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 in shallow groundwater from karst hilly areas in Guiyang regio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方 刘丛强 +1 位作者 赵杨 李准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216-1222,共7页
The quality change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from karst hilly areas in Guiyang region of China impacted by the urban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ions in shallow groundwater from the karst h... The quality change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from karst hilly areas in Guiyang region of China impacted by the urban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ions in shallow groundwater from the karst hilly area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HCO3^-, SO4^2-, Ca^2+ and Mg^2+, and the concentrations scopes of NO3^-, Cl^-, K^+ and Na^+ of the groundwater in agricultural,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areas are 4.5-9.6, 2.8-7.1, 3.9-6.3 and 2.5-4.9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orest areas,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Pb and C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enhanced, followed by thos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agricultural a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3^-, SO4^2- , As, Pb and Cd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and those of NO3^- , SO4^2-, As and C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reach grade Ⅲ of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 (GB/T 14848-93),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NO3^- in the groundwater from the industrial areas exceeds grade V.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NO3^-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in karst hilly areas, followed by SO4^2-, As, Pb and 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hilly areas shallow groundwater URBaNIZaTION heavy metals Guiy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VERED KARST AND TECTONIC UPLIFT OF HU'NAN, GUANGXI, GUANGZHOU, YUNNAN AND TIBET
2
作者 Cui Zhijiu, Li Dewen, Li Hongji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49-350,共2页
The Covered Karst, which formed in subsoil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ed in the Tibet Plateau and its eastern district, denud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n different degrees (forming stone pinnacles), but they had the good... The Covered Karst, which formed in subsoil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ed in the Tibet Plateau and its eastern district, denud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n different degrees (forming stone pinnacles), but they had the good consistency in their characteristics. First, some kind of landform, such as stone pinnacles, rock well etc, kept the slippery rock surface.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resulted from the process in soil. Nearer the foot of rock the site was; more clear and integrated the form was. Second, the covered kar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red weathering crust.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of the summit plane of Anduo Mountain, its forming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humid and hot. Third, the best geomorphologic position, where the karst was bare, was not on the summit plane but on the slope.The baring degrees and later rework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vered karst made up of an integrated series. The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district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onse to the Plateau uplift. (1) The western district, where the uplift was intensive, was mainly Tibet Plateau. For example, in Anduo Mountain, the covered karst was entirely denud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and the rock surface was turned into mottled rock well because the frost weathering intensively reworked it.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was only kept in the bottom of rock, most of which was observed in the crack of limestone. The present karst process on the ground surface stopped. (2) The middle district, where the uplift degree was moderate, was mainly Yungui Plateau. The covered karst was partly denuded to form the stone pinnacles. Its part, which is baring, is changed to be aciculate and sharp\|pointed, and is active now. (3) The eastern district, where the uplift was weak, was mainly the northern part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The covered karst was entirely covered by soil and only observed in the section, which was excavated by human. The form of the covered karst generally had the typical character of the process below the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COVERED karst tectonic UPL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w to Protect the Karst Aquifers?
