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due curve maps of ethyl acetate synthesis rea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辉东 田晖 +5 位作者 邹文虎 黄智贤 王晓达 邱挺 赵素英 吴燕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The residue curve maps are consider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reactive distillation. The residue curve maps of ethyl acetate synthesis react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seudo-homogeneous ... The residue curve maps are consider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reactive distillation. The residue curve maps of ethyl acetate synthesis react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seudo-homogeneous rate-based kinetic model and the NRTL activity coefficie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stable node branch emerges from the ethyl acetate/water edge, moving toward the chemical equilibrium surf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Damkoeler value (D), and the node reaches the ternary reactive azeotrope when D-∞ eventually. Conceptual design for the ethyl acetate synthesis of reactive distillation based on the residue curve maps is presented at l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e curve maps ethyl acetate ESTERIFICATION conceptual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对PRV体内外感染诱导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
2
作者 余小丽 袁海峰 +5 位作者 黄昌巧 蒋丽群 李艳华 胡效东 任春芝 胡庭俊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研究旨在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设细胞对照组、曲古霉素A(TSA)组、PRV组、芦丁组及PRV+FEA 25组、PRV+FEA 50组、PR... 研究旨在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设细胞对照组、曲古霉素A(TSA)组、PRV组、芦丁组及PRV+FEA 25组、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体内试验设空白对照组、TSA组、PRV组、芦丁组、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测定样品乙酰转移酶1(HAT1)、去乙酰转移酶1(HDAC1)的活性,HAT1和HDAC1的mRNA表达水平及组蛋白H3(AcH3)和H4(AcH4)乙酰化水平。结果显示,与PRV组相比,FEA组RAW264.7细胞HAT1的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5组、PRV+FEA 50组HDAC1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HAT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5组、PRV+FEA 50组HDA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PRV+FEA 25组、PRV+FEA 100组AcH3乙酰化水平及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AcH4乙酰化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50组AcH3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PRV组相比,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细胞HAT1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而HDAC1活性极显著提升(P<0.01);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HAT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50组小鼠脾脏HDAC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HDAC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小鼠脾脏AcH3乙酰化表达水平以及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AcH4乙酰化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AcH3乙酰化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FEA能够调控PRV体内外感染诱导的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 伪狂犬病毒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EMC/EA改善LiCoO2电池电解液低温性能
3
作者 闫啸 辛娟 +1 位作者 何劲作 张丽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5-1252,共8页
低温时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是锂离子电池(LIBs)低温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适量乙酸乙酯(EA)的加入,能够提高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降低电池极化,从而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因此,通过调节电解液溶剂EMC/EA比例,考察Li... 低温时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是锂离子电池(LIBs)低温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适量乙酸乙酯(EA)的加入,能够提高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降低电池极化,从而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因此,通过调节电解液溶剂EMC/EA比例,考察LiCoO2电池在不同比例电解液中的25和-20℃下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使用0.5 mol/LLiBF4/0.5 mol/LLiODFB-PC/EC/EMC/EA(体积比为1∶1∶1∶2)的电解液所组装的LCO/Li半电池在25和-20℃循环100次后,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0.2和112 mAh/g,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6.30%和92.33%;未加EA体系在25和-20℃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2.9和103.2 mAh/g。