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研发与应用
1
作者 吴跃东 毛伟 +1 位作者 刘坚 刘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整反力梁角度,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倾斜。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备进行的锚桩法静载试验与传统堆载法静载试验得到的试桩沉降变化规律一致,误差合理,试桩承载力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经锚索拉拔后的锚桩密实度并未大幅下降,其承载力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采用该设备进行锚桩法静载试验能缩短设备搭设时间,减少试验所需场地,可有效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承载力 静载试验 锚桩法 堆载法 智能调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流变的新旧混合群桩变刚度调平研究
2
作者 崔纪飞 吴祯祯 +1 位作者 李林 饶平平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7-1906,共10页
与新桩共同承载,形成新旧混合群桩基础是处理场地旧桩的有效方法。基于黏弹塑性模型,分析了旧桩长期服役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力学性质演化,并引入拟似超固结比表征土体剪切模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引入桩间相互作用系数,建立不等长新旧群桩... 与新桩共同承载,形成新旧混合群桩基础是处理场地旧桩的有效方法。基于黏弹塑性模型,分析了旧桩长期服役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力学性质演化,并引入拟似超固结比表征土体剪切模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引入桩间相互作用系数,建立不等长新旧群桩基础相互作用模型,提出新旧桩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并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旧桩服役30 a后,土体流变使孔隙比减少了10.5%,剪切模量增大至原来的3.04倍;原位超固结比的增加、次固结指数的减小和流变时间的增加都会使调平所需桩长增加;新桩桩长从30 m增加至37.8 m的过程中,短桩对长桩的相互作用减小,沉降差由2.07 cm减小至0.0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混合群桩 流变 差异沉降 变刚度调平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位变动下抗滑桩加固土坡稳定性上限分析
3
作者 邓波 肖育奇 +1 位作者 杨明辉 王东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719,共10页
鉴于坡体非饱和区吸力效应的重要性,本文将吸力引入极限分析上限法中,构建能量平衡方程。结合强度折减法,采用对数螺旋破坏机制提出一种评估地下水位骤降作用下抗滑桩加固部分饱和土边坡稳定性方法,即求解了抗滑桩阻滑力。通过与已有文... 鉴于坡体非饱和区吸力效应的重要性,本文将吸力引入极限分析上限法中,构建能量平衡方程。结合强度折减法,采用对数螺旋破坏机制提出一种评估地下水位骤降作用下抗滑桩加固部分饱和土边坡稳定性方法,即求解了抗滑桩阻滑力。通过与已有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探讨了基质吸力、地下水位、抗剪强度模型及土体类型等对抗滑桩阻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吸力的存在不会影响抗滑桩有效加固位置。抗滑桩阻滑力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减少,且基质吸力及其相关摩擦角越大,抗滑桩阻滑力的吸力减少效应越明显。选择不同土体类型和抗剪强度模型对抗滑桩阻滑力有影响,尤其对于黏土和极细粒土,建议在分析时由土体类型确定合适的抗剪强度模型。本研究成果对于抗滑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抗滑桩 稳定性 部分饱和土 地下水位变动 基质吸力 抗剪强度模型 上限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水位循环条件下斜坡桩基长期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张高峰 姚国文 +3 位作者 宋安祥 蒋欣健 冯梓航 王北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8-940,共13页
库水位循环作用下,库岸边坡岩土体强度参数逐年劣化,岸坡不断变形、下滑,对桩基产生长期侧向作用,造成桩基损伤积累,甚至破坏。为探究库区斜坡桩基的长期性能,构建了库水位循环作用下考虑岩土体劣化效应的斜坡桩-土耦合体系理论模型;提... 库水位循环作用下,库岸边坡岩土体强度参数逐年劣化,岸坡不断变形、下滑,对桩基产生长期侧向作用,造成桩基损伤积累,甚至破坏。为探究库区斜坡桩基的长期性能,构建了库水位循环作用下考虑岩土体劣化效应的斜坡桩-土耦合体系理论模型;提出采用FEM-SPH(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转换耦合算法建立三维斜坡桩-土有限元模型。结合工程案例,将理论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预测模型均能对桩基的长期性能作出预测评估,二者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墩桩偏位预测平均误差在14%左右,承载力预测误差不超过12%;理论计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桩基弹塑性阶段性能,而对于桩基破坏阶段适用性较差;有限元模型能较直观准确地揭示库岸边坡失稳演化过程、桩基损伤破坏机制以及桩-土长期相互作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水位循环作用 斜坡桩 长期性能 预测模型 有限元模型 FEM-SPH转换耦合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周土对桩身振动波传递及缺陷识别影响研究
5
作者 杜思义 李刘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3-1708,共6页
