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evolution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high pressure water jet impact on thermal rock
1
作者 Jianming Shangguan Zhaolong Ge +2 位作者 Qinglin Deng Yuhuai Cui Zhi Y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5年第3期483-497,共15页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ressure water jet assisted breaking of deep underground rock engineering,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ock temperature on the rock fragmentation process under jet action is still unclear.Th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ressure water jet assisted breaking of deep underground rock engineering,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ock temperature on the rock fragmentation process under jet action is still unclear.Therefore,the flui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ock fracture behavior during jet impingement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reaking process of high-temperature rock by jet impac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itial fluid-solid contact stage,intense thermal exchange stage,perforation and fracturing stage,and crack propagation and penetration stage.With the increase of rock temperature,the jet reflection angles and the time required for complete cooling of the impact surfa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while the number of cracks and crack propagation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and the rock breaking critical time is shortened by up to 34.5%.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the center temperature of granite at 400℃ rapidly decreased from 390 to 260℃ within 0.7 s under jet impact.In addition,a critical temperature and critical heat flux prediction model considering the staged breaking of hot rocks was established.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to guide the water jet technology assisted deep ground hot rock excavation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evolution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Fracture process Water jet Thermal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Ore-forming Effect of Mantle-derived Fluid 被引量:2
2
作者 Meng Qingqiang Wu Jianfeng Zhang Liup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4-49,共6页
Based on summarizing of the effect of mantle-derived fluid on the formation of ores, especially on gold ore, and with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ore from the action of shallow-deep fluid, the ... Based on summarizing of the effect of mantle-derived fluid on the formation of ores, especially on gold ore, and with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ore from the action of shallow-deep fluid, the transportation effect of the thermal energy by mantle-derived flui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effect of mantle-derived fluid on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the proof from geochemistry and fluid i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mantle-derived fluid not only supplied source materials for hydrocarbons, but also supplied essential energy and matter necessary for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s. The mantle-derived fluid had a good effec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an adverse effect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antle-derived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derived fluid ore-forming effect mantle or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id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ultra-deep gas reservoirs in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of northwest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LI Jianzhong BAI Bin +6 位作者 BAI Ying LU Xuesong ZHANG Benjian QIN Shengfei SONG Jinmin JIANG Qingchun HUANG Ship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4期719-730,共12页