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电池的阻抗行为,有EA的溶剂体系阻抗都低于未加EA体系;用SEM对电极表面进行分析,发现溶剂体系中EA的加入,在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电化学界面(CEI)膜,可防止电解液中的物质进一步反应和溶解正极材料,从而有效阻碍电解液的持续分解,提高常温/低温LCO/Li半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低温性能 乙酸乙酯(ea)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内标校正因子法在乙酸乙酯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张越华 李思靖 +3 位作者 王英 黄炜艺 陈庆 杨娟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282,共5页
针对传统阿贝折射仪在测定高含量乙酸乙酯时的局限性以及气相色谱标准曲线法操作复杂的问题,采用乙酸正丙酯作为内标,建立一种检测乙酸乙酯含量的气相色谱(GC)内标校正因子法。同时与标准曲线法进行对比,并对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稳... 针对传统阿贝折射仪在测定高含量乙酸乙酯时的局限性以及气相色谱标准曲线法操作复杂的问题,采用乙酸正丙酯作为内标,建立一种检测乙酸乙酯含量的气相色谱(GC)内标校正因子法。同时与标准曲线法进行对比,并对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GC内标校正因子法能准确测定质量浓度为0.093~45.018 g/L和质量分数为10.262%~97.930%范围内的乙酸乙酯,该方法的检出限为7.55 mg/L,定量限为24.46 mg/L,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2%、0.25%,白酒样品和合成样品中乙酸乙酯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96%和100.46%,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6%和0.31%,说明该方法重复性好,稳定性高,适用于检测乙酸乙酯含量,操作简便快捷,可显著提高食品分析和质量控制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酯 校正因子 标准曲线 气相色谱 内标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1/HIF-1α轴研究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调控食管癌细胞TE-1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陈星 周哲旭 +6 位作者 尚艺婉 刘洋 刘娅茹 胡啸博 菅佳宁 肖小乔 陈玉龙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39,I0029,共8页
目的探索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AELD)能否通过miR-1/HIF-1α轴调控食管癌细胞TE-1的能量代谢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前期实验已建立稳定转染阻滞miR-1表达细胞株(IN)及空白对照(NC),采用MTT法得到EAELD对NC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及30%... 目的探索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AELD)能否通过miR-1/HIF-1α轴调控食管癌细胞TE-1的能量代谢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前期实验已建立稳定转染阻滞miR-1表达细胞株(IN)及空白对照(NC),采用MTT法得到EAELD对NC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及30%抑制浓度(IC_(30)),将其作为六高、六低浓度分别作用于IN与NC进行对比。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EAELD对于TE-1细胞miR-1、HIF-1αmRNA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miR-1、HIF-1α靶向关系。然后将实验分组为NC组、六低组、六高组、IN+六低组、IN+六高组,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线粒体压力与糖酵解速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能量代谢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EAELD能够显著抑制NC增殖能力,呈浓度梯度依赖,选取20μg/mL(IC_(30))、40μg/mL(IC_(50))为低、高浓度组。RT-qPCR结果显示EAELD高浓度组显著促进miR-1的基因表达(P<0.05),HIF-1α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显示与野生型(WT)+阴性对照(mimics NC)组相比,WT+mimics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与突变型(MUT)+阴性对照(mimics NC)组相比,MUT+mimics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将高、低浓度EAELD作用于IN时,MTT结果显示与NC相比,EAELD对于IN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P<0.05)。Seahorse能量代谢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EAELD高、低浓度组均可以抑制线粒体耗氧与糖酵解的比值(P<0.01,P<0.05)、糖酵解潜能(P<0.01)、基础呼吸值、质子漏耗氧(P<0.01,P<0.05)、线粒体最大耗氧能力、备用呼吸能力(P<0.01),高浓度组可以抑制基础糖酵解、补偿糖酵解、非线粒体耗氧、ATP合成耗氧(P<0.01)。与NC+六低组相比,IN+六低组的基础糖酵解、线粒体与基础糖酵解的比值、糖酵解潜能(P<0.05)、ATP合成耗氧(P<0.01)显著升高;与NC+六高组相比,IN+六高基础糖酵解、补偿糖酵解(P<0.05)、基础呼吸能力、质子漏耗氧、线粒体最大耗氧量、非线粒体耗氧显著升高(P<0.01)。WB结果显示与NC相比,EAELD高、低浓度组可以显著降低HK2(P<0.01)、GLUT1(P<0.05、P<0.01)、MCT1(P<0.01、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高浓度组可以显著抑制PKM2(P<0.05)、MCT2、MCT4(P<0.0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C+六低组相比,IN+六低组HK2、GLUT1、PKM2(P<0.01)、p-PKM2、MCT1、MCT2(P<0.05)的表达明显升高,与NC+六高组相比,IN+六高组可以显著促进HK2、GLUT1、PKM2、MCT4的表达(P<0.05)。结论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通过下调能量代谢相关分子GLUT1、PKM2、p-PKM2、HK2、MCT1、MCT2、MCT4的蛋白表达抑制食管癌细胞TE-1的能量代谢,其部分机制与miR-1/HIF-1α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 食管癌 能量代谢 miR-1/HIF-1α轴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香风味蒸馏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6