针对基桩完整性的低应变检测方法仅能定性识别桩身缺陷程度,不能定量识别问题,本文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桩周土作用的基桩动力控制方程,利用波动理论求得桩身任意截面的速度响应。通过不同龄期下模型桩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研究发现... 针对基桩完整性的低应变检测方法仅能定性识别桩身缺陷程度,不能定量识别问题,本文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桩周土作用的基桩动力控制方程,利用波动理论求得桩身任意截面的速度响应。通过不同龄期下模型桩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研究发现:随着龄期的增加桩周土阻尼逐渐增大,速度反射波幅值与入射波幅值之比逐渐衰减的规律,依据此衰减规律和截面阻抗变化处的反射规律,建立了缺陷程度定量识别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以简便、快捷地定量识别桩身缺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 振动波 桩土相互作用 阻尼 桩顶速度响应 反射波 缺陷程度 定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粘聚力单元的平整冰与海洋桩柱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俞同强 刘昆 +1 位作者 刘俊杰 王自力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平整冰与海洋桩柱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十分复杂,往往涉及到海冰的破碎、失效和堆积等现象。平整冰破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材料脆性破坏的问题,然而传统有限元方法的单元失效机制在处理该问题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反映平整冰破碎后... 平整冰与海洋桩柱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十分复杂,往往涉及到海冰的破碎、失效和堆积等现象。平整冰破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材料脆性破坏的问题,然而传统有限元方法的单元失效机制在处理该问题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反映平整冰破碎后碎冰的变形和运动状态。因此,有必要发展现有仿真技术,建立合理的模型化方法来解决平整冰破坏相关关键问题。本文通过自定义海冰材料本构模拟海冰材料力学特性,并通过粘聚力单元模拟平整冰破坏时裂纹的产生和扩展,通过开展海洋桩柱结构与平整冰相互作用的仿真分析,分析平整冰在受桩柱作用时的破坏失效模式及两者的相互作用载荷,并与相关模型试验比较验证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模拟平整冰在受桩柱作用时的挤压和弯曲破坏,同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报冰载荷。研究成果对于海洋桩柱结构冰载荷的预报和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整冰 海洋桩柱 海冰材料本构 粘聚力单元 破坏失效模式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袁胜强 潘春辉 栗关裔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8-1067,共10页
针对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的不足及现行规范此类工况沉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剖析了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分析了土拱效应下的桩端应力分担比例和等沉面以上负摩阻区的附加应力对沉降的影响,提出了就地... 针对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的不足及现行规范此类工况沉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剖析了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分析了土拱效应下的桩端应力分担比例和等沉面以上负摩阻区的附加应力对沉降的影响,提出了就地固化桩土刚性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就地浅层固化土技术,可强化土拱效应、增强桩基传递效应,能有效减小复合地基的整体沉降,新沉降计算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固化 桩土复合地基 沉降计算 土拱效应 桩身等沉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充放电成本的V2G参与用户细分及激励机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艳红 张炜函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6,51,共7页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电动汽车成为重要的灵活性储备设备之一。对电动汽车用户进行细分,精准定位V2G最佳参与群体,可以有效提高电网应急管理效率并节省社会成本。考虑充电桩焦虑程度和电池损耗敏感度2个关键因素对电动汽车用户...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电动汽车成为重要的灵活性储备设备之一。对电动汽车用户进行细分,精准定位V2G最佳参与群体,可以有效提高电网应急管理效率并节省社会成本。考虑充电桩焦虑程度和电池损耗敏感度2个关键因素对电动汽车用户充放电成本的影响,构建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2种情形下电网公司和电动汽车用户的决策模型,比较了2种情形下用户的最优服务电量,并给出了分散决策下电网收购价格的最佳范围。在此基础上,依据充放电成本提出了V2G最佳参与群体和备选群体的细分准则,并引入了“收购价格+补贴”的激励机制以扩大V2G最佳参与群体范围,进一步提高用户参与V2G的积极性及电网应急管理能力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的模型与理论结果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2G 充电桩焦虑程度 电池损耗敏感度 充放电成本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瓦底江河道水位及微型木桩对土质边坡变形和稳定的影响