The fluid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of the ultra-deep gas reservoirs in th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in section,cathodoluminescence,inclusion ... The fluid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of the ultra-deep gas reservoirs in th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in section,cathodoluminescence,inclusion temperature and U-Pb isotopic dating,combined with gas source identification plat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evolution profiles established based on burial history,thermal history,reservoir formation history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Th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marine ultra-deep gas reservoirs in the Qixia Formation has undergone two stages of dolomitization and one phase of hydrothermal action,two stages of oil and gas charging and two stages of associated burial dissolution.The diagenetic fluids include ancient seawater,atmospheric freshwater,deep hydrothermal fluid and hydrocarbon fluids.The two stages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happened in the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espectively,and the Middle to Late Cretaceous is the period when the crude oil cracked massively into gas.The gas reservoirs in deep marine Permian strata of northwest Sichuan feature multiple source rocks,composite transportation,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and late finalization.The natural gas in the Permian is mainly cracked gas from Permian marine mixe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with cracked gas from crude oil in the deeper Sinian strata in local parts.The scale development of paleo-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table and 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keys to the forming large-scale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northwest Sichuan Basin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accumulation evolution fluid sources hydrocarbon charging gas accu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类油基钻井液在美15x井的试验应用
4
作者 崔露 周兰苏 +3 位作者 罗文丽 曾思云 张晓东 李嗣洋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8年第4期5-8,共4页
针对福山油田流二段泥岩具有水敏性、硬脆易裂的特性,在美15x井试验应用EVOLUTION类油基钻井液。该钻井液体系具有抑制性强、润滑性和触变性好、储层保护效果佳、环保效果卓越等优点。美15x井三开采用类油基体系钻涠洲组、流沙港组一、... 针对福山油田流二段泥岩具有水敏性、硬脆易裂的特性,在美15x井试验应用EVOLUTION类油基钻井液。该钻井液体系具有抑制性强、润滑性和触变性好、储层保护效果佳、环保效果卓越等优点。美15x井三开采用类油基体系钻涠洲组、流沙港组一、二、三段,通过调整K+含量增强钻井液抑制性和稳定井壁的能力。实钻表明:流二段泥岩主要以物理应力垮塌为主,若钻进流二段地层之前,合理提高钻井液密度,有利于抑制垮塌,提高储层保护效果;同时类油基钻井液良好的润滑性和触变性,能够有效地降低压耗和激动压力,提高水马力利用率,增强破岩效率,提高机械钻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类油基钻井液 抑制性 润滑性 垮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块沙河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
5
作者 白福祥 刘佳佳 +4 位作者 李昱晓 杨航 余达 贾祯 陈福川 《矿产勘查》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沙河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保山地块中部,是近年来在北部核桃坪矿集区和南部芦子园矿集区之间发现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沙河厂矿床开展了矽卡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流体包裹体激... 沙河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保山地块中部,是近年来在北部核桃坪矿集区和南部芦子园矿集区之间发现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沙河厂矿床开展了矽卡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和显微测温,以及硫同位素研究,揭示沙河厂铜多金属矿床的硫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隐伏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且有少量地层硫的混入。成矿流体也起源于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有大气降水持续混入。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混入导致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可能是沙河厂矿床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沙河厂矿床矿成矿期次、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等方面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保山地块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区域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厂矿床 硫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组多类型流体多期次改造作用下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磊磊 魏国 +4 位作者 于志超 鲁雪松 周慧 王珊 李昌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6,共12页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计算多期次流体对储层孔隙的叠加改造,定量恢复地质时间尺度的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灯四段地层受到大气淡水、海水、有机酸和热液4种流体多达6期改造影响,控制孔隙度的主要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胶结作用,矿物间以方解石—镁方解石—白云石之间的转化为主;不同类型的流体对储层的改造差异较大,充足的大气淡水为建设性流体,而海水、有机酸和热液均为建设性—破坏性共存的流体;多期次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有叠加效应,储层最终的物性条件取决于多期次流体的综合改造,同时流体改造的顺序对储层孔隙度的演变影响也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多类型流体 