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n Impact of Gezhouba Hydroproject on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被引量:6
1
作者 TANG Cong-shengSenior Engineer,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Jingzhou 434002, China SONG Shi-jieEngineer,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Jingzhou 434002, China WANG Wei-guoSenior Engineer,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Jingzhou 434002, China HU Chun-pingSenior Engineer,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Jingzhou 434002,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6-49,共4页
Gezhouba hydroproject was impound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in 1981.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mpact on the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 Gezhouba hydroproject was impound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in 1981.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mpact on the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has conducted prototype observation on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iver stretch. On basis of the observed data, the change in river regime and scour-sedimentation evolution and water surface profile below the dam are analys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ouring of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mainly stretches from Yichang to Ouchikou, mainly occurring in 1980~1987; the scourring mainly takes place in the river channel and the water surface profile drops significantly in dry season,but not quite in high flood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STREAM RIVER channe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RIVER REGIME evolution scour-sediment computation variation of water surface Gezhouba hydroproj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利枢纽与入库支流对三峡库区水沙演变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骆义峡 唐小娅 +2 位作者 段恒轶 陈吉龙 吴胜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1-492,共12页
水沙演变是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深入研究水沙输移过程影响机制对揭示其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955—2023年三峡库区主要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库区水沙演变特征,厘清嘉陵江、乌江与三峡水利枢纽对库区水沙... 水沙演变是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深入研究水沙输移过程影响机制对揭示其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955—2023年三峡库区主要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库区水沙演变特征,厘清嘉陵江、乌江与三峡水利枢纽对库区水沙演变的影响,并构建贡献度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嘉陵江与乌江是影响三峡库区入库水沙的重要因素,两江入库径流、入库泥沙分别约占入库总量的29.4%和30.2%,对水沙通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约为54.1%和33.0%,对周期变化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0.0%和46.7%;三峡水利枢纽对水沙过程的调控存在显著差异,工程施工对水沙关系变化的贡献率约为58.9%,水库调度运行期约为91.1%,受上游梯级水库影响,2012年后贡献率下降至78.3%。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沙过程分析、大型水利工程调控策略优化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入库支流 时空演变 贡献分析 三峡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机制耦合深度学习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
3
作者 罗赟 张翔宇 +4 位作者 董增川 李强坤 左其亭 韩金旭 周康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河道流量演进模拟是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关键环节,亟需提出一种高精度、低延时、考虑人工侧支取退水过程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模型,以满足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精细调度需求。在解析黄河不平衡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卷积神... 河道流量演进模拟是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关键环节,亟需提出一种高精度、低延时、考虑人工侧支取退水过程的黄河干流流量演进模拟模型,以满足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精细调度需求。在解析黄河不平衡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CNN-LSTM)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黄河干流各河段流量演进模型,并采用重组复合形演化算法(SCE-UA)进行全局优化调参,同时将龙羊峡水库“蓄丰补枯”的物理机制嵌入至CNNLSTM模型中进行串联耦合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干流不平衡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中游河段>下游河段>上游河段的整体趋势性规律,但相邻子区间的单位河段长度不平衡水量并不存在显著关联性;水文学方法、CNN-LSTM模型(分段率定)、 CNN-LSTM模型(全局率定)、串联耦合模拟的综合评价指标(ER-R-M)均值分别为0.627、 0.613、0.774、0.811,黄河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模拟精度要优于中游河段;基于物理机制引导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方式能够有效约束解集空间,CNN-LSTM模型(全局率定)相较于水文学方法精度提升29.3%。研究结果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演进 不平衡水量 物理机制 深度学习 黄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胶比和橡胶掺量对砂浆力学性能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