9
作者 徐超群 甘磊 +5 位作者 吴志刚 胡继峰 李健 齐建飞 甘元楠 刘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4,共7页
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和固结理论,构建了伊洛瓦底江干流某土质边坡三维渗流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水位降幅和降速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评价了微型木桩对边坡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水位降速越快、汛期水位越高时,水位下降过程中坡... 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和固结理论,构建了伊洛瓦底江干流某土质边坡三维渗流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水位降幅和降速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评价了微型木桩对边坡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水位降速越快、汛期水位越高时,水位下降过程中坡面附近的渗透坡降越大,安全系数越低。布设微型木桩群,当木桩群高度为2、4、6 m时,其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相较无加固情况分别提高了4.50%、9.00%、39.60%,说明微型木桩群的加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木桩 河道水位 渗流 边坡稳定 伊洛瓦底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概念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季超 杨永康 +1 位作者 王可怡 马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54-57,共4页
针对相关规范在桩基设计中有关"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概念,探讨了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流程及桩基计算流程,在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议将桩基抗震性... 针对相关规范在桩基设计中有关"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概念,探讨了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流程及桩基计算流程,在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议将桩基抗震性能分为4个性能等级,并将桩基的性能目标分为6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桩基设计 桩土相互作用 性能水准 性能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滑坡滑带土的力学特性与库水位变化对其稳定性影响及加固措施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玉成 杨光华 +2 位作者 张有祥 钟志辉 胡海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43-52,共10页
与普通滑坡体相比,库岸古滑坡体不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且受库水位变化影响明显,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以某水库古滑坡体工程为例,利用现场直剪试验、室内直剪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手段,研究滑带土的力学特性,并... 与普通滑坡体相比,库岸古滑坡体不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且受库水位变化影响明显,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以某水库古滑坡体工程为例,利用现场直剪试验、室内直剪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手段,研究滑带土的力学特性,并对利用得到的参数计算分析水位变化对古滑坡体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得到鹅公带古滑坡体的安全系数随库水位升高成U形的变化规律。采用文献[12]提出的利用应力场判断滑坡体的类型,在高应力水平位置采取加固措施降低应力水平后边坡安全系数就提高的方法,由计算出的应力场判断鹅公带古滑坡具有上部推移下部牵引的特征,属于混合破坏型滑坡,针对其上部和下部坡体进行加固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加固方案对滑坡体应力场的改变和比较抗滑桩在不同位置时安全系数与位移场和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对高应力水平区和位移大的区域进行加固的效果最好,该滑坡体下部也是高应力水平区,由于现场施工条件,考虑经济性,最后采用在滑坡体下部设置反压体加固,加固后3年的实践表明利用边坡应力场的应力水平确定加固位置合理可行。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为类似工程处理提供一个很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同类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变模量 强度折减法 水库边坡 直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承台群桩负摩阻力性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夏力农 苗云东 谈铁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7-891,898,共6页
