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of the Karstic Spring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1
作者 Zhiyong Hu,Pengheng Yang,Mei Yang,Li Yuan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7-38,共2页
The groundwater was polluted in some extent by pesticides and fertilizers.There are few research on the monitoring groundwater in karst areas at present. This paper list a case study of the jiangjia spring in Qingmugu... The groundwater was polluted in some extent by pesticides and fertilizers.There are few research on the monitoring groundwater in karst areas at present. This paper list a case study of the jiangjia spring in Qingmuguan karst valley experimental site,ChongQing China.Rainfall and physico-chemical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were monitored by HO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KARST SPRING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environmental ef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国Ⅲ升国Ⅳ:环境效益与经济代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洪波 张奇 +1 位作者 张宗毅 王允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270,共12页
近年来,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以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政策国Ⅲ标准升国Ⅳ标准为背景,以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减排环境价值和经济代价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省域层面上,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对这一政策进行... 近年来,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以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政策国Ⅲ标准升国Ⅳ标准为背景,以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减排环境价值和经济代价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省域层面上,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对这一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进一步展开减排情景模拟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时间范围内(2022年12月1日—2023年11月1日),全国共创造548万元左右的减排环境效益值,其中河南省创造76万元的最高效益;从台均效益上看,全国国Ⅳ拖拉机的台均环境效益约为51元。而实现该体量的环境效益需要支付的台均经济代价约为1191元,约为台均环境效益的23倍。到2030年综合情景下,CO、HC、NO_(X)和PM颗粒物的减排量将增加54.32%、42.25%、40.25%和46.44%。在国家更新第五轮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前,提升国Ⅳ标准拖拉机利用率是兼顾减排量、经济代价和环境效益中最有效的途径,技术升级降本是优化政策收入成本比最有利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拖拉机 环境规制 费效分析 环境效益 经济代价 情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3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7 位作者 王伟 高娟琴 王成辉 于沨 刘善宝 阚磊 岑况 秦燕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744,共18页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效应 生物健康效应 关键性矿产资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4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张磊 刘志全 侯云鹏 高洪军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_(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_(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_(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水环境中的甲基硫代砷:形成路径与迁移特征
5
作者 郭清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9-1119,共11页
地热成因砷是环境中砷的重要来源,甲基硫代砷酸盐可能成为地热水环境中砷的不可忽视的形态。与砷的未巯基化和/或未甲基化形态相比,甲基硫代砷总体上具有更高的毒性和更强的迁移能力,但其在包括地热水环境在内的天然水环境中的研究程度... 地热成因砷是环境中砷的重要来源,甲基硫代砷酸盐可能成为地热水环境中砷的不可忽视的形态。与砷的未巯基化和/或未甲基化形态相比,甲基硫代砷总体上具有更高的毒性和更强的迁移能力,但其在包括地热水环境在内的天然水环境中的研究程度低得多。就两条理论上成立的甲基硫代砷形成路径而言,“亚砷酸盐甲基化后进而巯基化”已得到广泛认同,而“亚砷酸盐巯基化后继以甲基化”则受限于硫代亚砷酸盐有效定量分析方法之缺乏,尚未获得证实。尽管如此,受高温浅层热储流体快速补给的中碱性热泉之泉口即可检出甲基硫代砷酸盐的事实指示上述第二条形成路径在此情况下应更具合理性。甲基硫代砷酸盐形成于热泉环境后,在可强烈吸附砷的其他形态的热泉区沉积物之上有望表现出更低的吸附倾向,从而可能随贯穿热泉区而外泄的河流迁移更长的距离并进入更大空间尺度的砷地球化学循环。地热区内甲基硫代砷的迁移和归宿及其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环境效应需做为砷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重点方向予以聚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环境 甲基硫代砷 形成机制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还是抑制?“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效应——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
6
作者 杨来科 刘荣洋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0,共14页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经贸联系,成为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其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尚待进一步探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并识别潜在的中间机...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经贸联系,成为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其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尚待进一步探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并识别潜在的中间机制。结果显示:(1)“一带一路”倡议拉动的出口扩张会使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2)在影响机制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等渠道影响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隐含碳。(3)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以及邻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更为显著。(4)三重差分检验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前期阶段,倡议对部分重点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促进效应要大于一般行业。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绿色转型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降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出口贸易隐含碳 双重差分模型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信贷贴息政策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基于自愿性与强制性披露动机下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玉强 周宝琳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披露高质量的环境信息不仅是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制订基础,也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8~2023年上市公司样本,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激励效应及... 披露高质量的环境信息不仅是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制订基础,也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8~2023年上市公司样本,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激励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财政与金融相协调的绿色信贷贴息政策能显著改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2)核心机制在于自愿性披露机制和强制性披露机制,前者主要是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和增加高管绿色认知得以实现,后者表现为通过政府监管水平提升引致的合规效应强制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3)政策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存在更强的激励效应。本文结论为其他激励性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信贷贴息政策 环境信息披露 债务融资成本 高管绿色认知 政府监管 合规效应 激励性绿色金融政策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的影响
