山增幅最小,濮阳社会效益指数增幅最大、鹤壁降幅最大;2)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数重心分布于郑州和许昌,呈现向东北迁移趋势,其中生态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效益指数重心分别呈现向东南、东和东北迁移趋势;3)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污水处理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亿元农业总产值用水量、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自来水普及率分别是鹤壁、漯河、周口3个地级市,洛阳、平顶山2个地级市,安阳、新乡、焦作、濮阳、济源5个地级市,许昌、三门峡2个地级市,南阳、商丘、驻马店3个地级市第一大障碍因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是开封、信阳、郑州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时空演化 综合指数法 障碍度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0
作者 姚丽芬 王苏珊 程瑞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旅游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和障碍度模型,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比较2009—202... 旅游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和障碍度模型,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比较2009—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承载力呈现逐步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分异,呈“东高西低”“燕山高,太行山低”的不均衡态势。(2)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承载力关键障碍子系统是影响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和驱动力子系统,关键单项障碍因素是旅游收入占比、旅游景区密度、游居比、科研投入强度等。(3)从文旅融合、科技投入、设施建设、品牌体系、社区参与、生态监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带生态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文化旅游带 生态承载力 时空演变 障碍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11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
12
作者 沈红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9-64,共6页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共同富裕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共同富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不同等级间的类型转移状况比较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空间滞后条件下共同富裕水平依然存在“等级锁定”现象。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水平 区域差异 时空演化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关付新 刘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161,共7页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时空格局演进的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谷物集中度由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口粮生产在中部地区和南方集聚,东北地区口粮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2)粮食、谷物、口粮生产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相对方位是粮食靠西,谷物向东北,口粮偏南;(3)粮食、谷物、口粮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4)粮食、谷物、口粮生产的时空格局受到受灾面积、人均GDP、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按照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升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实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制定更精准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重心转移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障碍因子识别
14
作者 宋宏 邹正宏 +1 位作者 杨智杰 秦嫣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1,60,共7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考察了陕西省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区域差异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①陕西省城市整体韧性水平持续增长,但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扩大...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考察了陕西省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区域差异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①陕西省城市整体韧性水平持续增长,但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扩大,尤其是初期低韧性城市后期韧性增幅更显著。②韧性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布局特征,且东西方向的韧性差异更为突出。③区域总体韧性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起主导作用;陕南地区内部韧性差异在增大。④社会因素成为制约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西安市与其他城市在指标层的障碍因子具有明显差别,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人均GDP等是关键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姜钰 王一童 +2 位作者 郑文欣 吉静一 刘雨萌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26,195,共9页
基于对2005—2021年东北三省及36个地级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的计算,构建碳足迹模型,分析碳吸收、碳排放与碳足迹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莫兰指数及ArcGIS 10.8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地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空间相关性;采用LMDI... 基于对2005—2021年东北三省及36个地级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的计算,构建碳足迹模型,分析碳吸收、碳排放与碳足迹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莫兰指数及ArcGIS 10.8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地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空间相关性;采用LMDI模型对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看,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整体碳吸收量与单位面积碳吸收强度均呈先下降后波动式上升的态势。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与碳排放量均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5—2021年,东北三省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性上升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全年呈现正相关,且局域空间自相关的显著区域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3)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规模是影响碳足迹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前者表现为负向驱动作用,其提高对碳足迹呈抑制效应;后者则表现为正向驱动因素,其扩大对碳足迹呈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文会 张攀 石路仡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28,共10页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分布与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构建的风险场模型能够对高速公路事故路段多交通要素产生的风险可视化,可以有效评估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事故区域占用双车道的场景比占用单车道的场景的速度分布曲线波动更大、制动持续时间更长、减速度更高;换道避障行为相较于不换道避障行为的行车风险波动性更大,危险程度更高。研究成果可为事故路段行车风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速公路 行车风险场 时空演变 驾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板数据的农业“三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17
作者 陈卫洪 欧升琴 +2 位作者 应小秋 杨春梅 耿芳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0-1686,共17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下,农业数字化是驱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与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支撑,农业绿色化则作为贯穿发展的价值主线,通过系统性重构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 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下,农业数字化是驱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与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支撑,农业绿色化则作为贯穿发展的价值主线,通过系统性重构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点。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从农业数字化、现代化、绿色化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农业数字化、现代化、绿色化(“三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三化”系统存在显著协同效应,2022年整体达中度协调水平;2)区域间,农业“三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东部和中部大于西部和东北的空间格局,但区域间差异逐步收敛;3)农业现代化是核心驱动力,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态友好性推动“三化”协同;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三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潜力差异明显但趋向均衡。基于此,提出推进数字基建融合与构建数字农业人才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驱动的区域协同机制、以农业技术投入驱动现代化转型、实施精准施策推动发展潜力释放等建议,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 农业现代化 农业绿色化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研究
18
作者 韦少凡 刘喜凤 +1 位作者 刘春莲 滕汉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1-204,共14页
通过熵权法、空间基尼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乡村地域多功能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与类型识别,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乡村地域功能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乡村地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空间集中... 通过熵权法、空间基尼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乡村地域多功能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与类型识别,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乡村地域功能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乡村地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空间集中度偏低,生态功能相对较高,3种功能时空演变具有显著的规律性。中国乡村地域生产功能明显增强,主要分布范围从平原地区向丘陵、高原地区蔓延;生活功能缓慢增强并向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周边集聚;生态功能强度略有下降并向山区和高原地区集聚。从功能类型来看,中国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无功能主导型。从影响因素来看,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因素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均有显著影响,而社会环境、区位条件因素对3种功能的作用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功能主导下的乡村地域可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合理促进乡村发展,而各乡村之间可采用集群式发展策略消除发展失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 时空演变 功能类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19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测度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基于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相结合的视角
20
作者 孙涛 王硕 栾翔茹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4,共14页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理论内涵,利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联系、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结合等思路创新性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2013—2021年中...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理论内涵,利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联系、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结合等思路创新性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2013—2021年中国28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大部分省份的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城镇化快速推进伴随的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影响居民主观感知,进而对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提升构成挑战;第二,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会进一步加大低融合水平路径的锁定程度,而高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会改善低融合水平省份的现状;第三,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全国总体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第四,全国整体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相对β收敛机制,且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收敛速度最高。因此,须强化“质量”关键意识,实现城乡融合质量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水平测度 主观感知 时间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