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枳术精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1
作者 叶祖文 林巧红 +3 位作者 徐焕华 白英炎 杨明 王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8-204,I0037-I0042,共13页
目的分析枳术精油化学成分、含量,探讨不同剂量的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给予荷荷巴油和枳术精油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的活... 目的分析枳术精油化学成分、含量,探讨不同剂量的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给予荷荷巴油和枳术精油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的活动、饮食、饮水、体质量、死亡等情况,用加权回归法(Weighted regression method,Bliss)计算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及95%置信区间。结果经GC-MS检测,共鉴定出枳术精油化学成分主要有10种,其相对百分含量占总精油量的46.41%,分别为苍术酮、D-柠檬烯、β-蒎烯、γ-揽香烯、白术内酯Ⅱ、β-elinene、trans-Caryophyllene。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枳术精油对存活小鼠饮食、饮水及体质量无明显影响。通过Bliss法计算得枳术精油的LD_(50)为1.681 mL/kg,表现出一定的毒性,LD_(50)的95%置信区间为3.367~7.417 mL/kg;回归方程为Y(Probit)=-1.228+7.612 lgD。结论苍术酮、D-柠檬烯等为枳术精油的主要成分,枳术精油具有一定的毒性,且脏器指数与病理观察显示毒性主要表现在血液血管方面,主要作用在肝、脾和肾脏,其毒性与给药剂量相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白术 精油 化学成分 急性毒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楠 任璐 +3 位作者 李春燕 罗彪彪 陶源 郭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185,I0004,共8页
白术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在中国分布广泛,应用历史悠久。白术挥发油是白术主要活性成分,化学组成复杂,其中倍半萜是其代表性成分,此外还含有单萜类、二萜类、烷(烯)烃类、芳香类等。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挥发油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 白术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在中国分布广泛,应用历史悠久。白术挥发油是白术主要活性成分,化学组成复杂,其中倍半萜是其代表性成分,此外还含有单萜类、二萜类、烷(烯)烃类、芳香类等。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挥发油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胃肠道、抑菌、调节糖脂代谢、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白术挥发油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为止,关于白术挥发油的系统综述未见报道。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化学组成及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品及不同提取方法中白术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并对其药理活性、毒性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的归纳,以期为白术挥发油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 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罗昭勇 余晓历 +3 位作者 柳静蕾 李博宁 章柯滢 王淑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9-198,I0013,共11页
白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挥发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某些标志性化合物,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成分差异。结果发现,白术挥... 白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挥发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某些标志性化合物,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成分差异。结果发现,白术挥发油的成分易受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提取方法、储存条件和炮制工艺等因素影响,其挥发油中的108种化学成分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三萜、香豆素和苯丙素类及酯类。白术挥发油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镇痛等药理活性,可用于药物制剂、临床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综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促进白术挥发油的深度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挥发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制工艺对白术挥发油组成及3种白术内酯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费莹 王娜妮 +2 位作者 李洪玉 余平 寿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8-421,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炮制前后白术中3种内酯成分含量及挥发油组分的变化,评价炮制工艺对白术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DAD法同时测定3种白术内酯的含量:色谱柱为SHISEIDO 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 目的:通过比较炮制前后白术中3种内酯成分含量及挥发油组分的变化,评价炮制工艺对白术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DAD法同时测定3种白术内酯的含量:色谱柱为SHISEIDO 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0~16 min,60%A^70%A;16~18 min,70%A^65%A;18~30 min,65%A;流速: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白术内酯Ⅰ、Ⅲ为220 nm,白术内酯Ⅱ为276 nm。采用GC-MS测定炮制前后白术挥发油的成分组成。结果:炮制后的白术中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增加,增加幅度与炮制时间有关;炮制后白术挥发油的组成有明显变化。结论:炮制对白术中挥发油组成及内酯含量有影响,成分检测引导优化炮制工艺有利于保障药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炮制 白术内酯 挥发油 HPLC-DAD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小芳 王芳 +1 位作者 张亚环 郑晓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5,共5页
