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Ag-Cu 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IN THE LANPING BASIN, YUNNAN
1
作者 Wang C. S., Tang J. X., Gu X. X.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09-409,共1页
The Lanping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situ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anjiang"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in the east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is well known for its large p... The Lanping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situ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anjiang"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in the east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is well known for its large production of base\|metal sulphide deposits. The worldwide famous super\|large Jinding Pb\|Z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basin.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Lanping basin since Mesozoic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i.e., ①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al basin (T 1—T 2); ②back\|arc rift basin (T 3—J 1); ③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ve basin (J 2—J 3); ④foreland basin (K); ⑤strike\|slipping and mutual thrusting (E 1—E 3); and ⑥strike\|slipping and pull\|apart basin (N 1\|present). Three main types of Ag\|Cu polymetal deposits are recognized in the basin. Deposits of sedimentary exhalation\|hydrothermal reworking origin (type Ⅰ) are hosted chiefly in limestones, dolomitic limestones, and siliceous rocks of the Upper Triassic Sanhedong Formation (T 3 s ) in Sanshan area. Deposits formed through normal chemical sedimentation in closed to semi\|closed environments (type Ⅱ; e.g., Jinman and Baiyangchang) during the depressive and foreland basin stages occur in various horizons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ages. Hydrothermal reworking on deposits of this type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are locally pronounced, especially in the west margin of the basin near the Lancangjiang thrust fault. The third deposit type in the basin (type Ⅲ; e.g., Baiyangping and Fulongchang) is the Ag\|bearing tetrahedrite vein deposits occurring almost in all Mesozoic—Cenozoic strata, especially in the Cretaceous. Ore minerals formed during synsedimentary periods of types Ⅰ and Ⅱ are relatively simple and dominated by chalcopyrite and bornite, though sphalerite, galena, pyrite, tetrahedrite and pyrite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deposits of type Ⅲ as well as in the ores formed during the hydrothermal reworking period in deposits of type Ⅰ and Ⅱ, ore minerals are extremely compl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redominant Ag\|bearing tetrahedrite and other complex sulfosalts of Cu\|Ni\|Co\|Fe\|As\|S and Cu\|Bi\|S series. The associated gangue minerals are mainly quartz, siderite, Fe\|dolomite, barite, and celest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fluids 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basin evolut ion Lanping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eral Chemistry of Scheelite as An Indicator of Multi-stage Fluid Evolu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iviera W-REE-Mo Deposit South Africa
2
作者 Abraham Rozendaal Rene Hey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3,共1页