3
作者 Junbing Pu,Daoxian Yuan,Yongjun Jia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2-33,共2页
The karst aquif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where displays the most continuous bare karst around the world and hold about 100 million people.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urbanizatio... The karst aquif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where displays the most continuous bare karst around the world and hold about 100 million people.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the groundwater quality has been degraded.Mineralization of the karst groundwater increases becau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and sulphate increase notably as a result of the large amou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used in agriculture.Waste gas, waste water and waste residu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e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ause groundwater acidification and an increase of pollutants such as nitrogen,phosphate,chlor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quifers groundwater quality -contamin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4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白垩系含水层采动渗透性演化及高位离层积水模型
5
作者 乔伟 孟祥胜 +6 位作者 杨眷 李连刚 梁启敬 刘梦楠 陶志和 韩昌民 孔维滕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7-1061,共15页
离层水作为一种采动突涌水水源,其突水具有瞬时量大、周期性和突水征兆不明显等特点,危害极大,防控难度极高。以陕西省黄陇煤田永陇矿区招贤煤矿为研究区,针对白垩系含水层开展了长期群孔抽水试验,采用基于同步连续线性估计算法(SimSLE... 离层水作为一种采动突涌水水源,其突水具有瞬时量大、周期性和突水征兆不明显等特点,危害极大,防控难度极高。以陕西省黄陇煤田永陇矿区招贤煤矿为研究区,针对白垩系含水层开展了长期群孔抽水试验,采用基于同步连续线性估计算法(SimSLE)的水力层析反演技术,分析了工作面采动过程中含水层渗透性演化规律,最后通过地下水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考虑真空负压作用的采动覆岩渗透性演化–离层积水模型。结果表明:①采动覆岩巨厚白垩系含水层的渗透性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空区范围内白垩系含水层渗透系数增长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23~392倍,采动影响范围内渗透系数增长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1~67倍,在平面上,随着工作面的持续推进,工作面前方的渗透性是依次序逐步演化增大的;②以半无限含水层空间汇点概化模型为基础,推导了真空负压状态下的离层积水理论模型,通过COMSOL数值软件建立了经典稳态问题中的“圆岛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模型偏差较小,说明通过COMSOL数值软件建立的离层积水模型是合理的;③区块渗透性逐一发生演化时,离层积水速率仅有小幅度的提升,直至所有区块渗透性均发生演化后,离层空间的积水速率从14.09 m^(3)/h提升到了98.95 m^(3)/h,提升幅度达84.86 m^(3)/h,同时绝对真空状态下相较于标准大气压进水速率高2.5 m^(3)/h。论文提出的含水层采动渗透性演化–离层积水模型可以为高位离层积水速率的预测和演化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水害 水力层析 渗透性演化 地下水动力学 离层积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河水-地下水转化驱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空间演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文静 王文科 +2 位作者 侯昕悦 季德帅 马稚桐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等方法,对该流域不同地貌的河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地貌和河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SO_(4)-Ca型逐渐演化为Cl-Na型,水化学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由水岩作用变为蒸发浓缩;在脱节段,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型,主要受到溶滤作用;在河水—地下水交换段上游,主要为SO_(4)·Cl-Na型,主要发生溶滤和混合作用;交互段下游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主要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向演化结果进一步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水岩作用的影响,沿地下水流方向,发生了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沉淀,白云石、石膏、Ca-蒙脱石和岩盐的溶解,以及Na-Mg、Ca-Mg的正向阳离子交换。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河水-地下水转化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湖泉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新 王现国 +6 位作者 李钊 卢桂海 李洪刚 李川 王誉龙 左伟 苏绘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117,共7页