4
作者 马豪达 白银 +3 位作者 陈波 葛龙甄 白延杰 张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0,共7页
水泥砂浆在压力作用下易发生脆性开裂,利用橡胶颗粒改善其变形能力是常见措施。高掺量橡胶砂浆具有优异的吸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砂浆的变形适应性。本工作通过分析砂浆受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考察了水胶比和橡胶掺量对砂浆强度、变... 水泥砂浆在压力作用下易发生脆性开裂,利用橡胶颗粒改善其变形能力是常见措施。高掺量橡胶砂浆具有优异的吸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砂浆的变形适应性。本工作通过分析砂浆受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考察了水胶比和橡胶掺量对砂浆强度、变形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从0.3增大至0.5,强度降低35%,橡胶掺量从0%增加至75%,强度降低84%;随着水胶比增大、橡胶掺量增加,弹性模量明显降低,受压至破坏总能量降低,转变为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趋势与未掺橡胶颗粒的砂浆一致,与轴心抗压强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极限压应变受强度和橡胶掺量双重影响,橡胶掺量从0%增加至75%,极限压应变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橡胶颗粒可延缓能量耗散,水胶比增大加快能量耗散使试件失效。水胶比和橡胶掺量对强度有显著影响;高掺量橡胶颗粒对变形能力有明显改善,延缓能量耗散,有效阻碍了裂缝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砂浆 力学性能 能量演化 水胶比 高橡胶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下龙马溪组页岩物理特性演化及其对井壁稳定性影响
5
作者 雷刚 任建飞 +5 位作者 刘佰衢 熊健 刘向君 程万 梁利喜 黎子阳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9,共14页
向页岩储层中注入超临界CO_(2)能够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但CO_(2)—水—页岩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及物理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井壁稳定性及页岩气产量,亟需开展相关机理基础研究。为此,以四川盆地... 向页岩储层中注入超临界CO_(2)能够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但CO_(2)—水—页岩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及物理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井壁稳定性及页岩气产量,亟需开展相关机理基础研究。为此,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矿物组分测试、扫描电镜、超声波透射等室内实验,系统分析了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页岩物理特性的影响,进而建立了页岩储层井壁稳定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黏土矿物水化作用及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均导致页岩孔隙度及渗透率增加、声波能量损失及力学强度下降,页岩在超临界CO_(2)—水环境中,声波信号呈现高频向低频迁移特征,声波速度降幅为去离子水环境的2.53倍,孔隙度与渗透率增幅分别为其1.57倍和2.60倍,力学参数平均劣化程度为去离子水环境的2.12倍;②去离子水环境主要引发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而超临界CO_(2)—水环境则通过碳酸盐溶解与黏土水化协同作用,加剧孔隙结构演化;③相较于原状地层,黏土矿物水化作用、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分别使临界坍塌压力当量密度提升20.9%和42.7%。结论认为:①井壁稳定评价模型预测的坍塌压力当量密度为1.57 g/cm^(3),与现场实测数据(平均值为1.53 g/cm^(3))吻合良好(平均误差为2.61%),验证了井壁稳定性评价模型的可靠性;②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下页岩物理特性演化机理,为页岩气安全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 安全高效开发 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 室内实验 物理特性 演化机理 井壁稳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下荆江湖南段“天字一号”护岸段崩岸分析
6
作者 陈益民 林荡 +4 位作者 阳甜甜 郑保 张国华 李凌云 郭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3,20,共7页
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水库群建库运行以来,新水沙形势下荆江河段发生大范围、高强度持续冲刷,导致部分护岸工程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及岸线利用等造成较大影响。以2023年下荆江已护险工段“天字一号”段突发崩岸险情... 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水库群建库运行以来,新水沙形势下荆江河段发生大范围、高强度持续冲刷,导致部分护岸工程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及岸线利用等造成较大影响。以2023年下荆江已护险工段“天字一号”段突发崩岸险情及处置为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揭示了崩岸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清水下泄”情势下河床持续冲深、局部河势显著调整变化引起深泓深槽贴岸、河段岸坡地质条件较差以及持续中低水位影响等。基于险情特征,采取水下抛石方式对窝崩险工段及上下游影响段进行应急处置,提出亟需建立体制机制,保障相关建设资金,重视和加强对险工段坡脚变化的动态监测和整治技术研发,完善崩岸监测预警及应急抢护机制等中长期治理建议,为新水沙情势下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系统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水沙情势 河道演变 险情处置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水冷循环后玄武岩静态压缩力学特性及宏微观损伤演化规律
7