无承台群桩中各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带承台群桩的桩-土相互作用要受到承台的约束。简要分析了带承台群桩负摩阻力变化的机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地下水位下降条件下带承台群桩的负摩阻力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带承台群桩的... 无承台群桩中各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带承台群桩的桩-土相互作用要受到承台的约束。简要分析了带承台群桩负摩阻力变化的机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地下水位下降条件下带承台群桩的负摩阻力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带承台群桩的负摩阻力与单桩负摩阻力总体相近,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中性点上升,附加沉降增加,下拉力减小,只是各位置桩有差异。荷载不大时,承台对各位置桩沉降的约束明显,各桩中性点几乎重叠。随着荷载的增加,承台本身变形增加,中性点的差异逐渐变得明显,角桩中性点位置最低,边桩次之,中心桩最高。带承台群桩中各桩的负摩阻力沿着深度的发挥程度不同。角桩负摩阻力发挥最为充分,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承台群桩 地下水位下降 负摩阻力 性状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范存新 张毅 +1 位作者 薛松涛 陈镕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94,共5页
推导了脉动风荷载作用下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时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加速度响应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说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顺风向风振加速度响应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各参数变化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的幅度不同,在土中阻尼较小... 推导了脉动风荷载作用下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时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加速度响应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说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顺风向风振加速度响应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各参数变化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的幅度不同,在土中阻尼较小时,考虑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要比不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时大,即考虑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后有可能增加结构风振时的不舒适度。因此,在高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设计中应当特别考虑到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风振 加速度响应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水准仪系统测量偏差测试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官德 闵学鹏 +3 位作者 陶茂盛 黄智 种宇 李亚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通过对4种型号数字水准仪和Ni002A光学水准仪的同桩比测表明:1)数字水准仪相对Ni002A光学水准仪没有明显的系统测量偏差;2)条形码标尺米长改正数f值在实际水准观测结果中必须进行修正;3)SDL1X、DiNi03、DNA03型号数字水准仪可用于一等... 通过对4种型号数字水准仪和Ni002A光学水准仪的同桩比测表明:1)数字水准仪相对Ni002A光学水准仪没有明显的系统测量偏差;2)条形码标尺米长改正数f值在实际水准观测结果中必须进行修正;3)SDL1X、DiNi03、DNA03型号数字水准仪可用于一等水准测量,DL101C数字水准仪只能用于二等水准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准仪 系统测量偏差 同桩比对测试 分析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 被引量:83
15
作者 张忠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52-556,共5页
通过对不同桩长嵌岩桩的桩顶、桩端沉降量的静载试验资料分析 ,揭示了不同桩长的桩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受力性状及桩身压缩规律。
关键词 超长嵌岩桩 荷载水平 入岩深度 软土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水位骤降条件下涉水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国韶 燕柳斌 +1 位作者 丁雷 钱坤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6,30,共6页