The Neoproterozoic Riviera W-REE-Mo depos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unmined tungsten resources in the worl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ervasively altered A-type granit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Cape Granite Suite Western Cap... The Neoproterozoic Riviera W-REE-Mo depos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unmined tungsten resources in the worl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ervasively altered A-type granit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Cape Granite Suite Western Cape, South Africa.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ineral chemistry of scheelite, the principal ore mineral with the aim to record the variation of solid solution molybdenum for geometallurgical purposes and also as an indicator of changing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mineralizing hydrothermal fluids. Methodology included UV-fluorescence studies and micro-analyses by LA-ICP-MS.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at least four phases of scheelite are hosted by the endoskarn zone, potassic alteration zone and various quartz-carbonate veins. This reflects 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from early stage reduced to late stage, vein associated and more oxidized. The molybdenum content of the dominant early phase scheelite is low and renders the deposit amenable to low penalty minera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 chemistry MULTI-STAGE fluid evolution SCHEELITE the Riviera W-REE-Mo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the Yinan Gold Deposit,Shandong 被引量:1
3
作者 S.Y.Dong~(1,2),X.X.Gu~1,K.Li~3,Y.M.Zhang~1,L.Liu~1,W.B.Cheng~1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School of Earth Scienc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3.Sichuan Institute of Metallurgical Geology and Exploration,Chengdu 61005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7-217,共1页
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magmatic evolution of region and Tanlu fault zone,we have discussed ore-bearing magmatic rocks petrochemistry,strontium and lead isotope,and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magmatic evolution of region and Tanlu fault zone,we have discussed ore-bearing magmatic rocks petrochemistry,strontium and lead isotope,and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in Yinan skarn deposit in this paper.The petrochemical features show that the ore-bearing magmatic rocks are calc-alkaline rocks of sub-alkaline series formed d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CHEMISTRY strontium ISOTOPE lead ISOTOP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Yinan gold deposit granite-greenstone belt Tanlu fault zone tectonic-magmatic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寒武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为例
4
作者 杨宪彰 黄亚浩 +7 位作者 王斌 文志刚 周露 张科 何涛华 罗涛 陈笑 曾强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岩相学分析、微区原位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确定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成脉流体来源和多期油气充注时间。结果显示,托探1井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充填的2期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为深部富锶流体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脉体表现为海水来源。2期含油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内部,分别为次生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结合包裹体测温和单井埋藏史恢复结果显示,第一期蓝白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23~20 Ma),第二期绿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时期(5~3 Ma)。基于油源对比分析推测下丘里塔格组储层内2期原油来源于三叠系黄三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烃源岩的混合供烃。库车坳陷托探1井的新发现证实塔里木盆地山前古老地层中仍具有油气规模成藏条件,潜山型油气成藏成为下一步库车坳陷油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流体演化 寒武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津液阐释《伤寒论》六病发病及见证
5
作者 王曼 闫新宇 +1 位作者 董寒毅 王俊阁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6,共3页
