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园城市背景下附属绿地开放对城市绿地供需关系的影响及开放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为例
1
作者 赵逸卓 郑思俊 +1 位作者 贺坤 张嫣 《园林》 2025年第4期27-35,共9页
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为附属绿地,其开放共享性是构建公园城市的核心策略之一。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作为研究案例,聚焦区域公共绿地的供需关系,筛选出案例范围内供给不足的区域,并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出供给不足区域内具备一定开... 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为附属绿地,其开放共享性是构建公园城市的核心策略之一。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作为研究案例,聚焦区域公共绿地的供需关系,筛选出案例范围内供给不足的区域,并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出供给不足区域内具备一定开放可能性的附属绿地。通过景观功能、空间布局两个维度,筛选出评价附属绿地开放潜力的关键指标,并对莘庄镇低供给区域的36处附属绿地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讨论高开放适宜性附属绿地对区域的绿地供需情况的增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附属绿地的开放对于部分区域的绿地供需情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部分未得到改善的区域可以通过对附属绿地的精细化开放管理、分类别规划设计、多元参与的维护模式进一步提升附属绿地的开放潜力和价值,为高密度城区的附属绿地开放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绿地供需平衡 附属绿地 开放适宜性 潜力评价 管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技术与实践:以义龙新区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付梦娣 李晨旭 +3 位作者 刘伟玮 冯朝阳 马凌 朱彦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8-686,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与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对比,识别其国土空间开发问题和潜力.结果表明:①义龙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36.93%,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4.8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5.08%,三者可分别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3.60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15.21 km 2,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72.17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27.63 km 2,地块功能指向重叠性较大,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意向,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指向的侧重.③后备耕地面积为131.87 km 2,后备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 km 2,与实地核查结果相符.研究显示,构建的喀斯特地区“双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义龙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互斥视角下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磊 陈晓琴 +2 位作者 董晓翠 马超前 王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化和工业适宜性最大化为目标,利用景观生态指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和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引入二维互斥矩阵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基于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工业用地的空间配置方案。研究表明:1)天津市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环城四区和远郊五区建制镇次之、其他区域普遍较低"的特征,并且有限的高度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2)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整体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远郊五区中宝坻区、武清区和宁河区次之,第三是环城四区,蓟州区和静海区最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空间类型的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天津市工业用地布局可优化为工业优先建设区、集约挖潜区、产城融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7种类型,适宜工业建设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从滨海新区到环城四区再向远郊五区逐步降低的趋势。该研究通过确定未来工业用地空间格局,为预防和破解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实现工业用地布局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和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三生空间 适宜性评价 空间冲突 用地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9
4
作者 农宵宵 吴彬 +1 位作者 陈铁中 程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32,共7页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国土资源现状为本底,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灾害和区位等资源环境要素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两方面分别对柳州市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国土资源现状为本底,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灾害和区位等资源环境要素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两方面分别对柳州市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并将生态、农业和城镇综合评价结果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逐块分析每个网格单元需要的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与适宜城镇开发建设的功能等级,确定各图斑单元的功能属性,划分形成以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开发为主导功能的三类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生”功能 适宜性评价 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与管制研究——以江苏省大丰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金志丰 陈诚 谢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方法与管制策略,为探寻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效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集成开发适宜性评估与部门规划协调方法,揭示该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空间优化格局;引入空间管制理念,...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方法与管制策略,为探寻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效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集成开发适宜性评估与部门规划协调方法,揭示该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空间优化格局;引入空间管制理念,讨论该区滩涂资源开发的空间管制路径。[结果]实证分析认为,该区沿海滩涂地区的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港口—工业—城镇开发三类空间适宜开发的规模分别为401,323和444km2,分别占34.3%,27.7%和38.0%。[结论]生态空间的环境质量底线保护和港工城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是滩涂区域空间管制的核心准则;同时,滩涂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控制仍然需要深入跟踪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适宜性评价 规划冲突分析与协调 空间管制 盐城市大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6