作者 齐文超 蔡勇智 +2 位作者 何童 刘磊 庞鑫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为了探究高温水冷循环后玄武岩的静态压缩力学特性及宏微观损伤演化规律,利用HUT-106A试验机对3组温度(100、300、450℃)下高温水冷循环(1、3、5、7次)处理后的玄武岩试样开展静态单轴压缩试验,并借助SEM对试样压缩断口进行微观试验。... 为了探究高温水冷循环后玄武岩的静态压缩力学特性及宏微观损伤演化规律,利用HUT-106A试验机对3组温度(100、300、450℃)下高温水冷循环(1、3、5、7次)处理后的玄武岩试样开展静态单轴压缩试验,并借助SEM对试样压缩断口进行微观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一定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玄武岩的质量、波速、纵波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劣化趋势,应力-应变曲线逐渐变缓,破坏的突发性和脆性减弱,渐进性和塑性增强,在450℃水冷循环7次后其劣化程度最为显著。在损伤破坏方面,温度一定时,循环次数的不同,玄武岩的宏微观破坏形式均存在差异,并在450℃水冷循环7次后发生塑性破坏;在高温水冷循环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玄武岩试样的的总损伤变量演化曲线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且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变缓,表明玄武岩逐渐由脆性向塑性转变。研究成果可供矿山地下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分析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高温水冷循环 静态压缩力学特性 宏微观破坏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3年长江口南槽河床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刘汝兰 李俊花 +3 位作者 程海峰 顾峰峰 王珍珍 韩露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南槽作为长江口的入海汊道之一,其河床演变动态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长江口南槽1998年以来长序列水下地形、水沙观测数据和大型涉水工程实施情况,分析南槽近期河床冲淤变化过程,从流域减沙和工程建设两方面探讨河床演变特征及影响过程。... 南槽作为长江口的入海汊道之一,其河床演变动态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长江口南槽1998年以来长序列水下地形、水沙观测数据和大型涉水工程实施情况,分析南槽近期河床冲淤变化过程,从流域减沙和工程建设两方面探讨河床演变特征及影响过程。结果表明:近25年,南槽河床演变总体呈现“缓慢冲刷-趋于平衡-加速冲刷”的三阶段变化特征,其中第一阶段的“缓慢冲刷”主要受工程建设影响,流域减沙则是第三阶段“加速冲刷”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在稳定河床边界和较低含沙量条件下,南槽短期内仍将延续冲刷态势,直至趋于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槽 河床演变 水沙变化 涉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族金属及其化合物碱性电解水析氧催化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见 刘太楷 +3 位作者 丁茯 刘红消 邓春明 廖汉林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2,共11页
该文主要从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电解水析氧机理以及析氧催化材料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过渡族金属元素催化材料OER性能的分析,对催化剂设计和制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地探讨,为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剂材料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碱性电解水 析氧反应 OER机理 OER催化剂 过渡族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水工程对松花江悦来河段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艳玲 黄海 +1 位作者 关见朝 杜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研究引水工程的建设对松花江悦来河段水沙变化的影响,构建了松花江干流悦来河段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析了引水工况对松花江悦来河段的流速、水位、分流比和冲淤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松北引渠引水入松花江致使入江处水位... 为了研究引水工程的建设对松花江悦来河段水沙变化的影响,构建了松花江干流悦来河段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析了引水工况对松花江悦来河段的流速、水位、分流比和冲淤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松北引渠引水入松花江致使入江处水位抬升为0.03~0.04 m,由于松南引渠引水,致使取水口附近的主河道水位下降约0.03 m;在天然条件下,松南下口引渠位置分流量为78 m~3/s,分流比为8.8%,在取水方案下,松南上口引渠分流量为104 m~3/s,分流比为8.5%,松南下口引渠分流量为323 m~3/s,分流比为28.9%;在天然条件下,悦来河段主河道呈现冲刷状态,冲刷深度为1.0 m左右,双口引渠导致取水口附近的泥沙淤积较天然条件有所增加,其中松南引渠下口淤积更为显著,引渠口门处淤积厚度可达1.0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 悦来河段 水沙数学模型 河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城区段河床演变研究
11
作者 石瑞花 张志崇 张羽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黑龙江黑河市城区河段河道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河床演变复杂。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水沙变化趋势。基于实测水文和泥沙资料,对河床稳定性及冲淤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属于少沙河流,结雅... 黑龙江黑河市城区河段河道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河床演变复杂。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水沙变化趋势。基于实测水文和泥沙资料,对河床稳定性及冲淤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属于少沙河流,结雅河口以上年径流和输沙量随时间呈减小趋势,结雅河口以下年径流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年输沙量呈减小趋势。自然状态下,河段岸线和深泓线位置基本稳定,河床冲淤变化不大,以约10年为一个周期,基本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在人类活动及支流汇入影响下,黑河水位站至长发岛段纵向不稳定,预测会引起该段未防护岛屿洲滩的岸线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水沙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双累积曲线法 河床稳定性 冲淤演变 黑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晋 郭淑君 +2 位作者 张敏 姚文艺 张晓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7,25,共11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素以调整速度快与幅度大著称,河道心滩复杂多变,探究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解析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床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等形态特征指标...