长期的采矿行为已严重破坏幸福湖泉域地下水补径排过程。基于幸福湖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及采矿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数理统计、Paper三线图、Gibbs图等,分析了幸福湖泉域地下水在地下水流场改变后的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 长期的采矿行为已严重破坏幸福湖泉域地下水补径排过程。基于幸福湖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及采矿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数理统计、Paper三线图、Gibbs图等,分析了幸福湖泉域地下水在地下水流场改变后的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型为主;地下水溶质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影响,硅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地下水中存在反向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使得Na^(+)、K^(+)含量降低而Ca^(2+)、Mg^(2+)含量升高;人类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生产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组分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地下水流场 水化学特征 演变机制 幸福湖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旅游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于正良 袁道先 +2 位作者 杨平恒 李林立 谢世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且响应迅速,单靠几次取样难以揭示这种快速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在线示踪技术确定了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的污染源位置,利用高密度监测获取了水房泉2014-12-01至2015-03-27期间水化学信息,同时定期获取流... 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且响应迅速,单靠几次取样难以揭示这种快速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在线示踪技术确定了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的污染源位置,利用高密度监测获取了水房泉2014-12-01至2015-03-27期间水化学信息,同时定期获取流域内的大气降水、土壤水、景区假日酒店生活用水(以下简称宾馆用水)及污水样品。结果表明:投放在假日酒店卫生间的荧光素钠在水房泉的回收率为82%,示踪剂到达水房泉的最短时间和平均时间分别为26.8 h、90.3 h;水房泉泉水(以下简称泉水)在监测前期(2014-12-01至2014-12-14)和监测后期(2015-03-05至2015-03-27)大部分水化学指标的数值接近,监测中期出现的3次较大幅度的波动,与游客高峰期契合。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能代表75.0%信息量的2个主成分,旅游活动引起的pH值、溶解氧降低及电导率、盐度、浊度、K^+、Na^+、Ca^(2+)、Mg^(2+)、Sr^(2+)、全Fe、全Mn、SiO_2、HCO_3~–、Cl~–、PO_4^(3–)的上升,对本次监测信息的贡献率为61.2%;大气降水则导致泉水流量增加、水温降低,NO–3、Al^(3+)可能受到活塞效应的影响而增加,对本次监测信息贡献率为13.8%。旅游活动是影响该时段泉水水化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活动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 PCa 金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成因高铵地下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尧 熊耀劲 +1 位作者 邓娅敏 王焰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地下水氮污染是当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被归因于各种人类活动的输入,相对而言,地下水天然铵氮异常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忽视。文章综述了地下水系统中铵氮的潜在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地下水氮污染是当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被归因于各种人类活动的输入,相对而言,地下水天然铵氮异常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忽视。文章综述了地下水系统中铵氮的潜在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堆放、化肥农药施用、污水灌溉等在内的人为成因以及天然有机质矿化的地质成因,并着重归纳了地质成因高铵地下水的全球分布;从沉积环境与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角度总结了地下水系统中地质成因的铵氮赋存于富含有机质、滞缓、封闭、还原性的条件下;基于典型实例研究,阐明了宏观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化控制了埋藏有机质的丰度/生物可利用性进而通过矿化导致高铵地下水的形成;而微观尺度上天然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其降解路径对地下水铵氮迁移富集起主控作用;最后,提出了未来高铵地下水研究所需深化与拓展的方向,主要包括铵氮富集的宏观模式与微观机理的结合、地下水系统有机碳年龄对铵氮富集的控制、高铵地下水排泄对地表水营养状态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铵氮 地质成因 沉积演化 有机质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煤矿区人类活动净氮、净磷输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孝坤 范廷玉 +2 位作者 项鸿志 王兴明 陈孝杨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磷过量输入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推动高潜水位煤矿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人-煤-粮-水”多因素复合的淮南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磷过量输入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推动高潜水位煤矿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人-煤-粮-水”多因素复合的淮南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et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input,NAPI)模型,揭示了该区域2000-2022年人为源氮、磷输入时空演变特征及组成结构变化,利用Mantel检验及归因分析筛选了影响因素并量化了其贡献率大小,提出了氮、磷综合控制策略。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淮南矿区NANI随时间呈双峰变化趋势,而NAPI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NANI、NAPI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137.68、12882.11kg/(km^(2)·a),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②淮南矿区NANI、NAPI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P<0.01),这主要与人口密度、农业活动强度变化有关。③化肥施用在NANI、NAPI组成结构中占比最大,对NANI、NAPI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8.87%、88.77%;作物氮固定、食物/饲料磷输入分别是NANI、NAPI的第二来源,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31%、9.73%。④社会因素对NANI、NAPI变化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09%、51.48%;其次是农业因素,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76%、36.56%;经济因素对NANI、NAPI变化的影响最小,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6.15%、11.96%。因此,淮南矿区应重点控制东部区域氮、磷负荷,开发新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农业种植模式,推进肥料科学施用是淮南矿区控制氮、磷输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高潜水位煤矿区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 归因分析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的岩溶地下河水流与溶质运移过程模拟研究
