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产业含氟废水来源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
作者 罗立群 张倩倩 田国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理方法,分析了含氟废水处理特点及面临挑战,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人体健康。介绍了氟污染特点和生态影响,归纳了磷化工,氢氟酸生产、钢铁冶炼、铝电解等传统行业中含氟废水来源、产出特征与环境影响;探讨了光伏、锂电池、石墨提纯、半导体产业等典型新型产业在精密加工或高端制造过程中,含氟废水的产生环节与含氟产物特征。为此,分类梳理化学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吸附法、流化床结晶法、离子交换与膜分离法等五类常见含氟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其除氟效果和应用特征,指出化学沉淀法可针对高浓度含氟废水,工业应用广泛,但产生的污泥量较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添加混凝剂,与混凝沉淀相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而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废水应用广泛且高效,需注意吸附剂的品种选择和共存离子的影响;流化床结晶法、膜分离法等新技术能更方便、更高效地处理含氟废水,但存在价格昂贵,待处理废水浓度低等。目前仍面临除氟过程的适应性与安全性、除氟试剂的广泛性与高效性、再生性与经济性的挑战。根据含氟废水的特性,筛选合适的处理方法,辅以合适的除氟试剂,将提升氟化物治理技术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环境源 除氟技术 混凝沉淀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价与提升技术
2
作者 陈士通 刘子玉 刘明月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呈现“地域特征显著、气候环境复杂、致灾因素多变”的显著特点,提升设施韧性是保障交通正常运行的必要举措。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是系统工程,需考虑结构主体和路网结构两个层面:针对道路、桥梁和隧道等结构... 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呈现“地域特征显著、气候环境复杂、致灾因素多变”的显著特点,提升设施韧性是保障交通正常运行的必要举措。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是系统工程,需考虑结构主体和路网结构两个层面:针对道路、桥梁和隧道等结构物,通过灾前承载力和感知力提升、灾中检测力优化以及灾后剩余力、应急力和恢复力增强,可在不同阶段科学提高单体设施韧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网特征,考虑路网的灾前应急力、灾中评估力和灾后协同力,从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韧性。持续加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和技术创新,对于实现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韧性特征 评价指标 提升技术 柔性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强化及联用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相烁 刘超 +1 位作者 徐爱玲 宋志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养殖环境影响产生波动,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后期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会影响养殖生物健康。因此,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生物絮团系统水质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BFT原...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养殖环境影响产生波动,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后期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会影响养殖生物健康。因此,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生物絮团系统水质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BFT原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各种BFT强化及联用方法、原理、应用效果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培养硝化型生物絮团能够降低养殖系统对有机碳源和溶氧的需求,减少悬浮固体含量;构建生物絮团反应器能够培养高浓度生物絮团,提高含氮化合物去除效率;添加益生菌、藻类和基质可以提高养殖生物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率;BFT联合综合多营养级水产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可以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提高养殖生物产量,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展望了BFT强化及联用方法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认为BFT强化及联用是提高水产养殖系统效率、降低环境风险的关键,随着研究深入,必将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强化方法 水产养殖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冷采技术现状及展望
4
作者 孔鑫鑫 唐晓东 +3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邓桂重 曹成龙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7-605,共9页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微生物驱等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了近年来稠油冷采新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化学复合冷采、稠油绿色冷采、纳米驱油等技术。提出了稠油冷采技术未来应朝着多学科交叉、过程节能低碳、新型降黏剂开发、绿色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碳排放 冷采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式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基底的制备及在有机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卢贝贝 张晨杰 +1 位作者 徐敏敏 姚建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结合薄层色谱(TLC),构建了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将TLC的快速分离和SERS的高灵敏检测有机结合,克服了混合体系检测中分离叠加光谱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困难.