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冯铭淳 谢惠燕 +4 位作者 邓宁栊 李嘉诚 罗贞 卢德浩 林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马山和银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主要由樟科、芸香科、山茶科、鼠刺科、茜草科等树种组成。群落中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荷(Shichima superb)、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鼠刺(Ite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频数关系密切。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53,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竞争关系较弱。3个样地所处演替阶段不同,银瓶山样地阳生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马山样地中生性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更大,体现出常绿阔叶林从阳生树种建群到中生性树种建群的更替过程,为该区次生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次生林 优势种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2
作者 景美清 钟文超 朱文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3期46-49,共4页
为探索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利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其群落树种组成、树种多度分布格局和径级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2576株,隶属35科60属98种,樟科、壳斗科... 为探索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利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其群落树种组成、树种多度分布格局和径级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2576株,隶属35科60属98种,樟科、壳斗科和茜草科等6个优势科共有22属53种,华润楠、鸭公树和硬壳柯是优势树种;样地内稀有种16种,偶见种37种;树木径级遵从倒“J”形分布。表明该群落结构总体稳定,树木生长健康,样地没有明显的断层现象,群落总体上更新良好。研究结果为了解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其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优势树种 径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栲等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曾伟 熊彩云 +3 位作者 肖复明 邱凤英 熊振宇 徐海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0-574,581,共6页
基于指数改进模型估算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Hance)、黧蒴栲(Castanopsis fissa Rehdet Wils)和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的光合参数特性。南岭栲和黧蒴栲光饱和点分别为1 589.37、1 688.33μmol/(m2·... 基于指数改进模型估算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Hance)、黧蒴栲(Castanopsis fissa Rehdet Wils)和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的光合参数特性。南岭栲和黧蒴栲光饱和点分别为1 589.37、1 688.33μmol/(m2·s),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均比丝栗栲的1 246.27μmol/(m2·s)大。黧蒴栲光补偿点为23.8μmol/(m2·s),比南岭栲的35.06μmol/(m2·s)小,但两者均与丝栗栲的32.67μmol/(m2·s)无显著差异。黧蒴栲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74,与南岭栲的0.068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比丝栗栲的0.053大。南岭栲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为9.45μmol/(m2·s),丝栗栲的6.07μmol/(m2·s)与黧蒴栲的7.31μmol/(m2·s)没有显著差异。南岭栲暗呼吸也最大,为0.83μmol/(m2·s),其次是丝栗栲,0.59μmol/(m2·s),黧蒴栲暗呼吸最小,为0.29μmol/(m2·s)。3个树种中南岭栲和黧蒴栲具有很强的光环境适应能力和光合能力,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光合特性 最大净光合速率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7种优势乔木的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永川 戚裕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0,共5页
以浙江天童地区雷公鹅耳枥等7种常见优势乔木种子为材料,对其形态特征和近自然条件下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体积最大的是长叶石栎(6 370.54mm3),最小的为雷公鹅耳枥(17.72mm3);千粒重最大的是长叶石栎(3 580.868g),最小的... 以浙江天童地区雷公鹅耳枥等7种常见优势乔木种子为材料,对其形态特征和近自然条件下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体积最大的是长叶石栎(6 370.54mm3),最小的为雷公鹅耳枥(17.72mm3);千粒重最大的是长叶石栎(3 580.868g),最小的为木荷(5.148g);含水量最高的是长叶石栎(43.72%),最低的为西川朴(11.78%).在光/暗期温度25℃/15℃,光照强度1 402lx(14h/d)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木荷、云山青冈较高,分别达55.5%和56.5%,栲树、西川朴和长叶石栎较低,分别为20%、10.5%和6%,雷公鹅耳枥和南酸枣没有萌发;开始萌发时间木荷最早(6d),云山青冈最迟(35d),萌发持续时间西川朴、木荷和云山青冈均超过50d,并依次延长;木荷和云山青冈的种子萌发格局为缓萌型,而栲树、西川朴、长叶石栎、雷公鹅耳枥和南酸枣为低萌型.天童地区7种常见优势乔木采取了不同的萌发策略来适应当地外界环境,可能是其成为不同微地形中优势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优势乔木 种子萌发 萌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山祖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枯死木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友贵 许大明 +3 位作者 兰荣光 吴天明 吴义松 骆争荣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6-442,共7页
为了了解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枯死树木结构特征,对百山祖5hm^2固定样地的10个优势种群10年间的枯死木和现有活立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枯死木龄级呈“倒J型”分布的种群有厚叶红淡比、水丝梨、凸脉冬青、褐叶青冈、短尾... 为了了解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枯死树木结构特征,对百山祖5hm^2固定样地的10个优势种群10年间的枯死木和现有活立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枯死木龄级呈“倒J型”分布的种群有厚叶红淡比、水丝梨、凸脉冬青、褐叶青冈、短尾柯、多脉青冈、亮叶水青冈、木荷等8种,而麂角杜鹃和石灰花楸则呈中峰型曲线分布(高峰出现在Ⅱ龄级)。枯死木主要集中在I~Ⅲ龄级。(2)群落各优势种群的枯死比例在I龄级最大,短尾柯和麂角杜鹃在I龄级的枯死比例分别高达50.00%和47.61%。随着龄级的增大,枯死比例下降,在Ⅳ龄级以后各优势种群的枯死比例发生变化。平均枯死比例最大的是石灰花楸(30.42%),最小的是亮叶水青冈(13.70%)。(3)在种群活立木密度较大的生境,其枯死木密度也较大。水丝梨在沟谷的枯死木密度较大,多脉青冈在4种生境中的枯死木密度差别不大,其余8个种群都表现出枯死木密度在山脊大、沟谷小的特点。石灰花楸在陡坡(42.86%)、凸脉冬青在沟谷(29.78%)的枯死比例较大,亮叶水青冈在山脊(12.40%)的枯死比例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群 枯死木 种群结构 百山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