《伤寒论》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其核心是以“津液”为基础的六病辨证体系。六病辨证体系以表里三分法为基础,因感邪程度和表里不同,论述津液在机体输布离合的代谢状态以及病传衍化的证治规律,从... 《伤寒论》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其核心是以“津液”为基础的六病辨证体系。六病辨证体系以表里三分法为基础,因感邪程度和表里不同,论述津液在机体输布离合的代谢状态以及病传衍化的证治规律,从太阳感邪开始,遵循“表邪入里”论述六病病传和衍化规律。文章论述三阳病三阴病的发病和见证,从而正确应用六病证治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三阴三阳 六病 病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空流体自激脉冲射流动态破煤岩效应演化机制
6
作者 刘彦伟 张世禧 +4 位作者 左伟芹 贾浩杰 韩红凯 苗健 龙丽群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3-113,共11页
为探究环空流体自激脉冲射流破煤岩动态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建立淹没状态下环空流体自激脉冲射流冲击煤岩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探讨围压、泵压和射流类型等对破岩效率的影响,研究... 为探究环空流体自激脉冲射流破煤岩动态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建立淹没状态下环空流体自激脉冲射流冲击煤岩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探讨围压、泵压和射流类型等对破岩效率的影响,研究冲蚀煤岩过程中损伤机制及应力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围压条件下,自吸脉冲射流相较于自激脉冲射流和普通射流,冲蚀深度显著提升,表明自吸脉冲射流能一定程度上更好破除水垫效应。围压由0增加到0.4 MPa时,自吸脉冲射流冲蚀坑深度及体积呈线性减小趋势,冲蚀坑深度减小了36.36%,冲蚀坑体积减小了17.18%。冲蚀坑深度和体积随泵压增长呈线性增加,在2~8 MPa为快速增长阶段,冲蚀坑深度增长650.00%,冲蚀坑体积增长847.86%;在8~12 MPa为缓慢增长阶段,冲蚀坑深度增长了23.33%,冲蚀坑体积增长了41.92%。通过冲蚀过程的煤岩损伤及应力传播规律发现,沿径向方向,从煤岩冲击中心到远端,损伤及有效应力程度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具有一定的极限范围;沿轴向方向,测点损伤和有效应力快速积累相继达到峰值,煤岩单元迅速积累至完全损伤,形成冲蚀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流体 冲蚀煤岩 水垫效应 应力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枝平桥萤石-锂矿床方解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加艳 叶霖 +4 位作者 向震中 刘仕玉 吴涛 黄智龙 沈能平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5,共13页
贵州六枝平桥萤石-锂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锂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吟组泥岩和泥质灰岩中,锂绿泥石是该矿区锂的主要载体矿物。方解石是矿区内最重要的脉石矿物之一,从成矿早期到成矿后均有分布,其中锂矿化与部分方解石脉密切共生,这类... 贵州六枝平桥萤石-锂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锂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吟组泥岩和泥质灰岩中,锂绿泥石是该矿区锂的主要载体矿物。方解石是矿区内最重要的脉石矿物之一,从成矿早期到成矿后均有分布,其中锂矿化与部分方解石脉密切共生,这类方解石微量元素可能蕴含丰富的成矿信息。对其野外地质特征、手标本及镜下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成矿早期(Cal-1)和主成矿期方解石(Cal-2)与锂矿化关系密切,而成矿后方解石(Cal-3)形成于锂矿化之后。对不同期次方解石开展LA-ICP-MS原位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及稀土配分模式差异明显。总体上,方解石中Si、Na、Mg、Fe、Sr和Mn元素含量较高,含量多>100×10^(–6),表明成矿流体富集这些元素,硅化、黄铁矿化和白云石化与该矿区锂矿化关系密切。其中,Cal-1和Cal-2微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两者的成矿流体来源具有一定演化关系和继承性;Cal-3相对Cal-1和Cal-2富集Al、Na、K等元素元素,亏损Fe和Mn元素,与Li成矿期方解石微量元素组成差异较大,暗示成矿后与成矿期方解石的流体来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Cal-1→Cal-2以δEu弱负/正异常为特征,δEu呈逐渐减小趋势,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MREE和HREE富集型;而成矿后方解石Eu负异常特征明显,但稀土配分模式为REE平坦型,表明成矿后流体还原性增加。综上所述,平桥矿区不同期次方解石中微量与稀土元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方解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导本区域锂资源地质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微量和稀土元素 成矿流体演化 平桥萤石-锂矿床 贵州六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储层成岩流体演化及成储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聂晶 周刚 +7 位作者 张亚 武鲁亚 孙奕婷 张宝收 马奎 豆霜 乔艳萍 袁海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流体识别及其成储效应的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储层段的勘探进程。为此,本文选取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灯影组二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等综合分析,探讨灯二段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微量元素特征,并对成岩流体性质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二段各期次白云石胶结物Fe、Mn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呈现富Fe、Mn的趋势,各期白云石胶结物Sr含量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去Sr的趋势。第一世代纤维状白云石、第二世代叶片状白云石表现出低Fe、Mn含量、高Sr含量、高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正常海水;第三世代大气淡水白云石表现出高Fe、Mn含量、低Sr含量、低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大气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流体;第四世代粉—细晶白云石到第七世代巨晶白云石总体呈现富Fe、Mn特征、HREE较为富集、Y/Ho值逐渐降低,指示成岩流体为地层封存海水,Eu正异常指示其受到热液影响;第八世代鞍状白云石具高Fe、Mn含量特征,同时Eu正异常明显,指示其成岩流体为深部热液。研究区灯二段发生较强的大气淡水溶蚀和埋藏期溶蚀,早期大气淡水和晚期的深部热液以及生烃作用产生的有机酸的叠加改造,是川中北斜坡灯影组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灯影组 白云岩储层 成岩流体演化 成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奥陶系走滑断裂区与非走滑断裂区储层流体超压演化差异特征与成藏机制