利用GC/MS法跟踪分析了苍术酮纯品的分解过程,得到5种分解产物——与文献报道的苍术酮转变成2种产物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了苍术酮的氧化反应机理:苍术酮与水易进行1,4加成反应,生成半羧醛羟基。水的存在使半羧醛羟基开环并导致C—O键断... 利用GC/MS法跟踪分析了苍术酮纯品的分解过程,得到5种分解产物——与文献报道的苍术酮转变成2种产物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了苍术酮的氧化反应机理:苍术酮与水易进行1,4加成反应,生成半羧醛羟基。水的存在使半羧醛羟基开环并导致C—O键断裂,生成羰基,羰基进一步被氧化成羧基。由于羧基上的碳原子为sp2杂化,羟基可从杂化轨道平面两侧进攻羧基,并与羧基进行分子内脱水反应,故而可生成白术内酯Ⅰ及表白术内酯Ⅰ,而白术内酯Ⅰ的7位C上的—H很活泼,易被—OH取代而生成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Ⅲ不稳定,易使分子内脱水生成白术内酯Ⅱ。此外,白术内酯Ⅲ与白术内酯Ⅰ可进行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双白术内酯。通过定量分析纯品和白术原药材中苍术酮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含量,计算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得出苍术酮纯品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ate1=k′1[x]1.84,活化能为58.05kJ/mol;原药材中苍术酮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ate2=k′2[x]1.89,活化能为63.17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 苍术酮 动力学方程 活化能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及其溶液氧化分解稳定性条件的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虹 阎克里 +2 位作者 王海霞 鲁甲龙 刘焕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3-526,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然后将挥发油及其有机溶液分别放置室外晴天(20~29℃);室外阴天(15~21℃);室外避光水浴30℃;室内室温和室内避光条件下氧化分解,以苍术酮为氧化分解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跟踪检测,依据标准曲线...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然后将挥发油及其有机溶液分别放置室外晴天(20~29℃);室外阴天(15~21℃);室外避光水浴30℃;室内室温和室内避光条件下氧化分解,以苍术酮为氧化分解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跟踪检测,依据标准曲线计算苍术酮浓度和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结果白术挥发油有机溶液在室外晴天,室外阴天和室外避光水浴30℃放置7h,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分别为0、54.80%和63.9%;而白术挥发油在室外晴天放置48h,在室内和室内避光条件下放置96h,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分别为1.92%、60.43%和8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挥发油 氧化分解 稳定性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光照氧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虹 阎克里 +1 位作者 赵丽 刘焕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将样品分别置于-20℃保存和室外(20~29℃)进行光照氧化,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跟踪检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光照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从光照氧化前白术挥发油中鉴定出32个组分,占挥发油... 将样品分别置于-20℃保存和室外(20~29℃)进行光照氧化,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跟踪检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光照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从光照氧化前白术挥发油中鉴定出3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8.01%;从光照氧化后白术挥发油中鉴定出2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0.70%。光照氧化后增加了2个组分,消失了7个组分;含量降低的有8个,增加的有17个。含量降低最明显的组分是苍术酮和γ-榄香烯;含量增加最明显的组分是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β-桉叶醇、广木香内酯、Isovelleral和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化-1H-环戊[a]3-菲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 光照氧化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白术挥发油微胶囊 被引量:8
8
作者 方芳 程翎 +2 位作者 张志兴 吴苏喜 尹巧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77,共5页
为防止白术挥发油的氧化,扩大白术挥发油的用途,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白术挥发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考察了芯壁比、乳化条件、进风温度、进料速度等因素对白术挥发油微胶囊化工艺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 为防止白术挥发油的氧化,扩大白术挥发油的用途,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白术挥发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考察了芯壁比、乳化条件、进风温度、进料速度等因素对白术挥发油微胶囊化工艺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白术挥发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进风温度175℃,进料速度640L/h,乳化剂用量5%,芯壁比0.32,明胶质量分数21.13%,固形物质量分数29.51%,HLB值为13.53。在优化条件下可制得高质量高包埋率的白术挥发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达8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法 白术 挥发油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田儿 陈晓庆 梁文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151-154,共4页