作者 杜海娥 李正 郑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59-165,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傅幸之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5,共6页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农业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注重普适性,在进行市县级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时针...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农业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注重普适性,在进行市县级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时针对性不足,评价指标因子数量较少,评价精度不高。文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识别市县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其次,选取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再依据指标数值与现状耕地质量的相关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集成评价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从评价结果来看,优化后的评价方法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提高评价精度,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评价方法优化 阜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新疆叶城县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潘 高敏华 马利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96-103,115,共9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先 干旱区县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叶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分区——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荣丽华 李伊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66-1175,共10页
针对现有“双评价”方法对牧区县域生产空间落位指导性较差的问题,探索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实现牧区县域生产空间合理划分。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通过计算畜牧业生产概率偏差与畜牧业生产密度,求解研究区畜牧业生产强度,并结... 针对现有“双评价”方法对牧区县域生产空间落位指导性较差的问题,探索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实现牧区县域生产空间合理划分。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通过计算畜牧业生产概率偏差与畜牧业生产密度,求解研究区畜牧业生产强度,并结合牧区空间管控与地形限制等因素,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实现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1)镶黄旗畜牧业生产密度远超《锡林郭勒盟草地适宜载畜量核定工作指导意见》中载畜量标准,畜牧业生产概率偏差呈网络化分布趋势,畜牧业生产强度较高区域相对集中。(2)畜牧业生产限制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中心镇区;畜牧业生产限制指数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宝格达音高勒苏木全域、翁贡乌拉苏木南部与巴音塔拉镇的昆都仑嘎查、汗乌拉嘎查等。(3)畜牧业生产强度与畜牧业生产限制指数Moran’s I为-0.0944,两者呈空间负相关,聚集效应显著且相似性较差。(4)镶黄旗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可分为畜牧业发展重点区、禁止畜牧业生产区、畜牧业生产转移区、退牧生态修复区、畜牧业发展高、中、低弹性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科学评价牧区县域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对于指导牧区“划区轮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探索草原牧区地域性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双评价” 畜牧业生产适宜性 牧业旗县 分区优化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与国土开发风险识别——以陕西省南泥湾景区为例 被引量:26
10
作者 徐雯雯 宁晓刚 +1 位作者 王浩 孟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7-132,139,共7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陕西省南泥湾景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的集成评价,并采用“三维魔方”模型将其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最终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叠加,揭示南泥湾景区的发展潜力及风险空间。结果表明:①南泥湾景区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面积为1270.87 km2;其次为农业生产空间,面积为68.28 km2;城镇建设空间最少,面积为14.69 km2;。②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42,53.55 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③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对生态破坏可能性较低。农业生产风险空间较大,为92.79 km2,多位于临镇镇东北部。该区域生态敏感性较强,未来建议提高耕地种植效率,恢复生态空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三类空间 双评价 潜力空间 地理国情 南泥湾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导向与自然条件约束的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迪力沙提.亚库甫 严金明 李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98,111,共6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子,自然条件约束因素作为较强限制因子,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区35 209.57 km^2,较适宜区22 010.94 km^2,一般适宜区33 013.78 km^2,不适宜区606 412.47 km^2。青海省应坚持"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青海保护开发实际",在国土开发建设适宜性基础上,统筹谋划和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与分类保护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导向 自然条件约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资源的市县级多要素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姜华 唐晓华 +3 位作者 杨利亚 刘志雄 王宁涛 刘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76-1792,共17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农业生产 城镇建设 适宜性评价 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3 位作者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2-639,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三生空间 GIS空间分析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发展情景的黔中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雪 周旭 +3 位作者 杨江州 蒋啸 张继 李洪广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211-221,共11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保障,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发展潜力为导向,生态敏感性为约束,运用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法,构建黔中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潜力-约束判...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保障,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发展潜力为导向,生态敏感性为约束,运用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法,构建黔中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潜力-约束判别矩阵,得到三种发展情景下的适宜性评价方案。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潜力总体呈中间高外围低的态势,发展潜力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有着正向拉动作用。