叠加改造 孔隙度演化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流体来源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薛一帆 文志刚 +5 位作者 黄亚浩 张银涛 乔占峰 张天付 李梦勤 王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脉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海源地层水,未见氧化性流体侵入,表明深层—超深层油气晚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通过包裹体测温投点埋藏史结合碳酸盐岩低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厘定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层奥陶系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距今(459±7.2)Ma(加里东中期)、(348±18)Ma(海西早期)和268Ma(海西晚期),富满油田北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海西早期,且油气充注与断裂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U-PB同位素定年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佳琦 赵靖舟 +1 位作者 李军 杨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1,14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相较于盆地内部,其构造活动强烈,地层抬升幅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导致研究区与盆地内部天然气成藏存在差异。利用单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冷热台等实验仪器,对研究区盒8段13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开...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相较于盆地内部,其构造活动强烈,地层抬升幅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导致研究区与盆地内部天然气成藏存在差异。利用单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冷热台等实验仪器,对研究区盒8段13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开展了岩相学显微观察、测温测盐和古压力恢复,并结合地层埋藏史—热史厘定了大宁—吉县区块盒8段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烃类包裹体类型有CH_(4)+CO_(2)包裹体、CH_(4)包裹体及含碳质沥青包裹体。前两类烃类包裹体对应的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90~160℃,具有双峰分布特征,第3类包裹体形成时期温度较高,成岩作用阶段已达到晚期,几乎不发育与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通过计算得出含碳质沥青反射率介于2.79%~3.32%,处于高成熟阶段,为原油裂解形成。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存在三期充注成藏过程:第Ⅰ期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为90~120℃,天然气充注期距今175~155 Ma,古压力系数达到1.43,对应于早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第Ⅱ期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130~160℃,天然气充注期距今145~110 Ma,为主成藏期,充注完成时古压力系数达1.57,对应于早白垩世;第Ш期为裂解期,烃类包裹体为含碳质沥青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温度高于200℃,其成因为原油在早白垩世末裂解形成,古压力系数增加到2.0,距今110~1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宁—吉县 盒8段 流体包裹体 压力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岩生-储-排油特征及演化模式
9
作者 葛云锦 贺永红 +3 位作者 许璟 马芳侠 杜克锋 李红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量出现在成熟度R o=1.0%附近,生油量约为120 mg/g TOC,而后随着成熟度增高,生液态烃量逐渐降低,气态烃量逐渐增加,累积生烃量持续增大;排出页岩油量随成熟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 o为1.15%时液态烃排出量最大,约为64.55 mg/g TOC,之后随后成熟度继续增大,液态烃排出率迅速降低;随热演化程度升高,泥岩微孔体积持续增大,中孔体积先增大后减少,大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宏孔持续增大;可动流体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不同成熟度泥岩可动流体平均为23.17%;长7泥岩生储排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低成熟阶段、成熟—自饱和阶段、成熟—排油阶段、成熟—高成熟阶段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生排烃 可动流体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并列超空泡射弹高速斜入水流体动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韩可新 刘海晓 +2 位作者 漆超 陈志宏 吕续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10,I0002,共16页
在对水下目标连续、密集的打击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多体间的运动干扰和空泡非定常耦合等问题,使得流场结构和运动特性变得复杂。为分析并行超空泡射弹高速入水过程中流场的相互干扰规律,采用CFD方法建立并列弹高速斜入水流体动力特性研究... 在对水下目标连续、密集的打击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多体间的运动干扰和空泡非定常耦合等问题,使得流场结构和运动特性变得复杂。为分析并行超空泡射弹高速入水过程中流场的相互干扰规律,采用CFD方法建立并列弹高速斜入水流体动力特性研究数值模型,同时将并列弹与单个弹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明确并列弹高速入水空泡形态和流场分布与单个弹的差异,并进一步给出弹间干扰特性随并列弹轴线间距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较单个弹入水过程,随着轴线间距的减小,并列弹的流体动力特性变化复杂;当轴线间距增大至G=4时,并列弹的流体动力特性与单个弹差异不再显著。并列弹高速入水时,双空泡形态呈现镜面对称特性,内侧空泡受挤压贴近弹体表面,随轴线间距的增加,空泡间的干扰作用逐渐减弱;高压区和低速区主要存在于射弹头部,且轴线间距较小时,出现高压区重叠现象;随着轴线间距减小,内侧空泡压力、速度分布对空泡演化的影响程度在入水深度较深位置更为明显。由于射弹表面内外侧压差的作用,使射弹姿态产生显著变化,表现为弹头相互排斥,弹尾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斜入水 空泡演化 弹间干扰 数值模型 流体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被引量:110
11
作者 胡文瑄 陈琪 +1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0-818,共9页