9
作者 薛一帆 赵海涛 +5 位作者 黄亚浩 文志刚 刘宇坤 张银涛 乔占峰 罗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6-943,共18页
塔里木盆地深层奥陶系走滑断裂区与非走滑断裂区储层流体压力演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非断裂区具有较好的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但对该区域油气成藏和超压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测井响应数据和储层发育特征,运... 塔里木盆地深层奥陶系走滑断裂区与非走滑断裂区储层流体压力演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非断裂区具有较好的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但对该区域油气成藏和超压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测井响应数据和储层发育特征,运用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和方解石U-Pb同位素定年,对比分析了富满油田断裂区和非断裂区油气成藏及超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非断裂区可以划分为“常压-弱超压-强超压”3个关键压力演化阶段。断裂区可以划分为“常压-弱超压-常压”3个关键压力演化阶段。(2)断裂区和非断裂区储层都在加里东中、晚期由于一期油气充注发育弱超压,随后断裂区碳酸盐岩储层在构造破碎作用和沿断裂输导的流体溶蚀的共同作用下,扩容形成大量孔洞和裂缝,连通的储集体使超压在沟通的断裂体系内再分配,地层压力逐渐降至正常状态。(3)非断裂区由于燕山早期深部油裂解气通过断裂-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奥陶系储层,与构造挤压活动共同作用使得地层压力迅速提高至强超压,并一直延续至今。(4)塔里木盆地非断裂区经历了“早期成油、晚期气侵、侧向调整”的成藏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超压演化 U-PB同位素定年 断控型油气成藏 储层流体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白层萤石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西文 金中国 +4 位作者 郑明泓 沈其俊 余泽亮 罗隆 苏永虎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11,共12页
萤石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右江盆地是我国26个成矿带之一,也是华南低温成矿域的组成部分,盆地内萤石、金、锑等低温热液矿产丰富。黔西南白层萤石矿床是该成矿域内代表性的萤石矿床,萤石以独立的矿体赋存于三叠系垄头组灰岩中。本文... 萤石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右江盆地是我国26个成矿带之一,也是华南低温成矿域的组成部分,盆地内萤石、金、锑等低温热液矿产丰富。黔西南白层萤石矿床是该成矿域内代表性的萤石矿床,萤石以独立的矿体赋存于三叠系垄头组灰岩中。本文在岩相观测、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研究基础上,获得该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在126~435℃之间,流体盐度整体较低(0.10%~4.94%NaCl equiv.),包裹体中液相的主要成分为H_(2)O,气相成分除个别含H_(2)外,多数为H_(2)O。其中,早阶段萤石Fl_(Ⅰ)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51~435℃(平均311℃),盐度为0.18%~4.94%NaCl equiv.(平均1.94%NaCl equiv.),晚阶段Fl_(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6~260℃(平均186℃),盐度为0.10%~3.37%NaCl equiv.(平均1.22%NaCl equiv.)。推测其成矿流体属中高-低温和低盐的NaCl-H_(2)O体系,该成矿流体与区域内钙碱性煌斑岩的侵入活动有关,属于盆地流体与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大气降水的影响,并且还受到了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合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本研究认为白层萤石矿床以断裂控矿为主,属与碱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充填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层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流体演化特征 成因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
11
作者 任梦怡 范洪军 +2 位作者 陆国超 柏佳伟 唐华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基于岩心和铸体薄片,采用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孔渗测试、恒速压汞测试、图像分析、埋藏史分析等方法,开展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储层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7类16型储集空间,储层类... 基于岩心和铸体薄片,采用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孔渗测试、恒速压汞测试、图像分析、埋藏史分析等方法,开展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储层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7类16型储集空间,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具有大孔径、中—粗喉的特征,属于优质火山岩储层;储层受岩性岩相、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与埋深关系不明显;储层物性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角砾熔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安山岩和英安岩。