系统研究了内置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解决了以往TLC-SERS联用技术中分离斑点二次扩散和硅胶背景干扰等问题.通过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实现了模型反应苯硼酸和3-溴吡啶的Suzuki偶联反应过程的监测,以及分离鉴定无标准样品的未知烯烃加成反应产物.结果表明,通过SERS对TLC分离后的斑点所含物质进行结构分析,对分离后出现斑点重叠而难以区分的样品进行成像技术分析,获得相对应物种的信息.该新型联用技术可为解决众多难以分离鉴定的有机化学反应混合产物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联用技术 Au@SiO_(2) 有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页岩油藏结构化驱油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徐荣利 齐银 +3 位作者 薛小佳 陈文斌 徐创朝 张彦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庆城页岩油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脆性指数和储层压力系数小,需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但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干旱缺水,大规模体积压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优选了压裂增能模式,将内部井分为增能井与非增能井,... 庆城页岩油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脆性指数和储层压力系数小,需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但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干旱缺水,大规模体积压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优选了压裂增能模式,将内部井分为增能井与非增能井,以提高液体利用率,实现了兼顾增能与减水的目标;采用增能井与非增能井差异化压裂工艺参数,采取优化调整压裂顺序等措施,创新形成了结构化驱油压裂技术,不仅提高了井组内部地层能量、实现了缝控程度最大化,还改善了压裂用水供应不足的问题。该技术在庆城页岩油藏应用效果良好,与常规体积压裂相比平均单井节省压裂液5000 m^(3),支撑剂1200 m^(3),初期产油量提高1.1 t/d。研究表明,结构化驱油压裂技术能够实现降本增效,具有较好的现场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页岩油藏 供水不足 结构化驱油压裂技术 选择性增能 差异化压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式流化床的钙循环生物质气化制氢经济性
7
作者 罗启炜 向文国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4-473,共10页
以叠式流化床作为钙循环生物质气化炉,探索了钙循环生物质气化制氢协同捕获CO_(2),实现负碳排放的技术经济性。建立了零碳排放和负碳排放生物质气化制氢系统的模型,对2个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叠式流化床... 以叠式流化床作为钙循环生物质气化炉,探索了钙循环生物质气化制氢协同捕获CO_(2),实现负碳排放的技术经济性。建立了零碳排放和负碳排放生物质气化制氢系统的模型,对2个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叠式流化床气化炉的制氢平准成本(LCOH)在零碳排放工况下为2.78美元/kg,在负碳排放工况下为2.93美元/kg,在考虑CO_(2)销售收入情况下,负碳排放下LCOH可进一步降低至2.47美元/kg;基于叠式流化床气化炉的负碳排放生物质制氢系统不仅成本更低,而且表现出卓越的碳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制氢 内在碳捕集 吸附增强气化技术 技术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污水有机碳组分的特征分析
8
作者 马小平 李彭 +3 位作者 王拯 林冰洁 张东 何义亮 《净水技术》 2025年第3期113-122,178,共11页
【目的】利用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有机碳来产酸、产甲烷是资源化的有效技术,但城市污水有机物组成复杂,对不同形态有机物的捕获特征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方法】因此,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形态与化学组成特征,筛选常用混凝剂并通过响... 【目的】利用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有机碳来产酸、产甲烷是资源化的有效技术,但城市污水有机物组成复杂,对不同形态有机物的捕获特征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方法】因此,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形态与化学组成特征,筛选常用混凝剂并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混凝条件,最后分析混凝对污水有机碳的捕获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不同形态化学需氧量(COD_(Cr))组成为:颗粒态(68.7%±2.1%)>胶体态(17.1%±1.9%)>低分子质量溶解态(12.7%±0.2%)。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的组合相较于单一絮凝剂、絮凝剂+活性污泥组合有较好的捕获效果。聚合氯化铁+PAM对有机碳的捕获率为68.5%±2.6%,其中对各形态的有机物捕获能力为:颗粒态(88.6%±4.3%)>胶体态(48.5%±11.2%)>低分子质量溶解态(6.7%±1.5%)。从类别看对低分子质量中碳氢化合物类、稠环芳烃类等不饱和物的捕获率最高。从元素组成看,对仅含C、H、O 3种元素组成的溶解态有机物更易捕获。【结论】总之,颗粒态有机物占城市污水主要部分,絮凝主要捕获颗粒态有机物和大分子溶解态不饱和的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混凝强化一级处理 响应面法(RSM) 傅里叶变换 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煤层气高强电爆震体积致裂技术及工程试验
9
作者 聂百胜 包松 +7 位作者 柳先锋 刘鹏 张豪 何珩溢 李孜健 周皓文 贾雪祺 何学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563,共18页