目的 利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分析对癌性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挥发油,用GC-MS分离鉴定其成分,并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含量;采用RI... 目的 利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分析对癌性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挥发油,用GC-MS分离鉴定其成分,并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含量;采用RIA检测癌性恶病质血清TNF-α、IL-2水平变化。结果 检出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79%。白术挥发油含量最多的是苍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36.60%;其次为β-桉油醇,占挥发油总量的15.83%;含量大于1%的有10种化合物,分别为:4,5-去氢异长叶烯、4a, 8-二甲基-2-(1-甲基乙基)-[2R-(2α,4aα.8aβ]1,2,3,4,4a, 5,6.8a-八氢萘、2,4,6,7,8,8a-六氢-3,8-二甲基-4-(1-甲基亚乙基)–薁酮、α-石竹烯、β-朱栾、异香树烯环氧化物苍术酮、γ-榄香烯、(+)-朱栾倍半萜、6-乙烯基-6-甲基-l-(-甲基乙烯基)-3-(1-亚甲基)-6-环己烯及4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R-(1α,4aα,8aβ1-十氢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5.25%、5.21%、4.57%、3.60%、2.43%、2.34%、2.02%、1.58%、1.58%、1.06%。模型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正常组、DA组、VOA组及KLT组,L-2水平低于正常组、DA组、VOA组及KLT组(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术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酮、β-桉油醇等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癌性恶病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挥发油 气质联用法 水蒸馏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来源白术中5种有效药用成分测定与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慧 杨志玲 +3 位作者 杨旭 周晓龙 王兆林 张晓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比较在相同栽培条件下,12种产地栽培白术与10个改良白术根茎中白术内酯类物质及挥发油含有量的差异,初步筛选含有内酯类药用成分和挥发油含有量较高的白术资源,为白术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白术根茎中白术内酯Ⅰ、... 目的比较在相同栽培条件下,12种产地栽培白术与10个改良白术根茎中白术内酯类物质及挥发油含有量的差异,初步筛选含有内酯类药用成分和挥发油含有量较高的白术资源,为白术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白术根茎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白术挥发油;运用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含有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挥发油类和内酯类指标的2个主成分,确定以白术内酯类和挥发油物质为主成分的综合评价函数;根据因子得分图分别得到含有较多白术内酯类和含有较多挥发油的白术资源。结论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来源白术根茎中白术内酯及挥发油含有量差别较大;改良白术200号白术内酯类物质及挥发油总体含有量最高,其次是改良白术16号;改良白术於28号、四川彭水、浙江临安、37号等可作为以挥发油为提取目标的品种选育,於28号、四川彭水、200号、16号等样品可作为以白术内酯为目标的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挥发油 白术内酯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微型饮片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单国顺 赵启苗 +2 位作者 项欣欣 吴青华 贾天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3,I0033,共5页
目的对白术微型饮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选取饮片的成品率、煎膏率、流动时间及白术内酯Ⅰ、Ⅱ、Ⅲ的煎出率为考察指标,以饮片的切制方式、切制粒径以及干燥的温度为考察因素。结果白术药材以横切结合纵切的方... 目的对白术微型饮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选取饮片的成品率、煎膏率、流动时间及白术内酯Ⅰ、Ⅱ、Ⅲ的煎出率为考察指标,以饮片的切制方式、切制粒径以及干燥的温度为考察因素。结果白术药材以横切结合纵切的方式,切制成粒径为0.3~0.4 mm^(3)的小丁块,并于60℃条件下烘干,其流动性及煎出率均可得到显著提高。结论白术微型饮片制备工艺合理可行,有利于饮片自动调剂及煎煮设备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微型饮片 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术鉴别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龙开 覃婕媛 +6 位作者 赵维波 马换换 陈晓丹 林伟斌 刘亚凤 朱海龙 张丹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203-206,254,共5页
[目的]对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及河南6个产地白术进行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分对比分析,为不同产地白术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性状鉴定法比较6个不同产地白术药材性状差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 [目的]对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及河南6个产地白术进行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分对比分析,为不同产地白术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性状鉴定法比较6个不同产地白术药材性状差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计算其挥发油含量;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组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各产地白术药材在形状、大小及表面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挥发油含量为0.58%~1.22%,由高到低分别为湖南(1.22%)>浙江(1.20%)>安徽(1.02%)>湖北(0.94%)>河南(0.86%)>河北(0.58%);6个产区白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6个组分,共有成分14个,相对百分含量之和大于90%,油中主含苍术酮(>60%)、(E,E)-1,5-dimethyl-8-(1-methylethylidene)-1,5-Cyclodecadiene、3,7(11)-蛇床二烯、β-芹子烯、β-石竹烯等。[结论]各产区白术在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组分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产地与白术内在质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性状特征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产地 鉴别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