8
作者 杨肖丽 余瑞 景再方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共12页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其价格波动备受学界和政府关注。本文从我国环境保护税的角度关注政策实施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的影响,旨在为稳定农产品批发价格,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近年来,我国猪...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其价格波动备受学界和政府关注。本文从我国环境保护税的角度关注政策实施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的影响,旨在为稳定农产品批发价格,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近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明显,而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污染的养猪业造成巨大冲击,引起猪肉价格再次大幅波动。因此,聚焦我国环保税,以猪肉批发市场价格为例,探究环保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考虑各省实施环保税的时间和地区差异,选取云南省、山东省和湖北省三个猪肉主产省作为样本地区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环保税政策对猪肉价格的长短期影响。研究发现,环保税政策的实施导致猪肉价格短期上涨,且波动幅度较大,但长期呈现稳定趋势。排除年份和节假日影响后,结果仍然稳健可靠。表明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投入,养殖户完成了生产技术和市场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适应过程,有助于降低长期的环境治理成本,且能稳定农产品批发价格,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应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环保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农产品批发价格应急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横向补偿机制,因地制宜调整政策实施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影响 双重差分 动态效应 环境保护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降碳减污增长的差异化协同增效方向——兼论生态环境经济多维目标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涂正革 毛旌宇 马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2,共16页
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增长“含金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城市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的最大潜力和最优改进方向,并结合城市环境经济目标的设置,给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目标优化方式。... 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增长“含金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城市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的最大潜力和最优改进方向,并结合城市环境经济目标的设置,给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目标优化方式。研究表明:(1)降碳减污的绿色方向是推动城市协同增效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时期降碳减污增长均表现优异的绿色先行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2)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方城市群应从源头控制出发重点降碳,南方城市群应同样聚焦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重点减污;(3)以“十三五”时期为例对比现实与目标之间的效率差异发现,城市的碳目标、硫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与最优环境经济方向之间存在偏离。按年份平均设置降碳减污目标不仅使得城市环境潜力无法充分释放,还会导致规划后期的减排压力增加,而每年灵活设置增长目标的实际产出与潜力之间的差距较小。因此,根据城市最优发展方向灵活调整经济环境目标能够有效推动降碳减污增长的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增长 协同增效 生态环境经济目标 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圳 袁华荣 +4 位作者 冯雪 陈钰祥 舒黎明 陈丕茂 余景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6-1955,共10页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H分别采用温度计、盐度计和pH计现场测定,溶解氧浓度使用碘量滴定法现场测定。溶解无机氮浓度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镉柱还原法测定,磷酸盐浓度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采用全片计数法进行定量计数并结合水体体积换算得到浮游植物密度,以个体数表示浮游动物密度。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底拖网单拖渔船进行。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对环境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剔除高共线性变量,并进行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和模型评价,分析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盐度、温度和溶解氧浓度VIF>10,存在严重共线性,最终保留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深度、pH、溶解无机氮浓度、磷酸盐浓度、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密度用于构建GAM模型。影响因子筛选结果显示,溶解氧浓度是影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最主要因子,贡献率为25.3%,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24.5%)和浮游动物密度(16.3%),深度对CPUE的贡献率最低(6.3%)。GAM分析结果显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溶解氧浓度6.700~8.100 mg/L,叶绿素a浓度0.500~1.200 mg/m^(3),浮游动物密度230.000~450.000 pcs/m^(3),深度6.500~10.000 m的海域。CPUE随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PUE随叶绿素a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CPUE随浮游动物密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CPUE随深度升高逐渐降低。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在春季和秋季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主要集中在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且秋季的CPUE高于春季。春季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外伶仃岛近岸南部和东部海域。秋季渔业资源则更多集中在近岸东部海域,该区域的CPUE水平较高。【结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受各项环境因子的协同调控,溶解氧浓度是最关键的驱动因子,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深度。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在秋季高于春季,主要聚集于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渔业资源存在季节性变化趋势,伏季休渔制度对牧场生态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伶仃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环境效应 广义可加模型(GAM) 共线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11
作者 张淑辉 任崇韬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5,共7页
绿色金融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金融指数,利用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高质量发... 绿色金融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金融指数,利用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但其效用发挥存在门槛效应,依据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特征;环境规制强化了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力度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环境治理力度较高时其推动作用更大;绿色金融以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源积累为中介间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高质量发展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门槛效应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创新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来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瑞芝 王宏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6,共14页