针对工程实践中涉水边坡抗滑桩设计技术规范欠缺、计算模型过于简化等问题,采用强度折减拉格朗日差分法模拟分析水位骤降速度、水深坡高比、抗滑桩桩位等因素对涉水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速度越大,抗滑桩加固... 针对工程实践中涉水边坡抗滑桩设计技术规范欠缺、计算模型过于简化等问题,采用强度折减拉格朗日差分法模拟分析水位骤降速度、水深坡高比、抗滑桩桩位等因素对涉水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速度越大,抗滑桩加固后的边坡安全系数越小;与抗滑桩加固前相比,抗滑桩加固后水深坡高比与边坡安全系数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应计算最大库水位骤降速度工况下不同水深坡高比对应的边坡安全系数,取其中最小的边坡安全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判别依据;库水位骤降条件下,抗滑桩布设的位置对边坡加固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可根据不同桩位条件下的水深坡高比与边坡安全系数的关系曲线确定合理桩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抗滑桩加固 库水位骤降 拉格朗日差分法 强度折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世径 黄雪峰 +2 位作者 朱彦鹏 杨校辉 姚志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44-350,共7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挤密地基 深层浸水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道锚杆基坑局部锚杆失效引发连续破坏的机理与控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刚 王若展 +3 位作者 程雪松 雷亚伟 李溪源 周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8-477,共10页
多道锚杆支护体系具有节约施工空间、变形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中。然而局部锚杆失效引发的基坑连续破坏事故时有发生。针对此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多道锚杆支护体系中局部锚杆失效引发的土压力与支护结构内力变... 多道锚杆支护体系具有节约施工空间、变形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中。然而局部锚杆失效引发的基坑连续破坏事故时有发生。针对此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多道锚杆支护体系中局部锚杆失效引发的土压力与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及结构连续失效规律,初步揭示了局部锚杆失效后的荷载传递路径及其引发基坑连续破坏的机理。多道锚杆支护体系中,首道锚杆局部失效对邻近未失效锚杆影响大,但会引起支护桩弯矩下降,最下道锚杆局部失效则相反,但仅一道锚杆局部失效影响相对较小,均小于基坑深度相同的单道锚杆支护体系,然而多道锚杆整列同时局部失效影响显著大于单道锚杆支护体系,更易引发连续破坏,因此应采用隔道加强等设计或施工措施将局部锚杆失效控制在一道内。局部若干根锚杆失效导致邻近受影响最大的锚杆依次失效时,锚杆失效数量较多后,初始锚杆失效位置对连续破坏发展传递路径不再产生影响,锚杆连续破坏接近于整列失效,且呈倒梯形水平向扩展。多道锚杆支护体系中发生整列锚杆失效时,冠梁或腰梁极易发生破坏,造成支护桩弯曲破坏,加快基坑连续垮塌过程,因此应对冠(腰)梁进行局部锚杆失效工况下的设计,以提高基坑防连续破坏整体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多道锚杆基坑 连续破坏 荷载传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试桩中冲击能量对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久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6-11,共2页
通过分析不同能量的冲击脉冲在预制桩接缝处传播的不同特征,解释了高、低应变动力试桩评价预制桩完整性时产生差别的原因;提出了桩身完好系数β与试验应力水平相关的观点,并由此分析了高、低应变动力试桩在检测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产生... 通过分析不同能量的冲击脉冲在预制桩接缝处传播的不同特征,解释了高、低应变动力试桩评价预制桩完整性时产生差别的原因;提出了桩身完好系数β与试验应力水平相关的观点,并由此分析了高、低应变动力试桩在检测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产生差别的原因;分析了动力试桩中,因土阻力和桩身材料阻尼引起的应力波衰减作用对桩身的完整性检测精度 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 桩身完整系数 桩身接缝 冲击脉冲 应力水平 能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位循环变化时隧道开挖对群桩的长期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少坤 邵羽 +4 位作者 吕虎 WONG K S 吴宏伟 陈欣 江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3-1568,1578,共7页
为解决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变化时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的长期影响难题,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循环变化时隧道对群桩的长期影响。主要分析水位循环变化时地表长期沉降、桩顶长期附加沉降、桩身长期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的变化... 为解决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变化时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的长期影响难题,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循环变化时隧道对群桩的长期影响。主要分析水位循环变化时地表长期沉降、桩顶长期附加沉降、桩身长期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附近,地下水位循环变化尤其是降水对地表长期沉降影响更为明显。地表长期附加沉降随着地下水位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呈衰减式变形,即使经过3次水位升降循环也不能稳定;桩基长期附加沉降显著,其附加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50%以上;前、后桩的长期附加轴力基本为正值,桩总轴力增加,对既有受压桩极为不利,附加轴力拐点位置及最大值有所区别;经过3次地下水位循环变化后,前、后桩桩身弯矩反弯点个数减少,但桩身最大附加弯矩均明显变大,当达到极限弯矩,桩身出现塑性铰,这对穿越厚软弱层地基中的既有受压柔性桩极为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离心模型试验 双隧道 群桩 长期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