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素以调整速度快与幅度大著称,河道心滩复杂多变,探究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解析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床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等形态特征指标,结合下游水沙及冲淤特性,采用遥感影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厘清游荡性河段水沙过程与心滩面积及数量之间的响应关系,揭示水沙变化对心滩形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发生剧烈冲刷,游荡性河段累计冲刷量15.37亿m^(3),占下游累计冲刷量的68%;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前,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年际变化剧烈,存在着明显的增长与降低变化过程,而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该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4 a滑动汛期平均流量和4 a滑动汛期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加,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及数量分别呈现出减小和增大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再现心滩发育及演变过程,还可以定性地表征特定水动力学因素对心滩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为阐明游荡性河段的心滩演变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河流平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还可为今后河道整治工程的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演变 水动力学模型 水沙过程 游荡性河段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能源-粮食-森林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书苑 傅一敏 +1 位作者 章语嫣 杨建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3-1205,共13页
研究长江流域水-能源-粮食-森林(WEFF)系统耦合机理及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有助于实现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在阐述WEF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全局空... 研究长江流域水-能源-粮食-森林(WEFF)系统耦合机理及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有助于实现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在阐述WEF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测度2003—2021年长江流域WEFF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5年发展情况。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时序变化上,耦合阶段均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2)空间差异上,除上海和青海外,各省(直辖市)耦合度均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大部分处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类型;多数年份耦合协调空间集聚状态明显,但空间分布格局缺乏稳定。3)发展模拟上看,基本延续了目前的耦合协调发展变化趋势,但各省(直辖市)发展情况各异。基于以上,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跨区域综合协商机制和健全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有助于保障流域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森林 耦合协调 发展机理 时空演变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去除水中镉/砷复合污染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艳晖 王振磊 +2 位作者 张婷婷 赵云良 温通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水体中的镉、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其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难度更大。通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试验,探究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去除镉/砷复合污染的性能,发现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可显著提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的... 水体中的镉、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其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难度更大。通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试验,探究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去除镉/砷复合污染的性能,发现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可显著提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在30 min内对溶液中镉、砷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采用SEM-EDS、XRD、XPS等方法对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高效去除水中镉/砷复合污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在机械力活化的作用下改变了自身的结晶度和溶解活性,其在水体中溶解水解产生CO_(3)^(2-)与OH^(-)的性能明显提升,OH^(-)促进硫酸亚铁在溶液中与砷形成稳定的铁氧结合态沉淀,CO_(3)^(2-)与溶液中的镉结合形成稳定的碳酸镉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修复 镉/砷复合污染 混凝沉淀 机械力活化 方解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沙变化条件下不同边界弯曲河道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羿名 渠庚 +2 位作者 郑承太 胡呈维 栾华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弯曲河道具有迂回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征,其形成、发展和演变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过程。为研究水沙变化条件下弯曲河流的河道演变特征,采用自然模型法在室内水槽中塑造出相对自然的弯曲河道,设置有、无护岸措施两种工... 弯曲河道具有迂回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征,其形成、发展和演变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过程。为研究水沙变化条件下弯曲河流的河道演变特征,采用自然模型法在室内水槽中塑造出相对自然的弯曲河道,设置有、无护岸措施两种工况进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护岸措施条件下,河道纵剖面上游段冲刷下切、下游段变化不大,河道整体比降呈减小趋势,河道深泓弯曲度减小,其演变响应特性对含沙量的变化更敏感;在无护岸措施条件下,河道滩槽演变调整作用较强,纵剖面呈整体式下切,且下游段纵剖面下切幅度较上游段大,河道深泓弯曲度逐渐增大,其演变响应特性对流量的变化更敏感。弯曲河道发生演变的实质是变化的水沙条件与河道形态调整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演变的最终趋势是河道的形态结构与水沙条件达到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道 水沙变化 河道演变 自然模型 护岸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期下游水温演变规律