如何推动企业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重要议题。将2018年开展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供应链创新对企业ESG表... 如何推动企业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重要议题。将2018年开展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供应链创新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供应链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高竞争行业以及供应链地理邻近的企业,供应链创新对其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供应链创新主要通过融资效应、信息披露效应以及绿色创新效应提升了企业ESG表现;此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ESG责任履行具有后向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提供和完善有利于供应链创新与企业战略转型融合的制度供给、加快建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ESG制度体系、营造激励相容的外部市场环境、推动绿色供应链协同机制建设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创新 ESG 融资效应 信息披露效应 绿色创新效应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交易促进地方环境治理投资降低研究——基于碳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建锋 伍旺 张应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40,共13页
选取30个省级行政区2004-2021年的面板数据,将实施碳交易的6个试点省份作为处理组,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面板分位数回归、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碳交易政策试点对省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影响、异质性及其实现机... 选取30个省级行政区2004-2021年的面板数据,将实施碳交易的6个试点省份作为处理组,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面板分位数回归、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碳交易政策试点对省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影响、异质性及其实现机制。结果发现:①碳交易政策实施能显著降低试点省份工业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②碳交易政策实施对工业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影响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和非线性特征;碳交易政策对西部地区两类环境治理投资都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中部地区影响总体不显著,东部地区仅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影响显著;0.1到0.9分位点,碳交易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降低的影响呈现出持续提升并在最高分位点显著下降态势,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的影响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在最高分位点影响不显著。③碳交易政策主要依托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间接降低省域环境治理投资;碳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协同降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独立中介效应不显著;碳交易政策能够依托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其相互作用间接降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因此,促进碳交易政策的效应释放,有必要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大力推进碳交易全国大市场的健康发展,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提高碳交易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从而协同推进碳交易、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环境治理投资 影响效应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人均电力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森 段啸贤 赵浩然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对人均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双重视角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人均电力碳排放;(2)新质生产力的电力碳减排效应...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对人均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双重视角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人均电力碳排放;(2)新质生产力的电力碳减排效应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异质性,西部地区效果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减排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东部地区边际效应有限;(3)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强化环境规制,进而促使经济活动低碳化,实现人均电力碳排放的有效减少。该研究能够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地区电力碳减排路径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电力碳排放 新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能否提升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基于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立 韩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8,共13页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智化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减污降碳,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1-2022年我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智化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减污降碳,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1-2022年我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数智化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数智化能提升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成熟型和再生型的资源型城市、东南地区以及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非试点的资源型城市,数智化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效果更为明显。第三,调节效应表明,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削弱了数智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地方政府环保竞争强化了其正向作用。第四,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数智化发展,优化环境分权政策,强化环保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并重视区域间协调发展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数智化 绿色创新效率 环境分权 政府竞争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水和大气单环芳烃(BTEX)的分布、来源及环境效应评估
16
作者 王祖甜 徐锋 +4 位作者 王雪 王健 乔浩 吴谨巍 张洪海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9,共13页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即BTEX)为代表的单环芳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组分,因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海洋中BTEX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即BTEX)为代表的单环芳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组分,因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海洋中BTEX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在中国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开展了现场调查,揭示了该区域BTEX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其海–气通量,并评估了相关的环境效应。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2.6±6.3)、(79.5±92.8)、(10.3±9.6)、(21.6±24.1)、(13.4±14.6)ng/L和(11.2±7.0)、(58.0±33.3)、(8.2±7.7)、(17.3±19.4)、(8.8±9.4)ng/L,表层和底层的BTEX分布趋势相似,即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东北侧近岸和18.5°N附近海域。海水中苯与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在海水中拥有相似的源汇过程,受到大气沉降、海上运输活动、钻井平台和洋流运动的影响。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海–气通量在8.6~43.8、71.2~849.4、4.0~78.9、1.7~189.0和1.1~112.4 g/(km^(2)·d)之间。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0.31±0.20)、(0.33±0.22)、(0.39±0.44)、(0.47±0.44)和(0.46±0.46)μg/m^(3)。总体而言,大气BTEX浓度从近岸到外海海域显著下降。调查海域上方大气中的BTEX主要受到大陆气团的输送影响,但表层海水的排放也有所贡献。BTEX的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计算结果显示,间/对二甲苯对其生成的贡献最大,需加强管控。本研究为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BTEX的排放估算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芳烃 海–气交换 环境效应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特征空间异同性