11
作者 解子轩 江峰 +3 位作者 王若帆 吉勤克补子 史浙明 赵良杰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文章针对遵义市龙洞地下河系统,采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构建数值模型。通过构建大渗透系数K概化岩溶地下河的水流特性,旨在通过较少的参数达成较高的模拟效率;利用2022-2023年地下河出口流量数据进行模型... 文章针对遵义市龙洞地下河系统,采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构建数值模型。通过构建大渗透系数K概化岩溶地下河的水流特性,旨在通过较少的参数达成较高的模拟效率;利用2022-2023年地下河出口流量数据进行模型识别和验证,确保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之后通过示踪试验比较模拟与观测数据,揭示当前溶质运移模拟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误差,尤其用大渗透系数达西流表征岩溶地下河特性的局限性。结果表明GMS在模拟岩溶地下水流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溶质运移模拟方面的精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渗透系数大(9000 m·d^(-1))的情况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存在一定偏差。通过调整模型渗透系数和设置缓冲带,改善模拟精度,并阐明其对溶质运移范围和速度的显著影响,表明参数优化是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的关键。提出针对岩溶地下水模拟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模型的参数设置、引入更复杂的水动力学模型(如EPM、DC和CDC模型)以及提高模型在非达西流动条件下的应用能力。未来应继续探索模型参数的最优化,并通过更多实地验证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以期为岩溶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地下水 数值模拟 岩溶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SWAT模型的岩溶地区非点源污染模拟初探——以横港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赖格英 易姝琨 +5 位作者 刘维 盛盈盈 彭小娟 熊家庆 潘思怡 吴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60-1575,共16页
岩溶流域含水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连通地表的落水洞等垂直管道将近水平的地下暗河联系起来,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迅速地灌入地下河系,从而改变了水及其所携带的非点源污染物质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传输速度与数量,使... 岩溶流域含水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连通地表的落水洞等垂直管道将近水平的地下暗河联系起来,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迅速地灌入地下河系,从而改变了水及其所携带的非点源污染物质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传输速度与数量,使岩溶流域内地表-地下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传输过程变得比较复杂;应用广泛的SWAT模型在模拟岩溶地区的水文、水质时会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为此,本文针对岩溶水系统特征,引入落水洞、伏流、暗河的水文过程以及主要营养盐的输移过程,修正SWAT模型原有的水文循环过程及相关算法,改变其只适用于松散均匀介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单一特征,并研究建立适合于岩溶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和相应的模拟方法.选取横港河流域岩溶地区作为非点源污染的对象,应用修正后的模型通过控制性的模拟方法和敏感性性分析,定量评估落水洞、伏流、暗河等岩溶特征对氮、磷等主要非点源污染物质输移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时空效应,并进一步探讨落水洞、伏流、暗河等对地表-地下水文与营养盐的交互作用及转换机理.结果表明,岩溶特征对流域的氮、磷负荷有增加作用,其中总磷的增加明显大于总氮的增加,总磷和总氮的增量分别为0.86%和2.12%;植被岩溶指数的增加会导致流域可溶性磷、有机磷的产出量增加,有机氮、地表产流中硝酸氮和沉积磷的产出量则居其次,落水洞改变了降雨的产流方式,增加了落水洞所在流域的有机磷和有机氮的产出,其增量变化在0~0.7和0~0.3 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岩溶流域 SWaT模型 数值模拟 地下水 横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矿山地下水通道精细探查与地质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蓝建 陈世万 +2 位作者 田浪 余会云 吴攀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融合矿区勘探钻孔、地质剖面图和物探成果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紫木凼金矿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刻画了该矿区岩溶通道空间展布,建立了融合岩溶通道的矿山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结果】结果显示,矿区内受采矿作用影响的一中段暗河流向与矿区外未受采矿影响的太平洞暗河流向相反;矿区内F3断层和F6断层分别为矿区东西方向的隔水边界。【结论】结果表明:采矿活动显著改变了紫木凼矿区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流向改变;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地下水岩溶通道与水文地质边界,厘清了矿区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实现了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可视化。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矿山地下水污染科学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通道 地下水污染 物探 三维地质模型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水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样品Ca^(2+)、HCO_3^-野外测试值与实验室测试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3 位作者 朱丹尼 谢浩 陈宏峰 俞建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4-690,共7页