16
作者 杨晨 张廷奎 +4 位作者 卢一帆 缴健 江恩慧 张防修 张晓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期会有大量低温水伴随着泥沙向下游排放,改变了下游河道水温的前期分布状态,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水库排沙期下游水温的演变规律,本文修正了含沙水流与空气热交换系数的计算公式,构建了一维非恒...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期会有大量低温水伴随着泥沙向下游排放,改变了下游河道水温的前期分布状态,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水库排沙期下游水温的演变规律,本文修正了含沙水流与空气热交换系数的计算公式,构建了一维非恒定水-沙-温耦合传导数学模型,以小浪底水库为例开展了排沙期下游水温传导过程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出库水温是影响水库排沙期下游水温的主要因素,下泄流量的增加和出库含沙量的降低会加剧低温水下泄的影响程度;②下游水温对小浪底出库水温的敏感度沿程递减,出库水温变化时利津断面水温的平均变化幅度仅为花园口断面的27.5%;③下游水温对下泄流量和出库含沙量的敏感度均为沿程先增大后减小,前者在艾山断面达到最大,后者在夹河滩断面达到最大;④下泄流量和出库含沙量对下游水温影响程度相当,在小浪底水库现行排沙调度方案下,二者对下游水温的最大影响幅度都在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演变 多沙河流 排沙期 水库调度 热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高村-孙口段冲淤变化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17
作者 全李宇 李铭 +6 位作者 牛超杰 李东阳 刘尚彬 李想 赵连军 韩沙沙 胡彩虹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79,共5页
为探究黄河过渡段河道滩槽演变规律,采用实测水沙和大断面数据,分析近年来高孙段河床冲淤、水沙条件和河床形态的演变,以年和汛期为时间尺度,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槽冲淤量与水沙条件及河床形态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高孙段以冲刷为... 为探究黄河过渡段河道滩槽演变规律,采用实测水沙和大断面数据,分析近年来高孙段河床冲淤、水沙条件和河床形态的演变,以年和汛期为时间尺度,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槽冲淤量与水沙条件及河床形态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高孙段以冲刷为主,汛期是年内输沙的主要时期;高村断面来沙系数可以分为波动减小(2002~2017年)和快速增加(2018~2019年)两大阶段,而河床形态中水力半径和宽深比变化趋势完全相反,糙率存在增大趋势;高村断面的水沙条件及河床形态与高孙段河道冲淤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河床形态比水沙条件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量 水沙条件 河床形态 河槽演变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琼 陈文龙 陈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针对低水位运行修复城市河流污染底泥微生物机制不清的问题,基于高、低水位下不同城市河流的底泥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针对低水位运行修复城市河流污染底泥微生物机制不清的问题,基于高、低水位下不同城市河流的底泥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分别是不同水位运行条件下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类和古菌门类;高水位运行条件下底泥中细菌的香农指数显著高于低水位运行条件下的指数值(p<0.001),古菌则相反,说明古菌群落可能主导了低水位运行过程中底泥污染物降解过程;低水位运行时变形菌门可能是参与底泥中含氮污染物降解以及氮循环过程的主要微生物门类,α-变形菌纲则可能对底泥中氨氮的去除发挥了重要作用;TOC,TN和NH_(3)-N是影响城市河流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低水位运行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底泥中常规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解决底泥内源污染问题,还能显著降低底泥中致病菌的潜在危害,构建更为安全的亲水城市河流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污染底泥 低水位运行 微生物 修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红梅 杨成刚 +1 位作者 袁晶 董炳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2,共6页
险工段是河道岸坡易崩段,是长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直接关乎沿江堤防稳定和防洪安全。根据近10 a来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观测成果,研究了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及水沙条件、整治工程、土体组成等对险工段河床演... 险工段是河道岸坡易崩段,是长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直接关乎沿江堤防稳定和防洪安全。根据近10 a来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观测成果,研究了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及水沙条件、整治工程、土体组成等对险工段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对保障险工段近岸河床稳定具有显著作用,岸坡趋于稳定是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演变的总体规律。受局部河势调整影响,仍有1/3左右的险工段近岸河床存在冲刷趋陡的现象,需加强观测并采取相应守护措施。研究成果对研判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岸坡稳定发展趋势、优化险工段观测位置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险工段 岸坡稳定 水沙条件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被引量:31
20
作者 毕乃双 杨作升 +2 位作者 王厚杰 范德江 季有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4,共8页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扩散 冲淡水 泥沙通量 动力机制 夏季黄河调水调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