17
作者 张舒琪 钟瑜 +4 位作者 郑小云 郭朴 赵美霞 严宏强 施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8-1019,共12页
研究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深刻认识珊瑚礁生态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的涠洲岛、大亚湾、万山群岛的造礁珊瑚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光合有... 研究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深刻认识珊瑚礁生态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的涠洲岛、大亚湾、万山群岛的造礁珊瑚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光合有效量子产量(Φ_(PSII))3种生理参数指标,研究相对高纬度珊瑚分布区造礁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通过分析空间异同性探究环境要素的生态影响,对比不同形态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的属间差异。结果显示:1)在相对高纬的珊瑚分布区中,大亚湾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与涠洲岛具显著空间差异,而与珠海万山群岛空间差异不显著,海表温度为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大亚湾海域在相对高纬度海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展现出“避难所”的潜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珊瑚群落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状态。2)不同形态的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具显著的属间差异,珊瑚形态和种间差异对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态适应性具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虫黄藻密度 叶绿素A含量 有效量子产量 空间异同 环境影响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海水和大气中BTEX分布及生态环境效应
18
作者 李进国 乔浩 +4 位作者 徐锋 王健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25-3234,共10页
研究了2020年10月中国东海海域海水和大气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的浓度分布特征,评估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及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 研究了2020年10月中国东海海域海水和大气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的浓度分布特征,评估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及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6.8±76.8),(321.3±279.0),(530.3±530.0),(336.2±453.6)和(493.7±814.7)pmol/L,以及(122.3±84.2),(217.1±162.4),(423.8±399.0),(236.8±215.1)和(344.3±288.5)pmol/L,整体呈现出近岸和调查海域东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近岸高表明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调查海域东部高值可能与石油开采活动有关.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0.5±45.3),(410.1±384.4),(139.5±108.8),(128.3±123.9)和(108.9±97.6)×10^(-12),后向轨迹显示其受陆源输入的显著影响.东海海域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5.6±13.1),(73.1±78.2),(179.9±194.5),(146.3±185.4)和(216.3±358.7)g/(km·d),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BTEX的重要来源.生态风险方面,海水中,BTEX浓度远低于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半数效应浓度(EC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明BTEX对部分海洋生物的直接危害较低;大气中,通过计算致癌风险值(R)、非致癌风险危害商(HQ)和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远低于参考值,表现出BTEX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较低.通过O3和SOA生成潜势的分析发现,甲苯和二甲苯是大气中BTEX的关键活性成分,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苯系物 分布 海-气通量 生态风险 环境效应 东海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世兴 孙运宝 +9 位作者 曹红 耿威 陈唯 张喜林 张栋 徐翠玲 陈烨 周渝程 吕泰衡 孙治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迅速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巨大的能源潜力,已成为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热点,而其中的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埋藏浅、易开采、环境敏感等诸多特点备受关注。本... 在全球能源结构迅速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巨大的能源潜力,已成为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热点,而其中的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埋藏浅、易开采、环境敏感等诸多特点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当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体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了其成藏过程中的地质作用、气体来源、运移通道、储层特征等关键控制因素,阐明了全球典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深海生境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水合物产业化的重要前景,最后展望了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希望能引起公众和学界对这种特殊类型能源的重视,从而加强全社会对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关注与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条件 环境效应 冷泉系统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迁移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勇 马杰 +5 位作者 冯冰聪 张潇雨 孙艺璇 翁莉萍 陈雅丽 李永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53,共17页
本文以微塑料污染现状-迁移行为-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生态效应为主线,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微塑料污染来源、分类等研究进展,并针对土壤微塑料迁移途径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微塑料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相互... 本文以微塑料污染现状-迁移行为-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生态效应为主线,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微塑料污染来源、分类等研究进展,并针对土壤微塑料迁移途径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微塑料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详述了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文章指出:农业源是土壤微塑料的最主要来源,我国不同省份微塑料丰度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生产活动、自然气候条件、土壤生物活动、微塑料自身性质、土壤环境条件和土壤要素均可影响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并且静电相互作用是影响土壤微塑料迁移的最主要作用力。此外,在环境中迁移的微塑料易于通过范德华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和表面络合等作用与土壤中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土壤环境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土壤生物群,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并影响土壤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环境行为 迁移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