煤层气高效开发已成为清洁能源与瓦斯灾害防治的优选和战略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创新煤储层改造理论和技术。为解决地面煤层气开发过程面临的储层吸附性强、渗透率低、运移通道易堵塞、水锁效应及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难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 煤层气高效开发已成为清洁能源与瓦斯灾害防治的优选和战略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创新煤储层改造理论和技术。为解决地面煤层气开发过程面临的储层吸附性强、渗透率低、运移通道易堵塞、水锁效应及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难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地面煤层气井内高强电爆震体积致裂增渗理论,基于电爆震液相放电冲击波-应力波-震动波传播能量释放特征,建立了高精度能量调配顶底板及煤储层多点电爆震诱导体积致裂模型,提出了煤储层电爆震体积致裂强化煤层气抽采方法,形成了地面煤层气电爆震体积致裂技术及工艺。利用自主研制存储能量高达604.92 kJ且可调控的电爆震体积致裂增渗装备,开展不同电爆震能量循环致裂顶底板及煤层工程试验,在此期间采用地表微震监测系统实时表征储层缝网影响半径,并根据体积致裂效果和长期产气量考察初探电爆震体积致裂技术及装备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电爆震循环作用诱发裂隙或微孔隙的发育、扩展,形成了高裂缝密度的体积致裂效应;井近区微震信号幅值较大,随着距离增加逐渐减小,微震事件平面分布呈环状向四周扩散;电爆震能量和诱导次数增加导致煤储层缝网影响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电爆震水下激发能量361.97 kJ循环诱导形成的缝网影响半径高达200 m左右;重新排采期间平均产气量较衰竭期提高了0.80~1.53倍,验证了提出的电爆震体积致裂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煤储层,促进煤层气解吸扩散和运移产出。研究成果对低渗透性松软煤储层缝网改造实现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理论与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高效开发 储层改造 高强电爆震 体积致裂技术 增渗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索引结构优化的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在保险领域的交互应用研究
10
作者 成翌宁 张正 +1 位作者 杨立 马肖肖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的提出对保险领域的智能交互场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赋能行业应用软件“垂域精准计算”的技术要求的同时,为辅助代理端、业务端、用户端提供积极作用。然而大型语言模型在通用任务的生成表现中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功... 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的提出对保险领域的智能交互场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赋能行业应用软件“垂域精准计算”的技术要求的同时,为辅助代理端、业务端、用户端提供积极作用。然而大型语言模型在通用任务的生成表现中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功,对于“垂域精准计算”面向的特定领域知识密集型任务的应用仍面临着重大限制,在处理问答即时响应时,常会产生“幻觉”现象,从而无法控制输出结果质量。仅依靠在场景应用中引入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仍会存在等长切分导致上下文语义衔接被截断、相似性搜索内容过于发散检索精度缺失等痛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检索增强优化索引结构的技术解决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检索增强索引过程中增加了文档切分策略、针对块的关键词提取、语义对齐与分类、元数据补全四个技术模块,采用基于语义逻辑关系的切分方式,并基于改进的信息加权计算统计算法(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实现切分段落的关键信息提取,结合引入保险行业领域词根表及业务标签库对关键词进行语义对齐、类别划分,最后完成元数据关键信息补全。在保险领域的交互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缓解了定长切分导致语义缺失的问题,提升了知识索引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计算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 检索增强生成技术 知识切片 元数据补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粮害虫玉米象虫卵的CT检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邵小龙 王赛许 +1 位作者 贺倩 杨晓静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共7页
为实现粮粒内隐蔽性害虫虫卵的高效准确判断,本研究以基准法和染色法等常用虫卵检测方法为参考,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设备对感染玉米象虫卵的小麦进行扫描和重建成像,进行成像参数优化和图像增强处理;然... 为实现粮粒内隐蔽性害虫虫卵的高效准确判断,本研究以基准法和染色法等常用虫卵检测方法为参考,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设备对感染玉米象虫卵的小麦进行扫描和重建成像,进行成像参数优化和图像增强处理;然后分析小麦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特征,并判断是否存在虫卵;最后,结合大量样本的统计分析,建立一种检测粮粒内虫卵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新建立的虫卵检测方法,将疑似感染的306粒小麦分为虫卵粒、空洞粒、碎屑粒和其他粒等4种类型。统计分析表明,虫卵粒比例为53%、空洞粒为29%、碎屑粒为15%、其他粒为3%。排除其他粒类型会对判定结果造成干扰外,97%的小麦粒是否感染虫卵都可以被准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储粮害虫 虫卵检测 染色法 CT技术 参数优化 三维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音增强技术的广播电视铁塔综合防雷检测方法研究
12
作者 郑漩 《电声技术》 2025年第1期187-190,共4页
针对广播电视铁塔防雷检测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声音增强技术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声学传感器阵列采集雷电冲击声发射信号,结合盲源分离算法实现声源定位,并运用声学特征分析评估铁塔损伤程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不同雷击条件下均... 针对广播电视铁塔防雷检测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声音增强技术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声学传感器阵列采集雷电冲击声发射信号,结合盲源分离算法实现声源定位,并运用声学特征分析评估铁塔损伤程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不同雷击条件下均能有效抑制噪声干扰,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并实现高准确率的损伤识别,为铁塔防雷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铁塔 防雷检测 声音增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与方法浅析
13