流体对长石斑晶和基质的溶蚀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贡献较大,表明埋藏前风化和埋藏流体溶蚀阶段是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杏仁体内孔、粒间孔、炸裂缝、宏观和微观龟裂缝、隐爆缝形成于喷发同期,对孔隙贡献率有限。火山碎屑熔岩和熔岩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埋藏前阶段白垩纪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应力场和沙河街期的拉张环境,火山碎屑岩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埋藏后阶段的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应力场和沙河街期的拉张环境。综上可知,在埋藏浅的地区经受强构造改造和风化作用的火山碎屑岩是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流体 孔隙演化 中生界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矿区覆岩采动裂隙渗流演化规律及自修复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建伟 孙艳超 +3 位作者 张传玖 他旭鹏 曹健 张健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5,共13页
【目的】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受煤矿开采影响巨大,在开采扰动下采空区上覆含水岩层遭到破坏,易导致水资源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为此人工引导裂隙自修复进而保护或恢复地下水位至关重要。【方法】以内蒙古布尔台煤矿22108工作面为工程... 【目的】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受煤矿开采影响巨大,在开采扰动下采空区上覆含水岩层遭到破坏,易导致水资源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为此人工引导裂隙自修复进而保护或恢复地下水位至关重要。【方法】以内蒙古布尔台煤矿221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相似试验、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开采扰动和裂隙水渗流耦合作用下生态脆弱矿区煤层覆岩裂隙渗流演化规律,并对覆岩裂隙自修复效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1)基于位移差值系数,裂隙发育总体表现为采空区两侧高度发育、中部压实的“双峰”状分布。(2)工作面推进78 m时,导水裂隙已发育至第Ⅱ含水层,此时位移差值系数为0.25,并出现突变现象,渗流演化分布与覆岩裂隙发育开始呈现强相关性,位移差值系数由0.25增大至0.40时,覆岩隔水层含水率平均增加2.0%,且开采边界附近裂隙导流能力大于其采空区中部覆岩裂隙导流能力。(3)开采结束后,第Ⅱ含水层水位较开采前有所下降,平均水位下移13 m,由于采空区压实及覆岩采动裂隙闭合形成新的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实现自身演替。(4)经长期残余沉降、应力压实等多因素耦合影响,覆岩裂隙岩体表现出隔水层降渗的自修复现象,根据模拟开采完毕8.3 a后自修复结果显示,基于导水裂隙渗流速度求得采空区中部覆岩区域自修复率为45.5%~55.6%,开采边界区域自修复率为6.3%~25.0%;基于覆岩含水率求得采空区中部区域自修复率为33.3%~35.7%,开采边界区域自修复率为10.0%~18.2%。研究成果为揭示西部生态脆弱矿区覆岩裂隙渗流演化规律及其自修复特性的定量表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煤矿 流固耦合 裂隙发育 渗流演化 裂隙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石头咀矽卡岩型Cu-Fe矿床石榴子石原位成分、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匡华 张铭 +2 位作者 赵岩岩 严子清 杨黎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55,共21页
石头咀Cu-Fe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目前其成矿时代不明,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根据野外调研和岩相学观察,识别出该矿床发育3个世代的石榴子石,并利用原位EMPA、LA-ICP-MS微量和U-Pb定年分析技术对石榴子石开展... 石头咀Cu-Fe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目前其成矿时代不明,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根据野外调研和岩相学观察,识别出该矿床发育3个世代的石榴子石,并利用原位EMPA、LA-ICP-MS微量和U-Pb定年分析技术对石榴子石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Grt1(Adr_(61~68)Grs_(28~36))成分变化小,不发育环带,由扩散交代作用形成;Grt2(Adr_(63~89)Grs_(7~33))成分变化较大,发育震荡环带结构,由渗透交代作用形成;Grt3成分均一,环带发育,为残余流体结晶的产物。Y/Ho值(19.24~32.13,均值26.46)表明石头咀矿床的石榴子石具有相同的岩浆流体来源,相对富集LREE和亏损HREE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反映了3个世代的石榴子石均形成于弱酸性的流体环境。δEu异常、Sn和REE含量等特征指示了在Grt1、Grt2到Grt3的形成过程中,成矿流体发生了从相对还原到氧化的转变,水岩反应强度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特点。石榴子石(Grt2)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38±1 Ma,准确限定了石头咀矿床的成矿时代,证实了石头咀矿床的形成与铜绿山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石头咀矿床的成矿作用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在鄂东南地区的矿化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南 石头咀 石榴子石 成矿时代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型稀土矿床研究进展
14
作者 韩泽恩 邓昌州 +4 位作者 田振东 杨毕政 曾小慧 张兴敏 毛光周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2-359,共18页