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 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一般小于20μg/g),显著的正Ce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2)大气降水淋滤-渗滤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于正常白云岩,Ce正异常显著降低,甚至出现负Ce异常,其中淡水淋滤成因的方解石脉具最低的稀土元素含量。3)成岩-成烃流体作用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稍微降低,但配分模式保持与海水类似,与之相关的白云石次生加大边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和CeSWN值,成岩流体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和CeSWN值明显高于围岩,但两者都显示了海水来源特征。4)热液作用模式。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出现正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起伏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别模式 稀土元素 流体作用 成岩演化 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大邑地区为例 被引量:48
12
作者 罗文军 彭军 +5 位作者 杜敬安 杜垒 韩海臣 刘焕 李剑波 唐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5,301,共10页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成果,确定了胶结物充填的序次及各期胶结物相对含量;并在各期胶结物中找出特征包裹体进行温度检测,结合储层埋藏史、热史等资料,确定了各期胶结物的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的时间及次序;此外,描述了储层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率与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的形成历史,确定了储层致密化时间。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史,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李艳霞 刘洪军 +5 位作者 袁东山 张枝焕 朱筱敏 钟大康 蔡进功 谢忠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80,295,共8页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 ,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同样 ,方解石、白云石在含水饱和带及低含油饱和带与高含油饱和带相比也较发育 ;粘土矿物伊利石也具有此特征。但长石的溶蚀却在含油饱和带中明显高于含水饱和带 ,这说明石油充注改变储层孔隙中矿物生长的微环境 (矿物成分、pH值、Eh、CO2 分压及其他孔隙流体性质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充注 储层矿物 成岩演化 油饱和带 水饱和带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4 位作者 陈旭 马玉华 杨文帅 刘洪平 李培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6-1026,共11页
以平湖构造带平湖组中下段为例,基于烃源岩及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尝试利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厘定的油气充注史结合储层岩石学恢复的孔隙度演化史,得到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之间具有"独特"的耦合关系,从而识别出该区... 以平湖构造带平湖组中下段为例,基于烃源岩及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尝试利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厘定的油气充注史结合储层岩石学恢复的孔隙度演化史,得到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之间具有"独特"的耦合关系,从而识别出该区存在2种不同成因类型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即第1期(16.2~13.8 Ma)油充注于储层致密化之前,在浮力作用下进入储层,形成"后成型"致密油藏;第2期(5~0 Ma)油气充注于储层逐渐致密化时期,在浮力和毛细管压力共同作用下进入储层,形成"边成藏边致密型"油气藏。同时分别对应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早期侧向充注古构造、晚期改造"的复合成藏模式和"原油从源岩垂向充注于圈闭,同时受后来天然气气侵改造"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构造带 流体包裹体 致密砂岩 成岩 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鹏春 刘春晓 +2 位作者 张渊 龙利平 张利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2-808,共7页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组成以(K^++Na^+),Cl^-离子为主,大部分为 CaCl_2型水,矿化度变化介于4.8~220.2 g/L,r_(Na)+/r_(Cl^-)比值变化介于0.26~0.85之间,说明变质程度小,可能是海水发生蒸发浓缩作用之后被淡水所混合的产物。受断...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组成以(K^++Na^+),Cl^-离子为主,大部分为 CaCl_2型水,矿化度变化介于4.8~220.2 g/L,r_(Na)+/r_(Cl^-)比值变化介于0.26~0.85之间,说明变质程度小,可能是海水发生蒸发浓缩作用之后被淡水所混合的产物。受断裂作用影响,地层水矿化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受区域不整合影响,纵向上地层水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存在明显的分带性。地层水中阴离子 Cl^-和 HCO_3^-的浓度与阳离子(Na^++K^+)和 Ca^(2+)的浓度的关系表明,本区可能的成岩作用过程主要为氯化钠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而方解石的(铁)白云石化及钠长石化作用导致了 Ca^(2+)离子的富集与Mg^(2+)离子的亏损,形成了 CaCl_2型流体。区内地层水可分为常压高矿化度水和异常高压低矿化度水两种类型。前者可能与大气淡水淋滤和埋藏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其形成的封闭体系有关。油气聚集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和Ⅱ号构造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成因与演化 地层水化学特征 奥陶系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顺勇 俞昊 +4 位作者 林春明 张妮 张霞 倪培 丁俊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135~147.6℃3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龙潭组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 Ma(晚白垩世),第二期为58~52 Ma(古近纪早期),第三期为45~38 Ma(古近纪中期),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构造演化 成岩作用 油气成藏期 龙潭组 黄桥地区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南洼陷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世革 杨田 +2 位作者 操应长 张会娜 远光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2,共6页