作者 蔡旭东 《广州建筑》 2025年第1期45-49,共5页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与方法在现代建筑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旨在提升结构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改善性能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加固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包括延长使用寿命、提升抗灾能力、改善结构性能以及保护文物古建筑...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与方法在现代建筑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旨在提升结构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改善性能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加固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包括延长使用寿命、提升抗灾能力、改善结构性能以及保护文物古建筑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建筑结构加固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种类以及评估加固效果的指标与方法,为确保加固工程的实施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加固老化结构、改善结构性能、抗灾加固和保护文物古建筑等应用场景的探讨,彰显了建筑结构加固的重要性和多样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加固改造 应用场景 监测技术与设备 结构性能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V1126的井下运输煤流感应传感器设计
14
作者 汪学明 刘峰 《煤矿机电》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煤矿井下煤流目前广泛采用传统的接触式感应传感器或非接触式超声波传感器检测,随着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为井下煤流检测提供了新方式。提出了基于RV1126图像处理器的新型煤流检测传感器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工作原理,对传感... 煤矿井下煤流目前广泛采用传统的接触式感应传感器或非接触式超声波传感器检测,随着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为井下煤流检测提供了新方式。提出了基于RV1126图像处理器的新型煤流检测传感器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工作原理,对传感器的硬件电路和功能软件进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煤流检测传感器具有检测准确、灵敏度可调、应用方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矿山井下带式输送机运输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带煤流 图像增强 洒水降尘 视觉技术 边缘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凝技术在油田加热炉节能增效中应用研究
15
作者 张宏平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2025年第3期22-26,32,共6页
为解决加热炉因运行时长较长、负荷波动大、燃料燃烧不充分以及排烟温度高而导致的热效率低、能耗浪费严重的问题,基于冷凝技术原理,在加热炉中安装了冷凝装置。通过冷凝技术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热量以及优化燃烧器性能等,实现热量... 为解决加热炉因运行时长较长、负荷波动大、燃料燃烧不充分以及排烟温度高而导致的热效率低、能耗浪费严重的问题,基于冷凝技术原理,在加热炉中安装了冷凝装置。通过冷凝技术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热量以及优化燃烧器性能等,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实例结果表明,加热炉在使用冷凝技术后过量空气系数、水蒸气容积含量和排烟量分别降低了11.1%、2.6%和12.5%,热能利用效率提高了8.8%。同时,采用冷凝技术的加热炉相比于传统方法节省了254.4 t的燃料油。通过对比测试进一步显示,应用冷凝技术的加热炉的热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始终维持在95%以上,相较于传统技术的88.6%,提高了6.4个百分点。因此,冷凝技术在油田加热炉的节能增效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成效,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冷凝技术 热效率 烟气温度 节能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无线短波通信多频段信号增强研究
16
作者 陶元红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1期201-203,共3页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载波调制技术由于其高效的频谱利用和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成为实现可靠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复杂的短波通信环境,其中信号容易受到多路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文章综合研究了多载波...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载波调制技术由于其高效的频谱利用和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成为实现可靠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复杂的短波通信环境,其中信号容易受到多路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文章综合研究了多载波调制技术在无线短波通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信号增强措施,包括多载波调制参数的优化、多频段信号的同步与校准、功率控制与信号优化的集成技术以及针对频段拥堵的动态频率分配策略。此外,文章还通过技术应用测试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这些策略能显著提升短波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载波调制技术 无线短波通信 多频段 信号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卸压增透关键技术研究
17
作者 龙声德 段勇信 《煤》 2025年第3期36-38,70,共4页