关键矿产资源在新兴产业中具有需求量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花岗岩型稀土矿床产出大量Nb、Ta、REE等关键矿产资源,梳理该类型矿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深入认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理论和未来找矿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 关键矿产资源在新兴产业中具有需求量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花岗岩型稀土矿床产出大量Nb、Ta、REE等关键矿产资源,梳理该类型矿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深入认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理论和未来找矿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花岗岩型稀土矿床文献资料,发现该类矿床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环境,少数分布于板块边缘。该类型矿床的成矿年龄跨度较大,阜平期至喜山期均有成矿,其中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矿规模较大。该类矿床的成矿岩体常由碱性花岗岩或高演化花岗岩组成。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通常显示A型花岗岩的特征,强亏损Ba、Sr和Eu,富集Th、U、Nb、Ta、和Zr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海鸥型”,轻重稀土均富集,常具有四分组效应。研究认为,成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包括地幔和下地壳两种。幔源岩浆形成于大陆裂谷、剪切带和俯冲带环境,壳源岩浆的形成则与碰撞后或弧后的拉伸环境有关。成矿流体演化包含岩浆阶段、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和热液阶段。岩浆阶段主要为云母、角闪石、斜长石和碱性长石等矿物主导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热液阶段主要为富F流体的出溶及岩浆-热液的相互作用。热液阶段主要包括矿物的交代蚀变作用,常形成钠长石化、霓石化和硅化等。该类矿床的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浆熔体的结晶分异作用和热液流体的交代蚀变作用两种。而成矿模式可总结为三类:第一类为幔源玄武质岩浆经高度结晶分异演化后成矿;第二类以壳源物质为主导,下地壳部分熔融后经岩浆分异和热液交代后成矿;第三类在洋壳俯冲背景下,洋壳流体交代诱发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幔源岩浆向上迁移经岩浆分异和热液交代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稀土矿床 时空分布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演化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id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ngmenshan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in Yueshan,Anhu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忠法 邵拥军 +3 位作者 疏志明 彭南海 谢友良 张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627-2633,共7页
The types,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contain vapor and liquid phase type (Type I), daughter mineral-b... The types,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contain vapor and liquid phase type (Type I), daughter mineral-bearing type (Type II) and pure liquid phase type (Type III). The compositions of vapor are mainly H20 and CO2 with a tiny amounts of CH4 and H2; the liquid phase mainly contains Mg2+, Ca2+, Na+, K+, CI- and SO]-, and w(Na+)/w(K+)〉l;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190-250 ℃, 250-340 ℃ and 360-420 ℃, corresponding to the salinities of 4%-9%, 9%-14%, and 14%-20.43% (NaC1 equivalent mass fraction), respectively.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episodes: the silicatization stage, the quartz-sulfide stage, and the carbonatization stage, and all of the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fluid activity. The origin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 is from magrnatic water mainly, and later it mixes with the groundwater and meteoric water, which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decrease of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metallogenic elements unloading and enriching in the favorable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inclusions metallogenic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 ore-forming fluid Longmenshan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成岩演化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康乐 钟寿康 +6 位作者 赵伟波 许杰 陈娟萍 卢子兴 李琳 高星 谭秀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2-78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程并分析对储层的控制。研究表明:(1)太原组灰岩储层以黏结生屑灰岩为主,共经历海底泥晶化、混合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岩溶、同生-埋藏阶段的5期次胶结以及硅质交代等多类型成岩作用。(2)利用基质灰岩与各期次关键成岩作用产物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识别出浅埋藏期“封存海水”、准同生期暴露“大气淡水”、准同生期-浅埋藏期“混合水”以及埋藏期“残余淡水”等多期次成岩流体环境。(3)储层成岩演化认为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流体的溶蚀作用是区内储层发育的关键驱动力,而各类胶结以及小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则是持续充填破坏。太原组灰岩沉积期高频海平面升降控制下的控储成岩作用模型,可为有利区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灰岩 成岩流体示踪 储层成岩演化 控储成岩作用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数值模拟