针对临南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孔隙演化过程复杂的问题,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观察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史和油气充注史对研究区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 针对临南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孔隙演化过程复杂的问题,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观察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史和油气充注史对研究区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减少孔隙,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埋藏史确定各关键成岩作用发生时间,借助铸体薄片计算各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最终定量恢复不同成岩特征储集层的实际孔隙度演化史。该研究不仅对有利储层预测意义重大,也为后期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沙三中亚段 临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超压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金铎 曾治平 +3 位作者 宫亚军 牛靖靖 马骥 陈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9,共7页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推进,针对深层有利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埋深大,储层致密,超压强度大,但含油层段物性明显较好,超压流体与物性演化过程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推进,针对深层有利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埋深大,储层致密,超压强度大,但含油层段物性明显较好,超压流体与物性演化过程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的成岩、物性、压力及油气充注过程等成藏关键要素的演化过程及其时空匹配关系为核心,开展有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高孔带的形成与低岩屑含量、早期超压充注、成岩抑制、水力破裂及次生溶蚀5类作用有关。其相互作用机制为:相对于高岩屑含量砂岩,低岩屑含量砂岩压实程度弱,原生孔保存较好,早期超压含烃流体优先充注原生高孔带,超压进一步延缓原生高孔带压实,受烃类流体充注及绿泥石薄膜等成岩抑制作用,高孔含油段的孔隙度基本保持不变;强超压同时形成水力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渗透性;依赖于原生孔和水力裂缝提供的流体活动场所和空间,原生孔保存较好或裂缝较发育层段次生溶蚀增孔也较显著,总保孔量约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流体 有利储层 成岩演化 侏罗系 永进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利平 李术才 +5 位作者 李树忱 冯现大 李国莹 刘斌 王静 许振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9-690,共12页
以松散承压含水层水下采煤为例,通过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和突涌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真实再现采区突涌水的灾变演化过程,采用光纤光栅技术、声发射技术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全程捕捉隔水层围岩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温度场、... 以松散承压含水层水下采煤为例,通过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和突涌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真实再现采区突涌水的灾变演化过程,采用光纤光栅技术、声发射技术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全程捕捉隔水层围岩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温度场、电场和声发射信息的变化特征及其异常信号,研究突水前兆多元信息的演化规律及其临突特征。采用可考虑多场耦合效应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突水灾变演化过程中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的耦合演化规律,分析突水前兆多物理场信息的响应特征。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隔水层破断突水前,围岩应力变化持续增长后发生回跌,但已濒临突水。围岩位移变化持续增长后发生跳跃,在跳跃前出现孕育突水前兆的稳定突升段。围岩渗透压力变化持续降低后发生急剧跌落,在突水前很长时间里出现孕育突水前兆的异常波动段。围岩视电阻率和声发射能量也在突水前产生明显的突升和激增现象,尤其是视电阻率突升段的增长点出现在突水前较长的时间段。通过对多场信息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突水预测的有效性分析,发现隔水层的渗透压力、视电阻率以及位移变化信息在突水前具有明显的前兆特征,是松散含水层开采突水灾害预警和监测的重要前兆信息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煤矿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的认识,为突水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实时监测理论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煤 突水前兆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空化时气相动态演进过程及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苑士华 周俊杰 +1 位作者 罗先伟 荆崇波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9-565,共7页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空化现象进行研究。目前使用的稳态流体模型在计算流体属性(密度和体积弹性模量)时没有考虑气体演进的动态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动态流体模型,该模型考虑液压油中气体(空气)的动态演进过程,包...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空化现象进行研究。目前使用的稳态流体模型在计算流体属性(密度和体积弹性模量)时没有考虑气体演进的动态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动态流体模型,该模型考虑液压油中气体(空气)的动态演进过程,包括气体的产生、消解以及在不同控制体积之间的输运和分布。应用此模型到轴向柱塞泵的压力流量特性仿真中,分析了气体影响泵特性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稳态流体模型会低估空化对泵出口流量和压力的影响,而动态流体模型从本质上揭示了空化时泵出口流量压力脉动的增加以及平均流量的降低是因为气相对流体可压缩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空化 气体演进 轴向柱塞泵 体积弹性模量 流体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