为解决贵州松河煤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掘进期间瓦斯治理问题,提出了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卸压增透关键技术:首先在抽采巷实施区域防突措施对掘进区域进行消突,其次在掘进工作面左右错距施工拦截钻场和工作面施... 为解决贵州松河煤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掘进期间瓦斯治理问题,提出了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卸压增透关键技术:首先在抽采巷实施区域防突措施对掘进区域进行消突,其次在掘进工作面左右错距施工拦截钻场和工作面施工顺层机械造穴钻孔进行卸压增透,最后在抽采巷内施工穿层拦截钻孔。该技术实施后,113203掘进工作面月平均进尺100 m;最大缩短掘进用时82.85%;区域验证钻屑解吸指标K1值最大0.2 mL/(g·min^(1/2)),有效降低52.38%;掘进期间回风流瓦斯最高不超过0.36%,最多下降0.32%,达到了安全掘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组 煤系夹层 卸压增透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US的二氧化碳无水压裂与驱油技术体系设计及产业化应用研究
18
作者 祁贤业 姚孔 +2 位作者 袁小萌 郭蕴槿 汪可 《中外能源》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手段,通过捕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油气开采,从而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替代传统水基压裂液,通过高压注入地层形...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手段,通过捕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油气开采,从而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替代传统水基压裂液,通过高压注入地层形成裂缝,建立油气渗流通道,提高原油产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则通过降低原油黏度、增加地层弹性能量,提升原油采收率。重点对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及驱油技术的工艺装备配置、装备参数、工艺参数、实施流程进行详细设计,并从二氧化碳捕集、处理、运输、封存与利用全流程建立CCUS在油气开采行业的技术体系架构。在东北某页岩油平台和新疆某油田的技术应用验证表明: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后,原油产量比作业前提高1.5倍以上,二氧化碳有效封存量占注入量的65%;二氧化碳驱油后,采收率可达到28%,是注水驱油的2倍,封存二氧化碳约占注入量的85%左右。两项技术在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碳排放,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二氧化碳无水压裂 二氧化碳驱油 提高采收率 碳封存 产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桑树勋 皇凡生 +7 位作者 单衍胜 周效志 刘世奇 韩思杰 郑司建 刘统 王梓良 王峰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及煤矿瓦斯高效治理的重要技术瓶颈。在系统分析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地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水平井为基础井型,围绕间接压裂、应力释放和先固结后压裂3种不同的技术方向,梳理了目前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归纳评述了以顶板间接压裂、夹矸层间接压裂以及硬煤分层间接压裂为内涵的间接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以水力喷射造穴、气体动力造穴、扩孔+水力喷射+流体加卸载诱导失稳造穴、水力割缝为不同应力释放方式的应力释放煤层气开发技术,以及先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固结碎软煤储层再进行水力压裂的先固结后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间接压裂技术的工程实践探索已有较多积累,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取得了较好效果,而以应力释放为代表的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新技术探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进入工程试验和验证阶段。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针对碎软低渗煤储层特性和新的开发原理,其对储层改造潜力更大、煤层气开发效果会更好。基于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围绕扩大应力释放范围、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以及实现煤与煤层气共采3个方面,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善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增产改造效果以及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碎软低渗煤储层 储层强化技术 地面开发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开发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建 刘丽杰 +4 位作者 吴义志 刘海成 贾元元 宋志超 陶仕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整装油藏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极端耗水严重、效益稳产及水驱提高采收率难等问题,深化了极端耗水层带理论,创新形成了层系近阻重组开发技术、特高含水油藏矢量开发技术和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开发技术,实现了控耗水、降递减,平均采收率为43.7%;断块油藏针对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规模小、动用难的问题,深化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水动力调控机制认识,创新形成了人工边水驱、立体开发等主导开发技术系列,提高了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平均采收率为29.4%,支撑了断块油藏效益稳产;低渗透油藏针对储层物性差、有效建驱难等问题,持续开展非线性渗流机理和压驱开发机理研究,攻关配套开发技术,不断拓宽开发界限,创新形成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注水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平均采收率为15.7%,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提速提效开发。通过以上技术进步,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结合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特点及面临形势,对水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出了下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剩余油 开发理论 开发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