(2)区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分布并存,以水源地、水域和生态保护区为主的高敏区集聚分布于研究区中部。(3)三种情景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差异明显。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能基本保障未来发展的用地需求,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为主-生态约束情景适宜于以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目标,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并重情景在满足区域国土空间用地开发需求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融合。识别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应性,统筹谋划未来用地的发展趋势和优化空间布局,助推国土集聚开发建设与分类保护相适应,为黔中经济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 适宜性评价 发展情景 黔中经济区 发展潜力 生态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安太天 高金柱 +3 位作者 李晋 朱庆林 沈佳纹 丁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是优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海陆功能分区在分区层级、分区方法等方面并不一致,导致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 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是优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海陆功能分区在分区层级、分区方法等方面并不一致,导致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从陆海统筹角度出发,构建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体系,并以宁波市为例进行验证,在优先划定生态保护区基础上,对海陆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宁波市海岸带功能区中生态保护区面积占比约为60%,海陆一体发展区占比约为22.3%,海洋发展区占比约为12.5%,陆地发展区占比约为5.2%;(2)宁波市开发利用功能区空间分布与以临港产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渔业为基础的海洋经济发展导向相符。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要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导向,为优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功能分区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梁 朱捷 汪子茗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2,共6页
为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更好的发展,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了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包含以下3个方面:(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4类游憩空间都在县(市)中心形成... 为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更好的发展,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了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包含以下3个方面:(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4类游憩空间都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Ⅰ级适宜区,其中文化型和商业型的Ⅰ级适宜区基本相同;而旅游度假型和公园绿地型除了3个中心的Ⅰ级适宜区,在沿海区域也有广泛分布。(3)对各类游憩空间不同等级所占面积及比例进行了统计。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研究结果如何为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空间 GIS 用地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视角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集成评价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候勃 岳文泽 +1 位作者 韦静娴 陈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全域全要素互动互联的“陆海统筹”理念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陆、海系统“三类空间”(农业/渔业、城镇/港口、生态)功能和多要素集成评价思维,...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全域全要素互动互联的“陆海统筹”理念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陆、海系统“三类空间”(农业/渔业、城镇/港口、生态)功能和多要素集成评价思维,构建了陆海统筹视角下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类空间’功能评价-冲突识别-统筹修正”的三步走集成评价方法。嘉兴实证案例结果表明,该集成评价方法可以科学、准确地识别沿海地区陆海空间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区,并通过冲突区域评价结果统筹,确定未来适宜进行建设、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的陆海空间总规模,实现陆海统筹理念下沿海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张图”,进而提升沿海地区空间管制的科学性和有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三类空间 集成评价 浙江嘉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认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元希 陈克龙 +1 位作者 冉婧媛 陈治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4,共7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源头治理保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黄...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源头治理保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为基础,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甄别青海流域开发保护现状问题,尝试提出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优化策略,为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人文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策略 被引量:6
19
作者 吕梁 朱捷 汪子茗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3期43-48,共6页
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旅游度假型的Ⅰ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线区域,公园绿地型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 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旅游度假型的Ⅰ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线区域,公园绿地型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Ⅰ级适宜区,且在沿海线区域也有广泛分布;文化型和商业型的Ⅰ级适宜区基本相同,都主要出现在县(市)中心。3)对各类I级适宜区所占面积前30名的乡镇进行统计并确定了不同乡镇的游憩空间发展主导类型。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空间 GIS 用地适宜性评价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县域城镇土地利用演变下的生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飞 刘雯雯 方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景下,对2008—2019年...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景下,对2008—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耦合土地利用阻力-潜力适宜性模型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绵竹市城镇用地开发适宜性及城镇建设用地演变发展进行探索,针对生态承载力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城镇建设用地未来发展模拟结果,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分别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以期为国内县域城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县域城镇 土地利用演变 生态承载力 适宜性评价 CA-Markov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