作者 汪江波 夏啸 +5 位作者 毛春奎 陈家豪 何超 蔡凤娇 张瑞景 徐健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38,共6页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合遗传算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酒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绿茶梗添加量7%、熟粮含水率52%、酒曲添加量0.7%,发酵时间7 d,发酵温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茶香风味蒸馏酒的乙酸乙酯含量为0.46 g/L,感官评分为86.67分,酒精度为55%vol。基于GC-MS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5种、酯类16种、醛酮类5种及其他类5种。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所有风味物质含量的52%。茶香风味蒸馏酒茶香浓郁,口感醇厚,风味典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茶酒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香风味蒸馏酒 绿茶梗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 乙酸乙酯 感官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产酯香酵母的筛选及产香特性分析
7
作者 丁长河 万浩威 +2 位作者 魏书音 樊星 樊朵朵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G-3,经鉴定,分别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客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阿德利长西氏酵母(Naganishia diffluens)。其中,菌株Z-3生长较快、耐受性较好且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3%、葡萄糖含量70%及乙酸体积分数1.0%;其固态发酵产物中检出2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97.13μg/g,根据香气活度值(OAV)>1筛选得到8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说明菌株Z-3对改善白酒风味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酯香酵母 筛选 异常威客汉姆酵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8
作者 唐剑东 刘云 +6 位作者 王卫华 武波晓 唐军荣 张颖君 张贵良 阚欢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chakyunglupulin A(3)、丁香醛(4)、伞形花内酯(5)、1H-吲哚-3-甲醛(6)、香豆素(7)、绿原酸(8)、对香豆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表儿茶素(12)、儿茶素(13)、山奈酚(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6)、异牡黄素(17)。其中化合物chakyunglupulin A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金花茶 乙酸乙酯 萃取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檵木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9
作者 施慧露 莫燕华 +1 位作者 骆海玉 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研究檵木不同部位萃取物抑菌谱,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檵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所有测定的植物病原真菌及动物病原细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处理浓度为5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抑制多种植物... 本文研究檵木不同部位萃取物抑菌谱,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檵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所有测定的植物病原真菌及动物病原细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处理浓度为5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除对茶轮斑病菌(25.58%)及贡柑链格孢菌(48.30%)抑制率较低外,对其他供试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以上,EC_(50)值在0.2978~3.7688 g/L。其中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_(50)值分别为1.3612、0.7564和0.2978 g/L,均小于2 g/L,并且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更高,EC_(50)值小于0.5 g/L。叶乙酸乙酯萃取物除对茶轮斑病菌的抑制率为26.77%外,对其他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EC_(50)值介于1.0360~3.8076 g/L。相似地,其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也较高,EC_(50)值分别为1.8126、1.3767和1.0360 g/L,均小于2 g/L。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供试的动物病原细菌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0.15625~2.50000和0.15625~1.25000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对5种供试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均小于1 g/L,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叶乙酸乙酯萃取物除对大肠杆菌MIC值为1.25 g/L外,对其他供试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均小于1 g/L,并且对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乙型副伤寒杆菌、溶壁微球菌和巨大芽孢杆菌5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枝乙酸乙酯萃取物。研究结果表明,檵木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该结果为檵木在农用和医用抑菌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 乙酸乙酯萃取物 植物病原真菌 动物病原细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产葛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