为了阐明岩溶区地下水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测试与实验室测试结果间的差异,于2011年至2013年先后在遵义、河池、娄底3个城市采集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85组,通过比值法对3个地区干湿季节岩溶地下水样中Ca^(2+)、HCO_3^-质量浓... 为了阐明岩溶区地下水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测试与实验室测试结果间的差异,于2011年至2013年先后在遵义、河池、娄底3个城市采集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85组,通过比值法对3个地区干湿季节岩溶地下水样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85组样品中有88.2%的采样点存在Ca^(2+)野外值(CaY)大于实验值(CaS),64.7%的采样点存在HCO_3^-的野外值(HCO_(3Y))大于实验值(HCO_(3S));(CaY/CaS)平均值为1.11,主要集中在1.0~1.2之间(占总数的70%);(HCO_(3Y)/HCO_(3S))平均值为1.02,主要集中在0.95~1.1之间(占总数的75%)。野外滴定过程中的人为随机误差是造成两种离子质量浓度野外测试值普遍高于实验室测试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区 比值法 重碳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石漠化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士彬 张勇荣 安裕伦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1-598,共8页
为了揭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章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获取了1990、2000、2010年石漠化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探讨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子及各类型间的转移情况,并在两种情景模式下对研究区2020年石漠化空... 为了揭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章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获取了1990、2000、2010年石漠化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探讨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子及各类型间的转移情况,并在两种情景模式下对研究区2020年石漠化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利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石漠化驱动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其分布状况,CA-Markov耦合模型模拟石漠化空间分布,精度达到理论要求。(2)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于自然因素,而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则相反。(3)在现有石漠化演化速率情景下,各等级石漠化的演变轨迹为修复与恶化并存模式,最突出的是潜在和轻度石漠化。(4)在喀斯特山地生态产业修复和封山育林结合情景下,石漠化修复与恶化并存的双重轨迹模式改为以修复为主的单一轨迹模式,其中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治理效果最为突出。因此石漠化治理措施重点应针对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分布区,注重协调人地矛盾,防止利用过程中返回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元胞自动机 马尔科夫 空间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DRASTIC模型对香溪河典型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贾晓青 刘建 +1 位作者 罗明明 周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5-261,共7页
南方岩溶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地下水环境对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地下水环境脆弱。为探索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方法,以岩溶流域为评价对象,选取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地下水水位埋深、地下水补给模数、土地利用... 南方岩溶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地下水环境对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地下水环境脆弱。为探索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方法,以岩溶流域为评价对象,选取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地下水水位埋深、地下水补给模数、土地利用类型6个指标,通过改进DRASTIC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TSDRL模型的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香溪河岩溶流域地下水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评价指标权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对香溪河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香溪河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以中等脆弱区为主,占比达到86.6%;地下水补给模数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作用最强,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溶丘洼地区,其面临农业活动污染的风险最大。该研究可为我国南方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岩溶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岩溶流域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VTSDR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林泉域滞流区岩溶水的热源及其Na^+、Cl^-来源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贾振兴 臧红飞 郑秀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0-576,共7页