17
作者 张建伟 刘名扬 +1 位作者 董鑫 冯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为了研究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利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在空间尺度上,对轴向面、周向环面和径向面的速度场、涡量场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揭示速度场、涡量场和涡当地旋转轴的演化规律。... 为了研究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利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在空间尺度上,对轴向面、周向环面和径向面的速度场、涡量场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揭示速度场、涡量场和涡当地旋转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轴向面和径向面的涡强度呈多峰分布,周向环面涡强度的变化分为增强-稳定-增强3阶段。以XOY面作为研究参考,在两层喷嘴间依据涡发生位置的变化和多尺度涡的碰撞、破碎情况,涡发生期分为6个阶段,涡演化周期分为12个阶段,可据此预测反应器内部流型变化和流场所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流 湍流 流场 数值模拟 时空演化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泾河油田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期与油气成藏期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新乐 平宏伟 +4 位作者 杨鑫 陈红汉 李纯泉 何发岐 齐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然而原油到底来自研究区还是其东北部盆地中心的烃源岩还未有定论,从而制约了泾河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利用盆地模拟方...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然而原油到底来自研究区还是其东北部盆地中心的烃源岩还未有定论,从而制约了泾河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和盆地中心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史,确定了泾河油田不同构造部位长7段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厘定了延长组储层原油成藏期次。烃源岩生、排烃时间和储层原油成藏时间以及生、排烃量的计算结果显示,泾河油田长7段烃源岩对本区油气成藏贡献有限,而盆地中心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研究区油气成藏时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本区油气明显具有由东北部向西南部运移的特点。因此与普遍认为的延长组储层以近源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的成藏特征不同,本区已发现油藏可能主要来源于其东北部盆地中心优势生、排烃区,沿走滑断裂带经历了一定距离的侧向运移后聚集成藏。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研究区有利运聚方向及成藏区带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流体包裹体 热史 埋藏史 油气运移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流体来源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薛一帆 文志刚 +5 位作者 黄亚浩 张银涛 乔占峰 张天付 李梦勤 王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脉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海源地层水,未见氧化性流体侵入,表明深层—超深层油气晚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通过包裹体测温投点埋藏史结合碳酸盐岩低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厘定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层奥陶系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距今(459±7.2)Ma(加里东中期)、(348±18)Ma(海西早期)和268Ma(海西晚期),富满油田北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海西早期,且油气充注与断裂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U-PB同位素定年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组多类型流体多期次改造作用下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磊磊 魏国 +4 位作者 于志超 鲁雪松 周慧 王珊 李昌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6,共12页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计算多期次流体对储层孔隙的叠加改造,定量恢复地质时间尺度的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灯四段地层受到大气淡水、海水、有机酸和热液4种流体多达6期改造影响,控制孔隙度的主要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胶结作用,矿物间以方解石—镁方解石—白云石之间的转化为主;不同类型的流体对储层的改造差异较大,充足的大气淡水为建设性流体,而海水、有机酸和热液均为建设性—破坏性共存的流体;多期次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有叠加效应,储层最终的物性条件取决于多期次流体的综合改造,同时流体改造的顺序对储层孔隙度的演变影响也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多类型流体 叠加改造 孔隙度演化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