10
作者 喻杰 杨著 +3 位作者 吕秋月 王国栋 韩军 吴江平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1539,共9页
目的 研究皖产葛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方法 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MCI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棕榈酸诱导肝细胞AML12建立脂质聚积模型,评价体外降脂活性。结果 从中分... 目的 研究皖产葛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方法 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MCI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棕榈酸诱导肝细胞AML12建立脂质聚积模型,评价体外降脂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rboxymethyl isoferulate(1)、methyl(E)feruloylglycolate(2)、ariscucurbin-A(3)、trans-p-coumaroygly colic acid(4)、3-吲哚甲醛(5)、β-谷甾醇(6)、葛根苷元A(7)、葛根苷C(8)、拟雌内酯(9)、dihydrofurocoumarin(10)、前胡苷Ⅴ(11)、psoralen dimer(12)、bergapten dimer(13)、异甘草素(14)、新异草苷(15)、毛蕊异黄酮(16)、大豆苷元(17)、3′,4′,7-三羟基异黄酮(18)、芒柄花苷(19)、染料木素(20)、染料木苷(21)。化合物1~4、7~10、13与17~19可显著抑制AML12细胞内脂质堆积,化合物9可抑制PPAR-γ表达。结论 化合物1~6,10~13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化合物1~4、7~10、13、17~19具有良好的降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体外降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n/γ-Al_(2)O_(3)催化剂制备及催化降解乙酸乙酯性能
11
作者 孙哲恺 张智宏 杜晓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9-1365,共7页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g,原料总质量10 g)。采用XRD、BET和SEM对Ce_(1)Mn_(3-x)/γ-Al_(2)O_(3)进行了表征,通过固定床反应器考察其对气态低含量乙酸乙酯(体积分数0.1%)的催化降解性能,并探究了水蒸气对反应的影响和48 h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γ-Al_(2)O_(3)的引入并没有改变Ce_(1)Mn_(3)物相。与Ce_(1)Mn_(3)相比,Ce_(1)Mn_(3-x)/γ-Al_(2)O_(3)的比表面积增大(由38.55 m^(2)/g增至60.03~204.79 m^(2)/g),介孔数量明显增加。Ce_(1)Mn_(3)氧化物结合在γ-Al_(2)O_(3)表面,暴露出的Ce_(1)Mn_(3)氧化物颗粒更加细小且分散。制备的Ce_(1)Mn_(3)-7/γ-Al_(2)O_(3)催化活性最高,在空速(GHSV)15000 mL/(g·h)条件下,乙酸乙酯降解率达到90%时的温度(T_(90))为164.5℃。载体γ-Al_(2)O_(3)和水蒸气的引入均有利于乙酸乙酯在低温下(<120℃)的降解,促进中间体乙酸和乙醇生成,导致最终T_(90)降低。在180℃、48 h、不含水蒸气的反应条件下,Ce_(1)Mn_(3)-7/γ-Al_(2)O_(3)催化剂能始终保持99%以上的乙酸乙酯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混捏技术 γ-Al_(2)O_(3) 催化氧化 乙酸乙酯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灌封注射器硅油量测定法制订与解读
12
作者 赵长帅 刘雪婷 +3 位作者 刘爱娟 孟晓依 沈永 陈蕾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制订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预灌封注射器硅油量测定法,并对方法内容进行解读。方法取预灌封注射器,加入硅溶剂乙酸乙酯至套筒卷边处静置浸提5 min,后将硅溶剂置于已105℃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再向套筒中... 目的制订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预灌封注射器硅油量测定法,并对方法内容进行解读。方法取预灌封注射器,加入硅溶剂乙酸乙酯至套筒卷边处静置浸提5 min,后将硅溶剂置于已105℃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再向套筒中加入乙酸乙酯1 mL进行润洗并置于同一蒸发皿,水浴蒸干后105℃干燥至恒重,根据质量差计算预灌封注射器套筒中硅油含量。结果通过极限浸提实验、加标回收实验及精密度考察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预灌封注射器套筒经乙酸乙酯浸提5 min后可达到极限浸提,该方法的回收率为100.0%~101.6%,精密度3.5%。结论该测定法的制订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中的硅油量测定法,结合在日常实验硅油量测定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该检测方法的可操作性,该方法简单高效,可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灌封注射器 套筒 硅油量 重量法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稀释沥青黏度预测模型
13
作者 田镍 郑木莲 刘侠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溶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碳氢溶剂(HS)和乙酸乙酯(EA)制备了单、复掺型稀释沥青,进行了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分析了两种溶剂的降黏效果.基于模糊推理系统(FIS),建立了沥青黏度预测模型,并将预测值与试验测得的实际值作了... 为探究不同溶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碳氢溶剂(HS)和乙酸乙酯(EA)制备了单、复掺型稀释沥青,进行了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分析了两种溶剂的降黏效果.基于模糊推理系统(FIS),建立了沥青黏度预测模型,并将预测值与试验测得的实际值作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掺HS的降黏曲线呈指数函数倒数形式分布,且单掺的HS质量分数为10%~30%时,降黏曲线急速下降段的沥青黏度从88 000 mPa·s下降到5 800 mPa·s;复掺的HS和EA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25%时,沥青黏度分别小于3 500 mPa·s和150 mPa·s,复掺HS和EA对沥青降黏效果较好,且EA降黏更高效;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项MAE、MAPE、RMSE、R^(2)和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12.216 7、0.068 5、18.159 4、0.999 3和0.667,表明预测模型能真实反映实际效果,建立的复掺溶剂型沥青黏度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形成的交互式黏度计算窗口具有实用便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稀释沥青 模糊推理系统 碳氢溶剂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抗炎作用机制