柳林泉域滞流区岩溶水以高温、高Na^+和Cl^-浓度为主要特征。文章在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原理,判断了该区岩溶水的热源及Na^+和Cl^-的来源。结果显示:在泉域的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上青龙、龙门会、杨... 柳林泉域滞流区岩溶水以高温、高Na^+和Cl^-浓度为主要特征。文章在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原理,判断了该区岩溶水的热源及Na^+和Cl^-的来源。结果显示:在泉域的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上青龙、龙门会、杨家港和寨东泉组,岩溶水中的Na^+和Cl^-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其中多余的Na^+可能来自于阳离子交换、黄土中含Na^+矿物的溶解及城市污水的排放;滞流区和排泄区的刘家疙瘩泉组岩溶水中高浓度的Na^+和Cl^-也主要来自于岩盐的溶解,而多余的Cl^-可能由岩溶水中的Na^+交换吸附介质中的Ca^(2+)或Mg^(2+)所致。西部滞流区岩溶水的热源主要包括地温梯度增热、当地正常地温、岩石中放射性元素产热和石膏的溶解放热,其贡献率分别为45%、28%、20%和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热水 化学计量学 滞流区 Na+ Cl-来源 柳林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玉洞岩溶地下水、地表水Ca^(2+)、Mg^(2+)、Sr^(2+)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晓晓 徐尚全 沈立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3-50,共8页
通过2011年对重庆丰都雪玉洞洞内滴水和地下河河水,上覆岩层中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水和雪玉洞附近龙河河水等不同类型水中Ca2+、Mg2+、Sr2+浓度及Mg/Ca、Sr/Ca值的研究,发现不同水的Ca2+、Mg2+、Sr2+随外界降水条件的改变而出现明显变化。... 通过2011年对重庆丰都雪玉洞洞内滴水和地下河河水,上覆岩层中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水和雪玉洞附近龙河河水等不同类型水中Ca2+、Mg2+、Sr2+浓度及Mg/Ca、Sr/Ca值的研究,发现不同水的Ca2+、Mg2+、Sr2+随外界降水条件的改变而出现明显变化。表层岩溶泉水Ca2+变化能够敏感反应外界降水条件改变,滴水对外界降雨的反应滞后接近1个月,地下河Ca2+可以反应雨季和旱季的变化,地表河水Ca2+全年比较稳定,但是对特殊干旱天气有显著响应。2011年不同类型水的Mg2+、Sr2+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降水较多的3、5、10月呈低值,在其他降水较少的月份浓度相对较高。各离子的这种变化特征主要是受到稀释效应、CO2效应以及所在地层的岩性的影响。雪玉洞不同类型水的Mg/Ca、Sr/Ca值呈现出滴水>地表河>地下河>表层岩溶泉的特点,反映出不同类型水在含水介质中滞留时间的长短,并且Mg/Ca、Sr/Ca值在降水较多的月份降低,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升高;受碳酸钙的前期沉淀和运移路径差异的影响,不同类型水的Mg/Ca、Sr/Ca值变化稍有不同。因此,不同类型水的离子变化及其比值对外界降水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时间的不同,决定了在利用元素及其比值反映外界环境变化时也要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地表水 水化学 环境变化 重庆雪玉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热储地下水对流活动聚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冀中坳陷为例
19
作者 饶松 罗洋 +3 位作者 张英 王社教 胡圣标 李王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62-2275,共14页
在岩溶型地热系统中,流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是地热资源最有利的靶区.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 在岩溶型地热系统中,流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是地热资源最有利的靶区.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水平径流条件,在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在地形驱动的强迫对流和浮力驱动的自由对流联合作用下,地下水经深部循环加热后,沿断裂上涌排泄,在古潜山顶部聚敛形成地热田,构成了中低温对流-传导型复合型地热系统.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开展岩溶热储层厚度、渗透率及断裂带宽度对聚热效应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型地热系统中,不同的岩溶层厚度、渗透率会显著改变地下水对流活动的聚热效应,其最直观表现为热上升流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且总体上当岩溶层厚度、渗透率增大时,热上升流的峰值向流域下游方向推进.随着岩溶层厚度和渗透率增大,上游冷水补给增强,导致岩溶层平均温度降低;流域上游地表热通量降低,而流域下游地表热通量增加,即岩溶热储地下水对流活动的聚热效应增强.此外,地下水沿导水断裂的对流引起的聚热效应显著,但在本文取值范围内,当断裂带宽度达到3m以上时,其聚热效应对断裂带宽度不再敏感.本成果对于深化岩溶型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为岩溶热储高温、高产地热井的优选布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热储 聚热效应 地下水对流 冀中坳陷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类SRMs修复岩溶水中BTX的动力学及效应
20
作者 汤东博 陈余道 +3 位作者 李炜轩 闫雪 杨威 杜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3,共9页
原位化学氧化和生物修复联合技术在岩溶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常受岩溶环境条件的限制,导致药剂与污染物结合时间短、降解效率低,并可能引发二次污染。该研究利用含过硫酸盐(PS)和硝酸盐(NO_(3)^(-))的混凝土类缓释体(SRMs),试图通过缓慢释... 原位化学氧化和生物修复联合技术在岩溶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常受岩溶环境条件的限制,导致药剂与污染物结合时间短、降解效率低,并可能引发二次污染。该研究利用含过硫酸盐(PS)和硝酸盐(NO_(3)^(-))的混凝土类缓释体(SRMs),试图通过缓慢释放化学氧化剂、电子受体,提高岩溶水中BTX(苯、四苯和二甲苯)的降解效率。研究利用实验室微元体装置营造燃油污染的岩溶水环境,探讨了混凝土类缓释体缓释过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动力学特征,并评价了该缓释过程对BTX降解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凝土SRMs具备良好的缓释性能,Korsmeyer-Peppas模型适用于分析其释放过程。NO_(3)^(-)SRMs释放遵循Fickian扩散机制,而PS-SRMs释放遵循扩散侵蚀机制,二者在快速释放阶段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3.69~4.88 mg/(L·d)和36.01~58.55 mg/(L·d)。NO_(3)^(-)SRMs和PS-SRMs能有效去除岩溶水体中BTX组分,添加和不添加沙粒情况下BTX准一级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93 7~0.144 8 d^(-1)和0.076 3~0.098 7 d^(-1),添加沙粒能有效促进反硝化菌种对BTX的降解,诺卡氏菌属、湖杆菌属在污染物降解中具有优势。研究表明,在岩溶地下水污染治理中使用混凝土类缓释体来提供氧化剂和电子受体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BTX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 反硝化作用 缓释材料 燃油 岩溶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