14
作者 陈乔 张鹏 +3 位作者 韩诗祺 石召华 田先翔 胡俊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9,共16页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riess实验评估金莲花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炎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TCB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ETCB对细胞中TNF-α、IL-6与iNOS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使用二甲苯诱导的耳廓炎症模型进一步验证抗炎活性,并检测了耳肿胀以及组织中IL-6和TNF-α的含量;利用LC-MS技术分析ETCB的成分组成;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靶点与作用通路,最后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ETCB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NO的抑制效果最好,是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ETCB显著降低了炎性细胞中TNF-α和IL-6的含量(P<0.01),并抑制了TNF-α、IL-6与iNOS的mRNA表达水平;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炎症模型中,ETCB有效缓解了耳肿胀,并降低了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LC-MS分析出ETCB中的30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21个黄酮、7个有机酸、1个多糖和1个花苷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与筛选获得的核心靶点为TNF、Akt1、PTGS2、EGFR、SRC和MMP9,抗炎活性成分主要为羟基芫花素、香叶木素、柳穿鱼黄素、高车前素、蓟黄素以及洋槐黄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结论ETCB在体内与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可以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金莲花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乙酸乙酯部位 UH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点灯化学成分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15
作者 赵小超 柴玲 +3 位作者 林霄 商勋 葛竹妹 万广闻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6,共9页
为探究鬼点灯(Bothriospermum zeylanicum)的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ODS反相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 为探究鬼点灯(Bothriospermum zeylanicum)的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ODS反相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HT-29)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鬼点灯乙酸乙酯部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富马酸(1)、原儿茶酸(2)、富马酸单甲酯(3)、3,4,α-三羟基甲基苯丙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echiumin A(6)、echiumin B(7)、(+)-异落叶松脂素-2a-O-β-D-葡萄糖苷(8)、对香豆酰-α-L-鼠李吡喃糖苷(9)、对香豆酸(10)、(-)-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1)、rupestrin B(12)。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鬼点灯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8和化合物12对SW620细胞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9.34±1.10)μmol·L^(-1)和(0.33±0.06)μmol·L^(-1),化合物12对HT-29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5.94±1.56)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鬼点灯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了其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为鬼点灯的药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点灯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结直肠癌活性 乙酸乙酯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渣手工香皂的制备及皂化效果分析
16
作者 罗思棋 史红霞 +1 位作者 李堂菊 毕红梅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7期27-32,共6页
咖啡渣中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糖类、有机酸及多酚等有机化合物。由于咖啡渣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将咖啡渣添加到手工香皂中后,可以起到祛除异味和去角质的良好效果。在优化咖啡渣手工香皂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用电导法分析皂化速率,结合... 咖啡渣中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糖类、有机酸及多酚等有机化合物。由于咖啡渣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将咖啡渣添加到手工香皂中后,可以起到祛除异味和去角质的良好效果。在优化咖啡渣手工香皂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用电导法分析皂化速率,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皂化效果,全面考查咖啡渣添加量对香皂去污能力、起泡力、稳定性和溶解度等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渣 手工香皂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 电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c-EA-St三元乳液共聚合转化率研究
17
作者 曹志峰 苗青 +1 位作者 张彪 金勇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4,共5页
以醋酸乙烯酯(VAc)、苯乙烯(St)和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普通无规乳液共聚和核壳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窄分散的三元共聚物乳液。对普通无规乳液共... 以醋酸乙烯酯(VAc)、苯乙烯(St)和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普通无规乳液共聚和核壳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窄分散的三元共聚物乳液。对普通无规乳液共聚中丙烯酸乙酯单体加入量和核壳乳液聚合中不同投料顺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元无规乳液共聚中,转化率随着丙烯酸乙酯单体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核壳乳液聚合中,以醋酸乙烯酯均聚物和P(VAc-EA)共聚物为核的核壳乳液聚合,转化率高于以苯乙烯均聚物或P(S-EA)共聚物为核的核壳乳液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乙烯酯 苯乙烯 丙烯酸乙酯 乳液共聚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动力学研究
18
作者 邵淑娟 罗李秀 +5 位作者 曹体爽 王毅 郭舒 李怡萱 李丽 宗绪岩 《包装与食品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为研究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规律,探讨不同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效能,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添加量、底物(乙醇和乙酸)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和反应... 为研究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规律,探讨不同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效能,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添加量、底物(乙醇和乙酸)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增加,乙酸乙酯的生成量增加;优化正交试验得到的酯化条件:酶添加量为0.5%,乙醇浓度为280 g/L,乙酸浓度为30 g/L,反应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得到乙酸乙酯的生成量为(8.29±0.08) g/L,合成的动力学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998 3。研究为脂肪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乙酸乙酯 动力学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霉菌添加量对小曲清香型白酒酒醅理化指标及基酒风味成分的影响
19
作者 王瑞鑫 高宇迪 +8 位作者 刘晓妹 李佳洁 王涵 王宇鹏 卫春会 张博钦 武晓乐 陈叶福 肖冬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为了探究根霉菌(Rhizopus)添加量对小曲清香型白酒品质的影响,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根霉菌添加量对小曲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酶活、酒醅理化因子以及基酒中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霉的添加对... 为了探究根霉菌(Rhizopus)添加量对小曲清香型白酒品质的影响,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根霉菌添加量对小曲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酶活、酒醅理化因子以及基酒中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霉的添加对酒醅酶活的影响主要在糖化阶段,以只添加1%酒曲,不添加根霉菌为对照,当根霉菌添加量为0.5%时,其糖化酶活力(31.31 U/g)显著高于对照组(16.94 U/g)(P<0.05);酸性蛋白酶活力(11.09 U/g)显著高于对照组(6.26 U/g)(P<0.05);而液化酶活力(0.38 U/g)高于对照组(0.35 U/g),但不显著(P>0.05)。根霉菌添加量为0.5%时,发酵起始酒醅的酸度、残糖、氨基酸态氮和氨氮含量最高,相比于对照组分别上升了18.43%、14.31%、14.24%和47.98%。另外,随着根霉菌的增加,基酒中乙酸乙酯含量逐渐升高,当发酵结束时(15 d),添加0.5%的根霉菌的酒样中乙酸乙酯的含量比对照升高了67.84%。综上,添加0.5%根霉菌的效果最佳。该研究为丰富酒体风味成分、提高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品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清香型白酒 根霉菌 酒醅 基酒 理化指标 风味物质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Nakazawaea ishiwadae GDMCC 60786产乙酸乙酯的诱变菌株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文瑞 孙志伟 +7 位作者 石俊 张小娜 于佳俊 裴疆森 王德良 贾士儒 薛洁 钟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5-172,共8页
为提升Nakazawaea ishiwadae GDMCC 60786产乙酸乙酯的能力,通过物理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和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筛选突变菌株。利用三丁酸甘油酯初筛、摇瓶发酵二筛和外加底物发酵三筛。同时,对突变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溶... 为提升Nakazawaea ishiwadae GDMCC 60786产乙酸乙酯的能力,通过物理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和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筛选突变菌株。利用三丁酸甘油酯初筛、摇瓶发酵二筛和外加底物发酵三筛。同时,对突变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溶血性和耐药性体外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最终获得1株高产乙酸乙酯、遗传稳定性良好及体外安全性良好的突变菌株N5,将该诱变菌连续传代5次,得到乙酸乙酯含量的平均值为764.52 mg/L,葡萄糖转化率达到38.22%,与出发菌株相比,乙酸乙酯提高了1.90倍,葡萄糖转化率提高了25.03%。外加乙醇后,突变菌株N5乙酸乙酯质量浓度为1426.81 mg/L;但外加乙酸后,该菌株不生长,并失去产酯能力,表明其对乙醇耐受性强于乙酸。同时发现24 h时,突变菌株N5的酯酶、乙酰辅酶A和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该菌株的诱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kazawaea ishiwadae GDMCC 60786 乙酸乙酯 物理化学诱变 突变菌株筛选 酶活性 体外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